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驱逐舰全史 1899-1940(精装版)

美国驱逐舰全史 1899-1940(精装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泓 著
图书标签:
  • 美国海军
  • 驱逐舰
  • 军事历史
  • 舰船
  • 二战前
  • 海军舰艇
  • 美国历史
  • 精装本
  • 历史军事
  • 舰船科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ISBN:978751070772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931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军迷、发烧友、历史爱好者

  章骞倾情作序,波兰绘图大师利皮斯基和中国海军史研究会资深专家顾伟欣联袂绘制数幅超大拉页线图!上千张舰船照片和大量彩绘线图,厘清百年美国驱逐舰发展历史、设计过程、舰名沿革、武器配置等,资料详实,考证深入,极具收藏价值!

内容简介

  作为当今世界的头号海上强国,美国驱逐舰从二战时期便开始引导世界的潮流。其设计思想在战后对整个欧洲甚至日本等远东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美国驱逐舰数量众多,在本书之前,国内尚无一本“逐舰”列举介绍美国驱逐舰的专著。而本书则力争将美国从“班布里奇”级到如今新的“朱姆沃尔特”级的每一艘曾经服役过的驱逐舰进行列举,并着重介绍其中一些知名战役、装备、人物等。本书当为如今国内读者系统了解美国驱逐舰的第一手资料。

作者简介

  江泓,男,1984年生,博物馆学及考古学硕士,现就业于博物馆。自幼对于军事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二战时期的武器装备、战史、战略思想等。自2012年开始编写军事类书籍,现已出版多部作品。

目录

第一章 诞生之初 早期美国驱逐舰 1899—1918
“班布里奇”级
“特拉克斯顿”级
“史密斯”级
“保尔丁”级
大洋猎狼
“卡辛”级
“艾尔文”级
“奥布莱恩”级
“塔克”级
“桑普森”级
禁酒令时期的美国驱逐舰
“考德威尔”级
“维克斯”级
“克莱蒙森”级
虹达角灾难

第二章 条约时代 一战结束后至珍珠港事件前的美国驱逐舰 1919—1940
“法拉古特”级
“波特”级
“索莫斯”级
“马汉”级
珍珠港事件中的美国驱逐舰
“格里德利”级
“巴格莱”级
“本汉”级
“西姆斯”级
驱逐舰换基地
多用途的美国驱逐舰

精彩书摘

  “班布里奇”级(Bainbridge class)
  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海军副部长西奥多·罗斯福提出海军需要一种可以拦截西班牙鱼雷艇并能进行鱼雷攻击的小型舰艇。有鉴于此,美国国会在1898年同意拨款建造16艘“鱼雷驱逐舰”(TBD)。就这样,美国海军的第一级驱逐舰——“班布里奇”级诞生了。
  由于之前美国没有建造过现代意义上的驱逐舰,因此“班布里奇”级的设计可以说是从零开始,唯一可以借鉴的就是英国之前设计建造的驱逐舰。“班布里奇” 级的官方设计是以鱼雷艇为蓝本,其尺寸是之前鱼雷艇的两倍。相对于鱼雷艇,“班布里奇” 级搭载的鱼雷数量减少,但是火炮数量增加。“班布里奇” 级上的两门76毫米炮分别安装在舰桥和舰艉的指挥塔上,五门57毫米炮中的两门一左一右安装在舰桥上,剩下三门分别安装在舰体中央及舰艉。“班布里奇”级舰体中部的四根烟囱分别连接四座锅炉,而四座锅炉两两一组,分别连接两座轮机。“班布里奇”级的输出功率为8000马力,最高航速28节。
  1899年8月15日,“班布里奇”级的首舰“班布里奇”号(DD-1)驱逐舰在纳菲尔-利维船舶和发动机制造公司开工建造,该级的其他12艘分别在威廉·特里格造船公司(DD-4至DD-5)、夏兰·荷令斯威钢铁厂(DD-6至DD-7)、弗河造船厂(DD-8至DD-9)、联合钢铁厂(DD-10至DD-12)和燃气轮机及发电公司(DD-13)建造。所有“班布里奇”级驱逐舰都在1900至1903年间下水并服役,由于建造公司不同,各舰在细节上也有差别。除了官方设计的标准配置外,弗河造船厂建造的“罗伦斯”号和“麦克多诺”号舰首采用“龟背”前甲板,四根烟囱全部紧密排列,全部七门火炮为57毫米炮;夏兰·荷令斯威钢铁厂建造的“霍普金斯”号 和“赫尔”号采用较低的“龟背”前甲板,其烟囱较高,全部六门火炮为57毫米炮。
  “班布里奇”级驱逐舰作为美国海军装备的第一级驱逐舰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其在航速、火力和续航能力上都达到并超过了设计要求。尽管到了一战前夕,“班布里奇”级的性能已经有些过时,但还是全部参加了战争,其主要在大西洋和地中海执行护航任务。一战中除了“昌西”号在1917年11月19日被英国商船“罗斯”号撞沉,其他12艘毫发无损。战争结束后,所有“班布里奇”级驱逐舰全部退役并被出售拆解。
  ……

