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修订版)

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珂 著
图书标签:
  • 神话传说
  • 中国神话
  • 词典
  • 文化
  • 历史
  • 民俗
  • 故事
  • 修订版
  • 古代文学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117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13571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编写前后费时十年,1985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首印50万册,一经出版便在读者中引起极大反响,并得到专业领域的认可,荣获1985年四川省社科院科研成果特别奖。此次修订根据袁珂先生生前亲自对1985年版中的诸多条目进行重写和补充的手稿重新整理,使这一经典著作更加完善,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国神话的最佳读本。
  《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修订版)》资料丰富详尽,将同一传说的不同版本收罗齐全,体例索引整齐且严谨可靠。对词目的说明, 引用原文作解释, 使内容更为扎实, 引据确凿。这样一部全面而专业的词典,既有益于神话研究的进行,又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随文所配400余幅插图,更为读者打开了一窥神话传说原貌的大门。

作者简介

  袁珂(1916—2001),当代中国神话学大师。1946年,任职台湾省编译馆,开始系统化地研究中国神话。到1949年回到四川,继续从事文学暨神话学的研究;1978年调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任研究员,1984年担任中国神话学会主席。
  袁珂先生著述颇丰。1950年,《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学术声望。之后,袁珂先生先后撰写了《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山海经校注》、《巴蜀神话》(合著)等20多部著作及800余万字的论文。袁珂先生的多数著作被翻译成俄、日、英、法、意、西班牙、捷克、韩国、世界语等多种语言。其作品还被中国、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入选学校课本。

