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度(套装全3册)

杨度(套装全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浩明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传记
  • 人物
  • 杨度
  • 唐朝
  • 历史人物
  • 传记文学
  • 古代史
  • 政治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1205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452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传记文库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杨度是标准的职业政治家,精传统帝王之学,通近代西方政治,娴于应对,长于外交,不幸生于末世,终以悲剧收场。

历史研究学者唐浩明先生“晚清三部曲”系列。

荣获中国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国优秀长篇小说奖等。


内容简介

杨度,一位中国近代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曾师从王闿运研习“帝王之学”,也曾东渡日本研究君主立宪政体;他曾是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参与公车上书,;他是袁世凯的高级智囊,被视为“帝制余孽”;他帮助孙中山,拯救李大钊,晚年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曲折坎坷、诡奇多舛的人生是志在救国,上下求索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阶层的生动写照,也从侧面勾勒了近代中国夹缝中求生、艰难崛起的背影。

唐浩明以史为鉴,以人书史,围绕杨度复杂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脉络,编织穿插王闿运、梁启超、蔡锷、孙中山、严复等众多时代人物的言行踪迹,再现了在20世纪风云变幻格局下的中国救国之路。与《曾国藩》一样,《杨度》一书历史真实,人物形象生动饱满,展现出了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与出色的小说技法。


作者简介

唐浩明,1946年生,湖南衡阳人,著名作家和学者。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张之洞》《杨度》,以及读史随笔集“评点曾国藩”系列。

精彩书评

欲见纯粹之湖南人,请视杨皙子(杨度)。——梁启超

 

杨度可人,能履行政治家诺言。——孙中山

杨度才高气傲,以澄清天下自许,往往是考虑不周,急于求成;蔡锷智虑深沉,胸怀大志而不露锋芒。如果蔡锷能与杨度合作,他们的成就不可限量。 ——王闿运

湘人杨度,曩倡《君宪救国论》,附袁以行其志,实具苦衷,较之攀附尊荣者,究不可同日语…… ——蔡锷

真是一个旷代逸才。 ——袁世凯

袁世凯骂杨度是“蒋干”。尽管他为袁出力很多,但并未实现他帝师的目标,就连开国元勋也没有当成,仅被授以勋四位和参政院参政等闲职。 ——陶菊隐

他晚年参加了党,是我领导的,直到他死。——周恩来


目录

《帝术》

第一章 名师访徒

第二章 帝王之学

第三章 浅涉政坛

第四章 佛门俗客

第五章 八日榜眼

第六章 亡命扶桑

《情痴》

第一章 借尸还魂

第二章 丁未政潮

第三章 投身袁府

第四章 山雨欲来

第五章 洹上私谋

《王道》

第一章 一拍即合

第二章 筹安会首

第三章 小红低唱

第四章 由庄入佛

第五章 中山特使


精彩书摘

第一章名师访徒

一?杨度推开《唐宋八大家文钞》,喟然叹息: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这是一个多么使人悲愤、令人诅咒的年代:从去年夏天开始的海上战事,以一份接一份兵败将逃、舰毁人亡的丧报,向全世界宣告大清帝国已被日本彻底战败的无情事实。朝野恐愕,举国震惊!到了1894年年初,威海卫港一夜之间丢失,经营了十年之久、耗资数千万两白银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紧接着,《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澎湖列岛,赔偿军费库平银二万万两,相当于全国全年财政总收入的两倍多。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曾在几百年间雄踞世界之首的华夏古国,蒙受了罕见的奇耻大辱。皇上被震动了,文武百官被震动了,士农工商被震动了,连边徼之地的土著野民也被震动了。从嘉庆以来的百年大梦仿佛初觉,人们都在思索:为什么国家竟会虚弱到如此地步,一个面积不及三十分之一、人口不及十分之一的小国都可以把它打败?它今后还可以强大吗?汉唐威仪康乾盛世还可以恢复吗?它的自救自强之路究竟在哪里?一些有识之士在仇恨之余也能正视现实,冷静地思考:为何那个与我们一衣带水、同文同种的岛国能有如此强悍的国力,中国能从自己的敌手那里学到些什么吗?惨败带来奇耻,奇耻警醒酣梦,梦醒引起思索,思索孕育巨变。中国近世一场为期半个世纪、剧烈动荡急速裂变的年代,就从此时开始了。这个迹象,已在京师露出端倪,并且突出地体现在寓居京师的士人身上。

