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染色,這樣玩最有清新!

草木染色,這樣玩最有清新!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箕輪直子 著,杜慧鑫 譯
圖書標籤:
  • 草木染色
  • 天然染料
  • 植物染
  • 手工
  • DIY
  • 生活美學
  • 慢生活
  • 清新
  • 染色技巧
  • 環保染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中科技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8026659
版次:1
商品編碼:1212079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漫時光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128
套裝數量:1
字數:11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書由日本著名染織傢箕輪直子傾情力作,是一本非常全麵基礎的植物染色入門圖書,涵蓋瞭基本的染色容器和工具,囊括瞭草木、蔬果、花卉等經典染材,包羅瞭煎煮染、生葉染、鮮花染等傳統染色工藝。本書圖解清晰,說明詳細,易學易做,十分適閤植物染色新手入門。讓你在與植物的親密接觸中,感受植物染色的不凡魅力。收集身邊的常見染料,拿起襯衫、絲巾等物品,讓我們一起玩轉草木染!

內容簡介

你也可以用大自然的花草樹木染齣zui清新、zui自然的顔色。當你的襯衫、絲巾、鞋子……遇上瞭神奇的草木染色,它們是那樣的濃妝淡抹總相宜!
本書詳細介紹瞭染料、基礎染色方法、染色步驟、染色案例和染色色樣,還包羅瞭煎煮染、生葉染、鮮花染等傳統染色工藝,圖解清晰,易學易做。讓我們在日本染織大師的帶領下,讓我們一起見證色彩師法自然的妙趣,或艷麗或樸素,隨你所願!

作者簡介

箕輪 直子
日本染織傢,生於東京並在此居住。畢業於日本共立女子大學染織專業,日本餘暇文化振興會樂習論壇會長,同時也是“廚房?花草?染色講座”的主編,對手織和草木染色技法有獨到的研究,其座右銘是“讓染色更簡單”。2011年在日本品川區五反田開設“手織草木染色Studio A Week”。著有《草木染色大全》 《手織大全》《居傢草木染色法》等諸多作品。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本書由日本著名染織傢箕輪直子傾情力作,圖解清晰,說明詳細,易學易做。染料尋常易得,天然環保,以極低成本就能讓各種日常小物煥發新顔!

目錄

4  前 言

9  第一章 將身邊的物品用作染料
10  用野草染色
12  用樹木染色
14  用香草染色
16  用花瓣染色
18  用染料店裏的物品染色
20  用市場上的物品染色
22  用廚房材料染色
22  用鞦天的果實染色
22  用落葉染色

23  第二章 基礎染色法
24  容器和工具
26  染色前須知
28  染色時需要的草木量
28  媒染
30  基礎染色法① 對小物件進行染色
34  基礎染色法② 對毛綫進行染色
38  基礎染色法③ 對大塊布進行染色
42  專欄 掛綫架的使用方法

43  第三章 用多種染料染色
44  用紅花染色
48  用康乃馨花瓣染色
51  用柿漆染色
54  用楓葉染色
56  用芙蓉花(玫瑰茄)染色
59  用落葉染色
62  用土染色
66  用咖喱粉染色
69  用蓼藍青葉染色 ①
72  專欄 培育蓼藍
73  用靛藍乾葉染色
76  用蓼藍青葉染色 ②
78  用粉末藍染色
83  專欄 搭鈎的使用方法
84  樂享染齣繽紛的色彩!

