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位母亲送给十岁女儿的生日礼物,
是孩子成长的生活实录,是家庭生活的喃喃细语,是职业女性的内心独白。
相亲?女研究生?武装直升机飞行员?
两个职业身份迥异的年轻人相识相爱,军婚、双城,都不是问题,作者告诉我们,因为爱情,所以坚守。
高龄产妇?产后抑郁?
女儿苗苗的出生是上帝恩赐的礼物,从艰辛的备孕之路到小天使迈出人生第一步,苗妈悉心传授新手父母的战斗经验。
事业?家庭?
娇俏可人的女儿,求知若渴的学生,辛苦的科研,繁重的培训,且看多重身份的苗妈如何寻求平衡,保持自我,不忘初心。
星条旗下的亲子时光,塞纳河畔的月下灯影,马尔代夫的海与星光……
陪伴女儿跨过万水千山,寻找旅行的意义,苗妈说: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这是一本爱的珍藏,从苗爸苗妈的爱情故事,到女儿苗苗成长的点点滴滴,陪伴是*长情的告白,我们且听作者娓娓道来。
本书分四篇:我爱你,宝贝;甜蜜三人行;陪你看世界;你一言,我一语;主要记录了作者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心得体会,展示作者如何应对孩子在婴幼儿时期、童年及少年时期出现的不同问题,更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旅行的点点滴滴,从中可以窥见一位充满耐心与爱心的母亲的育儿历程,以及一位天真、乐观、温暖、富有创新的孩子对人对事妙趣横生的看法。文中既有育儿的细致体验,也有海外居住、旅行的有趣见闻,适合亲子阅读、幼儿教育以及职场人士。
刘苹,女博士、四川大学商学院教授、副县长、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中国项目开发中心“管理先锋”首批资深培训师、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四川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辈人才、四川省海外留学高层次人才,曾获成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省社科成果三等奖、四川大学青年教师“十佳标兵”、四川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优秀奖、四川大学小班化教学比赛二等奖等奖项和称号,但是,*重要的是,她是一个古灵精怪的“熊孩子”的妈妈(苗妈)。
失去更懂得珍惜
人生总是不断地得到,又不断地失去。收到礼物,获得升迁,赢得美人归……这些固然可喜。然而,我们也会面临失去心爱的玩具、失去工作甚至亲人的情况,在失去时又该如何承受伤痛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需要长时间修炼的,甚至从小就要开始这门功课。
苗苗上小学一年级时,我们带着她去花水湾温泉小镇玩耍。一边是氤氲着蒸汽的温泉,一边是白雪皑皑的山峰,小朋友们欢笑着从一个泡池跳进另一个泡池,别提有多欢快。回到家中,整理着旅行包,却发现苗苗的浴巾不见了。这张浴巾自她出生后,一直使用。不管物换星移,她始终对它情有独钟。我赶紧将旅行包里里外外再翻了个底朝天,还是没见浴巾的踪迹。
苗苗刚洗完澡,一边对着镜子唱歌,一边等着我拿浴巾。听着她稚气又好玩的歌声,我要怎么告诉她呢?或许有人会说,多大点事呢,不就一条旧浴巾吗?再买新的、更好的不就得了。殊不知,在孩子的心中,一个破旧的玩具、一张妈妈手写的小纸片、一件旧衣服也许比万两黄金还珍贵。
“苗苗,妈妈想告诉你一件事。”我拿着另一张浴巾帮她擦着身子。她没察觉异样,继续扭动着,唱着不成调的歌曲。
“你知道妈妈有时会粗心大意,像今天我们退房时,走得匆匆忙忙,很可能就会丢三落四。”我边说边思忖着怎样缓冲一下这个话题。
“我知道。但你总说最重要的是人没丢,我们两个都平安回来了。妈妈,没关系。”她还挺大度,希望一会儿也可以这样挺住。
“我刚才收拾东西,发现少了一件,好像是你的浴巾。”
她的歌声一下子停了,脸色一变,“你确定吗?仔细看过了吗?”她着急地问。
“是的。”
一瞬之间,她脸上的笑容不翼而飞,大颗的泪珠滚落下来。“我的浴巾,那张从我出生就包裹我的浴巾。它带给我那么多温暖,那么多快乐,现在它在哪里呢?是不是躺在哪个冰冷的地方,等着我去找它?”
