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刘贺(2016中国好书)

海昏侯刘贺(2016中国好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辛德勇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考古
  • 汉代
  • 海昏侯
  • 刘贺
  • 帝王将相
  • 文化
  • 传记
  • 历史研究
  • 中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805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5114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8
字数:21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为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大量精美随葬品令人赞叹不已,而墓主人刘贺的传奇经历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本书是第一部有关海昏侯及其时代的学术研究专著。作者以文献记载的刘贺生平为基础,结合出土文物,将汉武帝晚年至汉宣帝时期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详细解说;通过分析刘贺的经历与行事,揭示其个人的生活环境与性格特征,认为刘贺的戏剧化人生,既是时代造就,也是性格使然。

作者简介

  辛德勇1959年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兼事地理学史和中国古代政治史等研究。代表作有《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1996)、《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中国历史地理与地理学史研究》(2005)、《读书与藏书之间》(2005)、《读书与藏书之间二集》(2008)、《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2009)、《困学书城》(2009)、《纵心所欲:徜徉于稀见与常见书之间》(2011)、《旧史舆地文录》(2013)、《建元与改元:西汉新莽年号研究》(2013)、《石室賸言》(2014)、《制造汉武帝》(2015)、《旧史舆地文编》(2015)、《祭獭食蹠》(2016)、《中国印刷史研究》(2016)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一座墓葬引发的关注
一、刘髆受封昌邑王
二、卫太子的反叛
三、霍光专擅朝政
四、二十七天的皇帝
五、宣帝登基与亲政
六、由废帝到海昏侯
七、带走的财富
八、余论——盖棺论定于青史
附录
附表1 刘贺年表
附表2 刘贺世系略图
附表3 改订西汉新莽历史年表

精彩书摘

  盖棺论定于青史
  (选自《海昏侯刘贺》)
  刘贺在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离世并遭国除之后,海昏侯国的历史,并没有完全终结。
  至汉元帝初元三年(前46)四月中旬至五月期间,汉朝遭遇了一场比较严重的旱灾。在这场旱灾之前,汉武帝茂陵陵园里有一座白鹤馆,应该是寝殿的附属建筑,在四月乙未也就是四月十一这一天,还着了一场大火。不知道与这些灾异的发生,是不是具有一定关联,元帝决定:“封故海昏侯贺子代宗为侯。”——也就是给刘贺的儿子刘代宗绍封了海昏侯的爵位。
  这位新海昏侯刘代宗,在史籍中没有留下什么记载(只知道死后的谥号是“釐”)。其后相继又有刘保世(谥“原”)、刘会邑两位承嗣侯位,同样没有事迹传世。
  很不幸的是,在刘会邑时,海昏侯国又遭免除。唐人颜师古以为刘会邑与同时国除被免除爵位的许多人一样,都是在新朝肇建后王莽所为,但实际情况,似乎还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至少需要对此做出更为具体的论证。不管怎样,连带元帝时期的复封,刘贺始封的海昏侯国,在西汉只向下做了三番传续。
  进入东汉以后,光武帝刘秀,在建武年间,又重封海昏侯国(当然,如前面第六章所述,在重封刘贺后人之前,光武帝曾有过册封沈戎为“海昏县侯”的想法,但因沈戎固辞而未果)。东汉海昏侯国,在班固撰著《汉书》的明帝时期,尚承续不绝。再往后,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晋时人司马彪撰著的《续汉书·郡国志》中,豫章郡属下的“海昏”,司马氏依然自注有“侯国”字样。因《续汉书·郡国志》断代的年限,是汉顺帝永和五年(140),故东汉海昏侯国,至少一直传承至此时,尚未弃绝。这是我们通过传世文献,所能确切认知的海昏侯国存续的时间的下限。
  实际上,刘秀册封的海昏侯国,很可能是与东汉王朝相始终,一直没有废除。所谓东汉,依然是刘家的天下,皇帝还依然是太祖高皇帝的后裔,他们没有忘记刘贺,这位被霍氏权臣从未央宫中押解走的废皇帝,让他的子孙们仍享得一定的礼遇。
  上面各章讲述的刘贺的身世及相关政治背景,在《史记》《汉书》等基本传世文献中,本来都有比较丰富的记载。以往一些比较通行的现代研究著作,叙述往往比较粗疏,以致很多基本面貌,显得模糊不清,但那是研究者没有特别关注这方面的问题,或是未尝用心读书所致,而不是历史典籍缺乏足够的记载。实际上,并不需要简单依赖海昏侯墓中出土的遗物来对相关史事做出新的论证,更没有理由一定要赖此得出与传世文献记载截然不同的结论。
  诸如刘贺之登基称帝,立也霍光,废也霍光,并不取决于刘贺本人有多优秀,或是有多昏乱,而霍光的阴谋和伎俩在《汉书》当中也有非常清晰的记载。
  现在一些人依据海昏侯墓中出土的诸如所谓“孔子屏风”(实为矩形铜镜镜背)或属《易经》《礼记》《论语》等儒家经典的简牍(其中有些内容还有待进一步认证,如所谓《易经》就是如此),甚至乐器、两周铜器等,来证明刘贺其人本属循规蹈矩的正人君子,并且情趣高雅,爱好音乐、喜欢收藏,等等,从而很轻易地做出新的判断,以为《汉书》等传世典籍有关刘贺“清狂不惠”“动作亡节”之类的记载,尽属霍光之辈肆意厚误。如此简单地阐释出土遗物,恐怕同样严重脱离实际,这样的研究方法,似乎并不可取。
  例如,前面第六章中已经谈到,儒家经典,在当时的皇家子弟教育中,本已成为一项基本的内容,昌邑王刘贺的老师王式,就明确讲过他“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的情况。其实比这更早,在前面的第二章中,还谈到了刘贺的父亲老昌邑王刘髆,甫一受封,汉武帝就指令“通《五经》”的夏侯始昌给他做“太傅”的事情。
  面对历史文献的清楚记载和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我想,与其动辄揣测通过这件器皿来改写中国制作蒸馏酒的历史,不如更好地对比上海博物馆等处收藏的类似器皿,梳理同类器物的演变序列,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其功用和原理。
  ……

