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11
比尔·盖茨推荐阅读
《经济学人》杂志年度好书
荣登《财富》杂志CEO图书榜
超级畅销书《社会动物》作者戴维·布鲁克斯新作
品格跟思想一样,其实也是一种精英素质;在当下,我们需要的恰恰是品格的力量。
在崇尚追求成功的大我文化中,品格是一种用来标榜自己的广告吗?善行是一种行为艺术吗?道德是没事找事、自我设限的枷锁吗?追求人生的意义,对世界会产生实际的影响吗?
在书中,布鲁克斯剖析了几位世界上伟大的思想家、鼓舞人心的领导者的品格之路,他们是:罗斯福新政的幕后女英雄弗朗西斯·帕金斯,杰出的美国总统之一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用爱和善行去拯救世界的人间天使多萝西·戴伊,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组织者”乔治·马歇尔,为终结种族歧视奔走一生的斗士菲利普·伦道夫与贝亚德·拉斯廷,用手中的笔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文学家塞缪尔·约翰逊,把人生搬至更广阔舞台之上的思想者奥古斯丁,以及一生都在执着寻爱的女小说家乔治·艾略特。
他们需要动用自由意志去做决策,而且他们的决策会对世界产生影响。他们不能因为自己恰好不喜欢哪个国家就不让哪个国家进入联盟,他们不能因为自己恰好喜欢哪一派理论就按哪派理论制定政策,他们不能因为这么做恰好对自己有利而不顾整体利益。他们愿意为心中的大事牺牲。
这些精英人物知道自己的条件有多么幸运。他们不敢滥用权力,不敢不为普通人服务,也不敢像普通人那样生活,他们就如同《易经》中说的那样,“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
你必须在通往品格之路上反复打磨,跟自己的本能反应做各种斗争,才有可能成为这样的人物。
《品格之路》一书主要讨论的是“悼词美德”,目的是向读者指出,几百年来,人们已经开始锤炼自己的道德内核,开辟出一条条品格之路。
凭借智慧、幽默、好奇心和敏锐的洞察力,戴维·布鲁克斯的《纽约时报》专栏和畅销书吸引了许多读者。
通过手中的笔,布鲁克斯一如既往地从令人意想不到的角度深入剖析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社会动物》一书中,他探索了爱、性格和成就的潜在根源。在《品格之路》一书中,他重点探讨了培养高尚品格的路径。
针对强调外在成功的“大我”文化,布鲁克斯对我们——也包括他自己——发起了挑战:如何在“简历美德”和“悼词美德”之间再次取得平衡。“简历美德”存在于外部世界,追求的是财富、荣誉和地位,而“悼词美德”存在于我们内心世界的核心位置,追求的是友善、勇敢、诚实和同理心。
在《品格之路》中,布鲁克斯剖析了几位世界上伟大的思想家、鼓舞人心的领导者的品格之路,深刻而生动地呈现出他们通过内心的斗争和对自身局限性的感知,培养出高尚品格的全过程。他们是:罗斯福新政的幕后女英雄弗朗西丝·帕金斯,杰出的美国总统之一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用爱和善行去拯救世界的人间天使多萝西·戴伊,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组织者”乔治·马歇尔,为终结种族歧视奔走一生的斗士菲利普·伦道夫与贝亚德·拉斯廷,用手中的笔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文学家塞缪尔·约翰逊,把人生搬至更广阔舞台之上的思想者奥古斯丁,以及一生都在执着寻爱的女小说家乔治·艾略特。
《品格之路》一书主要讨论的是“悼词美德”,目的是向读者指出,几百年来,人们已经开始锤炼自己的道德内核,开辟出一条条品格之路。
作者最后指出:“幸福是我们在追求道德目标和培养高尚品格的过程中意外收获的副产品。不过,它也是一个必然结果。”
戴维·布鲁克斯(David Brooks),美国杰出的作家、评论家,《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著有畅销书《社会动物》《天堂里的波波族》等。
布鲁克斯解释了20世纪的风俗习惯和人类价值观的演变。我对书中讲述的乔治·马歇尔的故事感触颇深,它引发了我对“更好的生活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比尔·盖茨
