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天明:曹利群音乐札记

慢慢天明:曹利群音乐札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利群 著
图书标签:
  • 音乐
  • 曹利群
  • 音乐随笔
  • 文化
  • 艺术
  • 回忆录
  • 个人传记
  • 音乐家
  • 中国音乐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6773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7609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顾圣婴的遗嘱,顾高地的遗嘱,一份我们未曾得见,一份始终没有实现。不知道这被背叛的遗嘱,还会不会有重见天日的那一天?

  ——《被背叛的遗嘱》


  

  带着诸多不利,朱晓玫这双受难的手却和心灵一道上路了。1966年初夏到1967年,在那样险恶无常的日子里得到一册巴赫的曲谱,分明有人递给她一提灯展盏,指了一条需要耗散生命的朝圣之路。

  ——《朝圣之路: 归家与远行》


  

  坎切利说,音乐中一定要有痛苦。没有这种承载,就缺失了音乐家的使命感。我的主题会留在我所有的感知里,也许还会传达一种生命的美感,一种永恒感,一缕向上的光芒和一种广受理解的虔诚。这就是我所珍爱的音乐。

  ——《明亮的悲伤》


  

内容简介

  

  本书是音乐散文家曹利群先生的音乐札记,共分四个部分。第一辑“暗夜”,主要记述了集中营和“二战”时期有关作曲家及作品;第二辑“黎明”,关涉德沃夏克、柴可夫斯基、雅纳切克等作曲家或指挥家的爱情生活及作品;第三辑“正午”,是对部分作曲家及其代表作的解说及导赏;第四辑“黄昏”,讲述作者亲历的音乐故事,关乎童年、家人,以及那些难忘的岁月。

作者简介

  曹利群,致力于音乐推广与传播,从事古典音乐评论写作多年,曾任《爱乐》杂志主编。已出版《缪斯的琴弦》《永远的珍藏》《历史旁的花园》《五音不全》《肖邦不住17号》《灯塔的光》等作品,并有译著《梅纽因访谈录》《如何听懂音乐》《歌剧:一种新的聆听方法》(合译)和《亲爱的阿尔玛——马勒给妻子的信》(合译)。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第一辑 暗夜
达豪的歌
绝望中的信靠
——《时间终结四重奏》
华沙幸存者
我会记得你的模样
明亮的悲伤
《见证》的见证
为谁《干杯》
夏里亚宾: 现在我的表停了

第二辑 黎明
柏树的情思
“我们的交响曲”
私信
亲爱的阿尔玛
米佳的故事
了无痕迹
——关于卡洛斯?克莱伯的一封信
为艺术,为爱情

第三辑 正午
播种苦难,收获坚强——俄罗斯民歌手记
生命的往复
——王健演奏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导赏
夜与昼: 自我与自然
——马勒第七音乐会导赏
古典音乐的七个瞬间
被背叛的遗嘱
朝圣之路: 远行与归家

