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南唐二主词笺注(典藏本)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南唐二主词笺注(典藏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唐] 李璟,李煜 著,王仲闻 校,订,陈书良,刘娟 注
图书标签:
  • 中国古典文学
  • 南唐词
  • 李煜
  • 李璟
  • 词笺注
  • 典藏本
  • 诗词歌赋
  • 文学史
  • 古代文学
  • 两宋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223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5912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7
字数:1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是五代词坛上杰出的词人,在我国词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二人词作约于南宋时期即已合刊为《南唐二主词》行世,后世续有辑补。该集历来真伪混杂,词作文字异同纷繁。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次子王仲闻先生曾搜罗众本,参稽多种相关文献,细加比勘,认真考证,对该集作了深入的校订和梳理。本次整理出版的《南唐二主词笺注》,系著名文史学者陈书良等在前贤校勘基础上,对南唐二主词所做的注释、辑评、评析,更增加了对二主词的理解与赏析。书后还附编了散见他书的佚作,历代评语、本事资料及各家序跋和相关考证文章。校订谨严,注释精确,资料详备,辑评丰富,评析到位,为研究南唐二主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现据我局平装本整理,收入精装典藏本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系列。

目录

前言
南唐中主李璟
应天长《一钩初月临妆镜》
望远行《碧砌花光锦绣明》
浣溪沙《手卷珍珠上玉钩》
《菡萏香销翠叶残》
南唐後主李煜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一斛珠《晓妆初过》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
望江南《多少恨》
清平乐《别来春半》
采桑子《亭前春逐红英尽》
喜迁莺《晓月坠》
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
长相思《云一锅》
捣练子令《深院静》
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
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望江梅《闲梦远》
菩萨蛮《蓬莱院闭天台女》
《铜簧韵脆锵寒竹》
阮郎归《东风吹水日衔山》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采桑子《辘镀金井梧桐晚》
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
子夜歌《寻春须是先春早》
谢新恩《金窗力困起还慵》
《秦楼不见吹箫女》
《樱花落尽阶前月》
《庭空客散人归後》
《樱花落尽春将困》
《冉冉秋光留不住》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渔父《阎苑有情千里雪》
《一棹春风一叶舟》
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
附录一存疑词
南唐中主李璟
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
《一曲新词酒一杯》
帝台春《芳草碧色》
南唐後主李煜
更漏子《金雀钗》
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
三台令《不寐倦长更》
开元乐《心事数茎白发》
捣练子《云鬓乱》
柳枝《风情渐老见春羞》
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
《风蒲猎猎小池塘》
《飕飕风冷荻花秋》
《同云风扫雪初晴》
後庭花破子《玉树後庭前》
长相思《一重山》
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
更漏子《柳丝长》
南歌子《云鬓裁新绿》
鹧鸪天《节候虽佳景渐阑》
《塘水初澄似玉容》
青玉案《梵宫百尺同云护》
秋霁《虹影侵堦》
断句《别易会难无可奈》
《细雨湿流光》
附录二南唐二主生平资料
南唐中主李璟
南唐後主李煜
附录三各本序跋
一、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
二、明万历庚申吕远墨华斋本《南唐二主诃》序
三、<南唐二主词笺》序
四、太晨风阁丛书》本《南唐二主词》跋
五、刘毓盘校苎一主词》跋
六、二南唐二主词汇笺》自序
七、近人考证

精彩书摘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南唐二主词笺注(典藏本)》:
  (辑评)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西清诗话》云:南唐后主围城中作长短句,未就而城破。词云:「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曲栏金箔,惆怅卷金泥。门巷寂寥人去后,望残烟草低迷。……」余尝见残稿,点染晦昧,心方危窘,不在书耳。艺祖云:「李煜若以作诗工夫治国事,岂为吾虏也!」苕溪渔隐曰:余观《太祖实录》及《三朝正史》云:「开宝七年十月,诏曹彬、潘美等率师伐江南。八年十一月,拔升州信。」今后主词乃咏春景,决非十一月城破时作。《西清诗话》云:「后主作长短句,未就而城破。」其言非也。然王师围金陵凡一年,后主于围城中春间作此词,则不可知。是时其心岂不危窘?于此言之乃可也。
  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宣和间,蔡宝臣致君收南唐后主书数轴来京师,以献蔡绦约之。其一乃王师收金陵,城垂破时,仓皇中作一疏,祷于释氏,愿兵退之后,许造佛像若千身,菩萨若干身,斋僧若干万员,建殿宇若干所。其数皆甚多。字画老草,然皆遒劲可爱。盖危窘急中所书也。又有《看经发愿文》,自称莲峰居士李煜。又有长短句《临江仙》云:「樱桃结子春归尽,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卷金泥。门巷寂寥人去后,望残烟草低迷。」而无尾句。
  ……

