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戰國時代是中國曆史上的重大變革時期,連年閤縱連橫的兼並戰爭,直到秦完成統一,百傢爭鳴,英纔輩齣,政經科技和學術文化等各方麵,都有重大創新與發展。戰國時代,變革瞭古代貴族統治的禮製,開創瞭秦、漢以後統一的局麵。對此後二韆多年,甚至直到今日的我國文化曆史,影響遠大。
然而,欲作戰國史的深入研究,卻有實質上的睏難。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結果,造成現存史料殘缺散佚,年代紊亂,真僞混雜。作為戰國時代主要史料的《史記》和《戰國策》二書,對於戰國史事的敘述都很紊亂,許多重要曆史事件連年代也混亂不清,甚至有些曆史人物生存年代也有分歧的記載,因此,史料的整理與考訂是非常必要的。
楊寬先生廣采曆代傳世文獻,近年文物考古中發掘齣的簡書、帛書、銅器銘文以及石刻資料,及晚近研究成果,對戰國時代各國重要史事作全麵的、係統的考訂和編排,將原來分散雜亂、年代錯誤、真僞混淆的史料,作編年的整理和考訂,使成有條不紊、真僞分明的史實文獻,是研究、瞭解戰國曆史發展的基礎性著作,具有學術價值。
內容簡介
本書為我國著名曆史學傢楊寬先生的代錶作之一。本書按年編輯史料,上接《左傳》之終年,下迄秦之滅六國與統一,即起於周貞定王元年(公元前468年),止於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將原來分散雜亂、年代錯誤、真僞混淆的史料,作編年的整理和考訂,使成有條不紊、真僞分明的史實文獻。每年史料著重闡明當年之大事,包括縱橫傢所記縱橫權變之掌故、遊說辭與書信等。廣泛采用各類古籍及近人研究成果,取材宏富,考辨精密,具有非常高的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楊寬(1914—2005),字寬正,江蘇青浦(今屬上海市)白鶴江鎮人。曾就讀於蘇州中學師範科,1936年畢業於光華大學國文學係,師從史學大傢呂思勉、蔣維喬、錢基博。1936年參與上海市博物館籌建工作,1946年任上海博物館館長兼光華大學曆史係教授,1953年任復旦大學曆史係教授,1959年調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所副所長,1970年又調迴復旦大學曆史係工作。1984年赴美國邁阿密定居至逝世。曆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主任秘書、古物整理處處長,上海市博物館館長,中國先秦史學會首屆至第三屆副理事長。著有《中國上古史導論》《西周史》《戰國史》《戰國史料編年輯證》《古史新探》《中國古代都城製度史研究》《中國古代陵寢製度史研究》等。
目錄
前言1
凡例1
引論上篇 戰國史料之鑒彆1
(一)戰國主要史料之特點(1)
(二)戰國縱橫傢與諸子著作之史料性質(4)
(三)關於蘇秦、 張儀、 樂毅等人史料之去僞存真(8)
(四)關於李悝、商鞅等法傢史料之考訂與辨僞(19)
引論下篇 列國紀年之考訂23
(一)戰國曆法之驗證(23)
(二)秦曆法驗證錶(28)
(三)逾年改元與當年改元之禮製(32)
(四)秦日食紀年之驗證(40)
(五)魏惠王年世之考訂(44)
(六)田齊君王年世之考訂(54)
(七)趙君年世之考訂(58)
(八)韓君年世之考訂(63)
(九)戰國初期燕君年世之考訂(66)
(十)宋君年世之考訂(68)
(十一)越君年世之考訂(70)
捲一 周貞定王元年(公元前四六八年)至十六年(公元前四五三年)76
周貞定王元年(76)
二年(81)
三年(無史料)
四年(82)
五年(83)
六年(86)
七年(86)
八年(87)
九年(無史料)
十年(無史料)
十一年(89)
十二年(92)
十三年(96)
十四年(96)
十五年(104)
十六年(104)
捲二 周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四五二年)至周威烈王十一年(公元前四一五年)118
周貞定王十七年(118)
十八年(120)
十九年(無史料)
二十年(120)
二十一年(120)
二十二年(121)
二十三年(122)
二十四年(130)
二十五年(131)
二十六年(131)
二十七年(132)
二十八年(132)
周考王元年(132)
二年(133)
三年(無史料)
四年(136)
五年(無史料)
六年(141)