目录

出版说明
序  言
体例说明
正文词目
参考词目
词典正文
分类词目表

精彩书摘

  一 画
  一目民 《淮南子·墬形训》:“凡海外三十六国”,自东北至西北方,有“一目民”。高诱注:“一目民目在面中央。”参见“一目国”。
  一目国 《山海经·海外北经》:“一目国在其(烛阴)东,一目中其面而居。”《大荒北经》云:“有人一目,当面中生。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又《海内北经》云:“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鬼、威音近,又同在北方,同为一目,疑亦此国。《淮南子·墬形训》有“一目民”。汉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今本无)云:“北方有鬼国,说螭者谓之龙物也。”鬼物可谓“螭”,谓之“龙物”,则所未详。
  一足鸟 汉刘向《说苑·辨物》:“其后齐有飞鸟,一足,来下止于殿前,舒翅而跳。齐侯大怪之,又使聘问孔子。孔子曰:‘此名商羊,急告民趣治沟渠,天将大雨。’于是如之,天果大雨。”按除*商羊外,《山海经》所记*橐、*毕方、*跂踵,均为一足鸟。
  一足国 南朝梁萧绎《金楼子》卷五:“大秦国人长十丈。小秦国人长八尺。一足国人长九寸。”参见“奇股民”(189页)。
  一足鬼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六:“元嘉中,颍川宋寂,昼忽有一足鬼长三尺,遂为寂驱使。欲与邻人樗蒲而无五木,鬼乃刀斫庭中杨枝,于户间作之。即烧灼,黑白虽分明,但朴耳。”按此所写鬼,盖山精之类。又云:“元嘉中,魏郡张承吉息元庆,年十二,见一鬼,长三尺,一足而鸟爪,背有鳞甲,来招元庆。恍惚如狂,游走非所,父母挞之。俄闻空中云:‘是我所教,幸勿与罚。’张有二卷羊中敬书,忽失所在。鬼于梁上掷还一卷,少裂坏,乃为补治。王家嫁女,就张借□(疑有缺,编者注),鬼求纸笔代答。张素工巧,尝造一弹弓,鬼借之,明日送还,而皆折坏。”参见“山精”(27页)、“独足鬼”(232页)。
  一角羊 谓神羊*觟。汉王充《论衡·是应》:“觟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
  一角兽 {1}谓*麒麟。《史记·孝武本纪》:“其明年,郊雍,获一角兽,若麃然。”索隐引郭璞云:“汉武获一角兽,若麃,谓之麟是也。”{2}谓*天鹿。
  一脚人 即“奇股民”。《山海经·大荒西经》“一臂民”下郭璞注:“北极下亦有一脚人,见《河图玉版》。”
  一碗水 泉名。明陈仁锡《潜确类书》卷二四:“大成坡,在鹤庆府城东南,顶有泉,圆径尺许,深如之,终岁不溢,盛夏不涸。相传南诏蒙氏过此,三军无水,渴甚,拔剑插地,泉随涌出。至今行人资焉,谓之一碗水。”
  一臂民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一臂民。”毕沅云:“此似释《海外西经》一臂国。”参见“一臂国”。
  一臂国 《山海经·海外西经》:“一臂国在其(三身国)北,一臂、一目、一鼻孔。有黄马虎文,一目而一手。”《大荒西经》有“一臂民”;《淮南子·墜形训》谓海外三十六国西南方亦有“一臂民”,即此。《尔雅·释地》云:“北方有比肩民焉,迭食而迭望。”郭璞注:“此即半体之人,各有一目、一鼻孔、一臂、一脚。”即本《山海经》。参见“比肩民”(42页)。
  一臂三面 《吕氏春秋·求人》:禹西至“其(奇)肱、一臂三面之乡。”按一臂三面,即*三面一臂。
  二 画
  〔一〕
  丁令威 《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高上冲天。”按丁令威化鹤事,唐宋词人常用之,承传至今。
  丁灵国 即“钉灵国”(168页)。
  七夕 旧称七月七日为七夕。相传是夕牵牛、织女二星相会。唐韩鄂《岁华纪丽》卷三引《风俗通》云:“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旧时妇女穿针、设瓜果以迎之。宋张耒《七夕》诗云:“空将泪雨作滂沱,泪痕有尽愁无歇。”与俗传七夕之雨为织女悲泪之言合。参见“乞巧”(28页)。
