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温柔,自有力量》
没有什么比温柔更有力量。
华语身心灵畅销书作家张德芬,继百万畅销书后,主编人生诗意生活的修行课。
张德芬、毕淑敏、陈文茜、黄佟佟、武志红、李银河……三十余位重量级作家共同分享:怎样过上想要的生活,活出自己的光芒,绽放出自己的爱与美。
《爱到极致是放手》
这是华语世界深具影响力的身心灵作家张德芬解读亲密关系的必读经典,带你找到与所有爱的人——爱人、父母、孩子、朋友相处的内在力量和智慧,学会接纳、臣服和放手,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
成长真的就是一条自我认识的道路。这个自我认识不是单行道,而是多面的、360度的认识自己。因此,这本“爱到极ZHI是放手”,就可以让你去映照一下自己和父母、子女、爱人,以及和自己的关系,自行对号入座,看到自己多个角度的不同层面,对其他人的感受能够有个不同维度的体察和认识。
《我心温柔,自有力量》
《爱到极致是放手》
张德芬
被誉为华语身心灵畅销书作家。张德芬研修身心灵成长励志多年,并取得了中国国家心理咨询师的执照。张德芬著有身心灵畅销书《遇见未知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和《重遇未知的自己:爱上生命中的不完美》《心灵突破60问》,同时翻译作品有德国心灵导师艾克哈特·托尔的《新世界:灵性的觉醒》和加拿大知见心理学领袖克里斯多福·孟的《找回你的生命礼物》等,为华语世界的身心灵普及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心温柔,自有力量》
Chapter 1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
非常简单,是允许自己做自己。
爱自己,是一切快乐的根源 | 张德芬 /002
为什么你忘了爱自己 | 陈文茜 /008
你给灵魂吃什么 | 陈贺美 /016
女人,活出自己的光芒 | Meiya /021
Chapter 2
路也许很窄,但总是会有。
路也许很长,但总会到头。
灵魂的香气之源 | 张德芬 /034
女子,你不必hold 住谁 | 毕淑敏 /040
岁月给女人*好的礼物 | 黄佟佟 /044
过日子的学问 | 古典 /050
通过爱,我们成为自己 | 武志红 /056
心中的诗 | 李银河 /062
Chapter 3
我爱你,不光因为你的样子,
还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
爱情是一面镜子,我们用它来映照自己 | 张德芬 /066
爱别无所求,只需成全自己 | 陈贺美 /071
我爱你,不光因为你的样子 | 沈黎 /075
我不能和你虚度时光 | 丛非从 /080
Chapter 4
当清风完美的一天,风帆就是要打开,
爱从此开始。今天就是这样一天。
什么是真正的轻生活 | 张德芬 /088
绝境即胜境 | 辉姑娘 /092
我们需要时常更新生命 | 祝小兔 /100
多少人活在一场游戏中不自知 | 廖玮雯 /104
我和谁都不争 | 江泓 /109
我们什么也不知道,但也许这样*好 | Joy Liu /113
留给自己时间,独自去远方 | 月亮先生 /122
真正的滋养,从食物开始 | 孙霖 /127
吃从来都不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的问题 | 曹涤非 /132
Chapter 5
我想象故乡的桐花,年年不败地开放,
只为了远方的游子,在花开的季节里,
可以循着原路归来。
爱与孤独 | 周国平 /140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 鬼脚七 /144
当有一天我们老去 | 成果 /149
让伤痛在生命中开出艳丽的花朵 | 金颖 /153
珍惜你的脆弱,这是一切的起点 | Amy /159
承认吧,我们都缺少勇气 | 周丽瑷 /168
人生的分离 | 王雪岩 /173
我走了很远的路,才找到家门 | 余莹 /180
Chapter 6
人就像一所客栈,
每个早晨都有新的客旅光临。
关于女人自己的空间
——你需要知道的几件小事 | 专访央金拉姆 /190
不问尘世,卸下面具,只与食物对话 | 张际星 /200
女人*好的状态 | 江泓 /206
美丽源自生活方式 | 郭涛 /212
心灵的曼陀罗 | 喜咪卜 /216
《我心温柔,自有力量》
爱自己,是一切快乐的根源
文| 张德芬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我才认识到,
所有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
都只是提醒我:
活着,不要违背自己的本心。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作真实。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我才懂得,
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人,
是多么地无礼,
就算我知道,时机并不成熟,
那人也还没有做好准备,
就算那个人就是我自己,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作尊重。
当我开始爱自己,
我不再渴求不同的人生,
我知道任何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