七年(141)
八年(142)
九年(144)
十年(144)
十一年(145)
十二年(145)
十三年(145)
十四年(146)
十五年(146)
周威烈王元年(147)
二年(149)
三年(150)
四年(151)
五年(151)
六年(152)
七年(152)
八年(153)
九年(153)
十年(154)
十一年(156)
捲三 周威烈王十二年(公元前四一四年)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四〇三年)166
周威烈王十二年(166)
十三年(168)
十四年(171)
十五年(172)
十六年(175)
十七年(175)
十八年(177)
十九年(181)
二十年(182)
二十一年(190)
二十二年(203)
二十三年(206)
捲四 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四〇二年)至周安王二十一年(公元前三八一年)214
周威烈王二十四年(214)
周安王元年(215)
二年(215)
三年(219)
四年(220)
五年(222)
六年(228)
七年(234)
八年(234)
九年(235)
十年(236)
十一年(236)
十二年(237)
十三年(240)
十四年(244)
十五年(244)
十六年(246)
十七年(247)
十八年(253)
十九年(253)
二十年(255)
二十一年(256)
捲五 周安王二十二年(公元前三八〇年)至周顯王七年(公元前三六二年)261
周安王二十二年(261)
二十三年(263)
二十四年(264)
二十五年(266)
二十六年(267)
周烈王元年(268)
二年(271)
三年(272)
四年(274)
五年(275)
六年(276)
七年(277)
周顯王元年(285)
二年(286)
三年(290)
四年(291)
五年(292)
六年(293)
七年(294)
捲六 周顯王八年(公元前三六一年)至十五年(公元前三五四年)299
周顯王八年(299)
九年(307)
十年(309)
十一年(312)
十二年(314)
十三年(319)
十四年(325)
十五年(347)
捲七 周顯王十六年(公元前三五三年)至二十五年(公元前三四四年)351
周顯王十六年(351)
十七年(361)
十八年(362)
十九年(370)
二十年(375)
二十一年(377)
二十二年(378)
二十三年(379)
二十四年(381)
二十五年(383)
捲八 周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三四三年)至三十五年(公元前三三四年)395
周顯王二十六年(395)
二十七年(397)
二十八年(403)
二十九年(406)
三十年(414)
三十一年(416)
三十二年(423)
三十三年(424)
三十四年(426)
三十五年(430)
捲九 周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三三三年)至四十七年(公元前三二二年)445
周顯王三十六年(445)
三十七年(452)
三十八年(453)
三十九年(454)
四十年(456)
四十一年(462)
四十二年(465)
四十三年(466)
四十四年(467)
四十五年(474)
四十六年(476)
四十七年(485)
捲十 周顯王四十八年(公元前三二一年)至周赧王元年(公元前三一四年)494
周顯王四十八年(494)
周慎靚王元年(501)
二年(511)
三年(518)
四年(534)
五年(538)
六年(543)周赧王元年(560)
捲十一 周赧王二年(公元前三一三年)至七年(公元前三〇八年)569
周赧王二年(569)
三年(587)
四年(601)
五年(615)
六年(625)
七年(628)
捲十二 周赧王八年(公元前三〇七年)至十三年(公元前三〇二年)639
周赧王八年(639)
九年(664)
十年(680)
十一年(684)
十二年(687)
十三年(692)
捲十三 周赧王十四年(公元前三〇一年)至十九年(公元前二九六年)698
周赧王十四年(698)
十五年(715)
十六年(726)
十七年(738)
十八年(747)
十九年(748)
捲十四 周赧王二十年(公元前二九五年)至二十七年(公元前二八八年)764
周赧王二十年(764)
二十一年(770)
二十二年(786)
二十三年(790)
二十四年(792)
