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全球畅销50余年,被翻译为十几种文字,受到各国读者一致好评。全球销量200余万册!
2.史学名家乔治?威尔斯的经典之作。
3.知名翻译家罗建华历时5年,逐字逐句,精益求精,翻译而成。
4.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多所知名大学、中学指定教科书。
5.本书适合各个年龄段和学识水平的读者,是了解全球历史不可不读之作。
《极简世界史》是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威尔斯撰述的一部世界历史,它被称之为“通俗世界史的扛鼎之作”,它像小说一样好看、迷人,一定会让你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威尔斯一生创作过许多作品,涉及文学、科学、历史、社会、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而《极简世界史》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世界历史书籍的经典著作。在这本书中,作者以无比开阔的视野、轻快简洁的笔调,将物种起源以来的人类历史有条不紊地展现出来,写作角度不拘泥考据,给读者提供一个宏伟、宽广的视野,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科普读物。
乔治?威尔斯: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出生于英国肯特郡,毕业于英国皇家学院,任教于伦敦大学,曾从事过新闻工作。本书是作者的成名作,被全球数十个国家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总销量达数百万册之多,是世界性的畅销书。
《极简世界史》
前言
第一章 空间中的地球
第二章 时间中的地球
第三章 生物的产生
第四章 最初的鱼类
第五章 沼泽时期
第六章 早期的爬行动物
第七章 原始鸟类和哺乳动物
第八章 哺乳动物的发展期
第九章 猿人、类人猿、亚人
第十章 罗德西亚人、尼安德特人
第十一章 真正人类的产生
第十二章 早期人类的思想
第十三章 农耕时代
第十四章 新石器文化
第十五章 古埃及文明与文字的出现
第十六章 游牧民族登上历史舞台
第十七章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船舶和海员
第十八章 走进埃及、巴比伦和亚述
第十九章 雅利安人的原始生活
第二十章 巴比伦帝国进入衰退期
第二十一章 早期的犹太人
第二十二章 犹太的教士与先知
第二十三章 希腊文明
第二十四章 希波战争
第二十五章 繁荣昌盛的希腊帝国
第二十六章 亚历山大统治下的帝国
第二十七章 亚历山大城的科学
第二十八章 佛祖乔达摩
第二十九章 佛教与阿育王
第三十章 中国的两位伟大导师
第三十一章 罗马帝国的出现
第三十二章 罗马帝国和迦太基
第三十三章 崛起的罗马帝国
第三十四章 罗马和中国
第三十五章 罗马早期的平民生活
第三十六章 神圣罗马帝国的宗教
第三十七章 耶稣与基督教
第三十八章 基督教的发展
第三十九章 蛮族入侵,罗马帝国的瓦解
第四十章 匈奴人,西罗马帝国的崩溃
第四十一章 萨桑帝国和拜占庭帝国的发展
第四十二章 中国的隋唐时代
第四十三章 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
第四十四章 阿拉伯的文明
第四十五章 拉丁语基督教的发展
第四十六章 十字军东征与教皇
第四十七章 教皇的弊端和教会的分裂
第四十八章 蒙古人的兴起和武力
第四十九章 欧洲人的理性复苏
第五十章 拉丁教会进行改革
第五十一章 皇帝查理五世的一生
第五十二章 欧洲对新的治国政策的探索
第五十三章 欧洲新帝国的扩张
第五十四章 美国独立战争
第五十五章 法国革命和君主制的复辟
第五十六章 欧洲不稳定的和平
第五十七章 科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五十八章 工业革命
第五十九章 现代政治与社会思想的进程
第六十章 美国势力的不断增大
第六十一章 德国的复苏与对欧洲的控制
第六十二章 进入轮船、铁路时代的新海外帝国
第六十三章 对亚洲的掠夺和日本的复兴
第六十四章英帝国统治下的和平
第六十五章 军备阶段与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六十六章 俄国的十月革命
第六十七章 全世界重建政治经济秩序
附录:世界大事年表
人们生活在地球上,然而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大在约200多年之前,我们才刚刚知道人类近3000年的历史。而对于之前的历史,我们却只能依靠想象力和历代传说加以叙述说明。现在有很多人认为,世界是在公元前4004年被突然创造出来的,这样的思想被人们一代一代地灌输下去。
然而,即使大家都认同“世界是突然被创造出来的”的这一观点,但是对于这个世界突然被创造出来的时间是发生在春天还是秋天,依旧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并为此争论不休。而用来佐证他们观点的论据也十分荒谬,或是猜臆,或是生硬阐释了希伯来人的《旧约》。显而易见,这种争论毫无意义。