前言/序言

  驱逐舰,美国海上力量的脊梁
  2013年10月28日,一艘形状独特的巨大军舰在美国巴斯铁工造船厂下水,这艘满载排水量高达14797吨的舰艇便是美国新一代导弹驱逐舰“朱姆沃尔特”号。若无意外,该舰将于明年加入美国海军的行列,而成为美国海军在冷战结束以后所奉行的“由海向陆”作战思想的重要核心力量。这也意味着驱逐舰这种总是为他人进行护航的舰艇成为被人护航的角色。
  1894年,英国为了打破法国的集中运用雷击舰艇的所谓“少壮学派”战术,研制出一种被称为“鱼雷艇歼击舰(Torpedo boat destroyer)”的新型舰艇。以后这个称呼也被简化为Destroyer,当时中国将其翻译为“鱼雷猎舰”,而日本则将其翻译为“驱逐舰”,结果后者却反而成了该舰种的习惯称呼。而且,当时的驱逐舰事实上就是那种雷击舰艇的放大版,本质上并无区别。只是驱逐舰的诞生,使得以往的雷击舰艇失去了存在意义,被“驱逐”出了海军舰艇家族而已。
  美国最早的驱逐舰虽说是从1898年开始建造的,但是,其源流则可以追溯得更早,南北战争期间北军库欣上尉就率艇用杆雷击沉了南军的装甲舰。而后历经各种试验舰艇,在1890年,以库欣为名的雷击舰第一号在美国海军服役。自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开始步英国的后尘,用驱逐舰之名,将雷击舰逐出了作战序列。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的驱逐舰数量仅为52艘,还远远不能和海军强国相比,但是,一旦加入了战争,其驱逐舰便成为最早的援英战力,横穿大西洋,被誉为“五月花的回归”。美国驱逐舰的投入使得英国开始有余力组织护航船队,将英国的海上交通从崩溃的边缘解救出来。美国为此延缓了大舰建造计划,全力投入轻型舰艇的建造,其平甲板驱逐舰猛然建造了273艘之多,充分展示了美国强有力的工业实力。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驱逐舰还是得到了成批生产,仅战时就建造了381艘之多,其中设计卓越的“弗莱彻”级更是达到了175艘这个峰值。而且,还在美国参战之前,其驱逐舰就在护航行动中被击沉,整个战争期间美国驱逐舰的勇敢战功不胜枚举。
  到了战后,美国的驱逐舰事实上出现了分化,其中大型的被称为驱逐领舰,战后美国的巡洋舰事实上都属于这一范畴,而通常的驱逐舰则以反潜作为其主要任务,其最终型“斯普鲁恩斯”级的舰体,又发展出了宙斯盾巡洋舰“提康德罗加”级。从这个意义看,战后美国海军的主要水面舰体都流淌着驱逐舰的血脉。
  虽然象征着美国海上力量的拳头的,或许是“大白舰队”,或许是超级航空母舰,又或许是弹道导弹核潜艇,但是,默默地支撑起这支海上力量的脊梁,则当推曾经被戏称为“铁皮罐”的驱逐舰。她们依托于美国强大的工业以及管理能力,以一种让世人惊愕的数量大量生产,曾经活跃于保卫护航船队的最前线,宛如猎犬一般与敌方的艨艟巨舰短兵相接。而后则逐渐凝聚起高科技,化作了名副其实的电子堡垒而纵横于冷战和反恐战争的前列。如今,新的宙斯盾驱逐舰各类型的建造数量又将接近百舰,成为今后美国水面舰艇的主体。而“朱姆沃尔特”号的出现,又将美国驱逐舰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原本处于主力舰屏障的舰艇终于也成为了舰队的核心。然而,这也许意味着驱逐舰这个概念,甚至于整个舰艇分类的概念要发生根本的变化。这使得我们应该对于今后美国驱逐舰的发展加以关注。
  和变化多端的美国其他舰艇的命名不一样,美国驱逐舰的命名始终是以美国海军的名将英杰为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也恰恰符合了美国海上力量的脊梁这一性格与精神。
  从诞生到如今,美国驱逐舰数量已经超过了千艘,这在世界上所有的海军中也未曾有过。对于这千艘舰艇加以概览,其困难和工作量有多少可想而知,但是,江泓、钱坤与张恩东等先生能够挑起这副担子,图文并茂地完成写作可谓难能可贵。借此本人致以由衷的敬意。
  章骞
  2014年8月31日


