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读本

中华传统文化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新,杨朝明,刘德增,杨守森 著
图书标签:
  • 中华文化
  • 传统文化
  • 国学
  • 文化遗产
  • 历史
  • 民俗
  • 经典
  • 启蒙
  • 教育
  • 中国传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52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3491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4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全面系统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本书不但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脉络和基本架构,还从儒学、宗教、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五个方面分别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神价值。是部对传统文化全面介绍得比较明白的一部书稿。


  

  ☆知识性与思想性并重。

  本书不但注重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介绍,同时对传统文化的特质和思想做了剖析,利于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适合一般读者阅读,或作为大学传统文化教材使用。

  本书可用作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材或辅助读物,也可供在校大学生和广大青年读者掌握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

内容简介

  

  《中华传统文化读本》是为贯彻落实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编写的一部符合时代要求、富有时代特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全书共由绪论和七章正文组成,可分为四个主题:绪论为一个主题,旨在探讨中国文明的进程以及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特性;第一章为一个主题,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所在;第二章为一个主题,讨论春秋战国时代所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第三章至第七章为一个主题,从儒学、宗教、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五个方面分别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神价值。本书知识性和思想性并重,目的是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部知识性与思想性并重的传统文化读本,可用作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材或辅助读物,也可供在校大学生和广大青年读者掌握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

  马新:山东大学教授、博导,山东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著有《两汉乡村社会史》(齐鲁书社1997,获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三等奖)、《论语解读》(泰山出版社2000)等。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山东孔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东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和《孔子研究》编委。著有《论语诠解》《孔子家语通解》等。

  刘德增:齐鲁师范学院教授、博导、副校长,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兼任山东大学民俗学硕士生导师、山东艺术学院民俗学硕士生导师。著有《汉武帝大传》《中国移民史》等。

  杨守森: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理事,山东省《青年思想家》杂志主编。著有《艺术想象论》《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等。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绪 论

一、世界文明视野中的中国文明进程/001

二、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004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性格/011

