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的力量:有效说服他人的策略和技巧

说话的力量:有效说服他人的策略和技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弗兰克·伦茨著 著,王晓鹂译 译
图书标签:
  • 沟通技巧
  • 说服力
  • 影响力
  • 人际关系
  • 演讲与表达
  • 心理学
  • 自我提升
  • 职场技能
  • 谈判技巧
  • 高效沟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6654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3218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16-0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说话的力量:有效说服他人的策略和技巧》,指出语言运用的十大原则:简明性、简洁性、可信性、一致性、新颖性、音韵、言有所冀、视觉化、提问、语境。

运用详细的商界、政界和个人生活案例,丰富有趣,非常实用。

“钻探石油”改为“开发能源”,因为前者让人们联想到了满目疮痍的环境破坏,而后者带来了科学发展的希望。

“地产税”改成 “死亡税”,从不痛不痒变成了难以接受,从而成为对手有力的反击口号。

把社会保障制度“私有化”改为“个人化”,因为前者容易让大家产生不公平的联想,而后者则符合了自由主义精神。

不谈论“罪犯”或者“犯罪”,而是谈论“公共安全”。因为比起“与犯罪做斗争”“严惩罪犯”,公众更加重视“个人和公众安全”。

不说“诚实的/可信的/真实的数据”,而要说“准确的数据”,因为它是对事实的阐述,而不是某个人对某件事的解释。

不说“责任”和“专业精神”,而说“问责”,因为它暗示着执行,若不执行甚至会遭到众望所归的惩罚。

不说“由……证明”,而说“经过认证”,因为它暗示着经过了某种特定的程序或者过程,并有着某种保证。

……

就这样,语言缓和了商业的僵局,撬动了政治的困境,营造了新的商机……


内容简介

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

weiyi值得我们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我有一个梦想

……

《说话的力量》告诉你,有效的语言是一扇门,其背后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弗兰克?伦茨拿到了这扇门的钥匙,开启了这个让你惊叹的语言世界。

为什么有些演讲能够传世流芳而其他的却马上就会被人遗忘?为什么一些语言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而一些语言却能让人马失前蹄?又到底是什么能够让一则广告深植进我们的记忆里?

因为,重要的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人们听到了什么。

在《说话的力量》一书中,作者弗兰克·伦茨博士介绍了有效语言的10个原则:简明性、简洁性、可信性、一致性、新颖性、音韵、言有所冀、视觉化、提问、语境,并用大量的商界和政界案例,向我们揭示了如何说有效的语言的奥秘,这些奥秘可以帮助大家提高公司的销售业绩,激励公司的员工,抑或是得到应有的效率,或者在政治上提高与公众对话的效率,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力量?奥秘就在这本书里。


作者简介

弗兰克·伦茨,美国政治和商业语言策划大师,著名民意调查和消费者研究专家,一个将媒体语言玩于股掌之间的高手。他说,如果想让对手无形中招,那就精心用好你的词汇。

他是对美国政治有着重大影响的《美利坚契约》创作人之一,被《波士顿环球报》称为“美国zui热门的民意调查专家”;《纽约时报》认为他“具有特殊的专长,这种专长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财富》100强公司的CEO们,参加政治竞选的人们,公共倡导组织和世界领导人——任何想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用语言表达的人,都在竞相请教他。

不同的语言的确成就了成功,或者导致了失败。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得到,我们都受制于语言的力量。有效的语言将让你在任何事情中都获得优势。

所以弗兰克·伦茨写成这本书,通过对政治、商业和日常生活中语言的战术性及战略性应用的分析,让你明白:通过缩小说话人的原意和听众的实际理解之间的差距,能够获得更好的沟通效果。


