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holder

长长的阴影 [一本书读懂一战]

长长的阴影 [一本书读懂一战]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英] 大卫·雷诺兹 著,徐萍 高连兴 译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04-29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8332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1290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一本书读懂一战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480
字数:4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1:“理解一战,一本书足矣。”

2014年英国哈塞尔-提尔曼奖年度作品,讲述一战后的民主、帝国、冷战、民族主义、资本主义、艺术和诗歌。

编辑推荐2:沃尔夫森历史奖得主大卫·雷诺兹倾力之作,BBC一战百年纪录片《长长的阴影》脚本原著,作者亲任解说。

英国学术院院士、剑桥大学历史学教授、英国史学界瑰宝大卫·雷诺兹代表作品,BBC以《长长的阴影》为脚本,制作了三集同名纪录片,并邀请雷诺兹教授在片中担任解说,追寻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其结束之后的100年间及10个不同国家的遗产,并且检索此次战争是如何让一代人都惊魂未散并塑造了战后的和平年代。

编辑推荐3:全球20家重量级报刊杂志特别推荐读物

《金融时报》《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波士顿环球报》《华尔街日报》《独立报》《新闻周刊》《文学评论》……


  


  

更多精彩好书:


  


  

内容简介

  

《长长的阴影》讲述了一战对整个西方世界的震动。不仅仅是二战,也不仅仅是被人忽视的20、30年代,而是贯穿整个20世纪——冷战、东欧剧变等,均可追溯至一战。作为西方文明史上特别惨烈的战争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却逐渐淡出了西方人的视界,似乎只存在于久远的记忆中,仅仅作为二战的序章而为人所识。

《长长的阴影》讨论主题包括:民主和帝国,民族主义和资本主义,艺术和诗歌,和平与战争等,涉及广大的历史场景。作者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阐述并分析一战为何令西方纠结,又为何值得西方思考。将人文、国家和思想结合一起,不同于传统历史叙述,在政治、外交、国家安全等之外,继续考察了经济、艺术和文学。


  

作者简介

(英)大卫·雷诺兹(David Reynolds,1952-)

英国历史界瑰宝,剑桥大学历史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内布拉斯加大学、俄克拉荷马州大学以及东京日本大学、巴黎政治学院客座学者。曾于2004年获得“沃夫森历史奖”,并于2005年当选英国学术院院士。

雷诺兹教授著有大量作品,《长长的阴影》是其代表作之一。2014年秋季,英国广播电视公司BBC以《长长的阴影》为脚本,制作了三集同名纪录片,并邀请雷诺兹教授在片中担任解说,以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百周年。

雷诺兹教授的研究集中于20世纪西方历史、冷战史,乃是英国历史学界泰斗,在学术界和民众中均享有很高声誉。长期以来,雷诺兹教授未被国内学术界所知,《长长的阴影》是其在中国翻译出版的第一部作品。除本书外,还著有:《推翻布列塔尼:20世纪的强权与英国政策》《掌控历史:丘吉尔在二战中的奋战》(沃夫森历史学奖获奖作品)《冷战的欧洲起源:一种国际视角》《分裂的世界:1945年之后的全球史》《美利坚:自由帝国》等。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遗产

第一章民族

第二章民主

第三章帝国

第四章资本主义

第五章文明

第六章和平

第二部分镜像

第七章战争再现

第八章罪行

第九章世世代代

第十章英国兵

第十一章纪念

结语长长的阴影

注释

致谢


精彩书摘

在巴黎和会召开期间,美国总统威尔逊和他的夫人居住在穆拉特王子酒店。这是一座金碧辉煌的19世纪的宫殿式建筑,坐落在蒙索街,酒店里到处陈列着拿破仑时期的纪念品。伊蒂丝·威尔逊对此有着特别清晰的印象,包括大门前面红色、白色和蓝色的岗亭,清扫得一尘不染的楼梯,以及穿制服的仆人。她在回忆录中哀叹道:“如果这种仅仅是为了引人注目的花费,能够提供给那些需要生活必需品的人们使用,这个世界将更加美好。”她也没有忘记,有一次,她来到沙龙寻找她的丈夫,发现自己的丈夫正和顾问们趴在地板上。他们在仔细地观察一张硕大的欧洲地图,正努力地划分出欧洲的新边界。她忍不住大笑着说:“你们像一群正在玩游戏的男孩。”总统则转向她,表情非常严肃地说道:“唉,这可能是我们玩过的最严肃的游戏,据我估计,这个游戏所导致的后果,将直接关乎世界未来的和平。”

