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料小说奇书
悲切动人,伉俪情深,韵味悠长
《浮生六记》是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该书的特点在于真纯率真,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富有创造性。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作品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赢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
沈复(1763年—1825年以后),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清代文学家。著有《浮生六记》,是自传体的散文。工诗画、散文。
闺房记乐/3
闲情记趣/5
坎坷记愁/83
浪游记快/133
附录一伪作两卷/205
中山记历/207
养生记道/236
附录二/253
《浮生六记》英译自序林语堂/255
重刊《浮生六记》序俞平伯/260
《浮生六记》年表/263
余生乾隆癸未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居苏州沧浪亭畔,天之厚我可谓至矣。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因思《关雎》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妇于首卷;余以次递及焉。所愧少年失学,稍识之无,不过记其实情实事而已。若必考订其文法,是责明于垢鉴矣。
余幼聘金沙于氏,八龄而夭;娶陈氏。陈名芸,字淑珍,舅氏心余先生女也。生而颖慧,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四龄失怙;母金氏,弟克昌,家徒壁立。
芸既长,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克昌从师修脯无缺。一日,于书簏中得《琵琶行》,挨字而认,始识字。刺绣之暇,渐通吟咏,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
余年十三,随母归宁,两小无嫌,得见所作,虽叹其才思隽秀,窃恐其福泽不深;然心注不能释,告母曰:“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母亦爱其柔和,即脱金约指缔姻焉。此乾隆乙未七月十六日也。
是年冬,值其堂姊出阁,余又随母往。
芸与余同齿而长余十月,自幼姊弟相呼,故仍呼之曰淑姊。
时但见满室鲜衣,芸独通体素淡,仅新其鞋而已。见其绣制精巧,询为己作,始知其慧心不仅在笔墨也。
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
索观诗稿,有仅一联,或三四句,多未成篇者。询其故,笑曰:“无师之作,愿得知己堪师者敲成之耳。”余戏题其签曰“锦囊佳句”,不知夭寿之机此已伏矣。
是夜送亲城外,返,已漏三下。腹饥索饵,婢妪以枣脯进,余嫌其甜。芸暗牵余袖,随至其室,见藏有暖粥并小菜焉。余欣然举箸,忽闻芸堂兄玉衡呼曰:“淑妹速来!”芸急闭门曰:“已疲乏,将卧矣。”玉衡挤身而入,见余将吃粥,乃笑睨芸曰:“顷我索粥,汝曰‘尽矣’,乃藏此专待汝婿耶?”芸大窘避去,上下哗笑之。余亦负气,挈老仆先归。
自吃粥被嘲,再往,芸即避匿,余知其恐贻人笑也。
至乾隆庚子正月二十二日花烛之夕,见瘦怯身材依然如昔,头巾已揭,相视嫣然。合卺后,并肩夜膳,余暗于案下握其腕,暖尖滑腻,胸中不觉怦怦作跳。让之食,适逢斋期,已数年矣。暗计吃斋之初,正余出痘之期,因笑谓曰:“今我光鲜无恙,姊可从此开戒否?”芸笑之以目,点之以首。
廿四日为余姊于归,廿三国忌不能作乐,故廿二夜即为余姊款嫁,芸出堂陪宴。余在洞房与伴娘对酌,拇战辄北,大醉而卧;醒则芸正晓妆未竟也。
是日亲朋络绎,上灯后始作乐。廿四子正,余作新舅送嫁,丑末归来,业已灯残人静;悄然入室,伴妪盹于床下,芸卸妆尚未卧,高烧银烛,低垂粉颈,不知观何书而出神若此。因抚其肩曰:“姊连日辛苦,何犹孜孜不倦耶?”