史海钩沉:那些被时间洪流冲刷的王朝侧影 引言:历史的重量与个人的微茫 我们试图描摹的这幅画卷,并非聚焦于大漠孤烟下的铁血征伐,亦非殿堂之上君王的权谋博弈。它更像是一场深入历史肌理的探寻,关注那些在宏大叙事中被略去不计的“小人物”,以及在王朝更迭的巨大阴影下,个体命运的无力和挣扎。这里的每一页文字,都旨在从尘封的档案、残破的文献中,重新拾起那些散落的史料碎片,以求还原一个更具人情味、更贴近真实的历史断面。 第一部分:魏晋风骨与士族的兴衰 本书将目光投向那个充满矛盾与魅力的时代——魏晋南北朝。这是一个思想的熔炉,也是政治动荡的温床。我们不满足于简单罗列“竹林七贤”的清谈风雅,而是深入探讨士族阶层如何在这种乱世中,通过联姻、门第、乃至思想垄断,构建起一个几乎坚不可摧的权力网络。 一、门阀的制度性根基:九品中正制的深层影响 通过对当时选官制度的细致剖析,我们发现“九品中正制”并非仅仅是人才选拔的工具,它更是固化社会阶层的有效机制。我们收集了大量关于地方豪族如何操纵评定时序的碑刻与私人信函(摹本),揭示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是如何在制度设计上被刻意维持和强化的。士族通过垄断教育资源和政治资源,将权力世袭化,使得底层知识分子上升的通道几近封闭。这种固化的社会结构,如何反噬了政权的合法性,是本部分探讨的核心议题。 二、玄学思潮的政治意涵:清谈背后的权力博弈 玄学的盛行,常被解读为对现实政治的逃避。然而,我们认为,玄学的思辨,特别是对“名教与自然”的反复叩问,本身就是一种隐晦的政治表达。清谈的场所,往往是权贵们私下交换利益、试探政治风向的秘密沙龙。本部分将通过对几位关键士人著作的文本细读,分析他们如何借由老庄之说,表达对当权者政治倾向的不满与规劝。例如,某几位名士在涉及特定历史事件时的“避而不谈”,恰恰构成了最有力的批判。 三、边缘群体的声音:流民与坞堡的兴起 当中央权威衰落,地方势力崛起,“坞堡”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形态。本书收录了若干关于特定坞堡的田野调查记录与地方志记载。这些记录显示,坞堡不仅是军事防御工事,更是某种“前国家”的雏形。堡主往往集立法、司法、行政于一身,对依附其下的流民提供了不同于国家体系的生存契约。这种契约的性质,是基于共同的血缘纽带还是纯粹的利益交换?我们尝试从生存伦理的角度,描摹这些在战乱中求生者的生活图景。 第二部分:唐宋之变:经济结构与地方治理的重塑 时间跨越千年,视角转向更为成熟的封建帝国——唐宋。我们聚焦于唐代“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对地方藩镇的控制力减弱,以及宋代商业革命如何深刻改变了社会结构。 一、藩镇割据的财政基础:盐铁与漕运的控制权 安史之乱后,掌握了重要财政来源的藩镇,实际上拥有了与中央分庭抗礼的资本。本书将详细梳理唐代后期河北、河东等地盐税和矿税的实际流向。通过对比中央户部与地方藩镇的账目残片,可以清晰看到地方割据的经济逻辑。藩镇的“半独立”状态,并非单纯的军事问题,而是复杂的财政与资源分配博弈的体现。 二、宋代城市经济的“双刃剑”效应 宋代商业的繁荣是无可争议的,但这种繁荣是如何在政治上被“对冲”的?我们分析了宋代严格的“厢、坊”制度在宋初的松动与后期的重建。虽然坊市制度瓦解,市民阶层壮大,但政府对金融活动的严格管制(如“钞法”的推行与失败),显示出统治者对商业资本膨胀潜在威胁的深刻警惕。市民阶层的文化繁荣(如瓦肆勾栏的兴盛),与他们政治参与度的低下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为后来的政治危机埋下了伏笔。 三、文官政治的内卷化:冗官与财政压力 宋代推行“重文抑武”政策,导致了庞大的官僚机构。本书通过对北宋中后期“更戍法”和科举录取率数据的交叉分析,探讨了冗官现象对国家财政的挤压程度。