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的笔记

笔记的笔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陆春祥 著 著
图书标签:
  • 笔记
  • 读书笔记
  • 知识管理
  • 学习方法
  • 思维导图
  • 效率提升
  • 个人成长
  • 记录
  • 思考
  • 碎片化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9931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8635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88
字数:450000
正文语种:中文简体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
《笔记的笔记》,di一个“笔记”指的是古代笔记小说,第二个“笔记”是指作者的随笔记录。书中的每一篇文章,作者先解读古代笔记中所记之人之事,再对照当下所发生的热点事件进行剖析、品评,语言风趣,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西京杂记》、《搜神记》、《酉阳杂俎》、《唐摭言》、《北梦琐言》、《涑水记闻》、《万历野获编》、《归田琐记》等汉魏至明清历代文人笔记的解读,内容涉及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评论,史料、典章、物产考察以及王朝废兴、人物轶事、制度沿革等。作者从现代视角,用通俗易懂、轻松幽默的文笔娓娓道来,或令人捧腹,或发人深省。

作者简介

陆春祥,笔名陆布衣、陆天等。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浙江省作协主席团委员,浙江省散文学会会长,杭州市作协副主席,浙江华媒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浙江传媒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等客座教授。已出杂文随笔集《新世说》、《病了的字母》、《新子不语》、《焰段》、《字字锦》、《笔记中的动物》等著作十余种。作品曾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上海市优秀文学作品奖、中国报纸副刊作品金奖银奖等。

目录

卷一 …………………………………… 1
昆明池养鱼 …………………………… 3
生前作碑文 …………………………… 4
金弹子 ………………………………… 5
为政良方 ……………………………… 6
陈寿索米 ……………………………… 7
听那美妙的驴叫 ……………………… 8
您很像某名人欸 ……………………… 9
曹操的胆量 ………………………… 10
这是一个值钱的好瓮啊 ………… 11
丰满的理想 ………………………… 12
羊琇冬月酿酒 ……………………… 13
王帅被强奸 ………………………… 14

卷二 ………………………………… 15
汉武帝私访遇险记………………… 17
小女孩学龟生存记………………… 18
小八哥告状遭害记………………… 19
小娘子胡粉洗冤记………………… 21

卷三 ………………………………… 25
应语病 ……………………………… 27
小气的韦庄 ………………………… 28
喜欢唱歌的官员 …………………… 29
清廉的母亲 ………………………… 30
扯淡的算卦 ………………………… 31
假孝子 ……………………………… 32
狐假虎威李庆远 …………………… 33
吃饼丢官 …………………………… 34
裴县令妙计还牛 …………………… 35
哲学大师神鼎 ……………………… 37
执《马经》求马 …………………… 39

……

卷四十 ……………………………… 435
官员聚餐 …………………………… 437
给讲课老师发红包………………… 438
金子的报复 ………………………… 439
段去尘一定很干净………………… 440
严嵩家的白金美女便桶 ………… 441
不敢戴帽 …………………………… 442
借 官 ……………………………… 443
顶 职 ……………………………… 444
这条鲥鱼怎么不臭………………… 446
走狗爬见 …………………………… 448
奶子府 ……………………………… 449
形式主义者海瑞 …………………… 450
诱虏妇缠小脚 ……………………… 451
京师俗对 …………………………… 452
男子化妆 …………………………… 453
蛤蟆念佛 …………………………… 454
嘴仗打死人 ………………………… 455
高明的裁缝 ………………………… 456
明朝的网络语言 …………………… 457
外国人利玛窦 ……………………… 459
官员浮躁要降级 …………………… 461
考场烈士 …………………………… 462
我家装修你也知道啊 …………… 463



我正在读历代笔记……………… 465

精彩书摘

子孙不如我,要田干什么
陈元用家,极富裕,他只喜欢收藏书,而不买田地产业。有人问他为什么?他答:有好子孙,不必置庄田,他们一定能凭能力自己购置;如果子孙不学好,即便给了他庄田,他也一定守不住,那买田有什么好处呢?