芸忙回首起立曰:“顷正欲卧,开橱得此书,不觉阅之忘倦。《西厢》之名闻之熟矣,今始得见,真不愧才子之名,但未免形容尖薄耳。”
余笑曰:“唯其才子,笔墨方能尖薄。”伴妪在旁促卧,令其闭门先去。遂与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戏探其怀,亦怦怦作跳,因俯其耳曰:“姊何心舂乃尔耶?”芸回眸微笑,便觉一缕情丝摇人魂魄;拥之入帐,不知东方之既白。
芸作新妇,初甚缄默,终日无怒容,与之言,微笑而已。事上以敬,处下以和,井井然未尝稍失。每见朝暾上窗,即披衣急起,如有人呼促者然。余笑曰:“今非吃粥比矣,何尚畏人嘲耶?”芸曰:“曩之藏粥待君,传为话柄。今非畏嘲,恐堂上道新娘懒惰耳。”余虽恋其卧而德其正,因亦随之早起。自此耳鬓相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
而欢娱易过,转睫弥月。时吾父稼夫公在会稽幕府,专役相迓,受业于武林赵省斋先生门下。先生循循善诱,余今日之尚能握管,先生力也。
归来完姻时,原订随侍到馆。闻信之余,心甚怅然,恐芸之对人堕泪,而芸反强颜劝勉,代整行装,是晚但觉神色稍异而已。临行,向余小语曰:“无人调护,自去经心!”
及登舟解缆,正当桃李争妍之候,而余则恍同林鸟失群,天地异色。到馆后,吾父即渡江东去。
居三月如十年之隔。芸虽时有书来,必两问一答,中多勉励词,余皆浮套语,心殊怏怏。每当风生竹院,月上蕉窗,对景怀人,梦魂颠倒。
先生知其情,即致书吾父,出十题而遣余暂归,喜同戍人得赦。
登舟后,反觉一刻如年。及抵家,吾母处问安毕,入房,芸起相迎,握手未通片语,而两人魂魄恍恍然化烟成雾,觉耳中惺然一响,不知更有此身矣。
时当六月,内室炎蒸,幸居沧浪亭爱莲居西间壁,板桥内一轩临流,名曰“我取”,取“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意也。檐前老树一株,浓阴覆窗,人面俱绿。隔岸游人往来不绝,此吾父稼夫公垂帘宴客处也。禀命吾母,携芸消夏于此。因暑罢绣,终日伴余课书论古,品月评花而已。芸不善饮,强之可三杯,教以射覆为令。自以为人间之乐,无过于此矣。
一日,芸问曰:“各种古文,宗何为是?”余曰:“《国策》《南华》取其灵快,匡衡、刘向取其雅健,史迁、班固取其博大,昌黎取其浑,柳州取其峭,庐陵取其宕,三苏取其辩,他若贾、董策对,庾、徐骈体,陆贽奏议,取资者不能尽举,在人之慧心领会耳。”
芸曰:“古文全在识高气雄,女子学之恐难入彀,唯诗之一道,妾稍有领悟耳。”
余曰:“唐以诗取士,而诗之宗匠必推李、杜,卿爱宗何人?”
芸发议曰:“杜诗锤炼精纯,李诗潇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森严,不如学李之活泼。”
余曰:“工部为诗家之大成,学者多宗之,卿独取李,何也?”
