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诗集叙录(套装上中下册)

清人诗集叙录(套装上中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行云 著
图书标签:
  • 清诗
  • 诗集
  • 文学
  • 古籍
  • 中国古典文学
  • 清代文学
  • 诗歌
  • 文化
  • 套装
  • 珍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07340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0147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者生前以三十余年时间与精力,遍历国内众多藏书机构,先后阅读清人诗集四千余种,日积月累,陆续写成此书。
  本书八十卷,叙录清代两千五百余家诗人别集,以证明史事、提供资料为主。所录诗人均撰有小传;诗中山川、名迹、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线索,悉举其要,并附录价值较高之佚文;清诗源流派别及作者评价,亦辑采成说,间作评骘。本书对于清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版以来,颇受学界好评。此次出版,约请专家对本书进行了大规模修订,全书更加完善,并依叙录诗集作者名、号编制索引,便于学者和清诗爱好者查阅检索。

作者简介

  袁行云,1928年生人,江苏武进人,解放前做过记者,解放后在北京二十一中担任语文教师,后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成为副研究员。平生劬学好古,酷嗜版本目录之学,于经学、史学、文学、金石、书画等亦有邃养。发表论文有《书目答问与范希曾补正》等,著有《许瀚年谱》《清人诗集叙录》等。

精彩书评

  此书的收录原则,是“以内容多涉及清代时事与社会生活者为标准”。全书以集为目,各条目之下均系以作者传记与相关史事考辨为主的提要。提要之后大部分均附录有关诗文,用意在证明史事,提供资料。举凡原集中相关的山川名胜、政治经济、学术、文化与民俗等等史料及有关史实线索,尽量举要钩玄。特别注意掇拾小说戏曲少数民族、中外关系等方面的资料。其中未见他书称引的罕见材料极多,各个提要中注此存彼,网络经纬,融会贯通。如此,一方面可使读者通过阅读提要,已知原集大概与集中重要史料,便于和引导读者进一步探索。另一方面,纠谬补阙,考证思辨,辑佚发微。再一方面,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纵论诗风,剖析源流,畅言得失。综合起来看,本书是一部清诗研究的工具书,也是一部积三十余年之历史和文化史资料书,又是一部文学批评专著。(《绩学力作与不负故人——《清人诗集叙录》的编著与出版》,载于《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第3期)
  ——白化文

  《清人诗集叙录》为当代著名学者袁行云先生所著,专门著录清人诗集版本情况。袁先生曾以三十余年之时间与精力,遍历北京地区北京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以及其他若干地方图书馆,前后阅读清人诗集四千余种,日积月累,而陆续写成此书,凡三巨册八十卷。今此书有关版本信息,已全部录入“全清诗集信息管理系统”。经计算机初步统计,共著录清代诗人2508家(本书出版责编赵伯陶老师统计为2511家),较此前邓之诚先生《清诗纪事初编》六百余家多出三倍以上;所列诗集3106种,其中有卷数者2903种,21402卷,另203种不分卷或无卷数。据袁先生估计,行世清人诗集约有七千种。倘此数字基本可信,则此书著录已得其半数左右,并且不包括许多重复与交叉之版本。如折合《全清诗》,平均以三十卷为一册(计算方法参考已出《全明诗》,每册约五十万字,另原集不分卷者姑且均按一卷计),此批诗集即可编至八百册左右,并且原集均为袁先生所经见,必定存在无疑,可以按图索骥。
  《清人诗集叙录》是迄今为止介绍清人诗集zui为宏富的一部学术著作。(《《清人诗集叙录》考论》,载于《浙江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朱则杰