“也许有人已经找着它了,把它收得好好的。”
“不,一定不会有人像我这样爱它。”她悲伤又绝望地哭着,连我也觉得心酸起来,感觉那浴巾也在地球的某个角落流下泪来。
“苗苗,现在我们已经失去它了,怎么办呢?”
“我要把它找回来。”她坚定地说。
“我们已经离开一天了,刚才也打电话去确认过,酒店说房间已经整理过,又有新的客人入住。现在没有人知道浴巾在哪儿。”
“不,我还记得浴巾上面的小象,每次洗完澡,它都用鼻子把我身上的水吸干。我的小象……呜呜。”她的泪水不可抑制地流出来,大放悲声。
我将她紧紧搂在怀里,感受着她的悲伤,心里充满了愧疚,如果不是走得匆忙,如果走之前能再多看一眼……可是世间没有如果。
“苗苗,对不起。妈妈收东西时没有特别细致,所以丢掉了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东西。妈妈向你道歉。”我不断地轻抚她的后背,好让她能够慢慢平静下来。她的抽泣声渐渐小了,只是眼眶还湿润着。
“现在妈妈可以为你的小浴巾做些什么呢?”
“我要你向浴巾道歉,是你弄丢了它。”她的情绪稍微平复了些。
“小浴巾,我弄丢了你,对不起。虽然我不知道你现在哪里,但我希望有人能像苗苗一样爱你。”我垂下眼睑,认真地对着远方说。
“我要写一封信给小浴巾。”她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坐在书桌旁。“小浴巾,我多爱你啊。你带给我好多温暖,好多快乐,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就算你遇到了新的小主人,你也不要忘了我。”然后在右下角画上一个爱心,写下自己的名字。
我们再次躺在床上,我将她搂在怀里。“苗苗,其实我们这一生会不断地离开很多东西,就像你离开了幼儿园,小浴巾离开了我们。可是,我们也会遇到更多新的东西。离开幼儿园,却进入了小学。离开幼儿园的老师和同学,却在小学认识更多的老师和同学。是不是?”
“嗯,幼儿园毕业时,我伤心地哭了,可在小学里,我也很快乐。”她点点头。
“对,所以失去和离开一些东西时,也意味着新的开始。不过,为了减少今后类似事件的发生,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妈妈要再仔细一些,离开旅馆时,我也要帮妈妈再认真做好检查。”
“很好!你看,小浴巾虽然离开了,但它曾经带给你的温暖不会离开。还有,它离开了,我们今后会更小心,也许别的东西就更少离开。小浴巾还是丢得很有意义的。”话说到这里,她已经不再回应,带着白天玩耍后的疲倦和对小浴巾的思念沉沉入睡。
当我们不可逆转地失去某些人或物时,悲伤由此产生。当孩子面对这种情况时,作为家长该如何处理呢?首先,最重要的是共情,理解并接受他们现在的情绪,千万不可因为东西的价值不高就有所轻慢。在这一点上,家长们容易犯这样一些错误:
(1)替代。“妈妈再给你买一个更好的”,“没关系,那个已经旧了,你看,这有一个新的”。这种办法简单粗暴地抹杀了失去之物对孩子的意义。
(2)责骂。“哭,哭有什么用?”“为这么一点小事就哭,还是不是男子汉?”这种办法是否定了孩子的情绪表达,让他们产生自我怀疑,“原来丢东西是我的错,哭更是不对”,今后遇到更大的事情时,他们就会不知如何正确地处理情绪和事件。
(3)抱怨或者幸灾乐祸。“我早说过,让你收好吧,现在掉了,谁叫你不听话呢?”“活该,谁叫你拿出显摆的。”这种做法无异于二次受伤,除了让孩子产生自卑和自我否定,我想不出还有什么正面意义。
所以,面对孩子在失去东西时,我们要全然地接受他们的悲伤,并与他们同在,才能让他们感觉到即使失去世上一切,但唯一不会失去的是父母的爱与支持。当然,除了共情之外,我们也需要和孩子一起总结学习到的经验和教训,以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经由此事,孩子对比拥有时的欢乐与失去时的痛苦,他们自己可以从中体会到很多。
话虽如此,我们之后还是接连丢过一些东西,比如一辆红色的自行车“小红”、一个粉红色的IPAD“小粉”。苗苗还是会为失去心爱之物而难过,我们一起为小红默哀,一起为小粉祈祷,但我们感激它们曾经带给我们的快乐,并深藏心底,坦然接受它们的失去,更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
在人生路上,我们不断地追求拥有、拥有更多,可最终,我们什么也无法带走。获得需要勇气,放开更需要智慧,愿我们都能坦然面对人生中出现的每一次得与失,且行且珍惜。
……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书中处理冲突和建立规则的方式。很多育儿书籍要么过于强调权威,要么过度鼓吹“顺应天性”,往往难以找到一个黄金平衡点。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务实的视角——即规则的建立是基于爱与尊重的双向契约,而非单方面的强加。作者用她亲身的经历告诉我,如何将“不”说得坚定而温柔。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帮助我调整了自己面对孩子任性时的心态。以往我总是在规则面前摇摆不定,生怕拒绝孩子会伤害亲子关系,但作者的解读让我明白,清晰的界限恰恰是给予孩子安全感的基石。这种将教育理论落地为日常实践的无缝衔接,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超一般的理论著作,它真正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而非高悬于空的口号。