  七仙女 三国魏曹植《灵芝篇》云:“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户,不知何用归。天人秉至德,神女为秉机。”即董永与七仙女故事最早之文献记录。黄梅戏及川戏等均本之,略云董永家贫,卖身葬父。玉帝小女七仙女爱而怜之,私下凡间,于槐树下与永结为夫妇,同至傅员外家织锦偿债。百日期满,方拟还家共建未来美好生活。玉帝忽遣天神往敕七仙女返回天廷。七仙女恐董永受害,只得与永别于缔婚之槐树下,洒泪归天而去。参见“董永”(310页)。
  七圣画 唐张读《宣室志》卷一:“云花寺有圣画殿,长安中谓之七圣画。初殿宇既制,寺僧求画工,将命施彩饰绘,责其值不合寺僧所酬,亦竟去。后数日,有二少年诣寺来谒,曰:‘某善画者也。今闻此寺将命画工,某不敢利其值,愿输工可乎?’寺僧欲先阅其笔。少年曰:‘某弟兄凡七人,未尝画于长安中,宁有迹乎?’……寺僧利其无值,遂许之。后一日,七人果至,各挈彩绘,将入殿宇,且为僧约曰:‘从此去七日,慎勿启吾之户,亦不劳赐食。’……僧从其语。自是凡六日,阒无有闻。僧相语曰:‘此必怪也,当不宜果其约。’遂相与发其封。户既启,有七鸽翩翩望空飞去。其殿中彩绘,俨若四隅,惟西北墉未尽饰焉。后画工来见之,大惊曰:‘真神妙之笔也!’于是无敢继其色者。”
  七十二变 《西游记》第七回:“佛祖道:‘你除了长生变化之法,再有何能,敢占天宫胜境?’大圣道:‘我的手段多哩:我有七十二般变化,万劫不老长生,会驾筋斗云,一踪十万八千里,如何坐不得天位?”按孙悟空七十二变,盖仿自*女娲之七十化。《淮南子·说林训》云:“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高诱注:“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上骈、桑林皆神名。”“化”者,化育、化生之意。郭璞注《山海经·大荒西经》“女娲之肠”则云:“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乃径以“变”释“化”。其说虽误,而于孙悟空七十二变则有启迪之功。或云二郎神杨戬亦有七十二变,其甥沉香则有七十三变(见杜颖陶编《董永沉香合集·新刻宝莲灯救母全传》),其实皆“女娲七十变”之演化。
  十日 《山海经·大荒南经》:“东海之外(原作‘东南海之外’,‘南’字衍,从《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引删),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羲和浴日之甘渊,盖即十日所浴之汤谷。《楚辞·天问》云:“羿焉日?乌焉解羽?”王逸注:“《淮南》言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庄子·秋水》成玄英疏引《山海经》(今本无)云:“羿射九日,落为沃焦。”此便为十日之终局。
  十乌 谓*十日。《易林·履之履》:“十乌俱飞,羿射九雌;雄得独全,虽惊不危。”参见“九乌”(9页)。
  十巫 《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郭璞注:“群巫上下此山采之也。”按灵山为山之*天梯。“十巫从此升降”,谓“上下于天”、宣神旨、达民情;采药当为其余事。
  十二神 大傩逐疫之诸神。《后汉书·礼仪志》:“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皆赤帻皂制,执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有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冗从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于是中黄门倡,侲子和,曰:‘甲作食,胇胃食虎,雄伯食魅,腾简食不祥,揽诸食咎,伯奇食梦,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随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蛊。凡使十二神追恶凶。赫女躯,拉女干,节解女肉,抽女肺肠,女不急去,后者为粮。’因作方相与十二兽舞,矔呼,周遍前后省三过,持炬火送疫出端门……门外五营骑士,传火弃雒水中。”按十二神即十二兽。参见“大傩”(22页)、“彊良”(364页)、“穷奇”(178页)。
