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飽經滄桑的韆年帝國,曆經無數場戰爭、叛亂、分裂、宮鬥、宗教衝突,以及匈人、阿拉伯人、十字軍、濛古人和土耳其人帶來的亞歐大碰撞;
◎這是一個孕育瞭君士坦丁堡、東正教、俄文字母,乃至歐洲文藝復興的偉大文明;
◎沒有拜占庭,我們的世界就不會是如今的樣子!
1. 拜占庭帝國興衰的韆年曆史,“歐洲中世紀三部麯”之三。對於中世紀歐洲,你的印象是否還停留在《魔戒》和《冰與火之歌》的虛構世界裏?《拜占庭帝國》讓我們觸摸到一個真實的中世紀歐洲。這是中世紀歐洲zui為莊嚴的一麵:驕傲的城市君士坦丁堡、一座傳續韆年的皇帝之位,以及它們見證的無數榮耀、戰事、叛亂、分裂、宮鬥……拜占庭帝國的曆史貫穿瞭整個歐洲中世紀,是這個時代zui完整的寫照。
2. 這是風雲激蕩的歐亞碰撞史,以及飽經內憂外患的中世紀歐洲。韆百年來,帝國英勇迎戰著來自四麵八方的挑戰者,在匈人、阿拉伯人、十字軍、濛古人和土耳其人的多次衝擊下屹立不倒。化用羅馬史學傢愛德華?吉本的話來說,如果沒有拜占庭帝國,匈人、阿拉伯或者濛古大軍會幾次橫掃歐洲,穆斯林的宣禮將在英國牛津的尖塔上迴響。
3. 英語世界著名曆史播主拉爾斯?布朗沃思的萬眾矚目之作。布朗沃思是互聯網曆史上zui早的曆史播主,十餘年來在英語世界有無數忠實聽眾。《拜占庭帝國》長期位居美國曆史榜前列,再度演繹布朗沃思的史上第yi個曆史播客“拜占庭十二帝”:個性鮮明的人物描寫,扣人心弦的情節呈現,精湛的講述技巧,把曆史故事講得像小說一樣精彩。
公元5世紀,在數十年外族入侵的腥風血雨中,羅馬帝國西麵的一半崩解瞭。但是這個時候,東羅馬帝國(或稱拜占庭帝國)的生命纔剛剛開始,它將羅馬帝國的文明與榮耀又守衛瞭一韆年,親眼見證瞭羅馬帝國的落日,並親手帶來現代世界的黎明。
在它的漫長曆史中,拜占庭帝國經曆瞭多次大起大落。它經曆過君士坦丁、狄奧多西、巴西爾二世、科穆寜等明君的輝煌時代,也時常陷入軍閥割據、外族入侵的黑暗時代。它矗立在歐、亞、非三大洲的交叉路口,一韆年來這裏發生瞭一次又一次東西文明大碰撞:匈人入侵,西羅馬帝國崩潰,阿拉伯帝國崛起並建立伊斯蘭世界,基督教分裂為天主教和東正教,十字軍數次東徵,濛古騎兵橫掃歐亞,土耳其帝國興起……拜占庭迎戰著來自四麵八方的挑戰者,主宰著一片以君士坦丁堡為核心的廣袤的東正教世界,其鼎盛時代的影響範圍覆蓋瞭如今的土耳其、巴爾乾半島、烏剋蘭、俄羅斯西南部、南意大利和非洲地中海沿岸。
但是,拜占庭最終失掉瞭這個世界。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軍隊攻陷,偉大的拜占庭帝國滅亡瞭。它留給後世的遺産是永恒的。從啓發瞭歐洲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的珍貴典籍,到被俄羅斯完整繼承下來的東正教和西裏爾字母係統,再到韆古名城伊斯坦布爾,拜占庭的遺産已經深深影響瞭世界的發展進程。可以說,沒有拜占庭帝國,我們的世界一定不會是今天的樣子。
拉爾斯·布朗沃思,英語世界公認zui會講曆史故事的作傢之一,著名播主、作傢、教師,創立瞭zui早的曆史播客“拜占庭十二帝”。蘋果公司認為,“拜占庭十二帝”是使其播客風格得以形成的50個播客之一。目前,布朗沃思一直更新著他的曆史播客,擁有大量的忠實聽眾,並且在美國一所教會大學擔任曆史係主任。
《紐約時報》贊譽布朗沃思是“一位傑齣的曆史普及作傢”。他著有暢銷曆史作品《諾曼風雲:從蠻族到王族的三個世紀》《維京傳奇:來自海上的戰狼》和《拜占庭帝國:拯救西方文明的東羅馬韆年史》。書中的筆法延續瞭他播客中引人入勝的敘事風格和性格鮮明的人物描寫,都曾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
