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契文集第十一卷:智慧的探索·补编续(增订版)

冯契文集第十一卷:智慧的探索·补编续(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契 著
图书标签:
  • 冯契
  • 哲学
  • 智慧
  • 思想
  • 文化
  • 学术
  • 增订版
  • 文集
  • 中国哲学
  • 现代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4164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581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冯契文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12
字数:51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冯契先生是20世纪中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早年师从金岳霖、冯友兰、汤用彤。经过一生的沉思,建构了“智慧说”的哲学体系,成为新中国极少数具有自己理论体系的哲学家之一。继冯友兰之后,以一己之力完成了两种中国哲学通史著作。代表作有“智慧说三篇”(《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和“哲学史两种”(《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

《冯契文集》新版本的增订工作主要包括:
1、搜集、整理了原先没有编入文集的文学作品、政论短文、理论札记及部分学术论文,编为《冯契文集》第11卷;
2、订正了原书字句上的一些错漏;
3、对于先秦以后的典籍引文,尽可能参照近些年出版的整理点校本,加注了页码、出版社、出版年份;
4、重新编制了人名、名词索引。

内容简介

1996至1998年间,冯契先生的著作、论文、讲演录和哲学通信等汇集成十卷本的《冯契文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相继出版。近20年来,冯契的哲学思想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为了给学术界研究冯契哲学思想提供更好、更完备的文本,2014年开始,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发起并承担了文集增订版的整理工作,对前十卷精心校勘,订正错漏;并搜集、整理了原先没有收入文集的有关作品,编为第十一卷,除哲学著作外,还包含了先生早年创作的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

《冯契文集第十一卷:智慧的探索·补编续》为文集新增内容,包括作者早年发表的书评、诗歌、为他人撰写的序或跋、作者同友人通信中与哲学有关的一些内容,以及散见各处未收入文集中的文章等。时间跨度很长,内容丰富,从中可一窥作者广泛的学术兴趣和不断发展的思想路径,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冯契(1915-1995),原名冯宝麟,20世纪中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早年师从金岳霖、冯友兰、汤用彤等。经过一生的沉思,建构了“智慧说”的哲学体系。代表作有“智慧说三篇”(《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和“哲学史两种”(《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