破浪前行:美国海军驱逐舰的崛起与辉煌(1899-1940) 1899年,当20世纪的曙光初现,一股新的海军力量在美国的造船厂中悄然孕育。那是驱逐舰的时代,一种专门为侦察、拦截和对抗日益强大的鱼雷艇而设计的舰艇。而《美国驱逐舰全史:1899-1940》(精装版)这部巨著,正是将我们带回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深入剖析美国海军如何从无到有,逐步打造出一支令世界侧目的驱逐舰舰队,并最终在这段关键的历史时期内,确立其在海权争霸中的重要地位。 本书并非仅仅罗列舰船的型号、数据和服役年限,它更是一部关于技术革新、战略演变、战术发展以及无数海军官兵奋斗史的史诗。作者以严谨的史学态度和生动的笔触,为读者勾勒出美国驱逐舰从早期稚嫩的设计,到成熟、强大的海上利器的发展脉络。 第一章:时代之殇与萌芽(1899-1905) 故事的开端,总是源于对现实的审视和对未来的预判。在19世纪末,欧洲列强海军的迅速扩张,特别是鱼雷艇技术的飞速发展,让美国海军深感不安。这些小型、高速且装备致命鱼雷的舰艇,足以对笨重的战列舰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一种能够伴随主力舰队、为其提供保护,并能主动搜寻和摧毁敌方鱼雷艇的舰种呼之欲出。 本书的第一章,便详尽地回顾了这一历史背景。它会详细介绍当时世界海军的格局,特别是各国在发展新型舰艇上的尝试。美国海军内部围绕是否引入“驱逐舰”这一概念的争论,以及早期引进外国设计或自行摸索的艰难历程,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生动展现。读者将了解到,第一批美国驱逐舰,如“班布里奇”级,它们的设计理念、技术特点,以及在服役初期所面临的挑战。它们或许不如后来的舰艇那样雄壮,但却承载了美国海军对未来海上力量的期望。 第二章:从模仿到创新:“特鲁普”级的曙光(1906-1910)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班布里奇”级等早期驱逐舰在服役中暴露出诸多问题。技术上的不足、性能上的局限,都促使美国海军必须进行一次大胆的革新。这一时期,以“特鲁普”级(Troutman Class)为代表的新型驱逐舰横空出世,标志着美国驱逐舰设计开始走向成熟和独立。 本章将深入剖析“特鲁普”级驱逐舰的设计理念,其在火力、速度、续航力等方面相较于前辈的显著提升。作者会详细介绍其动力系统、武器配置(例如开始装备的鱼雷发射管数量和口径,以及早期舰炮的性能),以及这些技术进步是如何应对当时海军战术需求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本章会探讨“特鲁普”级驱逐舰对美国海军驱逐舰发展道路的深远影响,它们是如何成为后续舰艇设计的标杆,并为日后美国海军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章:技术飞跃与批量建造:“平克尼”级与“坎贝尔”级的时代(1911-1916) 进入20世纪第二个十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逐渐笼罩全球。欧洲战场上的海战,特别是潜艇战的出现,让驱逐舰的作用被重新评估和放大。它们不再仅仅是防范鱼雷艇的“水雷艇杀手”,更是反潜作战、护航以及舰队侦察的重要力量。 本书第三章,将聚焦于“平克尼”级(Pinckney Class)和“坎贝尔”级(Campbell Class)等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驱逐舰。这一时期的驱逐舰在技术上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动力系统更加先进,航速进一步提升,续航能力得到显著改善。武器装备也更加现代化,鱼雷的威力更大,舰炮的射程和射速都有所提高,甚至开始出现用于对付潜艇的深水炸弹等装备。 这一章还会重点分析美国海军在这一时期大规模建造驱逐舰的战略考量。战云密布的国际形势,使得美国海军需要快速扩充力量,以应对潜在的冲突。批量建造的模式,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也为美国海军在未来战争中提供了充足的舰只保障。读者将了解到,这些舰艇是如何在设计中吸取早期舰艇的经验教训,并融入最新的技术成果,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驱逐舰之一。 第四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洗礼(1917-1918) 当战争的硝烟在欧洲大陆升腾,美国海军的驱逐舰部队也迎来了真正的考验。本书第四章,将详细描绘美国驱逐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勇表现。它们不再是纸面上的设计,而是活跃在大西洋、地中海等海域的铮铮铁甲。 本章将以详实的历史资料,展现美国驱逐舰在反潜作战中的关键作用。它们如何与潜艇展开殊死搏斗,如何搜寻、追踪并摧毁德国的U型潜艇,保护盟军的运输船队免受攻击。护航任务的艰巨与危险,无数次惊心动魄的遭遇战,都将被娓娓道来。 此外,本章还会探讨美国驱逐舰在其他方面的贡献,例如参与对德海军的封锁行动,以及在某些战役中扮演的支援角色。读者将了解到,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美国驱逐舰的性能、官兵的素质以及指挥官的战术运用,是如何经受住考验,并为最终的胜利贡献力量。