威尔逊和其他的政治家在1919年的巴黎所做出的决定,使他们经常遭受谴责。一般认为,正是他们的决定造成了战后欧洲的混乱局面,而实际上,问题远远不是他们能够掌控的。欧洲的政治地图从来没有被如此戏剧化地改画过。1917-1918年的危机彻底摧毁了统治中欧、东欧和东南欧数世纪的大帝国,包括罗曼诺夫王朝、哈布斯堡王朝、霍亨索伦王朝和奥斯曼王朝。1914年8月,欧洲只有3个共和国(瑞士、法国和葡萄牙),但是到了1918年年末,欧洲则出现了13个共和国。其中一个是德国,因为德意志帝国已经因战败和革命被推翻了。其余新出现的9个共和国在战争开始的时候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包括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南斯拉夫。

事实上,当时政治安排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是如何处理好独立与相互依存之间的关系。正如威尔逊在1918年2月11日所指出的那样,是要在和平与秩序的框架之内实现“民族国家的愿望”。但是在一战末期要达成那样一个目标,需要的不是政治家,而是一位炼金术士。本章主要阐述新成立的多民族国家的急躁特性,而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建立在被摧毁的帝国的基础上,而且往往是通过非常残酷的准军事的暴力手段建立起来的。这些国家的脆弱性将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持续地影响欧洲大陆的政治局势。

  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也是帝国,只不过规模较小,这是英格兰王国数世纪持续扩张的结果。但是它也没有逃脱帝国崩溃和民族重建这种龙卷风带来的命运。爱尔兰的经历与欧洲大陆的许多事件都有共同之处。经历过残酷的暴力践踏之后,爱尔兰被分裂成两个对立的部分,一部分通过残暴的方式建立了独立国家,另一部分仍然留在联合王国之内。但是在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这场冲突创建了英国身份认同的全新感觉,这将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持续地发挥影响。

  那么,到底什么是民族呢?法国的知识分子欧内斯特·勒内早在1882年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是关于民族的定义迄今仍然处于争论之中。人们的身份意识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通过性别、阶层和宗教来进行身份认同。在过去,身份认同具有地域化的特征,而且比较简单明确,通过朋友的圈子、教堂和各种俱乐部就可以体现出不同的身份。某人要真正感受到自己是民族的一部分,或者说具有清晰的民族意识,这往往是由于外部的因素。按照历史学家的说法,需要一个敌对的“他者”进行对比,然后才能具有自己的民族意识和价值观。但是民族主义同样需要在政治结构或者国家中加以表达和体现,这样它才能够对民众产生合法的情绪上的影响,而这一点对于塑造民族认同感是非常必要的。1800年,欧洲大约有500个政治实体,它们的规模和生存能力具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到了1900年,则只有20个国家了。在整个19世纪,国家主要是被民族间的战争塑造出来的,各国以民族的名义作战,并且通过征兵动员民众参战。这种模式的原型来自于法国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法国的战争在其他地区激起了强烈的民族意识,特别是在那些后来成为意大利和德国领土的地区。托马斯·尼培代关于德国历史的说法就是:“德国的民族意识开始于拿破仑战争时期。”

  正是源于对19世纪这些斗争的分析,学者们逐渐把公民国家和民族国家划分了一个明确的界限。前者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域之内,通过共同的法律、机构和公民权利连接在一起的一个共同体。而民族国家的定义则是拥有共同血统的共同体,根植于语言、种族划分和文化的基础。一般认为,法国充分体现了公民民族主义的特征,这个国家是由革命的意识形态(自由、平等、博爱)凝聚在一起的。德国则是种族民族主义的经典案例,完全沉浸于民族这个空想的概念里面不能自拔。当然,这种关于公民国家和民族国家的划分标准,或者说把国家贴上这样的标签,已经引起一些学者的质疑,到底这种划分标准还适用吗?

  在一战之前,民族国家主要建立于西欧和北欧地区。19世纪末期,中欧和东欧地区确实也见证了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而这种民族主义情绪是一种种族主义的强化。最初,这种情绪最激动人心的体现是在文化层面,通过诗歌和民间神话的形式(有时这两者是混合在一起的,就像斯美塔那在捷克和西贝柳斯在芬兰所做的那样)表现出来。更重要的是把民族的书面语言系统化的过程,而且要在学校里进行该语言的教学。于是一些具有政治抱负的知识分子,以及一些主张政治变革的人,组成了一些小规模的政治团体。在他们开始进行带有明显政治目标的大规模群众运动之前,特别强调民族的概念,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宣传口号。1900年前后,有些民族主义者比其他一些人走得更远一些。例如,波兰人与斯洛文尼亚人相比就是如此,但是对它而言,完全的民族独立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乌托邦的梦想。1914年,虽然实质上那些大帝国已经摇摇欲坠了,但看起来还是在可控的程度上。最终是整体战争把这些帝国彻底摧毁了。