二十五年(797)
二十六年(808)
二十七年(815)
捲十五 周赧王二十八年(公元前二八七年)至三十年(公元前二八五年)828
周赧王二十八年(828)
二十九年(850)
三十年(861)
捲十六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二八四年)至三十五年(公元前二八〇年)875
周赧王三十一年(875)
三十二年(892)
三十三年(899)
三十四年(905)
三十五年(913)
捲十七 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二七九年)至四十一年(公元前二七四年)917
周赧王三十六年(917)
三十七年(939)
三十八年(956)
三十九年(961)
四十年(963)
四十一年(964)
捲十八 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二七三年)至五十年(公元前二六五年)966
周赧王四十二年(966)
四十三年(983)
四十四年(985)
四十五年(990)
四十六年(1000)
四十七年(1007)
四十八年(1008)
四十九年(1009)
五十年(1025)
捲十九 周赧王五十一年(公元前二六四年)至五十九年(公元前二五六年)1039
周赧王五十一年(1039)
五十二年(1046)
五十三年(1055)
五十四年(1060)
五十五年(1061)
五十六年(1070)
五十七年(1082)
五十八年(1086)
五十九年(1111)
捲二十 秦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二五五年)至秦王政(始皇帝)十年(公元前二三七年)1116
秦昭王五十二年(1116)
五十三年(1128)
五十四年(1129)
五十五年(1130)
五十六年(1131)
秦孝文王元年(1135)
秦莊襄王元年(1142)
二年(1145)三年(1153)
秦王政(始皇帝)元年(1162)
二年(1166)
三年(1168)
四年(1172)
五年(1174)
六年(1177)
七年(1184)
八年(1185)
九年(1190)
十年(1199)
捲二十一 秦王政(始皇帝)十一年(公元前二三六年)至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一年)1206
秦王政(始皇帝)十一年(1206)
十二年(1211)
十三年(1215)
十四年(1217)
十五年(1225)
十六年(1127)
十七年(1229)
十八年(1231)
十九年(1238)
二十年(1242)
二十一年(1248)
二十二年(1250)
二十三年(1254)
二十四年(1259)
二十五年(1262)
二十六年(1265)
附錄列國紀年訂正錶1273
前言/序言
戰國時代是中國曆史上一個重大的變革和創新的時期,從此變革瞭古代貴族統治的禮製,開創瞭秦、漢以後統一的局麵。王夫之稱之為“古今一大變革之會”(《讀通鑒論》捲末《敘論》四),是不錯的。這時無論經濟、政治和文化學術等方麵,都有重大的新發展,對於此後兩韆多年的文化曆史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秦、漢以後,不但以小農經濟作為立國的基礎,是沿襲戰國的成就;而且所有經濟和政治上的重要製度,都是沿襲戰國而有所發展的。戰國時代文化學術上的光輝成就,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尤其巨大,其中九流十傢的學說與理論,可以說一直影響到瞭今天。
為此,我們對戰國史很有深入研究的必要。然而要作深入研究睏難很大。因為現存的戰國史料,殘缺分散,問題很多,年代紊亂,真僞混雜,既不像春鞦時代的曆史有一部完整的編年體的《左傳》可以憑信,更不像秦、漢以後每個朝代有完整的曆史記載。戰國史料所以會如此殘缺散亂,有個特殊原因,就是秦始皇的“焚書”所造成的。秦始皇焚燒“《詩》、《書》、百傢語”與《秦記》以外的東方諸侯史記,因為“《詩》、《書》、百傢語”,民間多有收藏,秦始皇不能盡燒,後來能夠重新發現,而東方六國史官的記載隻藏在官府,一經焚毀也就完瞭。當司馬遷著作《太史公書》(即《史記》)的時候,號稱“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於太史公”,可是戰國史料隻有《秦記》和縱橫傢書。由於秦國原來文化比較落後,秦國史官所記的《秦記》,比較簡略,“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正因為如此,《史記》中戰國部分記載有不少錯亂,特彆是所記東方六國的史事,不但很多缺略,而且年代有很多紊亂。
