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思想不但滋养了弗洛伊德、萧伯纳、加缪、萨特、海德格尔、王国维、鲁迅、郭沫若等中外文化巨人,而且影响至今仍能真切地感受到。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译注本)》是尼采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名说出他自己的哲学思想,也可以说是一本查拉图斯特拉的说教集或者说是查拉图斯特拉的行藏录,又有点像圣者传一类的书,但这位圣者并不是宗教的圣者,而且本书并不像一般宗教书那样枯燥乏味,却是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散文诗。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译注本)》是尼采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全书以汪洋恣肆的诗体写成,熔酒神的狂醉与日神的清醒于一炉,通过“超人”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宣讲未来世界的启示,在世界哲学史和诗歌史上均占有独特的不朽的地位。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Nietzsche,1844-1900),他出生于勒肯的一个牧师之家,自幼性情孤僻,而且多愁善感,纤弱的身体使他总是有一种自卑感。因此,他一生都是在追寻一种强有力的人生哲学来弥补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尼采的哲学打破了以往哲学演变的逻辑秩序,凭的是自己的灵感来作出独到的理解。因此他的著作不像其他哲学家那样晦涩,而是文笔优美,寓意隽永。有人称,尼采与其说是哲学家,不如说是散文家和诗人。尼采富于影响的代表作有《快乐的科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超善恶》以及《权力意志》等。
从前查拉图斯特拉也像所有的彼岸论者那样,把他的幻想抛到人类之彼岸。那时,世界对我而言,似乎是一个正在受痛苦受折磨的神的作品。
那时,我觉得世界是梦,是一位神的诗;是一位感到不满意的神的眼前漂浮着的彩色烟雾。
善与恶,苦与乐,我和你——我认为这些都是造物主眼前漂浮着的彩色烟雾。造物主想脱离自我,——于是他创造了世界。
对于受苦者来说,不顾自己的痛苦,迷失自我,这是一种沉醉的快乐。从前,我觉得世界是沉醉的快乐和迷失自我。
这个世界,是永远不完美的,是一个永远矛盾的映象,一个永远不完美的映象——对它不完美的造物主来说,是一种沉醉的快乐:——我曾经觉得,世界就是这样。
因此,我曾经也把我的幻想抛到人类之彼岸,就像所有的彼岸论者那样。真的抛到人类的彼岸了吗?
啊,兄弟们,我创造的这个神,像所有的神一样,是人类的作品和人类的疯狂!
这个神也是人,只不过是一个可怜虫,而我昵:我觉得这个幽灵是从自我的死灰和火炭中来的,这是千真万确的!我认为它不是从彼岸来的!
我的兄弟们,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我战胜了我这个受苦者。我把自己的死灰带到山里去,我为自己发明了一种更加明亮的火焰。看吧,这时这个幽灵从我这里消失了!
现在相信这种幽灵对我来说是一种痛苦,对康复者来说是一种折磨:现在对我来说是痛苦和耻辱。我对彼岸论者如是说。
痛苦和无能创造了所有的彼岸论者;只有受苦最深的人才能体验到幸福的那种短暂的疯狂。
疲倦想以一次跳跃,想以一次拼命的跳跃而登峰造极,这是一种可怜而无知的疲倦,它甚至什么都不想要了:这种疲倦创造了所有的神和来世。
我的兄弟们,请相信我!这是肉体对肉体感到绝望,——这个肉体以错乱的精神的手指去摸索最后的几道墙。
我的兄弟们,请相信我!这是肉体对大地感到绝望,——这个肉体听到存在的肚子对它诉说。
这时,它想用头穿过最后的几道墙,而且不仅用头,——伸到“彼岸的世界”。
可是,“彼岸的世界”在人类面前隐蔽得很好,那是个去人性化的、非人性的世界,它是天上虚无的东西;存在的肚子决不跟人说话,除非它自己是人。
真的,一切存在都是难以证明的,也难以让它说话。兄弟们,告诉我,万物之中最奇特的东西,难道不是最容易证明的吗?
