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19
★曾被广泛选作中学历史教材
★影响深远的史学入门经典读物
★一部开创中国通史写作新纪元的经典史著
★与陈寅恪、陈垣、钱穆并称为“现代史学四大家”的国学大师吕思勉的经典作品
本书是史学大师吕思勉所著《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再版,原书193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当年即再版数次,是当时使用面较广、发行量大的一部中学历史教材。
全书分绪论、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现代史、结论六篇,用简洁流畅的文字叙述了从远古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历史大势、制度沿革、文化发展。在形式上一改长篇大论的说教,篇篇短小精干、易读易解,无半点枯涩呆板;内容上不仅条理清晰,而且极多新颖独到的见解,可以说是吕思勉很为通俗的一部中国通史。
吕思勉,1884―1957年,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陈寅恪、钱穆、陈垣并称为“现代史学四大家”。
吕思勉是史学界公认的史籍读得多的一位学者,二十四史曾通读数遍。他也是我国近代史学史上独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题史等诸多领域都做出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其一生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有:钱穆、赵元任、黄永年等。他的著述有:《白话本国史》《中国通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史学四种》《中国民族史》《经子解题》《先秦学术概论》《理学纲要》《宋代文学》《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
近世承学之士,或腹笥虽富而著书不多;或著书虽多而仅纂辑成编。能如先生之于书几无所不读,虽以史学名家而兼通经、子、集三部,述作累数百万言,淹博而多所创获者,吾未闻有第二人。
――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谭其骧
父亲是在广泛研究社会科学的基础上治史的,以治史的人而论,眼光就比较宽。眼界宽,看事情容易融会贯通,以横的角度来说,就能着眼于事情的变化发展;从纵的角度来说,也有利于比较研究。父亲所以能在通史方面做出较大的贡献,说不定和他治学的方法有关。父亲早年就认为历史的基础是社会科学,在研究历史之前,对各种社会科学应当多少懂一点。
——文史学者、吕思勉之女吕翼仁
一位文史底蕴深厚、服膺顾炎武治学精神而又深受西方近代史观影响的史学大师。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学照
上卷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4
第二章?我国民族的形成 7
第三章?中国疆域的沿革 10
第四章?本国史时期的划分 13
第二编?上古史
第一章?我国民族的起源 18
第二章?太古的文化和社会 23
第三章?唐虞的政治 26
第四章?夏代的政教 30
第五章?商代的政教 34
第六章?周初的政治 38
第七章?古代的封建制度 41
第八章?我国民族的滋大 45
第九章?春秋的霸业 48
第十章?战国的七雄 51
第十一章?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 54
第十二章?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 57
第十三章?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 61
第十四章?上古的社会 65
第三编?中古史
第一章?秦之统一及其政策 70
第二章?秦汉之际 74
第三章?前汉的政治 79
第四章?新莽的改制 83
第五章?后汉的政治 87
第六章?两汉的制度 91
第七章?秦汉的武功 95
第八章?两汉的对外交通 100
第九章?两汉的学术 104
第十章?佛教和道教 108
第十一章?两汉的社会 111
第十二章?三国的鼎立 115
第十三章?晋的统一和内乱 119
第十四章?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 122
第十五章?南北朝的对峙 128
第十六章?魏晋南北朝的制度 132
第十七章?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135
第十八章?魏晋南北朝的社会 138
第十九章?隋之统一与政治 141
第二十章?唐的开国及其盛世 145
第二十一章?隋唐的武功 148
第二十二章?隋唐的对外交通 152
第二十三章?隋唐的制度 156
第二十四章?隋唐的学术和文艺 159
第二十五章?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 162
第二十六章?中外文化的接触 165
第二十七章?唐中叶以后的政局 168
第二十八章?隋唐的社会 173
第二十九章?五代的混乱 177
第三十章?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 181
第三十一章?变法和党争 185
第三十二章?辽夏金的兴起 189
第三十三章?宋和辽夏的关系 193
第三十四章?宋和金的关系 196
第三十五章?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200
第三十六章?宋的制度和社会 205
第三十七章?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 209
第三十八章?中西文化的交通 216
第三十九章?元的制度 219
第四十章?元帝国的瓦解 223
第四十一章?明初的政局 228
第四十二章?明和北族的关系 232
第四十三章?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 235