都是对我成长的邀请。
如今,我称之为成熟。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才明白,我其实一直都在正确的时间,
正确的地方,发生的一切都恰如其分。
由此我得以平静。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作自信。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不再牺牲自己的自由时间,
不再去勾画什么宏伟的明天。
今天我只做有趣和快乐的事,
做自己热爱,让心欢喜的事,
用我的方式,以我的韵律。
今天我明白了,这叫作单纯。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开始远离一切不健康的东西。
不论是饮食和人物,还是事情和环境,
我远离一切让我远离本真的东西。
从前我把这叫作“追求健康的自私自利”,
但今天我明白了,这是自爱。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不再总想着要永远正确,不犯错误。
我今天明白了,这叫作谦逊。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不再继续沉溺于过去,
也不再为明天而忧虑,
现在我只活在一切正在发生的当下,
今天,我活在此时此地,
如此日复一日。这就叫完美。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明白,我的思虑让我变得贫乏和病态,
但当我唤起了心灵的力量,
理智就变成了一个重要的伙伴,
这种组合我称之为心的智慧。
我们无须再害怕自己和他人的分歧,
矛盾和问题,
因为即使星星有时也会碰在一起,
形成新的世界,
今天我明白,
这就是生命!
——[ 英] 查理·卓别林《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第yi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非常印心,立刻去看作者是谁,没想到竟然是电影史上*有名的喜剧演员卓别林,这是他在七十高寿的生日当天为自己写的。这首诗,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手边诗,每次有任何负面情绪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抚慰自己,提醒自己,爱自己是*重要的,它是一切快乐的根源,它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
这首诗说到了几个爱自己的基本原则,如果能够做到,才能真正地爱自己。比方说,第yi个就是“真实”。如果我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本心做事、说话、做人,那么痛苦肯定随之而来。
本心来自于放下自己的诸多思虑,而去唤醒自己心灵的力量,以得到智慧。这其中,静默、内观、自省、诚实、勇气都是非常需要的。
它也提到了“尊重”,尊重别人有他自己的权利去做他想做的事、过他想要过的生活。如果我们强加自己的意志于别人身上,不但会造成关系的紧张,也会让对方觉得不舒服。而想要做到这点,我们需要“成熟”,不去渴望不同的人生,接纳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把它看成邀请我们成长的契机,而不去责怪别人或是自责。同时,我们了解,所有发生的事都是应该发生的,它是为我们而来,不是冲着我们来的。能够这样正面地去面对所有的横逆、不顺,我们就拥有了“自信”。
爱自己的另外一个标杆就是能够只去做自己真心喜欢的事情,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而只是因为做了以后自己内心喜悦、欢乐。卓别林称之为“单纯”——有一颗纯真的赤子之心,像一个孩子一样,他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只是随着自己内心的感觉而流动,自在地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会让自己远离一切伤害我们的人事物——饮食、人物、事情、环境。
如果我们不能离开这些伤害我们的人事物,表示我们内在还是有欲求没有满足,误以为这些不健康的人事物可以满足我们。然而当我们学会“自爱”以后,远离这些会伤害我们的东西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我觉得他说的*对的是“健康的自私”。有些人的确太过自私,只顾自己的利益,不惜伤害别人;有些人是太害怕自私,所以不顾一切地付出、奉献。适度的自私是正确的,它不但对我们自己好,更对我们爱的人好。对方需要一定的空间去学习自立、尊重、感恩、珍惜。付出太多,对方永远无法学会这些功课。
*后,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对自己和他人的分歧,知道每个人有他自己不同的生命轨迹,即使有矛盾也没关系,因为不同的人碰撞在一起,可以产生不同的世界,我们每天都会面对一个全新的可能性,这就是“生命”!生命的美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发掘、创造,并且勇敢地去面对所有的课题,这是爱自己的基础,也是结果。
为什么你忘了爱自己
文| 陈文茜
安妮走了,
还有谁的眼睛,
可与朝阳媲美?