时交仲秋,在北京西山一条僻静的羊肠小道上,正有一个这样沉于国事思索的年轻人在踽踽独行。他才二十一岁,名叫杨度,是今科会试罢第的举子。巍峨的大山,碧静的蓝天,枯黄的茅草,火红的栌叶,正是一幅绚丽与落寞相互交织的阔大背景,将这位青年举子衬托得分外清晰:个头偏高,身材单薄,容长脸上眉骨突出,两只大眼睛精光闪亮,在挺直的鼻梁与轮廓分明的嘴唇之间有一道深深的唇沟,给人以一见即不可忘却的印象。今天,他身着一袭洗得发白的蓝布夹长袍,脚穿单梁薄底黑色粗布鞋,头上没有戴帽子,脑后垂着一条尺余长的发辫。青年举子沿着崎岖的山路一步一步向上攀登,终于来到了峰顶。

现在,那座既雄伟壮丽又空虚窳败的八百年古都,已全方位地出现在他的眼底。他纵目远眺,神思飞扬。十个月来不平凡的京师生活,给初涉世事的杨度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这真是一段难得一遇的时光啊!

他记得,一住进长郡会馆,便被三湘举子的爱国热肠所激动。他们日日留心前方的战争,议论国事,指摘时弊,厌恶朝政的腐败,斥责李鸿章的无能,一个个慷慨激昂,热血沸腾,尽管春闱在即,诗云子曰却抛之一旁,毅然置个人前途于不顾,誓与国家共存亡。当北洋舰队全部被日军接管时,他们连夜上书礼部,请求投笔从戎,与倭虏决一死战。浏阳举子胡玉阶带头以指血签名,五十余名举子个个仿效。他也一口咬破食指,滴血写下自己的
名字。

他记得,当李鸿章代表朝廷在马关签署条约的消息传来的那天,他们义愤填膺,破口大骂李鸿章是李二汉奸,应当千刀万剐。正在这时,一个年轻人匆匆跑进来,自称是广东来京会试的举人,名叫梁启超,奉老师康有为之命前来联络声息。康有为大名鼎鼎,大家一听,都围了过来。梁启超说,广东举子明天联名上折,请求朝廷拒绝承认李鸿章所签署的条约,到都察院去递折子,有谁愿意去的,明天可以一起去。他当即表示支持,其他人也都赞同。第二天,广东、湖南两省一百多名举子来到了都察院。后来,各省举子都步其后尘,纷纷来到都察院,请转递联名奏折。就在这个时候,他结识了康有为和梁启超。他敬佩康有为渊博的学问,更景仰他胸雄万夫的气概。此人竟敢直接对太后、皇上大声疾呼:“今日中国倘若不改弦易辙,将有被外人吞并之祸!”这该要有多大的胆量!怀着对这位康南海先生的极大尊敬,他从一个朋友处借来了康著的《新学伪经考》。这部被朝廷明令销毁的著作,使他大开眼界。后来,他又读了康的《孔子改制考》的手抄本,更有振聋发聩之感。他也喜欢梁启超。这位籍隶广东新会的青年,虽只比他大两岁,但对社会的阅历对世事的洞察,却比他丰富而深刻得多,且梁启超性格开朗,举止大方,也正与他的个性相合。见了几次面后,他们便成了很投缘的
朋友。