精彩书评

如果你想捕捉那些语言的魅力与力量,那么这本书非读不可。

——联邦快递(FedEx)创始人、CEO 弗雷德?史密斯


目录

前言 // VII

第一章 有效语言的十大法则 // 001

成功沟通的十大法则 // 008

有效的话语——案例研究:“和我谈谈” // 044

第二章 防止信息错误 // 047

切勿擅自揣测对方的学问或认知水平 // 052

理对顺序 // 058

性别之争 // 060

关键在于儿童 // 063

阐述方式决定了反响效果 // 065

第三章 旧词新义 // 069

第四章 “有效话语”的创作过程 // 103

第五章 以身作则 // 119

个性政治学 // 133

真实性 // 137

作为信息传达者的企业总裁 // 141

尽你所能:企业形象与语言的一致性 // 145

第六章 我们铭记的语言 // 157

第七章 企业案例研究 // 189

从“赌博”到“博彩” // 194

从“烈酒”到“酒饮” // 197

“银行”对“信用合作社” // 198

从“Le Rêve”到“永利度假村” // 200

从“如实的数据”到“准确的数据”及其他

从“手机”到“综合性娱乐” // 204

从“员工罢工”到“员工满意度” // 208

从“企业问责”到“企业责任” // 215

第八章 政治案例研究 // 219

与美国签约 // 226

将“遗产税”改为“死亡税” // 239

“死亡税理应废除” // 240

将“钻探石油”改为“能源勘探”,从“国内”到“美国” // 242

从“社会保障”到“退休保障” // 246

从“犯罪”和“罪犯”到“公共安全” // 257

第九章 有关语言与人的谣传与事实 // 259

第十章 人们真正关心的问题 // 295

原则 // 299

机会(胜于公平) // 300

机会(胜于所有权) // 301

社区 // 302

常识 // 304

从政府中获得“价值” // 306

“便利” // 308

“寻常巷陌,而不是华尔街” // 310

家庭价值观 // 312

未来(而不是过去) // 316

……

第十一章 个人情景中的个人语言 // 329

在家中:如何道歉? // 331

在办公室:如何申请加薪或升职? // 334

在路上:如何逃罚单 // 335

在机场:如何劝别人放你上飞机? // 336

外出就餐:如何在满座的餐厅订到桌位 // 339

书面语言:写一封优秀的信函 // 340

第十二章 面向21世纪的21个词汇与短语 // 343

第十三章 结论 // 379


精彩书摘

成功沟通的十大法则

法则一

简明性:不要用需要查字典才懂的词

专栏作家威廉·萨菲尔、威廉·F. 巴克利和玩《纽约时报》填字游戏的人会对diyi条法则感到气愤:避免使用别人可能要查字典才懂的词,因为美国人不查字典。他们会心安理得地不理会你的实际含义,或更甚者,误解你。你可以批评美国越来越低智化,但除非你讲目标受众的语言,否则他们根本不会听你的话。

简明很重要,普通美国人不是大学毕业生,不知道印象和影响之间的区别。诚然,美国人都说希望自己有教养,但显然对此并不买账。纽特·金里奇堪称近50年来zui聪明的政治人物,但他带有鲜明的知识分子色彩、富于哲理的说话方式,令对手觉得言过其实、道貌岸然,令许多人望而却步。

阿尔·戈尔和约翰·克里虽然拥有常春藤背景,完全称得上是大有可为的人物,却也遭受了同样的命运。布什政府的批评者抨击布什的外交政策是“单打独斗”,而约翰·克里却觉得需要提出“大胆、开明、与布什政府往往太过好战且缺乏远见的单边主义截然不同的国际主义方针”。这是什么意思?

同样,阿尔·戈尔告诉听众,他思念“从前绘声绘色和清晰明白的话语在我们相互之间的交谈中更常见”的日子,又抨击布什政府“遭人摒弃、中世纪式的行为”。无论是戈尔还是克里,都不明白,你在哈佛讲座上可能听到的观点,堪萨斯州的家庭主妇或辛辛那提市的百货店售货员并不以为然。

实际上,在短句足矣的情况下,使用长句往往会引起猜疑:“这人想骗我什么?他是别有用心吗?”用zui有效的语言澄清事实,而不是故弄玄虚。将观点阐述清晰,而不是加以混淆。观点陈述得越简单、越浅显,就越易于理解,因而也就越可信。

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企业界。从金宝汤的“嗯,嗯,好吃”到家乐氏卜卜米的“咔,啪,嘭”,事实证明,产品广告词如果简单易懂,小孩也记得住,那对父母来说,这也是zui容易记住的广告词。近50年来,zui令人难忘的流行语只含有单音节或至多双音节的单词,这并非偶然。若是起初不够简单,必然会有人介入进来,加以简化。尽管去问麦金塔电脑(Mac)的制造商。你上一次用“国际商业机器”这些词来代指“IBM”是什么时候?联邦快递如今的官方名称为“联快”,肯德基炸鸡现名“KFC”,玉兰油简称“玉兰”,而冰雪皇后如今自称“DQ”。

公众偏爱简单词汇和缩略语,这在流行文化中也有体现。例如,去看一看本地多厅影院的电影片名。早在 1991 年,电影《终结者2》便将片名缩写成了《终2》——从四个字缩减到了两个字,掀起了简写的风潮。此后几年,《独立日》缩写成了《独4》,而《碟中谍3》成了《碟3》。这只是两个比较突出的例子。许多电影也开始将片名中的定冠词the去掉。1976 年的电影《少帮闯天下》(The Bad News Bears)于2005年重新翻拍,片名为《小熊成军》(Bad News Bears),而《婚礼终结者》(The Wedding Crashers)则成了《婚礼傲客》(Wedding Crashers)。

即便是我们的日常行为本身也被简化了。我们如今生活在手机短信的世界里,青少年整日相互“短信”(新杜撰的动词,用以表示短消息通信),而21世纪的商人就像18世纪的农民犁不离手一样,也是黑莓不离手。用单手指在迷你键盘上敲打,在小小的屏幕上写短信,可不适合使用多音节的高考词汇。

就此而言,电子邮件也不适合。我们所处理的视觉和听觉信息远超以往,因此许多人没有耐心去分析许多高深词汇的细微差别和含义,这不足为奇。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家里,无论是在生意中还是在个人生活中,我们的写作量实际上都要多于以往任何时候——但我们所写的内容不像是旧时的信件,倒更像是你在定制车牌上看到的东西。