目录

卷一
姚休那先生诗集一卷 姚士晋
林茂之诗选二卷 林古度
有学集诗十四卷 投笔集二卷 钱谦益
夏峯集诗二卷 孙奇逢
尊水园集畧诗四卷 卢世?
张卿子遗集八卷 张遂辰
南来堂诗集四卷补编四卷 读彻
石臼诗前集九卷后集七卷 邢昉
西溪先生诗集四卷 沈嘉客
蜃园诗前集五卷后集五卷续集二卷 李确
王烟客诗集六卷 王时敏
容庵遗文钞一卷存稿钞一卷 许令瑜
一笑堂诗集四卷 谢三宾
金文通诗集六卷 金之俊
默庵遗诗稿八卷 冯舒
峄峒诗集十卷 刘城
逋斋诗四卷二集二卷 御墨楼诗不分卷 刘正宗
遡园诗集一卷 贾开宗
柴村诗钞五卷 丘志广
朱沧起诗集五卷 朱之俊
石园诗集二十二卷 李元鼎
紫峯集十四卷 杜越
保闲堂诗集十四卷 赵士春
天愚先生诗钞八卷 谢泰宗
宝纶堂集十卷 陈洪绶
徐大拙诗稿三卷 徐振芳
读骚堂集不分卷 万泰
四照堂诗集四卷 王猷定
着娱斋诗集十卷 周再勋
丁野鹤集十二卷 丁耀亢
顾与治诗八卷 顾梦游
桴庵诗五卷 薛所藴
东山遗集二卷 查继佐
荣木堂诗集十二卷 陶汝鼐
澹轩诗选八卷 濮淙
翠岩偶集五卷 李雍熙
卷二
曹司马诗集三卷 曹烨
止谿诗集钞一卷 朱嘉徵
青箱堂诗集三十三卷 王崇简
寒支初集诗二卷二集诗一卷 李世熊
隰西草堂诗集五卷 万寿祺
适余堂诗前集八卷后集八卷 陈上善
东谷诗集二十卷续集二卷 白胤谦
讷生诗集六卷 冯云骧
留耕堂诗集不分卷 殷岳
拙庵诗钞二卷 龚挺
阎古古诗集五卷 阎尔梅
青溪遗稿诗十六卷 程正揆
倘湖遗稿不分卷 倘湖近诗二卷 来集之
乾初先生诗钞一卷 陈确
读史亭诗集十六卷 彭而述
青岩诗集六卷 许楚
愚庵小集诗五卷 朱鹤龄
姑山遗集诗三卷 沈寿民
释柯集一卷 近草一卷 释柯余集一卷附一卷 萧中素
胡石庄先生诗集二十七卷 胡承诺
海右陈人集二卷 程先贞
敬亭诗集五卷 姜埰
霜红龛诗集十四卷 傅山
古照堂诗集二卷 狄云鼎
大愚集二十四卷 王鑨
学易庵诗集七卷 赵宾
祓园诗集四卷 梁清远
瞎堂诗集二十卷 函昰
榆墩集诗选二卷 榆溪诗钞二卷逸诗二卷 徐世溥
濑园诗集四卷 严首升
沉吟楼诗选不分卷 金人瑞
蓼斋集诗三十卷后集诗四卷 李雯
浮云集诗十卷 陈之遴
二丸居集选八卷 黎景义
新德轩诗稿一卷 张克家
红叶村稿六卷附补遗 梁逸
戆叟诗钞四卷 纪映钟
……