88  第四章 草木染色色彩一覽
101  專欄 綫桄的使用方法

103  第五章 草木染色 隨心染色
104  對藤筐進行染色
106  對紐扣和飾帶進行染色
108  對5 元店裏的小物件進行染色

111  第六章 實用專欄集
112  將棉染為深色
113  專欄 豆汁預處理
114  重復利用草木染色
116  染料一覽錶
122  染色常用詞匯

126  後記
127  譯後記

精彩書摘

……
用野草染色
原野或空地上隨處可見的植物種類繁多,比如春有杉菜、油菜花、羊蹄和鬼針草;夏有艾蒿、葛蔓、蕺菜和老鸛草;鞦有黃花、芒草、薊和野葡萄的果實。然而不管是哪一種植物,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大多能染成一種大地色,黃色也好,灰色也罷,抑或是淺駝色、土黃色等。初春的蒲公英,總是貼著地麵生長,因此並不是很引人注目。但是到瞭晌午,黃色的花瓣就會一下子舒展開來。夏天,蒲公英的葉子和莖都生長得很快。如果隻收集花瓣的話就太浪費瞭,因此還應該使用整棵蒲公英來染色。使用草木染色時必須要有足夠的量。隻要發現一株,其周圍必定有很多株,因為它們是簇生植物,隻要認真觀察周圍就能找到。如果采集的當天不進行染色的話,這些原野植物很快就會枯萎掉,之後就不太好染色瞭。zui好是提前找到植物的所在地,並在染色當天早上采集;或者也可以在前一天采集好,然後用報紙裹好放起來。

用樹木染色
我傢四周高樓林立,院子隻有巴掌大小,但是卻種瞭許多樹。樹籬旁的野梧桐樹枝有一米
多長,用長長的修剪後的樹枝可以染齣柔和的肉色,用樹參可以染齣黃色。鞦季金桂飄香,待香味散盡時,還可以將樹枝作為染料,染齣明亮的顔色。當地的園藝師一年為我傢修剪一次庭院,閑聊時我會問他:“這裏有沒有種鬍桃的人傢啊?”住在公寓裏的人總是很期待政府修剪灌木叢和路邊樹木。如果想知道什麼時候修剪楊梅、櫸樹、銀杏、櫻花和糙葉樹等,問下管理辦公室或市政府就會得到大概的時間。到時候就可以從修剪掉的樹枝中選一枝閤適的運迴傢。此外,如果附近有木匠所的話,還可以讓他們給處理成刨花或碎塊。刨花和碎塊沒必要很小,這樣染色時會比較方便。但如果碎塊不太新鮮的話,就不能用來染色瞭。使用時選擇尚留有木頭香味的碎塊,碎塊的使用量為待染色紗綫或布的數倍。一般來說夏天比較適閤染色,因為這時候樹木長勢較旺。但我覺得擇日不如撞日,隻要染料到手就可以進行染色。
……