这些变化并非偶然。小材可以大用,微言可以大义。

法则二

简洁性:使用短句

我没有时间写短信,所以写了一封长信。

——马克·吐温

越简洁越好:能用短语,绝不用句子;能用三个词,绝不用四个词。有人问亚伯拉罕·林肯,人的腿应该多长合适,他说:“长到能踏到地面上就够了。”顶尖的广告设计师和创作艺术家明白什么是恰如其分,十分明智地避免画蛇添足。和三只熊的故事中的金发姑娘一样,他们寻找既不过于高深,也不会过于浅显的短语,而是要“恰到好处”。这涉及的并非自我克制,而在于寻找恰好合适的那块语言拼图,准确地契合你想填补的

空缺。

zui令人难忘的政治语言很少超过一句话的长度。“我喜欢艾克”难以成为投票给某人的理由,但这一口号简明朴素的特点与候选人和竞选运动相得益彰。没有多少人认为卡尔文·柯立芝是好总统,但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因为他简练的风格,记得“沉默的卡尔”。柯立芝的晚宴宾客曾打赌,能让他说三个字以上,他回答说:“你输了。”人们仍然认为这是总统史上的zui佳政治笑话之一。曾有人让高产的英国作家 G. K. 切斯特顿写一篇散文,探讨“世界错在何处?”他写道:“敬启者:在我。敬上,G. K. 切斯特顿。”而有个故事我们都听说过,一名哲学专业的大学生拿到的考试题是:“为什么?”他简短地回答:“为什么不?”这些简短的答案所陈述的道理远多于一篇千字的散文或卡斯特罗式的长篇大论。

同理,据说一画能达千言……还是万言?根据研究者研究,这一名言的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的广告经理弗雷德·伯纳德。在推销有轨电车侧面的广告位时,他用“一目顶千言”这句话,提出图像在广告中比文字更有效果。zui初,伯纳德声称这句格言来自日本谚语,但随后不久又略加修改,变成了“一画能达万言”,并改口称这是中国谚语。如今,有些引语词典采纳了伯纳德的中国谚语说。久而久之,常有人称它出自孔子之口。起源并不重要,但这条规则却无疑非常重要。如果一张图所能表达的内容胜过千言万语,一定要用图。

有时,三言两语也要胜过千言。在产品广告中,zui令人难忘的口号往往不过是碎片化的语言。1914年,托马斯·沃森加入当时还叫作计算–制表–录制公司的IBM,提出了“思考”(Think)一词,以传达公司的价值观。自那一天起,zui有影响力、zui有感染力的一些信息要点都是以短小精悍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戴尔是世界zui成功的个人电脑公司之一,“易如戴尔”有效地传达了其易于使用的功能。“非可乐”以令人难忘的方式,准确地向消费者声明了七喜所具备的特点和摒弃的特点。在下至 5 岁、上至 65 岁的人里,随便问任何人什么麦片以“太太太好吃了”为口号,他们都会告诉你是糖霜麦片。“喝牛奶了吗?”被各个深夜脱口秀主持人拿来开涮,但这让这款产品再次火了起来。耐克的“想做就做”(“Just Do It”)由三个单词、三个音节和八个字母构成,每个字所蕴含的力量都超过了有史以来的任何鞋类广告——有助于巩固这一全球体育用品帝国的地位。

因此,就有效的沟通而言,小胜于大,短胜于长,易胜于难。有时,一张图胜于一切。

法则三

可信性和理念一样重要

人们要相信,才会买账。林肯曾经说过,你不可能欺骗所有人一世。你的话若是缺乏可信度,若是与既成事实、情况或认知相悖,就会缺乏影响力。

在本书中,你会多次读到这条经验,因为这确实非常重要。你的用词会变成你的一部分,而你也会变成你的用词所描述的样子。政坛的冷宫里尽是在这一点上吃亏的政客。“我确实投票支持过(为伊拉克战争投入)870亿美元,后来又投了反对票”zui终成了约翰·克里在漫长的政治生涯中zui有损于自己形象的十五条言论之一,若非如此,其政治生涯或许还可以算作成功。他似乎亲口承认了自己在这一重大议题上见风使舵,这让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墙头草,影响了他在其后的竞选活动中的一切言行。同样,在2000年的总统竞选中,阿尔·戈尔声称他“发明”了互联网,而他和他的妻子蒂珀是《爱情故事》一书的灵感来源。这两种说法毫无可信度,成了深夜秀不断拿来取笑的笑料,极大地损害了他的竞选希望。

