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书大全(二函 套装共十六册)

琴书大全(二函 套装共十六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蒋克谦<辑> 著
图书标签:
  • 琴学
  • 书学
  • 传统文化
  • 古籍
  • 乐谱
  • 诗词
  • 文学
  • 艺术
  • 文化
  • 典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书店
ISBN:978751491505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167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1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琴书大全》二十二卷,明代蒋克谦辑,是现存收录古代琴学文献*多的一部琴论专着。
  蒋克谦,字国光,直隶徐州人(今江苏徐州)。平生善弹古琴,兼擅书法、绘画。《琴书大全》是万历年间,蒋克谦在其祖、父辑撰琴学文献的基础上,延请海肉琴士用三年时间编辑完成。于万历十八年(一五九〇)刊印传世。
  《琴书大全》前二十卷为琴论文字,末二卷为琴曲谱,收入六十二曲。前二十卷收录历代有关琴学的记载,包括声律、琴制、琴式、指法、曲调,以及与琴有关的圣贤史迹和有关琴的诗文六百八十一篇,内容极为丰富。并保存了大量未见于他书的琴学论着,尤其是一部分早已散佚的唐宋琴书,如唐陈拙《琴书》、唐李勉《琴徽字议》、唐王大力《琴声律图》、宋田紫芝《太古遗音》、宋杨祖云《琴苑须知》、宋《振古琴苑》、元陈敏子《琴律发微》等。其中《琴律发微》一书几乎全书采入。此外如宋僧居月《琴制》、宋苗滋《琴德发源》山阳野夫《琴议》《宋本苗氏手校琴谱序》、元胡长孺《霞外琴谱序》及有关宋末浙派琴家毛敏仲、徐天民等人的史料,都极为难得,弥足珍贵。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序言