尤其不能忘记的是,几天后康有为发起了一个大集会,邀请十八省举子共聚一堂,商量联名上书的大事,地点选在松筠庵。松筠庵是明朝的大忠臣杨继盛的旧居,他那篇著名的弹劾严嵩的奏折《请诛贼臣疏》,就是在这里写成的。杨继盛因此而招来奇祸,最后惨死在刑场上,直到十多年后才得以昭雪,谥为忠愍。后世人景仰他的节操,常来凭吊他的旧居。乾隆年间,松筠庵被改建为杨忠愍公祠堂。前些年,京师清流派首领李鸿藻、张之洞、张佩纶等人常在此聚会议事,以杨继盛的风骨互为勉励。他也一向敬佩杨忠愍公,只是还没有到旧居来过。

这天一早,湘籍举子结伴来到达智桥胡同,杨度和大家步入松筠庵,来到杨继盛的塑像前。但见铁骨铮铮的大忠臣傲然屹立于厅堂正前方,左右两边悬挂着一副字句铿锵的对联:不与炎黄同一辈,独留青白永千年。上面的匾额上题着四个庄重的颜体字:正气锄奸。他不禁肃然起敬,隐然觉得自己正在继承杨继盛的事业,要以忧国爱民的正气锄掉当今的严嵩。各省举子络绎不绝地涌进松筠庵,人数竟达一千三百人之多,几乎所有参加乙未科会试的举子都来了。

会议开始了。白白胖胖的康有为发表激情澎湃的演说,从庚子年的鸦片战争说到甲午年的海战,从古代的改制说到今日的变法,说到动情处,声泪俱下,哽咽不能成语。杨度和一千三百名举子敛容聆听,时而狂呼,时而跺足,时而鼓掌,时而悲号。接着,瘦瘦精精的梁启超宣读了康有为用一日两夜草就的万言书。这篇以忠诚和血泪组织的文章,字字句句在他的心里激起强烈的震荡。特别是其中所列的四项国策更是铭刻在他的心头: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万言书被全体举子一致通过。大家排着长队走向都察院。全国会试举子联名上书,这可是亘古未有的奇闻,京都沸腾了。一路上,行人为之让路,车马为之驻足,店铺为之鸣炮,观者为之喝彩,连都察院的都御史大人也为之感动得流泪。但条约已用宝,他们无力回天。这次行动虽未取得直接效果,但其影响之大却无法估计。自从那一天之后,“公车上书”一词,便成为京都乃至全国官场民间的流行口语,作为国魂民气的象征,激励着一切有良知的中国人去救亡图存。身为上书公车之一的杨度,这一天于他来说,自然铭心刻骨,终生不忘!

会试发榜了,杨度名落孙山,但却没有失意感。他参与了康有为的强学会,如饥似渴地阅读强学会创办的《中外纪闻》。不少落第年轻举子和他一样,并不急着回家,而是待在北京,一方面欲为维新变法做点事情,另一方面也借此历练才干。这群幼稚的爱国青年,天天沉浸在一片自我营造的喜悦中。刚开始还好,各部都有些官员名列强学会,朝中大老如李鸿藻、等人都表示支持,刚从朝鲜回国的浙江温处道道员袁世凯更是积极参与。但不久风向便不对了。有人攻讦强学会是结党谋乱,也有人攻击《中外纪闻》造谣惑众,不时传出要解散强学会,查封《中外纪闻》的消息来。大多数留京举子见势头不妙,都打点书箱回家了。康有为也离开了北京,去上海创办强学会分会,梁启超也有赴上海的打算。长郡会馆变得冷冷落落,几个月前的热闹景象风流云散,只剩下三四个人还在观望着。

杨度面临着几种选择:一是继续留在京都,二是去归德镇伯父家,三是两种都不取,回故乡去。他一时拿不定主意,心情有点烦乱。今天一大早他就起来了,练完早拳回房间时,同住的益阳举子郦川已起床外出了。郦川家里贫困,无回家的路费,想在北京觅一塾师的位置,一边教书糊口,一边温习功课,下科再试。杨度无心做事,见郦川枕边摆着一本书,便顺手拿过来翻看。

原来这是明代茅坤编的《唐宋八大家文钞》。这是一本很有名气的唐宋文选本。正是因为有了茅坤这个选本,才使得韩愈、柳宗元、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成了著名的唐宋八大家。杨度早闻这本书,但他一直没有机会拜读。