妙趣橫生地描繪齣一個被現代西方文明充分繼承,但卻始終忽視的文明。讀罷本書,你將會對拜占庭帝國肅然起敬。
——湯姆·霍蘭(Tom Holland),《波斯戰火》《盧比孔河》作者
這正是我曾經希望在學校裏學到的曆史——節奏明快、高潮迭起的故事,涵蓋瞭一韆年的層齣不窮的政治紛爭、傑齣領袖、無能昏君、宗教分裂,以及騷亂與屠殺。一幅生動的曆史長捲,描繪瞭一個為我們留下豐富遺産的逝去時代。
——馬剋·潘德格拉斯(Mark Pendergrast),曆史學者
拉爾斯·布朗沃斯是一個天纔作傢,他的熱情是會傳染的;心狠手辣的皇後、詭計多端的宦官、重見天日的希臘文獻和拜占庭傳說,統統鮮活起來。沒有拜占庭,我們的世界就不會是如今的樣子——拉爾斯·布朗沃斯引人入勝的講述配得上帝國曾經的熱情與活力。
——貝塔尼·休斯(Bettany Hughes),曆史學傢、知名主持人
在《拜占庭帝國》中拉爾斯·布朗沃斯展現齣一名小說作傢對人物的把握能力,描繪齣那些栩栩如生,卻並不為人所熟知的拜占庭曆史人物形象。不過,拉爾斯作為一個曆史研究者的天賦也同樣閃亮,他所展現的拜占庭宮廷鬥爭、陰謀叛亂和戰爭,無不精彩明晰。
——斯蒂芬·普萊斯菲爾德(Steven Pressfield),曆史作傢、好萊塢編劇
地圖……VII
引言……XV
序言 羅馬根源……XX
第一章 戴剋裏先革命……1
第二章 君士坦丁和教權統治……13
第三章 異教反擊……33
第四章 蠻族與基督徒……46
第五章 西方的可怕謠言……57
第六章 羅馬衰亡……65
第七章 查士丁尼大帝崛起……77
第八章 尼 卡!……83
第九章 建築與將軍……94
第十章 耶爾森氏鼠疫杆菌……116
第十一章 波斯戰火……130
第十二章 戰爭之地……147
第十三章 偶像破壞者……156
第十四章 帝國崩潰……165
第十五章 形勢逆轉……178
第十六章 馬其頓王朝的榮耀……189
第十七章 傑齣的覬覦者……202
第十八章 死亡與叔侄繼承……218
第十九章 巴西爾二世……234
第二十章 荒謬進行麯……248
第二十一章 科穆寜復興……259
第二十二章 基督徒的血光之災……282
第二十三章 流亡帝國……294
第二十四章 晚霞絢爛……306
第二十五章 不朽的帝王……323
結語 拜占庭餘暉……339
參考文獻……344
君士坦丁堡曆代帝王年錶……347
緻謝……351
【第三章 異教反擊】
從君士坦丁的時代開始,他們就自稱為羅馬人,當1123 年之後君士坦丁堡最終覆滅時,他們仍然自稱為羅馬人。在337年5 月22 日的那個晚上,他們意識到君士坦丁31 年的統治走到瞭盡頭。自從奧古斯都時代以來,他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開啓瞭時代轉變的新篇章。基督教開始打響瞭對抗異教,占據帝國靈魂地位的第一戰,但這場戰爭還遠遠沒有結束。
盡管君士坦丁作為基督教的保護者聲名遠揚,在他死後留下的卻絕非基督教世界。嚴格意義上來講,羅馬帝國從官方而言仍舊是一個異教國傢,政府也繼續劃撥資金去維護古老宗教的神廟和保護神職人員。君士坦丁所做的隻是將基督教閤法化,但從一開始就非常清楚的一點是,新的信仰纔是未來時代浪潮的走嚮。帝國有許多人目睹這種全新信仰迅速發展而感到恐懼,作傢和曆史學傢們也同樣哀嘆著傳統價值觀的衰落。古老的神明韆年以來都是羅馬人民的精神信仰,倫理學傢們也嚴肅地警告,隻有災難來臨纔能讓這全新的宗教受到打擊。盡管教會擁有很多信徒,但神廟依然擠滿瞭信眾,很多人都在祈禱真神能夠獲得勝利,將帝國從基督教的影響下拯救齣來。君士坦丁駕崩僅僅過瞭24 年,新的領導者就誕生瞭。
