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08
《先秦史》是呂思勉先生的中國斷代史係列著作的第一部,寫於20世紀30年代中期,是研究上古先秦史的基本參考書之一。"論古史材料,古史年代,中國世族起源及西遷,古代疆域,宦學製度,自謂甚佳",已成為學術史上的經典著作。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中國現代著名曆史學傢。齣身於一個書香門第,自幼傢貧,12歲以後在父母師友的指導下研讀史書。16歲自學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後在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師範專修科等校任教,學生中有後來成為文史大傢的錢穆、趙元任等人。1926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係、曆史係教授兼係主任。抗戰期間,歸鄉閉戶著書。抗戰勝利後,重返光華大學。1949年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
作為我國現代知名史學傢,呂思勉先生知識淵博,學術造詣高,與陳垣、陳寅恪、錢穆並稱為“史學四大傢”。他在中國通史、斷代史和各種專史領域都做齣瞭獨到的貢獻,其史學專著《中國通史》《白話本國史》《中國近代史》等,均為後人的學習研究留下瞭寶貴的財富。
論方麵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傢。
呂思勉是一位通貫的斷代史傢。
——嚴耕望
呂思勉先生以史學名傢而兼通經、子、集三部。
——譚其驤
第一章 總論
第二章 古史材料
第三章 民族原始
第四章 古史年代
第五章 開闢傳說
第六章 三皇事跡
第一節 緯書三皇之說
第二節 巢燧羲農事跡
第七章 五帝事跡
第一節 炎黃之爭
第二節 黃帝之族與共工之爭
第三節 禹治水
第四節 堯舜禪讓
第五節 堯舜禹與三苗之爭
第八章 夏殷西周事跡
第一節 夏後氏事跡
第二節 殷先世事跡
第三節 夏殷興亡
第四節 殷代事跡
第五節 周先世事跡
第六節 殷周興亡上
第七節 殷周興亡下
第八節 西周事跡
第九章 春鞦戰國事跡
第一節 東周列國形勢
第二節 齊晉秦楚之強
第三節 五霸事跡上
第四節 五霸事跡下
第五節 齊頃靈莊晉厲悼楚共靈之爭
第六節 吳越之強
第七節 楚吳越之爭
第八節 戰國形勢
第九節 楚悼魏惠齊威宣秦獻孝之強
第十節 齊湣王之強
第十一節 秦滅六國
第十章 民族疆域
第一節 先秦時諸民族
第二節 先秦疆域
第十一章 社會組織
第一節 昏製
第二節 族製
第三節 人口
第四節 等級
第十二章 農工商業
第一節 農業
第二節 工業
第三節 商業
第四節 泉幣
第十三章 衣食住行
第一節 飲食
第二節 衣服
第三節 宮室
第四節 交通
第十四章 政治製度
第一節 封建
第二節 官製
第三節 選舉
第四節 租稅
第五節 兵製
第六節 刑法
第十五章 宗教學術
第一節 文字
第二節 古代宗教學術上
第三節 古代宗教學術下
第四節 宦學
第五節 先秦諸子
第十六章 結論
今之所謂科學者,與前此之學問,果何以異乎?一言蔽之曰:方法較密而已。方法之疏密,於何判之?曰:方法愈密,則其使用材料愈善而已。信如是也,古史之材料,既以難治聞,當講述之先,固不得不一為料檢也。
近世史傢,大彆史材為二:一曰記載,二曰非記載。[1]記載之中,又分為四:一曰以其事為有關係,而記識之以遺後人者,史官若私傢所作之史是也。二曰本人若與有關係之人,記識事跡,以遺後人者,碑銘傳狀之屬是也。此等記載,恒不免誇張掩飾,然其大體必無誤,年月日,人地名等,尤為可據,以其齣於身親其事者之手也。且誇張掩飾,亦終不可以欺人,善讀者正可於此而得其情焉。三曰其意非欲以遺後人,然其事確為記載者,凡隨意寫錄,自備省覽之作皆是也。四曰意不在於記載,然後人讀之,可知當時情事,其用與記載無異者,前章所言屬於理知、情感兩類之書是也。記載大都用文字,然文字語言,本為同物,故凡口相傳述之語,亦當視與簡策同科焉。非記載之物,亦分為三:一曰人,二曰物,三曰法俗。人類遺骸,可以辨種族,識文化之由來。物指凡有形者言,又可分為實物及模型、圖畫兩端。法俗指無形者言,有意創設,用為規範者為法,無意所成,率由不越者為俗。法俗非旦夕可變,故觀於今則可以知古也。法俗二字,為往史所常用,如《後漢書·東夷傳》謂“倭地大較在會稽東冶之東,與珠崖儋耳相類,故其法俗多同”是也。史傢材料汗牛充棟,然按其性質言之則不過如此。
......
第一章總論
曆史果何等學問?治之果有何用耶?自淺者言之,則曰:史也者,前車之鑒也。昔人若何而得,則我可從而仿效之;若何而失,則我可引為鑒戒,斯言似是,而實不然。何則?大化之遷流,轉瞬而已非其故,世事豈有真相同者?見為相同,皆察之未精者耳。執古方以藥今病,安往而不貽誤?近世西人東來,我之交涉,所以敗績失據者,正坐是也。然則史學果何用耶?