第四十四章?明末的政局 239
第四十五章?明的制度 244
第四十六章?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248
第四十七章?元明的宗教和社会 251
下卷
第四编?近代史
第一章?明清之际 258
第二章?欧人的东略 263
第三章?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 266
第四章?清初的内政 271
第五章?清初的外交 275
第六章?清代的武功 281
第七章?清中叶的内乱 287
第八章?鸦片战争 291
第九章?太平天国和捻军之役 297
第十章?英法联军之役 304
第十一章?《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309
第十二章?中俄交涉 313
第十三章?晚清的政局 317
第十四章?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 323
第十五章?中日战争 330
第十六章?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 336
第十七章?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340
第十八章?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 344
第十九章?远东国际形势 350
第二十章?日俄战争和东三省 354
第二十一章?清末的宪政运动 358
第二十二章?清代的制度 362
第二十三章?清代的学术 367
第二十四章?清代的社会 372
第五编?现代史
第一章?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378
第二章?清季的革命运动 382
第三章?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385
第四章?二次革命的经过 390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 394
第六章?帝制运动和护国军 400
第七章?“二十一条”的交涉 403
第八章?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 406
第九章?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 411
第十章?华盛顿会议和中国 415
第十一章?军阀的混战 419
第十二章?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422
第十三章?“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 426
第十四章?国民革命的经过 429
第十五章?“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 432
第十六章?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 434
第十七章?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 438
第十八章?中俄的龃龉 442
第十九章?日本的侵略东北 445
第二十章?国民政府的政治 450
第二十一章?现代的经济和社会 454
第二十二章?现代的教育和学术 457
第六编?结论
第一章?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 462
第二章?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 465
附录?从我学习历史的经过说到现在的学习方法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从前的人,常说历史是“前车之鉴”,这话粗听似乎有理,细想却就不然。世界是进化的,后来的事情,绝不能和以前的事情一样。
历史是怎样一种学问?究竟有什么用处?
从前的人,常说历史是“前车之鉴”,以为“不知来,视诸往”。前人所做的事情而得,我可奉以为法;所做的事情而失,我可引以为戒。这话粗听似乎有理,细想却就不然。世界是进化的,后来的事情,绝不能和以前的事情一样。病情已变而仍服陈方,岂惟无效,更恐不免加重。我们初和西洋人接触,一切交涉就都是坐此而失败的。
又有人说:历史是“据事直书”,使人知所“歆惧”的。因为所做的事情而好,就可以“流芳百世”;所做的事情而坏,就不免“遗臭万年”。然而昏愚的人,未必知道顾惜名誉;强悍的人,就索性连名誉也不顾。况且事情的真相,是很难知道的。稍微重要的事情,众所共知的就不过是其表面;其内幕是永不能与人以共见的。又且事情愈大,则观察愈难。断没有一个人,能周知其全局。若说作史的人,能知其事之真相,而据以直书,那就非愚则诬了。又有一种议论,以为历史是讲褒贬、寓劝惩,以维持社会的正义的。其失亦与此同。
凡讲学问必须知道学和术的区别。学是求明白事情的真相的,术则是措置事情的法子。把旧话说起来,就是“明体”和“达用”。历史是求明白社会的真相的。什么是社会的真相呢?原来不论什么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一个我?这绝非偶然的事。我生在怎样的家庭中?受过什么教育?有些什么朋友?做些什么事情?这都与我有关系。合这各方面的总和,才陶铸成这样的一个我。个人如此,国家社会亦然。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风俗,各种人有各种人的气质。中国人的性质,既不同于欧洲人;欧洲人的性质,又不同于日本人。凡此都绝非偶然的事。所以要明白一件事情,必须追溯既往;现在是绝不能解释现在的。而所谓既往,就是历史。
所以从前的人说:“史也者,记事者也。”这话自然不错。然而细想起来,却又有毛病。因为事情多着呢!一天的新闻纸,已经看不胜看了,然而所记的,不过是社会上所有的事的千万分之一。现在的历史,又不过是新闻纸的千万分之一。然则历史能记着什么事情呢?须知道:社会上的事情,固然记不胜记,却也不必尽记。我所以成其为我,自然和从前的事情,是有关系的;从前和我有关系的事情,都是使我成其为我的。我何尝都记得?然而我亦并未自忘其为我。然则社会以往的事情,亦用不着尽记;只须记得“使社会成为现在的社会的事情”,就够了。然则从前的历史,所记的事,能否尽合这个标准呢?