  一 画
  一目民 《淮南子·墬形训》:“凡海外三十六国”,自东北至西北方,有“一目民”。高诱注:“一目民目在面中央。”参见“一目国”。
  一目国 《山海经·海外北经》:“一目国在其(烛阴)东,一目中其面而居。”《大荒北经》云:“有人一目,当面中生。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又《海内北经》云:“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鬼、威音近,又同在北方,同为一目,疑亦此国。《淮南子·墬形训》有“一目民”。汉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今本无)云:“北方有鬼国,说螭者谓之龙物也。”鬼物可谓“螭”,谓之“龙物”,则所未详。
  一足鸟 汉刘向《说苑·辨物》:“其后齐有飞鸟,一足,来下止于殿前,舒翅而跳。齐侯大怪之,又使聘问孔子。孔子曰:‘此名商羊,急告民趣治沟渠,天将大雨。’于是如之,天果大雨。”按除*商羊外,《山海经》所记*橐、*毕方、*跂踵,均为一足鸟。
  一足国 南朝梁萧绎《金楼子》卷五:“大秦国人长十丈。小秦国人长八尺。一足国人长九寸。”参见“奇股民”(189页)。
  一足鬼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六:“元嘉中,颍川宋寂,昼忽有一足鬼长三尺,遂为寂驱使。欲与邻人樗蒲而无五木,鬼乃刀斫庭中杨枝,于户间作之。即烧灼,黑白虽分明,但朴耳。”按此所写鬼,盖山精之类。又云:“元嘉中,魏郡张承吉息元庆,年十二,见一鬼,长三尺,一足而鸟爪,背有鳞甲,来招元庆。恍惚如狂,游走非所,父母挞之。俄闻空中云:‘是我所教,幸勿与罚。’张有二卷羊中敬书,忽失所在。鬼于梁上掷还一卷,少裂坏,乃为补治。王家嫁女,就张借□(疑有缺,编者注),鬼求纸笔代答。张素工巧,尝造一弹弓,鬼借之,明日送还,而皆折坏。”参见“山精”(27页)、“独足鬼”(232页)。
  一角羊 谓神羊*觟。汉王充《论衡·是应》:“觟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
  一角兽 {1}谓*麒麟。《史记·孝武本纪》:“其明年,郊雍,获一角兽,若麃然。”索隐引郭璞云:“汉武获一角兽,若麃,谓之麟是也。”{2}谓*天鹿。
  一脚人 即“奇股民”。《山海经·大荒西经》“一臂民”下郭璞注:“北极下亦有一脚人,见《河图玉版》。”
  一碗水 泉名。明陈仁锡《潜确类书》卷二四:“大成坡,在鹤庆府城东南,顶有泉,圆径尺许,深如之,终岁不溢,盛夏不涸。相传南诏蒙氏过此,三军无水,渴甚,拔剑插地,泉随涌出。至今行人资焉,谓之一碗水。”
  一臂民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一臂民。”毕沅云:“此似释《海外西经》一臂国。”参见“一臂国”。
  一臂国 《山海经·海外西经》:“一臂国在其(三身国)北,一臂、一目、一鼻孔。有黄马虎文,一目而一手。”《大荒西经》有“一臂民”;《淮南子·墜形训》谓海外三十六国西南方亦有“一臂民”,即此。《尔雅·释地》云:“北方有比肩民焉,迭食而迭望。”郭璞注:“此即半体之人,各有一目、一鼻孔、一臂、一脚。”即本《山海经》。参见“比肩民”(42页)。
  一臂三面 《吕氏春秋·求人》:禹西至“其(奇)肱、一臂三面之乡。”按一臂三面,即*三面一臂。
  二 画
  〔一〕
  丁令威 《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高上冲天。”按丁令威化鹤事,唐宋词人常用之,承传至今。
  丁灵国 即“钉灵国”(168页)。
  七夕 旧称七月七日为七夕。相传是夕牵牛、织女二星相会。唐韩鄂《岁华纪丽》卷三引《风俗通》云:“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旧时妇女穿针、设瓜果以迎之。宋张耒《七夕》诗云:“空将泪雨作滂沱,泪痕有尽愁无歇。”与俗传七夕之雨为织女悲泪之言合。参见“乞巧”(28页)。
