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书精选自全球科普杂志、畅销近170年的《科学美国人》。《科学美国人》以其科学的内涵、通俗畅晓的文字征服了包括爱因斯坦和比尔?盖茨在内的无数读者,170余位诺贝尔奖得主为其撰稿。
2.本书行文幽默风趣、内容通俗易懂、观点独特、见解深刻:《科学美国人》非常重视科学普及,它上面的专栏文章就是科普的典范。我们的记忆由谁编码?我们还能更聪明吗?父亲是怎样炼成的?网络搜索如何改变大脑?自闭症为什么钟爱硅谷?……令很多人望而生畏的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研究其实很接地气。这些领域的很多成果正逐渐改变着我们对人类大脑的认识,也为人工智能、精神疾病诊疗等研究指出了方向。
3.一本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推荐,科技达人和文艺青年、学生都能看懂的科普图书。
4.用纸精良,图文并茂,四色印刷:
5.本书四色印刷,插图丰富,带你在充满乐趣的阅读中培养科学观念。
6.“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北京市科委科普作品创作项目。
《绘制大脑基因图谱》《我们还能更聪明吗》《我们的记忆由谁编码》《网络搜索改变大脑》《父亲是怎样炼成的》《快乐从何而来》《挖出老年痴呆的种子》《焦虑症新解》《与植物人对话》……本书精选近年来发表在《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上的 20 篇封面故事和长篇报道,涵盖了大脑基因图谱、智商、记忆、情绪形成、潜意识、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自闭症等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展示神经科学发展趋势,深度解读人脑新知。
《环球科学》杂志社,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其出版的科普期刊《环球科学》是《科学美国人》**授权中文版。《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是全球科学家智慧与卓越见解的分享之地,创刊160多年来,超过100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此发表文章,传播科学理念及前沿科技领域的发展动态。《科学美国人》也是*常被大众媒体、研究机构和政府报告引用的杂志。在欧洲及美国,国家科技顾问、政策制定者、企业决策者一直把《科学美国人》作为科学和商业决策的重要参考。外研社科学出版工作室,外研社是一家以外语出版为特色,涵盖全学科出版、汉语出版、科学出版、少儿出版等领域的综合性教育出版集团,也是全国规模*大的大学出版社、*大的外语出版机构。科学出版工作室是外研社下属专业从事科学教育与科普出版的机构,其翻译出版的《<自然>百年科学经典》丛书深受读者与科学人士的喜爱。
★我很欣赏《科学美国人》,因为它把世界科学更广泛地介绍给了读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科学和艺术一样,都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绚丽多彩,愿享誉百年的《科学美国人》传播科学精神,影响更多人。——钢琴家 理查德·克莱德曼
★《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中文版)我每期必看,它非常奇妙,让人入迷,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通往前沿科学、通往想象的大门,它是这个时代非常珍贵而难得的一个奇迹。——科幻作家 韩松
★它让我们相信,即便是在今日这样高度的专业化社会,通识教育依然是可能的——这些科普文章写得多漂亮啊。——《新京报》