怕不能罢?因为往往有一件事,欲求知其所以然而不可得了。一事如此,而况社会的全体?然则从前历史的毛病,又是出在哪里呢?
我可一言以蔽之,说:其病,是由于不知社会的重要。惟不知社会的重要,所以专注于特殊的人物和特殊的事情。如专描写英雄、记述政治和战役之类。殊不知特殊的事情,总是发生在普通社会上的。有怎样的社会,才发生怎样的事情;而这事情既发生之后,又要影响到社会,而使之政变。特殊的人物和社会的关系,亦是如此。所以不论什么人、什么事,都得求其原因于社会,察其对于社会的结果。否则一切都成空中楼阁了。
从前的人不知道注意于社会,这也无怪其然。因为社会的变迁,是无迹象可见的。正和太阳影子的移动,无一息之停,人却永远不会觉得一样。于是寻常的人就发生一种误解。以为古今许多大人物,所做的事业不同,而其所根据的社会则一。像演剧一般,剧情屡变,演员屡换,而舞台则总是相同。于是以为现在艰难的时局,只要有古代的某某出来,一定能措置裕如,甚而以为只要用某某的方法,就可以措置裕如。遂至执陈方以药新病。殊不知舞台是死的,社会是活物。
所以现在的研究历史,方法和前人不同。现在的研究,是要重常人、重常事的。因为社会正是在这里头变迁的。常人所做的常事是风化,特殊的人所做特殊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风化,当然不会知道山崩。若明白了风化,则山崩只是当然的结果。
一切可以说明社会变迁的事都取他;一切事,都要把他来说明社会的变迁。社会的变迁,就是进化。所以:“历史者,所以说明社会进化的过程者也。”
历史的定义既明,历史的价值,亦即在此。
第二章?我国民族的形成
我们中国,过去之中,曾吸合许多异族。因为时时和异族接触,所以能互相淬砺,采人之长,以补我之短;开化虽早,而光景常新。
民族和种族不同。种族论肤色,论骨骼,其同异一望可知,然历时稍久,就可以渐趋混合;民族则论语言,论信仰,论风俗,虽然无形可见,然而其为力甚大。同者虽分而必求合,异者虽合而必求分。所以一个伟大的民族,其形成甚难;而民族的大小和民族性的坚强与否,可以决定国家的盛衰。
一国的民族,不宜过于单纯,亦不宜过于复杂。过于复杂,则统治为难;过于单纯,则停滞不进。我们中国,过去之中,曾吸合许多异族。因为时时和异族接触,所以能互相淬砺,采人之长,以补我之短;开化虽早,而光景常新。又因固有的文化极其优越,所以其同化力甚大。虽屡经改变,而仍不失其本来。经过极长久的时间,养成极坚强的民族性,而形成极伟大的民族。
各民族的起源发达,以及互相接触、渐次同化,自然要待后文才能详论。现在且先作一个鸟瞰。
中华最初建国的主人翁,自然是汉族。汉族是从什么地方迁徙到中国来的呢?现在还不甚明白①。既入中国以后,则是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粤江流域渐次发展的。古代的三苗国,所君临的是九黎之族,而其国君则是姜姓①。这大约是汉族开拓长江流域最早的。到春秋时代的楚,而益形进化。同时,沿海一带,有一种断发文身的人,古人称之为越②。吴、越的先世,都和此族人杂居。后来秦开广东、广西、福建为郡县,所取的亦是此族人之地。西南一带有濮族③。西北一带有氐、羌。西南的开拓,从战国时的楚起,至汉开西南夷而告成。西北一带的开拓,是秦国的功劳。战国时,秦西并羌戎,南取巴、蜀,而现今的甘肃和四川,都大略开辟。