企业也经常犯同样的错误。它们每天都在发布“全新改进版”产品,以为产品博取关注,吸引更广泛的消费群体。但这样的努力往往会以失败告终,因为所涉及的产品并无新意,也没有太大的改进。潜在的顾客发现区别不大,于是继续使用原来的品牌;现有的顾客反响平平、大失所望——产品因此失去了可信度。几乎没有什么比信誉——公司的品牌诚信度——更加宝贵的了,而使用无所忌讳的语言夸下海口可能会引火烧身。

zui著名的“全新改进版”败笔是“新可乐”。新可乐比传统的可口可乐更甜,也有人说更好喝。这款产品于 1985 年上市,以“好上加好”为广告语,被宣传成了流行软饮料的高级版。结果一败涂地,给了百事可乘之机。新可乐上市仅三个月后,公司便宣布因“新可乐”销量下降,产品将改回原配方——“经典可乐”(zui终不得不重新命名其传统品牌,以示区分)。诚然,在味道盲测中,消费者确实更青睐新可乐的配方,但新可乐仍然以失败告终,因为他们对原品牌怀有深深的归属感,认定“全新改进版”只是营销策略。如果可乐公司慢慢地私下改掉配方,不用“全新改进版”这种字眼,新可乐很可能会获得成功。

实际上,仅仅是外观有改动的“全新改进版”产品——换汤不换药——还会引起顾客不满,问题在于期望值。如果促销口号言过其实,即便产品体验相当不错,顾客也可能会反响平平。看银子弹易拉罐内胆宣传,它们宣传“冰酿内胆”能降低温度,延长罐装啤酒的冷冻时间。这被称为自切片面包以来zui伟大的发明,但消费者如果发现这其实只是投入大笔营销资金包装出来的“未改良老版”,肯定会比原本的反应更加气愤。

当然,有时产品确实能够不辜负上市之前的炒作。宝马推出“终极座驾”的广告语——惊人的傲慢说法——时,试驾这款车型的人赞同了这一名头。这自夸之词完全切合实际,历史由此铸就。

政界也存在同样的包装活动。在辩论或初选之前,你经常会听到专家讨论为候选人“降低期望值”或为对手“提高标准”的竞选策略。其基本原理可能不那么显而易见,但确实十分精明。如果期望值够低,落败方也往往有可能表现出胜者的气质。(想一想,比尔·克林顿在1992年的新罕布什尔州初选中仅排次席——但由于“反败为胜之子”这一聪明的绰号,人们都认为他为胜者——只因为他超过了人们对其表现的低期望值。)

另一方面,如果你为某位候选人或竞选活动设定的期望值过高——即便在票数上胜出,人们也会对其大失所望,或者更甚者,认为其已经败北。zui著名的例子是参议员埃德·马斯基,在1972年新罕布什尔州初选中,他zui终的票数排diyi,但由于他未能获得50%的选票,这仍然令他的竞选毁于一旦。他失去了自己作为候选人的可信度,只因为他所获得的票数未能达到预期值。

有时,仅仅是对期望值所形成的期望值也能毁掉候选人的参选资格。在1992年的新罕布什尔州共和党总统初选中,媒体拿到的初选日投票后初步民调显示,希望不大的民粹主义煽动者帕特·布坎南落后乔治·H. W. 布什不到4个百分点——对报道此次竞选的记者来说,这是令人吃惊的结果。早在实际票选结束之前,媒体便异口同声地全力造势,报道布坎南会成为黑马,而布什会落败。一夜过去,布什的领先优势开始扩大,但媒体报道却未做改动。在晚 11 点的新闻直播中,布坎南发表了感人的“获胜”演说,而此时,报纸头版已经清稿,忽略了他的实际票数已经跌至 42% 这一事实。彼时,阿尔·戈尔尚未“发明”互联网,所以当时的头版新闻就是次日一早的新闻——不过,次日的晨间电视节目公布了实际的结果。

实际上,计票全部结束后,布什的票数高达 63% ,布坎南只有区区 37%——但时至今日,仍有人认为布什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初选中落败了。但如果不是一句六字口号造成的破坏,布什的取胜优势还会高出不少。这句口号让共和党在 1988 年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中扬眉吐气,却在四年后风雨飘摇:“注意听:无新税。”失信于人和期望过高永远是致命的组合。

建立可信性非常简单。告诉别人,你是什么样的人,或有何措施。然后,成为这样的人,实施你所承诺的措施。zui后,提醒人们你确实是你所承诺的样子。简而言之:心口如一,说话算数。成功沟通的十大法则

法则一

简明性:不要用需要查字典才懂的词

专栏作家威廉·萨菲尔、威廉·F. 巴克利和玩《纽约时报》填字游戏的人会对diyi条法则感到气愤:避免使用别人可能要查字典才懂的词,因为美国人不查字典。他们会心安理得地不理会你的实际含义,或更甚者,误解你。你可以批评美国越来越低智化,但除非你讲目标受众的语言,否则他们根本不会听你的话。

简明很重要,普通美国人不是大学毕业生,不知道印象和影响之间的区别。诚然,美国人都说希望自己有教养,但显然对此并不买账。纽特·金里奇堪称近50年来zui聪明的政治人物,但他带有鲜明的知识分子色彩、富于哲理的说话方式,令对手觉得言过其实、道貌岸然,令许多人望而却步。

阿尔·戈尔和约翰·克里虽然拥有常春藤背景,完全称得上是大有可为的人物,却也遭受了同样的命运。布什政府的批评者抨击布什的外交政策是“单打独斗”,而约翰·克里却觉得需要提出“大胆、开明、与布什政府往往太过好战且缺乏远见的单边主义截然不同的国际主义方针”。这是什么意思?

