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难民在中国重庆的回忆录
以西方人的视角看抗日战争、国共战争、新中国成立,别有价值
《重庆往事:一个犹太人的晚年回忆(1940—1951)》讲述了德裔犹太人卡佛岗一家为逃避德国纳粹迫害,在接连被英、法、荷兰等国拒绝入境后,过境苏联到达中国新疆乌鲁木齐, 1940年到达重庆,并在重庆度过11年峥嵘岁月的故事。
1940—1951,中国历经抗日战争、国共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跌宕起伏的大历史之外,普通民众的生活是怎样的?本书作者沃尔夫岗·卡佛岗作为一个外国人,如何在千疮百孔的中国活下来?他看到的中国手艺人、乞丐、美国兵又是如何生活的?他关注的细节往往是被大历史忽略的,这种记录在令我们意外的同时,尤其具有填补空白的历史价值。
[以]沃尔夫岗·卡佛岗,1924年生于德国柏林犹太家庭。1940年,为躲避纳粹迫害,年仅16岁的沃尔夫岗随父亲来到中国的战时陪都重庆,至此,开始了在中国重庆的另一种生活,直至1951年离开。在重庆的11年,沃尔夫岗生活在普通中国人中间,当过机械学徒,在美军的空军基地当过翻译,在云贵川开卡车从事长途货运,1950年,与中国姑娘刘素兰结婚,1951年和妻子移居以色列,现居住在以色列。
自序
1 老师说:坐下,犹大!
2 好日子结束了
3 这个世界还有谁肯接纳我们?
4 从莫斯科到成都
5 重庆:挂球了,挂球了
6 重庆:生活从不中断
7 军舰和江边酒吧
8 德国医生的好口碑
9 这个洋人真行!
10 父亲的思想停留在德国
11 一个正常的男人不能没有女人
12 我们行医生活的“不合时宜
13 手艺人、茶馆和乞丐
14 只剩下一个空瓶子
15 空军基地和美国人
16 我想独立生活
17 不能怠慢鬼神
18 帮会里的“洋鬼子”
19 艰险生活中一朵雪绒花
20 遭遇土匪的穷日子
21 父亲的最后夜晚
22 她的芳名是素雅的兰花
23 心心相印,不需要语言表达
24 小公园来了两个警察
25 新政权下的婚礼
26 你们是谁?
27 目的地——以色列
28 我们感觉是在度蜜月
29 以色列,我骄傲地穿着军装到处
30 素兰突然说,不要走开
4 从莫斯科到成都
1940年8月1日,我们终于到达莫斯科。苏联的官方旅行社,一家叫国际旅行社的,给我们安排了火车、旅馆以及在旅馆和餐厅吃饭的饭票。我们的整个行程是在莫斯科停留五天,再坐五天火车到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然后乘坐俄国飞机到中国境内的第一个机场乌鲁木齐。这条路线是从欧洲到中国最短最快的路线,通常是那些外交官和商人使用的。我们是第一批也是最后一批使用这条路线的犹太人。我们到达莫斯科,被安排住进的是一家豪华旅馆,一切都棒极了!我们到克里姆林宫旁散步,不少人开始和我们交谈。他们说的是意第绪语1,却自认为是德语。他们能够看出我们是德国来的,因为我傻乎乎地穿着当时德国少年的标识服——长灯笼运动裤。莫斯科是没人那样穿的。我不时听到周围的人小声说:“德国人!德国人!”但当我父亲向他们打听犹太人的情况,他们就吞吞吐吐,一个个溜走了,好象害怕他们的影子似的。看来,苏联人和外国人打交道显然会惹麻烦的。我们回到旅馆,倒霉的事便来了。几个便衣警察在等着我们,要我们马上离开莫斯科,因为外国人在莫斯科不能作不必要的逗留。我后来才知道,在我们父子俩到达莫斯科时,苏德间的战争已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双方都在赶时间2。莫斯科到处是暗藏的德国间谍特务和戒备森严的克格勃3便衣保安。战争前夕的苏联尤其不能让德国来的人作不必要的逗留。
父亲告诉他们,苏联国际旅行社的安排是在莫斯科停留五天。他们说不行,要我们赶快带上行李,他们马上送我们到火车站。他们警告,赶不上当天的火车后果严重。我想:“有多严重呢?是要把我们送到西伯利亚流放吗?”父亲又问:“那到乌鲁木齐的飞机票怎么办?”一个警察说:“赶快上车吧,我们会给你钱,你们到阿拉木图自己买票去。”他说的是英语,我一个字也听不懂,是父亲给我翻译的。
他们很快把我们拉到国际旅行社,那里给了我们许多现金卢布,因为来不及出票了。然后,又鸣着警笛全速行驶到火车站,拉着我们跟着已经启动的火车赛跑。在千钧一发的时刻我们跳上了火车。
父亲高声问:“我们的行李怎么办?”
