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文學大師榖崎潤一郎傑齣代錶作,惡魔主義文學的不二經典
★翻譯傢鄭民欽譯本,低迴婉轉,細膩動人
★榖崎潤一郎三則名篇全收錄,東方古典文化與唯美主義完美結閤
★山口百惠、三浦友和主演同名電影
★精裝典藏版本,附贈版畫四聯書簽
內容簡介
《春琴抄》收錄榖崎潤一郎代錶作《春琴抄》《癡人之愛》《各有所好》。
《春琴抄》中,學徒佐助侍奉商人之女春琴,隨她學藝,兩人産生瞭感情。但春琴跋扈任性,始終將佐助當作僕役。佐助不僅對此毫無異議,後來春琴被毀容,他甚至自己刺瞎雙眼,隻求永遠保留心中春琴的美麗形象……
《癡人之愛》中,青年讓治本想培養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將十五歲的少女娜奧密留在身邊。娜奧密長大後,美麗任性、揮霍無度,並不是他想要的模樣,卻仍然令他不可自拔……
《各有所好》中,在丈夫斯波要的默許下,妻子美佐子與旁人發生瞭婚外戀情。兩人有意要結束婚姻,卻都想逃避責任,誰也不肯先走齣打破睏局的那一步……
作者簡介
榖崎潤一郎(1886-1965),日本文學大師。著有長篇小說《細雪》,中篇小說《春琴抄》《瘋癲老人日記》《鑰匙》,短篇小說《刺青》,隨筆《陰翳禮贊》等。
鄭民欽,翻譯傢,學者。現任教於日本城西國際大學人文學部。譯有《東京人》《春琴抄》《瘋癲老人日記》《奧州小道》《政治少年之死》《源氏物語》等。
精彩書評
★《春琴抄》是一部難以言喻、唯有嘆息的名作。
——川端康成
★榖崎潤一郎的小說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描寫傳統道德、觀念、理性乃至於生命自然規律對於情欲的壓抑,以發現人的天性、人本能的東西。
——葉渭渠
★榖崎潤一郎親手開拓瞭現代文壇一個不曾有人涉足的藝術領域。
——永井荷風
目錄
春琴抄
癡人之愛
各有所好
精彩書摘
在春琴去世十幾年之後,佐助纔對身邊的人談起他失明的經過,這纔終於知道瞭當時事情的詳細真相。原來春琴遭到歹徒襲擊的那一天晚上,佐助和平時一樣,睡在她閨房隔壁的房間裏。他聽見響聲,便醒過來,常明燈已經熄滅,在一片漆黑之中,聽見隔壁傳來的呻吟聲。佐助驚愕地蹦瞭起來,先點上燈,然後提著紙燈籠來到屏風那邊的春琴鋪位前,藉著昏暗的紙燈籠映照在金色屏風上反射的朦朧光影,環視一遍室內的樣子,覺得並不淩亂,隻是在春琴的枕邊扔著一把鐵壺。春琴靜靜地仰臥在被褥裏,不知何故,卻在呻吟著。佐助起先以為是春琴在做噩夢,叫道:“師傅!你怎麼啦?師傅!”便走到她的枕邊,想把她推醒。就在這時,他不由自主地“啊!”地叫瞭一聲,雙手捂住兩眼。隻見春琴的呼吸異常痛苦,她說道:“佐助,佐助,我的臉被毀得不成樣子瞭,你彆看我。”她一邊掙紮著身體,一邊拼命地揮舞雙手,試圖把臉蓋住。佐助說道:“師傅,你放心吧。我不看您的臉,我已經把眼睛閉上瞭。”說罷,把紙燈籠移到遠處。春琴聽後,情緒鬆弛下來,卻一下子昏迷過去。後來她在昏昏沉沉之中一直像是夢囈般地反復說道:“不許讓任何人看見我的臉。這件事一定要保密。”佐助安慰道:“您不用這樣擔心,燙傷治好以後,還是會恢復原樣的。”但春琴說道:“這麼嚴重的燙傷,哪有不會改變容貌的!我不想聽你的寬心話。重要的是你不要看我的臉!”隨著她的知覺逐漸恢復,這樣的話越說越多。除瞭醫生之外,連對佐助也不願意露齣受傷的模樣。換藥和換綳帶的時候,把所有的人都趕齣病房。
如此說來,佐助也隻是在那一夜跑到春琴的枕邊時瞥見一眼她那被燙得潰爛的麵部,但是他不忍正視,瞬間就背過臉去。在昏暗燈火搖曳的陰影下,給自己留下的隻不過是一個仿佛非人的怪異的幻影。後來他看到的隻是從綳帶間露齣來的鼻孔和嘴巴。想起來,正如春琴害怕被人看見一樣,佐助也害怕看見她的臉。他每次來到春琴的病榻旁,總是竭力閉上眼睛,或者故意轉移視綫,所以實際上他不知道春琴的容貌是怎樣逐漸發生變化的,而且自動避開瞭知道的機會。
然而,當療養見效、傷勢日益見好的時候,有一天,病房裏隻有佐助一個人陪伴著春琴。春琴像是終於憋不住似的突然問道:“佐助,你看過我的臉吧?”佐助答道:“沒有,沒有。師傅說不許看。我豈敢違背師傅的吩咐。”春琴說道:“這傷很快就要好瞭,綳帶也必然要解下來。醫生也不會來瞭。這樣的話,彆的人自不待言,隻有你,不得不讓你看我的這張臉啊。”說完,一嚮好強的她,大概因為意誌的挫摺,竟然流下瞭眼淚。她頻頻從綳帶上輕按兩眼拭去淚水。佐助見狀,也黯然神傷,不知道該說什麼,與她相對而泣。接著,他說道:“請您放心,我一定做到不會看見您的臉。”他的話似乎暗示著會發生什麼事情。
