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鼓应道典诠释书系:黄帝四经今注今译

陈鼓应道典诠释书系:黄帝四经今注今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鼓应 译
图书标签:
  • 中医
  • 黄帝内经
  • 经典医籍
  • 道家
  • 养生
  • 文化
  • 中医养生
  • 古籍
  • 注释
  • 译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554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663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陈鼓应道典诠释书系(纪念版)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73年底,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一批及有价值的古代帛书,此即见于著录而失传已久的《黄帝四经》:《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四经成书于我国早中期。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出土使人们对于在百家争鸣中取得思想界主导地位的黄老学派的发展线索,有了全新的认识和评价。
  作者在国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黄帝四经》做了深入考察、阐释。《陈鼓应道典诠释书系: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分为四大篇,分述《黄帝四经》的四大部分。每篇下列解题,每小节下列内容提要,每小段由原文、注释、今译、阐述等四部分组成,书末附《帛书黄帝四经校注译文》,据此读者可以更具体、更明确地了解四经的文义和思想底蕴,从而对先秦道家发展的脉络关系有新的认识,对先秦各学派之间的流脉关系有新的了解。

作者简介

陈鼓应,一九三五年生,福建长汀人。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毕业。历任台湾大学哲学系讲师、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主编《道家文化研究》学刊。著有:《悲剧哲学家尼采》、《尼采新论》、《存在主义》、 《庄子哲学》、《老子注释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 《黄帝四经今注今译》、《老庄新论》、《易传与道家思想》、 《管子四篇诠释》及《耶稣画像》等。

目录


先秦道家研究的新方向
关于帛书《黄帝四经》成书年代等问题的研究

第一篇 《经法》
<道法>第一
<国次>第二
<君正>第三
<六分>第四
<四度>第五
<论>第六
<亡论>第七
<论约>第八
<名理>第九

第二篇 《十大经》
<立命>第一
<观>第二
<五正>第三
<果童>第四
<正乱>第五
<姓争>第六
<雌雄节>第七
<兵容>第八
<成法>第九
<三禁>第十
<本伐>第十一
<前道>第十二
<行守>第十三
<顺道>第十四
<名刑>第十五

第三篇 《称》
第四篇 《道原》
附录: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校定释文

精彩书摘

  《陈鼓应道典诠释书系:黄帝四经今注今译》:
  “绝”,断绝,指断绝了的世祀。“属”,接续,恢复。“绝而复属”,相当于下文的“衰者复昌”。“亡”,指国家灭亡。“存”,指国家重建。《毂梁传·僖公十七年》:“桓公尝有存亡继绝之功”。<礼记·中庸》:“继绝世,举废国”。《论语·尧日》:“兴灭国,继绝世”。《淮南子·人间》:“三代种德而王,齐桓继绝而霸”。《称经》:“有国存,天下弗能亡也;有国将亡,天下弗能存也。”
  “死”,即“死国”,衰落的国家。“生”,即“生国”,兴盛的国家。《经法·论》:“逆之所在,谓之死国……顺之所在,谓之生国”。
  “极”,限度,究竟。
  按:这一段议论,有三点值得注意:
  其一,这段言语,明显带有春秋末、战国初的味道,时代的烙印极为显明。
  其二,属绝、存亡、生死、福祸等是《黄帝四经》提到的一系列范畴,每对范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不是永恒不变的。
  其三,每对范畴都与“道”相联系,它们的转化是由“道”来决定的。《经法·论》:“观则知死生之国,论则知存亡兴坏之所在”。《经法·论约》:“参之于天地之恒道,乃定祸福死生存亡兴坏之所在”。又,《经法·论》说:“极而反者,天之性也”。
  《老子》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其文句和对立转化的观点显然对《四经》是有影响的。但是,“其无正”(没有一定之规)却现出了相对主义的端倪。而《四经》的转化说却是有条件的,比如说“衰者复昌”,衰变为昌,要在对手“不尽天极”的条件下完成转化的。倘不具备转化条件,那么“有国将亡,天下弗能存也”。这种对立转化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那就是要求之于道、参之于天地之恒道、把握逆顺、平衡等因素。
  反索之无刑(形),故知祸福之所从生:反求之于道,便可以懂得祸福、死生、存亡、属绝等等产生和转化的原因。
  “索”,求。“无刑(形)”,指道,已见前注。
  应化之道,平衡而止:应付事物变化的具体方法,就只在于掌握平衡和适度。
  “反索之无形”,是说“应化”的总原则;“平衡而止”,是说“应化”的具体方法。
  “平衡”,是黄老思想的一个重要观念,主张处理事物,要把握适度,不走极端。因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是“极而反”,因此“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平衡”,与上文“参以天当”的“当”意思相近,所以《管子·宙合》便说:“应变不失之谓当”。
  轻重不称:“称”,相当,相等。
  《苟子·富国》:“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

