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毒物全史:毒性大案

世界毒物全史:毒性大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史志诚 编
图书标签:
  • 毒物史
  • 犯罪史
  • 毒理学
  • 历史
  • 悬疑
  • 侦探
  • 毒物
  • 案件
  • 科普
  • 全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43852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636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7
字数:52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人类社会自从私有制产生后,追求私利的罪恶就随之出现了。人欲的恶性膨胀的结果,使一些人利令智昏,不惜伤害甚至消灭自己的同类。这种罪恶之举必定要受到相应的惩罚。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法律需要被制定、认可并发挥其作用。国家法律规定了人们的行为规范,强制人们必须遵守。但重要的是,要构建起为人们普遍认可和自觉遵循的强大的道德秩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世界毒物全史:毒性大案》共10卷,分别记述毒物恐怖案、施用毒物自杀案、毒杀大案、食物中毒案、药物与农药中毒案、毒酒中毒案、贩毒大案与毒枭、核走私及施毒杀人犯、名人意外中毒事件和历史中毒悬案,涉及100多个案例。

目录


第21卷 毒物恐怖案
卷首语
1 恐怖主义与投毒恐怖
1.1 历史上的恐怖活动及其应对
1.2 生化毒物恐怖的危害与处置
1.3 记述和应对毒物恐怖的专著
2 美国“泰诺恐慌案”
2.1 事件经过
2.2 事件处置
2.3 事件调查
2.4 社会评述
3 日本毒糖果敲诈恐怖案
3.1 固力果食品公司绑架投毒事件
3.2 格里克森永公司被恐吓投毒事件
3.3 森永公司毒糖果事件
3.4 事件影响
4 中国台湾毒蛮牛恐怖案
4.1 事件经过
4.2 事件处置
4.3 案情真相
4.4 事件影响
5 日本东京地铁沙林毒气恐怖案
5.1 事件经过
5.2 事件真相
5.3 事件处置
5.4 法庭审判
5.5 事件影响
6 美国毒物邮件恐怖案
6.1 美国炭疽邮件恐怖案
6.2 美国蓖麻毒素邮件恐怖案
7 特别恐怖谋杀案
7.1 美国谋杀橡树案
7.2 智利葡萄含氰化物恐怖事件

第22卷 施用毒物自杀案
卷首语
1 施用毒物自杀的历史
1.1 古代的赐死及其类型
1.2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社会的赐死制度
1.3 神意裁判:毒审与赐毒自杀
1.4 近现代自杀与服毒自杀案件分析
2 历史上赐毒自杀案例
2.1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之死
2.2 秦始皇时期著名将领蒙恬吞药自杀
2.3 中国南宋将领岳飞被赐鸩遇害始末
2.4 朝鲜王朝政治家赵光祖被赐毒未死
2.5 德国元帅隆美尔反希特勒被赐毒身亡
3 古代施用毒物自杀事件
3.1 中国古代秦国相国吕不韦饮鸩之死
3.2 以毒蛇噬胸自尽的埃及艳后之死
4 服毒自杀的典型案例
4.1 德国化学家维克托·梅耶之死