幾天以後,春琴可以起床下地瞭,傷已治愈,綳帶隨時都可以解下來。在這種狀況下,有一天清晨,佐助從女傭的房間裏偷偷拿來她們使用的鏡子和縫衣針,然後端坐在地闆上,一邊照著鏡子,一邊拿著縫衣針往自己的眼睛裏紮去。他不具有針紮眼睛就會失明的常識,隻是想盡可能用痛苦很少又簡便的方法使自己的眼睛看不見。他試著用針刺左眼珠,眼白很堅硬,刺不進去,黑眼珠比較軟,刺瞭兩三下,恰好碰到閤適的部位,噗哧一聲,進針有兩分左右,突然眼前白茫茫一片,他知道自己已經失去瞭視力。既不齣血,也沒有灼熱感,而且幾乎沒有痛的感覺。這是破壞瞭水晶體組織造成的外傷性白內障。接著,佐助又用同樣的方法刺瞎右眼。就在這一瞬間,他的雙目全部失明。不過,據說刺傷眼睛之後,還能模模糊糊地看得見物體的形狀,大約十天以後纔完全看不見。
不多久,春琴能夠起床下地。佐助摸索著來到裏屋,跪拜在春琴麵前,以額頭觸地,說道:“師傅,我也已經是盲人瞭,這樣一輩子也看不見您的臉瞭。”
“佐助,這是真的嗎?”
春琴隻說這麼一句話,便陷入長久的默然沉思。
佐助有生以來,此前此後,從未感受過自己活在這幾分鍾沉默裏的絕對快樂。據說古代的惡七兵衛景清隻因為賴朝的容貌英俊,而放棄瞭復仇的念頭,並發誓此後不再看他一眼,便摳掉自己的雙眼。佐助與景清的動機固然不同,然而其意誌同樣悲壯。
然而,春琴要求佐助做的,難道就是這件事嗎?前些天她流著眼淚對佐助說的話,難道言外之意就是“既然我遭受到如此災厄,希望你也成為一個盲人”嗎?這一點實難揣測。
“佐助,這是真的嗎?”春琴這一句簡短的問話,在佐助聽來,仿佛感受到她顫栗般的喜悅。在兩人默然相對的時光裏,佐助的生理機能逐漸萌生齣唯有盲人纔具有的第六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現在春琴的心中隻有對自己的感謝之情,此外彆無他念。以前雖然自己與春琴有著肉體關係,但兩顆心被阻隔於師徒關係之外,現在纔第一次心心相印,兩顆心融閤在一起,匯成一道熱流。他迴想起自己在少年時代曾經躲在壁櫥的黑暗世界裏偷偷練習三味綫的情景,但是現在的心情與當時已是截然不同。
大凡盲人一般都還具有光的方嚮感,所以盲人的視野是一種模糊的微明,並非漆黑一團。佐助明白,他如今失去的是外界的眼睛,卻睜開瞭內在的眼睛。啊!原來這就是師傅所居住的真正的世界!他覺得現在終於可以和師傅居住在同一個世界裏瞭。他衰竭的視力已經無法看清房間內景象以及春琴的模樣,唯有被綳帶裹纏的那張臉依然微白地依稀映照在他的視網膜裏。他覺得那不是綳帶,而是兩個月前的師傅那豐潤白皙、妙不可言的臉蛋,如同接引佛一般浮現在柔和的光環中。
前言/序言
繁華背後:淺談日本近代文學中女性的生存睏境與情感掙紮 日本近代文學,尤其是明治維新之後,在東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時代背景下,湧現齣瞭一批深刻探討個體命運、社會變遷以及人內心復雜情感的作品。這些作品並非隻描繪浮光掠影的時代風貌,更深入地挖掘瞭在那轉型時期,尤其是女性所麵臨的嚴峻生存睏境與錯綜復雜的情感掙紮。她們的命運,往往被時代洪流裹挾,在傳統與現代、壓抑與渴望的夾縫中艱難求生,其內心的湧動與抗爭,構成瞭近代文學中一道道觸動人心的風景綫。 在那個“文明開化”的口號響徹雲霄的年代,錶麵上社會結構正在瓦解,新的思想觀念層齣不窮,但根深蒂固的男權思想和社會等級製度卻依然盤根錯節,對女性的束縛並未因此減輕,反而可能以更隱蔽、更具侵蝕性的方式存在。近代文學中的女性形象,很大程度上是對這種現實的映照。她們或許齣身於沒落的貴族傢庭,在維新浪潮中失去往日的榮光,卻依然背負著傢族的期望與體麵,在個人的幸福與傢族的責任之間掙紮;她們可能是成長於新興資産階級傢庭的女子,接受瞭有限的西式教育,對自由戀愛和獨立人格有所憧憬,卻發現現實的婚姻依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交易;她們更可能是底層社會的女性,為瞭生計奔波勞碌,在貧睏、疾病和不公的命運中苦苦掙紮,甚至淪為社會邊緣的犧牲品。 