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大哲学家叔本华花甲之年的成名作(京东定制)

人生的智慧:大哲学家叔本华花甲之年的成名作(京东定制)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叔本华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25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197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205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96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双鱼座大哲学家叔本华花甲之年的成名作!

大叔生日2月22日(双鱼座)。1850年,已经62岁的叔本华发表其人生最后一部作品《附录与补遗》——《人生的智慧》即摘自该书,这部巨著给大叔带来了世界性声誉。而在此之前,他已经忍受了长达六十余年的沉寂!

◆遭到黑格尔、谢林、费希特等大家的联合封杀!

叔本华发表认识论的名篇《论充足理性原则的四重根》时,只有25岁;完成其主要著作《作为意欲与表象的世界》时,只有30岁——如此年轻就构建了完备的哲学思想体系,简直就是思想界天才般的人物。但是,跟大叔同时代的大哲学家如黑格尔、谢林、费希特等,居然都心照不宣的对他和他天才般的思想只字不提!用今天的话说,这不是“封杀”,这是“联合封杀”!

◆尼采、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莫泊桑、普鲁斯特、博尔赫斯、弗洛伊德、托马斯·曼、卡夫卡、王国维等大师一致推荐!

尼采说:“我一翻开他的书,就好像马上长出了一对翅膀。”托尔斯泰说:“叔本华的哲学已把我们带至哲学所能带至的极端。”弗洛伊德在度假时随身携带叔本华的著作,博尔赫斯为了阅读叔本华而自学德文,瓦格纳特意创作《尼伯龙根的指环》献给叔本华。叔本华的思想在屠格涅夫、契诃夫、莫泊桑、左拉、普鲁斯特等大文学家的作品里随处可见。


内容简介

《人生的智慧》一书即取自《附录与补遗》,它其实也独立成书。在此书中,大叔以优雅的文体,格言式的笔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这本书讨论的问题也与我们世俗的生活接近:比如财富、名声、荣誉、健康、养生,以及为人处世所应遵守的原则等等。而且,大叔罕见地放弃了其一贯的居高临下、俯视众生的态度,而是尽可能地从世俗、实用的角度展开表述和考虑问题。因此,这本书尤其适合普通大众阅读——尽管这世界如此错综复杂、众说纷纭,各类世俗话题、南北人情让人欲罢不能,但经过这位思想大师深刻而通透的讨论之后,无不变得清晰明了,话题也几已穷尽矣。

作者简介

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他的思想对近代的学术界、思想文化界影响极深。

大叔出生于德意志但泽(今波兰格坦斯克)一个显赫的富商之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其父逝世后留下了一笔不菲的遗产,保证了他一生衣食无忧。尽管如此,大叔的一生却很不得志:他曾有过几次爱恋,但却终生未婚,也没有子女,只有一条卷毛狗伴其左右,并就此孤独终老;他虽然有很好的物质条件专心从事著述,但却一直过着隐居生活,与他同时代的哲学家都出奇一致地对他的思想绝口不提,以致其学术思想直到他去世的前几年才获得承认。换言之,如大叔般睿智之人,也忍受了长达六十多年的沉寂,才得以奠定自己的名声——因为他从未怀疑过自己的天赋使命。

与其他哲学家相比,大叔的不同之处在于——早在青年时期便已经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他说:“真理是我唯一的指路星辰。”他只写出他认定为真理的东西,其他一切完全被置之度外。大叔也是一个强烈意识到自己使命的人,他曾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早岁之时,便随时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并整理成著作。1813年,大叔发表著作《论充足理性原则的四重根》——迄今仍是认识论的名篇,年方25岁。1818年,大叔发表了核心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时年才30岁。该书层层深入、首尾呼应地系统论述了认识论、自然哲学、美学和伦理学,构成了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也直接奠定了哲学大厦之基。但很不幸的是,首版印刷的500册几乎无人问津。接下来,毫不气馁的大叔陆续发表《论自然中的意志》(1836年)、《论意志的自由》(1839年)、《论道德的基础》(1840年)等著作,从而完成了对其哲学大厦的局部扩充和装修之功。毫无意外地,这些著作出版后也都一一遇冷,没有引起什么回应。在这之后,大叔又花了六年时间,把之前积累的散论文稿进行了梳理和增删,并冠以《附录和补遗》之名,于1851年出版,时年已63岁。鉴于之前那些作品的滞销,出版商对大叔这部封笔之作只印了区区750册,且只支付10册赠书,稿酬为零。然而,正是这部著作得到了英国评论家约翰·奥森弗德的赞赏,大叔的哲学才墙内开花墙外香:从此一举成名,并给他带来了世界性声誉——大叔的话也终于得以应验:“真理是可以等到的,因为它长久存在。


精彩书评

看着吧,这个人(指叔本华)会比我们任何人都更出色!

