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影像核醫學與分子影像(第3版 配增值)》內容共分為17章,包括影像核醫學與分子影像的基礎和臨床應用兩部分。前5章重點介紹瞭與影像核醫學相關的物理概念、儀器設備、示蹤劑和輻射防護、相關影像學技術的融閤與比較、未來核醫學分子影像在分子醫學中的應用發展前景與價值、分子影像學的基本概念及轉化應用的成功案例等,使學生初步瞭解和領會影像核醫學與分子影像所涉及的成像原理及基本技術,對所涉及的基礎內容和進展性工作,尤其是分子影像學的發展及其與核醫學的本質聯係有較為全麵的認識;後12章重點是影像核醫學與分子影像的臨床部分,盡可能體現循證影像醫學的臨床應用及大影像的發展理念。
作者簡介
黃鋼,男,1961年7月齣生於湖南長沙。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健康醫學院院長;兼任亞洲核醫學聯盟學院院長,上海醫學教育學會主委,中國數字醫療産業聯盟理事長,第九屆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主任委員,《中華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學雜誌》主編,《中華生物醫學工程雜誌》《上海醫學教育》《高校醫學教育》、Nucl.Scl.&TECH;.(SCI收錄雜誌)等雜誌副主編,Plos One,Am J Nucl Med & Mol images等20餘本專業雜誌學術編委。。從事核醫學教學工作30餘年,承擔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與麵上項目、國傢新藥創製重大項目和“973”項目等30餘項課題,至今在國內外發錶論文二百餘篇,其中在Moll Cell,Cancer Res,Oncogene等SCI或EI收錄雜誌發錶論文百餘篇;主編全國醫學院校規劃教材及專著10餘本,其中《影像核醫學》獲上海市高校優秀教材一等奬,《“以問題為導嚮的學習”導論》獲上海市優秀教材,領銜《核醫學》獲上海市精品課程;先後獲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和華夏醫學科技一等奬等十餘項奬勵。首批入選上海市“百人計劃”,並先後入選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衛生部有突齣貢獻中青年專傢稱號,上海市醫學領軍人纔、上海市領軍人纔及上海市影像醫學核醫學重點學科帶頭人等。
申寶忠,男,1961年2月生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黑龍江分院副院長、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院長、醫學影像中心主任,黑龍江省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主任,黑龍江省分子醫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常委和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微創治療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
申寶忠教授從事腫瘤影像診斷和介入治療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32年,尤其在腫瘤分子成像研究領域貢獻突齣。他是國傢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傢(2014年),國傢首批醫學影像學臨床重點專科帶頭人,龍江學者特聘教授。發錶SCI收錄論文95篇,纍計影響因子400分;近5年申報發明專利15項,已獲授權5項(國際專利2項);作為項目負責人先後承擔國傢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科技部和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重大項目等課題28項;主編和參編專著18部;榮獲“中國醫師奬”“衛生部有突齣貢獻中青年專傢”“全國醫藥衛生係統先進個人”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陳躍,男,1968年6月齣生於四川自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核醫學科主任。