芸曰:“格律谨严,词旨老当,诚杜所独擅;但李诗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爱。非杜亚于李,不过妾之私心宗杜心浅,爱李心深。”
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沈复其人,工诗画,善散文,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文人,他既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也不是知名的文人墨客,他终生以游幕、经商、作画为业,浪迹天下,常年生活在社会底层,故此,其文章风格有着比较深刻的现实主义色彩。
关于本书的成因,据史料记载,当是如此:嘉庆十三年(1808),因为得到幼时好友石韫玉的举荐,沈复在赴琉球的使团中谋得一职。在历尽艰险、九死一生的海上旅途中,在生与死的体验中,沈复回忆起自己过往的人生,不禁产生了“浮生若梦”的感慨,于是挥笔写就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在开卷之初他便这样写道:“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事实上,这正是《浮生六记》得以问世的缘由。
一般来说,凡是伟大的作品大多能去沙存金,为人传诵,而这本书能流传下来堪称幸运。据俞平伯先生在《浮生六记》年表中记载,本书应是写成于清嘉庆戊辰年(1808)或稍后,当时只有作者的手稿,并未刊刻出版,所以不为世人所知,如果不发生意外,这本书很可能就此湮没无闻。但令人惊讶的是这部手稿却奇迹似的保存了半个世纪,直到清代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它,并慧眼识珠,将其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并最终于1877年以活字版发行于世。此后,本书风行一时,多次印刷,有诸多版本,受到众多的欢迎和追捧,时至今日,依然有许多拥趸。
《浮生六记》共六篇,故名“六记”,可惜,现在已遗失其二。文中,作者沈复以简单而又生动的笔调描述了他的爱情故事、人生变故、闲情逸趣、浪游快记等,其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与众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性格特征和审美趣味。对于此书,许多学者都曾给予非常高的评价,其中尤以林语堂与俞平伯两位先生的评价最具代表性。林语堂非常喜欢这部作品,将主人公之一的陈芸称为“中国文学及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并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使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扬;俞平伯则赞美该书道:“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无酸语、赘语、道学语。”总之,对于浮生六记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中国文学史上得风气之先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的里程碑之作,是热爱古代文学的读者不可错过的一部杰作。
此次重版,汲取各家所长,在译文上更适合现代读者阅读,并且对于前四篇真品做了颇为精当的点评与赏析,非常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这部作品。此外,在附录部分,我们收录了伪作《中山记历》与《养生记道》,以及林语堂、俞平伯两位先生关于此书的两篇序文,希望读者朋友可以参考阅读。
《浮生六记》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一对夫妻的婚恋故事,更是一幅描绘清代士人生活图景的生动画卷。作为一名对古代文化颇感兴趣的读者,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许多有趣的细节。沈三白作为一名曾经的“名士”,他的生活方式,他对艺术的追求,他对品味的讲究,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他们共同经营的“花丛”书斋,到他们对美食的细致研究,再到他们对于戏曲、绘画的涉猎,无不展现出那个时代文人雅士的独特生活情趣。我特别欣赏他们对待生活的那种“不拘一格”,对于功名利禄的淡然,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在那个讲究门第、追求仕途的时代,他们能够选择这样一种相对自由、随性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勇气。同时,书中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一些弊病,如科举制度的僵化,以及女性在社会中地位的局限。尽管如此,陈芸作为一个女性,能够拥有如此独立自主的精神,并且能够与丈夫在精神上达到高度契合,实在令人敬佩。这本书就像一个窗口,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生活碎片,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与思考。