  我们可以看看哈布斯堡王朝这个例子。哈布斯堡王朝治下的奥匈帝国拥有5000万人口,是欧洲人口第三大的国家,境内包括了11个主要的民族,其中一些原来是独立的国家,后来被哈布斯堡王朝所统治。在这个案例中,这些民族的效忠主要是针对王朝的,而且从表象上看,主要是效忠于特别长寿的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他自1848年登基以来一直在位。自从1866年被俾斯麦治下的德国击溃之后,奥匈帝国一直没有彻底恢复元气,这次失败使得约瑟夫被迫承认境内最大的王国匈牙利实行英国所称的“地方自治”。因此,他实行的是双重君主制的统治,奥地利和匈牙利拥有单独的议会,甚至有与帝国军队同时存在的独立军事力量。后来,匈牙利逐渐成为奥匈帝国的沉重负担,它不愿意缴纳本应承担的税收份额,特别是不愿意负担任何的军事开支。在帝国属于奥地利的区域内,德意志民族的人成为统治阶层,而其他的种族群体,包括波希米亚人、摩拉维亚人则还是老样子。居住在匈牙利地界的罗马尼亚人、斯洛伐克人、塞尔维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大约占了人口数量的一半,他们处于马扎尔人的摆布之下,马扎尔人运用残酷的手段推行他们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却抵制这些人要求男性普遍选举权的请求。面对他们的请求,弗朗茨·约瑟夫一世非常不耐烦地说道,“政府永远不可能满足每一个民族的要求”,“这也是我们必须依赖那些最强大的民族的原因……我们必须依赖德意志人和匈牙利人”。

  对于哈布斯堡王朝来说,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塞尔维亚王国。1878年,它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获得了自由和独立,之后一直试图把所有的塞尔维亚人统一起来,建立一个大塞尔维亚国家。到底是什么群体构成了塞尔维亚人,这个问题已经非常模糊了,但是塞尔维亚所涉及的地域范围则从马其顿地区延伸到匈牙利地区。然而,这种神话般的图景反映了一种关于塞尔维亚语的宽广的定义。这种神话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89年,当时在科索沃波尔耶(也就是黑鸟平原)地区,塞尔维亚人和奥斯曼帝国的其他人处于半对立的状态。卡拉乔治维奇王朝的统治和各种各样的恐怖团体进一步推动了塞尔维亚的扩张野心。1914年6月28日,弗朗茨·约瑟夫宝座的继承人被暗杀的事件则标志着塞尔维亚的扩张主义达到了高潮。维也纳决定一劳永逸地解决塞尔维亚构成的威胁,从而引发了欧洲的七月危机。

  在大战爆发之前,哈布斯堡王朝境内的一些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的知识分子开始聚集起来,讨论与塞尔维亚人一起建立一个共同的南斯拉夫的问题,但是他们只属于少数派。1914年令人震惊的那一瞬间,反而使得他们对于帝国的忠诚更加强化了。在1914年秋天,哈布斯堡王朝发动的摧毁塞尔维亚的战争行动之中,许多士兵都具有南斯拉夫血统。尽管偶尔也有民族主义情绪的爆发,并且存在种族的多样性,但是总体而言,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们都能够团结在一起,而且合作得非常好,这在今天看来似乎是非常荒谬的。1914年,帝国军队的每100个人之中,平均包含25个德意志人、18个马扎尔人、13个捷克人、9个波兰人、9个鲁塞尼亚人、6个罗马尼亚人、4个斯洛伐克人、2个斯洛文尼亚人、11个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人以及2个意大利人。德语是他们的通用语言,尽管他们在使用这种语言的时候可能会有80个不同的版本,但是军官们要求必须掌握他们所指挥的士兵的语言。多数部队使用2种语言,有的甚至多达5种语言。从来没有一个军队使用如此之多的语言进行指挥,也许人们会想到那永远无法建成的巴别塔,但是这种局面确实一直持续到1918年。从那年开始,大多数的士兵开始不愿意团结在一起进行战斗了。