精彩书摘

忆佩弦先生(附冯象注)
读其文,想见其人,在中学里的时候,总以为朱先生是个翩翩佳公子,风华清靡,一如“荷塘月色”。后来进了清华,在迎新会上,有同学远远指给我看一个身材矮小,连走路的姿势都活像日本人的教授,说:“那就是朱自清先生!”这使我非常失望。
我不是中文系学生,大一国文也没被编在朱先生那一组。所以平时和朱先生根本没有接近的机会。但当时他住在清华园的东北角上,门前有个土山,长满绿草。我晚饭后,爱到那边散步。有一次,我经过他门前,见他挺在躺椅上,凸起腹,驾起腿,好像还歪着嘴巴剔着牙齿。十足的中年人的神态,在青年人看来,是难堪的。我低头避开他的视线,却不想忽然听得他在叫我了。这很使我奇怪,他怎么认识我?而当我走近去时,他却又夸奖了我一句:“听说你的白话文写得很不错!”白话文!他为什么不说文章、散文,而要说白话文呢?我满心不快。
不过此后路上碰见,就免不了要笑笑,点点头了。“一二九”之后数月,宋哲元派大兵抄检清华园。很有几个榜上挂名的同学,躲在朱先生家里,得免于难。而且听说非常优待,夜里请同学睡沙发,早晨又是每人一个荷包蛋*。这使我对他开始有了好感,虽然接近的机会还是不多。
一直到昆明,一直到一九四一年夏天*,清华文科研究所成立,我才有将近一年的时间,跟朱先生在一起生活。
那时朱先生的胃病和家庭负担,都已十分严重。他把朱太太和孩子全部送到成都,寄在亲戚家,自己孤零零的在昆明过着和尚一般的生活。清华文科研究所在乡下,离昆明城相当远。如果步行,得走一个半至两个小时;如果绕道去搭一段马车,可减少半小时。朱先生在西南联大有课,所以必须两面奔跑,半星期在城里,半星期在乡下研究所。如果到时候不见他回乡下,我们研究所里的人,就猜到他的胃病又发作了。
研究所的教授和同学,除了闻一多先生之外,合组一个伙食团。雇了个乡下人做饭,是个可爱的戆徒。人是忠诚极了,饭烧糊,菜没煮熟,也不忍责备他。有次异想天开,去田里捉了许多蚂蚱,炸了捧到饭桌上来孝敬大家。弄得每个人摇头,他还笑嘻嘻的直说,“滋味好呐好!”而忽然谣传“有吏夜抓丁”,我们这位戆徒就马上逾墙而走,常常数天甚至半个月不回来。于是一早起来,一群秀才手忙脚乱的生火,淘米,挑水,赶街子……终至于整个研究所翻身,弄得每个人垂头丧气。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吃点这样的苦,算不了什么。但是一个有病而又长期过惯家庭生活像朱先生这样的中年人,怎么受得了呢?然而,他在我们当中,是最不发怨言的一个。
到过后方的人,都知道“公米”的味道。那是需要一个如鸡肫一般的胃来消化的。朱先生平时跟大家吃公米,只有当胃病发作的时候,才吃烤面包。那面包是用又黑又粗的配给面粉,自己在火油箱里烘成的。论滋味,并不比公米强,不过比较容易消化罢了。他瘦得厉害,“骨瘦如柴”不足以形容他。我从前见过的那种“凸起腹,挺在躺椅上”的神态,不用说,是再也没有了。为了营养,他每天早晨添个鸡蛋。这是早餐桌上常谈的话题之一:打碎煮好呢,带壳煮好?煮三分钟好,煮五分钟好呢?……但后来鸡蛋涨得厉害,这一点小小的滋补品,似乎也裁去了。
过着这样的生活,大家在一个大房子里,在丛书、类书、经解、注疏……的围困之中,做着“抱残守缺”的工作。朱先生私人有几架书,也摆在研究所里。他的桌子后面,竖着一个同图书馆的目录柜似的旧柜子,一二十小抽屉里塞满卡片。内容如何,不得详知。只知道他写文章时,总要去查一查。有时拿出一两张来,远远瞥见,卡片上是蚂蚁一般的小字。我心里奇怪,要写满这么多卡片,得化多少时间啊?朱先生治学之严谨,于此可见一斑。
那时闻先生正在考证伏羲是葫芦,女娲是个瓜;朱先生大概已开始写“诗话”。闻先生写文章,喜欢在落笔之前,先说出口来;衔着烟斗,喊:“佩弦,我有个很好的idea……”于是接着总是一场热烈的讨论。朱先生的习惯不同,他默默无声就脱了稿,捧着稿子交到闻先生面前,谦逊地说:“一多,请你看看,看有问题没有?”似乎只有一次例外。一天晚上,他握着笔,忽然抬头对大家说:“我觉得王静安的无我之境很难说。”为这问题,讨论很长久。我以一个门外汉的资格,也说了一点意见,大意是“无我即忘我”。还记得那次讨论,是以朱先生的谦逊的话语作结的,他说:“这样的讨论很有意思,我受益不浅。”
朱先生的生活很有规则。早晨总是他第一个起床,我爱睡懒觉,他到底几点钟起来,始终弄不清楚。只知道他洗漱之后,总要到大门外的晒谷场上跑两圈,练几节健身操。在乡下人看来,这是很有趣的。所以起初,常有些女人和孩子,远远的立定了看他,议论他。晚饭后,照例是一道在田野间散步,或者聚在晒谷场上聊天。聊些什么,多已忘记。只记得有次谈起清朝的汉学大师,数他们的年纪,一个个活到七八十岁。闻先生就说:“做汉学家可以长寿。”朱先生说:“是因为他们长寿,才做得到汉学大师。我身体坏,不敢存这妄想。你却行。”闻先生就笑起来:“能不能做大师,不敢说。活七八十岁,我绝对有把握。”言犹在耳,说有把握的竟遭毒手;自知身体坏的,到底也接着给穷困之手扼死了!
穷困迫人谋出路。后来昆明的教授们便开始以治印、鬻字、卖文为副业,共同订了个润例,十多个教授一道具名,朱先生也参加了。湖南有个朋友给我写信,说要找名人代他的一个亲戚写篇寿序。我马上想到朱先生,便去求他,也希望因此对他的经济小有帮助。寿序写好了,按照共订的润例,我开了价格去,仿佛记得是八石米的市价。却不想那个朋友的亲戚竟觉得价钱太贵,回信说不要了。弄得我哭笑不得,只恨自己拿不出八石米来买这篇文章。我好没意思的跑去向朱先生表示歉意,满心准备挨一顿骂,再没料到他竟又谦逊地说:“我练习练习,这样的文章从没写过,写得不好。”
想起这事,我至今尚觉惭愧,我无意中跟他开了个大玩笑。原来希望以后或有机会,补偿这一过失。而现在竟不可能了,永远不可能了。
朱先生著作俱在,平日的言论印在青年们的脑子里,也决不会磨灭,他对于民主与文学的功绩,尽人皆知,用不着我多说。草此短文,记琐事数则,驻笔低眉,倍觉黯然。