战争的残酷现实,也反过来促进了驱逐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后续舰艇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第五章:战后调整与技术探索(1919-1929)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并未让驱逐舰的发展步伐停歇。战后的世界,海军格局发生变化,各国海军都在进行着技术和战略的调整。对于美国海军而言,如何保持海上优势,并应对新型的海上威胁,成为了新的课题。 本书第五章,将聚焦于战后十年的美国驱逐舰发展。这一时期,虽然大规模的驱逐舰建造项目有所放缓,但技术探索和性能改进的步伐并未停止。作者将深入分析战后海军条约对驱逐舰吨位和武器装备的限制,以及美国海军如何在这种限制下,寻求技术突破。 本章会介绍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驱逐舰设计,例如对主甲板设计、动力系统、火控系统等方面的改进。一些实验性的舰艇和技术,也将在此展现。例如,如何提高航速,如何在有限的吨位内装备更强的火力,以及如何应对新兴的航空母舰威胁。读者将看到,即使在相对和平的时期,美国海军的工程师和海军将领们,也从未停止过对更优越驱逐舰的追求。 第六章:走向成熟与应对挑战:“法拉格特”级及之后的变革(1930-1940) 20世纪30年代,国际局势再次趋于紧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越来越近,各国海军再次进入军备竞赛的轨道。此时的美国驱逐舰,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并在应对新的战略挑战方面,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把目光投向1930年代的美国驱逐舰。以“法拉格特”级(Farragut Class)为代表的新一代驱逐舰,代表了这一时期美国海军驱逐舰设计的顶峰。它们在吨位、火力、速度、续航力等各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更重要的是,它们开始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大规模海战做准备。 本章将详细分析“法拉格特”级及其后续型号的独特设计理念,例如对舰体结构的优化,对武器装备的全面升级(如更强大的主炮、更多数量和更先进的鱼雷发射管,以及对防空武器的重视),以及对新型雷达和声纳技术的初步应用。 同时,本章还会探讨在1930年代末期,美国海军为应对即将到来的太平洋战争和欧洲战场上的海军威胁,所进行的战略规划和战术研究。如何形成高效的驱逐舰战队,如何与航空母舰和其他舰种协同作战,这些都是在本书的最后部分得到深入探讨的内容。 结语:历史的回响 《美国驱逐舰全史:1899-1940》(精装版)不仅是一部舰船的编年史,更是一部关于国家海军力量发展、技术创新与战略远见的深刻洞察。从1899年蹒跚学步,到1940年整装待发,美国驱逐舰在这短短四十年间,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蜕变。它们是美国海军迈向世界一流强国的重要标志,它们的故事,也深深地镌刻在了20世纪波澜壮阔的海权史册之上。本书将为所有热爱海军史、军事史以及对近代工业发展和国家战略感兴趣的读者,带来一场知识的盛宴和深刻的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四: 《美国驱逐舰全史 1899-1940(精装版)》这本书,拿到手便有一种爱不释卷的感觉,精美的装帧和压实的纸张,都预示着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仔细阅读的读物。我一直觉得,驱逐舰是海战中最具活力的舰种之一,它们数量庞大,用途广泛,在每一次海战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关注1899年至1940年这段历史时期,因为它正好覆盖了美国海军驱逐舰从萌芽、发展壮大到逐渐成熟的关键阶段。我非常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不同时期美国驱逐舰在设计理念上的演变。例如,早期驱逐舰如何模仿和改进欧洲的设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反潜任务的日益重要,是如何促使驱逐舰的设计朝着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书中对于舰载武器的演进,比如火炮口径的变化、鱼雷技术的发展,以及后来声纳和深弹等反潜设备的出现,是否有详尽的论述?我希望能看到,这些技术革新是如何一步步提升驱逐舰的作战效能,让它们在海上争夺中占据优势。此外,我对于书中是否会穿插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或战例来佐证这些舰船的设计和发展,也抱有极大的期待。通过这些生动的例子,或许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些钢铁巨兽在历史洪流中的每一次搏击。