戴维·布鲁克斯在用生动、明晰的语言文字呈现复杂、模糊的社会问题方面极具天赋。本书可读性很强,思路清晰,而且囊括了多个栩栩如生的名人故事。在自拍时代,布鲁克斯希望带我们回到崇尚自我节制、自我改造、自我否定的半经典时代。
——《纽约时报》
本书的观点独到、新颖,让人大开眼界。布鲁克斯是另一个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他将一众科学家和思想者的理论成果进行凝炼,取得的效果远大于这些理论成果之和。
——《今日美国》
布鲁克斯推倒了专栏文章的“第四道墙”,引领我们踏上多位历史名人走过的品格之路,沿途风景令人振奋。
——《纽约客》
如果你想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确与众不同,那么你会憎恨这本书;如果你喜欢阅读有思想性的书籍,那么这本书足以让你关掉脸谱网页面,迫不及待地开始读它,
——《经济学人》
布鲁克斯在这本书中讲述了多位名人的故事,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
——《时代周刊》
推荐序 难道我们要把自己当成“物”?//XI
序 言 亚当一号和亚当二号 //XVII
第1章 人性的曲木
“小我”文化和“大我”文化 / / 005
品格养成之路 / / 009
从谦虚之谷到睿智之峰 / / 015
第2章 坚定信念——罗斯福新政的幕后女英雄
“酷刑”的考验 / / 025
人生使命的召唤 / / 026
使命不同于工作 / / 030
严格而谦逊的女校教育 / / 032
孤独却不妥协的英雄人生 / / 038
内敛的“半个面包女孩” / / 041
男性世界中的女斗士 / / 047
第3章 自我控制——从暴脾气的火药桶到杰出的美国总统
“罪”的观念必不可少 / / 065
关注习惯和爱的力量 / / 069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 / 073
做一个服从组织安排的人 / / 075
人生是一所完美的学校 / / 078
中庸之道的真谛 / / 084
第4章 苦难磨砺——用爱和善行去拯救世界的人间天使
一个15岁女孩的远大志向 / / 094
一段不堪回首的生活 / / 097
发现爱与神圣的使命 / / 103
走上信仰天主教之路 / / 108
建立一个人人向善的社会 / / 111
苦难也是一种礼物 / / 115
收获的荣誉和付出的代价 / / 118
关爱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 / 120
心怀感恩行至人生的巅峰 / / 124
第5章 终生自律——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组织者”
极其漫长的晋升之路 / / 138
人与机构之间的承诺 / / 142
痛失一生挚爱 / / 144
注重隐私,践行礼节 / / 146
杀伐决断的改革者 / / 148
诺曼底登陆战役的无冕之王 / / 149
一个拥有伟大灵魂的领导者 / / 154
第6章 自我否定的勇气——为终结种族歧视奔走一生的斗士
踏上组建工会的漫漫征程 / / 165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坚定倡导者 / / 167
自我放纵的惨重代价 / / 172
一条充满意外的道路 / / 176
为实现社会公平的梦想奋斗一生 / / 182
第7章 爱的力量——终生都在执着寻爱的女小说家
极度渴盼得到他人的关注和爱 / / 197
爱是能战胜一切的终极真理 / / 200
爱可以升华人的灵魂 / / 206
一个了不起的爱的承诺 / / 214
因爱而生的女小说家 / / 218
道德天使张开了她的翅膀 / / 223
第8章 放下自我——把人生搬至更广阔舞台之上的思想者
欲望与才智之间的较量 / / 231
不及乞丐幸福的宫廷演讲家 / / 235
微不足道的不当行为何以引发犯罪 / / 239
改善并提升人生的质量 / / 241
人生之旅的舵手 / / 247
从天而降的爱的恩典 / / 250
一切都归于寂静 / / 253
第9章 反躬自省——用手中的笔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文学家
从矛盾和悖论中获得新知识 / / 269
