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随着新设备和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可弯曲支气管镜技术已经成为肺脏病科*常使用的侵入性诊疗技术之一。
这本新版的《可弯曲支气管镜技术》是支气管镜医师的必备参考书。书中重点论述了支气管镜操作中可能的并发症、禁忌证和注意事项。另外,还介绍了介入肺脏病科目前所使用的技术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技术。《可弯曲支气管镜技术(第3版)》包含4部分内容:
●支气管镜检查概述
●治疗性支气管镜操作
●诊断性支气管镜操作
●特别注意事项
书中也论述了支气管镜新技术,如支气管腔内超声。新增章节讨论了终末期肺气肿和内科胸腔镜中半硬质胸腔镜的应用。
对于呼吸科医师、肺脏病科医师以及需要提高介入支气管镜操作技术的培训医师和住院医师来说,<可弯曲支气管镜技术》是一本理想的培训指南。
作者简介
王国本(Ko-Pen Wang),美国马里兰州巴尔地摩市海港医院胸部疾病诊断和肺癌中心主任,约翰霍普金斯医院介入肺脏病中心兼职教授。
阿图尔.C.梅塔(Atul C.Mehta),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克利夫兰诊所肺脏病研究所教授、主诊医师。
J.弗兰克斯·特纳.Jr(J.Francis Turner Jr.),美国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市内华达癌症研究所及内华达医学院内科教授,介入肺脏病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部分 支气管镜检查概述
第1章 诊断性支气管镜技术新纪元
第2章 支气管镜室的感染控制及放射安全
第3章 可弯曲支气管镜下喉部检查
第4章 气道实用解剖学
第5章 可弯曲支气管镜检查的麻醉
第6章 可弯曲支气管镜培训
第7章 可弯曲支气管镜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第2部分 诊断性支气管镜操作
第8章 气道内病变的支气管镜检查术
第9章 支气管镜下肺活检
第10章 支气管肺泡灌洗术
第11章 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获取细胞学和组织学样本
第12章 自发荧光在可弯曲支气管镜中的应用
第13章 支气管腔内超声
第14章 虚拟支气管镜导航的应用和局限性
第3部分 治疗性支气管镜操作
第15章 激光、电凝、氩等离子凝固术和冷冻治疗在可弯曲支气管镜中的应用
第16章 可弯曲支气管镜在支气管腔内近距离放射治疗、定标放置和射频消融中的应用
第17章 异物误吸及可弯曲支气管镜检查
第18章 支气管镜在咯血中的应用
第19章 可弯曲支气管镜技术和支架应用
第20章 光动力疗法治疗肺癌
第21章 球囊扩张支气管成形术
第4部分 特别注意事项
第22章 硬质支气管镜技术
第23章 儿科可弯曲支气管镜技术
第24章 支气管镜在ICU中的应用
第25章 支气管热成形术
索引
前言/序言
自1964年池田茂人教授发明可弯曲支气管镜以来,呼吸内镜作为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介入手段成为了一门新兴的专业学科,介入肺脏病学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关于“介入肺脏病学”,目前认为其定义应为:“针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侵入性治疗操作的一门科学和艺术”,掌握这一门科学,除了要掌握常规的呼吸病学的知识和技术之外,还需要更多专门的训练和更专业的判断。《可弯曲支气管镜技术》(第3版)以其细腻的描述、丰富的内容为我们从业人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它传播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将池田教授永不放弃的精神以及为患者服务是介入肺脏病学技术发展的终极目标的理念传播给读者。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分耕耘就必定会有一分收获。
本书的作者之一王国本教授是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TBNA)的发明者、革新者和推动者,是国际著名的介入肺脏病大师。中国的呼吸内镜技术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近20年来已得到普及,其中,王国本教授身体力行、亲力亲为,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我与王国本教授相识十余年,并于2008年到美国师从王教授,王教授是一位温文尔雅的长者,他对患者耐心细致,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学生教诲谆谆,他是我的老师,更是我的榜样。此次有幸翻译本书是我的荣耀,我深感欣慰,同时也诚惶诚恐,唯恐词不达意。好在与我共同主译的黄海东教授曾在美国亨利福特医院工作学习一年,是我国介入肺脏病学的后起之秀,他在全书的翻译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期待这部优秀的著作早日出版,希望本书中文版的发行将会对我国介入肺脏病学的发展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最后,对参加本书翻译工作的年轻同行为此书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深深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呼吸内镜学:原理与实践》 本书深入探讨了呼吸内镜学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且深入的学习平台。