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旦法学》刑事法判例研究汇编

《月旦法学》刑事法判例研究汇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秉志 著
图书标签:
  • 法学
  • 刑事法
  • 判例
  • 案例分析
  • 法律研究
  • 月旦法学
  • 汇编
  • 实务
  • 犯罪
  • 刑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534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209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528
字数:86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月旦法学>刑事法判例研究汇编》是一部论文集,共收录台湾地区学者发表于《月旦法学》杂志具有代表性的文章41篇,内容既涉及刑事实体法方面,也涉及刑事程序法方面,如犯罪构成、犯罪形态,刑事医疗过失、非法证据排除等。在书中,作者依据基本案情、裁判要旨、疑难问题、学理研究、结论性观点这一主线,针对已作出判决的案例,结合案情及判决文书对相关法理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讨,对案件的定性是否正确、量刑是否适当、说理是否充分等内容展开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论证。本书收录的刑法案例较为典型,作者论述充分,说理透彻,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思路方面对大陆刑法学者具有启发和借鉴价值。

内容简介

  由台湾元照出版公司出版的《月旦法学杂志》在两岸法学界颇具影响力。2011年为《月旦法学杂志》出版200期纪念,两岸法学界名人发表文章祝贺。《<月旦法学>刑事法判例研究汇编》联系北师大刑科院著名刑法学者高铭暄为学术顾问,著名刑法学者赵秉志教授担任主编,将《月旦法学杂志》200期中刊载的台湾著名刑事法学者撰写的刑事法判例,选摘与大陆法学教学与司法实践有借鉴意义的判例分析,汇编整理成册。
  大陆及台湾同属成文法的大陆法系,两岸学术交流日益频繁。本书内容是两岸法学资源合作的一种新的尝试,从元照出版公司所拥有的学术资源中有所选择,为我所用,定会起到良好的学术声誉及市场资源。

作者简介

  赵秉志,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编;赵秉志主编。赵秉志;北师大刑科院及法学院院长,中国刑法学会会长,著名刑法学者。