是的,这个自我与自我的矛盾和纷乱,最真诚地述说自己的存在,这个创造的、愿意的、评价的自我,它是事物的标准和价值。
这个最真诚的存在,这个自我,——即使在它创作、狂想和以折断的翅膀飞行时,它也谈说肉体,也还需要肉体。
这个自我,越来越真诚地学习说话;而它学得越多,就越能赞美与尊重肉体和大地。
我的自我教我一种新的骄傲,我把这种骄傲教给世人:不再把头埋进上天的事情的沙堆里,而要自由地昂起头,昂起这大地的头,为大地创造意义。
我教世人一种新的意志:沿着人类盲目地走过的路走去,并且肯定它,不再像病人和垂死者那样,悄悄地从这条路上溜走。
病人和垂死者蔑视肉体和大地,因而发明了天国和赎罪的血滴:但是即使这些甘美而阴沉的毒药,他们也是取之于肉体和大地。
他们想逃离困苦,而且星星离他们太遥远。于是他们叹息道:“啊,要是有一条天路就好了,可以悄悄地进入另一种生存和幸福!”——于是他们发明了一些诡计和血腥的饮料!他们现在误认为自己脱离了他们的肉体和这个大地,这些不知感恩的东西。可是,他们脱离痉悸和狂喜要归功于谁呢?要归功他们的肉体和这个大地。
查拉图斯特拉对病人是温和的。确实,他对他们这种寻求安慰和不知感恩的行为并不恼怒。愿他们成为康复者和制胜者,为自己创造更高级的肉体。
……
我发现这本书的翻译质量极高,译者在力求忠实于原著德语原文的严谨结构的同时,又巧妙地融入了流畅自然的现代汉语表达,使得那些充满寓言色彩和哲思的句子读起来不再像是生硬的“翻译腔”。特别是在处理那些充满激情和哲理深度的呐喊时,译者把握住了那种喷薄而出的气势,读起来让人有种被震撼的感觉。比如那些关于“超人”的论述,译者并没有简单地直译,而是通过细致的斟酌,选择了最能传达原作者意图的词汇,让读者在理解其字面意思的同时,也能捕捉到字里行间蕴含的巨大张力。这种对文字的敬畏和对思想的精准捕捉,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一场艰涩的智力挑战。我可以感觉到译者投入了巨大的心血,他们的工作是将一座高耸入云的思想之塔,用恰当的材料和结构重新建造在读者的面前,确保其宏伟不减,同时可供攀登。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个版本在注释中对关键术语的处理方式。对于那些在尼采哲学体系中具有特殊、甚至自创意义的词汇,译者不仅提供了直译,还辅以了对该词在全书乃至尼采其他著作中演变轨迹的简要说明。这对于把握作者思想的连贯性和发展脉络至关重要。比如“艺术家的酒神精神”与“太阳的沉思”之间的张力,以往阅读时总感到模糊不清,但在这次的注释引导下,我开始能清晰地区分出它们在个体精神解放过程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这些精到的注解如同散落在广袤沙漠中的绿洲,虽然零星,却精准地为迷失方向的读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使得那些看似跳跃、跳脱的论述能够重新被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细致入微的学术关怀,让这部作品的阅读体验从个人的感悟提升到了对文本结构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很舒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这是一部值得珍藏的经典。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精致的烫金字体,整体散发出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气息。拿到手之后,我第一时间就翻阅了扉页和译者序,译者的注释部分写得非常详尽,对于理解这部宏大叙事背后的哲学背景和历史脉络起到了关键的铺垫作用。虽然原著的语言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晦涩性,但这种详尽的注解无疑为初次接触的读者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书中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号大小适中,段落划分清晰,即便是需要反复阅读揣摩的章节,也不会因为排版问题造成阅读上的疲劳。而且,书页边缘的处理也非常细致,保证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可以说,光是外在的呈现,就足以体现出版方对这部传世之作的敬意与用心。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这次的版本中附带的导读和背景资料简直是雪中送炭。我过去尝试阅读一些哲学名著时,最大的障碍往往在于不了解其诞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导致很多典故和批判点显得莫名其妙。但这个版本在开篇就对十九世纪欧洲的哲学土壤、科学发展以及尼采当时所处的个人境遇做了细致的梳理,这使得当我真正进入正文时,眼界立刻开阔了许多。我不再只是零散地接收那些惊世骇俗的观点,而是能够将它们放置于一个完整的历史坐标系中去审视。这些辅助性的文字,既没有喧宾夺主地去“解释”核心内容,而是提供了一种理解的工具,就像是给一幅复杂的油画提供了一份详尽的图例说明,让人能更好地欣赏到画家构图的精妙之处。这大大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深度,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困惑和中途放弃的念头。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一本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与自我内心深处的激烈对话。它不提供明确的答案,而是像一把锋利的刻刀,不断地雕琢读者的既有观念,逼迫你直面那些平时总是选择回避的生存困境和价值判断。我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常常需要停下来,放下书本,走到窗边,反复咀嚼某一个句子——那些关于“永恒轮回”的想象,或者是对传统道德的彻底颠覆。这种强迫性的内省,是很多轻松读物无法给予的。它要求读者必须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参与到作者的思辨之中,去构建自己的意义体系。这种阅读的“难度”,恰恰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它挑战了思维的惰性,让精神真正“动起来”。每一次重读,似乎都能从同样的话语中挖掘出新的层次,仿佛水落石出,心境也随之豁然开朗。
评分一次买了好几千的书放在办公室,够看很久了,京东送货速度很快,书的质量也不错
评分书很不错 纸张,印刷都挺好的。尼采如是说,文学性也挺强,语言诗化。
评分书很不错 纸张,印刷都挺好的。尼采如是说,文学性也挺强,语言诗化。
评分非常喜欢的一本书,今年入手的最喜欢的几本书之一,值得购买
评分非常不错的选择,值得关注。
评分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结果翻译成:没有跳过一次舞的日子,算是我们白白虚度的日子。
评分再外面薄层气质及海南大男大女
评分理解尼采逃不开的书籍,书中对于个人深处存在的描写,无意识的冲动以及天才式的闪光,人性的矛盾等,私以为盖过了《权力意志》等书。此书可以与《看啊,那人》一起读。
评分大家之作,应该关注这些作家的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