“我们会给你们送去的!”
我父亲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我真担心他会发心脏病。苏联在柏林的国际旅行分社应当知道这些规矩。这样的事在德国是不会发生的。
在火车上我们住的是头等厢,豪华舒适。餐车里供应的饭食更是棒极了!一日三餐,每餐都有咖啡、牛奶、黄油等,这在当时的德国是一般人得不到的好东西。我们用国际旅行社发的饭票付账。
我们车厢里有一个年轻的女士会说一点德语。她刚从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遥远偏僻的地方当医生。她抱怨自己身上的衣服太寒碜、苏联的生活水准太低、买不起新的等。她德语说得很不错,很高兴有机会和我父亲交谈,练练口语。另一对夫妇德语也说得挺不错。但是不管他们说得多完美,都可以听出里面夹杂着意地绪语。自然地,父亲的话题就转到犹太问题上来。但他们却吞吞吐吐,想掩盖自己是犹太人这样一个事实,随后他们就告辞,不见了。
长长的火车只有一节车厢是头等厢,里面的装饰很豪华。每个房间内有四张床。有时我们也到其他车厢内走走,遇见很多普通硬邦邦的玉米饼,这就是工人阶级“天堂”的饮食。风景很单调,沿途看到的大都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有时也经过一些“波将金村庄”4,那是典型的共产主义粉饰现实的宣传。在面向铁路的一面有高高的美丽建筑物,后面掩盖不住的是泥土房子的平民窟。每次车要起动,动力不足的蒸汽机车都很费劲,那是轮子打滑。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机车必须后退把车厢压紧,然后把机车加足马力,列车才缓缓向前移动。在德国,从来没见过这样起动列车的。沿途还遇到沙尘暴,当炽热的黄沙掠过火车,所有的窗户必须关得严严实实的,我感到我就要被热浪闷死了。在阿拉木图前的一站,有另外一节蒸汽机车加在列车后面,这样,两台机车把整辆火车一拉一推地弄上了山。
最后,我们总算到了阿拉木图。在那里我们要在国际旅行社住五天,然后乘苏联飞机到中国的乌鲁木齐。车站没有国际旅行社的标识,我父亲问人家,他们都回答“亚捏日那唷(我不知道)!”
一个出租车司机把我们拉到一家旅馆,但是我不知道他有没有听清楚我们是要去国际旅行社,因为他只是连说:“大大(是的是的)!”
到了旅馆我们先到餐厅吃饭。父亲拿出饭票要付账,女招待只要现金,我们说没有,她就发火了,叫来了经理。父亲想尽办法想向他们说明,我们在德国就已经交了钱,换成了旅行社的饭票,但他们不相信。我父亲天真地拿出那一大迭卢布,那是莫斯科退机票时给我们的,意思是我们不是没有钱付账。那女招待一见就更火了,高声叫起来:“这个人有钱得很,就是不愿付账!”第二天,餐厅经理和我们一起到了当地政府。那里有一个说意地绪语的翻译,帮我们说明了情况。最后,当地领导许诺餐馆经理,他们会去了解国际旅行社和饭票的问题,餐厅会收到钱的。第三天,经理又拒绝我们吃饭,我们又到地方政府去了一次。
我看到离旅馆不远,有一座美丽的雪山。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美丽的风景,它就像磁铁一样把我吸引住了。我第二天起了个大早,出发向白雪覆盖的山峰走去,我要登上山顶。一整天,我都在原野里飞快地走,不吃不喝。我指着一本小词典问一个农夫,这山有多远。他不会读。到了下午,太阳都快落山了,山离我还是很远,我只有放弃了。回到旅馆已经很晚了,人们都笑话我,因为那山看起来近,实际有60公里远。父亲见我回来很高兴,他已经担心我好久了。
五天之后,我们总算飞到戈壁滩上的乌鲁木齐市,这是救助机构所能付费的最后一程。因为在中国必须用美元付费,而救助机构只能付马克。
我们站在两架飞机旁,一架是把我们送来的苏联飞机,一架是中德航空公司的德国容克Ju52运输机。这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停机坪,除了风向标什么也没有。
Ju52的飞行长官过来问我们到哪儿。父亲说到重庆,但没有票,也没有钱。中国机长用德语说:“没关系,德国大使馆会给你们付的。”
我父亲正要说我们是犹太人,我连忙打断他:“不要说,都一样的!”