這一切可謂曆史上的奇聞逸事,最後一位異教皇帝卻是帝國首個基督教朝代的一員。君士坦丁很少花心思考慮誰來繼承他的皇位,這或許也不會讓人感到多麼吃驚。他像往常那樣全神貫注地思索著自己葬禮的具體細節,但卻並不費心思考皇位繼承人的歸屬。他的三個幸存的兒子(很遺憾,三個人都缺乏創造性的纔能,他們都以君士坦丁自己名字的不同形式命名)都認為自己能繼位稱帝,結果就是帝國陷入尷尬的三分天下的境地。君士坦提烏斯二世是三個兒子中最有纔能的,他采取瞭先發製人的手段,殺死瞭所有和父親流著相同血液的其他親屬,隻留下瞭堂弟尤利安,隻是因為他認為這個年方五歲的幼童不會對他構成什麼威脅。
這場屠殺確實阻止瞭兄弟間的權力繼續分裂,然而,雖然帝國麵積廣大,也沒有大到能夠同時容納三位帝王的地步,他們幾乎是立刻開始互相殘殺。他們從小生長在奢靡的宮廷之中,身邊圍繞的是大群侍從,從齣生開始就因為各種繁文縟節而疲憊不已。宮廷中有大批的導師教育這些孩子,他們耳邊充斥的是官妓的調笑言語,確實沒有什麼時間和機會去發展手足之情,退一步而言,這也就導緻瞭一種令人頭疼的傢族關係。三年之內,三人中的長兄侵入瞭三弟的領土,帝國再次陷入內亂紛爭之中。
當君士坦丁的兒子們忙著互相殘殺時,他們的堂弟弗拉維烏斯·剋勞狄烏斯·尤利安努斯,即為人所熟知的“叛教者”尤利安,在事實上的軟禁中度過瞭童年時代,整日閱讀希臘和羅馬的典籍。尤利安的性情冷靜嚴肅,是一位學者,他對安逸的流放生活完全沒有任何不滿,也沒有加入他傢族危險的皇位爭奪遊戲中的意願。19 歲這一年,尤利安成功獲得允許在各地遊曆,繼續鑽研學問,其後的四年中,從帕加馬到以弗所,尤利安遍訪偉大先哲的故地,沉浸在業已消失的古代世界的魅力之中。在到達著名的雅典學院的時候,他選擇秘密放棄基督教信仰,轉而信仰一種異教學派,名為新柏拉圖派哲學。他錶麵上對基督教十分虔誠,小心翼翼地隱瞞著自己叛教的事實,他嚮自己憂心忡忡的老師再次保證他的信仰不可動搖,一如既往,同時卻陷入瞭強烈的異教狂熱之中。
尤利安青年時代的遊曆突然陷入瞭中斷。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的兄弟全部去世後,他統一瞭羅馬帝國,自己作為最高統治者,但他發現帝國樹敵眾多,憑自己一個人的力量難以抵抗。在他鞏固權力的時候,傢族就成瞭威脅,隻有兩個辦法——盡快將他們斬草除根,或讓他們保持中立。但既然他已經登上瞭皇位,繁重的國傢事務也壓得他喘不過氣來,看上去此時此刻血統纔是最佳的證明忠誠的方式。蠻族已經越過高盧地區,必須有人去阻止他們的腳步,但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因為要對付波斯而分身乏術。在他的傢族內部尋找閤適人選去完成任務顯得十分尷尬,因為他已經將傢族中任何可能的威脅都誅殺殆盡,但此時此刻還有一位閤適的人選。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希望尤利安能夠不計前嫌,因此召喚他的堂弟來到米蘭。
尤利安希望的是隱居世外,一心嚮學,但一位皇帝的召喚顯然很難拒絕。他隻用短短的時間遊覽瞭特洛伊古城遺址,就心懷忐忑地來到瞭他的堂兄麵前。上一位齣現在君士坦提烏斯二世麵前的傢族成員已經被下令處死瞭,當聽說他的命運時,尤利安實在難以預料他所要麵臨的境況。之後他被賜予愷撒的頭銜,這位曾經的學者被派到高盧地區去鎮壓萊茵河地區的叛亂。他要去完成這一艱巨的任務,而跟隨他的隻有360 人,他“隻知道如何祈禱”,根本不懂得如何打仗。
尤利安本人確實並非一位齣色的指揮官。在這方麵他算得上束手無策,笨手笨腳,他還從來沒有領導過彆人,宮廷上下都認為他懵懂西羅馬帝國的混亂甚至讓君士坦提烏斯二世這樣身經百戰的領導者都感到無從下手,這一點很多年來已經得到瞭證明。對於這位嚴肅、內嚮的新愷撒,所有人都不抱什麼希望。
穿上並不閤身的盔甲,這位從前的學者收起瞭他的書本,在355 年的12 月1 日,踏上瞭希望渺茫的徵途。齣乎所有人的意料,尤利安事實上是一位非常智慧的將領。在五年的徵戰之中,他平定瞭高盧省,釋放瞭兩萬名哥特囚犯,將蠻族趕齣國境,甚至四次跨過萊茵河,徹底擊潰瞭阿勒曼尼人。尤利安將俘虜的日耳曼君主捆綁押至君士坦丁堡,然後帶著大勝的戰績在鼕天時退迴瞭巴黎地區。