把不足之处变成长处 / / 272
治疗悲伤和消除妒忌的良药 / / 274
坦诚面对自己的缺点和痛苦 / / 277
培养优秀品格的两种方法 / / 283
一个善于观察的杰出思想家 / / 284
第10章 “大我”时代的道德难题
道德文化的变迁 / / 297
崇尚自尊的文化 / / 301
本真文化 / / 303
精英制度下追名逐利的我们 / / 306
当父母对子女的爱变得有条件时 / / 309
漠视道德难题的时代 / / 311
重新实现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平衡 / / 314
培养优秀品格的15条行为规范 / / 316
在通往美丽人生的道路上蹒跚前行 / / 322
致 谢 //326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简历美德”与“悼词美德”之间到底有哪些不同。“简历美德”是你在简历中列出的那些美德,也就是你贡献给就业市场或者有助于你在外部世界功成名就的那些技能。而“悼词美德”则涉及更深层次的内容,是未来人们在你的葬礼上谈论的美德。无论你是否和蔼、勇敢、诚实或忠诚,无论你与人相处得是否融洽,“悼词美德”都存在于你的灵魂深处。
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说“悼词美德”的重要性超过“简历美德”,但是我得承认,我在很长的时间里,对后者的关注度多过前者。我们的教育体系明显是以“简历美德”为导向的,而对“悼词美德”则有所疏忽。公共场合的对话(包括杂志上的自助贴士、非虚构类畅销书等)也同样如此。我们大多数人对于如何在职场取得成功往往有比较明确的策略,但是在说到品格培养时,却常常语焉不详。
在我思考这两种品格时,有一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这就是犹太拉比约瑟夫· 索罗维奇(Rabbi Joseph Soloveitchik) 于1965 年出版的《有信仰的孤独人》(Lonely Man of Faith)。索罗维奇指出,《创世记》中对上帝造人有两种不同的描述,分别代表我们天性中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他把这两个方面分别称作“亚当一号”和“亚当二号”。
如果用现代语言重新表述,我们可以说,亚当一号是我们天性中面向职场、有野心的一面;亚当一号是外在的、体现在简历上的天性;亚当一号倾向于建设、创造、生产、发现,追求显赫的地位和功成名就。
亚当二号是内在的天性。亚当二号希望拥有某些道德品质、冷静的思维、坚定的是非观。亚当二号不仅要求我们做好事,而且希望我们成为好人。亚当二号愿意付出亲密无间的爱,为服务他人不惜牺牲自我,在生活中顺从某些超然真理,有强大的号召力,并以创造和发挥自己的潜力为荣。
亚当一号的目标是征服世界,亚当二号则希望遵从感召、服务世界。亚当一号有创造性,因成就而沾沾自喜,亚当二号有时则会为了实现某个神圣的目标而放弃世俗的成功与地位。亚当一号关心事物的作用原理,而亚当二号希望了解事物存在的原因以及我们希望实现的终极目标。亚当一号富有冒险精神,亚当二号则希望落叶归根、享受家庭的温暖。亚当一号的座右铭是“成功”,亚当二号则把人生看成一场道德剧,以“仁慈、爱、赎罪”为座右铭。
索罗维奇认为,我们就生活在这两个亚当的矛盾之中。外在的气宇轩昂的亚当与内在的谦恭低调的亚当不可能水乳交融,因此我们必须不停地进行自我抗争。我们接受的感召指示我们既要同时拥有这两种人格,还必须掌握生活的艺术,在这两种天性的对抗中左右逢源。
我必须补充一点:这种对抗的难点在于,亚当一号与亚当二号遵从不同的生活逻辑。亚当一号(有创造、建设和发现的能力)遵从的是直言不讳的实用主义逻辑,这也是经济学所奉行的逻辑:有投入,就有产出;下了功夫,就必然有回报;不断练习,就会熟练掌握;追求私利和效用最大化;让全世界记住你。
亚当二号的逻辑则正好相反。亚当二号遵从的不是经济学的逻辑,而是道德逻辑:要收获,必先付出;要加强内心的精神世界,必先向外部世界做出某种妥协;要使自己渴盼的事情得以实现,必先战胜你的欲望;成功会导致最可怕的失败—骄傲;失败会带来最伟大的成功—谦虚、学习;要实现自我,必先忘记自我;要找回自我,必先失去自我。
要在亚当一号的职场取得成功,需要培养你的能力;要使亚当二号的道德核心得到发展,就必须与自己的缺点展开斗争。