评分从文笔上看,这本书的文字功力非常扎实,情感表达细腻而克制,绝非那种煽情或矫揉造作的口吻。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微小瞬间,并赋予其深刻的教育意义。例如,她描述孩子在某个小小的挫折面前的反应,以及她是如何在不干预的情况下给予支持的那一段,让我印象极其深刻。那种“看得见,但不插手”的教育智慧,是需要长久沉淀才能获得的。这本书的行文节奏张弛有度,既有对教育理念的宏大探讨,也有对具体情景的微观描摹,这种交替使得阅读体验非常丰富,不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它更像是一部带有教育主题的散文集,优美而不失深度,是那种值得反复阅读、每次都能带来新感悟的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流畅,作者巧妙地将个人成长与教育心得穿插在一起,读起来毫无晦涩感。我一直认为,好的教育心得绝不应是空洞的理论堆砌,而应是浸润着生命体验的真实感悟。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在叙述中展现出的那种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力,令人叹服。她没有回避教育过程中的困惑与挣扎,反而坦然剖析,使得文字充满了人性的温度。特别是关于如何引导孩子形成独立思考能力的部分,作者提出的方法非常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她鼓励家长放下“标准答案”的执念,转而关注孩子提问背后的逻辑和好奇心。这种解放性的教育观念,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在教育方式上的僵化。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像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不再惧怕教育路上的未知和挑战,反而充满了探索的勇气和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眼球,那种沉静而富有力量感的色调,让我忍不住想一探究竟。读完之后,我深刻体会到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份真诚与智慧。她并没有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去说教,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旅伴,娓娓道来她在这段旅程中的所见所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陪伴”这个主题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在场,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连接与理解。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陷入效率至上的怪圈,却忽略了孩子成长中最需要的是那种不被打扰、全身心投入的陪伴。作者通过那些日常琐事中的点滴细节,展现了如何将爱与规则巧妙地融合,既给了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又构建了坚实的内心秩序。这种平衡的艺术,对我这个新手家长来说,简直是及时雨,让我对育儿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那种不带批判、充满理解的口吻,让我感觉仿佛正在和一位老朋友交流育儿心得,温馨而踏实。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所传达出的那种积极、乐观且坚韧的生命态度。作者似乎在分享教育心得的同时,也在进行一次自我疗愈和身份确认的过程。她没有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完美的教育楷模,而是坦诚地展现了一个专业人士在面对家庭生活时的多重身份拉扯与自我和解。这种真实感是极其珍贵的。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因为书中某些场景而产生强烈的共鸣,仿佛作者就是我肚子里的蛔虫,写出了我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为人父母的纠结和欣慰。它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持:教育是一场马拉松,允许犯错,鼓励反思,最重要的是,享受过程中的每一个小确幸。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神补给站”,让我对接下来的教育之路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