发表于2025-01-21
市面上关于日本留学的图书本就不多,本书作者——一位把两个孩子分别送入东京大学、庆应大学的全职妈妈,透过完全源自实践的教育手记,全程追踪、细致记录了孩子们20余年从保育院、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入读大学时在日升学、跨国升学的点滴经验、应试技巧,这对那些打算将孩子送到日本留学,却对日本教育体制缺乏基本了解的中国家庭而言,无疑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图书。
序
放飞,行走的爱。
出差归来,风尘仆仆地参加朋友的一场饭局,饭桌前大家讨论的话题始终离不开工作与生活,推杯换盏间,意气相逢的豪饮比比皆是。或许是接近耳顺之年,自己对酒桌上的豪饮已心生疲惫。此时,友人拿来留日学者张弘女士撰写的《放飞——育儿在东京》,饶有兴致地推荐我阅读,并让我写序。也好,都是26年的老朋友了,就当奇文共赏,疑义相析吧。谁料,仅是粗略地翻阅,自己就被深深地吸引了,疲惫感也顿时烟消云散,回家后竟连夜细细品读开来。书中撰写的是张女士在东京留学、旅居20多年并陪护两个孩子成长的经历。娓娓道来中,不全是身处异国他乡的孤独,也不全是照顾孩子的困苦。相反,是将为人父母看来平凡甚至有些乏味的育儿琐事说得妙趣横生,回味绵长。有别于“虎妈”式的严加管教和“猫妈”式的娇惯溺爱,张女士结合日本的教育体制和理念,不断学习和汲取有益的育儿方法和经验,在异国完成了一次关于爱与成长的育儿之旅。
阅读中,我不仅是一名兴致盎然的读者,更是一名渴望潜心学习和讨教的“亲历者”。我是一名父亲,也是计划生育政策的“践行者”。尽管儿子如今已学有所成,步入社会,但是回顾养儿的过往,依旧留有遗憾。因为只养育过一个孩子,育儿经验十分有限,加之工作的关系,自己经常出差在外或到不同的国家访学,错过了一些与儿子共同成长的机会。因此,年近60的我常常会反思当年育儿方面的不足和局限。张女士的作品给我带来了一个更广阔的思考视角,她将孩子在日本懵懂稚嫩的幼儿经历、快乐至上的小学时期到叛逆转型的中学阶段清晰地呈现给读者,将中日育儿的差异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较,剖析了自己与孩子每个成长阶段的心路历程。毋庸置疑,“在培育孩子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除了‘努力’没有任何捷径”。在竞争激烈的淘汰法则下,看似宽松、快乐的日本义务教育,也会产生一个认真、严格的教育体制进行弥补和与之平衡,在这种矛盾对立的教育现状下,任何的家庭都无法“独善其身”。回顾孩子成长的往事,我常会苛责自己在养育孩子方面的严厉和“不近人情”。但是,与其过度地自责,我不如借此重新审视和思考,应该如何培育孩子成长。当下,良好的素质教养、宽厚的胸襟度量、端正的处世态度和独立的人格修养,远比“分数至上,赢者为王”的功利理念来得重要和必要。
闲暇时,我也会阅读一些培育孩子成长的书籍,我能深刻地感受到,培养孩子因人而异,从来没有一种一劳永逸、四海皆准的育儿技巧,任何技巧都是建立在父母对孩子深爱的基础之上的。所谓的“技巧”是无私的付出和牺牲。在张女士的书中,最令我动容的是她整理的育儿日记。在日记里,她细心感性地写下了陪伴孩子度过初中、高中时代的成长片段,描述了孩子在家中、学校与社会的点滴经历和奇闻趣事。虽然是孩子成长中的平凡琐事,但字字真诚,篇篇动人,展现了父母与孩子间的亲子之爱、师长与孩子间的师生之情、孩子与孩子间的朋友之谊。作为读者,我体验到了其中爱与被爱的快乐和惬意;作为父亲,也知晓独自在异国培育孩子的不易与艰辛。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敏感时期,对爱有着最直接、丰富的感受,但同样也会经历叛逆焦躁的蜕变过程,这都需要父母给予坦诚、正确的交流与引导。张女士聪慧敏锐,擅于学习和积累,借鉴了日本很多有效的亲子沟通案例,在悉心照料孩子生活起居的基础上,也适当地给予他们自主独立的成长空间,搭建起了自己与孩子之间平等的沟通桥梁。开阔的视角、真挚的情感、有效的方法,我想这些成功的育儿经验将会给很多年轻父母带来帮助和益处。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是为人父母的我们最为期盼和欣慰的。虽然养育孩子的过程充满了辛劳与困苦,但和张女士情真意切地抚育孩子一样,我们无怨无悔。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存在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希望,使我们的生命有了更大的意义,让我们又一次经历了成长,共同体会着责任的意义、领悟着爱的真谛……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姜岳明教授