目录

总 则 篇
一、 犯罪构成
(一) 犯罪主体
心神丧失与精神鉴定
——评台湾地区高等法院1998年上字第3605号判决张丽卿00
(二) 犯罪主观方面
直接与间接故意之区分
——“最高法院”2005年台上字第5458号判决之探讨徐育安00
刑事医疗过失探微
——从一个案例说起林东茂0
论医师的说明义务与亲自诊察义务
——评2005年台上字第2676号判决王皇玉0
论急救与建议转诊义务
——台湾地区高等法院2007年医上诉字第3号刑事判决评释王志嘉0
自杀责任
——评“最高法院”2005年台上字第720号刑事判决关尚勇0
整形美容、病人同意与医疗过失中之信赖原则
——评台北地院2002年诉字第730号判决王皇玉0
(三) 犯罪客观方面
构成要件该当性之法律适用
——评析台湾地区高等法院2005年重上更(五)字第127号判决和“最高法院”2006年台上字第695号判决郑逸哲0
难以确定“客观可避免性”,就不应展开“不纯正不作为构成要件该当性”审查
——评析“最高法院”2011年台上字第32号判决郑逸哲0
(四) 正当化事由
窃盗被害人之财务追回权与正当防卫
——评“最高法院”2002年台上字第4003号判决王皇玉0
二、 犯罪形态
“中止犯”属应减的“可罚未遂犯”
——评析台湾地区高等法院2007年上诉字第2925号暨“最高法院”2008年台上字第364号刑事判决郑逸哲
分 则 篇
一、 危害公共安全罪
酒测0.91毫克竟也无罪
——评台湾地区高等法院2010年交上易字第246号刑事判决张丽卿
二、 破坏市场秩序罪
论商业判断法则于背信罪之适用妥当性
——评高等法院高雄分院2007年金上重诉字第1号判决蔡昌宪 温祖德
只有一家别无分号
——评台北地方法院2004年自字第15号判决张丽卿
三、 侵犯公民权利犯罪
刑法上死亡之认定
——评“最高法院”2006年台上字第1692号判决王皇玉
评台湾地区高等法院2007年上易字第2020号“强制罪”刑事判决
——兼论病人生命身体法益的处分与医师紧急救治义务王志嘉
“刑法”第315条之一既未遂之认定
——台湾地区高等法院高雄分院2010年上易字第743号判决王皇玉
未成年人的医疗决策与生育自主权
——“最高法院”2006年台非字第115号、台湾地区高等法院2002年上诉字第2987号刑事判决评释王志嘉
解剖诽谤罪之构成要件
──评析台湾地区高等法院1998年上易字第6229号判决郑逸哲
四、 侵犯财产犯罪
强盗预备罪与放弃续行犯罪的刑法评价
——评南投地方法院2009年度诉字第88号刑事判决许恒达
强盗罪与诈欺罪的难题
——评“最高法院”2000年台上字第852号判决张丽卿
“刑法”第329条准强盗规定之剖析及其适用
——评析“最高法院”2002年台上字第5995号判决、台中高分院2002年上诉字第1156号判决和台中地院2002年诉字第114号判决郑逸哲
溢领借款的诈欺
——评台北地院2003年自字第17号判决李圣杰
论“通讯保障及监察法”第24条与“刑法”第315条之1的适用疑义
——兼评“最高法院”2005年台上字第5802号判决、高等法院台南分院2002年上诉字第1153号判决与2005年上更(一)字第592号判决王皇玉
三角诈欺之实务与理论
——“最高法院”2006年台上字第740号及台湾地区高等法院2010年上易字第2187号判决评析徐育安
侵占构成要件乃纯正不作为身份犯构成要件
——评台湾地区高等法院2003年上易字第2705号判决郑逸哲
五、 妨害社会秩序犯罪
复印件(影印)在伪造文书罪之相关问题
——评“最高法院”2001年台上字第3261号判决及相关实务见解吴耀宗
论伪造文书罪之“足以生损害于公众或他人”
——评“最高法院”2005年台上字第1582号判决及相关实务见解吴耀宗
使公务员登载不实罪
——评“最高法院”2002年台上字第2431号裁判及相关实务见解吴耀宗
泄露使用电脑知悉秘密罪的保护射程
——评台中高分院2009年上诉字第1319号刑事判决许恒达
资讯安全的社会信赖与“刑法”第359条的保护法益
——评士林地方法院2010年诉字第122号判决许恒达
迟来的解释
——台湾地区桃园地方法院1999年易字第2002号刑事判决评释葛 谨
程 序 法 篇
私人不法取得证据应否证据排除
——兼评“最高法院”2003年台上字第2677号判决吴巡龙
不自证己罪于非刑事程式之前置效力
——评2007年台上字第7239号判决及相关裁判林钰雄
留置裁定要件之相关问题
——评大法官会议解释第523号解释等黄朝义
侦查中之羁押审查
──台中地院2001年诉字第1022号裁定、台湾地区高院2002年抗字第90号及2000年抗字第361号裁定陈运财
徐自强掳人勒赎杀人案评析
——评“最高法院”2003年台非字第242号等相关判决何赖杰 黄朝义 李茂生