陈元用的这个理论,现代则流行为:子孙不如我,要钱干什么?子孙超越我,要钱干什么?反正不能给子孙,必须让他们自食其力。
富不过三代,也不是凭空说说的,历史上多少曾经的富家,都为此做了很好的注脚,不用细举例。
三代的模式也差不多:一代艰辛,二代守成,三代败家。一代,因为太穷了,穷且益坚,创业养成了他们良好的品格,他们也有希望,就是不希望下一代吃他们同样的苦,人伦之情,上天可鉴。那么,二代呢,自然可以过上好日子,且大多都有苦日子打底,所以,虽然守成,但也能知其不易,试想,如果只是守成,那将会越守越小,在二代手里,蛋糕说不定还会以不同的方式增大些。那么,三代呢?这一代,几乎是在温室里长大的,不经风雨,不见世面,大多坐吃山空,即便二代还健在,不断地监督,也无济于事,因为世移时移,外部情况不一样了,就是说,整个社会的结构,都在发生着变化,有时是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自然,也有三代,虽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仍不断砥砺,将家业越做越大的,延续数百年,就如那王朝,道理也类似,几代以后,来个帝国中兴,王主是一个方面,辅助的臣子们也是有非常之力,也就是说,王朝能延续几百年,并不是一家之力,而是整个社会努力的结果。
财富似水,必须流动,否则就变成死水。
陈元用的财富观,中心就是自食其力,只要不懒不傻,我们都可以凭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




