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

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周逵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2-26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5305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511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27
字数:4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非虚构写作高手为读者讲述创作过程中动人心魄的故事。书稿本身就是精彩的非虚构作品,所选案例皆为关于行业内令人拍案叫绝的作品。披露名篇背后鲜为人知的创作历程!复盘经典报道现场,揭示转型大时代的叙事精。回答了读者*恳切想问的问题——何为非虚构?如何创作?

内容简介

  本书凝聚了多位从业多年的著名记者、主编、作家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考成果。它以极具有吸引力的内容精华和大量案例去安排讲稿,且所选案例多数是行业内*精彩的非虚构作品。它结合作者自己的创作体验,对于各自*擅长的领域做了独到的剖析,并在文稿中回答了读者*恳切想问的问题;该书没有停留在如何写一个更好的稿子的技术层面,而是面向新闻传播学生,媒体从业人员和热爱大众文学的读者,尝试告诉他们如何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掌握非虚构创作的叙事精神要素。这本书不是用于应试的,而是尝试用丰富翔实的实战经验代替传统新闻传播教学的教科书,更希望成为广大学子和读者所喜爱的文学读物。本书由十余篇文章构成,从十余个不同角度解构一线记者的行业切片,展示出一个个写的漂亮、讲的有趣的人身上发生的故事。

作者简介

  周逵,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国际新闻传播全英文授课硕士项目(IJC)主任,清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培养博士。周逵副教授具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由其担任策划与撰稿的凤凰卫视电视专题纪录片《冷暖人生》在第45届芝加哥国际电影节上荣获电视纪录片类“艺术与人文贡献银雨果奖”;由其担任执行总编导的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走进和田》获得2015年“五个一工程奖”。周逵副教授在国内外SSCI、AHCI、CSSCI核心学术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数十篇。其译著《群体性孤独》(AloneTogether)获得2014年度文津图书奖。

目录

封面 作者简介
1 失物招领(代序一)
2 郜艳敏 (代序二)
3 从玉华:再广大的悲伤,也比不上一个小人物的悲伤
4 陈晓楠:我们就是在做“活着”两个字
5 卫毅:人物特稿就是去掉报告文学背后的金光
6 杨潇:从过度书写开始
7 赵涵漠:采访永不落空
8 袁凌:每一个字都是炼出来的(改版)
9 张鹭:坚守一线的调查记者不足百人(修订)
10 陈琳:极端环境的现场报道是对人性的挑战
11 林珊珊:人人都会讲故事
12 余楠:当我写娱乐圈时我写些什么
13 史晨:高价的体育、廉价的诗歌, 谁之罪
14 吉姆?沃尔夫:国际新闻是世界历史的初稿
15 刘子超:面包黄油会有,还有诗歌和远方
16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来自140位听众的话(代跋)

精彩书摘

卫毅:

人物特稿就是去掉报告文学背后的金光

《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总监、资深非虚构写作者。

主要作品有:《路遥:身后20年》《风暴里的黄金时代》《劳蛛缀网一百年——许
地山的一家》《李泽厚 寂寞思想者》《放映员往事》《一项鲜为人知的教育实验》等

非虚构写作的定义

首先我想给大家提个问题,大家认为什么是非虚构写作?非虚构写作的定义
其实很难找,我记得美国记者何伟,他曾经写过《寻路中国》和《江城》,他在
他的新书《奇石》里面提到他的老师麦克菲跟他说过,非虚构写作这个定义可能
是有问题的,这就好比说问你早上吃了什么早餐,我说我今天早上没有吃葡萄柚
一样。

非虚构写作本身就有这样的一个问题,而且到了中国非虚构写作这个概念也
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我觉得可能*相似的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报告文
学,这是特别接近的一个概念,但是报告文学会有一些让人感觉特别不真实的东西。
比如说写一个人物,他的后面是冒着金光的,我读报告文学就有这种感觉。非虚
构写作可能就是把背后的金光去掉,我觉得这就是接近非虚构写作的概念。

非虚构写作是西方传进来的概念,在中国,大家更愿意接受的是特稿的概念,
也更接近我们的新闻写作。特稿在《南方周末》可能会讨论得特别多,然后一直
延续到周刊,大家对特稿的定义其实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什么叫特稿?它到底特
在哪里?我个人认为,我写的一些东西它是接近特稿的一些概念的。我觉得用事
实去说一个有意味的故事,它就是一个特稿。所以说,我们可以把非虚构写作的
概念相对缩小到我们可以实际操作的层面。