承受诉讼违法
——“最高法院”2002年台上字第5042号刑事判决评释葛 谨
医疗刑事诉讼认罪协商的实证研究
——从台南地方法院2004年简字第2351号刑事判决出发林萍章
初探医疗秘密与拒绝证言权
——从欧洲人权法院之Z v. Finland判决(艾滋病患案)谈起林钰雄
刑事医疗诉讼审判之实务与改革
——兼评“最高法院”2007年台上字第4793号判决 张丽卿
主题词索引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月旦法学》刑事法判例研究汇编之外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法律实务的深度巡航:21世纪中国商事纠纷解决机制创新与展望 作者: [此处填写作者姓名或机构,例如:张明,李华 联合编著] 出版社: [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例如:法学前沿出版社] ISBN: [此处填写ISBN号] 定价: [此处填写定价] 出版时间: [此处填写出版年份] 内容简介: 在当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商事活动日益复杂化、国际化。随之而来的商业纠纷类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与尖锐性。传统的诉讼模式在处理某些新型、高技术含量的商事争议时,其效率与专业性已显现出局限。《21世纪中国商事纠纷解决机制创新与展望》一书,正是在这样的时代需求下应运而生,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平台,聚焦于中国商事争议解决领域最前沿的理论探索与实务创新。 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对既有法律条文的梳理,而是深度剖析了当前商事纠纷解决机制的内在张力与未来发展方向。全书共分五大部分,三十余个专题章节,内容涵盖了从传统诉讼的优化到新型替代性争议解决方式(ADR)的崛起与实践。 第一部分:商事诉讼的现代化转型与挑战 本部分重点探讨了司法实践中商事诉讼程序的最新变化及其面临的挑战。我们详细分析了新《民事诉讼法》修订后,特别是关于诉讼时效、举证责任倒置在特定商事领域(如知识产权侵权、环境污染责任认定)的应用效果。书中通过大量案例分析,揭示了司法解释在具体适用中产生的“堵点”与“难点”。 一个核心议题是“司法效率与实体正义的平衡”。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精细化的证据开示制度(Discovery),借鉴国际经验,提升审判效率,同时确保诉讼程序的公平性。此外,对于涉及跨境交易的商事案件,如何有效利用司法协助机制,确保判决的域外承认与执行,构成了本部分的重要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替代性争议解决(ADR)的本土化实践与前沿 商事纠纷解决机制的重大趋势在于多元化。本书投入了大量篇幅,深入研究了仲裁、调解、专家裁决等ADR形式在中国的发展脉络。 仲裁机制的专业化与国际化: 我们对国内主要仲裁机构(如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北京仲裁委员会等)的最新仲裁规则进行了细致对比分析,特别关注了涉外仲裁中“仲裁地选择”对裁决效力的影响。书中收录了数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仲裁裁决案例,剖析了仲裁庭在解释合同条款、认定违约责任时的裁判思路。 调解机制的制度化发展: 区别于传统的“和稀泥式”调解,本书强调了现代商事调解的专业性与规范性。我们探讨了“诉讼中调解”、“仲裁中调解”以及独立的“专家主导型调解”的适用场景,并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复杂商事交易的调解流程模型。 第三部分:科技赋能下的纠纷解决新业态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的广泛应用,商事纠纷的产生方式与解决途径正在被重塑。 智能合约与区块链存证: 本书探讨了区块链技术在电子证据保全、合同履行监控中的应用潜力。我们分析了在智能合约自动执行过程中,一旦发生争议,如何通过法律手段介入,确定法律责任的归属。这要求法律人必须理解底层技术逻辑。 在线争议解决(ODR)的构建: 针对中小微企业(SMEs)以及电商交易中数量庞大但标的额相对较小的纠纷,本书研究了如何构建高效、低成本的ODR平台。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于管辖权、证据采信标准如何与线上环境相适应的重大法律挑战。 第四部分:特定领域商事纠纷的深度解析 商事纠纷并非铁板一块,不同行业具有其特殊性。本书选取了几个当前争议热点领域进行专题研究: 1. 金融创新与风险防控: 聚焦于P2P清算失败后的债权债务关系认定、资产证券化产品(ABS)的法律风险分析,以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前沿问题。 2. 知识产权的商业化纠纷: 探讨了专利权、商标权在技术许可与转让中的估值争议,以及商业秘密保护中的“合理措施”认定标准。 3. 公司治理与股东派生诉讼: 深入分析了僵局董事会下的决策僵局破解,以及少数股东如何有效地通过诉讼维护自身权益。 第五部分:面向未来的制度展望与国际比较 最后一部分,本书将视角投向未来,探讨中国商事争议解决机制如何与国际接轨并形成自身优势。 我们对《新加坡调解示范法》等国际先进立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反思了我国在建立统一的商事法律适用规则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时,本书提出了构建适应“一带一路”倡议需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体系的设想,强调了中国仲裁机构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与定位。 适用对象: 本书内容扎实,理论联系实际,对于法学院师生、专业律师、企业法务部门负责人、仲裁员、调解员以及所有关注中国经济法制化进程的专业人士,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参考宝典。它不仅提供了解决当下问题的工具,更指引了未来商事争议解决领域的发展方向。 --- (总字数:约150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刚入行的刑事辩护律师,我时刻面临着如何在复杂的案情中找到突破口,如何运用最新的法律知识和司法解释来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挑战。《月旦法学》刑事法判例研究汇编,简直就像是我的“秘密武器”。每一次承办新的案件,我都会翻阅与案件类型相关的部分,书中对相似案件的判例分析,对我而言极具参考价值。它不仅提供了宝贵的实务经验,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不同的辩护思路和策略是如何被司法实践所检验和采纳的。书中所呈现的,不仅仅是成功的辩护案例,也包括了那些失败的尝试,以及从中可以汲取的教训,这对于我规避风险、优化策略非常有帮助。我尤其看重其中对于证据采信、程序正义等问题的讨论,这些往往是案件的关键所在。通过研读这些案例,我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法律的“弹性”和“边界”,从而在庭审中更加自信和从容。这本书帮助我提升了案件分析能力,也让我对法律适用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在浩瀚的法学文献中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我是一名热爱钻研的法律实践者,总是在寻找能够真正启发思考、提升实务能力的工具。翻开《月旦法学》刑事法判例研究汇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严谨的编排和精炼的语言。书中对一个个刑事案件的分析,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和结论,而是深入剖析了判决背后的法理逻辑、价值冲突,以及不同学说观点之间的碰撞。这种深度的挖掘,让我能够跳出案件本身,去理解法律条文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适用,以及法官在权衡利弊、做出裁决时的思维过程。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疑难复杂案件的处理,充分展现了法律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同时也揭示了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面前,法律所面临的挑战。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模拟的法庭,与顶尖的法学家、资深的法官共同探讨,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远胜于枯燥的理论说教。它不仅巩固了我对基本刑事法概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刑事司法领域前沿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评分