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四川省醫學會核醫學專業委員會第七屆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委員,PET學組副組長。中國醫師協會核醫學醫師分會委員。《中華核醫學與分子影像雜誌》編委。獲第三屆中國核醫學醫師奬。1992年以來從事核醫學教學、醫療和科研工作。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奬二等奬2項,中華醫學科技奬二等奬1項。獲國傢自然科學基金、省廳課題14項,發錶SCI論文46篇。獲發明專利3項。主編、副主編教材專著10部。主編國內第一部《兒科核醫學》專著。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20餘人。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核醫學影像基礎與設備
第一節 核醫學物理基礎
一、放射性和放射性核素
二、核衰變
三、射綫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第二節 核醫學成像基礎
一、y射綫探測器
二、常用核醫學儀器
第三節 單光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
一、SPECT成像的基本原理
二、SPECT的成像技術與應用
三、SPECT(SPECT/CT)的質量控製
第四節 正電子發射型斷層顯像
一、PET成像的基本原理
二、PET的成像技術與應用
三、PET(PET/CT)的質量控製
第二章 放射性藥品
第一節 放射性藥品及作用機理
一、放射性核素的來源
二、放射性藥品的製備
三、放射性藥品的分類
四、放射性藥品的質量控製
第二節 放射性藥品的作用機理
一、診斷用放射性藥品作用機理
二、放射性治療藥品的作用機理
第三章 醫學成像技術與方法
第一節 核醫學成像
一、核醫學顯像的特點
二、核醫學顯像的類型
三、核醫學顯像的方法
第二節 相關影像學技術
一、X射綫計算機斷層成像儀
二、核磁共振成像技術
三、超聲技術
第三節 圖像融閤與圖像存儲
一、圖像融閤
二、圖像計算機存檔與傳輸係統
第四節 醫學顯像診斷效能評價
一、醫學顯像診斷效能評價的概念
二、醫學顯像診斷效能的評價方法
三、核醫學顯像診斷結果可靠性評價
第四章 現代核醫學影像技術應用進展
第一節 核醫學分子影像技術主要內容
一、代謝顯像
二、受體顯像
三、放射免疫顯像與放射免疫治療
四、核素基因與報告基因顯像
五、凋亡顯像
六、乏氧顯像
第二節 核醫學分子影像技術展望
一、核醫學分子影像研究中幾個重要環節
二、核醫學影像技術未來發展方嚮
第五章 分子影像學
第一節 分子影像學基本概念
一、基本概念
二、分子成像學原理
三、分子影像探針
第二節 分子影像與個體化醫療
第三節 分子影像與轉化醫學
一、探針的規範化和標準化
二、分子影像學的臨床應用概況
第四節 分子影像與新藥開發
一、概述
二、新藥研發的不同過程與分子成像
第六章 腫瘤顯像
第一節 F-FDGPET/CT腫瘤顯像
一、適應證與禁忌證
二、顯像方法
……
第七章 骨、關節係統顯像
第八章 心血管係統顯像
第九章 內分泌係統顯像
第十章 神經係統顯像
第十一章 呼吸係統顯像
第十二章 消化係統顯像
第十三章 泌尿係統顯像
第十四章 血液和淋巴係統顯像
第十五章 核素治療
第十六章 標記免疫分析
第十七章 放射生物學與放射防護
推薦閱讀
中英文名詞對照索引
前言/序言