《中华民族的觉醒:近现代中国的思想变革与社会转型》 内容提要: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深入剖析了自晚清“天朝上国”迷梦破碎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社会经历的剧烈思想碰撞、深刻文化重塑与曲折的现代化探索历程。全书聚焦于一系列关键的历史转折点,探讨了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仁人志士们为寻求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所进行的理论构建、道路选择与实践探索。 第一部:旧梦的坍塌与新思潮的涌入(1840-1900) 本书开篇追溯了鸦片战争的冲击如何彻底颠覆了传统中国的世界观与社会结构。我们详细考察了早期学习西方的尝试,从林则徐、魏源的“开眼看世界”,到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重点分析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它在技术引进层面取得的有限成功,却未能触及腐朽的政治体制与僵化的思想根基。 随后,笔锋转向思想领域的首次大规模地震——维新变法的思潮兴起。我们细致梳理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思想家的理论基础,他们如何运用古今中外的思想资源,尝试在儒家伦理框架内实现君主立宪的理想。通过对《时务报》等重要刊物的文本分析,展现了知识精英群体内部围绕“变”与“不变”的激烈论辩。戊戌政变的失败,标志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的受挫,为后续激进的革命思潮的兴起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革命、共和与理想的破碎(1901-1927)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二十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的革命化进程。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被置于核心地位。我们不仅描绘了同盟会如何在海内外传播革命理念,更细致分析了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内涵如何受到西方启蒙思想、卢梭学说乃至马克思主义早期思潮的影响。革命党人如何通过武装起义,将“排满”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转化为全民动员的政治诉求。 辛亥革命的爆发及其后的历史进程,展示了“共和”理想在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艰难落地。我们探讨了“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中,共和观念在军阀混战与外部势力干预下的脆弱性。章太炎等思想家对中国国民性改造的呼吁,揭示了革命者认识到制度变革之外,国民精神层面变革的紧迫性。 第三部:启蒙的深化与思想的多元交锋(1915-1927) 新文化运动是本书浓墨重彩的一环。我们不再将其简单视为对旧文化的批判,而是将其视为一场深刻的“掊杂”与“重构”的文化实验。对白话文的提倡,不仅是语言的革新,更是对传统士大夫话语体系的颠覆。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的旗帜,如何将救亡图存的政治任务,转化为对国民理性、个人解放的深刻关切。 在这一时期,西方思潮的“全盘引进”与本土化改造的张力被充分展现。自由主义的思潮,以其对个人权利和法治的强调,与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产生了有趣的互动和冲突。同时,我们也记录了马克思主义在知识分子群体中秘密传播的早期轨迹,及其如何为下一次思想转型提供了新的理论工具。五四运动被视为这场思想战役的高潮,它标志着青年学生群体首次以主体身份登上历史舞台,将救亡、启蒙与反帝爱国紧密结合。 第四部:主义的抉择与民族的重塑(1927-1949) 国共两党的思想路线斗争构成了这一阶段的主旋律。国民党内部,对三民主义的诠释经历了从早期联俄联共到后来的“一党专政”与“训政”的转变,蒋介石如何试图构建一种融合传统儒家伦理与现代国家机器的新式威权主义。 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思想界完成了从学术思想到革命理论的飞跃。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探索,体现了对本土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运用。书籍深入分析了延安时期根据地文化建设的特点,即如何将阶级教育、民族解放与朴素的民众文化相结合,塑造出全新的“人民性”话语。 通过对这一时期各主要思想流派(包括早期工学派、激进的左翼思潮以及试图调和的中间派)的梳理,本书最终揭示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界在“如何救中国”这一终极问题上,通过长期、痛苦的理论筛选与残酷的社会实践,最终选择了哪一条道路,并为新中国的思想基础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本书特色: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满足于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简单叙述,而是致力于挖掘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思想动机、理论逻辑与文化语境。通过对重要文献、私人书信及思想家之间辩论的细致重构,读者将能全面理解近现代中国思想界的复杂性、内在矛盾性以及其为民族命运所付出的巨大心力。这是一部关于中国如何努力成为一个“现代国家”的思想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杨度(套装全3册)”带给我的,是对于“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如何自处的一种深刻反思。杨度,这位曾经备受瞩目的才子,在历史的变迁中,其命运也如同过山车般跌宕起伏。书中对于他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政治选择时的心路历程,都有着非常细致的刻画。我尤其关注他从最初的维新改良,到后来的支持帝制,再到晚年的低调隐退,这一系列转变背后的思想逻辑和现实考量。是什么让他做出了这样的抉择?是信念的动摇,还是环境的逼迫?这套书并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呈现了大量的史料和分析,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此外,书中对他与袁世凯、段祺瑞等人的关系,以及他在政治斗争中的角色,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些细节展现了那个时代政治格局的复杂,也让我们看到了杨度作为一个政治玩家的智慧与无奈。对于那些对近代史,特别是民国初期政治演变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一部宝贵的参考资料。