前言/序言

  帛书《黄帝四经》和《管子四篇>是研究先秦黄老道家的重要文献,我先后对这两书作了详尽的解释,现在由北京商务印务馆以简体字重排出版。
  战国百家争鸣,黄老独盛;黄老学说,可说是显学中的显学。
  先秦是中国哲学的开创期,学界不少人由于对战国黄老缺乏基本的认识,因而对先秦各学派思想的交互流向显得含糊不清,例如保存在《管子》书中的材料,具有哲学内容的作品,多属黄老道家的遗著(其中以<内业>(心术>上、下与(白心>为代表)。又如《吕氏春秋》这一巨著中,黄老学说成为该书的主体思想。如果不了解黄老道家在战国中后期向各地传播的情况,就不会注意到《庄子》外、杂篇吸收了不少黄老的思想;也不会留意到荀子的自然观和认识论直接来自黄老思想;当然更不会想到《易传》由天道推衍人事的思维方式以及<系辞>“天尊地卑,贵贱位矣”等等思想观念可能受到《黄帝四经》的影响。
  先秦道家派别繁多,早先我留意老、杨、列、庄四子,马王堆帛书出土后,才由老、庄而用心研究黄老。春秋末的老子到战国中期崛起的黄老学派和庄子学派之所以统称道家,由于他们都以形上之道为宇宙本体之最高范畴,并以道德统摄性命之学。道家各派间虽有很大的殊异特点,正如儒家中孟子不同于孑L子而苟子又不同于孟子一样,但各派都有以“道”统摄众说的气概。
  道家的开创者老子,首次视人的思想视野从现象界提升到“道”的领域,从而将道与物的关系纳入到整体性的理论建构中,老子在道论的哲学系统中,阐发自然、无为、虚静、有无等学说,凡此皆化为黄老与庄学等后继者共同倡导的哲学论题,一如孔、孟、荀共同发扬仁、礼、孝悌的人伦德行(儒、道在视角上最大的不同,不完全在政治议题上,而在于道家从事于哲学思考,儒家仅着眼于社会文化层面问题)。道家各派,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我们不可因其共性而无视于其殊性,更不可因其殊性而否定其共性。如庄子“游心”、“忘”境的哲学精神,不仅为老子思想中所未曾想像,而其(逍遥游>篇旨所展现的“以游无家”的精神境界和<齐物论>之表达的齐物思想,也为诸子百家所未曾触及。同理,黄老思想的殊性,也有别于老庄。
  战国黄老在道家阵营中具有这些重要的特点:(1)引法人道:周代礼制社会到春秋末已呈礼崩乐坏之势,战国时代法制应时而兴,为治理政局所必需,黄老道家迎接时代思潮,乃在道论的前提下,援引礼、法以人道,《黄帝四经》开篇便揭示“道生法”的宗旨。(2)主时变:老子提示行动要掌握时机(“动善时”),黄老更加强调主时变——掌握时代动脉,推动政治社会变革。(3)君臣各司其职: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意指不妄为就什么事情都做得好。
《先秦诸子思想精粹导读》 本书旨在为现代读者系统梳理和深入理解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核心思想与时代价值。在中华文明的源头,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剧烈变动,思想文化空前活跃,涌现出以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为代表的诸多学派,共同构筑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基石。本书力求超越碎片化的介绍,构建一个宏大而清晰的知识脉络,帮助读者把握先秦思想的整体格局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时代背景与思想的勃兴 首先,本书将详述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中晚期至战国,社会结构瓦解与礼乐崩坏的时代特征。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仍,带来了社会秩序的重塑危机,也为知识分子的自由探索提供了土壤。在这一背景下,“士”阶层崛起,他们不再是单纯的贵族附庸,而是以学说干预政治、以思想影响天下的群体。 本部分会详细剖析“百家争鸣”的内涵,指出这并非简单的学派罗列,而是在面对“如何安民立国”、“如何修身治世”等根本性问题时,不同哲学路径的激烈碰撞与相互借鉴。理解了时代需求,才能真正理解诸子思想的出发点与归宿。 第二部分:儒家:仁义礼乐的建构与传承 儒家思想是本书的重点之一,我们将追溯其源头,从孔子(鲁国之野人)如何从周代礼乐文明中提炼出“仁”作为核心价值展开。 孔子与早期儒学: 重点阐释“仁”的内涵——由亲亲推己及人,以及“礼”在实现“仁”中的实践意义。本书会细致分析“克己复礼为仁”、“中庸之道”的辩证关系,并考察孔子对君子人格的塑造要求。 