★在他们笔下,科学不再是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闪耀在每个人身边的生活中的科学原理。——《北青报》
★这些文章有益于启发思想、激发灵感,引导读者从科学的层面看待问题。——《图书馆报》
目录
---------------
攻克大脑 1
绘制大脑基因图谱 15
大脑的“定时系统” 27
我们还能更聪明吗 39
我们的记忆由谁编码 47
睡眠优化记忆 61
擦除痛苦记忆 73
网络搜索改变大脑 87
冥想之力,重塑大脑 95
大脑创伤造就“天才” 109
调控大脑,重塑习惯 119
父亲是怎样炼成的 131
快乐从何而来 141
潜意识在操控你 153
挖出老年痴呆的种子 167
植入电极:从源头治疗抑郁症 179
焦虑症新解 189
自闭症钟爱硅谷 199
玩游戏治疗自闭症 207
与植物人对话 217
28年前,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教授詹姆斯·弗林(James R. Flynn)发现了一个现象,至今社会学家们还在研究这个现象,这就是:从20世纪初以来,全球人类的IQ一直在持续增长。弗林调查了20多个国家的智力测试资料,发现IQ得分每年增长0.3点—也就是10年增长3点。此后将近30年的跟踪研究,证明了这一全球性变化的统计真实性,这个现象现在被称为“弗林效应”(Flynn effect)。目前,人类的IQ还在不断攀升。 “让我惊讶的是, 在21世纪这个增长还在持续。”弗林在他的新书《我们变得更聪明了?》(Are WeGetting Smarter?)中说,“最新的资料表明,现在美国人的平均IQ还是和以前一样,每年增长0.3点。” 弗林效应最奇怪的特征之一是它的匀速性:既不会减慢,也不会暂停,只是稳定上升着。“就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牵引一样。”弗林说。俄克拉何马大学的心理学家约瑟夫·罗杰斯(Joseph Rodgers)分析了将近13 000名美国学生的测验成绩,试图发现在更短的时间尺度上有无弗林效应。“我们想知道5~10年之后,学生的成绩是否会上升。实际上,只要一年就会有。”罗杰斯说,“每年都有系统性的增长,1989年出生的学生会比1988年出生的学生考得好一点点。” 弗林效应意味着,子女的IQ平均会比他们的父母高10点。到本世纪末,如果弗林效应还在继续的话,我们后代的IQ将比我们高30点—这可是现在普通人和最聪明的2%的人之间的差距。但这个趋势会继续下去吗?这个趋势会无限持续,使得未来的人都如今天的天才一般吗?还是说,弗林效应和人类智力都存在一个自然极限? ……
人的大脑何以研究人的大脑?
王一方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
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中心研究员
我的一位颇有名气的外科医生朋友,毕生专攻神经外科,天天在病人大脑上挖洞,通血栓,取肿瘤,手术越做越多,部位越做越深,术式也越做越复杂,被称为神医。时间长了,她并没有滋生傲慢,反而越发敬畏,所谓胆子越做越小。某日,她突然向我发问:人的大脑何以研究人的大脑?我一下子给问蒙了,半天没有接上话茬。回家静静一想,此问大有深意,有如一句中国俗话所言:“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人们相信唯有金刚钻才能应对那瓷器活(必须是高一个硬度层级的“克星”),如果手中只是一把“瓷器钻”,可能就揽不了那瓷器活。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有一个特别的预设——“给我一个支点”,然后,“我就可以撬动地球”。但是,即使在地球之外也未必有这样的支点,当然,阿基米德也没有真正撬动过地球(他的智慧只局限在数学、物理、自然哲学领域)。在哲学家看来,人类的脑科学研究,也是一项需要预设前提的奇迹。今天,所有的科学研究成果都是人类大脑功能(思维)的奇迹,人脑(智慧)便是一切科学研究创新的预设前提。如今,这个前提要成为我们的研究对象,问题就来了,新的更高的预设前提在哪里?如果没有,我们才有理由发问:人的大脑何以研究人的大脑?能超越自身的局限吗?能hold住吗?
