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圣婴的遗嘱,顾高地的遗嘱,一份我们未曾得见,一份始终没有实现。不知道这被背叛的遗嘱,还会不会有重见天日的那一天?
——《被背叛的遗嘱》
带着诸多不利,朱晓玫这双受难的手却和心灵一道上路了。1966年初夏到1967年,在那样险恶无常的日子里得到一册巴赫的曲谱,分明有人递给她一提灯展盏,指了一条需要耗散生命的朝圣之路。
——《朝圣之路: 归家与远行》
坎切利说,音乐中一定要有痛苦。没有这种承载,就缺失了音乐家的使命感。我的主题会留在我所有的感知里,也许还会传达一种生命的美感,一种永恒感,一缕向上的光芒和一种广受理解的虔诚。这就是我所珍爱的音乐。
——《明亮的悲伤》
本书是音乐散文家曹利群先生的音乐札记,共分四个部分。第一辑“暗夜”,主要记述了集中营和“二战”时期有关作曲家及作品;第二辑“黎明”,关涉德沃夏克、柴可夫斯基、雅纳切克等作曲家或指挥家的爱情生活及作品;第三辑“正午”,是对部分作曲家及其代表作的解说及导赏;第四辑“黄昏”,讲述作者亲历的音乐故事,关乎童年、家人,以及那些难忘的岁月。
曹利群,致力于音乐推广与传播,从事古典音乐评论写作多年,曾任《爱乐》杂志主编。已出版《缪斯的琴弦》《永远的珍藏》《历史旁的花园》《五音不全》《肖邦不住17号》《灯塔的光》等作品,并有译著《梅纽因访谈录》《如何听懂音乐》《歌剧:一种新的聆听方法》(合译)和《亲爱的阿尔玛——马勒给妻子的信》(合译)。
第一辑 暗夜
达豪的歌
绝望中的信靠
——《时间终结四重奏》
华沙幸存者
我会记得你的模样
明亮的悲伤
《见证》的见证
为谁《干杯》
夏里亚宾: 现在我的表停了
第二辑 黎明
柏树的情思
“我们的交响曲”
私信
亲爱的阿尔玛
米佳的故事
了无痕迹
——关于卡洛斯?克莱伯的一封信
为艺术,为爱情
第三辑 正午
播种苦难,收获坚强——俄罗斯民歌手记
生命的往复
——王健演奏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导赏
夜与昼: 自我与自然
——马勒第七音乐会导赏
古典音乐的七个瞬间
被背叛的遗嘱
朝圣之路: 远行与归家
第四辑 黄昏
不肯和解的声音
春风吹动橡树叶儿沙沙响
母亲教我的歌
看不见的声音
好好活着,好好死去
因父之名
葬礼进行曲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阅读起来节奏感十足,就像在听一首精心编排的乐章。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引导读者的注意力,将看似零散的札记片段串联成一个宏大的叙事体系。我尤其欣赏那些穿插其中的、关于特定历史时期音乐思潮的梳理,它们为理解当代音乐现象提供了坚实的背景支撑。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放下书本,去寻找作者提到的那些音乐作品,回来后再对照着文字去重新聆听,这种互动体验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这种“读听结合”的学习方式,是这本书带给我最直接的收获之一,它让知识变得触手可及,而不是高高在上。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长久而持续的。它成功地打破了我原有的认知壁垒,让我开始用一种更具批判性和探索性的眼光去看待我日常接触的各种声音景观。作者对于“原创性”的坚持和探讨,尤其发人深省,他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创自己的表达方式。书中那些关于灵感乍现与刻意雕琢的对比描述,真实得让人心疼,也让人由衷地敬佩。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充满智慧和热情的馈赠,它不仅充实了我的音乐知识库,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生活和艺术更深层次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内容深度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音乐八卦集,而是真正触及了音乐哲学的核心。作者对于声音、结构、情感在音乐中的相互作用的探讨,展现了他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他毫不避讳地剖析了自己在面对音乐创作瓶颈时的挣扎与突破,这些内容对于任何一个从事创意工作的人来说,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还用极其贴近人心的语言进行阐释,使得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汲取到养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好的音乐不仅仅是悦耳,更是一种对世界发出的深刻提问。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音乐的札记,更像是一扇通往作者内心世界的窗口。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邃,将音乐的抽象之美具象化,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能亲耳聆听到那些流淌的旋律。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不同音乐风格的独到见解,他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褒贬,而是深入挖掘了每种音乐形式背后的文化土壤和时代精神。那种将音乐视为一种生命体、一种历史脉络来审视的态度,非常引人入胜。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声音,而是开始主动地去探索和感受音乐的内在逻辑和情感张力。书中那些关于创作过程的片段,更是充满了烟火气和真诚,让人感受到艺术家的不易与伟大。
评分这本札记的文字功力着实了得,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场文字的盛宴。作者的表达方式极为丰富多变,时而如诗如画,时而又犀利深刻,让人在不同的章节中都能感受到不同的阅读体验。我特别喜欢那种夹杂着个人生活感悟的叙述,它让那些专业的音乐评论变得有血有肉,不再是冷冰冰的理论堆砌。通过这些文字,我仿佛和作者一同经历了那些音乐创作的起起落落,感受到了他对艺术近乎偏执的热爱与追求。这种真诚的流露,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每读完一个段落,都忍不住停下来回味一番,思考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复杂的情感和思想,用如此精妙的语言组织起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