——歌德


在读完叔本华的书的第一页以后,就知道得很清楚,我将要把他写的所有东西都读完,他所说的每一个字我都要听。

——尼采


你知道这个夏天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吗?那是对叔本华著作的心醉神迷和连续不断的精神愉悦,这种陶醉、愉快是我从来不曾体验过的。

——托尔斯泰


我斜躺在沙发上,整天地阅读叔本华……我是那样地狼吞虎咽这部魔幻般的形而上学说……一个人在一生中也只有一次是这样地阅读。我可以马上就有机会表达我的感觉、表达我的感激,用诗意的方式……那是我的一大好运。

——托马斯·曼


叔本华是一个语言艺术家,仅仅因为他的语言,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读他的著作了。

——卡夫卡


目录

引 言 001

Chapter01 | 基本的划分 003

Chapter02 | 人的自我 015

Chapter03 | 人的所有 045

Chapter04 | 人在他人眼中的样子 055

Chapter05 | 建议和格言 127

Chapter06 | 人生的不同阶段 239

叔本华生平年表 270


精彩书摘

引 言


幸福并非易事。

若非经历一番酸甜苦辣,我们绝不可能在我们自身中找到它。而求之于外更不可能。

——尚福尔


关于“人生的智慧”这一概念,我完全采用了它所包含的内在含义:在这种“人生的智慧”中,它教诲人们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此生。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可称为“幸福学”,这门学问也因此教导人们如何才能享有一个幸福的生存。从纯粹客观的角度考虑,我们应该这样定义幸福的生存:它绝对比非生存更为可取。由于这种考虑涉及主观的判断,所以它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冷静、缜密的思考。从这一概念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依靠这一生存,是因为这一生存本身,而不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并且我们期望这一生存能够万古长青。在此有一个问题:人生是否与这种生存相吻合,或者仅仅是这样:是否有人生与这种生存相吻合的可能性。

对于这一问题,我的哲学已清楚地做出否定的回答;但按照幸福学的假设,我们对这个问题必须做出一个肯定的答复。这显然基于人的一个与生俱来的错误,我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二卷第四十九章已经对之进行批判。

但要完成诸如幸福学这一类著作,我就只能放弃更高的、道德形而上学的立场;而我真正的哲学本来就是要引导人们拥有这种立场。因而,关于人生智慧在此的全部讨论是基于一种折中的处理之上的,所以,这种讨论就停留在日常的、以经验为准的立场,并且保留着与此立场相关的谬误。因此,它们的价值仅仅是有限的,而幸福学这个词本身就只是一种委婉说辞。另外,这些讨论还说不上完备,部分是因为,我所涉及的主题难以面面俱到;部分是因为,我只有鹦鹉学舌才能达到完备。

在我的记忆中,卡丹奴斯的那本《论逆境》颇值一读,它带有和我这本箴言书同样的目的,可以使我这本书变得完整。虽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修辞学》第一部第五章里插入了简短的幸福学,但那些只是老调重弹。我并没有利用这些前辈的著作,因为拾人牙慧并非我的事业。况且,如果我这样做了,那么我的书就失去了观点的统一性,而这种统一性是这类著作的灵魂。当然,一般来说,各个时代的智者当然都说过同样的话,而愚人——那些各个时代数不胜数的平庸之徒——一直做着恰恰相反的事情。因此,伏尔泰说:“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跟我们刚来到的时候所发现的一样,还是照样愚蠢和邪恶。”




Chapter01 基本的划分


亚里士多德把人生的福分划分为三类:外在的、灵魂的和身体的。现在我只保留他的三分法,但我认为三项基本内容决定人类命运的差别,它们是:

一、人的自我,即在最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人格的东西。因此,它包括人的健康、能力、外貌、气质、道德品格、智力及其教养。

二、人的所有,亦即财产和其他意义上的占有物。

三、人的显现,这显然可以理解为:人在他人眼中所显现的样子,也就是人们对他的看法。由此他人对这个人的认识产生了,并且这种认识是通过荣誉、地位和名声来体现的。

在第一项中,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大自然所设定的,由此可推断:就造成人们的幸福抑或不幸而言,这些差别比起第二、三项的差别产生更根本、更彻底的影响,因为后两项内容的差别纯粹是出自个人自己做出的判断和决定。人自身拥有的优势,比如崇高的精神和伟大的心灵,与人的地位、出身、财富等诸优势(即使这个人是王公贵族)相比,就犹如拿现实中的国王与戏剧中的国王相提并论一样。伊壁鸠鲁的第一个门徒门采多鲁斯就曾在他的著作里,为他的一篇文章冠以这样的题目:“我们幸福的原因存在于我们自身之内,而非自身之外”。