官僚阶层为维护自身利益,形成的强大惯性,使得任何试图削减财政开支或改革官僚体系的努力都步履维艰。这种内部的“内卷化”,远比外部的军事威胁更早地侵蚀了宋朝的根基。 第三部分:明清的社会控制与士绅的转型 最后,我们将目光聚焦于明清时期,探讨高度集权的帝制晚期,国家权力是如何通过基层组织实现渗透与控制的。 一、里甲制度在明代的强化与衰变 里甲制度是明初稳定基层、征收赋役的重要工具。然而,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和土地兼并的加速,里甲制度逐渐名存实亡。本书通过分析几份地方志中关于“催科”的记载,揭示了基层税收的实际承担者如何从里长转变为日益贫困的自耕农。明代中后期“一条鞭法”的推行,与其说是改革,不如说是对既已崩溃的传统基层管理体系的被动补救。 二、清代“士绅”角色的复杂性:地方自治与愚民政策的张力 清代的士绅阶层,拥有了正式的“免役”特权,成为了连接官府与民间的主要桥梁。我们研究了清代地方乡绅在水利修筑、义仓维持等方面的贡献,肯定了其在维护地方秩序中的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政府通过“保甲”制度和对民间宗教的严厉禁绝,构筑了一道严密的意识形态防火墙。这种对地方精英权力的默许(自治倾向)与对民间思想的绝对钳制(控制倾向)并存的复杂局面,是理解清朝长治久安背后深层机制的关键。 结语:历史的螺旋与永恒的提问 通过以上三个时期的考察,我们发现,历史并非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螺旋式的循环:每一次社会结构的松动,都与前一个时代的制度惯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每一次看似强大的中央集权,其稳固性都依赖于对基层社会复杂力量的精确平衡。本书的目的,不在于提供最终的答案,而在于用严谨的史料,重构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权力运作的细节,激发读者对“何为公正”、“何以长治”的持久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有点犹豫。毕竟“海昏侯”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历史的陈旧感,我担心会读起来晦涩难懂,充满了艰深的学术术语。然而,一旦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那种近乎讲故事的笔法给吸引住了。他没有一上来就抛出一堆考古发现和文献考据,而是巧妙地将我们带入到那个遥远的西汉王朝,一个在权力漩涡中挣扎的年轻君主的生活场景中。那种描绘的细腻程度,仿佛我能闻到长安城里特有的干燥空气,感受到朝堂之上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尤其是在描述刘贺被废黜后那种复杂的心境时,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洞察力,将一个历史人物的悲剧性命运刻画得入木三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细节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大胆推测,什么时候该严守史料的边界,使得整本书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充满了文学的感染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一段历史,更是触摸到了一个时代最真实的脉搏,那份震撼与回味是久久不能散去的。

