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重症病例分析及诊疗进展

神经系统重症病例分析及诊疗进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薛慎伍 著
图书标签:
  • 神经系统疾病
  • 重症监护
  • 病例分析
  • 临床实践
  • 诊疗进展
  • 神经内科
  • 神经外科
  • 危重症
  • ICU
  • 神经重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498758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694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543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神经系统重症病例33例,以脑血管病、脑血管病并发症、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锥体外系疾病、肌肉疾病、其他疾病分章,每个病例为一节.首先,介绍病例资料和治疗经过;接着,分析个案特点:定位、定性诊断、并发症情况;然后,对该病诊断、治疗、护理方面的临床进展情况进行详细阐述.本书内容丰富,资料新颖,指导性和实用性强,能帮助专科医师和护理人员提高临床疑难病、危重症患者诊疗及早期康复护理技术水平.本书适合各级医院神经专科医护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供基层全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查阅.

作者简介

薛慎伍,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原济南军区总医院干部四科主任.历任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干部四科(神经内二科)主任,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院教授,泰山医学院教授,解放军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济南军区老年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解放军老年病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华保健医学杂志》编委,《中国老年学杂志》编委,中国老年医学委员会委员.主要开展了神经系统脑血管病的临床超早期诊治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癫 诊治方面具有独道之处.主编出版《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进展》《老年性脑血管病治疗与预防》《山东省完全性脑卒中流行病学研究》《医学论文撰写》《老年脑卒中防治进展与新技术》等多部著作,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4篇.主研《老年急性脑梗死超早期诊治与康复训练的系列研究》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锌对大鼠睾丸精子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参研的《中国完全性脑中风》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他课题获军队和山东省科技进步三、四等奖8项,《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微量元素与脑缺血及溶栓治疗系列研究》获山东省微量元素学会科技创新二等奖,《老年脑血管病后遗症防治》《山东省完全性卒中流行病学研究》著作分别获山东省微量元素学会科技创新三等奖.2003年获解放军干部保健工作特殊贡献奖,同年获济南军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专业技术突出贡献奖,荣立三等功4次.2010年被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聘请为全军会诊专家,2011年获济南军区保健工作奉献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脑血管病 (1)
病例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内动脉狭窄) (1)
病例2 右侧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 (9)
病例3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17)
病例4 左侧大脑后动脉闭塞 (26)
病例5 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性脑梗死 (33)
病例6 女性急性脑梗死 (51)
病例7 短暂性全面遗忘 (59)
病例8 脑出血 (64)
病例9 小脑下后动脉畸形破裂出血 (74)
病例10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破裂出血 (82)
病例11 阿尔茨海默病 (91)
第2章 脑血管病并发症 (103)
病例1 大面积急性脑梗死合并心功能不全 (103)
病例2 脑干梗死合并低钠血症、肺部感染、呼吸衰竭 (115)
病例3 血管性痴呆合并癫 持续状态 (126)
病例4 多发性脑梗死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 (138)
病例5 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钾性碱中毒 (151)
病例6 进展型脑干梗死合并心、肺功能不全、周围循环衰竭 (161)
病例7 脑梗死合并感染性休克 (170)
第3章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183)
病例1 多系统萎缩 (183)
病例2 运动神经元病 (195)
病例3 肌萎缩侧索硬化 (205)
第4章 锥体外系疾病 (222)
病例1 帕金森病吞咽障碍营养支持 (222)
病例2 帕金森病痴呆 (234)
病例3 帕金森综合征合并血压异常 (242)
第5章 肌肉疾病 (250)
病例1 皮肌炎合并急性心肌梗死 (250)
病例2 重症肌无力 (256)
第6章 其他疾病 (267)
病例1 膜迷路水肿性眩晕 (267)
病例2 脊髓损伤 (276)
病例3 双侧颈内动脉动脉瘤 (295)
病例4 多发性骨髓瘤并小脑出血 (303)
病例5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出血 (317)
病例6 急性冠脉综合征 (325)
病例7 特殊型吉兰G巴雷综合征 (336)

前言/序言

  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尤其是神经系统危重、疑难疾病患者,因年龄大、合并慢性病多、发病时症状重、早期诊断困难、规范化治疗易产生相互影响等特点,使医护人员很难正确判断治疗准确时机.在我国近几年老年神经系统危重、疑难疾病中,脑卒中年患病人数为500万~600万,约75%的病人可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导致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因此,进一步提高对老年神经系统危重、疑难病危害性的认识,强化早期临床确诊,及时处理原发疾病和并发症,不断改进危重、疑难病例的分析思路和抢救、康复措施,提高医护人员在临床上对病情复杂患者的预后判断能力,实行早期急救与康复干预,才能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自理能力.
  编者精选了近几年诊治的部分危重、疑难病例,结合当前国内外老年神经系统疾病诊治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按神经科常规方法,分为脑血管病、脑血管病并发症、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锥体外系疾病、肌肉疾病、其他疾病,编为6章,每个病例为一节,分别从病例资料、治疗经过、个案分析、定位及定性、并发症分析、临床进展与文献复习七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旨在让读者对神经系统疑难病的发病过程及特点有全面的了解,对诊疗程序与方法有系统的回顾,从而提高医护人员在临床上早期诊治和抢救发病急、症状重、并发症多、病情复杂的老年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水平.
  本书可供基层医护人员和不同层次神经专科医护人员,在临床复杂的病例诊断、分析和处置中作参考.我们都忙于一线临床工作,本书是利用业余时间起草编写,虽经多次修改,但由于时间仓促和经验不足,书中存在的疏漏或不当之处,恳请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原济南军区总医院主任医师薛慎伍
  2017年1月1日