——[ 加拿大] 莱昂纳德·科恩
每个人在爱面前皆俯首称臣,尤其女人。无论老少美丑瘦胖高矮,都忍不住渴望人生至少拥有一段爱情的神话,深深恋慕,无可撼动。
“爱是一切”,男子约翰·丹佛(John Denver)如此歌唱着。但男人的歌毕竟与他们真实的爱情态度差异极大,当这些歌词“如果爱”“爱是一切”渗入一名女子耳朵里,“爱”真的成了她的一切。无尽地爱着、没有保留地爱着。据说女人的前身,本是高温的熔岩,所以此生只能不断燃烧自己,爱尽一切。
可惜就是忘了爱自己
“自己”是什么?自己是一种低音,在你的生命中盘旋;而你爱的男人,往往以高音的旋律出现,他盘踞了你多数时刻的耳朵,使你忘记了属于自我的生命低音。逐渐、逐渐地……低音断了弦。等有那么一天,钟爱的人离去了,或者“背叛” 了,那根断了许久的低音弦早已硬化。霎时间,你接不起来那根断弦,当然更拉不出曲调。没有了高音,低音早已消失,你的人生瞬间坠入可怕的寂静,孤独以四面八方无所逃避的方式涌向你。如此败北,如此迷失,一步路也跨不出去,你觉得失去一切。
悲哀的是,女人往往此刻更盲目,更需要爱情,甚至饥不择食,只盼着在千万人中寻觅一个牵起你的手的身影。
但这一切可能只是错觉。身影,很快又化为幻影。可能得等到刀子插得更深、更多次,女人才惊觉:原来生命从来不该寄托于他人身上。这一刻他拉你的手,下一次他转身而去,一切本来都会“过去”。说得更坦白,除非你“命好”“短寿”;女人即使找到一位终老的伴侣,有一方也会先行离去。生命中出现的一切,都不算拥有,一切只是时间的长短,一切皆是惘然。
女人的“自己”是什么?这是一堂没有人教导你的课程
什么叫爱自己呢?女人很荒谬,不管是什么对象都懂得如何好好爱他:照顾先生,体恤他的面子,当他的后盾,给他一个温暖的窝,当一名静默的聆听者与随时空降的陪伴者;对儿女,无微不至,嘘寒问暖,疼了就往怀里揽,苦了妈妈为你撑。但如何爱自己?“自己”是什么?它没有典籍参考,没有传统指导。爱自己是否意味着今晚晚餐不做了,先生唠叨抱怨不忍了,儿子叫他自己出去想办法呢?
根据统计,女人若熬到五十年金婚,她大概需要烧五万四千顿饭,她是厨房里终身的仆役,寒暑不停业,“母亲温馨的味道”是她**获得的报偿。
女人成长的每一步路,每一个形象,都是为了“成全”他人。让我们如手术刀般看一下什么叫“成全”:就是“砍掉”自己的一部分,弥补他人残缺的那一块,将之补“全”。能否做到“成全”,是断言一名女子是否优雅贤惠具备美德的标杆;而一名男子如果以“成全”妻子为职责,人们就会为他叫屈,同侪们嘲笑他,连他自己心里也难免*终颇为扭曲。“成全”不是人类的共同美德,它通常只加诸女子身上。
于是每个女人自小即顶着这个美德的大礼帽,一步步地训练自己。相反地,男性的教育却偏执地教导他们“争夺”“英雄”;没有一个杰出的男人需要担心自己会因此娶不到老婆;但“杰出”,却是多数女性爱情的诅咒,因为她们只成全了自己,成全不了男人。
赤裸裸地肢解这些女性在“社会·爱情·美德”立足的大戏,我们会发现女人要扮演好“分内之事”,就得“贬抑自己”,然后交换“爱”,交换一路沉湎“爱是一切”的故事。
那是一场贬抑自我的交易,它感觉很美,但其实没有那么美。
于是我身边许多失去爱的女人,像没有魂魄的幽灵;每天早餐*重要的不是打理自己的维他命或生活秩序,而是朗读一些心灵疗愈的文字:“心给出去的时候,就该知道,不可能毫发无损地拿回来。”“人心是慢慢变冷,树叶是渐渐变黄,故事是缓缓写到结局。”……而男子呢?他们往往相信自己成长的第yi步,就是度过失恋,并且熟悉失望。从苦里成长,学习潇洒;不是不爱,而是不那么依赖爱。
女人,请记得好好爱自己
男人没有自己的朋友圈子,不叫男人;他们相聚,大口喝酒,笑谈荒唐,辩论生活态度。我从小喜欢在男性朋友圈子里混,没见过哪个男人把失恋当成昏天暗地的大事,整日摇晃不知如何自处的;除非他是个刚刚尝到爱情滋味的青涩小子。女子呢?无论十五岁、二十岁、三十岁……五十岁……甚至快六十,还在仰望繁星满空中,哪一个是“回顾的你”,吟唱何处是“爱的足迹”。
我当然偏袒女性,但和女人们相处时免不了常失耐性,问她:“可否醒醒,谈了一辈子恋爱,不腻吗?”