(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三十一)
《星际拾荒者的日志:回响与残骸》 作者:伊莲娜·凡斯 出版时间:未知(记录始于纪元742年,记录终结于纪元789年) 装帧:硬皮封面,内页为泛黄的合成纤维纸,边缘有明显的化学腐蚀痕迹。 --- 简介: 《星际拾荒者的日志:回响与残骸》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史诗或小说,它是一份来自宇宙边陲的、破碎而又真实的记录。伊莲娜·凡斯,一位游走于星际残骸场和被遗忘星系的“清道夫”,用她从废弃飞船、枯竭空间站和荒凉行星上收集到的数据板、加密日志和手写笔记,编织出了一个关于“大寂静”时代后人类文明的侧影。 本书的核心,是伊莲娜对失落的“黄金时代”科技与哲学的追寻,以及她个人在无尽虚空中挣扎求存的经验。她并非历史学家,也非英雄,她是一个必须依靠他人的失败才能活下去的幸存者。她的文字粗粝、直白,充满了机械的嗡鸣、辐射的灼热感以及绝对的孤独。 第一部分:锈蚀的遗产——零区扫描 日志的开篇,聚焦于伊莲娜首次深入“零区”——一个被主流联邦视为禁区的、充斥着前次星际战争遗骸的区域。她记录了对一艘名为“奥德赛之梦”的巨型殖民舰的探索。这艘飞船的毁灭并非瞬间的灾难,而是缓慢的、系统性的崩溃。 伊莲娜发现的不是财富,而是无尽的无意义。她详细描述了船上自动化生态系统如何失控,将复杂的生物圈变成了一种由菌类和变异微生物构成的、有毒的“绿色海洋”。她找到了船长最后的记录,那记录中充满了对“目标模糊”的焦虑,而非对死亡的恐惧。伊莲娜对比了她自己为了一块功能正常的能量转换器而冒的生命危险,与那些拥有整个世界却不知方向的先驱者的对比,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当文明的物质基础不再是挑战时,精神是否会先于物理躯壳瓦解? 她采集到的部分技术原型,例如一种可以短暂扭曲局部重力的稳定器残片,在她的操作下大多因老化而失效。这部分内容充满了工程学的细节,关于如何用原始工具维修精密电路,以及如何分辨有用的废料和致命的诱饵。 第二部分:边界上的低语——亚空间信标的幽灵 本书的中段,伊莲娜的航线偏离了贸易路线,她追踪到了一个代号为“回声网络”的古老通信系统。这个系统在“大寂静”后被认为完全失效,但伊莲娜意外地接收到了一些微弱的、非结构化的信号——它们更像是对已逝之物的模仿,而非真实的通讯。 她花了数年时间,在一个漂浮的、由冰封气体构成的行星环上建立了一个临时信号站。她记录了她试图与这些“幽灵”对话的过程。她破解了一些片段,这些片段揭示了黄金时代末期,社会对“无限连接”的依赖如何导致了集体意识的脆弱化。当中央神经节点失效时,整个社会如同被切断电源的巨型网络,瞬间瘫痪。 其中最令人不安的一段记录,是一段重复播放的“安抚程序”音频,里面没有人声,只有合成的、仿佛来自子宫的低频震动。伊莲娜对此产生了极度的恐惧,她认为这代表着文明在面对终极危机时,选择了退回到一种虚假的、被编程的“舒适区”。她对这种“选择性遗忘”的态度,比对战争本身更为反感。 第三部分:失语的定居点——遗忘的社会学样本 最后一部分,是伊莲娜对几个位于银河系非核心区域的“幸存者殖民地”的观察记录。这些殖民地在“大寂静”后独立发展了数百年,但他们的社会结构却呈现出令人警惕的退化。 她详细描述了“萨图恩环的灰烬定居点”,那里的人们已经完全放弃了对长途航行的知识,他们将飞船残骸视为圣物,并在其内部进行世代居住。他们的语言丢失了复杂的抽象词汇,交流主要依靠手势和对环境的即时反应。伊莲娜试图引入一些基础的数学概念,但被视为“亵渎神圣容器”的行为。 她记录了她的失望:知识的流失并非源于灾难,而是源于选择不使用它。当外部压力消失后,维护复杂知识体系的努力变得不值得。她观察到,这些定居点的信仰体系围绕着“能源的循环”和“金属的纯净度”建立起来,任何外来的、包含复杂历史信息的物品都被视为污染源。 结语:清道夫的哲学 《星际拾荒者的日志》以伊莲娜最后一次飞船的维护报告结束。她成功地将从“奥德赛之梦”上获取的一个小型反应堆核心接入了她的飞船,这使得她能够进行一次更远距离的跳跃。 她留下的最后一段文字,既是对自己航行目的的总结,也是对所有可能发现这份日志的人的告诫: “我收集的不是技术,而是断裂的意图。我们从未真正理解我们所创造的一切。他们建造了通往群星的桥梁,却忘了桥上的方向标。我带着这些残骸航行,不是为了重建,而是为了证明:即使在最宏伟的终结之后,依然有碎片可以被握住。这些碎片提醒着我,活着,意味着不断地整理他人的垃圾,并拒绝被它们淹没。下一次跳跃,我将去‘边界之外’。那里应该还有更古老的错误等待被发现。” 本书是一份对后现代技术失落和人类适应性极限的冰冷考察,它拒绝提供任何救赎的希望,只提供了在废墟中维持呼吸的、坚韧的生存之道。它不歌颂英雄,只记录一个疲惫的拾荒者如何与宇宙的遗忘抗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对于追求心流体验的人来说,简直是一份意外的惊喜。它没有过分强调工具的先进性,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如何通过优化的笔记流程,减少认知负荷,从而让自己更专注于思考本身。我过去经常发现,在整理笔记和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反而被流程本身耗费了大量精力,真正用于思考的时间却所剩无几。 《笔记的笔记》提供了一套极为优雅的解决方案。它像是一位极简主义者,指导我们剔除那些不必要的步骤和繁复的格式,只留下最能促进思考和记忆的“骨架”。书中对“原子化笔记”的构建与关联的论述,让我终于明白了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知识的模块化管理。读这本书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高效率的思维训练。每一次合上书本,我都会发现自己的桌面(无论是物理的还是数字的)都变得更清爽、更有效率。这不是一本让你成为“笔记达人”的书,而是一本让你成为一个更清晰、更有条理的思考者的指南。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装帧和封面设计并没有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但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绝对是超乎预期的。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追求短平快,而是沉下心来探讨“输入、处理、输出”这个完整闭环中的每一个环节。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适合那些已经有一定的笔记基础,但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停滞不前的人群。 我用了大约两周的时间,将书中的方法应用到我的工作日志和阅读心得中。最显著的变化是,我开始有意识地去“重构”笔记,而不是简单地“积累”笔记。书中提到的“知识的复用性”概念,促使我重新审视了过去那些写完就束之高阁的文档,通过简单的重组和提炼,它们立刻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转化成了我新的项目方案的基础。这本书的行文逻辑非常清晰,层次分明,即使是涉及到一些复杂的认知科学原理,作者也能用非常直观的比喻进行解释,确保了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消化吸收。