作为一名对刑事法史和比较法研究感兴趣的学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连接过去与现在、沟通不同法域的优秀资料。《月旦法学》刑事法判例研究汇编,以其独特的角度,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研究素材。书中对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刑事案件的深入剖析,让我能够追溯某些法律原则的演变轨迹;而对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处理相似案件时的不同司法路径的梳理,则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比较研究基础。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在分析具体判例的同时,常常会引申出对该判例背后所承载的文化背景、社会思潮的探讨,这使得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法律技术层面,更能触及更深层次的社会科学维度。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刑事法的运行机制及其社会功能。这本书帮助我打开了新的研究思路,也激发了我对跨文化法律现象的进一步探索。

评分

我是一名对刑事法理论有强烈探索欲的学生,一直以来都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构建系统性知识框架,并能够触及前沿学术争鸣的优秀读物。初次接触《月旦法学》刑事法判例研究汇编,就被其深邃的学术气息所吸引。它所收录的判例研究,不仅仅是对司法实践的记录,更是一场场高质量的学术对话。书中对于每一个案例的解读,都能够引申出对相关法律原则、学说理论的深入探讨,甚至是对立法完善的思考。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不同法学流派观点的呈现,它们之间的比较、分析和批判,为我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多视界的审视问题的平台。读完某一个案例的研讨,我常常会觉得自己的认知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更高层次思考的大门。书中关于某个特定罪名适用边界的争论,关于证据规则的最新解释,关于犯罪构成要件的最新发展,都让我受益匪浅。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学术研究与司法前沿紧密联系的写法,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让我明白,法律并非僵化的条文,而是在不断发展和演进的活的生命体。

评分

从法律制度设计的角度来看,《月旦法学》刑事法判例研究汇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能够审视法律条文的落地情况,并从中发现潜在的问题。我关注的重点在于,这些判例研究是如何揭示现行法律体系的不足,以及如何为未来的立法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的。书中对于一些长期存在的法律争议的深入剖析,对于那些模糊不清的法律规定在司法实践中的解读,都让我对法律的不断完善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只是一份判例的汇编,更是一个关于法律如何面对现实挑战,如何进行自我修正和发展的生动记录。我经常思考,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解读,我们是否能够更好地理解法律的生命力,以及法律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本书让我看到,法律的进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无数次的实践、反思和修正,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而判例研究,正是这一过程的重要载体。

评分

作为资料备用,挺好的。

评分

过得去

评分

稍微有点贵,但确实是好书

评分

作为资料备用,挺好的。

评分

不错?

评分

正版书,送货很好

评分

很好很好,值得一读,赞一个

评分

过得去

评分

很好很好,值得一读,赞一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