近日阅读加拿大国宝级诗人、歌手及作家莱昂纳德·科恩(Lernard Cohen)的传记,不过十二三岁,这位男孩已迷上了催眠术,他对性的渴望,使他指挥家里的女佣听从指示,躺下来,凝视着他拿的一支笔,女佣渐渐进入恍惚状态,他指示女佣脱掉了衣服。那一刻包含神秘的智慧,更充斥对性
的渴望。
莱昂纳德在他的第yi本小说《钟爱的游戏》中重温了那个难忘的时刻:“惊愕、喜悦、恐惧,彻底将他笼罩住了……为了这一刻他已经等了很久。”“每个男人都忘不了第yi次见到裸体女人时的情景,她就像夏娃,皮肤上闪耀着晨光和露珠……”莱昂纳德的书写与日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的小说《伊豆的舞女》很类似,迷雾中无意撞见的女性裸体,纯洁的召唤……
如果我,一名“杰出女子”,书写青春时《钟爱的游戏》《运河上的男孩》,有读者会随着我的文字进入那青涩而狂躁的接触,并且感觉我探触一名男子的裸体共同感受“美而真纯”吗?
事实上,一生书写爱、歌颂女性的莱昂纳德坦言,自小从他妈妈那儿学到了一件事:“永远别对女人残忍,充分依赖女人的奉献、支持和滋养,而一旦她的爱过了火”……“赶紧抽身离开”。二十三岁时他遇见了终生*爱的女人之一安妮,为她写下诗词及小说,但他们的爱情在朝婚姻殿堂前进的途中,突然中止了;理由只因“从亲密关系,走向没完没了的闲话家常”,莱昂纳德提出了分手……多年后他为她写下几首梦幻美丽动人的诗句:
安妮走了,
还有谁的眼睛,
可与朝阳媲美?
我过去不懂它们的美好,
现在才如此体会。
可是,
安妮已经走了。
对男人,爱是梦、是别人的奉献、是无与伦比的呼喊、是家所系之处、是美好的诗词……可是爱永远是其次。
女人到一个年龄,或许*重要的学习是放下对爱情的痴念,放下对他人的期盼,把更多的爱给自己、给更值得的友谊。如果你在生命中找到对的人,彼此好好相爱;若无,请记得好好爱自己。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智慧的朋友,在深夜里,轻声细语地与你分享人生的体悟。它并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复杂的理论,而是聚焦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真实的情感和困惑。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放下”的论述所吸引。我们一生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有美好的,也有痛苦的。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不舍得放下,不舍得忘记,不舍得让过去过去。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它不是让我们忘记,也不是让我们麻木,而是让我们学会一种更加圆融的态度去面对生命中的得失。它鼓励我们去理解,每一次的相遇,都有它的意义,而每一次的告别,也预示着新的开始。这种“放手”不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积极的成长,是对自己内心的释放,也是对未来的拥抱。它让我明白了,爱到极致,不一定是要紧紧抓住,而是能够给予对方自由,也给予自己自由。这种境界,听起来很遥远,但在书中,却被描绘得如此真实,如此触手可及。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待亲密关系的态度,是否太过执着,是否太过患得患失。
评分最近翻开了一本关于自我成长的心灵读物,书中的文字如同春风拂面,却又带着一股直击人心的力量。它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化的语言,去探讨我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爱”的解读,不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浪漫,而是深入到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连接,以及如何在这种连接中保持自我,不迷失。书里讲到,很多时候,我们执着于某个结果,并非因为真的需要它,而是害怕失去。这种恐惧,让我们在关系中变得患得患失,也让我们错失了许多真正美好的可能性。作者鼓励我们去拥抱不确定性,去相信自己内在的力量,即便前方没有明确的答案,也依然有勇气去前行。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句子,好像在给自己内心深处的伤口做一次温柔的疗愈。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强大,不是对抗,而是接纳;不是占有,而是给予。这种“给予”并非无私的奉献,而是基于自我圆满的分享,而这份圆满,恰恰源于我们对自己的全然接纳和爱。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次重读,都能从中发现新的感悟,仿佛照进内心的一束光,驱散了曾经的阴霾。
