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获“制造业诺贝尔奖”——新乡奖(研究与专业出版类)
·企业业务流程创新的经典之作。
·颠覆传统流程设计模式。
·助力企业打造世界级的、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改进计划。
·使创造99%价值的流程得以实施。
企业在偶然或没有计划的情况下进行创新很难获得成功,创新在本质上是一个把握机会的反应游戏,而这一切都是围绕客户来开始的。企业可以通过改变以及调整流程管理,来推动产品市场增长,获取市场优势,竞争对手。
作者戴维·海姆热衷于帮助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建立他们的创新方法,并将其贯穿于整个企业组织,使企业尽可能地获得成功。本书将向您展示企业如何:
·直观地描述工作流和构建从核心价值链到*终消费者的概念蓝图,来评估企业目前的运营能力;
·从产品生产前线构建丰富的反馈循环并积极管理客户流程,推动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改进;
·运行一个功能强大的新系统,将流程管理实践嵌入其中,以确保每个流程都能提供*大的经济效益。
戴维·海姆,
以弗所咨询公司总经理,这是一家精品咨询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推动改变产品流程的措施。在创办以弗所咨询公司之前,他曾担任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北高地公司管理顾问,以及担任美国劳氏公司30亿美元安装业务部门高管。作为美国劳氏公司的部门领导者,海姆负责战略规划、市场营销、产品管理、定价、新产品开发和销售功能等方面的工作。
前言
职业咨询的一大福利就是让我获得像公司观光客一样的机会,得以考察不同公司的内部结构、观察它们的运营方法以及独特的商业管理模式。一路上,我每到一站都认真观察和学习,发现每家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典型属性,并评估这些属性对企业取得成功的能力所产生的影响。在每个案例中,我发现公司总有一些方面做得特别好、值得称道,而同时也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我有着从一个客户到另一客户的考察经验,这些经验扩大了我对企业运营、文化、流程、客户联系、资源管理和其他业务领域的认识,这种认识极大地提高了我与未来客户接触的有效性。之后也给客户提出了一些忠告,有的甚至被他们视为“圣言”,实不敢当,这些观点只不过是对我以前所学的再现罢了。
在我从事咨询工作及担任全职咨询顾问的整个过程中,我发现了几个具有共性的问题,并促使我对普遍采用的商业结构和通行的商业运营模式产生了质疑。首先,企业领导和高层决策者对于他们的直接下属每天管理的运营流程知之甚少,对此,我感到颇为惊讶。我刚做咨询工作不久,就听到了一个故事,足以说明这种情况。
从20世纪60年代直到1998年被康柏公司收购,迪吉多公司(DEC)是一个集生产计算机系统、软件和外围设备的主要生产商。后来,在一次大规模重组未能带来预期收益之后,DEC公司的高层领导召开了一个会议,其创始人之一肯?奥尔森(Ken Olsen)主持了会议。在讨论了几个小时之后,奥尔森先生对与会人员提出了质疑:“你们是在告诉我,在这家公司尽职尽责工作的高级管理人员不了解公司的运营?”这时一片沉寂,后来一位负责监管重组的高管鼓起勇气回答说:“就运营而言,情况的确如此。”在我为30多家公司提供咨询服务期间,我知道这并非个案。
我受雇于安永事务所(Ernst & Young)进行流程改进项目,参与了十多个流程改进工程。我一般采取的方法是制定一个流程、确定改进机会、勾画未来的状态、实施最终的解决方案,参与这些项目的工作使我如同收获了一座金矿。几乎每个案例中的绩效量化指标都说明我们在改进基础流程方面是成功的,但我的耳边却总响起一个声音:“我们漏掉了什么?”在许多案例中,我们付出的努力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此后不久,我意识到大多数流程改进工作采用的是“点式解决方案”。也就是说,这些方案只改进了企业的某个部分,并且基本上是“独立”完成的,与企业更高的目标之间没有任何明显的关系。虽然它们也提高了企业的效率,但企业的整体状况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变。更令人遗憾的是,如果把这些工作所消耗的资源用在企
业的其他地方,也许会带来更多的效益。
随着职业生涯的发展,我晋升到了管理层的位置,而我对于大型项目运营方式的疑虑仍然存在。当我受邀参加战略推动工作时,我才了解到创意所有权通常掌握在公司少数高管手里,他们把自己关在会议室里集思广益,以寻求解决方法。虽然有时这些努力也会产生一些实际的机会,但大多数方案的市场有效性却很有限,而少数方案既不会带来什么变化,也不会改善公司的竞争地位。大多数情况下,我的怀疑得到了证实,大多数改进项目的出炉和执行是在相对真空的环境下完成的,与更大的计划没有任何联系,也没有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所在。总之,这样做不仅让大炮瞄错了方向,而且还浪费了大量的弹药。这些公司普遍存在一个共同问题,那就是缺了一个转型漏斗——一个注重资源和能源的启动流程,它能使企业最大程度地受益。
这正是本书的目标。在我长期作为咨询顾问和担任高管工作期间,我对通行的商业惯例和结构感到很纠结,它们不够清晰,具有误导性,并在很大程度上维持现状。了解到问题的症结之后,我便开始着手探索更好的方法来管理企业,并使之对不断变化的世界作出反应。随着研究的深入,我更加明确了这一点,即采用最佳方法需要一个熟悉的结构来规范工作——流程。尽管以前人们主要是从如何提高某一部分工作效率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但流程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强大。事实上,如果流程设计完善、管理良好并使用正确,那么它就是创新的基础性框架。
书中关于“组织文化与流程变革”的章节,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一直觉得,再好的流程设计,如果缺乏相应的组织文化支持,也很难真正落地生根。作者在这一部分,非常细致地剖析了阻碍流程变革的常见文化因素,比如“部门壁垒”、“抗拒变化的心态”、“缺乏信任”等等。他并没有简单地指出这些问题,而是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他强调了领导者的榜样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沟通、培训和激励机制来引导员工拥抱变革。我特别认同他关于“鼓励试错,容忍失败”的观点。在很多公司,一旦流程出现问题,大家的第一反应是追究责任,而不是去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如何改进。这种文化很容易扼杀创新。而这本书所倡导的,是建立一个鼓励创新、允许犯错、并且从错误中学习的文化环境,这对于推动真正意义上的流程变革至关重要。