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追溯了大学教学学术在美国兴起与研究的背景和原因,对美国大学教学学术从1990年提出至2015年25年来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美国大学教学学术进行研究,主要围绕教学学术的三个基本问题展开:“为什么会有教学学术?”(Why)、“教学学术是什么?”(What)、“如何开展教学学术?”(How)。本书的初步研究结论是:在卡内基教学促进会、美国高等教育协会、国际教学学术学会等机构与组织的领导与推动下,大学教学学术理论化初见端倪、实践业已全面展开、研究队伍基本形成、制度化正在构建、国际影响已经形成;但是,在当前传统认识论与方法论依然占据学术主流的形势下,教学学术的研究与发展困难重重。然而,代表着崭新思想和先进理念的教学学术,在美国及欧美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兴起与研究,适应了时代、社会和教育的发展需要,虽举步蹒跚,但已踏上征程。美国大学教学学术研究或许成为众多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中的一朵浪花,亦有可能昙花一现,但它却给予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以思考和启迪,价值隽永、意义深远。
何晓雷,1974年生,甘肃天水人,兰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比较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比较高等教育、大学教与学、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等领域的研究。主持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法理学视阈下中外大学章程建设比较研究》(课题批准号:14XFX001)、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美国大学教学学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DIA130325)、2013年度甘肃省高校科研项目《中外高校现行产学研用制度比较研究》(课题批准号:2013A-070)、兰州财经大学2013年度教改项目《教学发展中心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机制与模式研究》等课题;参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徐小洲教授主持的浙江省教育十二五规划、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嘉毅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加快西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普及义务教育步伐的研究与实验》等课题。在《人民教育》《西北民族研究》《甘肃社会科学》《比较教育研究》《大学教育科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这本书在探讨教学法创新的部分,展现了一种罕见的批判性视角。它没有盲目追捧“颠覆性创新”的口号,反而深入挖掘了许多流行的教学技术和模式背后的潜在弊端。例如,对于某些过度依赖在线互动和自动化批改的课程设计,作者提出了关于“人际温度”和“深度思考阻碍”的担忧,这种审慎的态度令人耳目一新。它提醒我们,技术永远是辅助手段,而非教学的本质。我印象最深的是对“学术债务”概念的引入,它揭示了为了追求快速发表或迎合短期项目需求而牺牲长期、高风险研究的现象,这种“寅吃卯粮”式的学术积累模式,正在侵蚀未来学术创新的潜力。作者用翔实的数据描绘了一幅图景:那些看似高产的实验室或部门,可能正在以牺牲学生指导质量和基础理论深耕为代价。读完后,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对效率的过度追求,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慢、但可能更深刻的学习过程和研究路径。这本书就像一剂清醒剂,让我在盲目追求潮流时能停下来深思。
评分这本《美国大学教学学术研究》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它并非那种故作高深的理论堆砌,而是实实在在地切入了当前高等教育界面临的核心困境与创新方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转变时,所采用的近乎田野调查式的细致观察。书中对于不同学科背景下,例如人文社科与STEM领域,在实践“主动学习”策略时所遇到的具体操作层面的阻力与巧妙的应对措施,描述得入木三分。比如,它详细分析了在一个大型基础物理课上,如何通过设计精巧的小组项目和即时反馈机制,成功地将原本被动的听讲者转化为积极的知识建构者。这种对微观教学实践的深入剖析,远超一般宏观政策分析的肤浅层面。读完这部分,我立刻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了其中提及的“思考-结对-分享”模式,效果立竿见影,学生的参与度和对知识的内化程度都有了明显提升。这本书提供的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钥匙”,而是丰富的“工具箱”,帮助教育工作者根据自身情境进行定制化选择和调整。它成功地架起了理论构想与日常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让“研究”真正服务于“教学”。
评分我对其中关于“大学与社会的契约”这一章节的论述给予极高的评价。它跳出了传统象牙塔的自我辩护,而是以一种近乎“外部审计师”的冷静笔触,审视了现代研究型大学在公共责任方面的履行情况。书中详细对比了不同时期,大学在服务地方经济、推动社会公平以及维护公共知识领域的角色变化。尤其让我关注的是对“知识产权化”趋势的批判性分析,作者认为,当大量的大学研究成果被迅速纳入私有体系,公共领域的知识池正在萎缩,这对于基础科学的长期发展构成了潜在威胁。书中通过对几起标志性专利纠纷案例的剖析,清晰地展示了这种趋势如何影响了后续研究的开放性和可及性。这种将学术研究置于更宏大社会经济结构中去考量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它不再是孤立地谈论教研成果,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公共资源的管理与分配问题,让人深思大学的“价值”究竟应该如何被衡量。
评分我原以为这本关于美国大学研究的著作会沉溺于对量化评估和学术生产力的指标分析,但事实证明,它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对“学术身份建构”这一议题的探讨。书中不仅罗列了助理教授晋升的常见挑战,更犀利地剖析了在新媒体时代,年轻学者如何在海量信息流中确立自己的独特声音和研究范式。作者似乎洞察了当代学者内心深处的焦虑:如何在“发表、申请经费、教学评估”的多重压力下,保持学术探索的纯粹性与热情?书中引用的多位顶尖学者的访谈记录,坦诚地揭示了他们在职业生涯关键节点上的挣扎与抉择,这使得整本书的基调显得异常真实和接地气,完全没有官方报告的疏离感。特别是对于跨学科研究的生态分析,它精准地指出了资源分配的结构性偏见,以及如何通过建立非正式的“知识共同体”来规避这些障碍。这本书不仅是写给管理者看的,更是写给每一个正在学术路上摸索前行的人,它提供了一种如何有尊严、有策略地进行学术生活的心法。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地按时间顺序或主题分类,而是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案例研究”来串联起整个高等教育生态的复杂性。最令我着迷的是它对“跨代际导师制”的探讨。不同于传统的师徒模式,书中描绘了在AI辅助研究和全球协作日益普遍的背景下,老年学者和年轻研究人员之间知识和技能的逆向流动。它展示了那些经验丰富的教授如何学习利用新的数据挖掘工具,而初入职场的博士后如何为资深学者提供视角上的更新。这种“双向赋能”的描述,打破了我对学术关系中固有的等级观念。书中对不同机构(如小型文理学院、大型公立研究型大学、私立精英机构)在应对这些时代变革时的差异化策略进行了细致的比较,这使得结论更具可操作性,也更尊重了教育机构的多元性。这本书读起来如同在与一位博学而又充满洞察力的资深同行进行深入对话,让人受益匪浅,回味无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