第四辑 黄昏
不肯和解的声音
春风吹动橡树叶儿沙沙响
母亲教我的歌
看不见的声音
好好活着,好好死去
因父之名
葬礼进行曲


精彩书摘

  《慢慢天明:曹利群音乐札记》:
  【被背叛的遗嘱】(摘选)
  ……
  ■怀念顾圣婴其人其事
  上海愚园路1088弄103号,是顾圣婴的娘家 ,如今早已经物是人非。当年,互为近邻的傅家和顾家是通家之好,傅雷为顾圣婴补习文学,还给她介绍过钢琴老师。“文革”中傅雷夫妇的死,无疑给了顾圣婴和家人自我了断的暗示。据顾育豹先生回忆,1967年2月1日,愚园路749弄的原区中心医院,凌晨3点左右,救护车呼啸而来,抬下来三副担架。脏兮兮的帆布担架,放在急诊室的地上,担架上两女一男,已经气息全无。男的抬进来的时候,右手不合常理地前伸,很触目。天很冷,没多久,人就呈僵硬状态。有人认出了躺在担架上的是钢琴家顾圣婴。片刻,医生写好死亡鉴定,三副担架由护工推到太平间。三具尸体匆匆烧了,骨灰没有留下来。三个人是,妈妈秦慎仪、弟弟顾握奇和顾圣婴。(见《顾高地将军女儿之死》)在风雨如晦的年代,又有谁敢来收尸呢,以致日后追悼会的骨灰盒里都是空的。而亲属也是2月1日清晨7点才得到医院和派出所的通知,至于为什么不把三个人的遗体放到冷藏室,待通知家人后再行处理,这也不得而知。虽然顾圣婴的爸爸顾高地尚在遥远的大西北服刑,但顾高地有弟弟,秦慎仪有姐妹,完全可以代为处理后事。上海交响乐团有没有人到场也不清楚,但顾圣婴成为批斗对象,显然公安局的人是了解情况的。因此,一家三口临死之前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都将成为永远的谜。那一年,才华横溢的顾圣婴还不足三十岁。“阖家玉碎,满门灭绝。岂‘惨烈’二字所能尽言?以赤县之广,竟无一隅容顾圣婴藏身,以国人之稠,竟无只手援顾圣婴逃生。”(赵越胜《若有人兮山之阿》)
  “文革”初年的上海,文艺界里的音乐界是遭受迫害的重灾区。上海交响乐团的“文革”受难者,除了顾圣婴,还有指挥陆洪恩,他在“文革”初年因“反对”姚文元的文章而被捕,1968年4月28日被判处死刑遭枪毙。(他是“文革”中在上海第一个被处决的高级知识分子)乐团的中提琴家周杏蓉也受到迫害,在1968年秋天自杀身亡。上海音乐学院在“文革”中有十七个人“非正常死亡”: 以死抗争的有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杨嘉仁和妻子程卓如(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副校长),夫妻两人被批斗后,先是吞服了安眠药,然后开煤气自杀;钢琴系主任李翠贞1966年开煤气自杀;音乐理论家沈知白1968年自杀;管弦系主任陈又新1968年跳楼自杀……这些教授们被“斗争”时,不但遭到红卫兵的殴打,而且被强迫和其他被“斗争”的教员互相殴打。红卫兵命令“牛鬼蛇神”们站成两排,打对面人的耳光。如果不打或者敷衍了事,就会被红卫兵加重处罚。回想起那场的浩劫,老资格的合唱指挥家教育家马革顺说:“那时有一个学生来‘外调’的时候,我回答一句,他不满意,马上就打我耳光。而且平常你站在那里,很多人在后面踢你,把你踢倒,这都是很普通的事情。”如此的白色恐怖,在上海的“一月风暴”中也是令人发指的。中央音乐学院的造反派来沪串联后感叹地说“我们学院怎么一个自杀的都没有呢”?
  ……
《星辰的回响:一个时代的音乐侧影》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音乐史诗,而是一系列散落在时光角落里的,关于声音、情感与时代交织的片段记录。它试图捕捉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那些被匆忙的脚步或宏伟叙事所忽略的、那些细腻而真实的音乐瞬间。我们不再聚焦于那些高居庙堂的“大师”与“经典”,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在特定时期、特定场景中,以各自独特方式塑造了听觉景观的创作者、演奏者以及那些催生了特定音乐风格的社会环境。 第一部分:旧调的微光——战后初期城市声景的重构 本书的开篇,将时间拉回至上世纪中叶,一个充满动荡与重建的时期。我们深入探究了在资源匮乏的背景下,民间音乐如何成为抚慰人心的力量。这部分内容关注的焦点是:口耳相传的曲艺、民间歌谣,以及舶来音乐如何以一种“本土化”的姿态,悄然渗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 我们详细考察了特定城市中,茶馆、酒肆、街头巷尾的回响。这不仅仅是关于旋律本身的研究,更是关于声音如何承载记忆、维系社群认同的社会学考察。例如,特定乐器在不同地域的演变,它们在功能上的迁移——从宗教仪式到日常娱乐,再到情感宣泄的载体。书中描摹了那些“非正统”音乐家的生存状态,他们的创作往往是即兴的、对现实的直接反馈,而非经过系统雕琢的艺术品。我们力图还原那种“现场感”,那种音乐与听众之间无媒介阻隔的直接交流。 第二部分:电气时代的和弦——录音技术与流行文化的勃兴 随着录音技术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兴起,音乐的面貌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可复制性”如何颠覆了传统音乐的生产与消费模式。我们探讨了黑胶唱片、留声机进入寻常百姓家后,音乐欣赏习惯的转变。人们开始从“参与者”转向“消费者”,从“集体聆听”转向“私人空间内的独享”。 这一部分详尽分析了特定新兴音乐流派(非指严格意义上的西方流行乐,而是指在本土语境下,受新技术驱动而形成的新型音乐形态)的诞生过程。这包括:早期广播节目的音乐选曲策略、电影配乐如何塑造大众情绪的引导性,以及新兴的音乐出版业如何规范化了艺术家的身份。我们通过梳理不同时期唱片公司的宣传资料、艺人合约的碎片化信息,拼凑出那个“工业化”音乐时代的侧面。重点不再是某位作曲家的天才,而是“音乐产品”的流通链条。 第三部分:地方的语言与全球的语境——身份认同的声学表达 进入后半段,本书将视野投向音乐作为身份建构工具的角色。在社会结构快速变迁的背景下,个体和群体如何通过音乐来宣告“我是谁”以及“我们属于哪里”。 我们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域音乐现象进行深入剖析。这并非是对民歌的简单整理,而是关注当地方言、节奏模式与外部音乐思潮碰撞时,所产生的张力与融合。