056

《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

因为非虚构写作可能可以写成一本书。写成一本书的话,它就不是一个稿子了,
但是我们平时的新闻写作或者杂志写作的话,它更像是一个特稿写作,所以,我
主要集中在特稿写作这方面。

文学与特稿

奥地利作家赫尔曼·布洛赫说过:“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乃是小说存在
的*理由。”这是一个文学的概念,这是对小说的定义,但可能用发现这个会比
较狭隘,用传达这个词会更好。如果特稿有个定义或者说有什么特别之处的话,
我觉得是唯有特稿能传达的东西才是特稿存在的理由。这是我对特稿的一个理论
性的理解。

相信柴静的《穹顶之下》大家都看过。想象一下,如果让你写一篇关于雾霾
的特稿,大家会怎么写?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当去掉个人魅力非常强的柴静,
我们应该怎么操作,或者用文字来表达,用特稿的方式去表达?

我说一下我的看法,这个是我们编辑部讨论过的一个话题。我们会怎么操作?
特别是怎么用特稿的方式去表达。其实在柴静的片子出来之前的几个月,贾樟柯
拍了一个短片,叫《人在霾途》,说的也是雾霾的话题。这个片子倒是给我一些启
发,片子说的是一个工人的家庭和一个艺术家的家庭。他把他们的整个生活过程
拍了一遍,将他们在雾霾下的生活编织在一块儿。时长七八分钟的一个很短的纪
录片其实对我很有启发,因为如果我操作的话,我可能会选河北某个工厂的工人,
他这个工厂可能会因为雾霾的原因,需要减少排污,被迫被关停,那么他的经济
来源会受到一些威胁,可能会断了以后的经济来源或是失业,但是这个地方的空
气环境会变得更好。到底是我们要身体的健康还是要工作的保障?如果是我,我
可能会选择这样一个家庭。我觉得这是特稿的思路——找一个合适的人表达两难
境地。对于艺术家而言,如果说他们是在北京生活,可能会有很好的工作,但是
空气不好,他回到家乡可能空气很好,但是工作的机会就没有这么好了。这样的
人群他可能会构成我做特稿的人物选择。

我还没有到《南方人物周刊》之前曾经想到与雾霾类似的话题。当时很长一
段时间我都在广西的一家报纸跑环保新闻。*开始产生特稿意识的机缘可能是当
一次我拿到了一组环保局关于水污染的数据的时候。大家拿到这个数据可以做什
么呢?如果把这个数据报道出来,就是一个数据新闻的报道,很省事。当我拿到



057

卫毅:人物特稿就是去掉报告文学背后的金光

这个数据的时候,我可能不是这样想的,因为我发现这个数据显示南宁有一条江
叫邕江,这条江上的污染是逐年在变化的,我想到这个江上找水上人家,我觉得
没有比水上人家更了解整条江的变化的人了,于是我就去那里找到在船上的渔民,
跟他们一聊,我就发现了很好的一个故事。

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渔民在江上打鱼的时候,他们原来希望这个水特别
清澈,这样他们才能打到更多的鱼,获得更好的经济收入,随着水污染日益严重,
水里的鱼越来越少,他们开始抱怨这个环境,直到已经没有什么鱼可以去卖了。
但是呢,这个故事的另一半是他们后来发现一个致富的机会,他们发现污水的出
水口有大量的淤泥,淤泥里面有红虫,特别细的红虫。红虫是喂花鸟市场养的那
种金鱼*好的饲料,价格非常高,他们就开始挖淤泥里的红虫到花鸟市场去卖,
获得的收入并不比打鱼的收入少。这个故事发生了转折,他们开始希望水质越来
越差,只有水质越来越差,他们才能获得更多的红虫,然后才能够获得更多的
收入。

我就把这写成了一个故事,我觉得这就是一个特别好的特稿故事,从一组环
境的水污染变化的数据到把它转换成一个特稿故事。所以,我觉得特稿写作很考
验人的一个转化能力,考验记者的是把一个基本的事实,或者大家熟视无睹觉得
没办法做出新意的东西写出一个特别吸引人的故事,这比把那些数据列在上面更
有意思,这是我的看法。

