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哲学(第4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依据民国25[1936]商务印书馆于上海出版的(英)马林檽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原著、李安宅译述的图书版本为底本影印复制,编入“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的哲学系列。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哲学(第4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论述巫术、宗教、神话和科学的产生原因,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哲学(第4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分上、下编,分别译自原著者《巫术科学与宗教》、《原始心理与神话》。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序言
继唐代翻译印度佛经之后,二十世纪是中文翻译历史上的第二个高潮时期。来自欧美的“西学”,以巨大的规模涌人中国,参与改变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这在人类文明史上也是罕见的。域外知识大规模地输入本土,与当地文化交换信息,激发思想,乃至产生新的理论,全球范围也仅仅发生过有数的那么几次。除了唐代中原人用汉语翻译印度思想之外,公元九、十世纪阿拉伯人翻译希腊文化,有一场著名的“百年翻译运动”之外,还有欧洲十四、十五世纪从阿拉伯、希腊、希伯来等“东方”民族的典籍中翻译古代文献,汇人欧洲文化,史称“文艺复兴”。中国知识分子在二十世纪大量翻译欧美“西学”,可以和以上的几次翻译运动相比拟,称之为“中国的百年翻译运动”、“中国的文艺复兴”并不过分。
运动似乎是突如其来,其实早有前奏。梁启超(1873-1929)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白明末徐光启、李之藻等广译算学、天文、水利诸书,为欧籍人中国之始。”利玛窦(Mateo Ricci,1552-1610)、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发动的明末清初天主教翻译运动,比清末的“西学”早了二百多年。梁启超有所不知的是:利、徐、李等人不但翻译了天文、历算等“科学”著作,还翻译了诸如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灵言蠡勺》)、《形而上学》(《名理探》)等神学、哲学著作。梁启超称明末翻译为“西学东渐”之始是对的,但他说其“范围亦限于天(文)、(历)算”,则误导了他的学生们一百年,直到今天。
从明末到清末的“西学”翻译只是开始,而且断断续续,并不连贯成为一场“运动”。各种原因导致了“西学”的挫折:被明清易代的战火打断;受清初“中国礼仪之争”的影响;欧洲在1773年禁止了耶稣会士的传教活动,以及儒家保守主义思潮在清代的兴起。鸦片战争以后很久,再次翻译“西学”,仍然只在上海和汀南地区。从翻译规模来看,以上海为中心的翻译人才、出版机构和发行组织都比明末强大了,影响力却仍然有限。梁启超说:“惟(上海汀南)制造局中尚译有科学书二三十种,李善兰、华蘅芳、赵仲涵等任笔受。其人皆学有根底,对于所译之书责任心与兴味皆极浓重,故其成绩略可比明之徐、李。”梁启超对清末翻译的规模估计还是不足,但说“戊戌变法”之前的“西学”翻译只在上海、香港、澳门等地零散从事,影响范围并不及于内地,则是事实。
对明末和清末的“西学”做了简短的回顾之后,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二十世纪的中文翻译,或日中华民围时期的“西学”,才是称得上有规模的“翻译运动”。也正是在二十世纪的一百年中,数以千计的“汉译名著”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必读教材。1905年,清朝废除了科举制,新式高等教育以新建“大学堂”的方式举行,而不是原来尝试的利用“书院”系统改造而成。新建的大学、中学,数理化、文史哲、政经法等等学科,都采用了翻译作品,甚至还有西文原版教材,于是,中国读书人的思想中又多了一种新的标杆,即在“四书五经”之外,还必须要参考一下来自欧美的“西方经典”,甚至到了“言必称希腊、罗马”的程度。
我们在这里说“民国西学”,它的规模超过明末、清末;它的影响遍及沿海、内地;它借助二十世纪的新式教育制度,渗透到中国人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中,这些结论虽然都还需要论证,但从一般直觉来看,是可以成立的。中国二十世纪的启蒙运动,以及“现代化”、“世俗化”、“理性化”,都与“民国西学”的翻译介绍直接有关。然而,“民国西学”到底是一个多大的规模?它是一个怎样的体系?它们是以什么方式影响了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这些问题都还没有得到认真研究,我们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一、 导论:心智的幽暗角落与文明的曙光 人类的心灵,自古以来便充斥着神秘、未知与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在文明尚处于蒙昧的年代,人们通过巫术、神话等方式来理解世界、解释生命,并寻求与宇宙神秘力量的沟通。然而,随着理性思维的兴起,科学的 lens 逐渐穿透了迷雾,试图以严谨的观察、逻辑的推理来揭示世界的本质。在这一过程中,宗教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也经历了自身的演变与反思,从早期原始的信仰体系,发展出复杂的教义、仪式与哲学思辨。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哲学(第4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这一卷,正是一次对人类心智深处 those 幽暗角落的探索,以及文明曙光照亮这些角落的珍贵记录。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古老的传说或神秘的仪式,而是通过引进西方近代的学术成果,以一种更加系统、更为理性的视角,审视了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这些与人类精神生活紧密相连的议题。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变革,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时代。知识界的有识之士,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与学术,试图借此来重塑中国的精神面貌。这套汉译文献,便是这一历史进程中,那些承载着西方学术精髓,跨越语言与文化鸿沟,抵达中国知识界的经典之作。本卷收录的“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主题,尤为触及人类文化与思想的根基,展现了西方学者在理解人类早期思维模式、社会结构以及精神追求方面所做的深入探索。 二、 巫术:超越自然的尝试与早期知识体系的构建 在科学尚未成熟的时代,巫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并非简单的迷信,而是早期人类试图理解和操控自然界、解释生死祸福、慰藉心灵的重要手段。本卷收录的关于巫术的研究,将带领我们深入到那些古老的部落、原始的信仰体系之中。 