第一章 原始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由来

一、原始崇拜的发生与发展/024

(一)原始自然崇拜的发生与发展/024

(二)原始灵魂崇拜的发生与发展/033

(三)原始祖先崇拜的发生与发展/037

二、原始宗教体系的形成/042

(一)原始宗教的基本途径/043

(二)原始神职人员的出现/044

(三)原始宗教体系的形成/047

三、原始艺术与审美的发展/050

(一)远古装饰艺术/050

(二)原始雕塑与玉器艺术/055

(三)原始彩陶艺术/058

(四)原始乐舞艺术/060

四、远古语言文字与创世神话的滥觞/064

(一)早期文字的出现/064

(二)远古语言的发展/068

(三)神话文学的发生/068

第二章 百家争鸣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春秋战国时代与诸子百家的涌现/073

(一)孔子、孟子与儒家学派/076

(二)老子、庄子与道家学派/089

(三)墨子与墨家学派/093

(四)商鞅、韩非与法家学派/095

(五)孙武、孙膑与兵家学派/097

二、百家争鸣与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101

(一)儒家与墨家的论争/103

(二)儒家与道家的论争/105

(三)儒家与法家的论争/108

(四)儒家与阴阳家的论争/111

三、诸子学说与中国文化的奠基/112

(一) 儒家与中国文化/112

(二) 道家与中国文化/116

(三) 法家与中国文化/117

(四) 墨家与中国文化/118

(五) 阴阳家与中国文化/119

第三章 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

一、儒家的基本思想/122

(一)积极入世的政治思想/122

(二)以仁爱为基点的伦理思想/126

(三)以中庸为核心的哲学思想/128

二、儒学的发展历程/131

(一)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131

(二)儒学与佛教、道教的交融/136

(三)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141

三、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引领/148

四、儒学对世界文化的影响/152

(一)儒学对东方文化的影响/152

(二)儒学对西方文化的影响/154

第四章 佛教、道教与传统宗教文化

一、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159

(一)佛教的传播与中国化/159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166

(三)寺院及其管理模式/169

(四)教徒与戒律/172

二、道教的形成与发展/175

(一)道教的起源与传播/177

(二)道教的基本教义/179

(三)宫观及其管理方式/181

(四)道教徒与道教科仪/184

三、宗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87

(一)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87

(二)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89

四、 中国传统宗教对世界文化的影响/192

(一)中国佛教对世界文化的影响/192

(二)中国道教对世界文化的影响/195

第五章 古典文学与传统文化精神

一、绚丽多彩的诗歌/200

(一)源远流长的诗歌/200

(二)依曲定体的词作/206

(三)雅俗共赏的散曲/207

二、自由潇洒的散文/209

(一)自然古朴的先秦散文/209

(二)纷繁铺陈的赋体散文/210

(三)辞约意丰的汉魏南北朝散文/211

(四)文以载道的唐宋散文/213

(五)“自为其言”的明清散文/216

三、引人入胜的小说与戏剧/218

(一)斑斓多姿的古典小说/219

(二)后来居上的戏剧艺术/224

四、古典文学的艺术特色/227

(一) 古典文学的语言之美/227

(二) 古典文学的意境之美/229

(三)古典文学的技巧之美/230

(四) 古典文学的体式之美/231

五、古典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233

(一) 刚正不屈的人格追求/234

(二) 救世济时的道德信念/235

(三) 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237

(四) 自由率真的生命向往/238

(五) 汇通天地的宇宙情怀/239

六、中国古典文学对世界文化的影响/241

(一)中国古典文学对东方文化的影响/241

(二)中国古典文学对西方文化的影响/243

第六章 古典艺术与传统审美文化

一、虚实相映的书法与绘画艺术/247

(一)意态纵横的书法艺术/247

(二)传神写意的绘画艺术/254

二、凝重典雅的建筑与雕塑艺术/260

(一)雕梁画栋的建筑艺术/260

(二)精雕细琢的雕塑艺术/265

三、争奇斗艳的音乐与戏曲艺术/268

(一)教化天下的音乐艺术/269

(二)载歌载舞的戏曲艺术/271

四、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色/274

(一) 宇宙精神之美/274

(二)自然天趣之美/276

(三) 传神写意之美/278

(四) 技巧形式之美/281

五、古典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284

(一) 教化人伦,经世致用/284

(二) 自由放达,洒脱无羁/286

(三) 热爱自然,向往和平/290

六、中国古典艺术对世界文化的影响/293

(一)中国古典艺术对东方的影响/293

(二)中国古典艺术对西方的影响/295

第七章 科学技术与传统科学精神

一、“四大发明”与中国科学技术的辉煌/301

(一)造纸术与印刷术/302

(二)火药与指南针/304

(三)其他重要发明/306

二、中医药学的发展/310

(一)中医药学的产生与发展/311

(二)望闻问切/313

(三)中药与方剂/313

(四)经络与针灸、推拿/315

三、农学与水利的成就/318

(一)农具的变革与进步/318

(二)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322

(三)农田水利工程与灌溉技术/325

(四)四大农书的科技成就/327

四、天文学、数学成就/330

(一)天文观测与宇宙学说/330

(二)观象授时与古代历法/333

(三)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三次高潮/335

(四)中国古代数学的特征/337

五、传统科学精神与传统文化的交互影响/338

(一)“实用理性”与古代中国科学技术/338

(二)“天人关系”与古代中国科学技术/340

(三)科举文化与古代中国科学技术/342

(四)以农为本与古代中国科学技术/344

六、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对世界文化的影响/346

(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东传/346

(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西去/347

(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349

前言/序言

  前 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了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讲话,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价值以及如何继承与发扬等进行了深刻论述,提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个讲清楚”的明确要求,即“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这是党对中华传统文化研究者提出的全新要求。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出台的第一个以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件,也是第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用重大工程的方式推进的行动纲领。《意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作为长年在这方沃土耕耘的研究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以此为指导,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编写一部符合时代要求、富有时代特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为此,我们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的要求,编写了这部《中华传统文化读本》,目的是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部知识性与思想性并重的传统文化读本,既可用作高校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教材,也可用作在校大学生和广大青年读者掌握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辅助读物。