注释
佩弦(朱自清)先生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二日病逝于北平,终年五十岁。此文原载《时与文》三卷十八期,1948,据照片校订。
*原文:三个荷包蛋。据母亲《忆孙兰》订正: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九日,大批军警闯入清华园搜捕“一二九”运动积极分子,母亲和八姨(徐骣宝)跟中文系同学韦毓梅(孙兰)躲在佩弦先生家,同去的还有王作民、魏蓁一(韦君宜)。“朱先生是大哥的好友,我进清华时,大哥就把我介绍给朱先生……他和师母安排我们睡在沙发上,又从楼上送来毯子。次日清晨吃早点,还给每人煎了一个荷包蛋”。
孙兰,原名韦毓梅,江苏盐城人,父亲为沪上律师。一九三六年入党,曾跟随宋庆龄、许广平做妇女工作,宣传抗日,孙兰(孙男)是宋庆龄给改的名字。解放后历任安徽省教育厅厅长,上海市教育局局长,文革中惨遭迫害,跳楼成仁。
*原文:一九四二年夏天。但据《冯契文集》卷十所附年表:一九四一年一月皖南事变,白色恐怖降临,地下党决定疏散,“群社”停止活动。遂避居昆明郊区龙头村北大文科研究所,“王明为他在数百函《道藏》的包围中安了张书桌,搭个帆布床”。同年夏,大学毕业,进清华研究院哲学部,搬至司家营清华文科研究所,从汤用彤、金岳霖二先生读书。至四三年,敌机轰炸稍减,才回城写论文。四四年完成《智慧》(发表在《哲学评论》十卷五期,1947),受聘云南大学,讲授哲学、逻辑学。
(冯象校注)
"