  同样的故事情节也在沙皇俄国上演了。1914年,罗曼诺夫王朝统治的人口达到1��7亿(这几乎是英国人口的4倍),统治面积大约占了陆地面积的1/6,其中俄罗斯族的人口不到一半。罗曼诺夫王朝没有创建出一个全面的帝国认同,甚至在人口的核心俄罗斯族中也没有形成一种民族的认同感。罗曼诺夫王朝的最后两个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和他的儿子尼古拉二世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采取残酷的手段强制推行俄语和东正教,但结果却激起了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情绪的人们的愤怒。在1905年革命失败以后,政府开始改变立场,在政治上进行了一些表象的妥协,即在新的议会杜马里面给予民族主义团体发言权。当时,沙皇俄国面临的最为敏感的问题是波兰问题。波兰在历史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但是自1772年以来就被瓜分了,当时大部分控制在俄国手中。尽管爆发了一些反对草案的暴动,但总体而言,1914年的战争动员进行得还是比较顺利的,400万男人按照日程应征入伍。在俄国军队的1860万士兵中,1/10的人员来自境内的少数民族。

  在一战期间,来自欧洲边缘地位的民族往往在对立的双方阵营中都有士兵,包括波兰人、捷克人和克罗地亚人,甚至包括塞尔维亚人和意大利人。作为被征兵的民族,他们别无选择。军队的纪律非常严格和残酷,宣传机器也肆意夸大来自敌方的威胁,尽管这具有明显的让他们继续作战的动机。以沙皇俄国的军队为例,如果一个士兵逃亡或者“自愿地”被俘虏,那么他的家人将被剥夺国家给予的津贴补助。而且,许多来自偏远的东欧地区的士兵识字率很低,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民族认同问题。1918年,一位英国外交官嘲讽道,假设你在乌克兰问一个农民,他的民族是什么,“他将回答他具有正宗的希腊血统”;“如果被接着问到他是大俄罗斯人、波兰人还是一个乌克兰人时,他的回答可能就是他是一个农民;如果坚持问他说什么语言,他的回答可能就是‘地方方言’……他绝对不会想到知识界非常熟悉的民族性的问题”。


前言/序言

在英国,一战已经被人们遗忘多年了。鉴于众多的小说家,诸如派特·巴克、塞巴斯蒂安·福克斯以及地位显赫的威尔弗雷德·欧文和其他一战诗人的作品深受民众欢迎,甚至被罗列在学校的课程表里面,成为学生的必读书目,这些倾向看起来似乎非常奇怪。然而,1914-1918年这一段历史似乎已经成为文学家笔下的战争,因而脱离了它的历史基础与内涵。正如欧文所说,“我的创作主题是战争以及对于战争的遗憾”,“对一战的论述主要是基于诗歌情怀”。现在我们对于弗兰德斯和皮卡第沼泽地区血流成河的战争场面的描写过于敏感,认为它们毫无意义,认为这是一场悲剧——那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不知道他们为之付出生命的这场战争的意义何在。但是, 如果把这场冲突仅仅降低到个人悲剧的层面,不管怎么感动人,我们就失去了对历史大背景的感知能力,而对于一战的论述已经沉迷于对诗歌的情怀而展开。

在学术史上,从历史层面的论述转向文化层面的分析这种趋向不断被提升。以1914-1918年的一战为例,这种趋向已导致人们对于一战的公共记忆过于迷恋,这种记忆不是基于事实,而是基于情感性的解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的学者已经解读了一战的文化影响,特别是对于死亡的人寄托哀思的情感,而这些确实是被传统的军事史学家所忽视的内容。但是, 太过于相信这种记忆,就像现在的史学编纂趋势一样,离开主题太远,却往往忽视了战争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和知识等直接的和物质层面的影响。《长长的阴影》这本书,是一本既关注逝者又关注现实的书,因为1918年以后的生活仍在继续。事实上,正如伍德罗·威尔逊的首席发言人乔治·格雷尔在1920年所指出的那样,这是一个被战争的火焰重塑的时代。事实上,战后欧洲的大部分国家并没有陷入永恒的哀思之中,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也并不是一个几乎被绝望、失望和哀伤所笼罩的“病态的时代”。

本书的第一部分透过一战对于战后20年的影响来解析这一问题,这一时段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战后岁月,而不是像我们今天所说的“两次大战之间的停战时期”。换句话说,本书是在另一次全球性大战爆发之前对1914-1918年的解析透视。这一部分的诸章节将按顺序系统地论述审视东欧新独立国家的边界问题,以及对于自由民主的挑战、殖民帝国的前景、世界经济的混乱、重新兴起的文化价值和国际和平所面临的总体问题。一战的部分遗产是负面的,甚至是有害的,但是有些影响则是向积极的方向转化:20世纪并不仅仅是一个充满“仇恨的年代”。