例如,某一特定地区在特定历史时期,音乐人如何有意识地在坚持传统音乐元素(如特定的调式或配器)的同时,尝试接纳外部的叙事结构或和声语言。 书中对“纯粹性”的概念进行了审视,认为在任何一个活跃的音乐生态中,“纯粹”往往是一种被建构出来的神话。真正的生命力在于那些不被主流分类所接纳的“杂糅”之声。我们分析了乐器材料、演奏技巧的跨界应用,以及音乐家在不同文化圈交流中,其个人风格如何被不断地“重塑”和“再诠释”的过程。 第四部分:沉默的遗产——未被记录者的回声 本书的尾声,旨在探讨那些未能留下明确录音或书面记录的音乐实践。这部分更具探索性和推测性,它依赖于口述历史、侧面文献(如私人信件、日记、甚至法律文书中的提及)来重建那些“失语”的声音景观。 我们关注那些在特定社会阶层或边缘群体中流传的音乐形式——那些往往只在特定仪式或极小圈子内演奏的曲目。通过对仪式文本、服装遗存乃至特定建筑声学特性的分析,我们试图重建这些音乐可能具有的质感和氛围。这是一种对“听觉考古学”的尝试,承认知识的缺失,并以最大的尊重去接近那些永远无法被完整复原的瞬间。 《星辰的回响》试图提供一个视角:音乐史不应是单线的、由少数精英主导的叙事。它更像是一张庞大而错综复杂的声学地图,上面标记着无数微小的、有时是相互矛盾的、但都至关重要的声音坐标。它邀请读者以更开放的心态去聆听我们周围世界的复杂声景,理解每一次旋律的出现,都是一个时代、一片土地、一群人情感流动的清晰侧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阅读起来节奏感十足,就像在听一首精心编排的乐章。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引导读者的注意力,将看似零散的札记片段串联成一个宏大的叙事体系。我尤其欣赏那些穿插其中的、关于特定历史时期音乐思潮的梳理,它们为理解当代音乐现象提供了坚实的背景支撑。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放下书本,去寻找作者提到的那些音乐作品,回来后再对照着文字去重新聆听,这种互动体验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这种“读听结合”的学习方式,是这本书带给我最直接的收获之一,它让知识变得触手可及,而不是高高在上。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长久而持续的。它成功地打破了我原有的认知壁垒,让我开始用一种更具批判性和探索性的眼光去看待我日常接触的各种声音景观。作者对于“原创性”的坚持和探讨,尤其发人深省,他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创自己的表达方式。书中那些关于灵感乍现与刻意雕琢的对比描述,真实得让人心疼,也让人由衷地敬佩。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充满智慧和热情的馈赠,它不仅充实了我的音乐知识库,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生活和艺术更深层次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内容深度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音乐八卦集,而是真正触及了音乐哲学的核心。作者对于声音、结构、情感在音乐中的相互作用的探讨,展现了他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他毫不避讳地剖析了自己在面对音乐创作瓶颈时的挣扎与突破,这些内容对于任何一个从事创意工作的人来说,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还用极其贴近人心的语言进行阐释,使得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汲取到养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好的音乐不仅仅是悦耳,更是一种对世界发出的深刻提问。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音乐的札记,更像是一扇通往作者内心世界的窗口。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邃,将音乐的抽象之美具象化,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能亲耳聆听到那些流淌的旋律。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不同音乐风格的独到见解,他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褒贬,而是深入挖掘了每种音乐形式背后的文化土壤和时代精神。那种将音乐视为一种生命体、一种历史脉络来审视的态度,非常引人入胜。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声音,而是开始主动地去探索和感受音乐的内在逻辑和情感张力。书中那些关于创作过程的片段,更是充满了烟火气和真诚,让人感受到艺术家的不易与伟大。

评分

这本札记的文字功力着实了得,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场文字的盛宴。作者的表达方式极为丰富多变,时而如诗如画,时而又犀利深刻,让人在不同的章节中都能感受到不同的阅读体验。我特别喜欢那种夹杂着个人生活感悟的叙述,它让那些专业的音乐评论变得有血有肉,不再是冷冰冰的理论堆砌。通过这些文字,我仿佛和作者一同经历了那些音乐创作的起起落落,感受到了他对艺术近乎偏执的热爱与追求。这种真诚的流露,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每读完一个段落,都忍不住停下来回味一番,思考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复杂的情感和思想,用如此精妙的语言组织起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