孟子与性善论的宏大展开: 孟子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的思想,提出“性善论”,将道德自觉提升至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本书将详述“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发现过程,及其如何推导出“仁义”在政治上的运用——“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构想。我们还将探讨孟子与性恶论者(如告子)的论辩,以明晰性善论在先秦的理论地位。 荀子与后学的发展: 接着,本书深入分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革新。荀子如何面对社会现实,提出“性恶论”并强调后天教化(“化性起伪”)与礼法规范的极端重要性。荀子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自然观,以及对法治的重视,是其对儒家思想的重大贡献,为后世的儒家政治哲学提供了务实的路径。 第三部分:道家:无为而治与个体逍遥 道家思想以其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对世俗功利的疏离,成为与儒家并峙的两大思想支柱。 老子与《道德经》的玄思: 本部分将集中解读《道德经》中“道”的本体论地位,探讨“道”如何生成万物、如何运行规律,以及“无为”思想的实践意义。我们将分析“柔弱胜刚强”、“知足不辱”、“不争”等观念在政治策略和个人修养上的体现。重点阐释“无为而治”并非不作为,而是顺应自然、不妄加干涉的治理哲学。 庄子与精神的绝对自由: 庄子如何将老子的思想推向个体精神的极致,是本章的另一核心。本书将剖析“逍遥游”的精神境界,探讨“齐物论”对人类语言、价值判断的解构,以及如何通过“坐忘”、“心斋”达到与“道”的合一。庄子的思想,代表了先秦知识分子对绝对自由的终极向往。 第四部分:墨家与法家:务实主义的对立面 墨家和法家代表了先秦思想中最为强调实践功用和制度效率的两极。 墨家:兼爱、非攻与尚贤: 墨家以其严密的组织性和强烈的社会关怀著称。本书将详细介绍墨家的三大核心主张:“兼爱”如何超越血缘亲疏,实现社会范围内的普遍关怀;“非攻”的和平主义立场及其逻辑辩护;以及“尚贤”、“节用”、“非乐”等具体实践原则。墨家的逻辑学和功利主义色彩是其区别于其他学派的关键特征。 法家:效率与秩序的至上: 法家关注的重点是建立一个强大、稳定的集权国家。本书将系统阐述法家三要素:“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术”(君主驾驭臣下的权术)、“势”(君主所处的权威地位)。以商鞅的变法思想为核心,分析法家如何摒弃道德说教,主张“以法治国”的冷峻逻辑,以及韩非子如何集大成,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君主集权理论体系。 第五部分:其他重要流派与思想的汇流 本书最后会简要介绍其他具有影响力的流派,以展示思想的多元性。 阴阳家与邹衍: 介绍其五行相生相克理论,以及如何将宇宙论与历史变迁相结合,对秦汉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名家(公孙龙、惠施): 探讨其对逻辑、概念和语言边界的探索,虽然未能形成主流政治学说,但为后世的逻辑思维奠定了基础。 总结: 最终,本书将总结先秦诸子思想的遗产,探讨它们如何在秦朝的统一、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被选择、融合与固化,以及这些源头活水如何塑造了此后两千多年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和精神气质。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立体、深入的阅读框架,使读者能够准确把握先秦智慧的精髓。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此书,我最大的感受便是那种扑面而来的“通透感”。很多过去晦涩难懂的古代哲学概念,经过作者的细致梳理和深入浅出的阐释后,变得豁然开朗,仿佛隔着千年的迷雾终于被拨开。特别是那些涉及宇宙生成论和治国方略的段落,不再是故纸堆里的陈词滥调,而是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与今天的社会治理和个人修养都能找到微妙的连接点。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搭建古代思维与现代语境之间的桥梁,他没有简单地用现代白话去“稀释”原文的精髓,而是在保持其原汁原味的基础上,用精准的现代语言进行锚定和解读,使得读者既能领略到古人的高远卓识,又不至于在晦涩的词句中迷失方向。这种精准的拿捏,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养和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评分