前言/序言


《智慧的探索·补编续(增订版)》:冯契先生思想片段的再辑录与深入探究 冯契先生,中国当代杰出的哲学家,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涵盖了从哲学基本问题到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再到辩证法、认识论、实践论等诸多领域。先生一生著述等身,其思想的闪光点常常体现在那些被归为“随笔”、“札记”、“讨论”的片段之中,它们如同散落在广袤思想星空中的璀璨星辰,虽不及系统性著作那样宏大,却以其独特的洞察力、精辟的论述和深刻的启发性,为我们理解先生的哲学建构提供了别样的视角和宝贵的补充。 《智慧的探索·补编续(增订版)》,正是这样一部致力于系统性梳理、汇集并深入研析冯契先生早期至后期思想过程中产生的,未曾被纳入其核心著作,但又具有重要价值的哲学思考片段的力作。此书并非对先生既有已出版著作的简单重印或选编,而是聚焦于那些更具探索性、实验性和个人化色彩的思想火花,通过细致的考证、梳理与解读,力求还原其孕育过程中的多重可能性,并揭示其潜在的思想脉络与理论意义。 本书的编辑初衷,源于对冯契先生思想整体性与丰富性的深刻体认。先生的哲学,以其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融合中国传统智慧,并积极吸收西方哲学成果而著称。他的研究,总是在批判与继承中前进,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然而,任何一位思想家的创造过程,都必然伴随着大量的尝试、推敲、甚至是“不成熟”的思考。这些“不成熟”的思考,往往蕴含着最活跃的创造性因素,最能体现思想家在问题面前的挣扎与求索。《智慧的探索·补编续(增订版)》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敢于触碰这些“未完成”或“碎片化”的思想,并给予它们应有的重视和研究。 相较于之前版本的《补编》和《续编》,本次的“增订版”更加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发掘的深度与广度 本书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搜集冯契先生散佚思想片段的范围。这包括但不限于:先生在不同时期撰写的未曾公开的书信、内部讨论记录、为学术会议准备的未发表论文初稿、以及一些在特定语境下阐发的观点记录等。这些材料的发现与整理,是本书得以“增订”的基础。编辑团队通过与先生家属、亲近的同事、以及相关学术机构的紧密合作,尽可能地搜集到最原始、最可靠的资料。 二、梳理与分类的精细化 将搜集到的海量思想片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是本书内容呈现的关键。本次增订版在原有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精细的划分。例如,原先可能笼统归入“认识论”的片段,现在可能根据其探讨的具体问题,细分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真理的客观性与相对性”、“思维的实践基础”等更具针对性的子栏目。这种精细化的分类,有助于读者更清晰地把握冯契先生在不同哲学范畴内的思考线索,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文本考订与解读的严谨性 对于每一条思想片段,本书都力求做到最严谨的文本考订。这包括追溯其原始出处,核对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并在必要时进行校注。更为重要的是,本书的解读部分,并非简单的文字复述,而是深入到每一个思想片段的内在逻辑,分析其提出的问题、论证的思路、以及可能蕴含的哲学意义。解读过程中,将尽可能地还原先生思考的语境,并将其置于先生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大框架下进行审视,从而揭示其与核心著作之间的呼应与补充关系。 四、理论价值的挖掘与阐释 《智慧的探索·补编续(增订版)》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能够为我们提供理解冯契先生哲学思想的全新视角。这些碎片化的思想,往往是先生在遭遇新问题、新挑战时,其思维触角最活跃、最敏感的体现。它们可能包含一些尚未成熟,但极具前瞻性的观点;可能揭示了先生在某些问题上思考的曲折过程;甚至可能指向一些先生在后期著作中已经解决或进一步深化的问题的萌芽。本书通过对其理论价值的挖掘,旨在帮助读者更全面、更立体地认识冯契先生的哲学创造力,以及其思想的开放性与发展性。 具体内容梗概(示例,非全书内容): 本书可能收录的内容,例如: 关于实践的早期思考: 先生在青年时期,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初步理解和批判性吸收,可能包含一些对当时流行实践观的质疑,以及对实践在认识发生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初步论述。这些论述可能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理论,但其核心的思考方向,对理解先生后期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深入阐释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辩证法发展的细微之处: 在研究黑格尔、马克思的辩证法时,冯契先生常常会注意到那些被忽略的细节,或者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本书可能收录一些先生在阅读中产生的,关于“矛盾”、“否定之否定”、“质量互变”等概念的独到体悟,这些体悟可能体现在其个人的读书笔记或与他人的讨论记录中。 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细读与再阐释: 先生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以其融会贯通著称。本书可能包含一些先生在解读《论语》、《道德经》、《易经》等经典时,出现的、具有启发性的个人解读,这些解读可能侧重于揭示其内在的哲学意蕴,或将其与现代哲学概念进行联系。 关于真理观的反复推敲: 真理是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冯契先生在不同时期,对真理的客观性、相对性、绝对性等问题,都有过深刻的思考。本书可能收录一些先生在不同场合,对这些概念的反复论证,以及他对真理标准和检验方法的细致探讨。 哲学方法论的探索: 先生在构建其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始终注重方法论的建设。本书可能收录一些先生关于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哲学问题、如何处理哲学史上的争论、以及如何进行哲学创新等方面的思考片段。 本书的读者对象: 《智慧的探索·补编续(增订版)》适合所有对冯契先生哲学思想感兴趣的读者。这包括: 哲学专业研究者: 对于希望深入理解冯契先生思想的学者而言,本书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和全新的研究视角。 哲学史爱好者: 想要更全面了解中国当代哲学发展脉络的读者,将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 对智慧与人生有探索精神的读者: 冯契先生的哲学,始终关怀人的存在与发展。本书中那些闪烁着智慧火花的思想片段,能够引发读者对自身、对世界、对真理的深入思考。 总而言之,《智慧的探索·补编续(增订版)》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它需要读者付出耐心与思考。但正是这种付出,将使读者能够穿越杂芜,抵达冯契先生思想深处那片更为广阔、更为迷人的智慧大陆,从中汲取无穷的力量与启迪。本书的增订与出版,是冯契先生哲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学术贡献,它将进一步推动我们对这位伟大哲学家的认识,并激励更多的思考与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于这本书所蕴含的那种深沉的“节制”感到由衷的赞叹。它没有试图用过于炫目的词汇去取悦读者,也没有急于给出武断的结论,相反,它更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读者一同进入一个开放式的探索空间。在很多关键性的论述之后,作者往往会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疑问,或者用一个开放式的陈述结束章节,将最终的判断权和思考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中。这种不强加于人、以启发为主导的叙述风格,对我个人而言,比任何斩钉截铁的断言都更有价值。它鼓励的是批判性思维的自我生成,而非被动的知识接受。这种尊重个体心智成熟度的态度,使得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中发掘出新的光亮。