前言/序言

前 言
就我個人而言,我是一名染織傢,而非染色傢。
盡管這兩個詞的日語讀音相同,但我不僅負責染色,而且還利用草木染色後的毛綫和布做手工編織。
我所寫的書多半是染色方麵的,因此當我說我做手工編織時,彆人的反應往往是:“什麼,你居然還做手工編織?”對於我來說,染色和手工編織是密不可分的,而且我zui開始感興趣的是手工編織。
我與手織機的初次邂逅是在中學時期,當時我在戲劇俱樂部擔任舞颱監督。文化節活動上有一個叫作“仙鶴報恩”的節目,當時有一句颱詞是“你絕對不要偷看”,然後就隻聽得織布機的聲響。為瞭錄下這種聲響,我去瞭所在大學的見習室。在那裏我第一次見到瞭手織機。窗外是居於鬧市中心的學校,屋內則是機杼聲,雖然原始,但讓我覺得不可思議,同時讓我著迷。
進入大學後,我想我終於可以摸到夢寐已久的手織機瞭,誰知第一次的作業竟然是染色。編織用的綫是我從手工藝店買的,不過織布用的綫需要自己進行染色。一開始,我為瞭染齣很棒的顔色,學習瞭各種化學染料的使用方法。之後老師告訴我說,“用這個可以染齣非常優雅、柔和的顔色”,然後拿齣瞭類似於褐色木屑樣的物品。
那是乾燥後的楊梅樹皮,我按照老師說的把樹皮煮瞭,結果真的染齣瞭優雅的深黃色,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想來我感興趣的齣發點大概正是源於這種“不可思議”吧!之後,我開始用染料店裏銷售的乾燥植物進行染色,或者看到書上寫的可以染色的植物後,去山裏尋找這種植物。不過在草木染色中,zui令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身邊居然有多種植物可以用作染料。比如本書中的洋蔥皮和泡過之後的咖啡殘渣,這些原本是廢棄的東西。
雖然不能摺櫻花枝用作染料,但是熏菜用的櫻花碎屑很容易就可以弄到手。還有艾蒿、問荊、一枝黃花這些空地上隨處可見的雜草。無論何時都讓我樂此不疲。
在帶有院子的傢中居住時,我經常用庭院樹木來染色,於是便起瞭個 “庭院樹木染色工房A Week”的名字。現在,我在傢鄉的市中心開瞭一傢店,將店名改成瞭“Studio A Week”。在這裏,人們可以充分體驗到草木染色和手織的樂趣。每次看到窗外的高樓時,我都會想起自己對染織感興趣的齣發點。如果此書能讓大傢享受到染色的樂趣,對我來說真的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塵封的印記:中古歐洲的織物與信仰》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探究瞭中世紀(約公元500年至1500年)歐洲社會中,織物、染色技術及其背後所蘊含的宗教、社會等級和經濟變遷的復雜關係。它超越瞭單純的技術史描述,旨在揭示在那個以信仰為核心的時代,一塊布料如何成為身份的象徵、精神的載體以及跨越地域貿易的橋梁。我們將從原材料的獲取、染料的來源、手工藝人的社會地位,一直到不同階層對色彩的占有權,構建一個立體而生動的中古歐洲生活圖景。 第一章:自然之源與地中海的色彩貿易 中世紀的色彩,其獲取本身就是一場地理上的遠徵與對自然資源的精細提取過程。本書首先聚焦於歐洲本土的天然染料,如茜草(Madder)提供的深沉紅色調,這在教會和貴族服飾中是至高無上的顔色。我們將詳細考察茜草的種植、收獲與浸漬過程,對比其在不同土壤和氣候下的色澤錶現。 同時,對更高貴色彩的追求,推動瞭橫跨歐亞的貿易網絡。書中詳盡分析瞭“紅寶石”——胭脂蟲紅(Cochineal/Kermes)。盡管地中海沿岸的蟲媒紅在早期占據主導,但隨著十字軍東徵和威尼斯、熱那亞等城邦的崛起,來自東方或北非的更穩定、更鮮艷的紅色染料,如早期對胭脂蟲的誤解與實際應用,構成瞭復雜的經濟博弈。 更引人注目的是藍色。靛藍(Indigo)的稀有和昂貴,使其成為權力與虔誠的終極體現。我們追溯瞭靛藍從印度次大陸經由阿拉伯商人抵達歐洲港口的過程,分析瞭它如何挑戰並最終部分取代瞭本土的菘藍(Woad)。菘藍作為本土替代品,其提取難度和最終呈現的暗淡藍調,與靛藍的耀眼光澤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直接反映瞭社會經濟的鴻溝。 第二章:修道院的秘技與手工藝人的世界 在中世紀早期,知識的保存與技術的傳承往往集中於修道院。本書考察瞭在手抄本的插畫之外,修道士們在紡織和染色領域所扮演的角色。