為瞭適應21世紀影像醫學快速發展及專業人纔知識結構的變化,第4版影像核醫學與分子影像的修訂呈現瞭較大調整。全書修訂根據國傢衛計委全國高等醫學院校規劃教材編寫指導思想和基本要求,以高等醫學院校影像醫學專業本科五年製學生為主要教學對象,在堅持“三基”(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啓發性和適用性)、“三特定”(特定對象、特定要求和特定限製)原則的基礎上,力求淡化學科界限,強化大影像概念,突齣影像醫學發展的主流特點,將影像核醫學迴歸到其本源,成為影像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彰顯瞭核醫學的分子影像優勢,從過去“是什麼”的影像描述,到本版闡述“為什麼”的核醫學分子影像內涵,其重點就是期望學生在學習中客觀科學地瞭解核醫學分子影像不同於其他影像學的本質,即通過影像方式顯示細胞及分子水平的活體功能錶現及動態過程。全書修訂本著繼承前一版優點的基礎上,迭代更新已逐步進入臨床應用的核醫學分子影像進展,做到係統、完整、先進、科學的統一,以達到滿足當今醫學影像教學的需要及臨床的需求,力求培養具有適應現代醫學發展與影像醫學快速進步、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影像學醫師。
全書內容共分為17章.包括影像核醫學與分子影像的基礎和臨床應用兩部分。前5章重點介紹瞭與影像核醫學相關的物理概念、儀器設備、示蹤劑和輻射防護、相關影像學技術的融閤與比較、未來核醫學分子影像在分子醫學中的應用發展前景與價值、分子影像學的基本概念及轉化應用的成功案例等,使學生初步瞭解和領會影像核醫學與分子影像所涉及的成像原理及基本技術,對所涉及的基礎內容和進展性工作,尤其是分子影像學的發展及其與核醫學的本質聯係有較為全麵的認識;後12章重點是影像核醫學與分子影像的臨床部分,盡可能體現循證影像醫學的臨床應用及大影像的發展理念。包括神經、內分泌、心髒和腫瘤等各個髒器顯像及常用的核素治療,重點強調基本原理和圖像分析要點,通過對各種典型影像的特徵與規律的分析,典型病例的引入等,使學生能較為明確地掌握影像核醫學在疾病診斷中的作用、特點及適用範圍,並通過與各種影像學的比較,客觀理解核醫學的優勢與價值。根據近年來核醫學分子影像的發展需要及徵求上一版使用的反饋意見,本書對多數章節進行瞭修訂,主要變化如下:①突齣影像醫學人纔培養的專業特點,將核醫學分子影像、各影像技術特色及循證影像醫學的概念與應用彼此聯係,有機結閤,以臨床應用為導嚮,重在解決實際問題;②彰顯核醫學分子影像的優勢特色。編寫時在保持整個影像醫學整體風格的延續性與關聯性中,體現核醫學在功能、代謝、受體與基因顯像中的獨特優勢及其與其他影像技術的互補互融,力求推動學科間相互認識並閤作提升,培養學生綜閤掌握影像醫學知識、客觀理解各種影像的優勢,根據循徵理論在臨床靈活運用,提升影像醫學各項技術在臨床中的價值;③強化核醫學分子影像作為影像醫學發展的主流趨勢,承載著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直接聯係的重任,其優勢是動態客觀地定量描述啓動疾病發生的分子作用、促進疾病發展的基因錶達、反映疾病預後的蛋白變化、評估治療效果的動態反映、設計研發新藥的靶點定位與機製研究等,將直接影響與變革現代和未來醫學模式,是轉化醫學應用最為成功的範例;④全書力求圖文並茂,圖錶直觀,體現影像核醫學與分子影像的特點,提高可讀性;⑤補充瞭放射生物學與放射防護章節,力求體現核醫學的完整性,並讓學生客觀瞭解放射性核素的生物效應、優勢與問題及閤理防護的基本概念與要求,為科學應用好核醫學分子影像技術提供理論基礎。
影像核醫學與分子影像(第3版 配增值) 一本深入探索人體奧秘、揭示疾病機製的權威指南 本書是影像核醫學與分子影像領域的最新權威參考,旨在為臨床醫師、放射科專傢、核醫學技師、科研人員以及對人體影像學感興趣的學生提供全麵、深入的學習和實踐資源。第三版在繼承前兩版經典內容的基礎上,融入瞭最新的技術進展、臨床應用和研究成果,並配有寶貴的增值內容,力求成為一本既具學術深度又貼閤臨床實踐的實用工具書。 內容聚焦與結構設計: 本書精心編排,涵蓋瞭從基礎理論到前沿技術的廣泛內容,結構清晰,邏輯嚴謹,確保讀者能夠係統性地理解影像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學的全貌。 基礎理論與原理: 開篇詳細闡述瞭影像核醫學和分子影像學的基本概念、物理學基礎、放射性核素的性質與應用、探測器與成像技術等,為理解後續復雜內容奠定堅實基礎。從放射性藥物的設計與閤成,到放射化學的原理,再到輻射防護的基本準則,都做瞭詳盡的闡述,幫助讀者建立紮實的理論框架。 成像技術與設備: 深入剖析瞭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SPECT)和正電子發射斷層顯像(PET)等關鍵成像技術的工作原理、設備構造、圖像采集與處理方法。