曰:史也者,所以求明乎社會之所以然者也。宇宙間物,莫不有其所由成,社會亦何獨不然?中國之社會,何以不同於歐洲?歐洲之社會,何以不同於日本?習焉不察,則不以為異,苟深思之,則知其原因極為深遠,雖極研索之功,猶未易窺其萬一也。因又有因,欲明世事之所由來,固非推之邃初不可。此近世史傢,所以記載務求其詳,年代務求其遠;雖在鴻荒之世,而其視之之親切,仍與目前之局等也。
史事既極繁賾,而各時代之事勢,又不能無變異,治史者自不能不畫為段落。昔日史傢多依朝代為起訖。一姓之興亡,誠與國勢之盛衰,群治之升降,皆有關係,然二者究非同物,此近世史傢所以不依朝代,而隨時勢以分期也。分期之法,各傢不同,而畫周以前為一期,則殆無二緻。是何哉?論者必曰:封建易為郡縣,實為史事一大界,斯固然也。然封建郡縣之遞嬗,其關係何以若是其大?則能言之者寡矣。蓋世運恒自塞而趨於通,而其演進也,地理若為之限。以交通之阻隔,乃將世界文化分為若乾區;區自有其中心,而傳播於其鄰近;久之,則各區域之文化,更互相接而終閤為一焉。此前世之行事,可以共徵;亦今後之局勢,可以豫燭者也。中國地處亞東,為世界文明發源地之一。其地東南濱海;西則青海、西藏,號稱世界第一高原;北則濛古、新疆,實為往古一大內海,山嶺重疊,沙磧綿延,實非昔時人力,所能逾越;東北興安嶺之麓,雖土壤腴沃,而氣候苦寒,開拓且非旦夕可期,更無論逾嶺而北矣。職是故,中國今日之封域,實自成為一文化區。摶結此區域內之人民而一之,而誕敷其文化,則中國民族,在世界上所盡之責任也。此一區域之中,事勢亦自分難易。內地之諸省及遼寜,久摶結為一體,吉、黑及濛、新、海、藏,則不免時有離閤焉。此等皆以大勢言之,勿泥。封建廢而郡縣興,則我民
·2·
族摶結內地及遼寜之告成,而其經營吉、黑及濛、新、海、藏之發軔也。其為史事一界畫,不亦宜乎?
復次:史材之同異,亦為治史者分畫界綫之大原因。今之言史材者,固不專恃文字,究以依據文字者為多,科學未興之時則尤甚。西儒或分書籍為三種:一曰屬於理智者,言學之書是也。二曰屬於情感者,文辭是也。三曰屬於記憶者,史籍是也。吾國舊分書籍為四部。經、子二部,略與其所謂屬於理智者相當;集與其所謂屬於情感者相當;集部後來,龐雜至不可名狀,然其初,則專收文辭,實上承《七略》之《詩賦略》,說見《文史通義·文集篇》。史與其所謂屬於記憶者相當;雖不密閤,以大緻言之固如是。然此乃後世事,非所語於古初。《漢誌·太史公書》,尚附《春鞦》之末,更微論秦以前也。吾國史官,設立甚早,然其所記,與後世史官所記者,實非同物。參看下章。況經秦火,盡為煨燼,謂古書亡於秦火,實誣罔之辭。自漢以後,更無祖龍,漢、隋諸誌著錄之書,什九安在?況古代學術之傳,多在口耳,不專恃竹帛乎?然史經秦火而亡,則非虛語,以史在當時為官書也。《史記·六國錶》曰:“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詩書所以復見者,多藏人傢,而史記獨藏周室,以故滅,惜哉惜哉。”人傢之人當作民,此唐人避諱字未經改正者。周室二字,苞諸侯之國言,乃古人言語,以偏概全之例,非謂周室能盡藏列國之史。[1]其僅存者,皆附經、子以傳,則仍為言學術之書;而私傢所稱述,更無論矣。史以記載為主,古代之記載,缺乏如是,治古史之法,安得不與治後世之史異?治之之法異,斯其所成就者亦不同矣,此又古今史傢,所以不期而同,於周、秦之間,皆若有一界畫在者也。
今之治國史者,其分期多用上古、中古、近世、現代等名目,私心頗不謂然。以凡諸稱名,意義均貴確實,而此等名目,則其義殊為混淆也。梁任公謂治國史者,或以不分期為善,見中華書局刻本《國史研究》附錄《地理年代篇》。其說亦未必然。然其分期,當自審史事而為之,並當自立名目,而不必強效他人,則審矣。言周以前之史,而率約定俗成之義,以求稱名,自以先秦二字為最當。今故徑稱是編為《先秦史》焉。大古、中古等名,自昔即無定義,見《詩·甫田疏》。[2]
[1]史籍:多藏人傢,人當作民,史記獨藏周室,周室苞諸侯之國言。
[2]時代。
授權.jpg
先秦史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先秦史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道藏》本所收《老子指歸》為底本。《道藏》本相對於其他諸本,最多地保留瞭嚴遵《老子指歸校箋》的原貌。從兩漢時期章句體式來看,作者認為,嚴遵所作,當稱為《老子章句》。今《道藏》本所附《老子》經文及注文,即嚴遵本《老子》及《隋書·經籍誌》《經典釋文序錄》所錄嚴遵《老子注》,及後人腰斬《章句》之“句”。《指歸》即《章句》之“章指”。在整理過程中,作者參考多種《老子》經注,充分利用各類齣土文獻、秦漢文獻流傳和音韻學知識,嘗試復《老子章句》之舊,將今本《老子指歸》整理成為一部條例清晰的讀本,並通過對相關文獻進行輯佚,為《老子》學史和簡帛《老子》的校勘提供一個有參考價值的文本。
評分收到, 還行,包裝 還行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上德不德章第一
評分很好,很好,物流很好好,很好
評分老子指歸捲二
評分很好,很好,物流很好好,很好
評分凡例
評分史學大傢呂思勉的斷代史之一,值得購買。
先秦史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