自然,君士坦提烏斯二世並不希望看到尤利安繼續高奏凱歌。在離開都城的時候,尤利安還是一個頭腦天真的學生,一個安靜的、毫無威脅的年輕人,飽受朝廷上下的嘲諷,但如今他已經蛻變成瞭一位能徵善戰的將領和執政官,在軍隊和人民中都深受愛戴。他並沒有任何不忠之處,但君士坦提烏斯二世一生中已經見過瞭太多覬覦王位的陰謀者——起初是按兵不動,接著就發動叛亂。對於這種事,未雨綢繆纔是上上策。君士坦提烏斯聲稱需要尤利安的資金和軍隊去攻打波斯,因此寫信要求堂弟行使愷撒權力,嚮高盧地區徵稅,並且馬上貢獻齣一半軍隊去攻打波斯。
皇帝的信件在359 年鼕天到達瞭尤利安手中,受到瞭恭敬的迎接,但同時也遭到瞭質疑。尤利安手下的大部分士兵都明確地錶示他們從未遠行至東方參戰,而且需要行軍幾韆英裏,在他人的麾下齣生入死,同時自己的傢人卻暴露在蠻族的覬覦之下,這樣的不安想法引發瞭暴亂。尤利安的軍隊整夜都圍在他的宮殿之外,並且高呼他為奧古斯都,請求他起來反抗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在聲稱接受瞭來自宙斯的神諭之後,尤利安最終同意瞭。按照古老的日耳曼習俗,他的軍隊將自己的國王抬起,放在盾牌之上,然後發齣粗啞的呼喊,這一切將羅馬帝國再次分裂為兩派。
世界的分裂並沒有持續太久。尤利安的行動顯然意味著戰爭,因此他正式放棄瞭作為基督教徒的掩飾,打算重新恢復異教信仰。這種爆炸性的叛教言論傳播到瞭整個西羅馬,但卻沒有傳到塔爾蘇斯,君士坦提烏斯此時正身患重病,在此處休養。尤利安為他的叛亂做齣瞭十分完美的規劃。君士坦提烏斯對堂弟的新信仰根本一無所知,因此十分寬宏地將尤利安定為他的繼任者,同時遣散瞭自己的醫生。幾天之後,這位四十歲的皇帝駕崩瞭,異教重新占據瞭羅馬帝國的統治地位。
當得知自己堂兄駕崩消息的時候,尤利安正在亞得裏亞海岸邊,他迴到首都的速度是如此迅速,以至於謠言傳說他的二輪戰車長齣瞭會飛的翅膀。當第一位齣生在君士坦丁堡的皇帝在12 月11 日迴到他齣生的城市的時候,受到瞭極為熱烈的歡迎。幾乎每一位居民都蜂擁到大街上,呼喊著尤利安的名字,用一位目擊者的話來講,“他好像是從天堂降臨到人間的”。元老院成員匆忙趕來嚮他道賀,小巷中擠滿瞭歡呼鼓掌的人民。他們中的大多數都隻是聽說過關於這位新皇帝的種種傳聞,有關他卓越戰績的故事從邊境逐漸傳播到瞭全國各地。他們第一眼目睹他昂首闊步前進在城市的大道上,就好像看見尤裏烏斯·愷撒本人將要歸來帶領這個帝國邁嚮新的黃金時代。
然而,坐在皇位上所看到的一切卻並沒有那麼美好。在這天光明亮的12 月裏,尤利安所看到的卻是到處都在滋生邪惡、放蕩和無法避免的衰敗。君士坦丁之子的統治似乎成為瞭賄賂、貪食和腐敗滋生的溫床,政府的官職可以十分方便地買賣,甚至軍隊也開始變得軟弱和懈怠。對財富的肆意炫耀展現齣華麗外錶下的腐朽,奢靡無度已經占據瞭社會的統治地位。
對於秉承保守主義思想的尤利安而言,並不難看齣帝國的種種弊端。奧古斯都曾經穿著樸素的長袍,謙稱自己為“第一公民”,而如今的皇帝們則穿著絲質的華麗衣袍,上麵點綴著寶石,身邊有大群宦官圍繞,周圍繚繞著熏香的煙霧,和他的人民漸行漸遠。曾經他們與自己的將領共商大計,徵服世界,現在他們則花上大量時間與廚師商議如何烹調精美菜肴。最嚴重的是他們已經拋棄瞭舊時羅馬的尚武傳統,榮耀和責任都被拋諸腦後,接受瞭基督教所宣揚的女性化特質,即寬恕和順從。不論皇帝和軍隊都變得軟弱無力。尤利安穿行在君士坦丁大皇宮中,大刀闊斧地開始改革,遣散瞭那些諂媚的侍從,解雇瞭上百名理發師、廚師、管傢和僕人,這些人曾經對曆任皇帝百般縱容。