诚然,对于一个人的幸福,甚至对于他生存的全部方式而言,在他自身所拥有的或已失去的东西显然才是最重要的。在此就直接有了他的内在快乐或不快乐,它们主要是他的感受、意愿和思想结果;而所有外在之物对他的快乐或不快的影响则只是间接的。因此,同样外在的事物或者关系,以及同样的环境,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因为与一个人直接相关的仅仅是这个人自己的看法、感受以及意志活动。外在事物只有在引起他的看法和感受和意志活动时,才会影响到他。

每个人所生活的世界首先建立在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之上,世界的表象也因人而异。因此,一个人的世界是贫瘠、空乏和肤浅的,或是丰富、有趣和充满意义的,都视各人的头脑而定。例如,当一些人羡慕他人生活中所发生的趣事时,他们其实更应该羡慕那些人所具有的理解事物的天赋才对。在后一种人的描述中,他们经历过的事情都意义深远、回味无穷,而这一点正可归功于他们理解事物的天赋。因为同样的事件,在一个精神丰富的人看来是饶有趣味的,但在一个肤浅、庸俗的头脑里就只不过是平庸世界里面的乏味一幕而已。

在歌德和拜伦创作的、取材于真人真事的许多诗篇中,这些情形昭然若揭。愚蠢的读者会羡慕诗人能拥有那些丰富多彩的经历,而不是羡慕诗人所具有的伟大想象力——这种想象力足以化腐朽为神奇、变平凡成伟大。同样,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所看到的一场悲剧,在一个乐天派的眼里则是一个趣味盎然的冲突,可在一个冷漠的人那里又被视为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

现实事物亦即每个已完成了的当下之物,都由这两半——主体和客体——所组成,它们彼此……如此必然、紧密的关联,乃至像水中的氧和氢一样。当客体这一半保持完整不变时,主体那一半的改变就不可避免地使现实事物完全不同,好像客观的因素本来就不一样似的。反之亦然。由此可知,最美、最好的客体和呆滞、低劣的主体互相结合只能呈现糟糕的现实。这种情形就像在恶劣的天气下观赏美丽风景,又像用低劣的照相机拍摄这些风景。

简而言之,每个人囿于自己的意识,正如囿于自己这身臭皮囊一样,并且只能在其中自力更生。因此,外界对他帮助不大。在舞台上,有人演王侯,有人演宰相,有人演奴仆、士兵或者将军,如此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是,这些角色之间的区别只是外在的、无关痛痒的,这些表面现象的实质莫不相同:一个又苦又累的穷戏子。

在现实生活中何尝不是如此!各人拥有的不同地位和财富,赋予了各人不同的角色,但各人的内在幸福与素质,并不会因此而产生相应的差别;相反,这些人同样是整日奔波却仍欲壑难填的蠢物。忧虑和欲望的具体内容因人而异,但它们的形式,亦即其本质,却大同小异;痛苦和忧虑的程度会有所差别,但这些差别却并不取决于人们地位、财富的不同,换言之,并不由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决定。

因为对人而言,现在的和过去的一切事情,向来就直接是他的意识中现有的和曾经有的一切,所以,很明显,意识本身的特性才是首要的、关键的。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意识本身比呈现在意识中的具体事物更重要。一切美妙有趣的事物,经过一个蠢蛋笨拙意识的反映,都会变得枯燥乏味;与之相反,在一个简陋的牢房里,塞万提斯却创作了他的《堂吉诃德》。

当下现实的客体这一半掌握在命运的手里,因此是可以改变的;而主体这一半是我们自身,所以,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不可改变的。因此,尽管在人的一生中,世间的一切千变万化,但人的性格却始终如一;这好比一首曲子,虽然变奏接连不断,但主旋律却保持不变。没有任何人能够摆脱自己的个性。正如那些动物,不管人们把它们放在何种环境里,它们仍然无法摆脱大自然为它们所设定的、不可更改的狭小圈子。这解释了诸如这件事:我们在努力使自己所宠爱的动物快活的时候,必须把这种努力控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这是由动物的本性和意识的局限所决定的。