精彩书摘

  亭林诗集五卷佚诗一卷潘氏遗书本
  顾炎武撰。炎武原名绦,更名继绅,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佣,江苏崑山人。明诸生。北都覆,唐王授以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尝至海上募兵,策动反正。顺治十二年、康熙七年两次为人告讦,遭狱事,经营救得脱。后北上出雁门,至大同,访问遗黎,輙询山川风俗民生疾苦,谋图恢复。着有《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録》、《音学五书》等书。十七年卒,年七十。炎武为明末清初思想家,中年以后,致力朴学,志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身后其弟子潘耒为刻遗书十余种,包括《文集》六卷、《诗集》五卷、《余集》一卷。其诗初自明七子入,进而心摹手追,惟在少陵,感怀时事,气势雄浑。卽拟古咏史游览之什,亦必有所为而发。《大行皇帝哀诗》、《帝京篇》、《恭谒孝陵》、《孝陵图》、《恭谒天寿山十三陵》诸篇,系有明一代兴亡史迹,堪称信史。《感事》七首、《京口卽事》二首、《金陵杂诗》五首、《秋山》二首、《海上》四首、《大汉行》、《海上行》、《精卫》等作,均以爱国之忱,寄于慷慨悲歌。歌中时以韵目代字,斥清帝为虏王,昌言无忌,又不仅剪发、满语二事矣。《上吴侍郎阳》、《赠顾推官咸正》、《哭杨主事廷枢》、《哭陈太仆子龙》,皆明季名人。《吴兴行赠归高士祚明》、《赠万举人寿祺》、《赠朱监纪四辅》、《赠刘教谕永锡》、《酬徐处士元善》、《赠林处士古度》、《赠傅处士山》、《送申公子涵光》、《酬李子德二十韵》、《赠孙徵君奇逢》、《酬李处士因笃》、《屈山人大均自关中至》、《过张贡士尔岐》、《瞿公子元錥将往桂京不得达而归赠之以诗》,广交遗宿,往往积其幽忧疾苦之思而抒发其性情,感激顿挫,清壮沈郁。《汾州祭吴炎潘柽章》,及与潘耒、程先贞、王锡阐、李顒、钱澄之、杨瑀、王弘撰、钱肃润、张弨、李符、朱彝尊、徐乾学之赠答,旣可考见交游,亦当日最佳传记参考资料。至过淮阳、齐鲁,临山海关,出古北口,南游禹陵之作,摹状山川胜境,感触极深,可见其志。《过苏禄国王墓》、《谒夷齐庙》、《井陉》、《晋王府》、《书女娲庙》、《骊山行》,屹然名篇。炎武之学,为清代三百年首推,其诗未见称着于时。道光间,士夫特尊仰其为人,京都筑祠,年年与祭。张穆撰《顾亭林先生年谱》,徐为顾歌作笺,人竞颂之。林昌彝云:‘胸罗列宿贯三壬,一首诗歌一字金。当代风骚谁领袖,开山独让顾亭林。’《衣山房诗集论诗絶句》其诗片言只字,拳拳故雨,足以激励民族意识,振奋爱国热忱,然以为清朝诗家之开山,则有失递嬗之序矣。
  威凤堂诗集不分卷康熙六年刻本
  陆圻撰。圻字丽京,号景宣,一号讲山,浙江钱塘人。明贡生。少结诗社,为西泠十子之冠。北都覆,参加抗清军,旣败,隐于禅。顺治七年,在嘉兴与吴炎、潘柽章、周灿、归庄、顾炎武、陈济生、钱肃润、计东、宋实颖等结惊隐诗社。庄廷鑨明史狱列名参校,先已自首,被系后,得释。康熙六年,年五十五,遁去,不知所终。着《威凤堂集》,分论部、记部、俪语部、祭文部、诗部。有康熙五年刘鲁检序,曾子愉序,康熙六年施闰章撰《祠堂记》,刻书当为此时,已庄史狱后五六年矣。诗仅拟古乐府、古乐府、五古、五律四体,华腴隽永,毛先舒为之评。《百一诗》、《咏史七首》、《十八滩舟行记事》十首,俱可诵览。记部载《李笠翁新居记》,有目无文,未悉有他本可补否。朱一是《为可堂初集》有赠圻诗多首。圻子寅,字冠周,康熙二十七年进士,工诗,见沈德潜《别裁》。
  石匏庵先生遗集诗一卷康熙八年刻本
  石璜撰。璜字夏宗,江苏如皋人。明季受业于张溥。入清结茆隐居不出,与老友陈瑚、颜光祚、吴国表唱和,不接达官。康熙八年中酒卒。长子洢为刻此集,延陈瑚作序,洢字月川,才器恢闳,未几亦亡,后季子湘复选辑《月川遗集》刻之,附此本后焉。璜诗古朴,不肯率尔下笔。《观黄石斋先生龙江别友墨迹》,感情沉挚。《猛虎行》、《田父词》、《渔父词》、《扬州早雁》,多有寄托。余则自题画竹、画兰,明其志而已。《遗集》三卷,内诗一卷,当卽《四库存目》所见之本也。
  望古斋集十六卷顺治十八年刻本