我们生活在有利于亚当一号的文化之中,却忽略了对亚当二号的培育。我们的社会鼓励我们思考如何在职场上大获成功,然而,一旦谈到如何发展内在的精神世界,很多人就会期期艾艾地无言以对。取得成功与赢得声誉的竞争非常残酷,似乎能吞噬一切。消费者市场鼓励我们在生活中对实际效用斤斤计较,努力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对日常决策中的道德风险置若罔闻。热闹、肤浅的沟通交流不绝于耳,人们很难听见来自灵魂深处的轻声细语。我们的文化教导我们要宣扬、推销自己,要掌握成功所需的技能,却几乎从不鼓励我们要谦虚低调、富有同情心、诚实地面对自我,而这些恰恰是品格培养所必需的。
如果你只是亚当一号,那么你已经变身为一只精明的动物,一只狡猾多端、有自卫本能、遵守游戏规则并善于把一切都变成游戏的生物。如果没有亚当二号的一面,你就会花费大量时间培养职业技能,但你无法清楚地知道生活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因此你不知道应该在哪些方面奉献你的技能,也不知道哪一个职业发展方向最崇高或者最适合你。多年之后,你的灵魂深处仍然没有得到开发和组织。你整天忙忙碌碌,却发现生活的终极意义还未实现,你会为此焦躁不安。你在生活中会感到不可名状的无聊,你没有付出真爱,也没有一个为人生赋予应有价值的道德目标。由于内心没有合理的标准,你无法做出矢志不渝的承诺,也不会在遭到众多反对或一系列打击之后仍然坚定不移、不轻言放弃。你会发现自己对他人的意见言听计从,而从不考虑这些意见是否适合你。在评判他人时,你依据的不是他们的价值,而是根据他们的能力做出愚蠢的判断。对于品格的培养,你无计可施,因此你的内在世界和外在生活最终都会变成一团乱麻。
……
难道我们要把自己当成“物”?
一些似乎很空泛的道理,由戴维· 布鲁克斯讲来,便变得生动和深刻了。他的畅销书《社会动物》如此,他的新作《品格之路》亦如此。原因在于他擅长从令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深入剖析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社会动物》一书中,他探索了爱、性格和成就的潜在逻辑关联;在《品格之路》一书中,他则重点探讨了培养高尚品格的路径。
这并不是一个讨巧的写作主题,很容易流于表面与口号。但布鲁克斯把这样的写作当作一次对人性发出的挑战——既挑战读者,也挑战自己。他设置了一个人生重要的追问:在“简历美德”与“悼词美德”之间,我们该如何跳好这一支平衡之舞?
“简历美德”与“悼词美德”是布鲁克斯的创新名词。他解释道:“简历美德”存在于外部世界,追求的是财富、荣誉和地位;而“悼词美德”存在于我们内心,追求的是友善、勇敢、诚实和同理心。在书中,布鲁克斯通过展现数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卓越的领导者的成长之路,试图向读者揭示,他们是如何感知自身的局限性,如何经历的内心挣扎,如何最终铸造出高尚品格的。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和卓越的领导者既包括罗斯福新政的幕后女英雄弗朗西丝· 帕金斯,美国最杰出的总统之一德怀特· 艾森豪威尔,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组织者”乔治· 马歇尔,也包括为终结种族歧视奔走一生的斗士菲利普· 伦道夫与贝亚
德· 拉斯廷,用手中的笔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文学家塞缪尔· 约翰逊,把人生搬至更广阔舞台之上的思想者奥古斯丁,以及一生都在执着寻爱的女小说家乔治· 艾略特。
这种“简历美德”与“悼词美德”的说法,十分形象,又颇贴合当下的社会现实。简历,从前常常是薄薄一页,如今据说就连孩子幼升小,拿出的简历也抵得过半本书的厚度了。一份精美的简历,笼罩着“美德”的光辉,是一个人的引以为豪,一个人的人生关注,可换来名校的入学资格,可换来就业、晋升的机会。而布鲁克斯的“悼词美德”一说,像极了我们的那句老话——“盖棺论定”。在从前,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自带一股凛冽的气势,往往让人正襟危坐,暗自掂量。害怕自己“盖棺”后被定下不好的“论”,常常是从前的人为人行事不可逾越的规矩,很多事情没有明文规定,但公道自在人心。人们在意这份公道。