然而,這些細枝末節隻不過是帝國開始衰亡的徵兆。真正讓尤利安感到擔憂的是基督教在帝國的全麵蔓延。宗教迫害顯然在過去沒有起到什麼作用,因此現在也就沒有任何必要。諸多爭端多年來已經讓基督教世界動蕩不已,他所要做的隻是推動基督教的內部分裂。為瞭展現自己寬容的美德,尤利安邀請所有被流放的基督徒迴到自己的傢中,坐下來圍觀阿裏烏派和尼西亞派彼此論戰不休。他確信異教相比基督教而言更加優越,如果給他的人民一個恰當時機,他們就會自發地迴歸異教信仰。很快,異教崇拜的禁令得到解除,帝國就此被分裂成兩派,神廟重新開放,大量的異教獻祭讓他的人民茫然不解,稱尤利安為“屠夫”。
然而這一切都於事無補。異教信仰已經是強弩之末,從前的信眾多半已經忘記瞭它,隻留下十分模糊的印象,國傢采取措施也無法促進異教的迴歸。尤利安失去瞭耐心,他決定親自施壓,宣布在公共機構任職的時候,異教信仰比基督教更加具有優勢。當這一措施也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時,他最終選擇瞭用暴力措施對基督徒進行鎮壓。在數名主教被私刑處死之後,皇帝逐步采取瞭更加強硬的手段,禁止在帝國的學校裏學習與基督教相關的內容。
當時大多數最優秀的哲學傢和教師都是基督徒,他們被剝奪瞭公民權利,這在社會各個階級都掀起瞭軒然大波。甚至尤利安的朋友也覺得他的手段過於極端,他手下的傳記作者,平時態度諂媚的阿米亞努斯·馬爾塞利努斯稱之為“極端嚴酷的手段,應該被永遠埋藏在曆史的塵埃之中”。但這些苛酷的政策如動物獻祭,或是通過譴責信勸說臣民恢復他們的異教信仰,似乎都沒有起到任何作用。這時就需要一些其他的手段瞭。
君士坦丁通過米爾維安大橋戰役的勝利讓整個帝國成功基督教化,尤利安認為他同樣可以通過一場大勝讓異教迴歸應有的地位。眼前最適閤的敵人自然是一直以來對羅馬虎視眈眈的波斯,如今他們正在進攻東羅馬的城市。對抗波斯的戰爭已經耽擱瞭太久。尤利安舉世聞名的伯父君士坦丁曾經希望能夠用一場對波斯的大勝來為自己輝煌的人生加冕,如今尤利安將要完成這一偉大使命,但不是為瞭保護基督教,而是為瞭將它徹底消滅。
公元362 年的春天,尤利安踏上瞭徵途,他戰略的第一個目的地是東部的繁華城市安條剋。當他到達安條剋城時,當地的人民對他錶示瞭熱情歡迎。見慣瞭帝國宮廷的華貴奢靡,他們對這位作風簡樸的皇帝感到十分失望,而他無休無止地公開批判當地人民缺乏信仰也讓他們感到厭煩。然而,聲望的驟然下滑和大眾的抱怨之聲卻對尤利安毫無影響,他繼續全力準備復興異教信仰。他派齣瞭信使到特爾斐,嚮那裏的祭司請求神諭。特爾斐是羅馬帝國最為著名的神諭之地,幾韆年來那裏的祭司將月桂樹葉嚼碎,然後吸收它的熏香,藉此傳播阿波羅的神諭,這一手法已經流傳韆年之久,但此時古代世界已經消逝,神諭給齣的答案也是流傳下來有記載的最後內容。“告訴皇帝,”祭司說,“那恢宏的建築將會傾塌,水泉也將就此乾涸。神的一切都不會留存於世,沒有遮蔽,沒有覆蓋。在他的手中,預言的月桂花將不再綻放。”* 對於一心想恢復異教帝國的尤利安而言,這也是一篇頗為閤適的墓誌銘。
然而,皇帝仍然固執地拒絕放棄。如果異教信仰無法恢復,基督教也同樣必須被摧毀。基督曾經預言,猶太教神廟直到時光的盡頭纔會得以重建,為瞭反駁基督的觀點,證明他作為先知犯下的錯誤,尤利安下令重建猶太神廟。工程很快開始,但一場地震(基督教典籍之中記述為“巨大的火球”)將地基破壞,迫使驚恐萬分的監工放棄瞭這項工程。情勢日益緊張,安條剋沉浸在充滿煽動性的氛圍之中。當皇帝親臨,拜謁安條剋最為著名的阿波羅神廟時,事態也沒有得到緩解。當得知一名基督教殉道者被安葬在當地的管轄區內時,尤利安感到不安,因此強硬地下令將死者屍體從墓中掘齣。憤怒的暴動席捲瞭整個城市,在逮捕和處死瞭數位基督教煽動者之後,情勢纔得到緩解。幾周之後,一名異教崇拜者將燃燒的蠟燭留在無人照管的神廟之中,導緻整個建築燃起大火,最終被燒成灰燼。
尤利安對城市裏的基督教群體引發的衝突加以嚴厲斥責,他下令關閉基督教教堂,將基督徒用來禮拜的金盤充公,用來充作軍費。此時,城市已經到達瞭發動叛亂的邊緣,他甚至失去瞭自己的異教徒臣民的支持。人民在街頭巷尾公然嘲笑這位國王的大鬍子和反基督教的舉措,兩派的人民逐漸站到瞭統一戰綫,衝突一觸即發。最終,363年的3 月,尤利安的大軍整裝待發,讓每個人感到無限欣慰的是,他下令嚮東進軍。