  七仙女 三国魏曹植《灵芝篇》云:“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户,不知何用归。天人秉至德,神女为秉机。”即董永与七仙女故事最早之文献记录。黄梅戏及川戏等均本之,略云董永家贫,卖身葬父。玉帝小女七仙女爱而怜之,私下凡间,于槐树下与永结为夫妇,同至傅员外家织锦偿债。百日期满,方拟还家共建未来美好生活。玉帝忽遣天神往敕七仙女返回天廷。七仙女恐董永受害,只得与永别于缔婚之槐树下,洒泪归天而去。参见“董永”(310页)。
  七圣画 唐张读《宣室志》卷一:“云花寺有圣画殿,长安中谓之七圣画。初殿宇既制,寺僧求画工,将命施彩饰绘,责其值不合寺僧所酬,亦竟去。后数日,有二少年诣寺来谒,曰:‘某善画者也。今闻此寺将命画工,某不敢利其值,愿输工可乎?’寺僧欲先阅其笔。少年曰:‘某弟兄凡七人,未尝画于长安中,宁有迹乎?’……寺僧利其无值,遂许之。后一日,七人果至,各挈彩绘,将入殿宇,且为僧约曰:‘从此去七日,慎勿启吾之户,亦不劳赐食。’……僧从其语。自是凡六日,阒无有闻。僧相语曰:‘此必怪也,当不宜果其约。’遂相与发其封。户既启,有七鸽翩翩望空飞去。其殿中彩绘,俨若四隅,惟西北墉未尽饰焉。后画工来见之,大惊曰:‘真神妙之笔也!’于是无敢继其色者。”
  七十二变 《西游记》第七回:“佛祖道:‘你除了长生变化之法,再有何能,敢占天宫胜境?’大圣道:‘我的手段多哩:我有七十二般变化,万劫不老长生,会驾筋斗云,一踪十万八千里,如何坐不得天位?”按孙悟空七十二变,盖仿自*女娲之七十化。《淮南子·说林训》云:“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高诱注:“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上骈、桑林皆神名。”“化”者,化育、化生之意。郭璞注《山海经·大荒西经》“女娲之肠”则云:“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乃径以“变”释“化”。其说虽误,而于孙悟空七十二变则有启迪之功。或云二郎神杨戬亦有七十二变,其甥沉香则有七十三变(见杜颖陶编《董永沉香合集·新刻宝莲灯救母全传》),其实皆“女娲七十变”之演化。
  十日 《山海经·大荒南经》:“东海之外(原作‘东南海之外’,‘南’字衍,从《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引删),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羲和浴日之甘渊,盖即十日所浴之汤谷。《楚辞·天问》云:“羿焉日?乌焉解羽?”王逸注:“《淮南》言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庄子·秋水》成玄英疏引《山海经》(今本无)云:“羿射九日,落为沃焦。”此便为十日之终局。
  十乌 谓*十日。《易林·履之履》:“十乌俱飞,羿射九雌;雄得独全,虽惊不危。”参见“九乌”(9页)。
  十巫 《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郭璞注:“群巫上下此山采之也。”按灵山为山之*天梯。“十巫从此升降”,谓“上下于天”、宣神旨、达民情;采药当为其余事。
  十二神 大傩逐疫之诸神。《后汉书·礼仪志》:“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皆赤帻皂制,执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有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冗从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于是中黄门倡,侲子和,曰:‘甲作食,胇胃食虎,雄伯食魅,腾简食不祥,揽诸食咎,伯奇食梦,强梁、祖明共食磔死寄生,委随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根共食蛊。凡使十二神追恶凶。赫女躯,拉女干,节解女肉,抽女肺肠,女不急去,后者为粮。’因作方相与十二兽舞,矔呼,周遍前后省三过,持炬火送疫出端门……门外五营骑士,传火弃雒水中。”按十二神即十二兽。参见“大傩”(22页)、“彊良”(364页)、“穷奇”(178页)。
  ……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第一部分