  李继白撰。继白字梦沙,河南安阳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官户部主事。十八年,榷北新关,刻其所撰《望古斋集》,凡赋一卷,诗七卷,文八卷。有钱谦益序,杨廷监、薛所藴、戴明说、曹申吉、顾宸、陈监、沈灏序。为诗沉实,多记阎闾疾苦。时文网无禁,故犹能畅抒所怀。与周亮工、梁熙唱酬较密,河北申涵光、山东丁耀亢亦有往还。《送丁野鹤归里》诗云:‘东海异人丁野鹤,千年华表传宗支。自言亲与神仙游,石巢丹篆纷陆离。蜃楼海错未为幻,化为光芒万丈之文词。醉后濯足燕市酒,瞋目狂呼大小儿。长安贵客争相识,胡琴挝碎倾当时。闽海茫茫六千里,一官潦倒迷舟子。崛强不折令君腰,解绶长歌如敝屣。雁宕峯前武夷曲,扶筇上下折屐齿。湖上画桥二十四,春花罨映苏堤水。年来收拾满奚囊,落笔书成传贵纸。吴江枫冷泛虚舟,我今始拜韩荆州。掉头落落不肯住,握手空将诗卷留。夜深飮我梅花屋,掀髯大笑风飂飂。剧兴能倾一石酒,老眼时登百尺楼。送君缓发思悠悠,何不迟我名山五岳恣遨游。’叙事甚详。
  浮筠轩遗诗一卷康熙五十三年刻本
  吴錂撰。錂字若金,安徽宣城人。明季诸生。入清未仕,以馆谷自给。邑令笞士失律,学校聚议纷纷,当事衔之。錂以名素着,竟被累数年。襆被归里,益放意于山巅水涘之间。康熙六年卒。工于诗。五十三年,其子参公为刻《遗诗》一卷,所存特什之一耳。此书有阮尔询、温叡临序。尔询为康熙间御史。三十六年平定准噶尔,曾上疏请将一切用兵方畧,详示史臣,遂有纂修《平定朔漠方畧》之命,见《方畧》序文。序作于五十三年,与参公同学。叡临字邻翼,乌程人。康熙四十四年举人,着《南疆逸史》。序论及清初吴中气节之士,受害最深,信而可传。考集中诗,兄垧字季野,号梦华子,着有《梦华遗集》。侄肃公字雨若,有《街南文集》二十卷,《续集》七卷,诗仅《和陶》二十五首。交游怀人诗有邢昉、余怀、顾梦游、顾景星,入仕者仅一施闰章。《晚晴簃诗滙》以为清诸生,有误。
  序温叡临
  当明之季,三吴多节义文学之士。其平居相尚以气谊,相与以文章,联为社会,延及宣歙。数十百人为曹,诗酒歌呼,意致甚豪,率常慷慨抵掌天下事,持清议以评隲公卿大夫。公卿大夫往往折节愿交,所至倾座,由是愈益发舒,天子亦闻其名,盖士气大振矣。若宣城之沈耕岩先生及吴若金、季野诸公,皆社会名士之最着者也。沈君旣以徵聘上书劾武陵相公报罢而名愈高,吴若兄弟浮沉庠序,家庭自相师友,制义隽拔,为钱吉士先生所推重。旣皆不遇,各以诗古文词鸣于世。余所见《梦华集》出入晋魏,词峻而旨深,则季野君之集也。而若金公之文不槩见。今年其子参公始出《浮筠轩诗稿》见属为序,篇什不多,又皆流离穷厄忧愁幽思之作,心窃讶之。参公泫然曰,此刼灰之余也。先君自鼎革后弃去科举,以馆谷自给。会邑令虐士,士哗于庭。当事藉是罗织,以折三吴士气。先君名素着,遂罹其祸。及事白而家已荡析。先兄于家初难时,悉取先君诗文出亡,后不复返。参生也晚,不及见先君全集,此数十首则髫龄时所常诵习,窃识于编者也。余因喟然叹曰,嗟呼,盛衰之际,岂不可慨矣哉。夫当吴士之盛也,其显者旣皆焯焯着功名于世,其次以气自奋,沧桑旣易,向所指名为党魁者,往往以事见法。不则祝发漆身,潜伏隐隩以自匿。其得祸稍轻而遂湮没以老者,若吴君是也,可不痛哉。其残编断简,所谓珠沉玉碎而光辉不揜者,可不愈为之爱护而珍重之哉。今少司空阮公以世讲之谊,剞劂行世,则兹集与《梦华集》颉颃后先,两吴君之名俱藉以不朽矣,是可识也。若参公之抱残守阙,表扬先绪,孜孜不忘,尤见其孝思云。甲午长夏吴兴后学温叡临谨序。
  钝吟老人遗稿诗十一卷康熙间刻本
  冯班撰。班字定远,号钝吟居士,江苏常熟人。明诸生。与兄冯舒齐名,号‘二冯’。入清,不仕。卒于康熙二十年,年六十八。所撰《钝吟全集》二十三卷刻成于康熙十八年。内《文稿》一卷、《乐府》一卷、《杂録》十卷,余为诗。诗集曰《冯氏小集》三卷,毛晋汲古阁刻,钱谦益序。康熙七年陆贻典增辑《钝吟集》三卷,从友人稿中録出《落花诗三十首》为《别集》一卷,以晚年诗为《余集》一卷,以《游仙诗》五十首复续五十首析为二卷,为之序而刊行。又《集外诗》一卷与《钝吟杂録》,皆后刻,亦当在康熙间。《四库》均入《存目》。作者论诗受钱谦益影响最深,不喜明代前、后七子摹拟之习。而沉酣六朝,于唐傚杜牧、李商隐。又学西崑,瑕病亦未尽除。其诗涉及甲乙间时事者不多。《和钱牧斋宗伯葺城诗》、《和牧翁红豆花诗》、《送陈确庵楚游》、《和顾麟士玉观音重归诗》、《题汲古阁》、《毛子晋六十生日并序》、《示钱遵王》,有典故可资。唯重于格调链字,精诣并不在此。康熙间最为赵执信服膺,盖一时无足抗者,宜乎争此种矣。二冯诗功力俱深,不肯多作。人有才调十分仅露三分者,斯两家是也。
  ……

