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书3:认识人生

人生三书3:认识人生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学诚法师 著,贤书,贤帆 绘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4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ISBN:978751250859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7403
包装:平装
开本:24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推荐1: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福建莆田广化寺、陕西扶风法门寺、北京龙泉寺方丈,《法音》杂志主编——学诚法师“人生三书”系列漫画第三波来袭,师承弘一大师佛法精髓,开示读者人生真谛,启发人们获得对生命的佛性感悟。

  推荐2:

  《认识人生》是漫画与佛学思想的完美融合!用可爱谐趣的漫画将深邃的佛家思想,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风格幽默谐趣,内容通俗易懂,引领僧俗读者走上人生明达、智慧、自在、清静之路。

  推荐3:

  弘一法师手写书名,“认识人生”四字选自弘一法师李叔同亲笔手写《华严集联三百》。《集联》集高超的哲理美、文学美于一体,给人以极强的启发性和感染力,看到之人可顿得无穷“法味”,顿生“无上清凉”之感,弘法利生,作用殊胜。

  推荐4:

  一代高僧,一颗慈悲佛心,一本佛语开示,一群可爱的小和尚,一幅幅人间百态图,寓教于乐、融情于理,沐浴“幸福能量寺庙”龙泉寺的佛法智慧,拈花问佛,洞察世事,每个人都可以在书中找到行走人生的点滴启发,对生命乃至生死获得更深刻的体悟,走向觉悟的道路。


内容简介

  《认识人生》为学诚法师人生三书系列的第三本,是用漫画的形式阐释佛法的绘本书。

  2007年12月29日至31日,北京龙泉寺元旦法会期间,学诚法师为僧俗二众密集开示三天,结集为《认识人生》。《认识人生》系列开示共十讲,法师从修心讲起,结合日常生活、工作和修行的点点滴滴,告诉我们如何趣入经论的真实意趣,如何实践佛法,怎样观待众生,教我们认识人生,体悟佛法的真正内涵。

  《认识人生》如同一位传递佛教智慧的使者,希望能够给现代快节奏生活中奋斗的年轻人、渴望修身养性的中老年人,带去佛性的智慧和感悟,尽早离苦得乐,过上吉祥喜乐的幸福人生。

作者简介

  学诚法师,

  1966年出生于福建仙游。1982年于莆田广化寺出家,于定海长老座下剃度,并依止圆拙老和尚修学。

  1991年于中国佛学院研究生毕业。2007年被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授予教育行政学名誉博士学位。2010年获孟加拉国阿底峡大师和平金奖。2011年被全印度比丘僧伽会授予“三藏大法师”称号。

  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福建省佛教协会会长、福建莆田广化寺、陕西扶风法门寺、北京龙泉寺方丈。同时,学诚法师还担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法音》杂志主编等职。