评分手不释卷地读完这本关于心灵探索的书,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久违的内省之旅。它没有提供什么速成的秘诀,也没有描绘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带领读者一步步审视自己,理解那些驱动我们行为的深层动机。书中关于“情绪管理”的部分,是我觉得特别有价值的。我们常常被负面情绪裹挟,比如焦虑、恐惧、愤怒,然后做出一些让自己后悔的事情。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告诉我们“不要生气”,而是深入分析了情绪产生的根源,以及如何与自己的情绪和平共处。它教我们识别情绪的信号,理解它背后的需求,而不是压抑或放纵。这种“和解”的方式,让我感觉轻松了很多。以前,我总是和自己的情绪作斗争,现在,我学会了倾听它们,并从中学习。书里还提到了“内在小孩”的概念,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奇特,但当我深入了解后,才发现它触及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我们童年时的经历,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都会在潜意识里影响着我们成年后的生活。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机会,去重新审视和疗愈那个曾经受伤的自己,用成熟的爱去拥抱那个脆弱的“内在小孩”。这种感觉非常治愈,也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新的期待,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脚步轻盈了许多。
评分这本关于自我探索的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那些模糊不清的角落。它没有提供具体的“方法论”,而是通过一系列深刻的洞察,引导读者去觉察和理解自己。书中关于“力量”的探讨,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以为力量来自于外部,来自于成就,来自于他人的认可。但这本书告诉我,真正的力量,源于我们内在的平静和坚定。它不是一种外在的攻击性,而是一种内在的韧性和自洽。当我感到迷茫和无助的时候,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柔的导师,提醒我去向内看,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它教我如何去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如何去拥抱自己的脆弱,并从中汲取力量。书中关于“自我接纳”的论述,尤其打动我。我们常常因为达不到别人的期望,或者和别人比较而感到自卑。这本书鼓励我们去看见自己的独特,去欣赏自己的闪光点,而不是被外界的评价所定义。这种“自我赋权”的过程,让我感觉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也更加自由。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幸福,不是来自于外在的物质,也不是来自于他人的肯定,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评分最近读完一本关于心灵成长的书,感觉像是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内心大扫除”。这本书没有那种鸡汤式的励志,反而更像是一位真诚的朋友,娓娓道来,却句句扎心。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臣服”的观念所吸引。我们总喜欢掌控一切,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安全感。但很多时候,越是用力去抓,越是容易失去。书里提到,真正的臣服,不是放弃努力,而是放下不必要的执着和抗拒。它是一种对生命流动性的信任,一种对未知可能性的大开。这种“臣服”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待生活的方式。以前,我总是对很多事情耿耿于怀,纠结于“为什么会这样”,而现在,我学着去接受,去理解,并从中找到新的出路。它鼓励我们去拥抱生活中的“无常”,因为正是这种无常,才让生命充满了惊喜和可能性。书中还讲到,当我们真正做到“放下”时,我们才能迎来真正的“拥有”。这种看似矛盾的说法,却有着深刻的哲理。当我不再执着于某个结果时,反而更容易实现它。这本书让我对“爱”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是索取和占有,而是给予和成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