评分

令人称奇的是,这本书在探讨宏大命题时,却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极为细腻的生活化观察,这极大地拉近了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举例来说,它在论述某种抽象的哲学概念时,会突然跳跃到对清晨露珠的描摹,或是对街角咖啡馆里一次偶然对视的捕捉,这种看似不经意的笔法,实则高明至极。它告诉我,最深刻的真理往往就蕴藏在最平凡的日常之中,而智慧的体现,恰恰在于能否将目光从纷扰的表象中抽离出来,洞察那隐藏在万物背后的恒定法则。这种将“大我”与“小我”无缝连接的处理手法,展现了作者非凡的观察力和整合力,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生动的生命力,而非枯燥的说教。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那种带着岁月沉淀感的米白色纸张,边缘微微泛黄,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痕迹。封面上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流转着低调而典雅的光泽,虽然内容我尚未完全涉猎,但仅凭这册子的物理存在感,就足以让人心生敬畏。我尤其欣赏它所选择的字体,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阅读的舒适度,拿在手中,便觉得沉甸甸的,不是重量上的,而是文化意蕴上的。这种对书籍载体的重视,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大行其道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对内部的文字内容充满了无限的期待与好奇。我常常在午后的阳光下,只是安静地摩挲着它的封面,想象着创作者是如何在每一个细节上倾注心血的。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留白设计,无疑是提升阅读体验的另一大功臣。在当前许多书籍为了追求内容密度而将字距行距压缩到极致的趋势下,此书给予了文字足够的呼吸空间。每一页纸上的文字都像是被精心布置在了画布上,拥有自己独立的存在感和呼吸的余地。这种开阔的布局,不仅减轻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更在无形中引导读者的心绪也随之放缓、开阔起来。每当我的思绪被某个复杂的观点困住时,目光偶然扫过大片空白的区域,总能得到一种心神被涤荡的清爽感,仿佛是为下一段思考准备了一片宁静的“缓冲区”。这种对阅读环境的极致考量,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体验的尊重,绝对是精品书籍的标志之一。

评分

初次翻开此书,我立刻被其行文的节奏感所吸引住了。那是一种极为舒缓、却又暗含力量的叙事方式,仿佛作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正坐在壁炉旁,娓娓道来他毕生所思所悟。语言的雕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没有丝毫的堆砌与浮夸,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像是经过了无数次锤炼的精钢,精准而有力地嵌入到思想的结构之中。读起来的感觉,不是在“接收”信息,而更像是在跟随一位智者进行一场漫长而深刻的思维漫步。那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暂时忘记了周遭的喧嚣,完全沉浸在文字构建的精神世界里。我甚至会不自觉地放慢阅读的速度,生怕太快地滑过那些精妙的段落,从而错失了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层意涵。

评分

冯契(1915-1995),原名冯宝麟,20世纪中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早年师从金岳霖、冯友兰、汤用彤等。经过一生的沉思,建构了“智慧说”的哲学体系。代表作有“智慧说三篇”(《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和“哲学史两种”(《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

评分

物有所值!认真学习!

评分

发货速度快,快递小哥态度超好!东东也很好!

评分

冯契先生是20世纪中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早年师从金岳霖、冯友兰、汤用彤。经过一生的沉思,建构了“智慧说”的哲学体系,成为新中国极少数具有自己理论体系的哲学家之一。继冯友兰之后,以一己之力完成了两种中国哲学通史著作。代表作有“智慧说三篇”(《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和“哲学史两种”(《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

评分

还没看,要写思修论文买的

评分

虽然有时代的局限 但是还可一读

评分

物有所值!认真学习!

评分

还没开始看,不过装帧精美,作家也有保证,内容不会差的。而且京东618优惠幅度太大,忍不住不剁手。

评分

精品书籍,当静心拜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