目录

第一讲 以清净心听闻正法/ 001

一颗清净的心才能与佛法相应/ 003

了知生灭相,体会无常法/ 008

发慈悲心,积累福德智慧资粮/ 011

第二讲 如何趣入经论的真实意趣/ 021

听闻佛法不能断章取义/ 022

依法亦依人,方为真相应/ 023

依照次第实践佛法/ 030

培养直下承担的信心和能力/ 034

从心而发,实现吉祥与和谐/ 038

第三讲 如何实践佛法/ 041

忏悔与修善,守护清净心/ 042

烧香许愿之误区/ 047

怎样才能学好佛法/ 049

禅,直指人心/ 053

如何对治烦恼/ 057

把握佛法意趣,应机而说/ 061

第四讲 娑婆与极乐/ 065

净土法门三殊胜/ 066

把握生命自主权/ 069

断恶修善,清净三业/ 073

怎样认识净土与秽土/ 075

修戒定慧,除烦恼草/ 079

如理讲闻解佛义/ 084

第五讲 依师学法/ 089

智慧觉观,快乐自得/ 090

坚固定力,全心全意实践佛法/ 094

如理依止善知识 圆满成办功德资粮/ 098

日常生活中,处处有佛法/ 109

第六讲 怎样观待众生/ 115

用什么心去面对一个陌生人/ 116

有情分上修六度/ 119

用佛法去观待众生/ 122

外缘对自己生命的重要性/ 129

佛法是一种内心的境界/ 135

第七讲 破除我执,融入团队/ 143

如何认识“我”/ 144

芸芸众生差别相/ 147

用慈悲心来消融我执/ 151

种种法门修自心/ 156

认识同行善友的重要/ 160

广发正愿,净罪集资/ 166

第八讲 认识人生/ 171

怎样认识自我/ 173

不同的苦乐观/ 176

佛法观“真相”/ 183

不离世间,超越世间/ 188

什么是修行,如何去修行/ 195

第九讲 佛法修行的总纲/ 203

认识自己的心/ 204

空有不二/ 206

空烦恼,有菩提/ 211

戒定慧是修行佛法的总纲/ 214

第十讲 体悟佛法的内涵/ 227

勿贪功德,应求智慧/ 228

往生极乐的方法与目的/ 234

禅之境界,打破妄想的束缚/ 237

学教重在行持/ 240

愿力为根本——鉴真大师的启迪/ 242

知幻即离,勿入魔道/ 251

修菩萨心,舍凡夫心/ 253


精彩书摘

  我们常常讲烦恼、智慧,烦恼究竟对我们有多大的妨碍,对我们有多大的障碍、影响,有多大的坏处?我们也能知道,因为烦恼而造业、受苦、轮回、流转,但我们怎么把自己内心的这些烦恼归类、分类、给它贴上标签——这是什么烦恼,那是什么烦恼……就很重要。犹如我们库房里的东西,那么多东西可以一包一包给打包好、贴上标签,你要找就很好找。

  物质的东西很好归类,精神的东西就不好归类,烦恼就不好归类。因为你自己心都乱了,怎么归类?就搞不清楚。只有你清楚的时候才有办法归类,正念分明的时候、智慧具足的时候,才有办法了知烦恼相。本身我们起烦恼的时候,内心的这种现行和心相本身就是烦恼,就是这个烦恼起来的时候(有时候可能两个三个烦恼同时起来),自己认不清楚自己在起烦恼,这种心态就是一个烦恼的心态。我们一个人,从早到晚、一年到头,很少会认为自己的心态是有问题的,大部分时间会认为我们的心态是正常的,甚至我们学佛,我们的心态比别人要好——不会认为有问题,而认为比别人好。本来就是要作病想,“于自安住如病想”,本来我们修行就是要认清我们烦恼的特点、烦恼的相状。如果我们作意“我心态比别人好”,这样怎么能够认识到烦恼呢?这是不可能的,本身我们这种心态已经成问题了。

  所以我们学了佛法,就是要认清烦恼的一些特点,然后来对治。对治,当然也可以用禅宗的办法 :“离相”——不让它起烦恼,不去管烦恼到底怎么表现,只要不让它起、不让它起心动念,什么烦恼就都不起了。但如果起来了怎么办?要吃什么药?双管齐下,正面的、反面的、积极的、消极的办法都要用。

  有时候你认为,现在这个烦恼起来了,我要再拿一个法来对治,结果对治不好更烦恼。“多瞋众生慈悲观”,你瞋心大,你说我要修慈悲心、去帮助别人,“好言相劝柔软语”,本身你这样去修去做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很难的一件事情,脾气暴躁要一下变成非常调柔,本身就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很难的事情。你坚持一两天,坚持不下去了,觉得这个很难修,那就更烦恼,弄不好还会引发更大的瞋心。你说我修了慈悲心、对人对事修了慈悲心,修得不灵验、修不好,别人感受不到你的慈悲心——这是常常会发生的。那么这种瞋心还会再增长。

  我们念经、打坐、做功德、闻法……为什么要回向?就是将自己所得到的功德回向、布施、分享给所有的众生、亲友、怨家、冤亲债主、法界众生,让大家都能够消除业障,离苦得乐,与无量无边的众生结缘。这种心慢慢慢慢去培养,自然而然我们心心念念利益众生的念头、念力就会越来越广。不能老是想,我今天听了一句佛法,别人没听说过;或者说,我今天有一个什么心得,别人理解不了、别人理解不到,好像很神秘一样,好像觉得我们比别人要高出一等一样。这就不是一种回转归向法界众生的心态。我们所得的、所拥有的好的东西、好的部分,愿意让大家都能够得到 ;让我们所有的善言、善行、善举、善法不断增长广大,愿意布施、回向给所有众生。自然而然时间长了,我们对其他众生就不会有怨有仇,就不会发瞋心,就是自然而然的,因为这是从大的方面来着眼、来着手、来用心。我们不愿意别人、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众生受苦 ;我们希望所有人、所有众生都得到快乐 ;我们不愿意跟所有的众生结怨,跟所有的众生有违缘,我们都是要忏悔的。

  如果我们常常去串习这样一些概念,我们就可以少花功夫去想怎么来对治瞋心、怎么来对治慢心、怎么来对治怀疑……要对治怀疑、对治慢心,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怀疑,不是对所有人说的话都怀疑,是对有些人说的话怀疑,对有些人说的话不怀疑,那我们到底有没有怀疑?信心也是一样,对有些人说话有信心,对有些人说话没有信心,那我们到底有没有信心?就都分不清楚了。慢心也是一样,有时候觉得我们会比谁高,有时候觉得我们会比谁差。