《临床神经病学前沿:疑难病例解析与现代疗法》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神经系统重症病例分析及诊疗进展的教科书,而是专注于现代临床神经病学领域中那些极具挑战性、诊断困难以及预后复杂的病例。我们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个深入理解和应对这些疑难杂症的全新视角,通过精选的典型病例,结合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前沿的研究动态,全面梳理相关的病理生理机制、诊断策略以及不断演进的治疗方案。 本书聚焦于以下几个核心方面: 一、 罕见病与复杂综合征的深度剖析: 我们将目光投向神经系统领域那些不常见的但却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疾病。这包括但不限于: 特定类型的神经肌肉疾病: 针对一些罕见肌营养不良症、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亚型、以及新近发现的基因突变相关的肌病,我们不仅会回顾其经典临床表现,更会强调那些容易被误诊的细微征兆。同时,对于复杂神经肌肉接头疾病,如不同亚型的重症肌无力,我们将深入探讨其发病机制的最新发现,以及免疫调节疗法在不同阶段的应用。 非典型性脱髓鞘疾病: 除了经典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和多发性硬化(MS),本书还会关注一些更为罕见的脱髓鞘疾病,如ADEM(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变异型、或是在其他系统性疾病背景下出现的脱髓鞘病灶。诊断的鉴别将是重点,特别是如何利用影像学特征、脑脊液分析以及特异性抗体检测来精准定位。 复杂脑血管疾病: 除了常见的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本书将重点讨论一些更为棘手的脑血管病,例如:可逆性后脑部血管收缩综合征(RCVS)的反复发作与管理;动静脉畸形(AVM)的影像学特征、治疗选择(手术、介入、放射)的决策考量;以及淋巴瘤样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症(CVIS)等罕见血管病。 非感染性脑炎/脑膜炎: 针对免疫介导的脑炎,如抗NMDAR脑炎、抗LGI1脑炎等,本书将详细解析其免疫病理学基础,强调早期识别和诊断的标志性抗体,并提供分层治疗的策略,包括一线、二线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疗效评估。 遗传性代谢性脑病: 对于一些早期诊断困难、进展迅速的遗传代谢性疾病,如某些氨基酸代谢紊乱、线粒体脑肌病,本书将侧重于临床早期线索的捕捉,并结合基因检测和代谢物分析的最新进展,指导早期干预。 二、 诊断困境的突破与前沿技术应用: 面对疑难病例,精准的诊断是治疗的前提。本书将着重介绍: 影像学新进展: 探讨高场强MRI、功能性MRI(fMRI)、弥散张量成像(DTI)、灌注成像、PET-CT等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最新应用。例如,如何利用fMRI评估脑功能区受损情况,DTI追踪白质束损伤,PET-CT鉴别肿瘤与炎症。 分子诊断与基因检测: 强调下一代测序(NGS)在神经遗传病诊断中的革命性作用,如何解读复杂的基因报告,以及基因检测指导下的精准治疗。此外,还将介绍一些特定疾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如脑脊液中的寡克隆带、特异性蛋白等。 神经电生理的深化应用: 在常规的脑电图(EEG)、肌电图(EMG)、诱发电位(EP)基础上,介绍高密度EEG、视频脑电图、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诱发的神经生理指标等,如何帮助精细化评估神经功能。 液体活检与无创诊断: 探讨循环肿瘤DNA(ctDNA)、外泌体等在神经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早期筛查和监测中的潜力,以及无创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 三、 疗法革新与个体化治疗策略: 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策略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本书将聚焦: 靶向治疗与免疫疗法: 详细阐述各类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克隆抗体(如针对CD20、CD19、BTK的药物)在自身免疫性脑炎、多发性硬化、淋巴瘤等疾病中的应用,以及药物选择、剂量、疗程和副作用管理。 基因治疗与细胞治疗的探索: 介绍目前在脊髓性肌萎缩症、亨廷顿病等疾病中进行的基因治疗试验,以及干细胞移植在脑损伤修复中的初步研究进展。 神经调控技术: 深入探讨深度脑刺激(DBS)在运动障碍(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中的适应症、手术技巧、参数优化与疗效评估。同时,也会介绍经颅磁刺激(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在抑郁症、慢性疼痛等领域的应用。 药物组合与联合治疗: 对于一些复杂且多因素的疾病,如重度癫痫、难治性疼痛,本书将探讨不同类别药物的联合使用方案,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剂量调整。 康复与支持治疗的精细化: 强调多学科协作在神经系统疾病康复中的重要性,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言语治疗、认知康复以及心理支持等,并探讨如何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和患者的具体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四、 临床决策与预后管理: 在面对复杂病例时,清晰的临床思路和审慎的决策至关重要。本书将通过案例分析,引导读者: 构建思维导图: 学习如何从患者的主诉、病史、体格检查出发,系统性地进行鉴别诊断,排除“危、急、重”情况。 评估治疗风险与获益: 在多种治疗选择面前,如何权衡疗效、副作用、经济负担以及患者意愿,做出最优决策。 预后预测与随访管理: 探讨影响神经系统疾病预后的关键因素,并提供不同疾病类型的长期随访和并发症管理的指导。 多学科协作模式: 强调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影像科、病理科、康复科、药学等多个学科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协作,共同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 《临床神经病学前沿:疑难病例解析与现代疗法》旨在成为临床神经病学工作者,包括神经科医生、研究生、进修医生以及相关专科医生的重要参考,帮助他们提升对复杂病例的诊治能力,掌握最新的医学进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本书并非提供标准化的治疗指南,而是通过引人入胜的病例讨论,激发读者的思考,鼓励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名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说,《神经系统重症病例分析及诊疗进展》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医学的复杂与伟大。它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更是关于生命。那些生动具体的病例,让我得以窥见神经重症患者在生命边缘挣扎的真实写照,也让我看到了医护人员的智慧、勇气和担当。书中对每一个病例的分析都层层递进,从最初的症状描述,到辅助检查的解读,再到鉴别诊断的排除,最终确定治疗方案,整个过程都充满了逻辑性和科学性。我尤其喜欢那些对治疗决策进行深入探讨的部分,它揭示了在信息不完全、病情瞬息万变的重症监护室里,医生们所面临的艰难抉择。这本书让我对神经重症有了更深的敬畏,也让我对现代医学的进步有了更深的理解。它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佳作,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营养。