通过对贯穿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些主题的论述和分析,我想说明的问题是,在最重要的方面,大英帝国在一战中的经历与欧洲大陆的法国和德国是不一样的,更不用说与俄国和巴尔干半岛的不同了。这也是本书的主要观点。英国在一战中没有遭受到本土入侵,没有遭受到严重的轰炸,没有被卷入到革命的浪潮之中,甚至也没有受到内战和非法军事暴动的蹂躏。事实上,除了民间的关于总罢工和经济大衰退的记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英国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比欧洲大陆的那些邻居们稳定得多。但是,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1916年爱尔兰复活节起义之后的年代。爱尔兰关于一战的记忆与英国的主体部分相比更具有欧洲大陆的特征。1916-1923年爱尔兰独立战争的遗产,它的内战和分离的倾向,将影响20世纪的其余岁月。

一战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它重新塑造了近东、殖民地的非洲和东亚地区。即使在这个层面上,英国的经历也是非同寻常的,当其他帝国在一战后纷纷崩塌之际,不列颠之下的和平(这有点像法兰西帝国)却在1918年之后达到了一个顶峰。然而,英国在巴勒斯坦和美索不达米亚势力的意外扩张,却成为它将来发展的障碍。当战争阴影在30年代初开始显现的时候,一战也对英国的反应产生了影响,英国不仅仅是通过绥靖政策来试图维持和平,同时也在为可能发生的战争做应急的准备。当时的执政者致力于英国自身防空体系的构建,而不是把另一批军队送到欧洲大陆去充当炮灰。30年代的英国一直在努力避免一场新的大战的爆发。也正因为如此,在下一次大战爆发并且呈现出与一战不同的战争形式的时候,这在1940年几乎拯救了英国。

与英国相比,美国无论在地理位置上,还是在精神感觉上,都更加远离一战。关于战争究竟能够带来什么,美国不断增长的幻灭感逐渐与英国趋于一致。最主要的不同主要体现于伤亡的人数,英国的死亡总数是72��3万人,美国则是11��6万人——而其中超过半数的死亡是由于1918年的大流感。8对于美国人而言,“大战”应该是1861-1865年的美国内战,共有62万人死于这场可怕的内战,这个数字比两次大战期间美国死亡人数加起来还要多。对于美国人来说,他们介入一战的时间短暂,损失微小,所以一战很快就被1941-1945年的二战与其后的冷战所冲淡了。然而,正是由于一战,美国第一次比较深入地介入了欧洲的冲突,并以此步入了全球外交。对美国领导人而言,这种经历将成为20世纪美国外交的一个标杆,尤其是当他们感到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面临政治负担和精神困境的时候。

  一战的影响非常广泛,并且贯穿了整个20世纪的20年代和30年代。但是这场被称为“终结所有战争的战争”的意义被彻底推翻了,因为不到四分之一世纪之后就爆发了第二场更恐怖的大战。在二战中,英国遭到了严重的轰炸,面临着迫在眉睫的侵入英国本土的威胁,它在亚洲的殖民体系也被这场战争彻底颠覆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被称为“两次世界大战的间歇期”,1914-1918年的战争也因此被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后整整20年的时间里,一战的意义被二战和冷战所掩盖,因为它们带来了更恐怖的屠杀和轰炸。一战价值的重新发掘是在20世纪60年代,也就是距离一战大约50年的时候。对于英国人而言,正是在这一时期,1914-1918年成为了一个故事的形式,而且主要是关于战壕和诗人的故事。

1945年之后,1914-1918年的一战造成的直接的物质层面的影响已经消失了,但是关于这段历史的记忆方式却变得更加重要,然 长长的阴影 [一本书读懂一战]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长长的阴影 [一本书读懂一战]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长长的阴影 [一本书读懂一战]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长长的阴影 [一本书读懂一战]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此书很好的梳理了一战的各方面影响,尤其文学和艺术方面的内容的让人耳目一新。同时会对绥靖政策,纳粹崛起,大萧条等有更深刻的理解。唯一缺点是可读性略欠。中国是一战战胜国,有数十万劳工支援欧洲,但一战基本被忽视了。

评分

正版..........

评分

平装本,关于一战的书,还可以。

评分

东西不错,价格合适。

评分

评价很不错的书

评分

一战的历史

评分

好好好

评分

非常好,很喜欢,值得看,价格实惠

评分

单位建设图书室,购置图书,好好学习,坚守岗位。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长长的阴影 [一本书读懂一战]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