他們不僅是技術的記錄者,也是早期的質量控製者和配方持有者。例如,某些特定宗教儀式服飾所需的特定色度,需要嚴格遵循拉丁文手稿中的指示。 隨著城市的發展,手工藝人逐漸形成瞭行會製度。行會對於染色技術的壟斷是中世紀經濟的核心特徵之一。我們將深入探討城市中的Dyers' Guilds(染色工匠行會)如何運作。這些行會嚴格規定瞭學徒的年限、原材料的采購渠道、以及成品的價格和質量標準。任何試圖繞過行會、使用“非法”或“劣質”染料的行為,都將麵臨嚴厲的懲罰。這種對技術的嚴格控製,既保證瞭特定時期産品的一緻性,也阻礙瞭技術的自然演化。 書中將特彆關注對羊毛、亞麻和絲綢的處理差異。絲綢,作為異域奢侈品,其染色技藝往往需要依賴來自拜占庭或伊斯蘭世界的工匠的知識,這些知識通常是保密的,並與貴族宮廷的庇護緊密相連。 第三章:色彩的社會編碼:從法典到日常 中世紀的社會結構是等級森嚴的,而織物的顔色則是最直觀的社會編碼係統。本書詳盡分析瞭歐洲各國頒布的“奢侈品法”(Sumptuary Laws)如何乾預色彩的使用。這些法律並非僅僅是道德規範,更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工具。 例如,在許多地區,隻有國王、大公爵或享有特定領地的貴族,纔被允許在公眾場閤穿著純正的紫色或深靛藍色長袍。平民,即使富裕起來,也常常被禁止使用這些“高級”色彩,而被迫滿足於灰色、棕色以及由菘藍和茜草的低濃度溶液染齣的柔和色調。這種對色彩的“占有權”,構成瞭貴族階層維護自身閤法性的無聲武器。 本書還將探討宗教對色彩的象徵意義的固化。白色象徵純潔與神性(常用於聖餐布或初階神職人員),黑色代錶懺悔與禁欲(修道士的道袍),而紅色和金色則直接關聯於基督的受難與上帝的榮耀。這些象徵意義在藝術、文學和日常禮儀中被反復強化,使得織物上的顔色具有瞭超越其實用價值的神學重量。 第四章:技術革新與中世紀晚期的動蕩 中世紀的晚期(約1300年至1500年)見證瞭紡織業的重大變革,尤其是在佛蘭德斯(Flanders)和意大利北部。技術的進步和商業的擴張,開始對傳統的行會體係和奢侈品法構成挑戰。 我們分析瞭在佛蘭德斯,““Crotting”和“Shearing”等精細後整理技術如何提升瞭羊毛織物的品質,使其能夠更均勻地吸收和保持昂貴的染料,這極大地推動瞭低地國傢在羊毛貿易中的霸主地位。 此外,隨著黑死病的爆發和人口結構的變化,勞動力成本的波動,也間接影響瞭染色所需的資源投入。本書探討瞭在人口短缺的情況下,貴族對色彩的追求是否有所鬆懈,或者反而因為財富集中而變得更加極端。特彆是,對新興的“綠色”——通常由菘藍與黃染料(如槲寄生)混閤産生——的普及,展示瞭中下層市民開始在既有法律限製內尋求色彩錶達的努力。 結論:未曾褪色的時代記憶 《塵封的印記》最終總結瞭中世紀織物色彩的政治性、經濟性和精神性。這些色彩不僅是染料的化學反應,更是社會結構的縮影。從地中海的貿易航綫到城市作坊的秘密配方,再到法庭上的爭議裁決,一塊塊被精心染色和編織的布料,成為瞭我們理解那個遙遠而又充滿細節的歐洲世界的關鍵“文本”。它們以無聲的方式,記錄瞭信仰的力量、商人的野心以及普通人生存的藝術。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股清流,光是捧在手裏摩挲著封麵的紋理,就能感受到那種撲麵而來的自然氣息。那種微微泛著植物縴維的觸感,讓人聯想到清晨帶著露水的葉片,或者午後陽光下晾曬的棉麻。內頁的排版也極其考究,字裏行間透著一種寜靜的呼吸感,沒有絲毫的擁擠或浮躁。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進行一場精心準備的儀式,讓人心甘情願地沉浸其中。而且,書中的插圖簡直是藝術品級彆的存在,那些細緻入微的植物描摹,色彩的運用既寫實又帶著一種夢幻的柔和,仿佛能從中嗅到淡淡的草木清香。我特彆喜歡那些關於植物生長的細節描繪,那種生命力在紙上的緩緩流淌,讓人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可以說,這本書從視覺到觸覺,都完美地詮釋瞭一種“清新”的哲學,讓人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瞭一個可以慢下來、深呼吸的角落。光是把它放在書架上,都覺得整個房間的空氣都淨化瞭不少。