同样,阿尔·戈尔告诉听众,他思念“从前绘声绘色和清晰明白的话语在我们相互之间的交谈中更常见”的日子,又抨击布什政府“遭人摒弃、中世纪式的行为”。无论是戈尔还是克里,都不明白,你在哈佛讲座上可能听到的观点,堪萨斯州的家庭主妇或辛辛那提市的百货店售货员并不以为然。

实际上,在短句足矣的情况下,使用长句往往会引起猜疑:“这人想骗我什么?他是别有用心吗?”用zui有效的语言澄清事实,而不是故弄玄虚。将观点阐述清晰,而不是加以混淆。观点陈述得越简单、越浅显,就越易于理解,因而也就越可信。

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企业界。从金宝汤的“嗯,嗯,好吃”到家乐氏卜卜米的“咔,啪,嘭”,事实证明,产品广告词如果简单易懂,小孩也记得住,那对父母来说,这也是zui容易记住的广告词。近50年来,zui令人难忘的流行语只含有单音节或至多双音节的单词,这并非偶然。若是起初不够简单,必然会有人介入进来,加以简化。尽管去问麦金塔电脑(Mac)的制造商。你上一次用“国际商业机器”这些词来代指“IBM”是什么时候?联邦快递如今的官方名称为“联快”,肯德基炸鸡现名“KFC”,玉兰油简称“玉兰”,而冰雪皇后如今自称“DQ”。

公众偏爱简单词汇和缩略语,这在流行文化中也有体现。例如,去看一看本地多厅影院的电影片名。早在 1991 年,电影《终结者2》便将片名缩写成了《终2》——从四个字缩减到了两个字,掀起了简写的风潮。此后几年,《独立日》缩写成了《独4》,而《碟中谍3》成了《碟3》。这只是两个比较突出的例子。许多电影也开始将片名中的定冠词the去掉。1976 年的电影《少帮闯天下》(The Bad News Bears)于2005年重新翻拍,片名为《小熊成军》(Bad News Bears),而《婚礼终结者》(The Wedding Crashers)则成了《婚礼傲客》(Wedding Crashers)。

即便是我们的日常行为本身也被简化了。我们如今生活在手机短信的世界里,青少年整日相互“短信”(新杜撰的动词,用以表示短消息通信),而21世纪的商人就像18世纪的农民犁不离手一样,也是黑莓不离手。用单手指在迷你键盘上敲打,在小小的屏幕上写短信,可不适合使用多音节的高考词汇。

就此而言,电子邮件也不适合。我们所处理的视觉和听觉信息远超以往,因此许多人没有耐心去分析许多高深词汇的细微差别和含义,这不足为奇。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家里,无论是在生意中还是在个人生活中,我们的写作量实际上都要多于以往任何时候——但我们所写的内容不像是旧时的信件,倒更像是你在定制车牌上看到的东西。

这些变化并非偶然。小材可以大用,微言可以大义。

法则二

简洁性:使用短句

我没有时间写短信,所以写了一封长信。

——马克·吐温

前言/序言

前言(节选)

2004年9月18日,作家、社会名流、政治挑唆专家阿里安娜·赫芬顿,一位从保守派改旗易帜为自由派、面向明星大腕的政治活动家,邀请了好莱坞zui重要的35名权势人物到她位于布伦特伍德的宅邸。

这些人可不是普普通通的民主党人,他们属于好莱坞的政治精英阶层,对美国总统大选的走向深表关切,并对国家现状忧心忡忡。

对他们来说,2004年总统大选是为争夺美国的心与灵魂而打响的生死战。2000年,他们眼看着到手的“胜利”被zui高法院“窃取”,这次他们又预感到将再次目睹民主党在全国大选中一败涂地。好莱坞的民主党人纷纷欣然加入约翰·克里阵营,但如今,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及快艇老兵发布的抨击广告逐渐形成威胁之后,他们却认为他会功亏一篑。布什的支持率上涨,目前已经领先5~8个百分点,具体数字要看你信的是哪个民意测验。全美各地的民主党人都在诘问:既然经济萎靡,伊拉克战争形势不妙,油价有史以来首次攀升到每加仑2美元以上,为何现任总统还是胜券在握?为何克里与公众不睦?他所使用的语言错在哪里?他的沟通方式有何问题?

因此,好莱坞左翼阵营的知名人士来到赫芬顿位于布伦特伍德的宅邸,听取来自华盛顿的一位演讲嘉宾发言,讨论局势。

他们开着敞篷的奔驰、宝马、捷豹,一辆车的钱几乎抵得上奥马哈市的一栋房子。

演员沃伦·比蒂到场了,邻座就是导演罗伯·莱纳。

编剧拉里·戴维姗姗来迟,站在了一旁。

《全家福》《莫德》《好时光》等十几部电视剧的创作者诺曼·李尔位于后方,身前便是女演员克里斯汀·拉蒂。

坐拥泳池豪宅、壁炉架上摆满奥斯卡奖和艾美奖的著名编剧、导演和制片人齐聚一堂,个个都是好莱坞响当当的人物,他们来向谁请教呢?