這些女性的生存睏境,體現在多個層麵。首先是經濟上的脆弱性。在傳統的父權社會中,女性的經濟來源往往依賴男性,一旦失去依靠,便陷入絕境。即便在近代社會,女性的就業機會依然受到極大的限製,工資低廉,地位低下。對於許多女性而言,婚姻是改變經濟狀況的唯一途徑,但這往往意味著放棄個人的情感和自主權,成為男性的附庸。這種經濟上的不獨立,使得她們在麵對不公平待遇時,往往缺乏反抗的資本和底氣。 其次是精神上的壓抑。傳統觀念中,女性被要求溫順、賢淑,將傢庭和子女置於個人之上,壓抑自己的欲望和個性。近代思想的傳入,雖然帶來瞭一絲解放的曙光,但對於大多數女性而言,接受新思想並將其付諸實踐,需要付齣巨大的勇氣和代價。她們可能在傢中受到長輩的規訓,在社會上遭遇偏見和歧視,甚至被視為“不閤時宜”的存在。這種精神上的壓抑,使得她們內心深處埋藏著許多未被言說的痛苦和渴望。 再者,是情感世界的復雜性。在個體解放的思潮下,女性開始渴望真摯的情感和獨立的愛情,但現實的婚姻製度往往將情感需求排除在外。她們可能在婚姻中感受到孤獨和疏離,轉而在其他情感寄托中尋求慰藉,這其中可能包含著對過去美好時光的迴憶,對理想伴侶的幻滅,或是對無法實現的愛情的執念。這種情感上的掙紮,使得她們的內心世界充滿瞭矛盾和不安。她們可能對既定的命運感到無奈,卻又在隱秘的角落裏,倔強地維護著自己情感的純潔和尊嚴。 近代文學中的女性形象,往往不是單薄的符號,而是立體而鮮活的個體。她們的內心活動,被細膩地描繪齣來,讓讀者得以窺見她們在壓抑環境下的痛苦、掙紮、反抗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微弱期盼。例如,有的女性可能在錶麵上順從傢庭的安排,卻在內心深處保留著對自由的渴望,並在偶爾的文學作品或藝術欣賞中,短暫地釋放內心的情感。有的女性可能在婚姻中承受著丈夫的冷漠或暴力,卻依然堅韌地維係著傢庭的運轉,同時在內心中積纍著對命運不公的控訴。 更有一些作品,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在道德邊緣徘徊的女性。她們可能是因為生活所迫,不得不違背傳統的道德規範,但也可能是在壓抑的環境下,尋求一種自我救贖或反抗的方式。她們的命運,往往更加悲慘,卻也更加引人深思。她們的每一次選擇,都帶著血淚和絕望,也反映齣那個時代對女性的擠壓和摧殘。 然而,近代文學中的女性並非全是悲劇的承受者。在某些作品中,也能看到女性身上所展現齣的頑強生命力、智慧和對尊嚴的堅守。她們或許在艱難的環境中,學會瞭如何保護自己,如何在夾縫中生存,如何在有限的範圍內爭取自己的權利。她們的抗爭,可能不是轟轟烈烈的革命,而是更為細膩、更為隱蔽的抵抗,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堅持自己的原則,在沉默中錶達自己的不滿,或是通過某種藝術形式來宣泄內心的苦悶。 這些作品,通過刻畫不同階層、不同境遇的女性形象,深刻地揭示瞭日本近代社會轉型時期,女性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它們不僅是時代的寫照,更是對人性睏境的深刻探討。文學傢們以細膩的筆觸,描繪瞭女性在父權製、傳統觀念和社會變革的多重夾擊下,如何努力地尋找自我、爭取生存、錶達情感。她們的命運,或許充滿瞭悲劇色彩,但她們身上所展現齣的堅韌、智慧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卻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和反思。 總而言之,日本近代文學中關於女性的描繪,是一幅錯綜復雜、令人心碎卻又充滿力量的畫捲。它觸及瞭生存的殘酷、情感的糾葛、以及在時代洪流中個體微弱卻又倔強的聲音。這些作品,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藝術的感染力,讓我們得以窺見近代女性真實的生活狀態和內心世界,也讓我們對個體在曆史和社會變遷中的命運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