  古琴是中华文化中颇具魅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其与书法、绘画、围棋并为文人雅士必备之艺,而在中国古代文明历程中绵延不息,成为人们修身养性,以为文雅的具体表现,故有『琴棋书画』四雅之说。
  中国古琴有着悠久历史,早在远古时期便出现在古代的祭祀或盛典之上。传说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琴,也有『伏羲作琴』之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传。古琴,以其历史之悠久、蕴育之深邃、意境之空灵,在中国乐坛,乃至中华文明历程中,显示出极其显着的艺术魅力,并在以後的发展过程之中,为儒、道、佛各家分别赋予了更为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此,琴被视为『八音之首』,『冠衆乐之长,统大雅之尊』。二〇〇三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我国古琴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也恰恰体现出中国古琴的丰厚的文化内涵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我国古琴艺术经过历朝各代的发展演变,已经成为以音乐的方式展现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艺术载体。在古琴的传承发展进程中,由于地域文化的影响以及师承之异、传谱之差,古琴艺术逐渐形成了虞山派、广陵派、金陵派、松山派、绍兴派、诸城派、岭南派、中州派、梅庵派等风格各异的琴学流派。而各个不同流派的琴学传承、延续和发展,往往通过古琴琴谱来记录和反映其原貌。目前所能看到的历朝各代琴谱有一百五十余种,这些琴谱的刊行、传播,既是古琴艺术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古琴艺术传承的重要内容。因此,对这些经典琴谱进行整理和出版,是我们传承和弘扬古琴艺术的关键举措。
  中国书店出版社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陆续整理出版古代琴谱,先後以綫装形式整理出版了近四十种古琴琴谱,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历代琴谱丛刊》。面对近两年古琴快速发展的变化,同时也充分考虑目前琴人、琴友习琴的实际需要以及抚琴吟唱的优雅古典氛围,中国书店出版社选择较为适应琴友习琴需要,并适当兼顾历史不同时期以及不同流派具有代表性的琴谱,以《中国古琴谱丛刊》之名再次刊行。此外,我们还将陆续精选古琴传承中版本特色突出的琴谱,纳入到这套新编的琴谱丛书之中,以更好地为海内外琴友研习古琴提供便利。
好的,以下是一部不包含《琴书大全(二函 套装共十六册)》的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一个丰富、引人入胜的内容描述,同时严格避免提及原书或任何生成痕迹。 --- 《古乐器形制考与乐律源流探微:中华传统乐学体系的重建与阐释》 导言:溯源明理,重构华夏之声 本书聚焦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最为核心、也最容易被现代视角遗漏的两个基石领域:古代乐器的形制考证与传统乐律体系的深层结构探究。我们试图超越零散的器物研究和抽象的音律理论,构建一个完整、立体的中华古代乐学知识体系。这不是一部简单的乐器图鉴或乐理教科书,而是一次跨越千年的学术考古,旨在还原那些在历史烟尘中逐渐模糊的声响与智慧。 第一部分:形制考证——指尖下的历史与泥土中的回响 (共七卷) 本部分汇集了对自先秦至清末数千种主要与次要传统乐器的系统性、实物驱动型考证。我们摒弃仅凭文献记载的空泛论述,强调结合考古出土实物、传世文献描述以及壁画、雕塑中的图像证据,进行多维度交叉比对。 卷一:丝弦之源——琴、瑟、古筝的形制演变与定音系统 重点剖析了“琴”类乐器的结构变迁,从早期伏羲氏传说中的“弦数之变”入手,详细考证了不同历史时期(如汉代柏木琴、唐代“七弦琴”的定型、宋元时期螺钿镶嵌工艺的巅峰)在面板选材、徽位标记、音柱设置上的技术差异。对“瑟”的形制,特别是其“二十五弦”的定型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复原性描摹,并结合当时的演奏技法,探讨了不同形制对音色和演奏风格的影响。 卷二:竹木之韵——箫、笛与筚篥的形制与声学特性 本卷侧重于管乐器。对不同朝代的竹材选择(如湘妃竹、紫竹)如何影响笛子的音色进行了声学分析。着重描述了唐代“七孔笛”与后世“八孔笛”的构造区别,及其对五声音阶表达力的影响。对“筚篥”的形制——特别是其簧片的制作工艺(如“以竹为之,以芦苇为舌”)与音高控制的难度,进行了细致的图解与说明。 卷三:金石之华——编钟、编磬与钟磬体系的复原研究 这是对宫廷雅乐核心乐器的深度挖掘。我们详细记录了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编钟的音高校准方法,并将其与《周礼·春官》中记载的“十二律”进行比对,探讨了古代音律与现代音高的实际差异。对于“编磬”,则着重分析了其石材(如石灰石、玉石)的选择标准及其对音色“清越”与“浑厚”的影响。 卷四:匏土革木金丝竹——八音体系的分类与考证 遵循“八音”分类法,对匏类(如笙、竽)、土类(如埙、鹅笛)、革类(如鼓的种类)、木类(如敔)、金类(如镲、锣)等进行了分类考察,重点在于辨析同一名称在不同时期指代的具体乐器形制差异。 卷五至七:地域性乐器与融合型器物研究 关注了如南方的“独弦琴”(如广东的“颤琴”)、北方的“奚琴”(二胡前身)、以及受西域影响较大的乐器(如琵琶的“曲项”与“直项”之争)的形制变迁与本土化过程。 第二部分:乐律源流探微——音律、节拍与调式的心智结构 (共五卷) 本部分是理论核心,旨在揭示中国传统乐律体系的内在逻辑,而非简单罗列数字或音名。我们深度梳理了从“三分损益法”到“十二平均律”引入前夕的中国音乐理论的演变脉络。 卷八:律吕之辨——三分损益法的数学基础与哲学意涵 详述了黄钟、大吕等十二律的生成过程,重点不在于计算,而在于阐释“律”与“吕”在古代礼制中的对应关系。分析了“律管校音”的实际操作难度与精度,并引入了早期乐律文献(如《乐记》、汉代碑刻)中对“音高稳定性”的论述。 卷九:五声与七音的结构张力——调式基础的构建 系统阐述了“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的内在和声关系与转调机制。特别探讨了在七声音阶(文武之道)引入后,传统调式如何保持其主体地位,并对“变宫”、“变徵”等特殊的音级处理方式进行了理论上的推导。 卷十:节拍与速度的谱写——古代时值与“散板”的探讨 本卷突破了现代节拍概念的局限,探讨了古代音乐中如何通过“板眼”、“缓急”来控制时间流速。详细研究了“散板”作为一种重要的节奏自由处理手法,其在不同乐种(如曲艺、器乐独奏)中的应用规范,并尝试建立一套描述古代速度感的度量体系。 卷十一:五音合律——古代和声思维的初步探索 虽然传统音乐以单音旋律为主,但本卷试图从“合乐”与“齐奏”的角度,探究古人对“同时发声”的理解。通过对大型雅乐合奏文献的分析,解读了不同乐器在固定音高体系下,如何实现声部上的“相和”与“相济”。 卷十二:乐学与礼制的交织——音乐的社会功能与道德伦理 探讨了音乐在周秦汉以来的政治哲学意义。乐律不仅是声学现象,更是宇宙秩序在人间的投射。本卷分析了不同调性(如宫调的庄重、商调的肃穆)如何被赋予特定的道德属性,以及这种“乐教”思想对后世音乐审美的影响。 结论:声音的考古学 全书的最终目标是为现代研究者和演奏家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和实物基础,使我们能够以更接近历史原貌的方式去理解和演绎这些失传或变异的中华之声。它不是要复原每一个音符,而是要重建支撑这些音符的整个文化生态和技术框架。 --- 装帧与特性: 本书共计十六册,采用函套精装设计,内文采用高精度黑白线条图与拓片扫描图为主,辅以必要的彩图进行关键细节展示。特别收录了数篇重要的器物测绘报告与音律计算模型附录,旨在提供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与视觉审阅的丰富性。全书以深沉的靛青为主色调,象征对古典传统的深厚敬意。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之所以会入手这套《琴书大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大全”二字所带来的吸引力。我希望能够找到一本能够“一站式”解决我关于古琴所有疑问的书,而这套十六册的套装,无疑给了我这样的期待。拿到手后,我发现它确实没有辜负我的期望。它的内容覆盖面之广,是我之前从未见过的。除了前面提到的历史、理论、曲谱、工艺之外,我还在其中发现了关于古琴弹奏技巧的系统性讲解。比如,有一本书专门讲解了“右手技法”,从“勾、剔、抹、挑”等基本指法,到各种复杂的变化,都做了非常详细的图示和文字说明。还有“左手按音”的部分,讲解了“进、退、滑、叠”等技巧,以及如何通过按音来表现不同的音色和情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列举了不少古琴名家对这些技巧的独到见解。这让我感觉,我不仅仅是在学习一套教材,更像是在与历代古琴大师进行思想上的交流。这种全方位的知识体系,让我觉得这套书的投资是物超所值的。