  在全书设计上,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位为总则,突出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深入阐发其文化精髓。全书共由绪论和七章正文组成,可分为四个主题:绪论为一个主题,旨在探讨中华文明的进程以及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的特性;第一章为一个主题,探讨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所在;第二章为一个主题,讨论春秋战国时代所形成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第三章至第七章为一个主题,从儒学、宗教、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五个方面分别讨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文化精髓。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反复学习、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力图做到“四个讲清楚”。比如,“绪论”中就集中体现了“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第一章体现了“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的精神;第三章至第七章都单设相关小节讲述本章相关内容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和对世界文化的影响,通过较为充分的分析,集中体现“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当然,“四个讲清楚”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总体要求,这一精神我们努力贯穿到全书的所有内容中。

  在叙述和分析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的要求,“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对中华传统美德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道德理念与规范的发掘,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努力将其转化为新的时代精神。与此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采取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对存在合理内核但又具有旧时代要素的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明显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消极、落后成分,则加以摒弃。同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积淀的中华人文精神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与归纳。

  在编写方法上,为适应广大学生和青年读者的需求,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增强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引进争鸣、讨论与分析,在每章之后都开列“思考与讨论”“参考文献导读”栏目。这样,为大家进一步开拓知识和探究学习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另外,全书还选配了一些与各章内容相对应的图片,借以增强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

  我们虽然长期在高校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教学和教材编写工作,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编写出一部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科书,对我们仍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书中的错误与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还请广大师生不吝赐教。让我们共同努力、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源源不断地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我们能够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站稳脚跟。