2016年11月5日于南宁
自 序
人,从呱呱坠地到成年独立,成长的过程需要多长时间?在中国,法律视18岁为成年人;在日本,满20岁可以过“成人节”。当父母把一个新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时,父母的肩上就多了“责任”二字,就必须为“养”和“育”付出自己的身心与力量。 “养”好孩子很重要,“育”成孩子更漫长,教育的优劣更是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全世界父母的共同愿望、共同追求。为此,我认为父母需要关心、了解、研究世界各国教育理念的优劣,取长补短、去粗取精地用之于自己孩子的身上。
由于国内英语教育的普及,一直以来我们对讲英语国家的教育关注较多,了解较多。相反,因为语言的障碍,我们对不讲英语国家的教育了解较为肤浅。日本,是个发达的国家,和我们中国邻近,时差也只有一个小时。因为是非英语国家,蒙在其教育之上的“面纱”至今仍未被我们完全揭开。
日本的家长都给他们的孩子灌输了什么?日本的学校又给他们的学生们教育了什么?如果你在日本长期生活过的话,一定对日本人“把垃圾带回家” 的小小习惯不感陌生。“把垃圾带回家”,在日本可不只是口号。这样的习惯,在日本就像出门时一定要穿衣服,走路时一定要穿鞋子一样自然!没有人刻意去做,更没有人发号施令。这样的习惯、这样的素质,与他们从小就接触的、从小就看见的成年人的言传身教不无密切的关系。与日本人打交道多了,我经常看见家长们这样的小动作:在一个会议结束的会场、一次运动练习后的球场,在任何一个公众场所,任何一位家长都能发现并不经意地捡起自己身边桌面上、地面上的小纸屑、碎垃圾,很自然地装进自己的衣袋中或随身携带的小塑料袋里,带回家中。不要说家长们这样的日常小动作能够熏陶他们的孩子,就连我们这些常年生活在日本的外国人,也能不自觉地照搬照做。由此看来,逐步关心、了解和研究这个邻近国家的教育,肯定会对我们有所帮助。
之所以呼吁我们国内家长们更多地关心、了解和研究日本教育,还源于我及孩子在日本的跨国学习经验。伴随孩子们接受了日本的学校教育之后,我深感两国教育的不同。我本人在国内接受了18年的系统教育,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2年,本科5年和硕士3年。在那个义务教育尚未普及的年代,18年的教育比一般同龄人的要漫长一些,也算完整一些。我的人生能够拾级而上,就是那个年代扎实地学习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初,我被汹涌的出国浪潮“推”出了国门,阴差阳错地来到了日本。拿到了日本的签证我才从零开始学习日语,那天不怕地不怕的青春岁月仿佛就在昨日。如果不是看到身边孩子们已经长大,还真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那些逝去的岁月。2015年,我的两个孩子一个读大学二年级,一个刚刚考上高中。他们出生在东京,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日本的全程教育,入保育院,转幼儿园,上小学,升初中,读高中,考大学。我曾马不停蹄地接送幼小的他们去读课外私塾,紧张不安地陪伴他们经历各阶段的升学考试,也曾跟随着他们跨国转学。20年弹指一挥间,凡是他们学校的教学参观活动,我都努力去参加、去体验。因为我也想目睹、感受异国的学校生活。学校的PTA(家长教师协会),我主动参加了四届(四年),因为我实在好奇这个自己闻所未闻的家长组织。孩子们每一个阶段的结束,都是我了解日本教育的一次升华。他们小学一年级开始课外英语口语班,二年级开始课外私塾,此后一直就没有中断过学校内和学校外的学习。在中国,“私塾”这个词基本只在谈论古代教育时才会出现。在日本,私塾存在于现代,而且非常强大,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考学的力量上都胜于学校。我跟随孩子们在日本的学校内外摸爬滚打,孩子们成长中所遇到的许许多多问题,我和孩子们一样陌生地第一次面对。孩子们从幼儿园到考大学经历的所有坎坎坷坷,带来的所有欢笑和泪水,我和孩子们一样地初次体验。毕业分别常用的“色纸”(留言板)的笑话、准考证上“证明相片”的尴尬、纳凉晚会“鹤立鸡群” 的无奈,我和孩子们一同经历。到如今,仍不得不时常向孩子们请教日语的我,还在和孩子们共同成长。现在,对日本的学校教育,我虽不敢讲自己了如指掌,却能说我和孩子们完整地经历过了。这,也正是我能向国内家长们介绍日本教育的基础和保证。