非虚构写作运用的文学手法

刚才说的是我还没到《南方人物周刊》之前的一个例子,我现在想讲的是我
到《南方人物周刊》之后亲自操作一个题的例子。这是个什么例子呢?有一天,
北京的一家都市报同行转给我一个消息:北京有一群电影放映员正在北京上访,
都市报觉得这个消息根本没办法报,因为上访的人实在太多了,这些消息几乎不
能成为新闻。所以他转给了我,觉得我们可以报,原因是觉得这里面可以把它写
成特稿,但是他们那里没有写特稿的机会。

电影放映员它的特殊性在什么地方呢,大家都是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同学,
可能没看过露天的电影。

这张图片是我在陕西户县拍的,这都是老的电影放映员,也是刚才我们说到
的北京另外一个报纸的同事转给我的电影放映员。他们当年是放露天电影的,放



映员属于我们以前公社八大员之一,公社就类似于乡镇级,在公社八大员时期,
放映员是其中一员,还有邮递员什么的,他们的地位非常高。这些放映员到北京
上访的原因是什么呢?他们现在的生活没有保障,他们辉煌的时期过去了,现在
不能解决他们养老的问题。当时我觉得从他们身上就可以反映出时代的变化,所
以我去采访他们,听他们讲这些年的故事,这里面还有很多个层次,还有我们对
电影概念的理解。他们当时放的电影现在逐渐市场化,他们也就逐渐失去了这个
工作。公社这个概念,更不用说公社“八大员”之一的放映员,从他们身上是体
现这个时代的变化。

其中有一个放映员,是我之前稿子里面写的,他和他妻子两个人过日子,我发
现他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呢,他到村子里去主持一些丧事。然而,因为他把他的经
历更多地投入到放映事业中,就对女儿的身体没有太多关注,所以他感到特别后悔。

当时我去采访遇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想的是,马尔克斯有一篇中篇小说叫《没
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这篇小说我不知道大家读过没有?它可能是去年才正式出
了正版,我看的肯定是当年没有授权的,因为当年马尔克斯所有的这些小说都没
有授权。在1980年代,马尔克斯的小说滋养了很多中国的作家,像莫言、余华,
他们的很多写作都是跟马尔克斯相似的,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魔幻现实主义。那篇
小说讲的主要内容就是一个退休的老上校和他的妻子两个人生活非常困苦,他们
的小孩死了,两个人孤苦伶仃地过日子。

我就觉得他们和其中一个放映员的生活特别像。所以我们在写或者构思一篇
文章的时候,如果有其他的可以借鉴的、特别是文学语言类似的东西,我们就可
以把那些手法运用到非虚构写作当中来,就是文学写作中文学的手法。而且特别
是像马尔克斯,大家也知道,他原来是做记者的,他说他特别受新新闻主义的影响,
他的文学也是受新新闻主义的影响。当年特别有名的就是《卡波特》,这就是用新
新闻主义或者非虚构写作写出来的一篇长篇非虚构作品。

马尔克斯他*喜欢的作品是什么呢?大家知不知道约翰·赫西这个人?前几
年,美国*著名的新闻作品排在*位的就是约翰·赫西写的《广岛》,中文版的
正版应该也是去年还是今年初才出的正版。我在1981年《巴黎评论》的采访中,
看到了马尔克斯喜欢它的痕迹。

《巴黎评论》:对你来说,怎样才算是一篇新闻杰作?



加西亚·马尔克斯:约翰·赫西的《广岛》是一篇罕见的作品。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Ⅰ》

这曾经影响了中国很多的写作者,包括大家熟悉的《唐山大地震》的写作者
钱刚老师,这个我曾经亲自向钱刚老师求证过,写这个有没有受到过《广岛》的
影响,他说是。他当年在作家班学习的时候,在路边花两毛钱买了特别薄的小册子,
他说当时都没有注意到约翰·赫西写的这个作品,当时翻译成的名字叫作《广岛
浩劫》。钱刚老师受这个启发,所以用一种大家觉得比较新奇的方式重新写了唐山
大地震这个作品。约翰·赫西直接影响了许多作家,但是大家都不太知道他,后
来他回到了耶鲁大学做文学教授写了很多的小说。而实际上,他是在中国天津一
个传教士家庭中出生的,曾经他从中国去广岛采访广岛原子弹爆炸给日本带来的
影响或者对世界的影响。《纽约客》当时一整本杂志刊登了他的这部作品,这是《纽
约客》历史上*一次使用一期杂志只刊登一篇文章的方式发行,就是这部作品
《广岛》。他的作品当时还出了单行本,被认为是美国杂志历史上*有名的一篇文章,
大家可以找来读一下。