對波斯的戰爭甚至在正式開戰前就已經明顯露齣瞭悲劇的預兆。理想主義的年輕皇帝決心不計任何代價,用一場徒勞無用的戰爭來恢復業已消逝的異教榮光。這一切看起來都是個徹底的錯誤,但尤利安固執地一意孤行。波斯人並沒有進行什麼像樣的抵抗,他們竭盡全力地避開拜占庭大軍的行軍路綫,但當地的河水分流,洪水阻斷瞭大軍的去路,在尤利安到達波斯首都泰西封時,正逢盛夏。尤利安的高盧軍隊不適應如此炎熱的天氣,泰西封的高牆也必須經過長期的包圍纔能被攻下。大軍承受著如火驕陽的炙烤,同時敵軍不斷地突襲,波斯大軍主力即將到達的傳言,這一切都迫使尤利安無奈地放棄瞭這次進攻。
10 天之內,大軍緩慢後撤,同時不斷地被迫與敵人進行小規模戰鬥,他們的敵人變得越發英勇無畏。之後,在6 月26 日早晨,波斯大軍突然發動瞭進攻。尤利安錶現齣瞭一貫的英雄氣概,從軍帳裏衝齣來,衝進敵人的重重包圍奮勇作戰,甚至來不及穿好他的鎧甲。在戰場的混亂之中,他被一支長矛刺中瞭。他的部下衝到他倒下的地方,將他帶迴瞭營帳。長矛刺穿的地方很快湧齣瞭大量鮮血。傷口經過瞭葡萄酒的仔細清洗,但長矛的尖端已經刺穿瞭他的肝髒,尤利安知道他自己活不久瞭。在帳篷裏,外麵的喊殺聲已經逐漸停息,他閉上瞭眼睛,停止瞭戰鬥。尤利安用手捧起一鞠自己的鮮血,將血灑嚮空中,朝著太陽。傳聞他死去時,曾經喃喃自語:“你們打敗瞭我,加利利人!”
這句話比垂死的皇帝所能想到的更加具有遠見。古老的宗教已經解體,組織混亂,是文化精英階級纔歡迎的“文物”。它無法與基督教啓迪大眾心靈和思想的意義相提並論,舊宗教復雜的神明體係和繁文縟節對於團結虔信教眾而言也起不到什麼作用。在活著的時候,尤利安未能改變這一切——這個他青年時代深愛的舊世界已經變成瞭明日黃花。懷著無望的浪漫主義和令人嘆息的固執,這位皇帝耗盡瞭畢生的能量和想象力,試圖恢復一種已經奄奄一息的宗教,甚至以帝國未來一韆年的統治權作為代價,確實是不甚明智的。羅馬和它的多神論時期已經成為過去,甚至尤利安的異教臣民也為他無休止的獻祭感到睏惑不解。他們其中的一位冷淡地錶示:“或許他還是死瞭比較好,如果他從東方迴來瞭,很快用來獻祭的牲畜就不夠用瞭。”
非常諷刺的是,尤利安的遺體運迴瞭塔爾蘇斯,這裏也是聖保羅的誕生地,最後一位異教皇帝在這裏安息,他的宏圖大誌未能完成。尤利安的死也宣告君士坦丁一脈的血緣就此斷絕,奧林匹斯山上的諸神化作牆壁上精美的馬賽剋和宮殿地闆上光怪陸離的圖案,供空虛無聊的皇帝欣賞取樂。
然而,古代世界規模巨大的異教典籍卻並未隨之消失。這些文化在羅馬世界十分根深蒂固,滋養瞭那些智慧的思想,也絕不會徹底隱沒在曆史的塵埃之中。未來屬於基督教世界,但沒有人認為羅馬能夠輕而易舉地完全拋棄古代世界的過去。與他們的西方鄰人不同,早期的拜占庭教會神父意識到瞭異教哲學的益處,他們認為這些哲學包含著極有價值的觀點,他們通過謹慎地閱讀,對這些典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在曆史的長河中,拜占庭的所有學院,從君士坦丁堡到著名的雅典學院,都保留及研究著這些古代文獻,甚至聖父學院還教授包括古代世界文學、哲學和科學典籍在內的課程。這一切與西羅馬帝國形成瞭鮮明的對比,西羅馬由於蠻族入侵對文明造成瞭嚴重破壞,與古代世界過往的聯係已經中斷。不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實力上,未來都屬於東羅馬;從現在起,世界將為拜占庭帝國所掌控。
……
【引言】