但当下,随着简历越来越厚,“悼词美德”却变得越来越遥远了,在“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现代人眼里,“悼词”既然不能被自己听见,也就可以忽略了。受数千年儒家文化的影响,谁都会说:品重于行,简历上印着的,不过技艺而已,“盖棺论定”的,才是一个人应该珍视与在意的。但每到填写简历时,擅长技能、所获奖项等栏目,空白处甚多,人们也总是填得不亦乐乎,常常觉得空白处还不够多。而到了品德描述一栏,绞尽脑汁,也只是写下泛泛如“善良”“尽责”“乐于助人”等词,单薄得很。
嘴上说重视,行动上未必真重视。这样的自相矛盾,这样的不能自圆其说,国人如此,读布鲁克斯的书,方知美国人亦如此。然而,细想起来,在简历上写下这一项项金光闪闪的技能、奖项、头衔,到底是为了什么?人们既袒露又包装自己,面向职场,亮出野心,像盖茨比对着黛西家的绿灯伸出渴望的双手一样,我们带着渴望向着什么伸出了双手?
答案可以有很多,但我想大抵脱不了“成功”二字。虽然这“成功”可以冠以“价值体现”“成就感”等优美词汇——当然,追求成功的人生不可谓不正当——但可惜的是,当下国人对成功的理解是相当狭隘的,在剥离了所有外在的东西之后,我相信,留下的只是显赫的地位和丰富的物质。我的这个理解,大抵是不错的,我有这个自信。
以这样“无情”的视角来看,“简历美德”和一张商品广告纸便相差不远了。“简历美德”的背后,无非是一种贩卖,贩卖的正是我们自己;它遵循的是实用主义逻辑,这是经济学奉行的逻辑——投入,产出,计算收益率。
这样的逻辑背后,人在哪里?
近日,与一位老友聊天。他说自己小时候喜欢打篮球,每次运动之后身体畅快淋漓,并把这种满足和快乐与父亲分享。父亲用充满期待的眼光看着他说:“打篮球是个很好的爱好,不过,现在会打篮球的人太多了,这样你就显不出来了,网球不错……”听完这句话,老友说他感觉身体里流动的能量一下子堵在了心口,愤怒却又无从发泄。
时至今日,老友也已两鬓有白,但这份无声的愤怒竟还未散去,反而郁结在胸。我能理解老友的心情,在老友父亲的价值体系和话语系统中,运动不是为了获得快乐,而是在简历上增加一项特长。但我想对老友说的是:你若是现在的娃儿,这点儿打击实在不算事儿。
在属于老友与我的年代,很多事情尚未发展到夸张、变形的程度。但当下,越来越多的父母把孩子看成是实现自身人生目标的“物”,一方面是中国式的育儿焦虑弥漫整个社会,另一方面是父母与孩子、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这一切,源于关系的错位。
哲学家马丁· 布伯说,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当我放下预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或事物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这个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这种没有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即“我与你”的关系。
运动的体验、满足和快乐,这些都彰显了一个生命的存在,而运动带来的功能价值,则 品格之路 [The Road to Character]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品格之路 [The Road to Character]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品格之路 [The Road to Character]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还没看,但是买书我是京东的粉丝,大爱。
评分故事写得很散,讲得没啥感觉,就瞎写了几个名人得自传
评分刚刚看到一个很好很赞的书籍,鼎力支持
评分非常值得一读!品德教育是当今社会最迫切的需要,没有之一
评分买书一直上京东,质量好速度快,非常省心
评分单位组织活动买的书,京东速度真是杠杠的。没得说
评分很不错的一本书,非常值得推荐!
评分感觉像是鼓励人的“鸡汤”,但是仍然能够吸收一些有用的东西。
评分已收货,质量不错,点赞
品格之路 [The Road to Character]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