  怎样认识自我

  生命的迷思

  生命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让我们常人百思不得其解,要了解自己的生命、要了解自己是很难的事情。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个身体呢?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上做人呢?因果、业感、轮回。因为业力的推动,所以不得不来到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也会有种种的快乐、幸福,也有荣耀、成就,等等,但是最终每个人的生命都会静悄悄地离开世界。你来这个世界是一个人来的,你走的时候也是一个人走的,无常。人在这个世界当中,活着的时候,可能会有很多朋友,天天接触的人也很多。但是,我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没有事情的时候,比较冷静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思考一下:究竟我们从什么地方来?究竟“我”这个代号是不是就代表了我们的血肉之躯?或者说我们的血肉之躯能够代表“我”——“我”代表血肉躯,血肉之躯代表“我”,这个血肉之躯就是我们的生命吗?我们的生命难道就是为了我们自己所拥有的这一副血肉之躯服务吗?我们的尊严、我们的成就、我们活在人世的意义,难道就是为我们的血肉之躯服务吗?你这么去想一想,显然,得出的答案都是相反的。

  但是我们其实内心当中也没有(认为)我的成就是为了自己的身体服务,为了自己的血肉之躯服务。我们会认为自己的成就就是应该属于自己,应该归于自己,我的成就、我的尊严、我的荣誉、我的事业、我的成绩,等等。

  莫名的压力

  我们一个人为了在内心当中感受到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的存在,以及存在的意义,同时也要去承受社会给我们带来的种种挑战、种种境遇以及种种压力。这些压力是无形的,没有形象的,是内心当中的一种感受,感受到自然界、社会界给我们的压力。山上风呼呼地响,非常寒冷,这些都是自然界对我们身心所带来的一些影响。我们要去面对、要去克服,克服自然、社会的种种问题、种种困难,肯定有压力、肯定有阻力、有障碍。

  外在的压力是一方面,我们内心当中还有一种压力。有一种什么压力呢?无明烦恼的压力。什么叫无明?莫名其妙叫无明,没有智慧、不明了、不清楚,对所缘境迷迷糊糊,也是一种压力——内在的压力。内在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究竟要坚持还是要放弃,这是一种压力;自己走的路,是不是一直往前走,还是要拐道,也是一种压力;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怎么样过才能够实现自己生命最大的意义,不敢肯定,也是一种压力。

  内在有压力,外在也有压力。这种压力不是人的身体很好、很强壮就能够承受得起的,它是一种精神上的作用。因为是精神上的一种作用,所以(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这种压力跟我们都会形影不离,时时刻刻都会感受到压力的存在。

  我们有了压力,自然而然就会有矛盾。有矛盾,身心疲乏、憔悴,对宇宙人生的真相、对诸法的实相就认识不清楚,所以佛教告诉我们“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要了知诸法的实相。如果我们真正了知到诸法的实相——世间上所有一切的名言都是假名安立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都是不能当真的。我们人来到世间,就是为大家服务的,都是为众生服务的,我们的能力、我们的智慧、我们的拥有、我们的身心都是为别人服务的,我们内在的压力慢慢慢慢就会得到舒缓。如果一直在意我自己个人的成就,压力势必越来越严重,越来越重。

  ……

前言/序言


人生三书3:认识人生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人生三书3:认识人生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人生三书3:认识人生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人生三书3:认识人生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书非常非常非常的好,值得推荐阅读!京东的快递也非常的赞!推荐!

评分

  法师开示说:人倘若没有坚持的力量,几乎是无法品尝到生命真正的味道,无论是练就一手技艺,获得一些谋生的知识,成就一单生意,以及把自己对亲人和朋友的爱与关怀进行到底,乃至解脱生死、斩断烦恼,直至成佛这

评分

阿弥陀佛!很好的书,启迪人生智慧,认识自我,认识人生。提升人生境界!

评分

书很好,一起集中学习下。

评分

。书很好,但是质量不好评价。多年购书,第一次碰到

评分

??龙泉寺学诚法师漫画哲学书:放下是舍更是得+烦恼都是自找的+快乐就这么简单(套装全3册),学诚法师的书,真的很好,寓意深远,简单易懂!书的包装,质量都很好!

评分

真心不错,值得一看,快递员服务非常棒,送货上门!大赞!

评分

  法师开示说:人倘若没有坚持的力量,几乎是无法品尝到生命真正的味道,无论是练就一手技艺,获得一些谋生的知识,成就一单生意,以及把自己对亲人和朋友的爱与关怀进行到底,乃至解脱生死、斩断烦恼,直至成佛这样的大事,无一不靠坚持。

评分

此书是学诚法师内在对佛法证量的体现,不要小看。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人生三书3:认识人生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