所以,我的意思就是写特稿可以去看相类似的文学作品,寻找灵感。我写
这篇文章运用的手法就是马尔克斯的基调,因为它里面人物的关系或者状态特
别相似。





这是马尔克斯的塑像,这张照片是我在北京的朝阳公园拍的,我估计没有多
少人知道。当时是去年马尔克斯去世的时候,我在网上查到的说朝阳公园里面有
他塑像,应该是中国*一座马尔克斯的塑像。塑像上写的是“我想做的只是讲
一个好故事罢了”。我觉得这和非虚构写作是一样的。这座塑像应该是哥伦比亚驻
中国大使馆捐献的,在2013—2014年间捐献之后,马尔克斯就去世了。

而且我当时去的时候,很神奇。塑像上放上了玫瑰,大概因为马尔克斯特别
喜欢玫瑰。这个画面有一点魔幻现实主义的感觉,我就把它拍下来了。

我想讲下一个例子,莫言大家可能一看就知道,这张照片也挺有意思的。

这是我们杂志在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做的一个封面报道,这是配图之
一。我不知道这张照片从哪里找来的,但特别有意思。当时莫言得奖大概是2012
年一个星期四的傍晚。当时我正在采访,因为之前大家都觉得诺贝尔奖要开奖了,
编辑部应该做一些准备,设想下谁会得奖,到时候不要措手不及。当时所有人都
觉得得奖希望*大的是村上春树,因为当时有一个机构出了一个赔率,村上春树



获奖的概率是*大的。我看到莫言排到第二位,还觉得为什么排名这么高。当时
大家对他获奖的希望还不是很大,我们另外一个同事说去准备村上春树,那莫言
谁准备呢,我说我来准备一下吧。实际上我觉得他得奖的概率不是很大,但是还
是真的去准备了。因为我学中文的,所以对莫言比较熟悉。而且我记得非常清楚,1987年《红高粱》上映,我是在电影院里看的。那时候我还很小,7岁。我记得
看电影的时候睡着了,因为看不懂,一片红彤彤的,然后我就睡着了。上大学之后,
我学了中文。有一门课叫“文学与电影”,我上的*堂课就是《红高粱》。我们
去读原著还放电影,老师让大家比较一下原著和电影的区别。而且特别有意思的是,
我们高中有一次生日,我同学送的生日礼物是莫言的一部长篇小说叫《红树林》,
可能是他写得*糟糕的一部小说。当时我也都看完了,所以说我对莫言还比较熟悉,
准备起来可能比一般人轻松一点。

2012年那个星期四的晚上莫言得奖了。我第二天大清早马上买了飞机票飞往
青岛,从青岛再坐车去莫言的老家高密。高密是一个特别小的地方,而且莫言写
的几乎所有小说的背景都是以高密为环境的。我去到那里才知道,全世界的记者
都来了,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我看到有瑞典的记者啊,美国、法国、英国的
记者,中国的记者就更多了。

以前我也跑过社会新闻,只有突发的社会新闻才会有这么多记者。那是*
次我看这么多文化记者扎堆,这个时候怎么把自己的稿子做得比较特别就是一个
问题了。我也在考虑,因为所有人几乎没有任何可以独家的机会。莫言他们家只
找了两三家专访,但是他家里人都把门打开,然后桌子上放很多茶杯,记者排着
队进来采访,大哥、二哥坐在这儿,一直坐在你面前一个半小时,轮流一直从早
上到晚上,就是这样。你除了莫言本人,几乎所有的人你都采访到了,别人也跟
你一样。这时候你怎么写出新东西来?我就开始琢磨和构思。

