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22
这是一本记录考古第一线生活的书,有关怀,有趣谈,有思考,有温情……作为一名考古工作者和考古学研究者,作者带着来自考古第一线的新鲜的泥土气息和淡淡的书香气,与我们一起,重回考古现场,通过实地勘察和专业分析,揭开了考古神秘的面纱,使考古以另一种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是考古学相关著作中难得一见的趣味性非常浓厚的杂文集。综合了田野、读书、考古、历史、个人情感、生活体验等多种元素,大致可分五类:“观物”篇,大概以古物为由头,个别篇章出以“科普”的面貌,实为第一人称的抒情遣怀;“石语”篇,是围绕古代摩崖碑刻的写作,搜罗浙江出土宋元墓志是作者的业务工作之一,整理古人遗物,要求客观公正,然而人非草木,读得多了,不免有些额外的感慨;“冢书”篇,是围绕古代墓葬的写作,关于浙江宋墓的调查与研究,是作者近年较有心得的部分,这些文字貌似偏学术性,内里却属文艺性的;“行路”篇,是作者考古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谈薮”篇,是杂谈调侃类的文字,酸甜苦辣、百味杂陈。这组文字虽题材庞杂,却有其共同点,那就是以说古代物事为主,且通常取材于田野生活,这也是本书具独特性的地方。
郑嘉励,1972年出生于浙江省玉环县。1991—1995年,就读于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1995年7月,进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至今。2010年被聘为研究馆员,从事浙江地区宋元考古、瓷窑址考古与研究。
主要著作有《寺龙口越窑址》(文物出版社,2002年)、《浙江宋墓》(科学出版社,2009年)、《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中华书局,2012年)、《丽水宋元墓志集录》(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等。
业余从事杂文写作,既为了个人的抒情遣怀,也为了文物考古工作者与大众之间的情感、趣味与思想的连接。
序
第一辑 观物
古民居
城隍庙
廊桥
文峰塔
杨府庙
老屋
碉楼
盐田
海塘
路亭
戏台
牌坊
渡口
银坑洞
龙潭
厕所
韩瓶
胡人俑
花瓶
眼镜
第二辑 石语
界碑
墓志
墓志中的男人
墓志中的女人
墓志中的夫妻
刻字的石匠
无字碑
戒石铭
去思碑
摩崖题名
沈括题名
第三辑 冢书
王坟
祖公坟
吕祖谦墓
一个清代女人的坟墓
石像生
两处墓地
义冢
盗墓笔记
宋六陵
砖头
水库
第四辑 行路
括苍古道
缸窑
碗窑
嘉兴的山
葛府
牡蛎滩
竹口
临海印象
刘文彩的庄园
渤海
《三国》考古
何澹考古
杨皇后考古
范成大考古
族谱
墙头记
房东
第五辑 谈薮
考古人的独白
以地之名
好柴火
风俗谈
千工万工
骑马
酒桌
胡子史略
古人肖像
假如我们还是猴子的话
长毛
养鸡的科学家
风水先生
张岱的雷峰塔
鸟语
蜜蜂和人是一样的
后记
'夫妻合葬墓,一般采用双穴并列的埋葬形式,男左女右,这是“死当同穴”的见证;左右排列的长方形墓室,略有高下错落,左室较右室稍高,这是“夫为妻纲”的表现。夫妻各居一室,是各自独立的空间,中间以砖墙或石板隔开,隔墙中开一“小窗”,彼此的灵魂在地下由此沟通。这种葬制,苏轼在《东坡志林》中称为“同坟异葬”,赞许其“最为得礼也”。
这种“最为得礼”的葬制,在南宋很盛行。盛行的原因在于“得礼”。什么是礼?夫妻死当同穴,又不失男尊女卑的分寸;夫妻各就各位,又相敬如宾、心气相通。这就是礼。
——《墓志中的夫妻》
诗意与速度成反比,速度越慢诗意越浓,温温吞吞、晃晃悠悠的驴子正是古往今来最有诗意的交通工具。与驴子相仿,山道弯弯也适合酝酿诗意。
——《括苍古道》
女子时时刻刻为别人而活,唯独没有为自己活,赵氏、钱氏、孙氏、李氏们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这样的生活,大概是无趣的。所以,多半的女子,甫过中年,即日诵佛经,至死不辍,这与识字与否,并无关系。
墓志的末尾,通常如此。女人乐天知命,几乎能预知生死——忽有一日,遽得“微疾”,处理后事,丝毫不乱,然后安然离开,一点也不会拖累他人。
墓志中的女人,就这样走完了“完美”的一生。
你不必奇怪,为什么女子千人一面,好像人人都是曹娥孟母七仙女。因为妇德对女人,从来一视同仁。
很遗憾,真正底层社会的女子是没有墓志的,因为她们死后或被一把火烧了,或者用草席一卷,扔了,根本不会有墓志留下。实际上,即便她们随葬了一块刻字的石头,内容也不会相去太远,只是详略不同罢了。同样是因为妇德的要求,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分贫富贵贱。
——《墓志中的女人》