如今,我们早已摒弃了这种不科学的观点。大部分人都认为,如果客观的用自然科学的眼光来看待地球上的各种现象,我们的世界在很久以前就存在了。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观察推测的现象都是真实的,就像房子的两端都放着镜子,我们就看不到房间的尽头一样。但如果认为人类所生存的宇宙只存在六七千年的历史,这种理念也是不科学的,也不值得相信,应该被推翻。
如今,众所周知,地球的直径为8000英里(1.28万公里),是一个两端稍扁的橘状球体。在大约2500 年以前,少数科学权威就己经知道地球是球形的。然而在此之前,人类社会的普遍认知是:地球是一个平面。现在看来,那时的理论是相当荒诞的,尽管当时人们还用地球与恒星、行星、天空彼此的关系做出了各种解释。现在人们知道,地球以地轴(比赤道直径短24英里)为中心,每24小时自转一周,由此形成了昼夜更替;与此同时,顺着略微不规则且稍有变化的椭圆形轨道,地球每年都绕着太阳公转一周,当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为9150万英里时,便是两者之间的最近距离,当距离为9450万英里则是最远的距离。月球的体积比地球要小一些,它距离地球239000英里,并且绕着地球运行。不要以为在太阳系中只有地球和月球围绕太阳转动。事实上,水星距离太阳3600万英里,金星距离太阳6700万英里,它们也都围绕着太阳运行。在地球公转的轨道之外,有无数的小星体、小行星,它们呈带状分布,几乎可以被忽略,除此之外还有海王星、天王星、土星、木星和火星,它们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分别是 279300万英里、178200万英里、88600万英里、48300万英里和14100万英里。对于这些动辄百万的数字,人们很难想象其究竟有多大。 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直观地理解,我们将太阳和其他行星的距离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人们更容易接受这样的尺寸对比。
我们假设地球是一个小球,它的直径为1英寸,而太阳是一个大球,直径为9英寸,距离地球大约是 323码,相当于五分之一英里,步行约四五分钟就能到达。与之相比,月球就好像一颗小豌豆,距离地球二英尺半。水星和金星两颗内行星在地球和太阳之间,它们分别与地球相距125码和250码。在这些星体周围是茫茫无垠的宇宙空间,一直向外延伸,到达了距离地球175英尺的火星。而木星的直径为1英尺,它与地球相距约1英里。体积稍小的土星距离地球2英里;其次是距离地球4英里天王星,距离地球6英里的海王星。海王星以外的数千里,是一片悬浮的稀薄气体和细微的尘埃。恒星离地球比较近,可是就算是按缩小后的比例,它们也远在40万英里之外。
面对以上的这些数字,我们可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上演生命剧目的舞台多么的浩渺空旷啊---。
宇宙空间如此广阔无边,我们了解的仅仅是那些生活在地球表面的生物而已。地球的半径为4000英里,生活在地底下的生物最深不超过3英里,而生活在地面以上的生物,距离地面的高度不超过5英里。其余的宇宙空间广阔无垠,却是深邃空洞的,是没有生命的空间。
勘探最深的海洋,其深度不过5英里 ,而目前飞机创下的最高飞行纪录也只有4英里 。曾经,有人借助气球上升高度达到了7 英里,但是遭受到了巨大的自然力阻碍。目前我们所知道的没有任何一种鸟可以飞到5英里的高空,那些被带到飞机上的小鸟和昆虫,在还没达到5英里时就已经失去了知觉。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的“去中心化”视角。我们从小被灌输的历史叙事,总不免带有强烈的地域或文明中心主义色彩,但这部作品试图将所有文明置于一个平等的维度上进行比较和分析。作者非常擅长使用类比来阐释复杂的社会动力学,比如他将某个王朝的兴衰比喻成一个“自洽但缺乏外部反馈机制的算法”,这个比喻让我茅塞顿开。我发现自己不再只关注“谁打败了谁”,而是开始思考“为什么这个体系会自我崩溃”。它对技术——尤其是信息传播技术——在塑造社会结构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论证了技术瓶颈的突破往往是历史拐点的真正驱动力。阅读体验非常沉浸,作者的文字冷静而有力,没有过多的煽情,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切,却比任何激昂的辞藻都更有力量。读完之后,我对历史的理解变得更加开阔和具有批判性。
