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解/禅解儒道丛书

老子道德经解/禅解儒道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憨山 著,梅愚 校
图书标签:
  • 老子
  • 道德经
  • 道家
  • 哲学
  • 宗教
  • 文化
  • 经典
  • 禅宗
  • 儒道
  • 中国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崇文书局
ISBN:978754033997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144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禅解儒道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4
字数: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憨山大师注《道德经》,始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卒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前后用功十年,“或经旬而得一语,或经年而得一章”,“每参究透澈,方落笔,苟有一字有疑而不通者,决不轻放”。实为学佛、学老者苦心而注,以期学佛者通达老子,“善自他宗”;学老者破除己见,“得离言之旨”。

作者简介

  憨山大师(1546-1623),名德清,字澄印,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曹溪南华寺中兴祖师。大师多才多艺,通于史书,工于书法,长于诗文。一生著述颇丰,门人辑为《憨山老人梦游集》,其中会通儒释道三教的著作,有《老子道德经解》《庄子内篇注》《中庸直指》《大学纲目决疑》《春秋左氏心法》等。

目录

注道德经序
老子传

发题
发明宗旨
发明趣向
发明工夫
发明体用
发明归趣

上篇
一章
二章
三章
四章
五章
六章
七章
八章
九章
十章
十一章
十二章
十三章
十四章
十五章
十六章
十七章
十八章
十九章
二十章
二十一章
二十二章
二十三章
二十四章
二十五章
二十六章
二十七章
二十八章
二十九章
三十章
三十一章
三十二章
三十三章
三十四章
三十五章
三十六章
三十七章
……

下篇
附录:观老庄影响论

精彩书摘

  《老子道德经解/禅解儒道丛书》: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此言世人竞有为之迹,尚名、好利、嗜欲之害,教君人者治之之方。以释上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之实效也。
  盖尚贤,好名也。名,争之端也,故日“争名于朝”。若上不好名,则民自然不争。贵难得之货,好利也。利,盗之招也。若上不好利,则民自然不为盗,故日“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所以好名好利者,因见名利之可欲也,故动乱其心以争竞之。若在上者苟不见名利有可欲,则民亦各安其志,而心不乱矣,故日“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然利,假物也。人以隋珠为重宝,以之投雀,则飞而去之。色,妖态也。人以西施为美色,麇鹿则见而骤之。名,虚声也。人以崇高为贵名,许由则避而远之。食,爽味也。人以太牢为珍羞,海鸟则觞而悲之。是则财色名食,本无可欲,而人欲之者,盖由人心妄想思虑之过也。
  是以圣人之治,教人先断妄想思虑之心,此则拔本塞源,故日“虚其心”。然后使民安饱自足,心无外慕,故日“实其腹”。然而人心刚强好争者,盖因外物诱之,而起奔竞之志也。故小人鸡鸣而起,孳孳为利;君子鸡鸣而起,孳孳为名,此强志也。然民既安饱自足,而在上者则以清净自正,不可以声色货利外诱民心,则民自绝贪求,不起奔竞之志,其志自弱,故日“弱其志”。民既无求,则使之以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自食其力,故曰“强其骨”。
  如此,则常使民不识不知,而全不知声色货利之可欲,而自然无欲矣,故日“常使民无知无欲”。纵然间有一二黠滑之徒,虽知功利之可欲,亦不敢有妄为攘夺之心矣,故日“使夫知者不敢为也”。如上所言,乃不言之教,无为之事也。人君苟能体此而行以治天下,则天下无不治者矣,故结之日“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文法极古,然察其微意,盖多述古,或述其行事,或述其文辞。似此“为无为,则无不治”,乃述上古圣人之行事者。至若“是谓”等语,皆引古语以证今意,或以己意而释古语者。且其文法机轴,全在结句,是一篇主意。盖结句,即题目也。读者知此,则思过半矣。至其句法,有一字一句、二字一句、三字一句者极多。人不知此,都连牵读去,不但不得老子立言之妙,而亦不知文章之妙也。
  ……