竟然是个“共和党”的民调专家。

这个人就是我。

我参与润色了“与美国签约”的宣传用语,并让共和党40年来首次在众议院获得了多数席位;我为鲁迪·朱利亚尼效力过——在民主党选民与共和党选民比例高达5∶1的城市里,这位共和党人两次当选市长;近10年来,我一直在幕后工作——在辩论准备的环节和电视台休息室里,在国会大厅和全国各州的首府,为共和党的崛起和民主党的垮台略尽绵力。

我为什么去了那里?(那被我的某些客户和许多同事称为“敌区”的地方。)更重要的一点是,为何好莱坞精英阶层会接受我?他们怎么知道我没有参与某种卡尔·罗夫式的恶毒造谣活动,在阴谋策划政治恶作剧、破坏选举?

答案很简单:我的政界客户或许都来自一个党派,但我的工作从根本上说没有党派之分。当日下午,我在布伦特伍德与他们分享了有关有效话语的理念和原理,这些理念和原理对民主党和共和党同样适用。而且说实话,我很想看看阿里安娜的房子内部是什么样的。

实际上,有效话语的理论超越了政治、商业、媒体,乃至好莱坞。在位列《财富》100强的顶尖企业中,我的民调公司为其中20多家服务过。我们为各种产品和许多政客撰写、指导、进行了近1 500次调查问卷、电话会议和焦点小组——包括50多万次单独的个人谈话。我们了解到的信息适用于破产的航空公司和超额预订的酒店、软饮料制造商和快餐供应商、银行和信用合作社。不论是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这样的21世纪领路人和谷歌这样的21世纪革新者,还是乘“五月花号”而来的开国先驱所养育的后嗣创办的贵族律师事务所,和刚来美国一个月的21岁未来企业家,优秀的语言对他们同样至关重要。

语言、政治和商业密切交织,这有利有弊。我向这群影视名流所介绍的——以及我一年365天、一周7天、每一天(毫不夸张)都在向政界和企业客户提供的——正是政治与商业用语润色的方法与见解。这些方法几乎适用于任何涉及展示信息的活动,无论是靠耍嘴皮子逃超速罚单、要求涨工资这种日常琐事,还是设计一则有效的30秒广告、斟酌一篇以员工为听众的15分钟演讲、写一篇1小时长的国情咨文这种更为重大的活动,均不例外。

在以下内容中,我对读者的基本建议如下:

不在于你说什么,而在于人们听到了什么

你或许握有全世界zui优秀的信息,但接收信息的人却总是会透过自己的情感、成见、偏见和先入之见等有色眼镜加以理解。仅仅做到准确无误、通情达理甚至才华横溢仍然不够。成功沟通的关键在于跨出假想的那一步,为听者设身处地地着想,了解他们脑海与内心zui深处的想法与感受。他们对你所说的话如何理解,其所具有的真实性,至少在实际意义上,要大于你自己的

理解。

有人让我阐释“有效话语”这一概念时,我会让他们去读乔治·奥威尔的《1984》,然后再看改编电影。我尤其推荐他们读书中描述101号房间的段落,或按照奥威尔所做的基本描述,即每个人各自的梦魇成真的地方。假如你zui怕蛇,你打开门就会发现满满一屋子的蛇。假如你害怕溺水,你的101号房间就会溢满水。对我来说,这是有史以来写到纸面上zui骇人的假想概念,因为它会诱使你设想自己的101号房间。有效的话语,无论是虚构还是现实,不仅有阐释作用,还有诱导效果。它们既促使你思考,也促使你行动。它们既唤起你的情感,也为你所理解。

但《1984》的改编电影却未能让观众见识到令101号房间威力zui强大的一面:人自身的想象力。一旦亲眼看见101号房间,它便再也不是你所幻想的模样了,它成了别人的幻想。丧失想象力,便丧失了有效话语的主要一环。

正如虚构作品的含义可能会超越作者的意图,你带给世界的每一条信息也会引起接收信息之人的解读和情感。一言既出,再不由己,我们只能控制自己的想法。说话的行为并非征服,而是屈服。开口说话时,我们是在与世界分享——而世界却难免会自行解读,有时甚至是改换和曲解我们的原义。

毕竟,谁没说过“我其实不是这个意思”这样的话呢?