飞行员用德语说:“你们可以登机了,飞机马上起飞!”
这正是我想听到的。
我看到他们在给飞机加油。自然是用人工,把漏斗插在飞机翅膀上的油箱口子上,用手提着五加仑的油桶往漏斗里倒油。
起飞后,飞行员给我们吃哈密瓜,我从来没有享受过那么好吃的水果。
经过一段颠簸的飞行,飞机在戈壁上的哈密停下来。这是一个小村庄,沙漠中的绿洲,风景如画,但是没有自来水也没有电。我们被带到一个小“旅馆”,那只是一个泥土房子,和当地其他建筑一样。我父亲想上厕所,但没有人懂他说什么。他只得打手势,这下让人弄懂了,解决了他的问题。
第二天,我们飞到兰州又停了一次,在那里吃了点东西。就在当天,我们飞到了四川省会成都,而不是目的地重庆,因为那天重庆有日本人空袭的警报,这在那段时间是司空见惯的事。
成都中德航空公司经理问我们,要到哪家旅馆下榻,哪家饭店吃饭。父亲很费劲地向他解释,我们是难民,每人只能带五个马克,我们两人随身总共就十马克。经理很吃惊,摇着头用标准的德语叫起来:“从来没听说过!”他马上打发一个伙计给我们拿来了些吃的。飞行员想邀请我们一起去旅馆,但父亲客气地谢绝了。我们就睡在办公室的沙发上,那些办事员和苦力都咧着嘴笑话可怜的外国佬穷成这样。
……
自序
我的故事很长。
那是在1940年8月,我随父亲从德国逃亡到了中国。那年我16岁。
每当我对朋友或家人们谈起我在战乱中的中国,以及那段奔波流离艰难困苦充满危险的11年岁月,他们经常问我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你们会选择去中国,而不是别的国家?比如美国或者澳大利亚,也许,去任何一个地方都要比去中国更好,因为当时,大半个中国已经被日本所侵占,而没有被占领的地方,几乎每天都要遭受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但是,却没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离开德国?
我的回答是,在当时,我们愿意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去,只要能够逃离德国,就谢天谢地了。
现在我退休了,虽然事隔多年,往事仍旧历历在目。
我想把我在中国的这段经历记录下来,那是我在纳粹统治下的德国的经历,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在中国所经历的真实的故事。也许在现在的年青人看来,那仅仅是一段抽象的历史,就如我少年时对西班牙宗教裁判迫害异教徒的理解一样。所以我认为,记录下来是很有意义的。关于那一时期犹太人的故事,已经有很多的书出版发行了,每一本书都有不同的故事。但是,那些回忆录中,没有一本讲述犹太难民在中国内陆的故事;大多数的犹太难民当时只被允许留居上海。1
那么,我的经历是独一无二的。
这本厚厚的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那张泛黄的老照片,就让人感觉穿越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我得承认,我对历史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教科书的宏大叙事层面,对于具体到某一个鲜活个体的命运,总是带着一种好奇和敬畏。这本书没有给我那种冰冷的记录感,反而像是一个老人在炉火边,呷着茶,缓缓道来的家常。他的叙述里充满了生活的气息,那些关于衣食住行的琐碎,关于邻里之间的龃龉与温情,都描摹得细致入微。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闻到旧时重庆街头的烟火味,感受到那种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生的个体所特有的韧性。作者的笔触,尤其在描绘他与周围环境的微妙互动时,非常克制,不煽情,却能不动声色地戳中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每一次提及某个决定性的历史转折点,都落脚于家庭生活的小小涟漪,这种处理方式极具张力,让宏大的历史背景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到某张餐桌上多了一份粗茶淡饭的重量。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将“大时代”切割成了无数个“小我”的日常切片,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真实纹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与其说是一种写作,不如说是一种近乎口述的沉思录。它的节奏是缓慢的,夹杂着许多对往事细节的反复揣摩和修正,读起来需要极大的耐心,但回报也是丰厚的。