人也是如此: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属于他的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的精神能力尤其决定了他领悟高级快乐的能力。如果这个人的精神能力相当有限,那么,所有来自外在的努力,别人或者运气所为他做的一切,都不会使他超越对平庸无奇、像动物一样的快乐的迷恋。他只能享受感官的乐趣、舒适快活的家庭生活、低级的社交和庸俗的消遣。即使是教育,如果说它确实有什么用处,大体而言却也无法很好地拓宽我们的视野。因为最高级、最丰富多彩并最为长久的乐趣,无疑是精神上的乐趣。

尽管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对这一问题尽是做一些掩耳盗铃的蠢事,但这无济于事,能否领悟这些高贵的乐趣,首先取决于一个人的精神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身,即取决于我们的个性;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却只是考虑运气、自己拥有的财产,或者他人的看法。当然,我们的运气也许会有好的时候;但是,如果我们有充实的内在财富的话,甚至就不会太强调运气。相反,一个蠢蛋始终是一个蠢蛋,一个呆笨的木头人至死都是呆笨的木头人,哪怕他身处天堂,被仙女簇拥着。因此,歌德说:

平民杂役至主人,

时刻谨记不能忘:

芸芸众生之大幸,

莫非自身之个性。

——《西东诗集》


对于我们的幸福和快乐而言,主体比客体重要得多,这在很多事情上可以得到证实。诚如我们所说:饥饿是最好的调味品,白发老人对少年眼中的绝色佳人坐怀不乱,乃至天才和圣徒不因俗世而舍弃他们的属灵生活,等等。毋庸置疑,人的健康远远压倒了一切外在的财富,就连一个无病无痛的乞丐,也比一个重病缠身的君王更为幸运。一个完全健康、出色的体魄,能够使人的性情温和、开朗,他的认识既清晰而活跃、深刻而合理,他的意志不但节制,而且温柔,还有,他的良知发乎内心:所有这些福分都是财富、地位所不能取代的。

如此看来,在一个人那里,他本身就比他所拥有的全部身外之物更为重要。他的自身是在他孤独时须臾不离的东西,是别人无从给予、也无从夺走的东西,其重要性远远超过别人对他的评议。一个精神丰富的人能够在孤独中,在他独特的思想和创见中,怡然自得;但对于一个冥顽不灵的人而言,哪怕永无休止的聚会、看戏、游玩、寻欢作乐,都无法摆脱那折煞人的无聊。一个宅心仁厚、温和可亲、节制有度的人,虽身陷绝境却享颜回之乐;但一个贪婪好色、嫉妒成性、卑劣无耻的人,即使富甲一方也难知足。如果一个人能够享有自己卓尔不凡、出类拔萃的精神人格所带来的乐趣,那么,对于他来说,芸芸众生所追求的大部分乐趣不足挂齿,甚至俨然成为一种烦恼和累赘。因此,贺拉斯在谈论自己时说:

镶花宝石、大理石、象牙、伊特鲁里亚雕像、

绘画、银器、紫色法袍,

很多人赖之以生,

也有很多人不为之所缚。


苏格拉底在看到有人摆卖奢侈品时,说:“我不需要的东西是如此之多!”

因此,对于我们的幸福生活而言,那使我们成为自我的人格,绝对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因为我们的人格持久不变,无论在何时何地,它都会发挥作用。另外,它有别于我列出的第二、第三项的福分,如果要保存这两项的福分,那只能听天由命,但自我的人格却不会被夺走。

相对后两项福分而言,我们自身的价值可被称为绝对的。由此可知,通过外在的手段去影响、对付一个人,要比人们通常所认为的要困难。在此,只有无所不能的时间才可以行使它的权利:人在肉体和精神方面的优势逐渐输给了时间,唯有人的道德品格坚不可摧。但是,从时间方面考虑的话,后两项的福分显然就有优势了。因为相对于第一项而言,时间并不会直接夺走这些福分。

后两项的福分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因为它们都是属于客体的东西,所以,其本质决定了任何人都可以得到它们;至少人们都有获得这些福分的可能。反之,对属于主体的东西,我们确实无能为力,它们作为一种神圣的权利被赋予人们,并一成不变地为人终生所有。所以,这些格言也就一直有生命力:

日月星辰之嘉会兮,

汝承之以诞。俄而向前之不休兮,

依律乃厚生。

自知己命之不离兮,

使知命乃先知。

时日永昌之难摧兮,

尽形乃恒张。

——歌德


因此,在这一方面,我们唯一所能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既定的个性。所以,生而为人,我们的愿望必须与我们的性格相符合,我们的成长必须与之相称,除此之外的事情一律避免。由此,我们必须选择最适合自身性格的职业和生活方式。