司馬遷所作《史記》,所憑的戰國史料,除《秦記》以外,主要是戰國縱橫傢書。司馬遷說“戰國之權變亦有頗可采者”,即指縱橫傢書而言。秦、漢之際和漢代初年,縱橫傢遊說和獻策之風,相沿未替,所謂“縱橫長短之術”正遞相傳授,因而縱橫傢書的各種選本仍多流傳,不為“秦火”所燒盡,漢初皇傢書庫和民間都有收藏,後來劉嚮曾把皇傢書庫所有多種選本匯編成為《戰國策》一書。但是,縱橫傢書並非曆史記載,而是縱橫傢用以學習和揣摩的資料,因而這些資料都不記年月,隻說明其遊說或獻策的前因後果。正因為這是縱橫傢用作學習和揣摩的資料,其中就有不少誇大虛構和模擬僞托的作品。蘇秦和張儀一縱一橫,是戰國晚期和秦、漢之際縱橫傢所推崇的代錶人物,他們的遊說辭和獻策書,正是縱橫傢學習和揣摩的榜樣,因而其中就有許多模擬僞托的作品,所說史事前後年代錯亂,矛盾百齣。司馬遷早已看到這點,因而說:“然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因此《戰國策》所載蘇秦、張儀的資料是真僞混雜,而且是“僞”多於“真”。可惜司馬遷不能明辨,認“僞”作“真”,因而《史記·蘇秦列傳》所載蘇秦遊說辭全是僞作,反而把真的蘇秦作品改為蘇代或蘇厲所作。
一九七三年長沙馬王堆漢墓齣土帛書《戰國縱橫傢書》,第一部分十四章,提供瞭真實的蘇秦資料,由此可以判明蘇秦發動閤縱攻秦的真相及其目的,而且蘇秦為燕間諜的陰謀得到瞭證實。原來蘇秦是作為燕的間諜被燕昭王派遣入齊的,得到齊湣王的信任和重用,受封而為齊的相國。他發動閤縱攻秦,是為瞭使齊得以乘機攻滅宋國。他促使齊湣王用力大舉攻滅宋國,是要使齊的國力損傷而衰落,從而加深齊與趙、魏等國的矛盾,由此促成五國閤縱攻齊,使得燕將樂毅成為閤縱五國的統帥而一舉攻破齊國。這已是齊湣王十七年(公元前二八四年)的事。蘇秦是比張儀晚一輩的縱橫傢,《蘇秦列傳》把蘇秦說成與張儀同時而一縱一橫,完全齣於後世縱橫傢的虛構和僞托。由此一例,可知整理戰國縱橫傢的史料,鑒彆真僞與考訂年代,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特彆要注意的,縱橫傢多遊士齣身,常常誇大策士遊說與獻策的作用和結果,因而記載失實。例如縱橫傢的記載,把“樂毅破齊”歸功於燕昭王初年招聘遊士,歸功於樂毅奉命約閤楚、魏、趙而閤縱攻齊,歸功於樂毅率燕師攻入齊的河北(齊的河北與燕接界),經濟上而長驅攻入臨淄。其實,樂毅並非因燕昭王初年招聘遊士而入燕的,他是魏名將樂羊之後,原為趙武靈王的大臣,當齊宣王伐破燕國時,就曾為趙主謀閤縱“伐齊而存燕”。他的入燕是在趙沙丘之亂、武靈王被睏餓死之後,已在燕昭王十七年以後。當蘇秦為燕間諜而為齊相之時,齊、秦兩強正東西對峙。燕昭王二十四年即秦昭王十九年(公元前二八八年),秦相魏冉約齊並稱為東西帝,齊用蘇秦計策,取消帝號而發動五國閤縱攻秦,迫使秦廢除帝號,而歸還瞭部分趙、魏之地。齊乘此時機經兩年攻滅瞭宋國,使三晉感到威脅,於是秦主謀閤縱三晉與燕伐齊。秦昭王二十二年秦攻取齊河東九城,作為閤縱攻齊的先聲,並與趙推定樂毅為趙、燕兩國的“共相”而兼為五國聯軍統帥。樂毅先以趙相國而率五國之師,由趙攻齊,取得靈丘(今山東高唐南)。次年樂毅就統率五國之師大破齊於濟西,繼而樂毅又以燕相國而獨率燕師乘勝長驅追擊,一舉攻破齊都臨淄。由此可見,樂毅《報燕惠王書》稱樂毅為燕約閤楚、魏、趙四國,率燕師由河北經濟上而長驅攻至臨淄之說,都齣於誇大而僞托,徒以文采華麗,為世傳誦而人多信之。由此又可見,所謂燕昭王收破燕即位,尊郭隗為師,於是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全齣虛構。不僅樂毅入燕已在昭王十七年以後,鄒衍與劇辛都是戰國末年燕王喜的大臣,不可能於昭王時已入燕。
更要特彆指齣的,司馬光《資治通鑒》稱:樂毅於濟西大捷之後欲長驅追擊,劇辛勸阻,以為宜於攻取邊城以自益,樂毅不聽,以為“其民必叛,禍亂內作,則齊可圖也”。其後齊人果然大亂,湣王齣走,樂毅因而攻入臨淄。此說不見於《史記》、《戰國策》以及先秦著作,當齣於後世策士進一步的誇大和僞托。《資治通鑒》接著又有樂毅具體分兵五路,“六月之間下齊七十餘城”的記載,這和《樂毅列傳》所說“留徇五歲下齊七十餘城”不同,也該齣於後人誇大僞托。後來司馬光又著《稽古錄》,先於周赧王三十一年記“燕獨追齊師遂入臨淄”,再在三十五年記“燕樂毅徇齊地數歲下齊七十餘城”,正好首尾五年,當是依據《樂毅列傳》的。看來司馬光已發現《資治通鑒》誤據僞托之說而不及追改瞭。《資治通鑒》又載有燕昭王斬殺攻擊樂毅的人而要“立樂毅為齊王”的故事,很不閤情理。看來《資治通鑒》所載有關“樂毅破齊”的長篇記載,不見於先秦著作和《史記》、《戰國策》的,都采自僞托的作品,不可信據。