评分这部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完全跳脱了传统史书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模式。我特别欣赏他如何将宏大的历史进程,浓缩到几个关键的转折点上,每一个节点都像是一颗精准的引爆点,瞬间照亮了后来的发展方向。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反而像是在看一部精心剪辑的、节奏感极强的历史纪录片。尤其是在描述文化交流与冲突的部分,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是非对错的论断,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文明在接触时所产生的内在张力与相互塑造,那种细腻的观察力,让我对很多曾经固化的历史认知产生了动摇。书中的一些比喻和类比也极其精妙,常常能将那些抽象的政治经济概念,转化成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理解的场景,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即便是历史初学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总的来说,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思维演变和复杂系统运作的思维导图,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事情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感到好奇的人。
评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消化完这本书,坦白说,它的密度和信息量远超我的预期。与其说它是一本“世界史”,不如说它是一本关于“权力、资源与观念的全球流动史”。作者在处理跨时空的叙事时,展现了惊人的掌控力,他巧妙地在不同地理板块之间搭建起隐形的桥梁,让你清楚地看到,远在欧亚大陆另一端的某个发明或一次瘟疫,是如何在几十年内重塑了你所在区域的社会结构。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全球化”这一概念的解构,他并没有将它浪漫化,而是冷静地剖析了它背后隐含的资源掠夺链条和信息不对称性。行文风格偏向于冷峻和思辨,大量的逻辑推演让人不得不全神贯注。如果说有什么不足,那就是它对细节的筛选极其残酷,很多我原本以为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在作者的宏大叙事中被“边缘化”了,这反而迫使我开始重新审视历史的“主干道”究竟在哪里。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是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来接触这本书的,毕竟“极简”这个词在历史领域往往意味着牺牲深度。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极简”不在于删减事实,而在于提炼核心动力。作者像一个外科医生,精准地切除了历史叙事中那些冗余的、充满民族主义色彩的“脂肪”,直达骨骼——那些驱动人类文明迭代的根本性力量,比如能源获取效率的提升、信息复制成本的降低,以及对“确定性”的永恒追逐。书中的章节划分逻辑极其清晰,每一章都是对前一章结论的延伸和深化,形成了一个无懈可击的逻辑闭环。它的节奏感掌握得非常好,该快则快,如电光火石般掠过数百年,该慢则慢,在一个关键的社会变革点上做细致的解剖。对于想要建立一套清晰、非教条化的全球历史框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蓝图。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本身就充满了“极简”的哲学意味,这似乎也在预示着内容的取舍。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对“时间感”的处理。作者似乎在邀请我们跳出线性时间的概念,去感受那些“同时发生”但关联性极强的事件簇。比如,他会并置讲述美洲文明的衰落和某个东方帝国在技术上的停滞,让你意识到历史的进程并非单轨加速,而是充满了周期性的停顿和分岔。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了一个极高的卫星轨道上俯瞰地球,那些国界、意识形态的纷争,在宏大的气候变迁和技术迭代面前,都显得如此脆弱和短暂。作者的语言充满了哲思,用词考究,读起来有一种缓慢咀嚼的快感,需要反复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意。它成功地将历史从“事件记录”提升到了“结构分析”的层面。
评分极简世界史
评分。。。。。。
评分年中大促,很实惠,买买买买买
评分京东太恶心,默认选项电子发票,然后说明里面说电子发票不能用来报销,我开发票不用来报销用来干嘛的,这种商家就是耍这种小聪明,不要脸。我就是没有仔细看,中了招,无耻的京东,必须差评!
评分喜欢在京东上买书、质量有保证,物流也快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好好,很棒,十分好
评分书不错,京东送货也很快。
评分东西没什么好说的就是书而已,包装不错。但是真的佩服京东的送货速度及配送员的敬业,提前了整一天送达,还是晚上。不容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