评分

我一直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危重程度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案例,生动地展现了神经系统重症患者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阅读过程中,我仿佛亲身经历了抢救过程中的每一次心跳加速,每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书中所描绘的,不仅仅是疾病本身的棘手,更是医护人员在极端压力下,如何运用医学知识、临床经验和团队协作,与时间赛跑,与死神博弈。特别是书中对一些罕见但后果严重的神经系统急症的详细分析,例如突发性脑干出血、重症肌无力危象等,让我对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以及紧急处理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将科学的严谨性与故事的戏剧性巧妙结合,让我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顽强。

评分

这本书的临床应用价值不言而喻。我一直深耕于神经内科领域,但读了这本书后,依然感到豁然开朗。那些经典的、甚至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病例分析,让我对一些过去理解不够透彻的疾病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于疑难病例的剖析,往往能突破常规思维,提出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诊疗思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讨论治疗方案时,那种权衡利弊、细致入微的分析方法。对于一些新兴的治疗手段,书中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结合实际病例,分析了其在神经重症治疗中的潜力和局限性。这对于我们一线临床医生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参考。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鼓励读者批判性地思考,而不是照搬照抄,这种开放的态度,对于推动神经重症医学的进步至关重要。

评分

读完这本《神经系统重症病例分析及诊疗进展》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医学冒险。从那些惊心动魄的病例切入,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深入神经重症的“险境”。每一个案例都极其详实,不仅仅是罗列了患者的症状和治疗过程,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病情发展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从最初的线索追踪到最终的诊断定格,再到每一步治疗决策背后的考量。我尤其被那些“一线生机”的分析所打动,在看似绝望的境地,如何通过精密的诊断技术和创新的治疗策略,一点点地争取到患者的生命。书中对于疑难杂症的解析,更是让我大开眼界,那些教科书上难以详尽描述的罕见病,在这里都有生动的体现。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启迪,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复杂多变的临床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甚至是跨越学科界限,去应对挑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理论与实践完美融合,让枯燥的医学知识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着实让我印象深刻。它并非那种泛泛而谈的综述性读物,而是选择了以大量的真实病例为载体,去阐释神经系统重症的复杂性。每当我翻开一页,都像是在参与一场模拟的临床会诊。那些病例的描述,从患者入院时的危急状况,到一系列的检查、诊断,再到多学科协作下的治疗方案制定,每一步都扣人心弦。书中对一些新兴诊疗技术的介绍,例如最新的影像学技术在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以及一些前沿的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在神经重症中的探索,都让我看到了这个领域蓬勃发展的活力。作者并没有回避争议和不确定性,反而积极地探讨了不同治疗方案的优劣,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这种坦诚和前瞻性的态度,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一本参考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引导我不断思考和进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