评分

我通常對那些號稱“自然係”的書籍抱持著一絲謹慎,畢竟很多時候隻是徒有其錶。但這一本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期。它並不是那種空泛地歌頌自然美景的散文集,而是更像一本飽含著紮實知識和生活智慧的筆記。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那種對植物特性的觀察入木三分,你幾乎能感受到她是如何耐心地觀察一朵花從含苞到盛放,如何理解不同土壤對色素提取的影響。尤其是在講述幾種特定植物的采集閤時機和處理方法時,那種嚴謹和敬畏感讓人印象深刻。這不僅僅是關於“顔色”的記錄,更是對“時間”和“土地”的深刻理解。讀著讀著,我甚至開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對周圍環境的漠視,這本書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與自然漸行漸遠的疏離。它沒有說教,卻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力量,引導著讀者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這種內涵的深度,遠超齣瞭我對一本“手工類”書籍的想象。

评分

拿到這本書時,我正處於一個創意枯竭的階段,感覺做什麼都提不起精神。但這本書像一劑清新的強心針。它不僅僅是提供瞭關於色彩的知識,它更像是在重建我與“材料”之間的連接。書中對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植物的描述,充滿瞭敬意和好奇,仿佛每一片葉子、每一段根莖下都藏著一個等待被發掘的秘密。閱讀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療愈,那種專注於細微變化、期待最終顯色的過程,強迫我把注意力從外界的紛擾中抽離齣來,重新聚焦於眼前手中可以掌控的美好。這種將時間沉澱在某種緩慢、自然的過程中的體驗,是現代生活極度稀缺的奢侈品。讀完之後,我立刻動手嘗試瞭書中的一個小技巧,那種從無到有的創造感,以及顔色在濕潤的織物上緩緩暈開的美妙,讓我久違地體會到瞭一種踏實而寜靜的喜悅。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份邀請函,邀請我們迴歸到創造的本源。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編排堪稱一流,層次分明,邏輯清晰,但又巧妙地穿插著一些富有詩意的過渡段落。它不像一本標準的教程那樣死闆地羅列步驟,而是將技術性的指導融入到一種更宏大、更具哲思的框架中。比如,在介紹提取某種藍色染料的章節前後,作者會穿插一段關於天空或深海的冥想,這種手法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避免瞭技術性描述帶來的枯燥感。每一次知識點的推進,都伴隨著一種意境的提升,讓人在學習“術”的同時,也領悟瞭“道”。我甚至覺得,即使是對染色工藝完全不感興趣的人,也會被書中對生活美學的闡述所吸引。這種將實用技能與人文情懷完美融閤的敘事技巧,在同類書籍中實屬罕見,它讓“動手”這件事,從一種勞作,升華為一種精神的享受。

评分

說實話,我本來是衝著某種特定工藝的介紹來的,但讀完之後發現,這本書的魅力遠不止於此。它的敘事節奏非常鬆弛有度,沒有那種咄咄逼人的信息傾瀉,更像是一個經驗豐富的朋友,在壁爐邊,用他那飽經風霜卻依然溫暖的聲音,娓娓道來他的心得。某些章節的語言,帶著一種老派的、略顯晦澀的美感,需要反復咀嚼纔能品齣其中韻味,但這正是它的迷人之處——它要求讀者付齣專注,而不是簡單地“掃過”信息。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失敗”和“不完美”的坦誠。那些顔色最終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的嘗試,那些因為天氣原因功虧一簣的記錄,都被坦然地記錄下來,這讓整個過程顯得真實可信,充滿瞭人情味。它告訴我們,真正的“清新”並非一蹴而就的完美,而是無數次嘗試與接納不確定性的集閤體。這種誠懇的態度,讓人倍感親切。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好,快遞挺快的,服務也不錯

評分

評分

好,快遞挺快的,服務也不錯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