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閱讀史,十年文化生態的觀察與側寫。
風趣而考究,專注而博雅,一部關注閱讀的心靈史。
楊早身兼(文學與近代文化史研究方麵的)學者、書評人與閱讀推廣的實踐者三重身份,《早讀過瞭》輯錄其近十年來的近百篇關於閱讀、文學、大眾文化等方麵的文化評論、書評與短書劄文字。楊早師從北大中文係著名學者陳平原教授,開啓對中國近現代輿論史、傳媒史的關注,並由此進入對中國近現代文學與文化史的研究。嚴肅的學術研究與寫作之外,亦熱衷實踐對大眾閱讀的推廣與實踐,除對專業領域內過眼新書多有評論推介,亦嘗試將專業視角對準當下,對當下齣版、媒體與閱讀生態都有犀利的觀察與評論。此外,因其身體力行主持推廣社區閱讀實踐(“閱讀鄰居”),並積極嘗試用新媒體推送私人閱讀書單,所以本書亦輯錄相當部分的短書劄,以誌其推廣大眾閱讀的雪泥鴻爪。
楊早,1973年生於四川富順,中山大學文學學士,北京大學文學碩士、博士。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副研究員。曾發錶《五四時期北大學生刊物比較》《〈京話日報〉的啓濛睏境——以梁濟等人自殺為中心》《評價於丹:學術規範還是傳播法則?》《“話題電影”與當代中國的精神生活》《改寫曆史與文學重建——晚清小說與當下網絡小說異同辨》等論文,著有《紙墨勾當》《清末民初北京輿論環境與新文化的登場》《民國瞭》《野史記》《說史記》,編有“話題”年度係列(《話題2005》至《話題2014》)、《瀋從文集》《汪曾祺集》《六十年與六十部:共和國文學檔案》等,譯著有《閤肥四姊妹》。
目錄:
爭取不被當炮灰
沒藥還是解毒劑?
去奇乃得真民國
大傢都來讀經典
人人傢裏都有史
好書恨多貪過眼
這個時代沒有耐心,你一定得有啊
編完、校完《早讀過瞭》,我突然發現,我好像喪失瞭我的擬想讀者。
我本科二年級的任務是“八篇書評”。那時的擬想讀者就是本科導師黃修己先生,隻要導師同意通過就一切OK。題目似乎也是導師指定的,記得有《墳》,可現在完全想不起都寫瞭些啥。
四年級的時候,畢業論文導師程文超先生有次要我寫一篇張旻小說《校園愛情》(?)的書評,我請教他怎麼寫,程老師慷慨激昂地說瞭一番。後來交瞭稿,程老師說:你這篇書評啊,把我說的都寫齣來瞭,可是……沒有你自己的看法啊。
畢業後在媒體工作。因為曆史係的師姐李霞在《粵港信息日報》編書評版,我就開始給那兒寫書評。集體宿捨樓,她就住我樓下,所以經常是叫我過去,給我一本書。我吭哧吭哧讀,完瞭來一韆字。這期間的擬想讀者……我也不知道是誰,因為書評不像新聞或時評,讀者正麵或反麵的意見都會來信或給編輯部打電話。書評會影響哪些人?我到現在也不清楚。反正評什麼書也是編輯定的。
這期間,有一本書是自己讀後有感想的,《呂著中國通史》。因為不是新書,報紙書評版比較難發。我就壯起膽投給瞭《讀書》,居然在“短長書”欄目登瞭齣來。那時《讀書》的地位非同小可,我被同事和同學逼著各請瞭一頓飯。
還有一次,我給《蘇菲的世界》寫的書評,發在《粵港信息日報》上,過瞭一陣,卻發現被人剪破拼貼,也發在瞭《讀書》的“短長書”裏。追究瞭一下,無果。不過,說明我的書評還是有人看的。
1998年來北京讀研,正逢《中國圖書商報·書評周刊》創辦,主編是現在凡客的CEO,陳年,到處拉人寫稿。我被師兄師姐介紹認識,可能還算手快吧,就被劃拉進固定書評作者隊伍裏。那時《書評周刊》有一個製度很好,固定書評作者,每人每月可以報銷200元書費。這就讓窮學生有瞭底氣去關注新書,比加200元稿費得勁兒。發在《書評周刊》上的書評,以《餘兮餘兮奈若何》影響較大,這跟餘鞦雨先生的火熱市場地位有關吧。
讀書期間的另一類書評,是學術類書籍評論。這些書是擺明瞭的小眾,所以擬想讀者不外是學界同行。好在治學偏曆史,還不至於新名詞亂飛。
畢業之後,寫書評其實已經是一件有些疲憊的事。我這個人,不愛做跟彆人一模一樣的事,也不愛做重復自己的事。在沒有找到新的寫作動力之前,除瞭齣版社的編輯朋友約稿實在推不掉,反倒是偏愛給媒體寫一些短書評,一二百字,一條微博的量,有點寸鐵殺人的意味,其實也是訓練自己用最少的文字點準評論對象的穴位。
又過瞭些年,發現自己又可以寫比較長的書評瞭。紙媒受版麵的限製,特彆偏愛韆字文。但是韆字的書評,如果想全麵一點,就很容易寫得“闆”,又要介紹內容,又要梳理譜係,還要獨抒己見,往往自己都有話沒說完就畫句號的感覺。而且我這個人看書喜歡看細節,從細節進入一本書的世界,所以慢慢摸索齣另一種寫書評的方法,以問題而非書本作為切入點,將書本中的述論,與自己對時事、社會、曆史的思考融入其中,感覺這樣更能做到“隨腳齣入”,行止自然。
2011年與邱小石、綠茶一道創辦“閱讀鄰居”讀書會,薦書是其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環。因為是同好相聚,不假外物,用邱小石的話,“想咋個就咋個”。薦書評書,都不為發錶,就更加自由瞭。對一本書的推薦與評論,有可能經曆三個階段:
(一)在DIAO計劃(這是一個盲薦圖書的計劃)的微刊裏,寫個韆把字的推薦語,隨便寫,就是寫自己最感興趣的點,反正讀者書已到手,重要的不是“要不要讀”而是“怎麼讀”;
(二)如果這本書被選成瞭讀書會的主題書,我就會在讀書會上有一個長篇的話癆式發言。有現場速記,每次都是發言的時候很爽,整理的時候痛不欲生,但有好多“砸掛”式的快樂,逮到什麼說什麼,經常是迴應其他書友的疑問與評論,針對性很強;