重點介紹瞭SPECT/CT、PET/CT、PET/MRI等復閤成像技術的優勢及其在臨床診斷中的價值。對於不同類型探測器的性能特點、能量分辨率、時間分辨率等關鍵參數進行瞭詳細對比分析。 影像解剖與生理: 結閤影像學特點,對人體主要器官和係統的正常影像解剖結構進行瞭詳盡描述,並闡述瞭其在生理狀態下的顯像特徵。這部分內容對於識彆異常、做齣準確診斷至關重要。例如,在講解心髒影像時,會詳細描繪不同核素顯像下心肌灌注、心室功能等參數的正常範圍和錶現。 疾病診斷與臨床應用: 這是本書的核心內容,詳細介紹瞭影像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學在各個臨床專科中的廣泛應用。 腫瘤學: 重點關注腫瘤的早期發現、良惡性鑒彆、分期、療效評估、復發監測等。詳細介紹瞭氟[18F]脫氧葡萄糖(FDG)PET/CT在各種腫瘤診斷中的關鍵作用,以及其他多種靶嚮顯像劑在特定腫瘤類型(如前列腺癌、神經內分泌腫瘤等)中的應用。 心血管疾病: 闡述瞭核醫學影像在診斷冠狀動脈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病、心力衰竭等方麵的價值。詳述瞭心肌灌注顯像、心室功能分析等技術。 神經係統疾病: 涵蓋瞭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癲癇、腦卒中、腦腫瘤等疾病的影像學診斷。重點介紹瞭FDG PET/CT、澱粉樣蛋白顯像、多巴胺轉運體顯像等在神經係統疾病診斷中的應用。 感染與炎癥: 介紹瞭核素顯像在診斷骨髓炎、發熱原因不明、感染竈定位等方麵的作用。 內分泌與代謝性疾病: 涵蓋瞭甲狀腺疾病、腎髒疾病、骨骼疾病等。 新型顯像技術與前沿研究: 緊跟時代步伐,介紹瞭分子影像學領域湧現齣的前沿技術和研究熱點,如新型放射性藥物的研發、多模態影像融閤、人工智能在影像分析中的應用、精準醫學與個體化診療等。這部分內容為讀者提供瞭未來發展方嚮的洞察。 影像質量控製與僞影分析: 強調瞭保證影像質量的重要性,詳細介紹瞭影像質量控製的標準、方法以及常見僞影的産生原因、識彆與處理。 增值內容亮點: 本書的增值內容是其獨特價值的體現,為讀者提供瞭更豐富的學習和實踐體驗: 豐富的病例庫: 包含大量典型及少見病例的影像圖片,並附有詳細的文字描述和診斷思路,幫助讀者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際。這些病例涵蓋瞭本書討論的各種疾病類型和成像技術。 操作指南與技術訣竅: 提供SPECT和PET等成像技術的標準化操作流程,以及提高成像質量、優化掃描參數的技術訣竅,為臨床實踐提供直接指導。 專傢解讀與臨床路徑: 邀請領域內資深專傢對復雜病例進行解讀,並提供疾病診斷與治療的臨床路徑建議,為讀者提供寶貴的臨床經驗藉鑒。 在綫學習資源(可能包含): (如果書籍有配套在綫資源)提供在綫視頻講解、互動式習題、知識測試等,進一步鞏固學習效果,拓寬學習渠道。 目標讀者: 臨床醫師: 緻力於提升疾病診斷與鑒彆診斷能力,掌握最新的影像學技術。 放射科專傢與核醫學科醫師: 作為案頭必備的參考書,用於深入研究和日常工作。 核醫學技師與影像技師: 學習掌握先進的成像技術和操作規程。 醫學影像學相關專業的學生: 係統學習影像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學知識,為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基礎。 生物醫學工程與藥學領域的研究人員: 瞭解分子影像學在生命科學研究中的應用,為新藥研發提供思路。 本書的價值: 《影像核醫學與分子影像(第3版 配增值)》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是一本集知識性、實用性、前沿性於一體的權威指南。它以清晰的邏輯、詳實的內容、豐富的案例和寶貴的增值資源,幫助讀者全麵掌握影像核醫學與分子影像學的精髓,從而在臨床診斷、科研創新和社會服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共同推動醫學影像學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