我初次接觸到有關拜占庭的故事是在長島北岸一片風光宜人的鹽沼灘上。當時我在此處稍歇,閱讀一本名字簡單扼要的書——《最後的羅馬帝國》,準備追溯那些耳熟能詳的內容,黑暗時代的文明沒落、野蠻橫行。然而,閑適地倚靠著我最喜愛的樹木,我恍然發現自己眼前浮現齣一幅絕美畫捲,繪滿瞭栩栩如生的曆代帝王,喧嘩躁動的蠻荒部族,那些自立為羅馬皇帝的人們,直到許久之後帝國衰亡,化為塵土。恍然間,這一切顯得那樣熟稔,又那樣遙遠;羅馬帝國,某種意義上拯救瞭黑暗時代,點燃瞭傳統世界的文明之光。有關它的曆史似乎時常占據頭版頭條。希臘- 羅馬文明締造的基督教- 猶太教共存的社會危機四伏:移民遷徙,政教鬥爭,以及來自伊斯蘭世界好戰部族的威脅。在這個社會裏,窮人希望富人多繳稅,富人四處投機倒把,冗贅的官僚機構試圖在其中尋求平衡,在不引起眾怒的前提下大發橫財。
然而,拜占庭同時帶給我們驚人的陌生感,充滿誘惑,卻又與現代世界格格不入。神職人員屹立於國傢頂端,高高在上,皇帝站上瞭聖壇,對布道大加抨擊,吹毛求疵的神學理論引發瞭大街小巷的暴動。滲透現代社會的民主概念會讓拜占庭大驚失色。拜占庭社會奠基於3世紀的動蕩和暴亂,地方上暴動四起,皇帝隻能孤注一擲,力保皇位。民主,意味著眾生平等,這將會嚴重動搖拜占庭等級森嚴、組織有序的社會,帶來永無休止的內戰噩夢,這也是所有人民力圖避免發生的。不過,拜占庭的人民也並非極權社會壓迫下的絕對囚徒。地位低下的窮苦農民和孤寡婦女都能在皇權之下尋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同樣,一位地位低微的馬其頓農民最終一步登天,成為拜占庭最偉大的統治者,將廣闊國土擴張至幾乎包圍整個地中海地區。他的繼任者監管著一個宗教傳統根深蒂固的社會,同時這個社會又擁有世俗的教育體製,將自身視為江河日下的國傢中文明之光的守衛者。如同拜倫勛爵的著名論斷,他們是“三核閤並”:羅馬的肉體,希臘的思想,以及神秘主義的靈魂。
在眾多定義之中,這一條可謂齣類拔萃,一部分原因是“拜占庭”這個術語是完全現代化的發明創造,因而為這個帝國下定義顯得愈發難於登天。我們所謂的拜占庭帝國事實上是羅馬帝國的東半部分,從323 年君士坦丁堡的建立到11 個世紀之後的陷落,其人民始終自認為是羅馬帝國的子民。大部分時間內,他們的鄰居、盟友和敵人也都持同樣的觀點;當穆罕默德二世徵服君士坦丁堡時,他自號為羅馬的愷撒大帝,認為自己是作為奧古斯都的直接繼承者統治此地。隻有啓濛時代的學者們相對偏好將他們的根源歸於古希臘和古羅馬,拒絕承認東部帝國的“羅馬”之名,而是將之命名為拜占庭——君士坦丁堡的古代名稱。對他們而言,“真正的”帝國已經隨著末代西羅馬帝國皇帝的退位在476 年宣告終結,君士坦丁堡“冒名頂替者”的曆史,不過是超過一韆年的蠻族墮落、腐化和衰落的曆史罷瞭。
不過,西方文明的繁榮有極大一部分都要歸功於這座博斯普魯斯海峽上飽受鄙夷的城市。超過一韆年的時間裏,這座都城佇立於此,作為東方偉大的堡壘,守護著新生的、混沌的歐洲世界,之後,自詡的世界徵服者們前僕後繼地對這城牆發起瞭進攻。如果拜占庭帝國不曾存在,進攻的伊斯蘭大軍將會在7 世紀橫掃歐洲,同時像吉本所思考的那樣,穆斯林的宣禮將在牛津的尖塔迴響。然而,拜占庭所帶來的饋贈並不僅限於軍隊的力量。當文明的光輝在遙遠的西方愛爾蘭修道院逐漸暗淡之時,文明的火種卻在君士坦丁堡的土地上熊熊燃燒,時而蓬勃,時而平緩,但卻始終燃燒不滅。拜占庭最偉大的皇帝,查士丁尼大帝,帶來瞭羅馬法——時至今日大多數歐洲國傢的法律基礎,工匠們創造瞭拉韋納輝煌絢麗的馬賽剋鑲嵌藝術,以及聖索非亞大教堂的輝煌建築,學者們為我們帶來耀眼的希臘和拉丁經典,這些經典在西方的黑暗時代幾乎被徹底湮滅。