                 编 者

                                                  2017年2月于泉城济南


《风华绝代: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本书精选了中国文学史上各朝代最具代表性的古典诗词作品,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汉唐盛世的雄浑壮阔,宋词婉约的细腻情感,以及明清诗歌的别样风情。每一首诗词都配有详细的背景介绍、作者生平、创作意图的深度解读,以及精炼的语言分析,力求还原诗词创作时的时代气息与作者心境。 书中收录了屈原的《离骚》,感叹其家国情怀与浪漫主义精神;李白的《将进酒》,体味其豪放不羁与豁达人生;杜甫的《春望》,体悟其忧国忧民的深沉思绪;李清照的《声声慢》,感受其词中泪的凄婉与坚韧;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品味其超然物外与人生哲理。此外,还囊括了诸如《诗经》的质朴,《楚辞》的瑰丽,《乐府》的民情,《古诗十九首》的感伤,《唐宋八大家》的大家风范,以及晚唐、宋、元、明、清各时期众多名家名篇。 每一部分的鉴赏都力求深入浅出,既有对诗词本身艺术手法的剖析,如意象的运用、对仗的精妙、格律的讲究,也有对其背后所承载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哲学思想、历史事件的梳理。例如,在鉴赏陶渊明的田园诗时,我们会探讨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体现的返璞归真、淡泊名利的士人情怀,以及其对官场腐败的厌弃和对自然田园的向往,这种精神在中国文人士大夫阶层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书中还特别设置了“诗词与人生”的板块,选取部分诗词,联系现代生活,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当下的人生境遇中,体味诗词中的情感共鸣,汲取其中的智慧与力量。例如,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可以重温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体会其宽广的胸襟和豁达的态度;在经历离别时,可以细读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感受跨越时空的真挚友情。 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典雅而不失流畅,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学术术语,以期让广大读者,无论是文学爱好者还是初次接触古典诗词的学习者,都能轻松愉快地阅读。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些千年经典的品读,读者不仅能提升文学素养,更能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风华绝代: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不仅是一本诗词鉴赏集,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一次与古人灵魂对话的心灵体验。它将带你走进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世界,让你在字里行间,感受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情感积淀与智慧闪光。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中华传统文化都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觉得它深邃而悠远,但却又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去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读本》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深处的大门。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化,更是在“感受”文化,让那些曾经遥远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 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关于“中国古代艺术”的篇章。我一直对中国的书法、绘画、陶瓷、建筑等艺术形式充满好奇,但总是觉得它们距离我太过遥远,不懂其中的门道。这本书以非常生动的方式,将这些艺术形式进行了介绍。它不仅仅是展示了艺术作品的美,更重要的是,它解释了这些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 比如,在介绍中国书法时,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笔画和结构上,而是深入地探讨了书法与中国哲学、特别是道家思想的联系,解释了为什么书法能够体现出“气韵生动”、“笔随心走”的艺术境界。在介绍中国绘画时,它让我看到了水墨画中“留白”的妙处,理解了为什么中国画更注重写意,而非写实。 书中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讲解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认为建筑就是砖瓦木石的堆砌,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建筑中蕴含的宇宙观、哲学思想和人伦道德。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中国的古代宫殿、寺庙、园林,能够与自然融为一体,为什么它们能够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 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的审美情趣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也更加懂得去欣赏生活中的美。我甚至开始尝试着学习一些简单的中国画技巧,感受那份宁静和专注。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中华传统文化读本》这本书,是我近期读到过最有价值、也最能引发我思考的一本书。我一直认为自己对中国文化有一些基本的了解,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我的固有认知,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 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关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的描绘。我以前对古代社会生活的想象,大多来自于影视剧,觉得它充满了神秘和浪漫。但这本书,则用一种更加真实和客观的视角,展现了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它让我看到了古代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社会交往。它让我明白了,古代社会是如何分层的,各个阶层的人们又是如何生活的。比如,书中对古代官场生活的描绘,让我看到了官员们的权力斗争、人情世故;对古代商人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他们如何经商谋利,如何与社会互动。 书中还对古代的教育、婚姻、娱乐等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它让我看到了,古代的教育是如何进行的,学子们又是如何学习的;古代的婚姻是如何形成的,男女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维系的;古代的人们又是如何娱乐放松的,他们有哪些有趣的活动。 这些细节的描绘,让古代社会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变得鲜活起来。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着那个时代的脉搏。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我们当下的社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中华传统文化读本》这本书,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用他深邃的目光,向我娓娓道来那些被时光打磨得愈发璀璨的文化瑰宝。我并非文化研究的专业人士,平日里也只是对传统文化保持着一份浅薄的好奇。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以往对“文化”的认知,它不再是那些束之高阁、难以企及的典籍,而是融入了日常生活的脉络,渗透进民族精神的血脉。 书中关于“儒家思想”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我一直以为儒家就是讲究“仁义礼智信”,讲究尊师重道,这些都是学校里学到的皮毛。但这本书,却将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以及它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现。从孔子“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到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再到荀子“君子性恶,其善者伪也”的强调后天努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儒家思想内部的丰富性和发展性。 尤其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对儒家思想如何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教育体系,乃至每一个普通人的行为准则,都做了细致的分析。它让我明白,为什么中国古代社会能够形成如此稳定和有序的秩序,为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能够激励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当下的社会,思考传统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君子”的定义和要求。书中描述的君子,不仅仅是品德高尚的人,更是有着独立思考能力、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读到那些关于君子的品格和行为的论述,我仿佛看到了古代文人的风骨,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底线。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中华传统文化读本》这本书,起初只是抱着一种“填补一下空白”的心态,毕竟,作为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多少应该有所了解。然而,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并深入阅读之后,才发现它所带给我的,远不止于此。它像一条涓涓细流,滋润了我干涸已久的心田,让我对自己的文化根源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深刻的体悟。 我最先被吸引的是书中关于“中国古代科技”的介绍。我一直认为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主要集中在四大发明上,除此之外,便所知甚少了。但这本书却为我揭示了一个更加广阔和深邃的领域。它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在天文、数学、医学、农业、军事等诸多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比如,书中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介绍,让我看到了祖先们对宇宙的敬畏和探索精神。从观星测时的历法,到精密的浑天仪,都展现了他们高超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在医学方面,书中对中医理论的阐述,以及对历代名医的介绍,让我看到了中医“治未病”的预防理念,以及“整体观”的独特视角。 尤其让我感到惊叹的是,书中对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描述。我一直认为农业是比较基础的行业,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农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如何通过精耕细作,利用自然规律,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养活了庞大的人口。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并非仅仅是思想和文化的民族,更是一个具有高度实践智慧和创新能力的民族。这些古代科技的成就,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骄傲,更是世界文明的宝贵财富。