评分

评价二: 对于《美国驱逐舰全史 1899-1940(精装版)》,我本来的期望值其实是抱着一种“姑且看看”的态度,毕竟我对驱逐舰这一细分领域的研究并不算特别深入,了解得更多的是一些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宏伟篇章。但是,翻开这本书,我立即被它严谨而详实的资料所折服。作者显然在这方面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大量的原始数据、舰船设计图纸、以及罕见的历史照片,都让我感到目不暇接。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驱逐舰建造和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挑战。例如,在蒸汽轮机技术日益成熟的背景下,如何优化舰体设计以提高航速和续航能力?当时海军内部在选择不同设计方案时,是否存在激烈的争论?是否会提及一些著名的驱逐舰设计师或海军将领,他们的远见卓识或战略决策如何影响了驱逐舰的发展方向?另外,我也想了解,在1899年至1940年这段漫长的时期里,世界格局的变化,比如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是如何促使美国海军对驱逐舰的需求和定位做出调整的。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驱逐舰在反潜作战中的突出表现,是否直接推动了后续对反潜能力的重点投入?书中对这些“幕后故事”是否有深入的挖掘?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舰船数据,更能展现出技术、战略与时代背景之间相互影响的生动图景,让我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美国驱逐舰的演进。

评分

评价一: 拿到这本《美国驱逐舰全史 1899-1940(精装版)》,说实话,我最先被它厚实的精装封面和纸张的质感所吸引。那种沉甸甸的感觉,仿佛捧在手里的是一段厚重的历史,而不是一堆简单的文字。作为一名军事爱好者,我对海战,尤其是驱逐舰这种在二战中扮演了至关重要角色的舰种,有着近乎痴迷的研究。我一直觉得,小小的驱逐舰,虽然不像战列舰那样光芒万丈,但它们承担着侦察、护航、反潜、鱼雷攻击等多种任务,是舰队不可或缺的“多面手”。从1899年起步,到1940年,这三十多年的时间,恰恰是驱逐舰从早期蒸汽动力、装载鱼雷艇技术的萌芽,到逐渐成熟,成为海洋舞台上不可忽视的力量的转型期。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析这个过程中,美国海军在舰型设计、武器装备、战术运用等方面是如何不断演进和创新的。比如,早期的“闪电级”驱逐舰,它们的设计理念是什么?与同时代其他国家的驱逐舰相比,有何优势或不足?在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驱逐舰又是如何实践和检验这些新设计的?书中是否会穿插一些当时的著名战役,让我们看到这些钢铁巨兽在硝烟中的真实表现?还有,舰载武器的革新,从火炮到鱼雷,再到后来探照灯和声纳的出现,这些技术进步是如何一步步改变驱逐舰的作战能力的?我真的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否能为我揭示这些谜团,让我更深入地理解美国驱逐舰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海军史上的崛起之路。

评分