评分

评价三: 说实话,我之前对海昏侯的了解仅限于课本上那寥寥数语的提及,无非是“荒唐”、“短命”的代名词。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阅读体验,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酣畅淋漓”,但这种酣畅并非来自廉价的煽情,而是源于知识密度的不断填充和逻辑链条的严密构建。作者的功力深厚,他对西汉的礼制、宗法制度以及当时的权力运作机制有着非同寻常的理解。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去回味某一段关于国家财政或宗室分封的论述,那种清晰得如同法律条文般的解析,让我对两千年前的社会运行逻辑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聚焦于“人”,更着眼于“制度”,将刘贺的一生置于一个巨大的制度棋盘上去考察,使得他的悲剧更具历史的必然性。那种清晰的逻辑推导和详实的背景铺垫,让即便是对历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评分

评价五: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妙,它像一座精心布置的迷宫,层层递进,引人入胜。作者并非按照严格的编年体来推进叙事,而是采用了主题式推进与人物命运交叉叙事相结合的手法。比如,某一章节可能聚焦于海昏侯府邸的财富与奢靡,下一章可能立刻转入对汉武帝以来中央集权与地方藩王矛盾的深刻剖析。这种跳跃性反而制造出一种强烈的张力,让历史的各个侧面立体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伴随刘贺一生的器物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人文关怀,比如对玉器、漆器纹饰的细致解读,这些物质遗存仿佛成了理解人物心理和时代精神的另一把钥匙。它成功地将冰冷的考古发现与鲜活的宫廷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这本书不仅是历史研究的成果展示,更像是一场深度的文化考察,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全方位地感知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人物百态。

评分

评价四: 这是一部读起来让人感到“踏实”的历史著作。所谓的踏实,指的是作者在每一个论断后面,似乎都能感受到他背后做了多少案头工作,查阅了多少汗牛充栋的典籍和最新的考古报告。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献与海昏侯墓发现的交叉印证部分,作者处理得极为谨慎和专业,他没有夸大任何单一物证的决定性作用,而是通过细致的比对和推敲,构建起一个相对可靠的解释框架。整本书的文风是沉稳内敛的,没有使用太多华丽的辞藻来粉饰太平或渲染悲凉,而是依靠事实本身的重量去打动读者。这种克制的叙事方式,反而赋予了文字更强大的力量。对于我这种追求深度和可靠性的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股清流,它尊重历史,也尊重读者的智力,引导我们进行深度的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结论。读完后,我感到知识结构得到了实质性的强化,而不是仅仅满足了一时的阅读好奇心。

评分

评价二: 我向来对历史人物的“争议性”话题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觉得很多时候历史记载本身就是一种权力的书写。这本书之所以吸引我,恰恰在于它敢于直面海昏侯刘贺这个充满谜团的形象,并且试图剥开层层迷雾,探究其真实面貌。作者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高明,时而如同抽丝剥茧般冷静分析史料的可靠性,时而又切换到一种极富画面感的场景再现,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位侯爵的墓葬现场,感受着那些精美绝伦的文物所诉说的无声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昏庸”与“无能”这些既定标签的审视。他并非简单地为刘贺翻案,而是将这个人物放在了西汉中后期复杂的政治生态中去考察,展示了在那样一个结构性困境下,个体命运的无奈与选择。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汉代政治史的理解,不再是扁平化的好人或坏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身不由己的复杂个体。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历史重构,它挑战了既有的结论,提供了更具思辨性的视角。

评分

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协会对博物馆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公益性成为它的首要职责。从1977年开始,国际博物馆协会把每年的5月18日确定为“国际博物馆日”,并且每年都会确定一个主题。

评分

此事不错,留待慢慢赏析。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

评分

一直想买,今天正好有劵,很划算!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值得推荐!!!!!!

评分

鞭辟入里,生动精彩,发人之未发,说人之想说,收获多多,满意@。确实是一本难得的佳作。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不错很不错很不错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不错很不错很不错不错很不错很不错

评分

缪斯神庙这座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在公元5世纪时被毁于战乱。学者黄摩崖认定,按照西方的标准,中国最早的孔庙也是最早的博物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