评分

这本《中华传统文化读本》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全新维度。一直以来,我对中国的文化都有着模糊而美好的印象,总觉得它深邃而遥远,像一个藏在古籍里的宝藏,却又不知从何下手去挖掘。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书,才发现它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以一种温和而引人的方式,将那些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文化符号,一点点地呈现在我眼前。 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关于“礼”的章节。以前对“礼”的理解,可能仅限于一些日常的礼仪,比如待人接物要客气,吃饭要斯文等等。但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到,“礼”在中国文化中远不止于此,它是一种社会秩序的基石,一种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从古代的朝堂之礼,到家庭中的孝道伦理,再到朋友间的信义往来,这本书都做了细致入微的阐述。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中国人那么重视“面子”,为什么长幼尊卑的观念根深蒂固,为什么“仁义礼智信”被奉为圭臬。 特别是书中对“孝”的解读,让我颇有感触。过去总觉得“孝”就是对父母的顺从和供养,但这本书却拓展了我的视野。它让我看到,“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精神上的慰藉,是理解和尊重,是“父母在,不远游”的牵挂,也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敬畏。读到那些古代“孝子”的故事,虽然有些情节在现代看来显得有些极端,但背后所蕴含的那份深沉的爱与责任感,却是跨越时空、令人动容的。这本书让我反思了自己在与家人相处中的一些不足,也让我更加珍惜与家人共度的时光。

评分

这本书,我可以说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发现的,当时只是被它简洁却充满韵味的封面所吸引,但没想到,它所承载的内容,却像一个巨大的宝藏,一点点地挖掘,就会发现源源不断的惊喜。对于我这样一个在现代都市中生活的人来说,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追逐着光鲜亮丽的表象,却忽略了内心深处那份属于民族的根脉。《中华传统文化读本》恰恰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我被书中关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梳理深深吸引。以往我对这些哲学家的了解,大多来自于一些只言片语的介绍,比如“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等,觉得它们很玄妙,但又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这本书则系统地介绍了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再到晚清思想的演变过程。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这些思想家和他们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史料,展现了这些哲学思想是如何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发展、演变的,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实践。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禅宗”的介绍印象深刻。禅宗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以及“顿悟成佛”的理念,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比较难以捉摸的概念。但这本书通过对禅宗公案的解读,以及对历代禅宗大师的生平事迹的介绍,让我对禅宗的智慧有了更深的体悟。我开始理解,为什么禅宗能够在中国文化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为什么它能够影响了那么多的艺术家、文人和普通人。 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的内心更加平静了,也学会了用一种更超然、更宽广的眼界去看待生活中的各种烦恼和困境。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所认为的“问题”,可能只是自己内心的执念,而真正的答案,往往就在我们自己的心中。

评分

《中华传统文化读本》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润的长者,用他饱含深情的语言,将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往事,一个个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我一直觉得自己对中国文化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但这种亲近感,却常常只停留在一些模糊的印象之中,缺乏清晰的脉络和深刻的理解。直到这本书的出现,我才真正地走进了中国文化的深邃殿堂。 我被书中关于“中国古代的节庆习俗”的描述深深吸引。我一直觉得,这些节日,比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等,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固定的庆祝活动,但这本书却为我揭示了这些节日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春节要吃饺子,为什么清明要扫墓祭祖,为什么端午要赛龙舟吃粽子,为什么中秋要赏月吃月饼。这些习俗,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和纪念,更是蕴含着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对先人的敬意,对自然的感恩,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书中对每一个节日的起源、演变、以及在不同地区的具体习俗,都做了细致的介绍。它让我看到了,这些看似零散的习俗,是如何串联起中国人的生活,如何维系着家庭的纽带,如何传承着民族的精神。 读到关于中秋节的部分,我仿佛看到了古人团圆赏月的温馨画面,感受到了那种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读到关于端午节的部分,我仿佛听到了鼓声震天、旌旗招展的赛龙舟场面,感受到了那种不屈不挠、奋勇争先的精神。 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些熟悉的节日,也让我更加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光,更加懂得感恩生活。