对于像我这样,平日里工作繁忙,只能利用碎片时间阅读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实用性简直是超乎预期的。虽然内容宏大深奥,但其编排结构异常清晰,使得“夹缝中求知”成为可能。每一个章节的划分都非常细致,主题明确,即便只抽出十分钟翻看其中一小节,也能获得一个完整且深入的知识点反馈,不会产生“只看了开头和结尾”的阅读焦虑。更棒的是,在某些涉及实践操作或人生哲理的篇章后,作者往往会附带一句精炼的总结或警句,这些片段单独拎出来,完全可以作为日常修身养性的座右铭。可以说,它既是案头必备的参考工具书,也是可以随时取阅的心灵慰藉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我一拿到手就被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所吸引。封面选用了质感极佳的纸张,触感温润,搭配烫金的书名和作者名,在灯光下低调地闪耀着,透露出一种对经典的尊重。内页的排版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字体选择适中,行距处理得当,即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为了方便读者对照原文和译注,编排者特意采用了左右分栏或者上下对照的布局,使得阅读的流畅性大大提升。那些繁复的古代符号和现代注释被巧妙地整合在一起,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兼顾了普通读者的可读性。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仿佛能感受到古籍的厚重与现代学术的清晰并存,这是一本从里到外都散发着对知识敬畏之情的作品。

评分

我必须强调一下这本书在学术严谨性上的表现。很多关于早期文献的研究,往往受限于资料的零散和解读的武断,但从这本书的注释细节来看,作者显然是做了海量文献考证工作的。引用的旁证材料详实可靠,对每一个关键概念的溯源都力求精准。这对于想进一步深入研究古代思想史的读者来说,提供了极佳的起点和参考坐标。它不像某些普及读物那样,为了迎合大众而过度简化或“通俗化”了复杂理论,而是勇敢地直面了文本的难度,并用扎实的学问去征服它。这使得这本书在学界和民间爱好者群体中,都具有极高的信服力,是一部经得起推敲的重量级著作。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对古代文本的注释和翻译上,更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思辨框架。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关键节点上常常会引入不同的学术流派观点进行比对分析,这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理解维度。他并非急于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权衡。例如,在解释某个伦理原则时,书中会旁征博引地列出汉代、魏晋时期对此的不同理解,然后作者再给出自己的精炼判断。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耐读性,它不再是一本单向输出的教材,而更像是一场与古代圣贤及当代学者的跨时空对话,让人在阅读的同时,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评分

京东618活动很划算,送货也很快,性价比不错,好评

评分

正版。十个字。。。。。。。。。。。。。。。。。

评分

期待已久,趁着活动叠加优惠券入手,满意!

评分

刚刚收到,质量不错

评分

正版书,质量很好

评分

不错 满意

评分

书不错,就是有的地方有点变形了

评分

一版一印,慢慢看

评分

陈鼓应老先生是当今学术界的楷模,治学严谨,没有今人的浮躁,值得做文史研究的学习和效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