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二百多年前的法國大革命影響為何如此深遠?它與此前的美國革命和此後的俄國革命等有何關聯?它到底是黑格爾眼中“燦爛的黎明”,還是道德理想國的覆滅?在這本書中,法國大革命研究大傢威廉?多伊爾並不是在復述一個為人熟知的故事,而是力圖深入探究這場革命對人類社會意義何在。
內容簡介
本書先是探討法國大革命的那些熟悉意象,有來自狄更斯、奧希茲女男爵和托爾斯泰的,還有“沒有麵包,就讓他們吃蛋糕”的傳說以及三色旗。隨後,通過簡要考察舊製度及其崩潰,多伊爾分析瞭革命是如何發生的:舊製度如何變得過時,成就如何滿足不瞭野心。多伊爾努力讓讀者認識到:法國大革命摧毀瞭法國以及法國以外曆時久遠的文化、製度和社會結構,今天的我們仍然生活在這場革命的遺産之中。全書最後部分則思考瞭這場革命為何會引起那麼多的爭議。
作者簡介
威廉?多伊爾 英國布裏斯托大學曆史學教授,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著有《歐洲的舊秩序:1660-1800》(第2版,1992)、《法國大革命的起源》(第3版,1999)、《舊製度下的法國》(2001)、《牛津法國大革命史》(第2版,2002)、《貴族及其大革命時期的敵人》(2009)等。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迴響
第二章 緣起
第三章 曆程
第四章 終點
第五章 起點
第六章 位置
法國大革命大事年錶
革命曆法
索引
英文原文
前言/序言
序言
瀋堅
1989 年,法國大革命二百周年紀念之時,一種對法國大革命新的曆史解釋在西方取得瞭主導地位,這一新的解釋被稱為法國大革命的“修正主義”。與傳統的法國大革命解釋不同,這一“修正主義”的觀點是,法國大革命的最初動力主要來自思想方麵,而不在於社會經濟方麵;它也不是由資産階級發動的反對封建製度的鬥爭,而是各種復雜社會矛盾匯閤的總爆發,由財政危機觸發,後來走嚮無序;它的影響也主要在思想觀念和政治行為方麵,對法國社會的改造並不大。
本書的作者威廉? 多伊爾就是法國大革命“修正”史學的代錶人物之一。早在1980 年,作者發錶瞭《法國大革命的起源》一書,迅速揚名,此書也一版再版。1989年,他應牛津大學齣版社之邀齣版瞭關於法國大革命的專著《牛津法國大革命史》,此書2002年再版。因此,在這樣的基礎上寫一本導讀性的短篇法國大革命史,雖然可以駕輕就熟,但也容易落入俗套,陷入雷同的泥淖。作者說“其挑戰性要比乍看起來的大”,不是沒有道理的。
但此書依然寫齣瞭新意。作者將法國大革命的大眾影響以“迴響”的方式放在捲首,宛如小說作品的倒敘,讓人急於想瞭解究竟。為瞭引人入勝,“迴響”一章還引用大量為人熟知的作傢和曆史學傢的作品,如奧斯卡? 王爾德、柏剋、卡萊爾、 艾瑪? 奧希茲、狄更斯、托爾斯泰等,甚至提到在歐美國傢傢喻戶曉的“讓他們吃蛋糕吧”的傳說,生動展示法國大革命在民眾中的影響,並以廣闊的視野提到瞭它的世界影響。
在敘事方式上,威廉? 多伊爾一如既往,將自己的觀點掩蓋在對事件發生發展的娓娓道來之中。該書篇幅雖短,信息量卻很大。英語原著在“迴響”以後各章都以疑問詞開頭,如“為何發生”(Why)、“如何發生”(How)、“終結瞭什麼”(What)、“開始瞭什麼”(What)、“曆史地位在何處”(Where)。 本書分析瞭革命的起因、過程、結果和過往曆史學傢們對這一事件的研究和評價。一書在手,可以對法國大革命瞭然於胸瞭。
本書譯者是我多年相識的學生和同行,也是法國舊製度和法國大革命史的專傢,這幾年來著述和譯著頗豐,勤勉耕耘,必有所得。由專傢來翻譯專業著作可以避免一些低級錯誤,讀瞭譯著後,還意外發現,譯者的中文錶達也非常好,譯文流暢,用詞精到。此書齣版可喜可賀,同時嚮譯者錶達我的敬意。該書篇幅不大,序言更該簡短,就此打住瞭。
2016 年12 月
好的,為您準備瞭一份不包含《牛津通識讀本:法國大革命》內容的、關於另一本曆史著作的詳細圖書簡介。 --- 《大時代的斷裂:1789-1848年歐洲的社會轉型與思想衝突》 (約1500字詳細簡介) 導言:當舊世界走嚮終結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次特定的政治事件或某一位特定的曆史人物,而是試圖描繪自法國大革命爆發(1789年)至1848年革命浪潮席捲歐洲大陸的半個多世紀裏,歐洲大陸所經曆的深刻而痛苦的社會結構重塑過程。這是一個劇烈動蕩的時代,舊的、以貴族和教會為核心的秩序正在瓦解,而新的、基於民族、工業和市民階層訴求的現代性正在艱難地破土而齣。我們試圖捕捉的,是曆史進程中那些不易察覺的“斷裂點”——它們不僅是政治上的權力更迭,更是思想觀念、經濟基礎和日常生活形態的全麵轉嚮。 第一部分:革命的餘燼與秩序的重建(1789-1815) 這一部分深入剖析瞭法國大革命的直接遺産,以及拿破侖戰爭如何將這些激進的理念——自由、平等、民族認同——播撒至整個歐洲。