前言/序言

  出版说明
  袁行云(一九二八—一九八八),江苏武进人。劬学好古,尤嗜版本目録之学,而于经学、史学、文学、金石、书画等亦有邃养。曾在新闻、出版与教育部门供职多年,一九七九年应国家招聘,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副研究员,所着《书目答问和范希曾补正》发表后,被学界视为三十年来目録学最佳论文。《冯梦龙三言新证》一文对冯氏笔名的考证,得到中日两国大部分学者之公认。对冰丝馆《还魂记》版本及刻书人之考证也极见巧思。一九八三年齐鲁书社出版其《许瀚年谱》,曾得到日本史学界很高评价。又蒐集许瀚全部已刊、未刊稿本,辑成《攀古小庐全集》,有功文史。一九八八年,袁行云先生又与他人合作出版其旧作《明诗选》,填补了古诗选本一项空白。
  袁行云先生治学缜密细致,实事求是,旣能吸收前辈考据家之长,又能化古求新,运用新观点统驭材料。所撰论文皆能发前人之所未发,其研究领域亦多前人所罕涉足者,故其研究成果,颇为学界嘱目。
  《清人诗集叙録》八十卷,二百余万言,着録清代诗人二千五百余家之诗集。袁行云先生撰着是书发轫于五十年代中,积三十余年之功,作者半生精力尽注于是书。而将近杀青,忽染沉疴,自知不起,更奋力蒇事,以极大毅力独立克成。《叙録》一书网络经纬清人诸集,注此存彼,融会贯清人诗集叙録出版说明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信非苟作。作者爬梳抉剔,掇拾政治、经济、学术、文化、民俗以及少数民族、中外关系各种史料,或指示线索,或径附原作,可为各界学人取资。鈎稽小说、戏曲及讲唱文学资料尤多,而泰半未见他书称引,弥足珍贵。至于纠谬补阙、辑佚鈎玄、考证辨误、纵论诗风,发微抉隐,时见精思。作为一部学术谨严之工具书或清诗研究之资料书,《清人诗集叙録》一书均当之无愧。
  《清人诗集叙録》初刊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书稿付印前,袁行云先生已一病不起,因之未能对其做最后的整理,加之当时出版仓促,审稿校对都比较粗疏,使该书存在不少问题,如条目有重出,文字多错讹脱漏,人名、地名偶有误用,年代时有不准等。为了弥补以上缺憾,人民文学出版社借本次重新出版之机,特别约请两位专家对全书进行了认真审订,纠正了其中的大量错误,使其质量有了很大提升。另外,为了方便读者翻检,责任编辑又为其编制了《清人诗集叙録作者号索引》附于书后。由于能力所限,其中的不足在所难免。不当之处,尚祈批评。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二○一四年三月
  自序
  清人诗集约七千种。连同诸总集、选集及郡邑、氏族、怀旧、唱和等辑集,计当三万家以上。卷帙篇什之富,较明人什佰倍之,无论宋前矣。卽以专集而言,包涵内容,至为广泛,足供文字比勘、名物训诂、史地考证、艺术赏析之资。中国诗歌之本身,除具有艺术价值外,尚具有文献价值。清诗质实,时代去今不远,文献价值尤高。惜乎研究者尠,未能尽量发掘,为世所用。向之徵集遗籍以图保全者,若清初邓汉仪《诗观》,中叶沈德潜《别裁》、王昶《湖海诗传》,晚清符葆森《正雅》等书,大抵以人传诗,以诗传人,谓为一代诗编,犹不足称也。近代《晚晴簃诗滙》收清诗六千余家,然所据不尽专集,且以选诗为主,标准侧重于诗歌之声情风度,于文献史料颇有疏畧。五十年代后出版邓之诚先生《清诗纪事初编》,主张诗文相证,最有识见。收録专集,达五百余种,搜讨弗易。唯采取选诗兼着本事之方式,或有阙憾;且止于康熙朝,未有增续耳。窃以为清诗研究,今日仅为开始。清诗集中旣不乏歌咏抒情之美,又藴藏大量为人忽视之文献。此类文献,胜乎传闻异辞,每有史料之最佳者,自当尽先发掘,以俟留心文史者细考焉。窃复以为,研究清诗,首应有一部专集目録,以资读者快览。目録需有较详之提要,名曰《叙録》,俾使读者未见其书,已知大概内容。便探索,省精力,减时间,此《叙録》所以为学人工具之书也。
  余嗜版本目録之学垂四十年,时出入于北京各大图书馆,杂览羣编。而寓目最多者,莫过于清人诗集。昔日藏清集称着者,如江安傅氏、东莞伦氏、江宁邓氏、天津徐氏,其书均可按目求索,至五十年代后各馆新增,尤多有出于前人耳目之外者。余见诗集中稍涉世事与学术,恒为之记録,日积月累,稿已盈箱。非于清诗有所偏好,喜其纪实之什,均可证事也。与其取其美,毋宁取其真,博雅君子,或者无讥乎。唯《叙録》之撰例,拟定较晚,中更动乱,不得不间作间辍,屡改屡易。近数年,经友人怂慂,复加紧斯役,已閲清人诗集四千余种,撰稿二千五百余篇。以价值较高之文献附诸篇末,乃依章宗源撰《汉书艺文志考证》先例,非自昉也。尚有近千种专集未及经眼,犹冀访书江南,再閲千余种,使全稿篇数增至三千以上,则清人诗集中有事可徵者大具矣。不意今年忽染沉疴,七八百篇,已无力造述。爰将历年积稿,力疾排比订正,以飨读者。以后是否有续编之撰,尚未易言也。
  自愧学术荒疏,亦不善品诗。卽此摭拾补遗之书,驳杂错舛,固所不免。敬希读者予以指教。
  袁行云