在黄河流域,仍有山戎和猃狁,和汉族杂居。狁,亦称为胡,就是后世的匈奴。山戎,大约是东胡之祖。战国时代,黄河流域,和热、察、绥之地,都已开辟。此两族在塞外的,西为匈奴,东为东胡。东胡为匈奴所破,又分为乌桓和鲜卑。胡、羯④、鲜卑、氐、羌,汉时有一部分入居中国。短时间不能同化,遂酿成五胡之乱。经过两晋南北朝,才泯然无迹。
隋唐以后,北方新兴的民族为突厥。回纥,现在通称为回族①。西南方新兴的民族为吐蕃,现在通称为藏族。东北则满族肇兴,金、元、清三代,都是满族的分支。于是现在的蒙古高原,本为回族所据者,变为蒙古人的根据地,回族则转入新疆。西南一带,苗、越、濮诸族的地方,亦日益开辟。
总而言之:中华的立国,是以汉族为中心。或以政治的力量,统治他族;或以文化的力量,感化他族。即或有时,汉族的政治势力不竞,暂为他族所征服,而以其文化程度之高,异族亦必遵从其治法。经过若干时间,即仍与汉族相同化。现在满、蒙、回、藏和西南诸族,虽未能和汉族完全同化,而亦不相冲突。虽然各族都有其语文,而在政治上、社交上通用最广的,自然是汉语和汉文。宗教则佛教盛行于蒙、藏,回教盛行于回族。满族和西南诸族,亦各有其固有的信仰。汉族则最尊崇孔子。孔子之教,注重于人伦日用之间,以至于治国平天下的方略,不具迷信的色彩。所以数千年来,各种宗教在中国杂然并行,而从没有争教之祸。我国民族的能团结,确不是偶然的。
第三章?中国疆域的沿革
历史上东西洋的界线,是亚洲中央的葱岭,而不是欧、亚两洲的界线。葱岭以东的国家和葱岭以西的国家,在历史上俨然成为两个集团;而中国则是历史上东洋的主人翁。
普通人往往有一种误解:以为历史上所谓东洋,系指亚洲而言;西洋系指欧洲而言。其实河川、湖泊,本不足为地理上的界线。乌拉山虽长而甚低,高加索山虽峻而甚短,亦不能限制人类的交通。所以历史上东西洋的界线,是亚洲中央的葱岭,而不是欧、亚两洲的界线。葱岭以东的国家和葱岭以西的国家,在历史上俨然成为两个集团;而中国则是历史上东洋的主人翁。
葱岭以东之地,在地势上可分为四区。
(一)中国本部,包括黄河、长江、粤江三大流域。
(二)蒙古新疆高原,以阿尔泰山系和昆仑山系的北干和青藏高原、中国本部及西伯利亚分界。中间包一大沙漠。
(三)青海西藏高原,是亚洲中央山岭蟠结之地,包括前后藏、青海、西康。
(四)关东三省,以昆仑北干延长的内兴安岭和蒙古高原分界。在地理上,实当包括清朝咸丰年间割给俄国之地,而以阿尔泰延长的雅布诺威、斯塔诺威和西伯利亚分界。
四区之中,最先发达的,自然是中国本部。古代疆域的记载,最早的是《禹贡》。《禹贡》所载,是否禹时的情形?颇可研究。即使承认他是的,亦只是当时声教所至,而不是实力所及。论实力所及,则西周以前,汉族的重要根据地大抵在黄河流域。至春秋时,楚与吴、越渐强;战国时,巴、蜀为秦所并,而长江流域始大发达。秦取今两广和安南之地,置桂林、南海、象郡,福建之地置闽中郡,而南岭以南,始入中国版图。
其对北方,则战国时,魏有上郡;赵有云中、雁门、代郡;燕开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①,而热、察、绥和辽宁省之地,亦入中国版图。其漠北和新疆省,是汉时才征服的。但此等地方,未能拓为郡县,因国威的张弛,而时有赢缩。