第23卷 毒杀大案
第24卷 食物中毒案
第25卷 药物与农药中毒案
第26卷 毒酒中毒案
第27卷 贩毒大案与毒枭
第28卷 核走私及施毒杀人犯
第29卷 名人意外中毒事件
第30卷 历史中毒悬案
《毒物史话:从远古到现代的化学较量》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幅跨越数千年、横亘全球的“毒物与解毒”的宏大历史画卷。我们不再聚焦于单一案件或特定化学物质,而是深入探讨人类社会如何认知、利用、恐惧和最终驾驭毒性物质的漫长历程。全书以时间为轴,以科学发现为骨架,辅以社会文化变迁为血肉,力求展现毒物学从巫术和经验主义走向现代科学的曲折道路。 第一部分:远古的低语与巫术的火花——毒性的起源与初识 本部分追溯人类与毒物相遇的初始阶段。我们将探讨史前文明中,狩猎采集者如何无意中发现某些动植物的致命性,并将其转化为狩猎的工具,乃至初级的防御手段。重点将放在古代文明中对毒性的记载和应用: 美索不达米亚与埃及的草药与毒药:分析泥板文献和纸草书中对“能致死亦能治病”物质的记载。例如,探讨莨菪属植物(Belladonna)在古代宗教仪式和早期医学中的双重角色。 印度的阿育吠陀体系:深入剖析其中关于矿物毒(如砷、水银)的提炼与应用,以及其作为“剧药”的严格使用规范,即便在现代看来这些实践仍充满争议。 古希腊与罗马的“秘密武器”:重点考察斯巴达的剧毒箭矢,以及克娄巴特拉七世时代,毒药如何成为权力斗争的幕后推手。我们将详细梳理狄奥斯科里德斯(Dioscorides)的《药物论》如何试图系统化这些知识,标志着早期药理学的萌芽。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隐秘技艺与炼金术的狂热 随着古典时代的终结,毒药知识的传播变得更加隐晦和分散。本部分聚焦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早期,毒物学如何与炼金术、宫廷阴谋、以及修道院的草药园交织。 阿拉伯世界的传承与发展:探讨伊斯兰黄金时代学者如何继承并发展了希腊的医学知识,尤其是在“死神之盐”——砷的提纯技术上的突破,及其在外科手术和皮肤病治疗中的尝试。 宫廷的阴影:文艺复兴时期的“毒药大师”:聚焦于意大利城邦国家中,那些提供“无声处决”的专业人士。我们不谈论具体的案件,而是分析他们所依赖的化学原理,如如何利用锑化合物产生腹泻、呕吐等难以察觉的症状。 东方帝国的制衡:对比中国古代的“五毒”理论,以及历代方士在炼丹过程中对硫磺、水银等矿物质的深度理解,以及这些物质如何进入宫廷的养生方术,常以“仙丹”之名行毒性之实。 第三部分:科学的觉醒与毒物的量化——现代毒物学的诞生 这一部分是全书的核心转折点,标志着毒物学开始摆脱经验主义,走向严谨的科学分析。 从“猜测”到“证据”:马修·奥尔菲拉的贡献:详细介绍19世纪初,法国法医学家马修·奥尔菲拉(Mathieu Orfila)如何确立了“剂量决定毒物”的基本原则,并系统化了毒物检测的方法。重点阐述他如何利用初期的化学试剂(如硫化氢)来确凿地识别尸体中的常见毒物。 工业革命的“新毒”:工业化带来的新型化学品对公共卫生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章将分析铅、汞、以及早期的有机溶剂(如苯、氯仿)在工厂和家庭中的广泛使用,以及科学家们如何首次揭示这些工业副产品对工人健康的长期、慢性的损害。 微量分析的突破:探讨贝茨曼(Bettendorf)测试等早期比色法的出现,这些技术的进步使得从人体组织中检测出极微量毒物成为可能,极大地推动了法庭科学的发展。 第四部分:化学战争的幽灵与环境的警示 进入20世纪,毒物的运用和研究进入了两个极端:一是作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研发,二是对环境和食品安全的空前关注。 化学战的阴影与国际规范:探讨早期氯气、芥子气等化学战剂的发现与应用历史,以及随后各国为限制其使用所做的努力和签署的国际公约。此部分侧重于化学结构与生理作用之间的关系研究,而非具体战役。 环境毒理学的兴起:聚焦于二战后,如DDT等农药的广泛使用如何引发了生态系统的连锁反应。本书将分析雷切尔·卡森的开创性工作如何从生态学角度揭示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食物链的累积效应,从而催生了现代环境毒理学的概念。 监管时代的建立:分析各国政府如何通过设立专门的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建立起一套严格的毒理学测试和风险评估体系,以保障公众安全。 结论:毒物学的未来展望 本书最后将展望现代毒物学的前沿领域,包括基因毒理学、纳米材料的毒性评估,以及生物标记物在早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毒物学已不再仅仅是关于死亡的学问,更是关于生命保护和健康促进的综合性科学。 通过这部历史,读者将理解人类如何从对毒物的盲目恐惧,一步步发展出精确的量化工具,最终将这种强大的化学力量纳入科学的控制之下,以期服务于人类的福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对情感深度的挖掘。它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情节推进,而是深入到角色内心最幽暗的角落,探讨了爱、失去、执念这些永恒的主题。我特别欣赏作者笔下那些复杂的情感张力,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和挣扎。读到某些角色做出艰难抉择的瞬间,我都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仿佛那些情绪都传染给了我。这本书的后劲很大,它让人思考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自己内心深处那些未曾言明的恐惧与渴望。

评分

从纯粹的阅读乐趣角度来说,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提供了一种极为流畅且引人入胜的体验,让你愿意牺牲睡眠时间也要一口气读完。书中那些充满想象力的桥段和令人拍案叫绝的对白,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而且,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那种介于现实和超现实之间的模糊地带,让人着迷。我向所有追求高质量阅读体验的朋友们强烈推荐这本书,它不仅仅是消磨时间的读物,更是一次精神上的冒险之旅。我期待作者未来能带来更多这样令人惊喜的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实在太有感染力了,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几乎忘记了自己身在何处。作者对场景的描绘极其细腻,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味道,感受到光影的变化。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脑海中构建着画面,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非常强烈。更绝的是,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控堪称教科书级别,时而紧张到令人窒息,时而又温柔得让人心碎,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让读者完全被牵着鼻子走,完全停不下来。读完之后,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大概就是对一本好书最好的褒奖吧。

评分

读完这本新书,我简直要被里面的故事情节迷住了。作者的叙事功力太了不起了,感觉自己就像是身处一个光怪陆离的迷局之中,每一个转折都让人心头一紧。书中描绘的人物性格非常鲜明,主角的挣扎与成长,配角的神秘与复杂,都让人印象深刻。特别是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层层剥开,每一次揭露都伴随着强烈的戏剧冲突。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故事,更像是一场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探讨了在极端环境下,人们会做出怎样令人意想不到的选择。那些关于背叛、救赎和自我发现的片段,真的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我在合上书本之后,久久无法平静。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精巧得像一件艺术品。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将过去与现在、现实与幻象交织在一起,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推理和拼凑,这种挑战读者智力的过程,实在是太刺激了。每一次自以为猜到了结局,都会在下一章被狠狠地打脸,这种惊喜感是很多作品无法给予的。而且,每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到最后都会成为解开谜团的关键线索,这种伏笔的回收艺术,足见作者深厚的功底。这本书绝对值得反复品读,去体会那种层层递进的阅读乐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