前言/序言

  予少喜读老庄,苦不解义。惟所领会处,想见其精神命脉,故略得离言之旨。及搜诸家注释,则多以己意为文,若与之角,则义愈晦。及熟玩庄语,则于老恍有得焉。因谓注乃人人之老庄,非老庄之老庄也。以老文简古而旨幽玄,则庄实为之注疏。苟能悬解,则思过半矣。
  空山禅暇,细玩沉思,言有会心,即托之笔。必得义遗言,因言以见义。或经旬而得一语,或经年而得一章。始于东海,以至南粤,自壬辰以至丙午,周十五年乃能卒业。是知古人立言之不易也。
  以文太简,故不厌贯通,要非枝也。尝谓儒宗尧舜,以名为教,故宗于仁义;老宗轩黄,道重无为,如云“失道德而后仁义”,此立言之本也。故庄之诽薄,殊非大言,以超俗之论则骇俗,故为放而不收也。当仲尼问礼,则叹为“犹龙”,圣不自圣,岂无谓哉?故老以无用为大用,苟以之经世,则化理治平,如指诸掌。尤以无为为宗极,性命为真修,即远世遗荣,殆非矫矫。苟得其要,则真妄之途,云泥自别。所谓“真以治身,绪余以为天下国家”,信非诬矣。
《老子道德经解/禅解儒道丛书》 内容概述 《老子道德经解/禅解儒道丛书》是一套深入剖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精髓的学术著作,旨在通过现代视角,结合禅宗的智慧,对儒家和道家的核心经典进行系统性的解读与阐释。本书并非对某一部具体经典的逐字逐句的翻译或注释,而是侧重于提炼、梳理和融合儒道两家思想体系中的共通之处与独特之处,并以禅宗的无碍观照为媒介,展现中华传统智慧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第一卷:道体与仁心——老子思想的现代契合 本卷聚焦于《道德经》的核心概念,如“道”、“德”、“无为”、“自然”等,并尝试在现代社会语境下赋予其新的理解。作者认为,老子所言的“道”,并非一个抽象形而上的概念,而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是生命力的源泉,更是个体修养的根本依据。这种“道”的体悟,与佛教禅宗强调的“本来无一物”、“心净则国土净”的境界有着深刻的共鸣。 “道”的具象与超越: 本卷详细阐述了“道”的不可言说性,以及它如何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从宏观的宇宙演化,到微观的生命律动,无一不彰显着“道”的无形之形、无物之物。作者结合现代科学的发现,如量子力学中的非局域性、整体性等,来比喻和阐释“道”的普遍性与连接性,使得古老的思想焕发出新的生机。例如,在论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时,作者并未局限于字面意思,而是将其引申到现代管理学中的“赋能”和“顺势而为”,以及生态学中的“循环再生”等概念,展现了“道”的实际应用价值。 “无为”的智慧与行动: “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顺应自然,减少人为的干预,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卷深入探讨了“无为”的辩证法,指出“无为”是“有为”的更高境界。在现代社会,过度的人为干预往往导致环境破坏、社会失衡。作者借用禅宗“不执着”的观点,来阐释“无为”的真正内涵:放下不必要的欲望和成见,以一颗平静、觉察的心去观照和应对事物,从而做出最恰当、最合乎规律的行动。这对于应对现代社会中的信息爆炸、焦虑情绪,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德”的修养与实践: 德,是“道”的体现,是个体在遵循“道”的原则下所展现出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本卷详细分析了《道德经》中关于“上德不德”的论述,强调真正的“德”是自然流露,而非刻意为之。作者将此与儒家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美德相结合,指出两者并非对立,而是殊途同归。例如,老子提倡的“柔弱”、“不争”,在儒家看来,可以转化为“谦逊”、“宽厚”;老子对“知足”的推崇,与儒家追求的“淡泊明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卷:仁爱与秩序——儒家思想的禅意解读 本卷将目光转向儒家经典,特别是《论语》等著作,并尝试用禅宗的视角来解读其核心理念,如“仁”、“礼”、“孝”、“忠”等。作者认为,儒家所追求的社会秩序与和谐,其根基在于个体内在的道德修养,而这种修养的实现,离不开一颗“觉醒”的心。 “仁”的深度与广度: “仁”是儒家思想的灵魂。本卷在深入阐释“仁者爱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了“仁”的普世性与超越性。作者将“仁”与佛教的“慈悲”相结合,指出两者都强调对他者的关怀与体谅,但“仁”更侧重于人伦关系中的责任与义务,而“慈悲”则是一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生命关怀。在现代社会,“仁”的实践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尊重、理解与互助,以及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作者通过分析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以及历史上的仁人志士的事迹,来展现“仁”的生动实践。 “礼”的超越与自由: “礼”是儒家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然而,本卷并非将“礼”仅仅视为僵化的规矩,而是挖掘其内在的精神。作者认为,“礼”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一套行为规范,来引导人们超越个体的情感和欲望,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最终达到一种内在的秩序感和自由感。这与禅宗所追求的“戒律”的意义相似,戒律并非束缚,而是帮助修行者扫除障碍,达到心灵的自由。在现代社会,“礼”可以被理解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尊重与分寸感。 “孝”的传承与创新: “孝”是儒家最为强调的家庭伦理。本卷在肯定“孝”的重要性之余,也对其进行了现代性的反思。作者认为,真正的“孝”并非简单的顺从,而是包含着理解、沟通与共同成长。在现代家庭结构与社会观念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如何将传统的“孝”精神与现代家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实现代际之间的和谐与理解,是本卷重点探讨的课题。这同样可以从禅宗的“放下”与“接纳”的智慧中获得启发。 第三卷:禅解儒道——智慧的融合与升华 本卷是全书的核心,将儒道两家的思想以及禅宗的智慧进行深度融合与升华。作者认为,儒、道、禅三者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在更高的层面上实现统一,共同指向中华民族深厚的智慧传统。 道儒的互补性: 本卷着重阐释了道家与儒家思想的互补性。道家强调“无为而治”,追求个体的自然与自由;儒家强调“有为而治”,关注社会的秩序与责任。作者认为,两者结合,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格和社会模型。如同在管理学中,既需要有战略的宏观布局(道家的“道”),也需要精细的执行与规则(儒家的“礼”)。在个人层面,既要有顺应自然的“无为”,也要有积极进取的“有为”。 禅宗的催化剂作用: 禅宗以其直指人心的特质,成为解读儒道思想的绝佳工具。本卷详细论述了禅宗的“观照”、“当下”、“觉悟”等概念如何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体悟儒道经典中的精义。例如,禅宗的“空”的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老子“有无相生”的哲学;禅宗的“顿悟”精神,则可以帮助我们领会孔子“举一反三”的智慧。禅宗提供了一种“用心”的方式,让我们能够从文字的表面深入到思想的本质。 当下智慧与未来展望: 在对儒道禅进行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本卷进一步探讨了这些古老智慧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作者认为,面对现代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欲望、精神焦虑以及环境危机,儒道禅的智慧能够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无为”的修养,可以抵御物欲横流;通过“仁爱”的实践,可以构建和谐的社会;通过“觉悟”的提升,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力量。本书最终旨在引导读者,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积极地应对现实挑战,活出更加充实、更有意义的人生。 总体而言,《老子道德经解/禅解儒道丛书》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学术著作。它以独特的视角,运用现代的语言,将中国古代哲学智慧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了一条探索内心平静、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经典的解读,更在于其所展现出的,跨越时空的生命智慧,以及融汇贯通的哲学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作者表示由衷的敬意,他/她展现了对经典深厚的理解力,更难能可贵的是拥有一种将“古老智慧”转化为“当代生命力”的非凡能力。这本书的行文布局上,有着一种微妙的节奏感,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引导你进入宁静的思考状态;时而又如惊雷乍响,对某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进行犀利而精准的剖析,让你猛然警醒。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让阅读过程保持了高度的新鲜感和吸引力。我发现,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不自觉地将书中的理念应用到我的日常工作和人际交往中,比如面对冲突时如何保持内心的“虚静”,如何以“不争”的态度达成更好的结果。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解读著作,不如说是一本实实在在的“生活智慧指南”,非常值得每一位追求内心平和与高效生活的现代人仔细品味。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编排结构印象尤为深刻,它不是那种按部就班、逐章逐句的枯燥解读,而是采取了一种更具现代阅读习惯的脉络梳理。作者似乎非常懂得读者的“痛点”,知道我们容易在哪里迷失方向,因此在关键的转折点设置了极富启发性的“禅思”小节。这些小节如同散落在山间的清泉,为读者提供了暂停和反思的空间。我尤其欣赏它对儒家和道家思想进行对比和互补性阐述的尝试。过去我总觉得两者是水火不容的,但这本书通过精妙的对比,展现了它们在不同侧面互相成就的深刻逻辑。比如,当老子的“柔弱胜刚强”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碰撞时,所产生的张力与和谐,读起来让人拍案叫绝。这种跨越流派的融会贯通,使得整部作品的视野更为宏大,不再局限于单一学派的藩篱之中,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