本书中我把自己在日本陪伴孩子们接受教育近20年的经历按时间先后顺序汇成章节,把孩子们接受的各个阶段的教育与我在国内接受的教育相对比,力争向读者介绍那些国内没有的新颖之处:日本学校里的好学生是什么样子的,日本的学生会是如何为学生服务、指挥老师参加活动的,日本的家长组织PTA是怎样在家长和学校间奔走的,学校的运动会又是怎样声势浩大地牵动着学生灵魂的。书中还介绍了俱乐部活动、修学旅行这些我们国内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开展过的活动,意在让大家了解日本孩子们丰富的校园生活。书中还提醒广大的家长们思考:为什么在日本的考试考学中一个叫作“偏差值”的概念就能评价不同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判断和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整个群体中的排名以及报考志愿学校的合格可能性?校外的私塾教育是怎样凌驾于学校之上的?大学考试中,一条“最低报名分数线”就能人为地控制报名考试的人数又是怎么回事?希望读者能带着这些疑问去读这本书,相信您读后一定能更透彻地了解日本的教育体制。
为了便于国内读者特别是那些计划到日本留学、居住的家庭更直接地接触日本教育体系,本书中多处沿用了日本惯用称谓和日文汉字名称。书中的前部为保育院和幼儿园内容,主要描述“养”孩子的琐事;中部为小学、初中义务教育部分,描述孩子学和玩兼顾的快乐事情;后部为私塾和考学部分,可以归到艰辛“育”子的范畴。书中还提到了一些怎么也绕不开的生活常识,这部分多使用小贴士的形式做单独说明。书中还穿插介绍了一些有意思的趣事,比如,一种新颖的抽签游戏、一个运动会比赛项目的规则、幼儿园巴士接送的小插曲、从学校校车中看到的温暖……希望它们能消除读者阅读的枯燥感。书中也引用了一些社会上公开发表的调查数字和表格,甚至有一些是原文的引用和翻译,还插入了我的孩子们在学校活动中的相片,意在让我的解释更准确、说明更形象。书中还载录了多篇我伴随孩子们考高中、考大学的日记,希望那颗跳动在异国他乡、望子成龙的母亲之心,能够同时跳动在文字之中,跳动在读者的心中。
中国的国门开放近40年了,先期迈出国门的“弄潮儿”如今已经在外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他们的下一代顺理成章地接受着当地国家的教育,陆陆续续地步入了当地国家的大学。同时,一些生活在国内的同龄人,也将孩子送到了国外接受教育。于是,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现象,那就是在国外接受教育的中国孩子越来越多,出国留学的孩子年龄越来越小。这些孩子回到家中接触的是中国式的语言和环境,迈出家门面对的则是当地国家的习惯和竞争。怎样让他们在国外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牵动着这些孩子的父母的心。我们不妨也看看日本的孩子们在国外上学、留学是个什么样子。2003年8月至2010年3月,我随先生回中国工作了一段时间,考虑到孩子们今后依旧需要与日本国内的教育体制衔接,我们将孩子们送入日本国内学校在中国的分校近七年。这七年中我零距离地看到了日本人的子女在国外学习和生活的苦乐之事。书中有一章描述日本孩子在中国留学,通过那一章的文字读者可以了解日本的小留学生们在国外上学的事情。
有数据表明,现在生活在日本的华人有80万之多。相信和我一样,子女在各阶段学校学习的中国家庭不在少数;和我一样,与孩子们一起第一次面对日本学校的中国家长也不在少数;和我一样,对孩子们的考学升学不知不懂、困惑重重的中国父母更是不在少数。我希望本书的内容能为更多的在日华人以及国内那些想把孩子送去日本求学的家庭所关注,本书所叙述的失败或成功案例能让这些家庭的孩子在日本接受教育时少走弯路,我自省自悟的数条感触和结论能为这些家庭的孩子的人生之路成功点灯、导航!
放飞 育儿在东京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放飞 育儿在东京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放飞 育儿在东京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