假設我們將這些成就全部歸功於拜占庭,也就等於迴避瞭一個問題——為何這個帝國會被後人如此長久地忽略?羅馬帝國的東、西兩部分四分五裂——先是文化,其次是宗教,隨著彼此日益疏遠,隔閡也隨之産生。基督教不過是掩蓋矛盾,維係關係的錶麵虛飾。然而到瞭1054 年,當教會分裂為基督教和東正教兩部分時,東、西兩方都意識到,彼此的聯係是如此微弱,隔閡又是如此深刻。十字軍東徵將雙方的裂痕擴張到最大化,激起東方長久以來的怨恨情緒,以及西方爆發的嘲諷聲音。當拜占庭的殘餘勢力嚮伊斯蘭入侵者屈服之時,歐洲正重整旗鼓,掉轉風頭,對自身的勢力增長和蓬勃發展抱有十足的信心。雙方彼此衊視,導緻拜占庭長久以來陷入一片混亂濛昧之中,而這本身是毫無意義的,正因此,那些曾經受過帝國庇護的人許多個世紀以來早已經忘記瞭它的存在。
大部分曆史課上都不會提到拜占庭文明——誕生瞭西裏爾和墨索迪烏斯的智慧啓迪,約翰·奇米斯基斯一世的不朽光輝,或者是尼斯福魯斯·福卡斯的徵服偉業。羅馬帝國的巨幕最終伴隨著最後一位西羅馬帝國皇帝謝幕而落下,希臘英雄主義的傳說也終結於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然而,德拉加塞斯在1453 年的那片戰場上屹立不倒,貝利薩留在羅馬的城牆前也未曾膽怯,他們依然充滿英雄氣概。自然,我們對他們的感激和崇敬之情溢於言錶。
本書是作者的初次嘗試,希望能夠改變現狀,為那些沉默已久的人們振臂一呼。這本書的目的是激起讀者的興趣,將拜占庭曆史的長河呈現在讀者眼前,使他們能夠盡一己之力去瞭解領會東、西兩個帝國的曆史。遺憾的是,本書在精確性和詳盡性上,都存在諸多不足。期望簡單的一本書就能夠囊括超過一韆年的漫長曆史絕無任何可能,那樣的話也未免太過冗長。為瞭保護那些被遺棄不顧的珍貴史料,我隻能聲明,更多有關拜占庭帝國的輝煌曆史都等待著人們去發現。
本書通篇采用的是拉丁語,而非希臘語名稱——如君士坦丁(Constantine,而非Konstandinos),因此讀者能夠對這些名詞更加熟悉,更符閤大眾的胃口。此外,我采取瞭一種具有個人強烈風格的口吻去敘述故事,因為拜占庭曆史的中心也就是帝王的曆史;很少有社會能夠像東羅馬帝國那樣達到高度的中央集權。皇位上端坐的那個人同時也一隻腳跨進瞭天堂,君權神授的皇權製度令皇帝的每一個微小決定都深刻影響著哪怕社會最底層人民的一舉一動。
我相信,這本書能夠喚醒人們對於這一領域的興趣,而這一領域在西方的正統經典中缺失已久。我們與拜占庭帝國同享一脈相承的文化體係,也能從中學到振聾發聵的曆史教訓。拜占庭帝國,也就是東羅馬帝國,正是我們今日社會的主要締造者,而且,如果更加積極深入地去研究這段曆史,故事也會變得更加耐人尋味。
用瞭疊加券比較劃算,就是買的多瞭來不及看,先囤著慢慢看,快遞很好,包裝也很好
評分用最爽的滿減券購入,心情很不錯。拿到書一看,那個包裝盒子實在沒用。翻瞭翻內容,感覺還行,就是沒插圖,有點小失望。總之,謝謝五月底的活動,每年這時候屯點書,很滿意。
評分一口氣買瞭十來本甲骨文係列,慢慢看。印刷質量不錯,端起來翻書的感覺很好。
評分此用戶未及時評價,係統默認好評。
評分 評分本書再度演繹布朗沃思的史上第一個曆史播客“拜占庭十二帝”:個性鮮明的人物描寫,扣人心弦的情節呈現,精湛的講述技巧,把曆史故事講得像小說一樣精彩。
評分京東搞活動,得瞭大便宜,實惠的,2000韆多塊的書隻花瞭700多真的是閤算,買點放書櫥裏裝裝逼!——————
評分前幾天讀瞭希臘史,感覺必須讀一度拜占庭史,纔更全麵。
評分在它的漫長曆史中,拜占庭帝國經曆瞭多次大起大落。它經曆過君士坦丁、狄奧多西、巴西爾二世、科穆寜等明君的輝煌時代,也時常陷入軍閥割據、外族入侵的黑暗時代。它矗立在歐、亞、非三大洲的交叉路口,一韆年來這裏發生瞭一次又一次東西文明大碰撞:匈人入侵,西羅馬帝國崩潰,阿拉伯帝國崛起並建立@世界,基督教分裂為天主教和東正教,十字軍數次東徵,濛古騎兵橫掃歐亞,土耳其帝國興起……拜占庭迎戰著來自四麵八方的挑戰者,主宰著一片以君士坦丁堡為核心的廣袤的東正教世界,其鼎盛時代的影響範圍覆蓋瞭如今的土耳其、巴爾乾半島、烏剋蘭、俄羅斯西南部、南意大利和非洲地中海沿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