评分

这套《琴书大全》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大量的古琴曲谱。我更看重的是它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和学术研究。我发现其中有几册,是专门研究古琴音乐史的,里面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文献,对古琴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梳理。我看到有学者在考证不同朝代琴曲的流传情况,还有对一些失传古谱的复原研究。这对于我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资料。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门艺术,不仅仅是要学习它的技法,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它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琴书大全》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书中对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古琴流派,如“虞山吴氏”、“广陵派”等,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它们的音乐特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等等。我了解到,不同的流派,在弹奏的力道、节奏的把握、音色的处理上,都有着微妙的差异。这些信息,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古琴音乐的爱好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我甚至觉得,这套书可以作为音乐学院古琴专业学生的参考教材。

评分

收到这套《琴书大全》真的是一次意外的惊喜。我一直对古琴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苦于找不到系统、全面的学习资料。市面上零散的书籍虽然不少,但总感觉不成体系,难以深入。当我看到这套“琴书大全”时,内心着实激动。打开包装,厚重的书函和整齐码放的十六册书,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其分量。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几本,发现内容涵盖了古琴的历史渊源、各种流派的介绍、不同时期代表性的琴曲讲解,甚至还有一些关于古琴制作工艺和保养的知识。其中,几本关于历代名曲曲谱的详细解读,更是让我爱不释手。无论是曲子的背景故事,还是指法、节奏的精妙之处,都讲解得十分到位。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不仅提供了传统的工尺谱,还附有现代简谱对照,这对于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可以对照着简谱来理解曲子的旋律,再慢慢体会工尺谱的精妙变化。而且,书中对一些著名古琴家及其演奏风格的介绍,也让我对古琴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感觉这套书不仅是学习古琴的宝典,更是一部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百科全书。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套《琴书大全》的时候,我一开始有点犹豫。十六册的书,实在是太多了,我担心会有些内容会重复,或者有些篇幅会过于冗长,显得不那么精炼。但实际翻阅后,我的担忧完全打消了。这套书的编排可以说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最前面几册,像是基础篇,详细介绍了古琴的基本构造、音律、指法等,对于完全没有基础的人来说,也能轻松入门。我记得其中一册,专门讲了“十二徽”的定音方法,解释得非常清晰,还配有图示,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古琴的音准是如何确定的。接着,后面几册就开始深入到各个琴曲的讲解。我特别喜欢它对《广陵散》、《流水》等经典名曲的解读。它不仅把曲谱摆在那里,还会详细分析每个乐句的意境,以及演奏时需要注意的情感表达。有时候,书中还会引用一些古代文人的诗词,来佐证曲子的情感内涵,这一点我觉得做得非常棒,让我在弹奏时,能够更有代入感。而且,每首曲子后面,都会有对不同演奏流派的对比分析,比如同样一首曲子,在不同琴家手中会呈现出怎样的风格差异,这让我大开眼界。

评分

我是一个对古琴外在美学也很在意的人,而这套《琴书大全》在这方面也给了我很多惊喜。除了音乐本身,书中还包含了不少关于古琴形制、材质、装饰等方面的介绍。我看到有专门的章节,详细讲解了不同时期古琴的样式特点,比如唐代的“仲尼式”、宋代的“伏羲式”等等,并配有精美的线图和照片。这让我对古琴的演变有了直观的认识。而且,书中还探讨了古琴制作的工艺流程,从选材、斫琴、漆灰、灰谱、到最后的大漆工艺,每一个环节都写得非常细致。让我了解到,一张好琴的诞生,需要多么匠心独运的技艺和日积月累的经验。还有一些章节,涉及到了古琴的保养和修复,这对于我这样拥有自己古琴的人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帮助。我了解到,如何根据不同的季节和环境,来储存和养护古琴,以及如何处理一些小的损伤。这些细节,都体现了编纂者的用心。这套书,让我看到了古琴作为一件乐器,其背后所蕴含的精湛工艺和审美情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