作为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的重要工具,呼吸内镜技术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本书旨在系统梳理这些发展,并指导读者掌握现代呼吸内镜学的精髓。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与技术演进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呼吸内镜学的历史渊源,重点介绍早期技术的发展及其局限性,为理解现代技术的优势奠定基础。随后,详细阐述了呼吸内镜的解剖学基础,包括气道的精确解剖结构、黏膜特性以及与周围组织的相互关系,这是成功进行内镜操作的关键。 在技术层面,本书对不同类型的呼吸内镜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包括其光学系统、成像技术、工作通道设计以及各种附件(如活检钳、刷取器、喷雾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特别地,对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高清内镜、放大内镜以及配备有特殊传感器的内镜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强调了它们在提高诊断准确性方面的作用。 第二部分:临床操作与诊断技术 本部分是本书的重点,详细阐述了呼吸内镜在各种临床场景下的具体应用。从术前准备、麻醉选择、操作流程到术后管理,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解,并提供了丰富的图示和操作技巧,帮助读者掌握安全有效的操作方法。 针对不同的呼吸系统疾病,本书系统介绍了呼吸内镜的诊断策略。例如,在肺结节的诊断中,重点讲解了如何通过内镜定位、活检取材(包括直视下活检、盲检、超声引导活检等)来明确病灶性质。在不明原因咯血的诊断中,详细阐述了内镜下寻找出血点、止血治疗的各种技术。对于肺部感染性疾病,则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气道分泌物取样、定量培养等方法来指导抗生素的选择。 此外,本书还专门开辟章节讨论了呼吸内镜在诊断与管理间质性肺病、阻塞性肺疾病(如COPD、哮喘)以及气道狭窄(如肿瘤压迫、术后狭窄)等疾病中的作用,并介绍了相应的内镜下干预措施。 第三部分:治疗性呼吸内镜技术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呼吸内镜已不仅仅局限于诊断,更在治疗领域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本部分全面介绍了各种治疗性呼吸内镜技术。 在气道管理方面,本书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呼吸内镜进行气道清理(如清除痰液、血凝块),以及在支架植入术(包括各种材质和类型的支架,如金属支架、硅胶支架)中的应用,以解除气道狭窄。 对于肺癌的治疗,本书重点介绍了内镜下肿瘤消融术(如射频消融、冷冻消融)、激光治疗以及光动力疗法等微创治疗技术,并讨论了它们在不同期型肺癌中的适用性。 此外,本书还涵盖了内镜下止血技术(如电凝、氩气等离子凝固、药物注射),以及在治疗气胸、胸腔积液中的应用,例如胸膜活检、胸腔内给药等。 第四部分:新兴技术与未来展望 本部分聚焦于呼吸内镜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 气道成像与导航技术:详细介绍了虚拟导航技术、电子鼻咽镜和支气管镜导航系统等,阐述了这些技术如何提高病灶定位的精准度,尤其在早期肺癌的筛查和诊断中。 机器人辅助呼吸内镜:探讨了机器人技术在呼吸内镜操作中的潜力,包括提高操作的稳定性和精确性,以及实现远程操作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在呼吸内镜中的应用:分析了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病灶分析、诊断辅助等方面的应用前景,以及如何通过AI技术提升呼吸内镜的诊断效率和准确性。 微创介入治疗的拓展:展望了呼吸内镜在更多复杂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如微创肺活检、肺实质的靶向治疗等。 第五部分:质量控制与伦理考量 本书最后部分强调了呼吸内镜操作的质量控制标准,包括术前评估、操作规范、并发症预防与处理以及数据管理。同时,也关注了呼吸内镜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如知情同意、隐私保护以及技术可及性等,呼吁读者在实践中秉持高度的专业责任感。 本书特色: 全面性:涵盖了呼吸内镜学的理论基础、技术操作、诊断与治疗等各个方面。 实践性:强调临床应用,提供丰富的操作技巧和图示,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前沿性:关注最新技术进展,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帮助读者保持知识的更新。 系统性: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层层递进,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 《呼吸内镜学:原理与实践》是一本为呼吸科医生、内镜技师、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量身打造的权威指南,旨在为他们提供坚实的理论知识和实用的操作技能,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呼吸系统疾病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