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從標誌性理論“互文性”開始,梳理瞭理論提齣的背景和發展脈絡,並從個人的學術經曆齣發,談到她是如何從話語主體走嚮精神分析的。第二講她從多義的時間齣發,以普魯斯特筆下的“瑪德蘭娜點心”為例,展開具體的文本運用。關於女性主義和符號心理分析,剋裏斯蒂娃女士以“女性天纔三部麯——阿倫特、剋萊因、柯萊特”為題,從“他人、生命、時間”三個維度分析三位女性天纔。她通過分析女性對文化貢獻的特殊性,指齣正是對女性個體特殊性的研究,極大地擴展瞭符號學研究範圍。而關於“人之所以為人”的復雜性,第四講剋裏斯蒂娃以“陌生的自我”為題,談到個體的自我異客和民族的排外精神的問題,重申個體和民族間的異質性和獨特性。將弗洛伊德早期《暗恐》(The uncanny)中限於個體的自我的“非傢異感”發展到政治哲學的層麵,並從符號心理分析的角度對這種“非傢異感”展開討論。
內容簡介
《主體·互文·精神分析:剋裏斯蒂娃復旦大學演講集》是法國當代著名符號學傢哲學傢思想傢、精神分析學傢、文學批評傢硃莉亞·剋裏斯蒂娃教授於2012年11月應復旦大學“光華傑齣人文學者係列講座”項目的邀請所做的係列演講實錄。演講圍繞“主體·互文,精神分析”的主題宣講瞭剋裏斯蒂娃關於符號學文學哲學精神分析、女性主義思想和社會政治思想等核心觀點。
作者簡介
硃莉婭·剋裏斯蒂娃(Julia Kristeva),1941 年6 月24 日齣生於保加利亞,1965年聖誕前夕移居法國。現為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教授,兼任歐美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常任客座教授、榮譽博士。
剋裏斯蒂娃學術成就卓著,與其師羅蘭·巴特同為後結構主義的創始人,於2 0 世紀60 年代後期創立瞭互文性理論,並在符號學、語言學、哲學、文學理論、精神分析、女性主義等領域都有重大建樹。主要著作有《符號學:符義分析探索集》《語言,這個未知的世界》《詩歌語言的革命》等四十二種。剋裏斯蒂娃多次獲得人文社科類重要奬項和榮譽稱號,如:法國“文學藝術騎士勛章”(1987)、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榮譽會員(1998)、挪威“霍爾堡國際紀念奬”(2004)、法國“榮譽軍團勛章司令勛位”(2015)等。
精彩書評
★即便是大筆勾勒齣我們這個全球化時代的焦慮——我不忽略它所帶來的益處——我也並不在末世水妖的歌聲中倒下。這個地球上的居民,如此艱難地麵對他們的共處與死亡,卻首先是“會說話的生命”。正是“製造意義的能力”將我們分離,並攜帶著暴力;然而,如果幸運的話,也正是這種能力給我們自由,並最終將我們聚攏。 ——剋裏斯蒂娃
目錄
自序 我的“內在經驗”之賭:
語言·書寫·主體性
剋裏斯蒂娃學術思想中的中國元素與文化認同
第一講 主體與語言:
互文性理論對結構主義的繼承與突破
第二講 主體與語言:
互文性理論與文本運用
第三講 主體與精神分析:女性天纔三部麯
——阿倫特、剋萊因、柯萊特
第四講 主體與精神分析:陌生的自我
附錄一 互文性理論的産生與發展
詞語、對話和小說
人是多聲部的構成
附錄二 剋裏斯蒂娃復旦演講的迴聲
互文性理論的多聲構成:
《武士》·張東蓀·巴赫金·本維尼斯特·弗洛伊德
剋裏斯蒂娃的思想源流
齣版後記
精彩書摘
《主體·互文·精神分析:剋裏斯蒂娃復旦大學演講集》: 第一時間:記憶中隻剩下一麵光明的牆 第一個時間段中齣現的是一段記憶。它是最初的記憶,帶著傷感,也簡單得令人失望:“就是這麼一幕簡而又簡的布景……為瞭重演我更衣上床的那齣戲,這些道具是少得不能再少瞭”;“似乎隻有晚上七點鍾這一個時辰”。這個記憶涉及的是“我”童年晚上七點鍾的一段記憶。童年時代的小樓有兩層,但在記憶中它隻變成瞭一麵牆,樓上樓下融成“一麵光明”。這麵牆作為一個斷裂橫在第一部“貢布雷”捲的“一”和“二”兩部分之間。在記憶中,貢布雷的其他一切都死去瞭。“倘若有人盤問我,我或許會說貢布雷還有彆的東西、彆的時辰。但,那將是我有意追憶、動腦筋纔想到的一鱗半爪。”這意味著“其他一切”並不重要。 在這個被簡化的記憶中有個人物叫斯萬,作者說他是“無意中造成我哀愁的禍首”。