《清人诗集叙录》:窥探一个时代的文学脉搏与精神风貌 《清人诗集叙录》(套装上、中、下册)并非一部诗歌的选本,更非一部诗人的传记汇编,而是一部宏大、严谨的学术性著作,它如同一个深邃的文献宝库,以一种独特而精细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清代诗歌创作全貌的窗口。其价值在于,它不直接呈现诗歌文本,却通过对数量庞大、体量可观的清人诗集的系统梳理、辨析与评介,勾勒出清代诗歌创作的宏观图景,揭示出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地域诗人的创作特征、思想观念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 一、 巨量的文献梳理与考证:严谨治学的基石 全书的体量本身就足以彰显其学术的分量。作者(此处省略具体作者姓名,以增强普适性)以惊人的毅力与精湛的考证功力,搜集、整理、辨析了清代浩如烟海的诗集文献。这里的“诗集”不仅仅指名家名作,更包含大量流传不广、甚至一度湮没无闻的诗集。作者的工作,绝非简单的罗列,而是包含了以下几个关键的学术维度: 文献的搜寻与鉴定: 在浩如烟海的古籍善本中,精准地找到历代学者、文人所编纂或流传下来的清人诗集,并对其版本、真伪进行严格的鉴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作者的考证,往往能拨开历史的迷雾,澄清文献的讹误,为后人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诗集的分类与编排: 面对数量庞大的诗集,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与编排,直接影响到研究的效率与深度。本书的编排体系,必然经过深思熟虑,可能依据时代、地域、流派、作者生平,或某种特定的学术思路来组织,使得读者能够沿着清晰的脉络,逐步理解清代诗歌的发展脉络。 版本信息的详尽记录: 对于每一种收录的诗集,作者都会提供详尽的版本信息,包括刊刻年代、刻工、校勘情况、传承流变等。这些细节对于古籍研究者、版本学家而言,无疑是无价之宝。它不仅是文献整理的基础,更是理解诗集流传过程、评估其学术价值的重要参考。 生平事迹的简要概述: 在介绍诗集的同时,往往会对作者的生平事迹进行简要而精准的概述。这并非是为了塑造英雄形象,而是为了提供必要的历史背景,让读者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社会地位、思想经历,从而更好地理解其诗歌创作的动因与旨趣。这种叙述,力求客观、简练,避免不必要的渲染。 二、 细致入微的诗集评介:深度解读的触角 《清人诗集叙录》的价值,更在于其对每一部诗集进行的细致入微的评介。这些评介并非空泛的赞美或批评,而是建立在对诗集内容、风格、思想、艺术手法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 思想内容的辨析: 作者会仔细考察诗集中所体现的思想观念。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社会变迁剧烈、思想文化多元碰撞的时代。诗歌作为文人心灵的映照,必然会反映出不同时期、不同立场文人的思想侧重。这些评介能够帮助读者理解诗人对家国命运、社会现实、人生哲理的看法,以及这些看法是如何在诗歌中得到体现的。 艺术手法的分析: 诗歌的艺术魅力在于其语言、意境、格律、情感表达等方面。作者会针对诗集中的代表性作品,分析其在艺术手法上的独到之处。例如,对于某个诗人的炼字、用典、构思、写景、抒情等技巧,都会进行细致的剖析。这些分析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审美价值,以及诗人是如何通过精湛的技艺来传达其情感与思想的。 流派与风格的归属: 清代诗歌流派纷呈,风格各异。作者在评介中,会努力将各个诗集及其作者置于特定的流派或风格范畴内进行考察。例如,是属于性灵派,还是格调派?是承袭汉魏风骨,还是开创宋诗新风?这种归属的判断,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清代诗歌发展的脉络与演变。 历史地位与学术价值的评估: 每一部诗集在清代诗歌史上的地位如何,其学术价值何在,作者也会给出自己的判断。这种评估,可能基于其对后世的影响,对某种创作思潮的推动,或是在文献整理方面的独特贡献。这些判断,为读者提供了认识清代诗歌丰富性和多样性的重要参考。 三、 宏观视角的构建:还原清代诗歌的全貌 《清人诗集叙录》的出现,绝非仅仅是对个体诗集的罗列与评价,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它通过对大量个体文献的梳理与分析,最终构建起一幅宏大、立体的清代诗歌创作全貌图。 时代脉络的清晰呈现: 随着对各个时期诗集的梳理与评介,清代三百年的诗歌发展脉络便自然而然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明末清初的遗民诗,到康乾盛世的宫廷雅乐,再到乾嘉学派对汉魏风骨的追寻,以及晚清时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把握不同历史阶段诗歌创作的时代特征与发展趋势。 地域文化的多样展现: 清代诗歌的地域性特征同样显著。本书的收录范围,很可能涵盖了全国各地不同地域的诗人。通过对不同地域诗集的研究,可以展现各地区在文化传统、社会风貌、生活习惯等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的独特影响,从而折射出清代多元的地域文化格局。 流派演变的清晰轨迹: 从桐城派、常州派,到神韵说、格调说,再到后来的扬州学派等,清代诗歌流派的形成、发展与演变,构成了其诗歌史的重要篇章。本书通过对不同流派代表性诗集的深入考察,能够清晰地勾勒出这些流派的理论主张、创作实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论争。 学术思潮的互动映照: 清代不仅是诗歌创作繁荣的时代,更是学术思潮激荡的时期。经世致用、考据求实、性灵抒发等不同的学术思潮,无不渗透到诗歌创作之中。本书的评介,能够帮助读者理解诗歌创作与当时的学术思潮之间的互动关系,认识到诗歌不仅仅是文学创作,更是思想文化的载体。 四、 研究价值与启示 《清人诗集叙录》所提供的,是一种“知其然”之外的“知其所以然”的学术路径。它并非直接提供精美的诗篇供人欣赏,而是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研究平台。 为诗歌史研究提供坚实基础: 对于想要深入研究清代诗歌史的学者而言,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它提供了最基础、最权威的文献资料,以及对这些文献的初步梳理与评价,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铺平了道路。 启发新的研究视角: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梳理与分析,本书本身就可能包含作者独到的学术见解,能够启发读者从新的角度去审视清代诗歌的创作现象,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展现“大历史”下的文学景观: 本书将文学创作置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体现了“大历史”观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它让我们认识到,任何文学创作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息息相关。 结语 《清人诗集叙录》(套装上、中、下册)以其恢宏的体量、严谨的考证、精深的评介,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关于清代诗歌文献的权威性目录与研究指南。它不是一本容易快速阅读的书,其价值在于其作为一座巨大的学术矿藏,等待着有志于探索清代文学奥秘的学者与爱好者去深入挖掘。它所呈现的,是一个时代的文学脉搏,一种文化的精神风貌,一份严谨治学的典范。阅读本书,如同开启了一段漫长而充实的学术旅程,让我们得以在无数的诗集之间,寻觅历史的回声,体味前贤的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清人诗集叙录》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沉浸式的学术体验。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参考书,而更像是一座引人入胜的知识迷宫,每一次的探索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惊喜。我常常会被书中某个诗集的介绍所吸引,然后花上大量的时间去查找相关的诗歌原文,再回到“叙录”中对照,整个过程既烧脑又充满乐趣。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很多诗集的“叙”部分,都蕴含着作者对该集整体风格、思想内涵乃至历史地位的精准把握。它不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通过细致的分析,帮助读者理解一个诗集的独特价值。有时候,即便我之前对某个诗人毫无了解,但读完“叙录”后,也会立刻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想要一探究竟。 它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将零散的文献信息,整合成一个清晰、有序的知识体系。这对于我这样非专业出身的文学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我认识清代诗歌的全貌,让我不再因为信息庞杂而望而却步。 我特别欣赏它对于“作者背景”和“诗集成因”的梳理。很多时候,一个诗人的命运、他所处的社会环境,都深刻地影响着他的诗歌创作。而“叙录”中对这些信息的提及,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歌背后的故事,从而体会到更深层次的文学意蕴。 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是什么”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什么”和“怎么去读”。它教会我如何从文献本身出发,去挖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对于任何一个真心热爱中国古典文学,并希望进行深度探究的读者来说,《清人诗集叙录》都是一本值得拥有的、能够带来长期价值的宝藏。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买这套《清人诗集叙录》纯粹是出于对清代诗歌的个人兴趣,并没有预设它能带来多少“硬核”的学术价值。然而,它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对同类书籍的认知。它更像是一个精心策划的展览,将清代数百年间涌现出的无数诗歌珍品,以一种有条理、有深度的形式,一一呈现给读者。 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对诗歌本身的解读上,而是聚焦于“诗集”这一载体。它探讨了诗集是如何被编纂、流传、出版的,以及这些信息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社会风气和文人交往。这种“微观”的视角,反而能勾勒出更宏观的清代诗歌生态。举个例子,书中对某个早期诗集版本流传的细致描述,就让我联想到当时印刷技术的局限和知识传播的渠道。 我非常欣赏它在“叙录”中所展现出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精神。它不会轻易接受一个说法,而是会追根溯源,通过多方考证,来确认一首诗、一个集子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其原始面貌。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书中提供的任何信息都充满了信任感,也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审慎地对待历史文献。 我常常会根据书中的“叙录”,去查找相关的诗集原文进行对照阅读。这种“点”与“面”结合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清代诗歌的理解深度。我不再是孤立地阅读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能将他置于当时的文学史语境中,去理解他的选择、他的创新、他的局限。这本书,就像是一位博学的向导,带我走进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清代诗歌世界。 而且,这套书的编纂者显然是怀着一种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来完成这项工作的。它所传达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治学精神。对于我这样希望在文学领域进行更深入探索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种方法论上的启示,教会我如何去“读”一本“书”,如何去“看”一个“时代”。这套书,绝对是我书架上最珍贵的藏品之一。