前言/序言


国之瑰宝,词中绝唱——《南唐二主词笺注》(典藏本)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学宝库中,唐代是一个辉煌的时代,而五代十国时期,尽管战乱频仍,却涌现出了一批独具风格的词人,其中尤以南唐后主李煜及其父李璟最为人称道。他们以其亡国之痛、宫廷之奢、离愁别绪,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词章,在中国词史乃至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南唐二主词笺注(典藏本)》正是这样一部集南唐二主词之大成,集学术研究之精粹,集装帧典藏之雅韵的巨著,它不仅是对词坛两位重要人物的致敬,更是对中国古典文学一次深入而全面的挖掘与呈现。 一、 传承经典,拨开迷雾——南唐二主词的独特价值 南唐二主,李璟和李煜,他们的词作在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李璟:奠基者与开拓者 作为南唐的开国君主,李璟在文学上展现了不凡的才华。他的词作,如《浣溪沙》中的“手卷珠帘,隔卷帘望君”,《菩萨蛮》中的“画船载酒,时闻歌吹”等,虽然不及李煜那般声名赫赫,却为南唐词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李璟的词,更多地反映了宫廷生活的繁华与享乐,遣词造句初具婉约之风,情感表达相对含蓄,为后来的词人提供了创作的起点和借鉴。他的词句中,可以看到早期宫体词向文人词转变的痕迹,其笔下的“春日”与“离愁”,带着一种君王特有的从容与淡淡的忧伤,也开启了词从歌妓手中走向文人案头的进程。 李煜:亡国之君,词坛巨匠 而李煜,这位“作帝王,偏作词人”的南唐后主,其词作则达到了中国古典词的巅峰。从“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追悔莫及,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绪万千,他的词作将个体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情感。亡国后的李煜,其词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早期宫廷的绮靡、奢华,转变为后期深沉、凄切、哀婉,达到了“以血书词”的境界。他的词,语言纯净,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将中国词的抒情性、音乐性、画面感推向了极致。李煜的词,不仅是其个人命运的写照,更是那个时代动荡不安的历史画卷的缩影,触动了无数后人心灵深处的共鸣。 《南唐二主词笺注(典藏本)》正是聚焦于这两位在词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系统地梳理、整理、笺注他们的词作,使读者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南唐词的演进脉络,以及二主词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二、 笺注精良,洞察幽微——学术的深度与严谨 “笺注”二字,是此书的核心价值所在。一本好的古典文学作品,除了原文的呈现,更需要深入的学术解读,才能让读者跨越时空的鸿沟,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 严谨的校勘与考证 《南唐二主词笺注(典藏本)》在笺注方面,秉持了严谨的学术态度。每一首词的呈现,都经过了细致的校勘,力求恢复其最接近原貌的版本。笺注者对词作的字词、句法、典故、用韵等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力图解释清楚每一个可能存在的疑难点。这对于理解词作的本意、艺术手法以及当时的文化背景至关重要。例如,一些词语在古代的用法与现代可能存在差异,一些典故可能晦涩难懂,笺注者通过翔实的资料和深入的分析,一一予以辨析,让读者豁然开朗。 多角度的解读与赏析 笺注工作不仅仅是对字词的解释,更包含着对词作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深入解读。本书的笺注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资料,而是结合词作所处的历史语境、作者的生平遭际、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对每一首词进行多维度的分析。他们会探讨词句所蕴含的深层情感,分析作者在遣词造句、意象选择、结构安排等方面的匠心独运,以及这些艺术手法是如何共同服务于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的。通过这些笺注,读者不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深刻理解南唐二主词的艺术魅力。 丰富的参考文献与研究成果 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必然建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本书的笺注者,广泛涉猎了历代有关南唐二主词的文献资料,包括古籍、论文、专著等,并将前人的研究成果融会贯通,加以辨析和借鉴。这使得本书的笺注内容更加丰富,论证更加有力,同时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坚实的起点。 三、 典藏之作,匠心独运——装帧的艺术与价值 “典藏本”三个字,不仅仅是对本书价值的定位,更是对其制作工艺的肯定。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能够承载经典、彰显品味的实体书,其价值愈发凸显。 精美的材质与工艺 典藏本的书籍,在用材和工艺上往往有着极高的要求。