试想,一个人天生体格健壮、力大如牛,却为外在形势所迫,可能去从事某种需要长期伏案的职业,比如做一些精细、烦琐的手艺活,或者从事学术研究和其他脑力工作——这些工作需要他发挥他并不具备的能力,而他那天生的出色体力却难以施展,如果这样,这个人终其一生都郁郁不得志。更不用说,一个人虽然具有卓越不凡的智力,却无法得以一展身手,而从事一种根本施展不了他的才智的低贱工作,或者这工作干脆就是他难以胜任的苦力活。尽管如此,我们仍必须警惕,切不可高估自己的能力,尤其在我们年少气盛的时候,那可是我们生活中的悬崖绝壁。

我所列出的第一项比起后两项具有如此显而易见的优势,可见,注重保持身体健康、培养自身才能,比一心赚钱更为明智。但我们不应该把这一说法错误地理解为:我们应该忽略生活中的必需品和安宁。不过,真正意义上的财富,亦即过多的盈余,对我们的幸福却鲜有帮助。很多富人感觉不快乐,因为他们不但缺乏真正的精神涵养,而且也没有真才实学,因此也就奢谈对任何东西的实在兴趣,而恰恰是这些兴趣,才可以使他们去进行力所能及的精神活动。

除了能满足人现实的、自然的需求以外,财富对我们真正的幸福没有多大影响;毋宁说,我们囤积这些财富,并且为了保存这偌大家产,不可避免地要劳心费神。诚然,与我们所拥有的财富相比,我们的自我对于幸福而言,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然而,常人对发家致富的打算,比之精神教养,前者的干劲是后者的千百倍。

因而我们看到,很多人在名利场上寝食难安,生如蝼蚁,日夜奔波,只盼自己现有的财富增值再增值。一旦涉足狭小铜板之外的世界,他们就一无所知:他们的精神如此空虚,乃至对其他一切事物无知无觉。他们难以企及精神的极乐:他们用很少的时间,花大把的钱,让自己享受短暂而感性的口腹之乐,徒劳地以之取代精神上的愉悦。临终时,如果运气好的话,他们真的会挣到一大笔财产——他们此生的成果——那么他们就会把这份财产留给自己的继承人,以钱生钱,或者任意挥霍。就连死到临头,这种人都板着一副严肃阴沉的脸,但骨子里其实庸俗不堪,与其他自吹自擂的人毫无差别。

所以,人的自我所具备的素质,对他的幸福来说才是最根本的。正因为在通常情况下,人的内在自我如此贫乏,以至于那些已经解决温饱问题的多数人,终究还是觉得生活无味,而与那些还在为养家糊口而打拼的人一般无异。他们内在空虚、意识呆滞、精神贫乏,这迫使他们涉足风月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聚在一起,打猎、消遣、闲谈。他们以声色犬马的享受开始,以追风赶月的空 人生的智慧:大哲学家叔本华花甲之年的成名作(京东定制)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人生的智慧:大哲学家叔本华花甲之年的成名作(京东定制)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人生的智慧:大哲学家叔本华花甲之年的成名作(京东定制)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人生的智慧:大哲学家叔本华花甲之年的成名作(京东定制)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昨天买今早就收到!书的质量还不错,内容读起来感觉很不错!喜欢读论文,这样会让自己领悟和发挥的更多……以后买书就找京东?

评分

纸张优质,印刷清晰!好评!

评分

以前都是看小说比较多,但真的接触了哲学类的书,才发现这些书真的能开阔你的思想。叔本华大叔这本我的最爱!

评分

5.事物的本身是不变的,变的只是人的感觉。

评分

包装很精致,相信京东商城,物美价廉,淘了好多书了。

评分

中古中国的门阀大族主导了中国数个世纪,关于他们在十世纪的完全消失,长期以来困扰着历史学者。在本书中,谭凯利用新的数据手段分析了大批量的史料,解开了他们消失的谜团。他通过所掌握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社会网络分析手段,系统地探究了近数十年前出土的数千方碑志,其中大部分从未被学者研究过。谭凯广泛地采用了摘自墓志、散文和诗歌中的轶事,来丰富其论证,从而将一千年前的男女形象变得鲜活起来。《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揭示了在七至八世纪的社会、经济和制度变迁下,唐代门阀大族比我们之前所认为的更加成功。只有在880年黄巢占领长安后伴随而来的三十年大动乱时期,他们的政治影响力才因大范围的肉体消灭而崩溃

评分

趁活动打折,买点囤着,慢慢看。

评分

书很棒!个别书籍的包装有破损,不过不影响阅读。配送员的服务态度让人很难接受。

评分

很深刻,坚持每天读点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人生的智慧:大哲学家叔本华花甲之年的成名作(京东定制)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