评分

我最近终于有幸拜读了《中华传统文化读本》,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和启发,远超我的预期。我一直认为自己对中国文化颇有了解,也看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这本书的视角和深度,让我觉得自己之前的认知都还只是浮光掠影。 尤其是在关于“道家思想”的部分,我以前对老子、庄子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无为而治”、“顺其自然”这些字面意思上。但这本书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解读,让我看到了道家思想的精髓所在。它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书中对“道”的阐释,从宇宙的本源到个人的修身养性,都做了细致的剖析。我开始明白,为什么“道”被视为万物的母亲,为什么“上善若水”能够成为人们追求的境界。 书中还提到了“天人合一”的概念,这一点尤其让我着迷。它让我意识到,人类并非孤立于自然之外的存在,而是与自然万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整体。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中,尤其具有警示意义。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似乎越来越倾向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却往往忽略了自然的规律和自身的渺小。这本书提醒我,应该以更加谦卑和敬畏的心态去对待自然,去寻找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 而且,书中对这些抽象的哲学概念的解读,并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穿插了许多历史故事、诗词歌赋,甚至是具体的实践方法,让这些古老的智慧变得鲜活起来。我甚至尝试着将一些“道家”的养生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和舒畅。

评分

《中华传统文化读本》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引路人,带领我一步步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世界。我一直认为自己对中国文化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但这种亲近感,却常常只停留在一些模糊的印象之中,缺乏清晰的脉络和深刻的理解。直到这本书的出现,我才真正地走进了中华文化的长河,感受到了它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我被书中关于“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和传说故事”的介绍深深吸引。我一直对这些故事充满好奇,比如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盘古开天辟地等等,但总觉得它们只是古老的神话传说,缺乏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却为我揭示了这些民间信仰和传说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观念。它让我明白了,这些故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对社会伦理的思考,以及对美好愿望的寄托。 比如,书中对“牛郎织女”传说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古人对爱情的执着和对家庭的重视,也让我感受到了那种跨越时空的思念和坚守。对“嫦娥奔月”的解读,则让我看到了古人对神秘月亮的向往,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这本书还让我看到了,这些民间信仰和传说故事是如何在中国社会中流传,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它们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懂得去欣赏那些流传千古的故事所带来的温暖和启迪。

评分

我必须要说,《中华传统文化读本》这本书,对于我这样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但又缺乏系统知识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份量身定制的礼物。它没有故弄玄虚,也没有艰涩难懂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在我的面前。 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部分。我一直对唐诗宋词有着特别的情感,但很多时候,我们接触到的只是零散的片段,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这本书则从诗经、楚辞开始,一直梳理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对每个时期的文学特点、代表作家、经典作品都做了详尽的介绍。 它让我不仅了解了这些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更让我深入地理解了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和情感。比如,读到白居易的《长恨歌》,我不再仅仅是欣赏它的优美文字,而是能够感受到他对历史事件的感叹,对爱情的悲悯。读到苏轼的词,我更能体会到他旷达的人生态度,即使身处困境,也依然能够保持乐观和豁达。 这本书还让我明白了,中国古代文学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哲学思想、民俗风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不再是独立的艺术作品,而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喜怒哀乐,也展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唐诗”的解读。它让我看到了唐朝那个辉煌时代的风貌,也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豪情壮志和细腻情感。从李白的浪漫不羁,到杜甫的忧国忧民,再到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每一个诗人都用自己的独特风格,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

书局的书都是经典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看了一下 还不错 书装订的也还可以

评分

不错

评分

快递小哥人很好 服务特别棒!!

评分

帮朋友购买的图书,每一次都是在京东购买,超级赞,很满意!

评分

很好的书,是正版的,内容也很专业

评分

看了一下 还不错 书装订的也还可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