我們摒棄瞭將拿破侖僅僅視為軍事天纔的傳統敘事,轉而探究其在法律、行政和教育領域的“革命遺産的固化”。 重點關注: 1. 法典的滲透與地方社會的抵抗: 詳細考察《拿破侖法典》在萊茵河地區、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推行情況。重點分析這些現代化法律規範如何與地方性的習慣法、宗教信仰以及根深蒂固的宗族關係發生衝突。我們通過地方行政檔案和私人信件,重構農民階層對新式稅收和兵役製度的真實反應,揭示“解放”背後的統治成本。 2. 意識形態的輸齣與反作用力: 分析“民族主義”如何作為一把雙刃劍齣現。一方麵,它被法國用以動員盟友和敵人;另一方麵,它在被占領區催生瞭針對法國霸權的本土抵抗運動。例如,探討德意誌邦國中早期浪漫主義知識分子對拿破侖的復雜態度——既推崇其理性精神,又痛恨其軍事徵服。 3. 戰後歐洲的“大妥協”: 維也納會議並非簡單的“復闢”,而是一次精心設計的“權力製衡”與“意識形態隔離”。本章著重分析梅特涅體係的內在矛盾:它成功地壓製瞭公開的革命活動,卻無法根除啓濛思想和自由主義的地下傳播。我們考察瞭各國(普魯士、奧地利、俄國)在保守主義外衣下,為維持穩定而進行的有限的行政與軍事現代化。 第二部分:工業化的黎明與階級的誕生(1815-1848) 如果說第一部分是政治風暴的延續,那麼第二部分則轉嚮瞭經濟和社會的深層結構變化。蒸汽機的轟鳴聲取代瞭戰鼓聲,成為時代的主鏇律。 重點關注: 1. 農業革命的陰影與城市化的陣痛: 詳細梳理圈地運動在不同國傢(如英國、法國和普魯士東部)的差異化進程,以及這如何塑造瞭歐洲勞動力市場的初期形態。我們通過城市人口統計數據和衛生報告,描繪瞭新興工業城市如曼徹斯特、裏爾的生存環境——疾病、貧睏與財富的極端集中。 2. “無産階級”的初次集體發聲: 本章探討瞭早期工人階級意識的形成過程。這不僅僅是經濟剝削的結果,更是工人聚集在工廠和工人區後,通過集體行動(如早期工會、互助會、破壞機器運動)進行文化認同建構的過程。我們將重點分析法國的“裏昂絲織工起義”(1831年)如何首次將“工作權”提升到政治議程層麵。 3. 自由主義的轉型與分裂: 1815年後的自由主義者不再是統一的啓濛鬥士,他們開始分化。一部分側重於經濟自由(古典自由主義,強調私有財産和自由市場),另一部分則開始關注社會公正和代議製改革(更溫和的激進主義)。我們考察瞭英國的《改革法案》(1832年)的局限性,以及它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安撫瞭新興的工業資産階級,同時加劇瞭底層民眾的疏離感。 第三部分:思想的戰場:浪漫主義、曆史主義與社會理論的孕育 在政治和社會劇變的同時,歐洲的思想界正經曆一場深刻的“感性”與“理性”的辯論。 重點關注: 1. 曆史主義的興起與對啓濛的修正: 赫爾德和戈特弗裏德·馮·赫爾德爾的思想如何被用來對抗法國大革命的普世主義。曆史主義強調每個民族的獨特精神(Volksgeist)和曆史的有機性,這為後來的保守主義和民族主義提供瞭理論基礎。我們分析瞭蘭剋學派史學觀念的早期萌芽,即“如實敘述過去”的嘗試,及其對宏大敘事的顛覆。 2. 政治經濟學的權力邏輯: 亞當·斯密的思想如何被改造和實用化。重點分析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在歐洲大陸的傳播與應用,以及它如何為工業資産階級辯護,同時卻在理論上為工人階級的睏境提供瞭“自然法則”式的解釋。 3. 烏托邦社會主義的先聲: 在對既有秩序的失望中,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的思潮試圖構建一種全新的社會藍圖。本章細緻對比瞭這三種主要流派的差異——從精英指導的工業社會(聖西門)到小型公社實踐(傅立葉)——展示瞭早期社會主義思想在拒絕資本主義剝削的同時,對工業化生産力本身的肯定與改造。 結論:1848:斷裂的匯閤點 本書的終點定格在1848年。這一年的革命浪潮(從巴勒莫到柏林,從巴黎到維也納)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前五十年所有社會、經濟、思想矛盾的總爆發。通過對1848年革命的比較研究,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在1789年埋下的種子,在工業化和思想衝突的催化下,最終以何種麵貌集體爆發。然而,這次革命的失敗也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舊的王朝並未徹底復闢,而新的、無産階級的政治力量尚未成熟。歐洲進入瞭一個新的、更加技術化和現實政治主導的階段。 本書的獨特貢獻在於: 它避開瞭對單個革命事件的綫性敘述,而是通過對社會結構、經濟基礎和思想張力的交叉分析,展現瞭歐洲在邁嚮現代過程中所付齣的、跨越階層和國界的心靈與物質代價。它是一部關於“轉型陣痛”的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