评分

这本《老子道德经解/禅解儒道丛书》的解读角度实在太新颖了,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道德经》的刻板印象。我一直觉得老子的思想深奥难懂,充满了玄而又玄的辞藻,但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有一把钥匙,能瞬间打开那些晦涩的章节,将其中的智慧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甚至是现代社会的运行逻辑巧妙地联系起来。读完第一遍,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通透”。它没有一股脑地抛出艰涩的哲学概念,而是循循善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耳边细细道来。尤其是在阐述“无为”和“自然”的章节时,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不是简单地解释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精神内核——那种顺应事物本性的智慧,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指导我们的决策。这种解读方式,对于那些想亲近经典却又被传统注释劝退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股清流。它让你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就领悟到了道家的精髓,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力量,着实令人佩服。

评分

坦白说,市面上关于《道德经》的注疏多如牛毛,我手里也囤积了好几本,但真正能让我一口气读完并愿意反复翻阅的,实在不多。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禅解”部分的处理。它并没有生硬地将佛教用语嫁接到道家文本上,而是巧妙地找到了两者在“空”与“虚”的体验层面上的共通之处。这种跨文化的、深层次的哲学对话,为理解老子的“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当我读到作者分析“道常无名”时,结合禅宗的“顿悟”概念进行阐释,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前所未有的。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智慧往往是超越具体语言框架的,而这本书正是在努力搭建一座沟通不同智慧体系的桥梁,非常具有启发性,远非一般的注释性读物可比。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美感,读起来几乎没有阅读障碍,但其思想的深度却丝毫未减。它避开了学院派文人常有的那种故作高深的腔调,转而用一种近乎白话、却又蕴含哲理的语言与读者对话。这使得原本被视为“高冷”的古代智慧,一下子变得鲜活可亲。我记得有一段关于“知足”的论述,作者没有用空洞的说教,而是借用了一个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关于现代人对物质的无止境追求,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内心。那种被理解、被接纳的感觉,让我在阅读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这种“入世”的解读,恰恰体现了道家思想“大隐隐于市”的精髓。它不是教你逃离尘世,而是教你如何在尘世中安然自得,这种实用性,是很多哲学书籍所不具备的宝贵特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