一目民 《淮南子·墬形训》:“凡海外三十六国”,自东北至西北方,有“一目民”。高诱注:“一目民目在面中央。”参见“一目国”。


远古的回响: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修订版) 《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修订版)》是一部熔铸了数千年中华文明智慧与想象的鸿篇巨著。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扇通往古老中国精神世界的窗口,一部梳理和呈现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和文化基因的百科全书。本书以严谨的态度,对中国神话传说的起源、演变、核心人物、重要事件、经典故事以及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宇宙观和民俗风情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梳理与解读。 一、 溯源与体系:勾勒神话的宏伟画卷 本书的编纂始于对中国神话传说浩如烟海的材料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与分类。从黄河文明的曙光初露,到秦汉大一统王朝的文化融合,再到后世历代王朝的不断丰富与流变,本书的时间跨度之广,地域覆盖之深,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重要的神话传说发源地和流传区域。 在内容构建上,本书遵循了以下几个核心原则: 起源的探寻: 深入追溯中国神话传说的根源,探讨其是否与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创世神话等原始信仰紧密相关。例如,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不仅是关于宇宙起源的宏大叙事,也折射出古人对混沌与秩序、分离与结合的朴素认知。女娲造人的传说,则展现了人类对生命来源的好奇与对母性光辉的崇敬。 体系的梳理: 将中国神话传说按照不同的主题、领域和人物进行科学分类。例如,将神话体系大致分为创世神话、英雄神话、地祇神话、人鬼神话、物灵神话等。重点梳理了以盘古、女娲、伏羲、神农、黄帝、炎帝等为代表的创世神祇和人文始祖;以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为代表的英雄神话,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改造自然的英雄气概;以及以西王母、东王公、月神、太阳神等为代表的自然神祇和宇宙运行的象征。 文化的融合: 强调中国神话传说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交流与融合。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后,如何在本土神话体系中找到对应,并产生新的神话形象和故事。道教的形成与发展,如何催生了大量的神仙体系和神话传说。这些融合过程,正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特质的生动体现。 二、 核心人物与经典故事:塑造精神的脊梁 本书以词条的形式,对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主要人物和经典故事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与解读。 1. 创世神祇与人文始祖: 盘古: 详细阐述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以及其身体化育万物的过程,揭示了中国古人对宇宙起源的朴素物质观和生生不息的循环思想。 女娲: 深入解析女娲造人、炼石补天、断鳌立极等神话,展现了其作为人类始祖的母性光辉,以及对自然灾害的抗争精神。 伏羲: 介绍伏羲创八卦、制渔猎、定婚嫁等功绩,将其视为文明的开创者和智慧的象征,以及与河图洛书的传说。 神农: 详述神农尝百草、教民稼穑的神话,突出其作为农业始祖和医药之神的功绩,体现了古人对生存与繁衍的敬畏。 黄帝与炎帝: 详细描述阪泉之战、涿鹿之战等中华民族早期部落冲突与融合的传说,以及他们各自的功绩,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观念。 2. 英雄传说与民族精神: 后羿射日: 细致讲解后羿射下九个太阳,拯救黎民于水火的英勇事迹,以及其背后的惩恶扬善、维护秩序的道德寓意。 大禹治水: 深入剖析大禹“九年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精神,以及其“疏导”治水方法所蕴含的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困难的坚韧与担当。 精卫填海: 描绘精卫衔木填海的悲壮故事,赞颂其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意志力的象征。 愚公移山: 讲述愚公以子孙不绝的决心,移走门前大山的故事,阐释了持之以恒、积少成多的朴素哲理。 嫦娥奔月: 探讨嫦娥偷吃不死药奔月的情节,以及其背后的爱情、牺牲与孤独,折射出古人对月亮、对永恒生命的想象。 牛郎织女: 详细解析这对情侣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以及七夕节的由来,体现了古人对忠贞爱情的向往与对美好团圆的期盼。 3. 神仙鬼怪与民间信仰: 三界五行: 梳理道教体系中的天界、地界、人界,以及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构建了中国神话传说宏大的宇宙观。 各路神仙: 详细介绍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太上老君、观音菩萨、财神、灶神等在中国民间影响深远的各路神祇,以及他们的职能与传说。 妖魔鬼怪: 搜集整理狐狸精、蛇精、白骨精等经典妖魔形象,分析其在神话故事中的作用,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民间对未知与邪恶的恐惧和想象。 龙、凤、麒麟等瑞兽: 探讨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神兽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象征意义,它们承载着人们对祥瑞、吉祥、权力、美德的期盼。 三、 深度解读:洞察文化基因的密码 《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修订版)》并非仅仅罗列故事和人物,更致力于挖掘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 哲学思想的体现: 许多神话故事蕴含着古老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阴阳平衡”、“道法自然”、“祸福相倚”等。例如,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可以解读为对天地万物起源的本体论思考;大禹治水的经验,则体现了顺应自然规律的智慧。 伦理道德的传承: 神话故事是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忠孝、仁爱、信义、勇武等传统美德,常常通过英雄人物的形象和行为得以彰显。例如,后羿的射日象征着正义对邪恶的胜利;大禹的治水彰显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宇宙观与人生观: 神话传说勾勒出了古人对宇宙的认知,包括天地的构成、神灵的秩序、生命的起源与归宿。同时,也反映了古人面对自然、面对生死、面对社会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民俗风情的映射: 许多节日、祭祀、习俗的起源都与神话传说息息相关。本书通过对这些神话的梳理,也间接展现了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例如,七夕节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春节与盘古、女娲等创世神话的联系,都体现了神话与生活文化的紧密结合。 文学艺术的源泉: 中国神话传说为后世的文学、绘画、戏剧、音乐等艺术创作提供了不竭的灵感。本书的收录,也是对这些艺术宝库的重要梳理。 四、 修订版的价值与意义 “修订版”的标识,意味着本书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更广泛、更深入的充实与完善。 更全面的史料搜集: 整合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吸纳了更多未曾被广泛关注的地域性、民族性神话材料,力求呈现一个更完整、更立体的神话图景。 更精细的考证与辨析: 对一些模糊不清、存在争议的神话版本进行梳理与辨析,提供了更严谨的学术考证。 更深入的跨学科解读: 引入了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对神话传说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解读,挖掘其更深层的文化意义。 更便捷的查阅体系: 优化了词条的编排顺序,增加了索引功能,使得读者能够更便捷地查找所需信息,提升了本书的实用性。 全新的审视角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神话传说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本书在修订中,也尝试以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和解读这些古老的故事,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修订版)》是一部值得所有对中国文化、历史、思想感兴趣的读者拥有的典籍。它不仅能够满足学者们严谨的学术需求,也能为普通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和欣赏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传统的绝佳途径。翻开这本书,您将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奇幻旅程,聆听远古的低语,感受中华文明不朽的魅力。它将帮助您理解我们从何而来,我们为何如此,以及我们如何走向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神话爱好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中国的上古传说和神祇体系充满了好奇,但市面上的资料要么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要么又过于通俗,缺乏深度。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及时雨。首先,它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我很容易就能找到我感兴趣的某个特定神祇或者怪兽。而且,它的释义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传说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演变过程。比如,关于“夸父追日”的条目,它不仅讲述了故事本身,还引用了不同朝代的文献来对比描述的差异,甚至探讨了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象征的民族精神。这种详尽的考据和对比,让我对中国神话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它真的做到了“词典”的本分,但又充满了故事性和趣味性,让我爱不释手。