西方学者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巫术现象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他们考察了巫术的仪式、咒语、符咒、占卜等具体实践,并试图分析这些实践背后的心理动机和社会功能。例如,巫师在社群中扮演的角色,既是精神领袖,又是医者,更是沟通天地之间的媒介。他们通过特定的仪式,试图驱除疾病、祈求丰收、安抚亡灵,从而维护社群的秩序与稳定。 这些研究揭示了巫术并非全然是盲目的,其中蕴含着一套朴素的因果观念和一套对世界运行规律的早期认知。虽然其理论体系与现代科学截然不同,但它反映了人类对“未知”的探索欲望,以及试图通过某种方式来“掌控”自身命运的原始冲动。通过对巫术的研究,我们可以窥见人类早期是如何认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又是如何构建起最初的知识体系和社会规范的。这些研究的引进,为民国时期的中国学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去审视中国本土的民间信仰、占卜术以及一些延续至今的传统习俗,从而能够以一种更为批判和理性的态度来理解这些现象,并与科学思潮进行对话。 三、 科学:理性的火炬与对世界认知的革命 科学的兴起,标志着人类认识世界方式的一次深刻变革。它以观察、实验、逻辑推理为基础,不断挑战传统的权威和蒙昧的观念,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开辟了前所未有的道路。本卷中关于科学的译著,聚焦于科学发展的历程、科学方法的精髓以及科学思维的特点。 这些译著可能涵盖了从古代科学的萌芽,到近代科学的伟大突破,再到科学哲学对科学本质的探讨。它们介绍了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脉络,以及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揭示了宇宙的奥秘、生命的规律。通过阅读这些译著,民国时期的知识界得以接触到西方科学的最新进展和最核心的理念。 更重要的是,这些译著不仅传播了科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播了科学的精神——一种基于证据、追求真理、勇于质疑、不断反思的态度。这种科学精神的引进,对于当时正在努力摆脱封建迷信、拥抱现代文明的中国社会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蒙意义。它鼓励人们用理性的眼睛去看待世界,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这些对科学的介绍,并非停留在单纯的知识层面,而是深入到科学方法的论证、科学思想的演进,以及科学对人类社会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 四、 宗教:信仰的追寻与人类精神的永恒探索 宗教,作为一种普遍而古老的文化现象,贯穿了人类历史的始终。它关乎信仰、道德、生命意义以及对终极真理的追寻。本卷中关于宗教的译著,将带领我们审视宗教的起源、发展、本质以及其在不同社会中的功能。 这些译著可能对世界主要宗教的教义、历史、哲学思想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它们可能深入探讨了宗教的社会功能,例如宗教如何维系社会秩序、如何提供道德指引、如何抚慰人们的恐惧与焦虑。同时,一些译著也可能以批判的视角,审视宗教的局限性,例如宗教教条可能带来的保守与僵化,以及宗教冲突可能造成的社会动荡。 在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信仰真空的时期。传统宗教的权威受到挑战,而新的思想体系尚未完全确立。西方关于宗教的学术研究,为当时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理解宗教的多元视角。他们可以从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维度来审视宗教,从而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对意义和精神寄托的永恒需求,并为构建新的精神家园提供借鉴。这些研究,也帮助中国知识界区分了迷信与真正的信仰,为理性思考与精神探索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 五、 神话:心灵的语言与文化的叙事 神话,是人类早期对世界、生命、起源的想象性叙事,是理解早期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基因的窗口。本卷中关于神话的研究,将带我们走进那些古老的创世神话、英雄传说、民间故事,去探寻人类心灵深处的共同母题。 这些译著可能从文学、民俗学、心理学的角度,对神话的起源、结构、功能以及其普遍象征意义进行了分析。它们可能阐释了神话如何反映了特定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念、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解释。神话中的神祇、英雄、怪物,以及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寓意和人生智慧。 神话的研究,不仅是对过去的回溯,更是对人类共同心理遗产的挖掘。通过比较不同文化的神话,我们可以发现人类在面对相似的生存挑战时,所产生的某些普遍性的心理反应和想象模式。这些译著的引进,对于当时致力于民族文化梳理与创新的民国学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它们帮助学者们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神话元素的根源,并为其在现代语境下的传承与转化提供了理论支撑。 六、 结语:东西方智慧的交汇与思想的深邃回响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哲学(第4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这一卷,是一次宝贵的学术结晶。它不仅是西方思想界在理解人类心智、文化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成果的中文呈现,更是民国时期中国知识界对外来思想积极吸收、消化与融通的历史见证。 通过对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这些看似迥异却又相互关联的议题的深入探讨,本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视角,去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与演变。它揭示了人类在追求认识自然、解释生命、寻求意义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与辉煌。 这些汉译文献,在当时为中国思想界带来了全新的观念和研究方法,激发了知识分子对自身文化的反思与再认识。它们促进了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为中国现代哲学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阅读这套文献,我们不仅能够了解西方的学术思想,更能从中体悟到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所肩负的使命与智慧。这批珍贵的译著,如同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星辰,至今依然闪烁着思想的光芒,指引着我们继续在认识世界、理解人性的道路上前行。它们所蕴含的深刻洞见,以及在翻译与传播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都值得我们今日的认真研读与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