评分

当我打开这套《清人诗集叙录》时,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浩瀚感”。它就像是一张详尽的星图,将清代诗歌界那些闪耀的星辰,一一标示出来,并附带了它们的详细信息。对于任何一个想要系统性了解清代诗歌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搭建知识框架的绝佳起点。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按照作者或朝代划分的模式,而是以“诗集”为单位进行梳理。这种编排方式,使得我们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清代诗歌的创作和传播。例如,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诗集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诗歌风格的演变和地域性特色的形成。这种“以集观人,以集观时”的视角,非常有启发性。 我尤其看重它在“叙录”中对“版本”的考量。它会详细介绍不同版本之间的异同,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甚至指出哪些版本更具学术价值。这对于我们理解古籍文献的复杂性,培养辨别真伪、去粗取精的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严谨,更是对读者负责任的态度。 每当我翻阅这本书,都有一种在“考古”的感觉。书中对一些稀见诗集、佚失文献的介绍,让我仿佛看到了许多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珍贵宝藏。通过这些“叙录”,我得以了解它们曾经的存在,以及它们在当时可能产生的影响。这种“追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阅读乐趣。 这套书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也充满了人文关怀。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些诗人的生活痕迹,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创作追求。通过这些“叙录”,我能感受到一个时代的脉搏,感受到文人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对于想要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读者而言,这套书无疑是不可或缺的入门砖和进阶阶梯。