青海,汉时为羌人所据。西藏和中国无甚交涉。唐时,吐蕃强盛,而其交涉始繁。元初征服其地,行政上隶属于宣政院。
总而言之:汉唐盛时,均能包括今之蒙古、新疆。至西藏之属于中国,则系元、清时代之事。但当秦开南越时,我国即已包有后印度半岛的一部。至汉时,并以朝鲜半岛的北部为郡县。唐以后,此两半岛均独立为国,我国迄未能恢复②。中国疆域的赢缩,大略如此。
至于政治区划:则据《禹贡》所载,大约今河北、山西,是古代的冀州。山东省分为青、兖二州。江苏、安徽的淮水流域是徐州,江以南为扬州。河南和湖北的一部是豫州。自此南包湖南是荆州。四川是梁州。陕、甘,是雍州。秦时,此等地方和战国时新开之地,分为三十六郡。而桂林、南海、象、闽中四郡在其外。汉时十三州,大略古代的冀州析而为幽、冀、蓟三州。关中属司隶校尉。甘肃称凉州。荆、扬、青、徐、兖、豫,疆域略与古同。四川称益州,两广称交州。唐时,今河北省为河北道。山西省为河东道。陕西省为关内道。甘肃、宁夏为陇右道。山东、河南为河南道。江苏、安徽的江以北为淮南道。其江以南及湖南、江西、浙江、福建为江南道。湖北和湖南、四川,陕西的一部分为山南道。四川之大部分为剑南道。两广为岭南道。后来区划又较详,而宋代的分路,大略沿之。元代疆域最广,始创行省之制。现在的河北、山西、直隶为中书省。河南、山东及江苏、安徽的北部、湖北省的大部分为河南省。江苏、安徽的南部和浙江、福建为江浙省。江西和广东为江西省。湖北的一小部分和湖南、广西为湖广省。云南、四川,疆域略和现在相像。陕西包括现在甘肃的大部分,而宁夏和甘肃西北境,别为甘肃省。辽宁为辽阳省。明清两代的区划略和现代相近。不过明代陕、甘、苏、皖、 中国简史(精装珍藏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中国简史(精装珍藏版)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中国简史(精装珍藏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66.80阿拉伯通史(第十版 套装共2册)
评分了解@的床头书,睡前翻一翻。
评分从图书馆借了读到一半,决定去京东买一本回来收藏,好好看,也可以当工具书,留给孩子看都没问题。书严格按照时间线写的,时间截面描述简介又全面,赞一个!
评分为什么要读阿拉伯史?曾经看过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深刻反映了中东地区民族、@、政治势力的各种冲突,阿拉伯更像是外界强加给这个地区的一个称呼,希望这本由当地学者所写的、尽量客观描述史实的著作,能够更进一步展示一个真实的阿拉伯世界。
评分阿拉伯通史(第十版 套装共2册)
评分帮妹妹买的
评分内容很丰富 对学习很有帮助 物流也快
评分帮妹妹买的
评分了解阿拉伯历史的入门之作,网上评价不错,希望不会失望。
中国简史(精装珍藏版)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