《沟通的艺术:倾听、表达与理解的智慧》 在这信息爆炸、人际交往日益复杂的时代,有效的沟通能力已成为个人发展和社会成功的基石。我们常常在工作场合、家庭互动、社交场合中,因言语不当、理解偏差而产生误会,甚至加剧矛盾,错失良机。《沟通的艺术:倾听、表达与理解的智慧》并非一本关于如何“说服”他人的书,它更侧重于构建一种深层、真诚的沟通模式,帮助读者掌握如何在各种情境下,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又能深入倾听和理解对方,从而建立更牢固、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真正的思想交流与情感连接。 本书将带您踏上一段探索沟通本质的旅程,从理解沟通的四大要素——发送者、接收者、信息和渠道——的互动机制入手,揭示沟通中常见的障碍,例如预设偏见、情绪干扰、文化差异等,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克服它们。它不提供速成式的套路,而是倡导一种基于同理心和尊重的沟通哲学。 第一篇:倾听的艺术——从“听到”到“听懂” 许多人认为沟通就是“说”,却忽略了沟通中同样重要甚至更为关键的一环——倾听。无效的倾听不仅会导致信息遗漏和误解,还会让对方感到不被重视,从而破坏信任。本书的第一篇将深度剖析倾听的艺术,教会您如何从被动地“听到”声音,进阶到主动地“听懂”言外之意。 积极倾听的策略: 您将学习如何运用眼神交流、身体姿态、适时点头等非语言信号,表明您正在专注地倾听。掌握提问的技巧,比如开放式问题和澄清式问题,鼓励对方充分表达,并确保您准确理解其信息。 识别倾听陷阱: 我们会分析常见的听而不闻现象,如打断、急于下结论、心不在焉等,并提供具体的应对方法。 理解语言背后的情绪: 学习识别对方的语气、语速、停顿所传递的情绪信号,从而更全面地把握对方的真实意图和感受。 同理心倾听: 培养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的能力,尝试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情感,即使您不认同。这是建立深度连接的关键。 第二篇:表达的智慧——清晰、真诚与有力量 有效的表达并非仅仅是把话说清楚,更在于如何以一种既能传达信息,又能维护关系的方式进行。本书的第二篇将引导您提升表达的清晰度、真诚度以及所传递信息的“力量”,这种力量并非强制,而是源于逻辑的清晰、情感的真实以及对听众的尊重。 结构化表达: 学习如何组织您的思路,用清晰的逻辑顺序(例如:总分总、问题-解决方案)来陈述观点,让您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精准用词与非语言沟通: 掌握选择恰当词汇的重要性,避免模糊不清或带有歧义的表达。同时,认识到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声音语调在信息传递中的关键作用,并学会协调运用,使之与您的语言信息一致。 以“我”开头表达: 学习如何运用“我”句式来陈述您的感受和观点,而非指责性的“你”句式,从而减少对方的防御心理,促进更开放的对话。 故事的力量: 探索如何通过讲述故事来让您的观点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触动听众的情感。 处理不同沟通情境: 针对正式演讲、团队会议、一对一谈话等不同情境,提供相应的表达策略和技巧。 第三篇:理解的桥梁——化解冲突与建立共识 沟通的最终目的往往是为了达成理解,并在必要时化解冲突,建立共识。本书的第三篇将聚焦于如何构建理解的桥梁,在差异和分歧中找到共同点,实现更具建设性的互动。 识别和管理情绪: 学习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理解情绪对沟通的影响,并掌握有效的策略来管理和转化负面情绪,避免情绪失控影响沟通效果。 建设性地处理分歧: 了解冲突的根源,并学习如何以开放、尊重的态度面对分歧,将其视为增进理解的机会,而非威胁。 找到共同点: 探索寻找双方共同价值观、目标或利益的方法,为建立共识奠定基础。 提问与探究: 学习如何通过深入的提问来探究对方的深层需求和顾虑,从而发现问题的本质,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积极反馈与螺旋式进步: 掌握如何提供有建设性的反馈,以及如何接受反馈,并在沟通中不断学习和成长,形成良性循环。 《沟通的艺术:倾听、表达与理解的智慧》旨在成为您人际交往的指南,它不提供“套路”,而是赋能您成为一个更深刻的倾听者、更清晰的表达者、以及更富有同理心的理解者。通过掌握本书中的原则和技巧,您将能够更自信地与人交流,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并最终建立起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无论是在职业生涯的晋升、家庭关系的维护,还是在个人社交的拓展,这本书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实用的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说话的力量:有效说服他人的策略和技巧》一开始让我以为会是那种比较“硬核”的销售或谈判技巧大全,但读完之后,我才发现它的内涵远不止于此。作者在书中将“说服”的概念延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工作中的提案,到家庭里的沟通,甚至是在社交场合的自我展示,都囊括其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倾听”的重视。他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讲解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倾听者,如何捕捉对方话语中的潜台词,如何通过有效的提问来引导对话。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难以说服别人,并非因为我们的观点不够好,而是我们根本没有真正听懂对方的顾虑和需求。书中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倾听技巧,比如“复述”、“反馈”和“共情”,这些技巧我尝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发现效果惊人。当对方感到自己的话被认真倾听和理解时,他们的防御心理会大大降低,也就更容易接受新的信息和观点。此外,作者还深入探讨了“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包括肢体语言、眼神交流和语调的变化,这些细节往往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听众的判断。这本书让我明白,说话的力量,是一种综合的力量,它需要智慧、技巧、真诚,以及最重要的——对人的理解。