他还提到了“赋权”的概念,如何让一线员工在流程的执行和优化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和决策权,这不仅能够提升流程的适应性,更能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评分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给我带来了一种“放眼未来”的感觉。在阐述了如何重新定义流程、如何进行创新以及如何持续改进之后,作者开始展望流程管理的未来趋势。他提到了“智能化流程”、“超自动化”以及“流程生态系统”等概念,这些都让我觉得,流程管理正在朝着更加智能、更加集成、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我尤其对“流程生态系统”这个概念感到好奇。作者认为,未来的企业流程将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会与其他企业、平台甚至个人形成一种协同运作的生态。这种想法极具前瞻性,它迫使我开始思考,我们的流程是否能够与其他合作伙伴无缝对接,是否能够融入更广泛的价值链。书中还探讨了“敏捷流程”的重要性,如何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让流程具备更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这让我想到,很多时候,过分僵化的流程反而会成为企业前进的阻碍。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流程管理的“术”,更是关于流程管理的“道”。它让我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去理解流程的价值,并为我提供了许多启发性的思路和实操性的方法,让我对未来如何优化和创新流程充满了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让我产生了一个非常强烈的共鸣,我在自己的工作中也常常因为流程的僵化和效率低下而感到沮丧。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开篇对于“流程”这个概念的重新审视所吸引。以往我们更多地将流程视为企业内部运作的“骨架”,是保证稳定性和可控性的工具,但这本书却将视角巧妙地转向了“客户”,认为流程的真正价值在于能否驱动出色的客户体验。作者在第一部分花了大量篇幅,用生动形象的案例,揭示了许多传统流程的“痛点”:它们可能过度关注内部控制,导致响应速度慢;可能过于标准化,忽略了个性化需求;甚至可能因为部门间的壁垒,让客户在流转中感到被遗弃。这些描述简直就像在照镜子,我立刻找到了自己遇到的很多问题的根源。书中并没有止步于批判,而是提出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设计理念,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思维模型。它鼓励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从客户的视角出发,思考他们真正需要什么,他们在使用我们的产品或服务时会经历哪些环节,以及在哪些环节他们最容易产生不满。这种视角转换,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团队正在执行的每一个流程,开始思考“这个流程真的能让客户满意吗?”而不仅仅是“这个流程符合规定吗?” 这种思路的转变,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我感觉作者是在为我们这些实践者提供一份“操作手册”。在强调了“客户至上”的理念之后,书里详细阐述了如何将这一理念落地到流程的实际构建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流程创新”这个话题上的深入探讨。他并没有给出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公式”,而是强调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创新。比如,在“流程再造”的部分,作者介绍了如何利用新技术和新的管理工具来优化现有流程,像自动化、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这些听起来很高大上的概念,在书中被拆解得非常具象化,让我们可以具体地去思考如何将它们融入到我们自己的业务场景中。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提供了一些“轻量级”的创新方法,比如“精益流程”的思想,如何通过消除浪费、持续改进来提升效率。这对于那些可能没有大规模技术投入能力的公司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此外,作者还强调了“流程文档化”和“流程可视化”的重要性,这对于我这种经常需要和跨部门团队沟通的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清晰的流程图和文档,能够极大地减少误解和沟通成本,让大家对流程的整体脉络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评分在阅读的后期,作者开始深入探讨“流程评估与持续改进”这个话题。这让我意识到,流程管理并非一劳永逸的工作,而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书中提供了多种评估流程绩效的方法,不仅仅是简单的效率指标,还包括了客户满意度、员工体验、业务成果等多元化的衡量维度。我尤其喜欢他关于“反馈回路”的讲解。他强调了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从客户、员工以及业务数据中收集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流程改进的动力。这种“倾听”的姿态,对于任何一个希望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企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书中还介绍了一些“数据驱动”的流程改进方法,例如通过A/B测试来优化流程的某个环节,或者利用埋点数据来分析客户在流程中的行为路径。这些方法听起来很高深,但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解释清楚,并且提供了大量可以借鉴的案例,让我觉得这些方法并非遥不可及。总的来说,这一部分让我明白,流程管理不是一次性的项目,而是需要长期投入和精细化运营的战略性任务。
评分很好。。。。。。。。。。。。
评分内容很有深度,印刷清晰,性价比高。作为管理者读,非常合适。
评分书本内容不错
评分书写的比较晦涩 不适合初学者 语言也不够精炼 改进空间比较大
评分这样一直一直一样
评分买了好些书,给大家补补,应该会有收获
评分不错的资料,经典分析。
评分还没看,一本一本来,据说很好。
评分包装太差了吧!快递员态度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