评分

我是一位习惯于深度阅读的读者,对那些浮于表面的方法论感到厌倦。《笔记的笔记》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工具论”与“本体论”进行了深度融合。它不只是教你如何使用A软件或B模板,而是从根本上探讨了“记录”这一行为对于人类心智的意义。书中对于“遗忘是常态,结构是关键”的论断,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作者对不同笔记流派的兼容并蓄,也让我感到非常受用。它没有固执地推崇某一种特定的学派,而是鼓励读者根据自己的思维偏好,在不同的方法论中汲取精华,构建出独一无二的“认知操作系统”。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面向未来的笔记”这一章节的阐述,它指导我不再只是记录过去发生的事情,而是将笔记变成了一个可以预演、测试和修正未来行动的沙盘。这本书的语言富有哲思,结构严谨,读起来就像是在进行一场与自己心智深处的对话,每次阅读都能带来新的感悟和层次的提升。

评分

初翻开这本书时,我带着一丝怀疑,市面上关于效率和学习方法的书籍已经汗牛充栋,这本《笔记的笔记》又能带来什么新意?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避开了那些空洞的口号,而是聚焦于实操层面,甚至连工具的选择和使用的细微技巧都进行了详尽的探讨。作者的笔触非常接地气,语言风格介于严谨的学术探讨和轻松的经验分享之间,拿捏得恰到好处。 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遗忘曲线”与“主动回忆”相结合的笔记实践部分。这部分内容不像教科书那样冰冷,而是结合了大量作者自身的实践案例,让人感觉仿佛亲身参与了一次高效的学习复盘会。书中提出的“三层回顾法”对我重塑学习习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仅是关于记笔记的方法,更深层次上,它是一种关于如何与信息建立长期、稳定关系的哲学指导。读完后,我不再害怕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反而觉得每一点新输入都是可以被驯服的资源。这种从焦虑到掌控的感觉,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本《笔记的笔记》简直是知识管理领域的一股清流,它没有给我那种堆砌理论、晦涩难懂的阅读体验,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循循善诱地分享着梳理思绪的秘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如何构建个人知识体系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与耐心。书中并非简单地罗列“你要这样做”、“你应该那样做”,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信息输入如何在大脑中进行二次加工,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笔记策略将这些碎片化的认知转化为可以指导行动的智慧。 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以往我总以为做好笔记就是把听到的、看到的“搬运”下来,但这本书让我彻底颠覆了这种想法。它强调的是“反刍”和“连接”,教我们如何从看似不相关的知识点中发现新的火花。比如,书中关于如何设计自己的标签系统那一章,简直是醍醐灌顶。我尝试着应用了书中的方法后,原本杂乱无章的电子文件夹瞬间变得清晰有条理,查找资料的速度和准确性都有了质的飞跃。这套方法论的普适性非常高,无论是学生、研究人员还是职场人士,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将其融入日常工作流中。它不是一套僵硬的模板,而是一套可以根据个人需求灵活调整的思维框架。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多少现成的答案,而在于教会了读者如何提出更好的问题,并系统地寻找答案的过程。

评分

评分

物流超?

评分

值得推荐

评分

评分

京东商城的书质量很好,满意。

评分

好书好看

评分

性价比不错

评分

好书推荐,值得一读。。。。。。。。

评分

非常不错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