因為斯萬的來訪使母親不能像往常一樣,在臨睡前給他一個晚安吻。這段故事很快就會被忘記,溶解在瑪德萊娜點心和茶水之中。 而這麵牆在《追憶似水年華》的第五部《女囚》當中又齣現瞭,而且這一次帶有悲劇色彩——我現在用的正是互文性解讀。《女囚》中有個人物叫貝戈特,這麵牆是在他去世前的場景中齣現的。貝戈特是個作傢,他和敘事者也在某種程度上構成重影。貝戈特在荷蘭畫傢弗美爾(Vermeer)的一幅畫作中看到瞭“一小麵黃色的牆”,在此之前他完全記不得有這麵牆。弗美爾的這幅畫作被評論傢稱為“一幅精緻的中國畫,其自身的美已經足夠”。你們看,從童年走到母子中間的斯萬,又走到作傢貝戈特,然後到弗美爾的一幅作品,而作品中的牆因為時光的痕跡而使人想起中國畫……記憶就這樣麯摺纏繞。這時,乾澀無用的藝術(包括貝戈特自己的藝術)過渡到瞭偉大的藝術(弗美爾的藝術):在這幅傑齣的作品前麵,貝戈特覺得無地自容,暈頭轉嚮。貝戈特自己說:“我的最後幾部書太枯燥無味瞭,應該過上幾道顔色,讓句子自身擁有美麗,一如這一麵黃色的牆。”因為普魯斯特還很善於揶揄,所以他寫道:“貝戈特不知道是因為剛下肚的土豆沒能消化,還是因為遭到這'一小麵黃色的牆'的一擊,就這麼倒在地上,離開瞭人世。”所以,這個打擊既是一種精神的打擊,也是一種身體上的打擊(可能是因為消化不良造成的)。許許多多的感覺都集中在這一個打擊裏麵,這就齣現瞭我們兩天前講過的文本意義的雙重性:百感交集的時刻,是藝術之美達到巔峰的時刻,也是死亡來臨的時刻。 而普魯斯特並不害怕其他藝術的挑戰。我們知道普魯斯特的句子很長,但這種長句裏麵有很強的音樂感與畫麵感。故事接下來更是令人耳目一新,讓弗美爾的那麵小牆也為之遜色。我們提到瞭“死亡”(過去的死亡,除瞭那“一麵光明”,“孤零零地顯現在茫茫黑暗之中”):它連接著貝戈特的離世,亦即作為非普魯斯特式的作傢的死亡;它也連接著童年難以重現的記憶的死亡。兩種死亡通過“一麵牆”發生聯係,而與此相對的是藝術的力量。在這段文本中,接下來要展示的,恰恰是藝術的力量:它戰勝瞭死亡,令童年的記憶重現。通過一層又一層的感覺的鋪設,童年的所有美好,被安置在瞭一塊點心的世界。 ……
前言/序言
一麵是科學技術史無前例的成就,一麵是破壞力在世界範圍的爆發:我們是否注定從此隻能有這唯一的分水嶺?超級網絡自詡可在點擊之間連接全球人類;數字技術重新激蕩起原始的宇宙之力,並可將身體器官三維成像於電腦屏幕上;而在人類被剋隆實現之前,日臻完善的機器的人化已然預告一個超人類時代的臨近。這一切是不是生命的勝利,我對此懷疑。與此同時,全球化的反對者、一些脆弱的青少年以及絕望中的狂熱分子,將自己變成人肉炸彈,在巴黎、喀麥隆與曼榖播種死亡。此外還有全球氣溫與二氧化碳含量的不斷攀升,有的孩子不能再看到藍色的天空,蜜蜂、長頸鹿、犀牛和大象正在從地球上消失。死亡衝動與超人類運動相伴相生。 很少,甚至可說是第一次,地球上的生命擁有如此高超之技術,同時又如此備受威脅。生命力與進攻性——人類境遇之兩麵——在曆史上一直是共生的。然而在21世紀,在科技創新與全球化飛速發展的壓力下,社會契約的傳統調節手段一一失靈,無從翻新。我想到的是步步後退的傳統宗教與信仰,是變得脆弱的傢庭結構,是崩潰瞭的或以報復形式捲土重來的打造“新人”的意識形態;而經濟與政治的敲敲打打既不穩固亦不實在,遠不足以亡羊補牢。 然而,即便是大筆勾勒齣我們這個全球化時代的焦慮——我不忽略它所帶來的益處——我也並不在末世水妖的歌聲中倒下。我並不樂觀,這點你們已經看到。但我將自己定義為一個有力的悲觀者。所以我藉為本書撰序之際,希望重新彰顯這樣一個事實——炙手可熱的時事將它拋入遺忘,除非它正在遭受的否認與破壞反倒能夠讓它豐富自身——這個地球上的居民,如此艱難地麵對他們的共處與死亡,卻首先是“會說話的生命”。正是“製造意義的能力”將我們分離,並攜帶著暴力;然而,如果幸運的話,也正是這種能力給我們自由,並最終將我們聚攏。 “製造意義的能力”,這正是我於2012年11月5日至12日,應祝剋懿教授及其團隊之邀,在復旦大學所做的係列講座的核心內容。我的研究建立在一個悠久的歐洲傳統上,即將語言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傳統。
主體·互文·精神分析:剋裏斯蒂娃復旦大學演講集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