评分

我是在整理一篇关于古代祭祀仪式的论文时,偶然接触到这本书的。说实话,一开始我并没有抱太大期望,觉得它可能也就是一个基础的参考工具。但当我翻阅后,立刻被它庞大的信息量和严谨的校对所折服。这本书在处理那些容易混淆的同源神祇或地域性神话时,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它并没有简单地把所有信息堆砌在一起,而是通过清晰的交叉引用和注释,引导读者去探索不同地域神话体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我特别欣赏它在解释一些冷门神怪时的态度——不是敷衍了事,而是尽可能地追溯其最早的文字记录和可能的文化源头。对于严肃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极其可靠的“资料库”,它帮我节省了大量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搜寻基础资料的时间。

评分

我是一个收藏家,对于经典著作的“修订版”尤其关注,因为这往往意味着作者和编者在知识更新和内容完善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拿到这本《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修订版)》,我立刻对比了之前的老版本。这次的修订,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补遗和订正”的精准与及时。很多近年来在考古发现中得到印证或者学界有新观点的条目,都被巧妙地融入了进去,而且没有破坏原有体系的流畅性。尤其是一些在古代文献中记载模糊不清的局部神祇,这次修订版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提供了更合理的推测和多角度的解释。这体现了编者对学术前沿的关注,使得这本书的权威性和时效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绝对是值得资深读者和研究者收藏的必备珍本。

评分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总觉得神话是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从中汲取一些独特的意象和叙事结构。这本书在这方面表现得超乎预期。它不只是告诉我们“谁是谁”,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神话故事背后所蕴含的人类早期对自然、生死和宇宙的理解。例如,关于“精卫填海”的条目,书中详细阐述了其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从早期的不屈不挠,到后世被赋予的悲剧色彩。这种深度的文学解读,让我对如何运用传统元素进行现代创作有了更开阔的思路。它不是一本干巴巴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位博学的长者,耐心地为你梳理着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的精神脉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真的太棒了,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那种纸张的质感,翻阅起来就觉得非常舒服。我平时阅读时对视觉体验要求比较高,很多工具书做得死板僵硬,让人一看就犯困。但这本书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在版式设计上融入了很多古典元素,字体选择也很考究,既保证了阅读的清晰度,又增添了几分古韵。我尤其喜欢它在解释一些神祇的形象时,配上的那些非常精妙的文字描述,简直就像在看一篇篇优美的散文。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我甚至不忍心把它放在书架上,而是时常把它摊开放在茶几上,随时都能随手翻阅,沉浸在那些上古洪荒的奇妙世界里。

评分

《中国神话传说》是中国神话学专家袁珂先生一生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其因专业系统且通俗易懂,出版三十年来,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广泛欢迎,并且被翻译成俄、日、韩等多种语言。

评分

袁珂作品系列,中国神话传说权威作品

评分

东西包装不错囤书,还没看看,应该可以的信赖京东

评分

质量非常好,与卖家描述的完全一致,非常满意,真的很喜欢,完全超出期望值,发货速度非常快,包装非常仔细、严实,物流公司服务态度很好,运送速度很快,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

在本书中,他以广义神话思想为基本认识,引经据典,考察了中国神话在流传中的演变,和它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影响,以及历代神话整理者、研究者在整理、研究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是对中国神话发展形成整体概念的必读经典。

评分

《中国神话传说》是中国神话学专家袁珂先生一生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其因专业系统且通俗易懂,出版三十年来,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广泛欢迎,并且被翻译成俄、日、韩等多种语言。

评分

送很快,但!是!它为什么这样????

评分

后浪的袁珂先生著作收齐了!无论内容还是装帧印刷都堪称精品。

评分

这是第一本中国神话史,应该买来看看。印刷装帧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