你不要认为,南宋人的道德水平冠绝古今,其实,他们的底色,跟今天的中国人、外国人并无差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乐善好施的富人子孙满堂,且一个比一个有出息。至于他们如何致富,墓志通常不会说,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据说他们“不肯本分营生,专好做那无赖之事”,然而又“生性慷慨,真有一掷百万之意,从此乡里人又服他豪爽”——这番话不是我说的,这是古代白话小说描写土豪时常用的套话。
——《墓志中的男人》
对我来说,读书只是一部分,田野才是更大的舞台。这些年来,我东奔西忙,调查宋墓,收集墓志,很少与家人联系。偶尔通话,报声平安,汇报孩子简况。至于工作,从不提及。
去年十月的一天,手机响了,是母亲的声音。
“嘉励,我和你爸爸想买一块公墓,那墓地风水不错,价格公道。不要你们兄弟俩出钱,只是与你们商量。”
我不知如何接话。只是觉得,父母确实渐渐老了,他们所关心的,我从未想到。
年前,由于文物普查,我到家乡出差。来去匆匆,没能顺道回家。
返杭已是年底,我对小孩说:“今年一起回家过年。”
小孩说:“不去。那边不好玩。”
“爸爸一年在家住不了几天……爷爷奶奶更想见的是你,不是我……”我说。
忽然,我趴在桌上,浑身乏力。妻子不知所措,只好轻抚我背。孩子问,是不是爸爸被爷爷奶奶批评了。
亲爱的小孩,我该怎么回答。
这些年,我访墓志、录碑文、调查古墓,一丝不苟,客观公允,只是那通电话,击中了内心柔软的地方。
——《墓志》
花瓶的造型以简约为主,但线条务求简洁流畅,上锐下圆、形似垂胆的胆瓶、玉壶春瓶式样最为通行。但是,宋人热衷仿造商周秦汉古器,觚、琮、投壶、蒜头瓶,竟然都可以是花瓶。我们在南宋官窑博物馆看到的鼎、簋之类,大概是香炉,而觚、琮之属,则是花瓶。我以为,花瓶以简洁为上,无须仿古,鼎豆簋簠,固然勾人思古幽情,但“如亲三代之承平雅颂”,庄严有余,活泼不足,是理学家的旨趣,与才人的风雅缘分稍远。
总之,花瓶以淡雅、朴素、可亲者为佳。假如有人说,截一段竹子,以竹筒插鲜花,亦可得花事雅趣,他一定是宋人的知音。
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一间书斋,小小的空间,窗外竹,壁上画,室中书,案上清玩,然后焚香、插花,随兴地读书。小瓶内一枝红梅,僻居一角,无声绽放。在梅边,又有一面湖州铜镜,梅影入镜,镜中花,影影绰绰……这是宋人诗词中的意境,当花瓶、瓶中花成为日常起居必备的点缀,琐碎的生活就诗意化了。
今天,人们通常将在生活工作中可有可无的美女喻为花瓶,意思是,美则美矣,但是没用。这个比喻不妥帖:美,怎么会是无用之物?我不知道谁是这个比喻的发明者,但相信日本花道界的朋友不会是始作俑者。今天这么多人竞相使用这蹩脚的比喻,倒使我想起一件小事——我们跟日本人的衣食住行、日常点滴相比,好像始终差那么一点点东西。
这种东西叫作“精致”,是我们的宋代祖先曾经拥有过的,此由花瓶可知。
——《花瓶》
与嘉励兄相识于十几年前。他的本职工作是考古,但一起聊天的时候,往往都是听他谈“文学”,甚至是很专业的“咬文嚼字”,而通常很有道理,教人不能不服。《考古人茶座》中的不少内容是在聊天时发表过的,部分文字尚带着口语的痕迹,当然更多的已然经过打磨,然而我阅读之际却是能够看到说话时的神情,便更觉亲切。也因此会想到宋人诗中的一联“斩新句子包诸体,放泼腔儿令一家”(刘克庄《答卓常簿二首》之一),移赠嘉励兄,觉得刚好合式。
以前只知道“智商”一词,近年方闻得有“情商”之说。以我的“物恋”,总喜欢从一器一物见出人情,读《茶座》中文字,每能感觉到嘉励兄也是同道。当然以他的专业优势,对“物”的接触远比我直接,自然更可触摸到古人的脉搏。主讲人的考古,集中在“历史时期”,与史前的辽远相比,似乎更容易放进自己的“当代经验”,多一分对古人的体贴。无法放进考古著述的感慨,在这里便发散为“文艺”,于是生发出“看历史”的智慧,比如《城隍庙》篇。这一类文章读了也是教人喜欢的。
《墓志中的夫妻》,很有意思,引发了我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并且以后在撰写《“千春永如是日”:泸州宋墓石刻中的生活故事》《宋墓出土文房器用与两宋士风》两文的时候,当日的读后感还在发酵,也因此促使我在秉笔之际多存一份思考。记得初从遇安师问学的时候,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开卷有益”,虽然这早是耳熟能详的旧话,但真正明白它的“指导意义”,却还是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放翁诗云“学问更当求广大,友朋谁与共磨礱”,诚为见道之语。
(二)
《考古人茶座》读后,曾写下以上一段感言。去秋见面,嘉励兄说《茶座》易名为《考古的另一面》,将要结集出版,因以写序为命。闻命不胜惶然,惟以谊不可却而胪陈旧日杂感,其实此编研幽辨物,嘘英吐华,自有它的分量和魅力,原毋须他人辞费,而书中的一段文字也正好可以作为题词置于卷端:
“生命就是一段旅行,一段曲折丰富、悲欣交集的旅行,沿途到处有瑰丽而无奈的风景。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观看沿途之风景,体验观赏的充实,领悟人生的真谛。人就是趁活着的时候,做点事情,体验人生。”