在脑科学研究领域,有两个悖论常常被人们提及,一是人类认识宇宙(航天登月、探访土星、建立宇宙空间站)的能力大大超过了认识自身的能力,尤其是破译大脑奥秘的能力;二是人类创造的人工智能以及智能机器人正在挑战并超越人类的智慧,譬如李世石败给人工智能AlphaGo,外科大师做手术干不过手术机器人“达·芬奇”(似乎“瓷器钻”可以反克“金刚钻”),给人类很大的刺激。缘此,人类颇有点小心眼地规定“机器人不能参加机器人研发”,害怕有一天智能机器人研发的部分成为人类难以破译的“魔咒”与“罩门”。于是,人类这几十年都在默默发奋,试图打破这两个悖论。然而,先前那一个人类超越极限的锁并没有打开,我们的乐观似乎又有点太早。不管怎么说,人类“脑计划”也好,“大脑网络探究计划”也好,圈来不少钱,脑科学家们的大脑或许就比平常人的大脑多几条沟回,智商值高一个档次,对他们我们既要有信心,又要有耐性,对于他们的成果既要给掌声,又要适当地泼点冷水。这就是我的一点小小的阅读建议。
在此不妨演示一下。在我看来,如今的脑科学研究还不能让人乐观,理由是生命科学不能等同于生物科学,生命是神秘、神奇、神灵、神通的,同时也是圣洁的,统称神圣,当下的脑科学还无法抵达神圣。虽说为“‘攻克’大脑”,欧美国家投入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研发新工具、新技术,是否有望在未来几十年里彻底破解大脑的秘密,却仍是一个未知数,因为大脑不是用来被攻克或征服的。在基因组学高度发达的今天,绘制一张大脑基因图谱只是一件力气活,没有多少智慧含量。当然,人脑的第一份详细的基因图谱则意义重大,因为它让我们知道了人类与小鼠的差别有多么巨大,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大脑灰质的工作原理。这种直觉只是青萍之末。虽然大脑的“定时系统”与大脑中数百亿个神经元如何相互协作有关,但也不能脱离大自然的授时系统。
“我们还能更聪明吗?”这是一个双向可能的命题,书中所言人类的IQ越来越高,我们和未来人类相比会显得很愚蠢的结论只是其一,还有一种可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自闭症钟爱硅谷》就是例证。至于人类的“记忆编码”问题只是一个与计算机的简单类比,神经元的工作方式并不能等同于多晶硅。同样,“睡眠优化记忆”的命题也不能绝对相信,睡眠门诊不少患者主诉睡眠不错,头疼伴随记忆力下降,睡眠期间大脑会减弱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可以节约能量的说辞只是幼儿园老师级别的解释。
“快乐从何而来”是本书的核心命题,脑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大脑中真正负责直接产生快乐感的,不是以前所认为的奖赏回路,而是与奖赏回路有关联的“快乐热点”,似乎纠正了先前的结论。但是,人不仅是生物的人,还是社会的人,有思想、有情感的万物之灵,社会境遇、生命信仰才是快乐的甘泉。所以,冥想可以重塑大脑,大脑创伤可以造就“天才”,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正在复活。
无疑,神经科学家可以“挖出老年痴呆的种子”,那是由毒性蛋白质引发的级联反应,以此来解释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其他健康杀手的病理机制,也可以用来解读“焦虑症的成因”。通过“植入电极治疗抑郁症”,只是一种探索性的治疗手段,真正应用于临床还需要技术优化。“与植物人对话”是一个存在伦理争论的话题,植物人是指脑死亡而心肺功能尚存的病患个体,需要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与家庭财富才能维持其没有尊严和交往品质的生命征象,对于是否维持植物人的生命,存在诸多争议。如果只是开启与其微弱的潜在意识的生物学对话(刺激- 反应)而无法恢复其生命尊严和品质,这种努力的目的与价值依然需要论证。
作为一名医学教授,我认为这是一本优秀的脑科学主题的科普作品,因为它旨在唤起读者对神奇大脑的好奇与反思,正如我本人以上的思考。虽然我不是脑科学家,本书里介绍的大量脑科学新知很多都在我的专业藩篱之外,但是书中的话题启发了我从医学哲学的角度发问,相信用心的读者一定会提出更多、更有意义的问题。
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不足”,那可能在于它对“确定性”的探讨过于深入,反而留给读者太多的“不确定性”的思考空间。作者在不断地拆解我们看似坚固的认知结构时,不免让人产生一种“世界并不如我想象的那么可靠”的哲学困惑。比如,当它深入剖析记忆的可塑性和误导性时,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过去某些深刻的“回忆”是否只是一次次自我修正后的叙事版本。这种对既有信念的系统性挑战,虽然是科学的本质所在,但对于习惯于简单线性思维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些心理上的调适。它迫使你接受,我们的“自我”可能只是一个高效、但时常出错的计算过程的集合体,这种深刻的自我疏离感,是本书留给我的最持久、也最引人深思的印记。