评分

读完这套“杨度(套装全3册)”,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人物的面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立体和复杂得多。过去我对杨度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课本上那些简略的介绍,以及一些标签化的评价。但通过这套书,我仿佛看到了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杨度。他并非简单的“投机者”或“复辟者”,他的每一次选择,都背后有着深层的考量和时代的烙印。我尤其被书中对他在北洋政府时期的一些政治斡旋和思想论述的详细描绘所打动。那些权谋与智慧的较量,那些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在文字中徐徐展开,让我对那个时代政治运作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他作为一位旧体诗人和文化人的另一面,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那些充满时代气息的诗词,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那个动荡年代的真实写照。这套书让我认识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更应该去理解其行为背后的逻辑,以及他所处的历史环境。

评分

“杨度(套装全3册)”这套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民国时代深处的大门。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时代,不能仅仅从宏大的历史叙事入手,更需要从那些身处其中的关键人物的视角去审视。杨度,无疑就是这样一个关键人物。他不是站在历史的顶端俯瞰一切的伟人,而是亲身参与、被历史裹挟、又试图影响历史的实践者。书中对他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活动,对“筹安会”的建立和运作,以及他对帝制复辟的态度,都有着极为详尽的叙述。我特别好奇,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他是如何在一个又一个政治漩涡中游走,又是如何权衡利弊、做出自己的选择的。这套书通过扎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展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杨度,让我们看到他身上兼具的学者风骨与政治手腕,也让我们思考,在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知识分子的身份与定位究竟意味着什么。

评分

翻阅“杨度(套装全3册)”,最让我震撼的,莫过于它所揭示的那个时代人物的多面性和历史的复杂性。杨度,这个名字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可能带有标签化的色彩,但在这套书里,我看到了一个更加 nuanced(细致入微)的形象。书中对他早年的留学经历、在学术上的造诣,以及他思想上的转变,都有着详尽的梳理。尤其是他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以及在不同时期对政治制度的思考,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思想家的深度。我最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如何呈现他与袁世凯之间那种既合作又利用的关系,以及他如何在那个充满权谋和利益纠葛的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那些夹杂在政治斗争中的思想辩论,那些策略与智慧的较量,都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简单地将杨度“妖魔化”或“神化”,而是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细致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以及他背后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独有的困境与选择。

评分

初次接触“杨度(套装全3册)”这个书名,脑海中浮现的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人物和事件怀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个时代充满了戏剧性和复杂性,许多人物的命运与国家的走向紧密相连,令人唏嘘。杨度这个名字,虽不如孙中山、袁世凯那样家喻户晓,但却是个绕不开的、极具争议的节点。他身兼学者、政治家、甚至一度是权谋家,其身份的多重性本身就充满了研究价值。这套书如果能深入挖掘杨度的思想转变、人生轨迹,以及他在清末民初政治舞台上的每一次纵横捭阖,相信一定能为我们理解那个复杂时代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呈现出他对“帝制复辟”这一历史潮流的真实态度,以及他与当时各大政治势力之间的微妙关系。同时,作为一个思想家,他对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探索和思考,对我们今天依然具有启示意义。这套书的出现,无疑为我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位充满争议又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