扬之水,丙申上元节后
1995年,我进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之初,就写点小杂文,给《杭州日报》副刊投稿。《杭州日报》的李玲芝老师热情鼓励我,当时的人们对白纸黑字的印刷品又尚存几分敬畏,有一段时间,我格外有写作的热情。
2001年后想法改变,我认为考古工作者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业务上。我梦想成为纯正的考古学家,于是长年奔波于野外,先是做瓷窑址考古,后来从事浙江地区南宋墓葬和城市的调查发掘,逐渐疏离杂文写作。
现在看来,这种非黑即白的想法,殊为无谓。然而,生活阅历的积累,确实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见识。后来我偶尔翻阅旧作,时有“悔其少作”的感叹,以为从前的写作太过仰赖模仿和书本,却忽略了来自考古田野的直接的生活经验。对考古工作者而言,这是不划算的。
这里收录的,是2009年以来的杂文。大致可分五类:“观物”篇,大概以古物为由头,个别篇章出以“科普”的面貌,实为第一人称的抒情遣怀;“石语”篇,是围绕古代摩崖碑刻的写作,搜罗浙江出土宋元墓志是我的业务工作之一,整理古人遗物,要求客观公正,然而人非草木,读得多了,不免有些额外的感慨,不吐不快;“冢书”篇,是围绕古代墓葬的写作,关于浙江宋墓的调查与研究,是我近年较有心得的部分,同样,这些文字貌似有点稀薄的学术性,内里则依然是文艺性的;“行路”篇,是考古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谈薮”篇,是杂谈调侃类的文字,酸甜苦辣、百味杂陈,杂文虽小,也要尽量呈现个人完整的喜怒哀乐,这是我一贯的追求。当然,以上分类只是聊备一格,事实上,不少篇目界限暧昧,难以绝然归类。这组文字题材庞杂,但多数有其共同点,那就是以说古代物事为主,且通常取材于田野生活。对考古工作者而言,这是自然而然的。
说起来,还是应该感谢《杭州日报》副刊部。2009年,邹颖滢建议我将田野、读书、考古、历史、个人情感、生活体验整合起来,煮一锅文字,开一组以“考古人茶座”为名的专栏。后来的写作,断断续续,内容上固然泛滥无归,然于文字的趣味,终归是朝此方向努力的。
唯其来自田野,故首先要感谢浙江各地文物部门的朋友。我无法一一罗列他们的姓名,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我将寸步难行,也正是他们,赐予我丰厚的生活滋养。
感谢来自陕西的考古技工李文艺先生,一个朴实的农民。他名叫文艺,其实一点也不文艺。十年来,我们辗转各地,在考古工地一起度过无数个晨夕。他对我说:“老了,以后就不再出门了。”2014年6月的一天,我送他踏上回陕西扶风老家的火车。那天,天气闷热,看似要下雨,但终究是晴天。
感谢楼泽鸣先生,一个暂时未找到固定工作的大学生。他自2012年起,跟我在考古工地工作。他说,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几年,比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总和还多。我说:“可惜我无法给你更多的财富,我们从事的工作,从根本上说,不能发财。”道路是自己选择的,乐趣是最好的老师,多读书、多行路、多思考,如果可能,写点东西,生活也许会变得更有趣味。
感谢《杭州日报》李玲芝、莫小米、韩斌、周华诚、邹颖滢、潘宁,《浙江日报》檀梅、李月红,《钱江晚报》林梢青诸君,是他们长久以来的鼓励和督促,使我平素的杂览汲碎,终于能在今日汇聚成一本书册。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张曼编辑,本书的面世,凝聚着她的心血。
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扬之水先生赐序、海宁市博物馆金雪女士绘制水墨插图,本书因之增色。
纸短情长,恕不一一。
郑嘉励
2016年2月26日
考古的另一面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考古的另一面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考古另一面,更加有趣,引人入胜。
评分质量很好,网友推荐的书,值得一看
评分京东值得信赖,物流超快,东西也好
评分质量不错,内容也值得一读
评分东西挺好的,发货很快,到的很快,快递小哥也很快,东西不错,买这些东西还是在京东就挺方便的,可以买,恩对,是可以买的
评分一不小心点了两本,看内容是比较轻松阅读的。
评分不错的商品 很好 值得推荐
评分扬之水作的序,并且书中讲述了一个一个的故事,阅读性很强。赞。
评分很适合闲情逸致时拿来一读。
考古的另一面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