评分《浮生六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传达出的那种“随遇而安”的生活哲学,以及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乐观与坚韧。虽然书中不乏生活上的艰辛与情感上的悲伤,但整体基调却并非绝望,而是透露出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我喜欢沈三白在描写困顿之时,依然能够寻觅到生活中的乐趣,例如他们一起为了一件心仪的物品而费尽心思,或者在艰难的日子里,依然能够为对方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这种在逆境中寻找光芒的能力,正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没有回避生活中的残酷,但也没有让残酷吞噬一切。相反,在苦难之中,他们的爱情反而显得更加坚固,他们的生命力也愈发顽强。我尤其欣赏陈芸身上那种独立、聪慧、且富有生活情趣的品质,她不仅仅是沈三白的妻子,更是他的知己、他的灵魂伴侣。他们之间的对话,充满了智慧与情趣,即使是在谈论琐碎的家事,也能从中品味出人生的哲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在物质贫乏的环境下,精神的丰盈依然能够支撑一个人走过漫长的人生旅途。它教会我,要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小确幸,要懂得在平凡的日子里,发现不平凡的美。
评分读罢《浮生六记》,一股淡淡的忧伤与浓浓的爱意交织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我并非悲观之人,却被书中陈芸这位奇女子的命运深深触动。她聪慧、洒脱,对生活有着独到的见解,与丈夫沈三白灵魂契合,琴瑟和鸣。然而,命运的无常,社会的压迫,以及自身体弱多病,却如同层层阴霾,笼罩着他们本应美好的生活。我读到沈三白描写他们拮据的拮据,他们的坎坷,他们面对现实的无奈,心中总会泛起一种无力感。那些曾经描绘的诗情画意,那些“浮生若梦”的美好时光,似乎都带着一丝哀婉的底色。尤其是在陈芸病重离世的那一段,文字虽然依旧平淡,却字字泣血,饱含深情。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沈三白巨大的悲痛,那种失去至亲的绝望,那种“为欢几何”的锥心之痛。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即使是最真挚的爱情,也无法完全抵挡命运的残酷。然而,正是这种哀婉,才使得他们曾经的快乐显得更加珍贵,使得他们的爱恋在苦难中愈发闪耀。它提醒着我们,生命中总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那些相爱的点滴,却能成为我们坚持下去的力量。
评分我一直对能够直击人心的文字情有独钟,而《浮生六记》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期待。沈三白笔下的文字,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也没有刻意的煽情,却以一种极其自然的方式,将夫妻二人的情感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被他们之间那种无需多言的默契所打动。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足以传达内心的情感。那些共同经历的苦乐,那些相互扶持的瞬间,都凝聚在朴实无华的语言之中,却有着强大的感染力。我常常会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他们所描绘的场景之中,感受着那份宁静与祥和,或者体味着那份淡淡的忧伤。书中关于“为欢几何”的感叹,并非无病呻吟,而是对人生短暂、幸福易逝的深刻体悟。它并非要我们沉溺于悲伤,而是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美好。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幸福”的定义,它不一定是大富大贵,也不一定是大起大落,而可能就藏在那些细微之处,藏在与所爱之人相伴的每一个平凡的瞬间。它如同一杯醇厚的米酒,入口微甜,回味悠长,饮下后,心中升起一股暖意,同时又带着一丝对生命的感慨。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浮生六记》,就被它那质朴又深情的文字所吸引,仿佛穿越了数百年的时空,与书中那对鲜活的灵魂一同呼吸。我并非历史专家,也对清代社会风俗了解甚少,但作者沈三白用他细腻的笔触,描绘的每一个生活场景,都充满了生动的细节。从初见的羞涩,到新婚燕尔的甜蜜,再到柴米油盐的日常,甚至是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琐事,都被他赋予了诗意的光泽。我尤其喜欢他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那些花鸟虫鱼,那些四季变幻,都成为了他与妻子陈芸情感的映衬。看着他们一起莳花弄草,一同品茗赏月,那份两情相悦的真挚,纵使在看似平淡的日子里,也闪烁着动人的光芒。我常常会在阅读时停下来,想象着他们当时的模样,耳畔仿佛还能听到他们的笑语,感受到那份淡雅而隽永的爱情。这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但恰恰是这种贴近生活、真实细腻的描写,才最能打动人心。它让我看到了,即使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纯粹的情感也能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生命的旅程。
评分很好看,有白话文翻译,不过原文还是比较容易看懂的,不借助译文也可以。
评分《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作品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赢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
评分挺好的,不要译文更好。内容不是很多,有点小清新。终于有时间看书了,真不错。
评分书不错,很值得一看,京东的品质保障应该是正版的,以后买书也可以在京东买了,太方便了,而且还打折,赞赞赞
评分应该还行,不过还没有看,印刷不错
评分多读书多读书多读书,没坏处的。
评分六月头上这波福利厉害了 群里有自曝下了七十多单的 咱也不能自甘落后不是。这么促销 物流还这么快 不可思议
评分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不错的。
评分很好,送货很快,送货员态度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