评价五: 当我第一眼看到《美国驱逐舰全史 1899-1940(精装版)》时,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精美的外观所吸引。作为一名对二战海军史略知一二的爱好者,我深知驱逐舰在整个海军体系中的重要性。它们可能是数量最多、活动范围最广的舰种之一,承担着护航、反潜、侦察、乃至鱼雷攻击等多种关键任务。1899年到1940年,这三十多年的时间跨度,恰好是美国驱逐舰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早期模仿和学习,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优势。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本书中,作者是如何梳理和呈现这一历史进程的。例如,早期驱逐舰在技术上有哪些突破性的创新?比如,如何解决动力问题,如何提高航速和续航能力?在火力配置上,从最初的速射炮到后来的大口径火炮,这个演变过程是怎样的?而且,随着海上威胁的不断变化,特别是潜艇技术的进步,驱逐舰在反潜方面的能力是如何被重点开发和强化的?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重要的驱逐舰设计方案,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我特别期待能看到,这本书是如何将抽象的技术参数和历史事件有机地结合起来,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美国驱逐舰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

评分

评价三: 拿到《美国驱逐舰全史 1899-1940(精装版)》这本书,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它的“厚重感”,无论是从装帧的精美程度,还是内容涵盖的广度来看,都让人觉得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力作。我对驱逐舰情有独钟,主要是因为它们在海战中扮演的角色往往被低估,但又至关重要。它们是舰队的“哨兵”,是海上航线的“守护者”,更是突击敌舰的“利刃”。从1899年那个相对稚嫩的年代,到1940年,这段时间内,驱逐舰的设计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特别想知道,在技术层面,早期驱逐舰是如何克服蒸汽机的局限,如何平衡速度、火力与续航之间的矛盾?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不同时期驱逐舰型号之间的技术传承与革新,例如,从早期的“鱼雷艇杀手”到后来能够搭载更多反潜武器的大型驱逐舰,这个演变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有哪些?再者,我对于当时美国海军在舰船建造上的策略也很好奇。是否会提及一些大型的造舰计划,这些计划的背后有哪些战略考量?是否有对当时美国海军军官在驱逐舰战术运用方面的思想进行梳理和介绍?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包含了一个很重要的时间跨度,我非常期待它能完整地勾勒出美国驱逐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这条发展轨迹,其中所蕴含的科技进步、战略调整和历史事件,都让我充满探索的欲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