(三)如果還有未竟之言,或問題重要,也會將發言記錄再加工改寫成一篇長書評,再在媒體上發錶。整個過程,因為都是自動自發,沒有逼迫感,完全沒有此前“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痛苦,想咋個就咋個。寫書評二十年,近幾年算是最舒服最手順的啦。
2001年曾經齣版過一本書評集《紙墨勾當》,收羅瞭自本科畢業到研究生畢業這六年的書評。《早讀過瞭》從那個時點齣發,又是十五年,各個時段的文字都有。我很難說清,整本書的擬想讀者該是什麼樣的人。要說這書是我的閱讀小史,也不盡然,大多數篇什還是外嚮的,期待與彆人分享,而非內心的隱秘生活。我隻能說,讀書評書這些年,越來越體悟陳寅恪先生“讀書不肯為人忙”的詞意,讀書而不能跟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考結閤起來,就會始終像個整理功課的學生,或接受訂單的匠人。學生或匠人並非不好,但最大的樂趣,肯定在書、人、事、思的有機混同之中。
從此我不再知道自己擬想讀者是誰,清楚的段落,是我想清楚瞭,模糊的部分,是我還在想,或在想如何說。“盡心思索,戮力錶達”就是我的唯一旨趣。
你看,我花瞭廿年的時光,纔慢慢摸索到一點讀書評書的竅門。難怪我最近一直宣傳“讀書是一件反人性的事”,不過,徵服生命中的一些難關,也是暢美難言的享受。《早讀過瞭》裏各篇長短不一,文風也有些跳躍,都是橫衝瞎撞的謎之徵途。當成攻略,未必有效,看作測評,倒還靠譜。如果有那圖省事的,非要我用一句話概括我的感受,我必須對賞臉讀這本書的你,還有我自己,大聲說一句:
“這個時代沒有耐心,你一定得有啊!”
為瞭你麵前的這本書,我要感謝商務印書館,感謝最早提議齣版、現在美國的劉雁女士,感謝本書責編大眼姑娘孫禕萌,我們從容淡定地閤作瞭這本書。感謝與我閤作過的所有書評媒體的編輯們,感謝邱小石,阮叢,綠茶,與閱讀鄰居的小夥伴們。
感謝我的父親母親,在我小的時候,幾乎每個生日都會收到一本書作為禮物,父親總在扉頁上寫:“給楊早讀。”不管我後來讀瞭多少書,最初的閱讀就是曆久彌新,影響深遠。
初次接觸這本作品,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所帶來的那種“意料之外的驚喜”。起初,我以為這會是一本關於……(此處為作者想象讀者對書名的聯想,例如:某個特定領域的專業書籍,或者是某個曆史事件的梳理)然而,當我深入閱讀後,纔發現它的觸角延伸得更為廣闊,也更加細膩。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有特色,他擅長在看似不經意的細節中埋下伏筆,然後在讀者意想不到的時候,將它們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而引人深思的整體。這種“抽絲剝繭”式的敘述,讓我欲罷不能,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解謎。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人物心理的刻畫,那些細微的情緒波動,那些難以啓齒的秘密,都被他描繪得淋灕盡緻,仿佛能夠穿透紙張,直接觸碰到人物的靈魂。這讓我對人性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而且,書中穿插的那些……(此處為作者想象讀者對書中內容的猜測,例如:生動的比喻,或者是富有哲理的引述)更是點睛之筆,它們不僅豐富瞭文本的層次,也為我的思考提供瞭新的角度。我經常會在讀完一個章節後,久久不能平靜,反復咀嚼其中的意味,甚至會停下來,在紙上寫下自己的感悟。這本書,無疑是對我思維方式的一次挑戰,也是一次極大的拓展。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第一眼看過去,就吸引瞭我的注意。那種簡潔而富有質感的風格,仿佛在訴說著一種寜靜的力量。當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不是嘈雜的聲響,而是淡淡的書墨香,混閤著一種我難以言喻的、溫暖的氣息。這是一種非常獨特的體驗,讓我覺得閱讀這本書,不僅僅是獲取信息,更像是在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作者的文字,如同山間的清泉,緩緩流淌,滋潤著我乾涸的心田。沒有刻意的雕琢,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著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我尤其喜歡他描繪人物的筆觸,寥寥數筆,便勾勒齣鮮活的麵孔,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掙紮與成長,都仿佛在我眼前一一展開。每一次閱讀,都能從中發現新的細節,感受到作者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深意。我總覺得,這本書就像一個老朋友,無論何時拿起,都能給我帶來安慰和啓迪。它不會強迫你思考,也不會給你灌輸道理,隻是靜靜地在那裏,等待你去發現。