司馬遷的《史記》和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都是曆史學傢的名著,可是其戰國部分,既有不少錯亂和失誤,又有依據僞托作品的,很有必要加以糾正。《史記》所載東方六國史事,年代有很多錯亂,西晉初年汲縣魏墓齣土竹簡中有魏國編年的史書,定名為《竹書紀年》,可以糾正《史記》年代的錯亂。不幸原書在宋代已散失,今本《竹書紀年》乃齣於後人重編。清代以來學者曾據宋以前人們所引用的《古本竹書紀年》加以輯錄考訂,尚不免有脫誤。曆來學者曾根據《古本竹書紀年》糾正《史記》所有年代的錯誤,取得瞭很多成績,但是考訂尚不夠完善,還有待於我們作細密的考訂。《戰國策》是戰國縱橫傢書的匯編,其中夾雜有虛構僞托的篇章,又有誇大失實的作品,尚有待於我們做好“去僞存真”的工作。同時所有縱橫傢史料的年代,前人雖已有所考訂,也還不夠確實,尚有待於我們作進一步的確定。《史記》和《戰國策》兩書以外的戰國秦、漢著作,包括諸子百傢、重要的地理著作以及新齣土的簡書、帛書、銅器銘文與石刻,所有其中述及戰國史事,以及引用戰國史事作為曆史經驗和教訓的,都有待於我們廣為搜輯,以補充過去文獻記載的不足。因此,我們有對所有戰國史料加以搜集、考訂而按年匯編的必要。清代學者已開始從事這方麵工作,如黃式三的《周季編略》,曾綜閤所見戰國史料按年編排,並注明齣處,但限於他們的時代和認識,還不夠縝密和完善,不閤我們研究的需要。
我編這部書,經
戰國史料編年輯證(套裝上下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內容簡介】
評分
☆☆☆☆☆
楊寬(1914-2005),原上海市博物館館長兼光華大學曆史係教授,1953年任復旦大學曆史係教授,1960年轉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副所長,1970年始專任復旦大學教授。著有《中國上古史導論》、《中國曆代尺度考》、《西周史》、《古史新探》、《中國古代冶鐵技術發展史》、《中國古代陵寢製度史研究》、《中國古代都城製度史研究》等。
評分
☆☆☆☆☆
戰國時代是中國曆史上的重大變革時期,連年閤縱連橫的兼並戰爭,直到秦完成統一,百傢爭鳴,英纔輩齣,政經科技和學術文化等各方麵,都有重大創新與發展。戰國時代,變革瞭古代貴族統治的禮製,開創瞭秦、漢以後統一的局麵。對此後二韆多年,甚至直到今日的我國文化曆史,影響遠大。
評分
☆☆☆☆☆
3-鑒於作者著書時間較遠,所以很多近年來的考古發現並沒有寫入。
評分
☆☆☆☆☆
夫《詩話》雲:“‘亭亭畫舸係寒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煙波與風雨,載將離恨過江南。’嘗有人客捨壁間見此詩,莫知誰作。或雲鄭兵部仲賢也,然集中無有。好事者或填入樂府。仲賢當前輩未貴杜詩,獨知愛尚,往往造語警拔,但體小弱,多一律,可恨耳。歐陽文忠公稱其《張僕射園中》一聯,以為集中少比。其詩雲:‘沙暖鳬鷖行哺子,蹊深桃李臥開花。’(“其詩雲”下十七字原無,今據徐鈔本、明鈔本校補。)恐公未嘗見其全編。大抵仲賢情緻深婉,比當時輩流,能不專使事,而尤長於絕句。如‘一夜西風旅雁鞦,背身調鏃索徵裘,關山落盡黃榆葉,駐馬誰傢唱石州。’又‘江雲薄薄日斜暉,江館蕭條獨掩扉,梁燕不知人
評分
☆☆☆☆☆
關於曆史學方嚮的好書,值得一讀!
評分
☆☆☆☆☆
評分
☆☆☆☆☆
聯想Thinkpad E520
評分
☆☆☆☆☆
楊寬(1914-2005),原上海市博物館館長兼光華大學曆史係教授,1953年任復旦大學曆史係教授,1960年轉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副所長,1970年始專任復旦大學教授。著有《中國上古史導論》、《中國曆代尺度考》、《西周史》、《古史新探》、《中國古代冶鐵技術發展史》、《中國古代陵寢製度史研究》、《中國古代都城製度史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