评分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彻底重塑了我看待日常行为的底层逻辑。过去,很多事情我都是凭“感觉”或“经验”来解释的,比如直觉的敏锐性,或者情绪波动的来源。这本书提供了一套坚实的认知框架,让我能用更科学、更具因果性的眼光去审视这些“玄妙”的内在体验。它不是在告诉你“是什么”,而是在解释“为什么会这样运行”,这种深度解析的力量是巨大的。举个例子,书中对注意力的多线程处理模型的阐述,让我对工作中的效率瓶颈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仅仅归咎于“不够努力”,而是理解到资源分配的固有局限性。这种知识的内化,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它已经开始渗透到我的决策制定和人际互动之中,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思维工具的升级。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老辣,它不像某些科普读物那样,一上来就用一堆晦涩的术语将读者阻挡在外。相反,作者似乎采用了“先散点,后收网”的策略,从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极其熟悉的小场景切入,比如我们如何记住一张面孔,或者为什么同一个笑话对不同的人效果迥异。这种从具象到抽象的过渡是如此自然流畅,以至于等你意识到自己已经深入到神经元层面的讨论时,已经很难抽身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穿插历史典故和当代实验数据时的那种游刃有余。他似乎拥有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但知道何时该展现什么,何时该保持克制。这种叙事上的“留白”和“节奏感”,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讲解,变成了一种引人入胜的侦探故事,读者仿佛成了那位与科学家并肩作战的助手,共同破解大脑这座终极迷宫的秘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是下了功夫的,那封面色彩的搭配,初看之下有点抽象,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一种理性的光辉,仿佛作者试图用视觉语言先行铺垫出认知科学的复杂与精妙。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吸引住了,这绝不是那种廉价的平装本,拿在手上有一种庄重感,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畏——这似乎不是一本可以轻松读完的消遣读物,而是一份需要投入心力的智力探索。内页的字体选择和行距处理也非常考究,阅读起来相对舒适,即便是面对一些复杂的概念时,排版的优化也给予了眼睛必要的喘息空间。这种对物理载体的重视,本身就在暗示着内容的厚重与深度。当然,这样的设计也带来了一个小小的“挑战”,就是携带稍显不便,它更适合安静地窝在家里,配上一杯热茶,与自我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外在,已经为即将到来的思想盛宴搭建了一个相当有格调的舞台。
评分书中引用的那些经典实验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其广度和深度令人叹服。可以明显看出作者在学术前沿的跟踪是下了苦功的,他没有满足于引用已经被大众熟知的理论,而是积极地将那些刚刚发表在顶尖期刊上的突破性发现,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了转述和消化。这对于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它确保了我们获取的知识是“鲜活的”,而非滞后的教科书版本。当然,这种前沿性也带来了一个小小的“副作用”——某些复杂的数学模型和统计学解释,即便是作者尽力简化,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还是需要反复阅读甚至查阅额外的资料才能完全消化。这更像是一份高质量的研究综述,而非入门指南,需要读者有一定的学术背景或强烈的求知欲来配合。
评分介绍目前较前沿的医学研究内容,虽然很多还没有结论,但一些新发现还是挺有意思的。
评分哈哈哈哈哈哈哈好书
评分一套不错的书籍哦!没事看看书也是可以的么!更是老少皆宜的那种
评分“大象如何站在铅笔上”,全书风格如题,竟然将前沿的科学知识都写得这样亲民,“东扯西扯”,发表在《美国数学学会通报》上论及如何在分割物品时最大限度的满足各方需求的理论与方法竟然“扯”到了百老汇的音乐剧,“扯”到了电影《制片人》,“扯”到了巧克力、香草口味的蛋糕,“扯”到了土地分割……史蒂夫.米尔斯基这家伙把科学、生活、社会热点甚至政治自如地串联起来,带点戏谑口吻的美式幽默读起来简直大快人心,也对他的知识面钦佩不已,很多文章读起来就好像是听谢耳朵在狂喷……总之强烈推荐!
评分好文章,就是理解费点劲
评分相信美国科学,科学,美国人。这本书可以打开脑洞开发智力。
评分好文章,就是理解费点劲
评分再稀奇古怪的问题也有个科学答案内容非常有趣。
评分科学美国人,科普前沿,质量没得说,关键是优惠,全场200-100,大爱京东,囤着,今年冬天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