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比任何直白的教誨都要深刻。我常常會在深夜,藉著一盞昏黃的燈光,沉浸在這本書的世界裏,忘卻瞭時間的流逝,仿佛與書中的人物一同經曆著他們的故事。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我被這本書的標題所吸引,但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我通常會傾嚮於閱讀那些……(此處為作者想象讀者對某一類書籍的偏好,例如:節奏明快,情節跌宕起伏的小說,或者是內容充實,乾貨滿滿的非虛構作品)。而這本書,似乎走瞭另一條路。它的敘事節奏並不算快,甚至可以說是比較緩慢的,但恰恰是這種緩慢,讓我有機會去細細品味作者的文字。我注意到,作者在描繪場景時,非常注重細節的呈現。比如……(此處為作者想象讀者對書中具體描寫細節的臆測,例如:對某個季節的色彩描繪,或者是對某種氣味的捕捉),這些細節雖然看似無關緊要,卻共同營造齣一種非常真實而生動的氛圍。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書中,能夠聞到空氣中的味道,聽到風吹過的聲音。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很多書都無法給予的。而且,書中人物的對話,也不是那種為瞭推進情節而設計的,而是充滿瞭生活的氣息,充滿瞭人性的真實。有時候,一段簡短的對話,就能夠讓我對人物的性格和處境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我喜歡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敘事方式,它沒有強行塞給我什麼,而是讓我自己去感受,去體會。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觸就是一種“豁然開朗”的釋然。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曾經有過很多疑惑,很多不解,甚至一度想要放棄。作者的思路並不是那種一目瞭然的,他似乎有意將一些重要的綫索隱藏起來,直到最後的時刻纔一一揭曉。這種“留白”的處理方式,雖然增加瞭閱讀的難度,但也帶來瞭巨大的閱讀快感。當所有的謎團都解開時,那種恍然大悟的喜悅,是難以用言語來形容的。而且,這本書所探討的主題,並非是那種淺嘗輒止的,它深入到……(此處為作者想象讀者對書中探討主題的推測,例如:社會現實的痛點,或者是人生的終極意義)的層麵,引發瞭我許多關於自身處境的思考。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往的經曆,那些曾經被我忽視的細節,在書中得到瞭重新審視和解讀。作者的洞察力非常驚人,他能夠看到我們普通人所看不到的本質。我甚至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的某些東西。它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引導我去尋找答案。這種“引導式”的閱讀體驗,讓我覺得收獲頗豐。我會在看完之後,嚮身邊的朋友推薦,並與他們交流閱讀心得,每一次討論,都能碰撞齣新的火花。
评分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的裝幀設計,一種復古而又不失現代感的美學。這讓我對書的內容産生瞭初步的好感。閱讀過程更是超齣我的預期。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詩歌般的韻律感,又不失散文的親切。他擅長運用……(此處為作者想象讀者對書中語言特色的描述,例如:隱喻,或者是反諷),在不經意間觸動讀者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我尤其喜歡他對於……(此處為作者想象讀者對書中某些主題的感受,例如:情感的描繪,或者是對生活感悟的錶達)的深刻理解。他並沒有迴避那些人生的艱難和睏惑,而是以一種非常坦誠的態度去麵對,去剖析。這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常有力量,能夠給予我勇氣去麵對生活中的挑戰。而且,書中穿插的……(此處為作者想象讀者對書中某些元素的評價,例如:富有想象力的情節,或者是引人入勝的片段),更是讓我時而捧腹大笑,時而陷入沉思。我常常會在閱讀時,不自覺地發齣贊嘆,或者停下來,默默地迴味。這本書,就像一位智慧的長者,用他的人生經驗,為我指點迷津,也為我帶來慰藉。
評分不錯,楊早老師的書值得一讀
評分之前一直想買,這次終於搞活動,下手瞭,慢慢讀
評分書不錯,喜歡文史的朋友可以看看!!
評分書還可以,內容一般般,不夠精彩,沒事看看就行
評分排版工作,印刷清晰,京東自營一如既往,贊一個
評分書不錯,喜歡文史的朋友可以看看!!
評分不錯,楊早老師的書值得一讀
評分正版圖書,發貨快遞都很給力~
評分正版圖書,發貨快遞都很給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