当时还有一个新闻发布会,莫言讲的东西全都是一样的,因为所有人都在场,
听到的所有东西都是一样的,回答也是一样的。然后莫言在台上讲话的时候,我
拿着相机。我不是摄影记者,但我觉得相机有一个好处是它能够有机会靠近人,
一个文字记者手上没有东西跑到*前面会非常奇怪,但是如果是一个摄影记者,
你跑到*前面,那是为了拍摄很自然。莫言在台上这样子讲,台下坐的人可能跟
今天差不多,但全是记者啊,一两百个记者。我当时发现莫言讲话结束的时候,
他弄了一下袖子,当时露出一块手表。

前言/序言

  失物招领
  (代序一)
  我小时候住在江苏省扬州水利机械厂。
  这个厂建在运河边上,因为是水利机械,很多机器建好了以后就直接泊在河里,所以我小时候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京杭大运河边。
  90年代的扬州作为一个中小城市,有许多国有企业,水利机械厂就是一所。城市里大部分孩子长大后不会外出读大学,一直在当地读书直至成为一名工厂的工人,如同我们父辈的生活一般。
  作为一名工厂子弟,我们的童年和其他小孩不太一样,那时候的我们可以轻而易举把吊车当做玩具开,在我六岁的时候,父亲会坐在驾驶座把我放在大腿上,手把手教我操作高空大吊臂。元宵节的时候,厂里的所有小孩会推着纸扎的兔子灯去篮球场玩,兔子灯一倒火就着了,男孩子们一看着火了,便灵机一动撒泡尿把火扑灭,小女孩在旁边吓得在那儿哇哇哭。大人们则拿着板凳,吃好饭后散步到播放露天电影的地方,大家挤在一起叽叽喳喳地等着电影放映开始。
  运城边上住着许多靠捕鱼为生的渔民,他们住在船上,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渔民家的孩子身上常常带有一股鱼腥味。于是欺负这些孩子便成为我们的儿时乐趣之一。他们吃饭有一个禁忌,不能将鱼肚翻过来,他们说这意味着翻船。一看到他们饭桌上窘迫不愿意翻鱼的样子,我们便会爆发出哄堂大笑。有一次,我们闲来无聊想要捉弄一个面黄肌瘦的渔民家女孩,于是一群男生在放学后把她逼到墙角拿胡椒粉撒在她脸上。这些当时在我们眼里的恶作剧如今看来不只是恶劣的玩笑,我每每想到此事,还对她心有歉意。
  中午是厂里*热闹的时候,十一点半前,工厂门口铁栏杆边上已经站满了人,很多双职工抓着栏杆翘首企盼中午回家给小孩做饭。铃一响,门一开,所有人立刻蜂拥而出。那时候的米饭是用铝饭盒加热的,为了辨认出各个饭盒,我的小舅舅还用锤子和榔头勾出空心的名字来做标记。
  对于职工来说,下班以后洗澡是个大问题,但托我父亲的福,小时候我都是去炼钢工人的澡堂子洗澡。炼钢工人每天都有大量的体力劳动,干的是出汗*多*累的活,下班后可以免费用烧红钢水的热量去冲澡,这是属于炼钢工人的福利。然而这样一件好事却在我童年留下了阴影。因为如果要去洗澡,炼钢车间是通往澡堂的必经之路,那车间里到处都是烧红的铁水往下流,父亲每次都叮嘱我:别踩!那水得有几千度!我听着话战战兢兢地往前走,害怕自己真的会被那些流动的液体熔化掉。
  由于是危险工种,炼钢工人的福利不止如此。一年365天处在高温环境下意味着每天都有高温补助,除此之外,*让孩子们眼馋的就是上海产的金鸡牌雪糕,肥皂一般的大小,尽管包装简陋,但在炼钢车间上班的年轻人只要一拿出来,一群熊孩子便会围拥而上。
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好........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准备开始阅读~

评分

不错哦!不错哦!不错哦!

评分

买书用京东~~~~~~~~~~~~~~~

评分

不错哦!不错哦!不错哦!

评分

是因为自己是否幸福?这些是一个是不够强大……在一起我才明白自己在用我们自己都是自己给

评分

可以看看吧

评分

是因为自己是否幸福?这些是一个是不够强大……在一起我才明白自己在用我们自己都是自己给

评分

京东的商品和服务都很不错。配送的速度也很快。下次还会来再买。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