评分

在我看来,《说话的力量:有效说服他人的策略和技巧》与其说是一本关于“说话”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影响力”的书。它并没有教你如何去“辩赢”别人,而是教你如何与人建立连接,如何让你的想法被接受,如何影响他人的决策,最终实现共赢。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善于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案例来阐述复杂的道理。我记得其中关于“信任的建立”的部分,作者将其比喻为“信任的储蓄罐”,强调每一次真诚的沟通和兑现承诺,都是在往这个罐子里存钱,而每一次欺骗或不负责任,则是在往外掏钱。这个比喻让我对建立和维护个人信誉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还详细介绍了“说服的六大原则”,虽然作者没有直接点名,但我能明显感受到他借鉴了心理学中的一些经典理论,比如互惠、承诺与一致、社会认同等,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沟通策略中。他并非教你如何“利用”这些原则,而是让你理解其背后的心理机制,从而更自然、更有效地运用它们。读完这本书,我不再害怕与人交流,尤其是那些可能存在分歧的场合。我变得更加自信,也更加懂得如何引导对话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它让我意识到,说话的力量,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评分

说实话,我最近一直在为如何在会议上更清晰地表达我的观点而苦恼。很多时候,我脑子里想法很多,但一旦站到大家面前,脑子就一片空白,或者说出来的话条条框条、缺乏重点,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说话的力量:有效说服他人的策略和技巧》这本书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样。它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方法来组织思路,比如“金字塔原理”的应用,让我明白如何层层递进地呈现信息,让听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书中关于“准备的重要性”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包括对内容的准备,更包括对听众的分析,了解他们的背景、需求和可能提出的问题。这让我意识到,一场成功的说服,往往源于充分的准备。更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说什么”,而是花了很大篇幅来讲解“怎么说”。从语速、语调、停顿,到眼神交流、面部表情,再到肢体语言的运用,作者都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指导。我尝试着在一些非正式场合练习这些技巧,比如在与同事讨论问题时,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语速和眼神,结果发现对方的回应确实变得更加积极和专注。这本书让我明白,说话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而掌握了其中的奥秘,就能在沟通中游刃有余,事半功倍。我真心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希望提升沟通能力和说服力的人。

评分

这本《说话的力量:有效说服他人的策略和技巧》真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自己在表达方面还有很多提升空间,尤其是在需要说服别人时,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我迷茫的十字路口点亮了一盏灯。从我翻开第一页的那刻起,就被作者深入浅出的讲解所吸引。书中并没有给我一些空泛的理论,而是提供了非常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比如,如何根据不同的听众调整你的沟通方式,如何用故事来打动人心,如何运用眼神和肢体语言来增强你的说服力。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同理心”的部分,作者强调了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求是有效说服的基础,这让我醍醐灌顶。以前我总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却忽略了对方的感受,导致沟通常常不顺畅。这本书引导我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倾听,并找到共同点,这让我在与家人、朋友甚至同事的交流中,都感觉更加融洽和有效。我尝试着书中一些小技巧,比如在表达一个观点前,先肯定对方的部分观点,或者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对方思考,结果发现效果出奇地好。这种循序渐进的改变,让我对自己沟通能力的提升充满了信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你“说什么”,更是教你“怎么说”,以及“为什么这样说”的书,它的价值远超我最初的预期。

评分

老实说,我之前对这类“实用技巧”类的书籍有些抵触,总觉得它们过于功利,甚至有些虚伪。但《说话的力量:有效说服他人的策略和技巧》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并没有教你如何去操纵他人,而是真正地赋能读者,让你能够更清晰、更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他人建立更深的连接。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真诚”的重要性,我认为这是这本书最闪光的地方。他告诉我们,有效的说服不是靠花言巧语,而是建立在对事实的深刻理解、对听众的尊重以及对自己观点的坚定信念之上。书中关于“逻辑的力量”和“情感的连接”这两个章节,我反复阅读了好几遍。他解释了如何构建清晰的论证结构,如何运用数据和事实来支持你的观点,同时又如何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和表达真挚的情感来触动听众的内心。我记得有个例子,作者描述了如何利用一个小小的善意举动,引发对方的正面情绪,从而更容易接受你的建议。这个例子让我豁然开朗,原来沟通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提升说话的力量,最终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他人,更好地被他人理解,从而在人际关系中获得更多的和谐与成功。它让我成为了一个更有影响力的人,但同时,也让我成为了一个更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的人。

评分

特别喜欢

评分

东西很好,送货上门,速度很快。

评分

还可以,质量不错还可以,质量不错还可以,质量不错还可以,质量不错

评分

以前从来不去评价,不知道浪费多少积分,自从京东积分可以抵现金的时候,才知道积分的重要。后来我就把这段话复制了,走到哪,复制到哪,即能赚积分,还非常省事;特别是不用认真的评论了,方便又快捷。看到以上评价,就证明物品我比较满意

评分

很不错,家中常备的东西

评分

还没有舍得打开看非常好的书

评分

看着还不错,还没有时间看

评分

确实是非常经典的一本书,旧版已经绝版很久了,很高兴看到再次重印,赶紧下单。并且要表扬下快递,速度非常快,头天夜里下单,第二天中午就送到了,太给力了!

评分

沟通,说话,管理,领导,营销,交流,非常非常专业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