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对“记忆的可靠性”保持警惕的态度,他不断地在叙述中插入自我反思的段落,质疑自己记忆的偏颇和主观的过滤。这种内在的对话机制,使得文本拥有了一种超越一般回忆录的深度。它不急于给出是非对错的定论,而是致力于还原当时情境下每一个选择的复杂性和必然性。书中有大量的篇幅用于剖析特定社会群体在剧变时期的心态转变,那种从旧秩序中抽身,又对新秩序充满迷茫和试探的复杂情绪,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对内心世界的精微捕捉,使得这本书超越了简单的纪实范畴,带有一种近乎哲学的思辨色彩。对我而言,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关于时间、身份和归属感的深度冥想。
评分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本书所流露出的对“生活本身”的珍视,这种珍视甚至超越了对政治风云的关注。作者很少直接评论重大的历史事件,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稳定日常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瞬间的捕捉,却比任何宏大宣言都更有力量。无论是对一次成功的家宴的细致复述,还是对某件旧物的留恋,都体现了一种对“人性常青”的坚定信念。在动荡年代,人很容易被意识形态所定义,但这本书努力将自己从这种定义中剥离出来,聚焦于最基本的人类情感联结:爱、失去、希望和微小的满足感。这种对“非历史性”日常的执着记录,让这本书拥有了一种穿透时间的恒久魅力。它告诉我,无论世界如何天翻地覆,真正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往往是那些不起眼、但却实实在在的日子累积起来的温情与记忆的锚点。
评分这本书的份量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作者对于“异乡人”身份的长期凝视。他既不完全属于他所身处的环境,又被环境所塑造。这种疏离感,反而成就了一种罕有的清醒和洞察力。他没有被强烈的集体情绪所裹挟,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审慎,记录着周围人的反应和自己内心的波澜。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文化冲突与融合的部分,作者如何巧妙地在他固有的文化背景与新生活环境之间架设桥梁,或者如何在无可避免的断裂处进行自我疗愈。这种处理方式,避免了落入“受害者叙事”的窠臼,而是展示了一种主动的、富有能动性的适应过程。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思考,当我们被迫离开熟悉的一切时,我们真正失去的是什么?是物质的安稳,还是心智上对周遭世界的完全掌控感?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案例,让我们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审视“融入”与“保持自我”之间的永恒张力。
评分初读此书时,我有些不适应其散文化的结构,它不像传统传记那样线性叙事,而是更像是记忆的碎片化重组,前后跳跃,常常在描述一个场景的中间,忽然转入对某一物件的物性描绘,或者对某个已逝友人的突然怀念。但坚持读下去后,我开始领悟到这种结构的巧妙之处。它更贴近人脑储存记忆的真实模式——不是一条笔直的轨道,而是无数个光点和热烈的爆发点随机闪烁。作者似乎在用这种方式,重建他所感知的那个世界的肌理。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空间感的描述印象深刻,比如他对某一特定街道、某一栋建筑内部光线和声音的细致描摹,这些细节共同构建了一个无比坚实的“场域”,让读者仿佛能真实地站在那个时空坐标上。这种对环境的执着关注,也反衬出个体在剧烈社会变迁面前,试图抓住某些固定锚点的徒劳与必要。这本书的叙事策略,本身就是对传统线性历史观的一种温和挑战。
评分这段历史国人不能遗忘,在当时的困难条件下我们中国人伸出了援手,拯救了那么多无辜的犹太人,现在看来国民政府是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评分很口水话的叙述。至于内容是否被译者改动过,这就不得而知了。
评分包装得挺好,豆瓣评分较高的书。最近比较迷这类书。
评分内容就是类似个人回忆,对于想了解当时社会情况的还是有一定帮助的!纸质不错!
评分之前打折很多的书,还行吧
评分一个男人有多少钱不重要,
评分骨灰盒健健康康快快看
评分一直想了解重庆的过去,这次可以从外国人的眼中真实地感受一下。
评分重庆往事:一个犹太人的晚年回忆(1940—195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