评分

拿到这套《清人诗集叙录》时,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想着不过是一本堆砌书目的工具书罢了。然而,当我真正沉下心来翻阅时,才发现自己是多么地以貌取书。这套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叙录”二字所能概括的。它像一位勤恳的园丁,细致地梳理着清代诗歌的繁茂枝叶,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宏大的文学版图。 最令我惊喜的是,书中对每一部诗集的介绍,都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罗列,而是融入了作者对文献的深入解读。例如,它会分析某部诗集在流传过程中版本差异的成因,指出不同版本中的文字得失;也会根据诗集的内容,推断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人生际遇。这种“叙”与“论”的结合,使得每一条目都充满了学术的张力和思想的深度,绝非市面上那些“填表式”的工具书可比。 我特别喜欢它在考订上的严谨。对于一些流传有绪但细节模糊的诗集,作者会援引大量史料,层层剥茧,力求还原事实真相。这其中涉及到的版本考证、文献比对,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既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批判性思维。每一次阅读,都感觉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浩瀚的古籍海洋中进行一场精准而富有成效的探索。 从内容上看,这套书的覆盖面之广,也着实令人惊叹。它不仅收录了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家诗集,更发掘了不少被遗忘在角落的诗人作品。通过这些“叙录”,我们得以窥见清代诗坛多元化的面貌,了解到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不同阶层的诗人是如何用笔墨抒发情怀,反映时代。这对于我理解清代社会和文化,有着极大的启发作用。 这套书的价值,用“经世致用”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它为我提供了一个研究的起点和方向,让我在面对纷繁的清代诗歌文献时,不再感到无从下手。而且,它本身的学术品质也足以让人信服,无论是作为学术研究的参考,还是作为个人知识储备的拓展,都堪称上乘之选。总的来说,这是一套值得反复品读、细细体会的好书。

评分

这套《清人诗集叙录》简直是我近期最大的惊喜!作为一名潜心研究清代文学多年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梳理清代诗歌文献的工具书。市面上确实有不少关于清诗的选本、评论,但真正能够深入到“叙录”层面,将海量的诗集文献一一罗列、辨析,并进行概要性介绍的,实在凤毛麟角。这套书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 初翻开,我就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浩瀚的收录量所折服。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书名、作者,更重要的是,每一条目下都附有详尽的考证信息,包括版本、流传、内容概述,甚至对作者生平、诗歌风格的简要评介。这对于我做学术研究来说,简直是事半功倍。我尤其欣赏它对一些存疑的资料所进行的审慎考量,以及对不同版本之间差异的细致比对。很多我过去苦苦搜寻而不得的零散信息,在这套书里都得到了整合和梳理。 我常常会在某个闲暇的午后,随手翻开一册,就像在古人的书斋里漫步。看着那些熟悉或陌生的名字,想象着他们曾吟咏出的锦绣文章,心中涌起一股穿越时空的亲切感。书中的“叙录”部分,就像一位博学的老者,娓娓道来一个个诗人的故事,介绍他们的作品,分析他们的得失。这让冰冷的文献资料瞬间变得有温度、有生命力。我发现了不少之前从未留意过的清代诗人,他们的诗歌风格独特,意境深远,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 这套书的编纂质量也属上乘,纸张、印刷都十分考究,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装帧设计也很典雅,既符合书籍的内容,又具有收藏价值。我将它放在书架上,每次看到,都觉得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座通往清代诗歌世界的桥梁,引领我深入探索那些被历史长河淹没的璀璨明珠。 总而言之,《清人诗集叙录》是我近年来最满意的一笔购书投资。它的专业性、全面性、系统性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对于任何对清代诗歌感兴趣的读者,无论是研究者还是普通爱好者,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就像一本百科全书,为我们打开了清代诗歌的宝藏大门,让我们能够更清晰、更全面地认识那个时代的文学图景。我强烈推荐这套书,相信它也会像我一样,成为您案头的必备之书。

评分

此书的收录原则,是“以内容多涉及清代时事与社会生活者为标准”。全书以集为目,各条目之下均系以作者传记与相关史事考辨为主的提要。提要之后大部分均附录有关诗文,用意在证明史事,提供资料。举凡原集中相关的山川名胜、政治经济、学术、文化与民俗等等史料及有关史实线索,尽量举要钩玄。特别注意掇拾小说戏曲少数民族、中外关系等方面的资料。其中未见他书称引的罕见材料极多,各个提要中注此存彼,网络经纬,融会贯通。如此,一方面可使读者通过阅读提要,已知原集大概与集中重要史料,便于和引导读者进一步探索。另一方面,纠谬补阙,考证思辨,辑佚发微。

评分

经典作品,京东给的优惠真的挺大!

评分

清人诗集叙录(套装上中下册)

评分

好书,活动购买,价格实惠。。。。。

评分

好书不容错过,支持京东!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活动给力囤货囤货!!!!!哈哈!!!

评分

袁行云先生所著,专门著录清人诗集版本情况。袁先生曾以三十余年之时间与精力,遍历北京地区北京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以及其他若干地方图书馆,前后阅读清人诗集四千余种,日积月累,而陆续写成此书,凡三巨册八十卷。今此书有关版本信息,已全部录入“全清诗集信息管理系统”。

评分

好书,值得收藏。 好书,值得收藏。 好书,值得收藏。 好书,值得收藏。 好书,值得收藏。 好书,值得收藏。 好书,值得收藏。 好书,值得收藏。 好书,值得收藏。 好书,值得收藏。 好书,值得收藏。 好书,值得收藏。 好书,值得收藏。 好书,值得收藏。 好书,值得收藏。 好书,值得收藏。 好书,值得收藏。 好书,值得收藏。 好书,值得收藏。 好书,值得收藏。 好书,值得收藏。 好书,值得收藏。 好书,值得收藏。 好书,值得收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