从纸张的选择,到印刷的精度,再到装帧的设计,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尽善尽美。本书的采用的纸张,应具有良好的质感与耐久性,能够更好地保存和展现文字与插图。印刷的精美,则体现在清晰的字迹、均匀的墨色,以及对原文排版的细致考究。装帧设计,更是典藏本的灵魂所在,它不仅要实用,更要体现古典之美与文化内涵。 典雅的设计风格 《南唐二主词笺注(典藏本)》在设计上,定然遵循古典文学作品应有的典雅与庄重。封面设计可能融合了中国传统书画的元素,或是具有南唐时期特色的图案,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内文排版,考虑到阅读的舒适性与美观性,字号大小、行间距、版式布局都经过精心设计,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得愉悦的体验。 传承与珍藏的意义 一本典藏本的出版,不仅仅是为了让读者阅读,更是为了传承经典,供后人珍藏。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凝聚着先人的智慧,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读者而言,拥有一本《南唐二主词笺注(典藏本)》,不仅是对个人文化品味的体现,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它将成为书架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一篇关于历史与文学的永恒篇章。 四、 穿越时空,对话古人——阅读的体验与收获 阅读《南唐二主词笺注(典藏本)》,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领略词的韵味与情感 通过本书,读者可以逐字逐句地品味南唐二主词的字斟句酌、意境悠远。李煜词中的那份亡国之痛、人生无常的感慨,李璟词中的那份宫廷繁华、人生如梦的叹息,都将通过笺注的引导,变得更加鲜活与动人。读者可以跟随作者的笔触,感受词中人物的情感起伏,体会词人细腻的心灵世界。 走进历史的深处 南唐二主的词,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真实写照。通过本书的笺注,读者不仅能了解到词本身的内容,更能深入了解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王朝的兴衰历史、社会风貌、文化习俗。每一个词句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段尘封的历史故事,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往。 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本书所提供的详尽笺注和深入解读,将极大地提升读者的文学鉴赏能力。读者将学会如何去分析一首词的结构、语言、意象、情感,如何去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如何去体会词作的艺术价值。这种能力的提升,将有助于读者在阅读其他古典文学作品时,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更丰富的体验。 结语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南唐二主词笺注(典藏本)》是一部集学术性、艺术性、典藏性于一体的优秀读物。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精良的装帧工艺,为我们呈现了中国词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南唐二主的词作。它不仅是一部研究工具,更是一份文化瑰宝,一份值得每一个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人去珍藏和品读的传世之作。通过阅读此书,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南唐二主词的绝世风采,更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古人的智慧与精神力量,让古典文学的光辉在现代社会继续闪耀。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古典文学研究的读者,我对于《南唐二主词笺注(典藏本)》的价值,可以说是深切体会的。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为我们提供了一部极为重要的学术参考。其严谨的校勘和精当的笺注,体现了编者深厚的功力与严谨的态度。我曾对照过其他版本,发现在字词的考订、典故的溯源等方面,此书都做得更为周全和细致,能够弥补不少现有研究的不足。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它对南唐二主词流传过程中的一些版本差异也做了清晰的梳理,这对于我们理解词作的演变和传播,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更兼具了相当高的学术价值,是值得所有对南唐文学感兴趣的研究者和爱好者珍藏的。

评分

我是一名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对古典文学的热爱纯粹而直接,平时接触到的版本也是五花八门,但《南唐二主词笺注(典藏本)》带给我的感受,确实与众不同。它的文字风格非常亲切,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像一位同道中人,与你一起分享对美的感悟。每次读到一句特别触动我的词,总会迫不及待地翻看后面的笺注,而书中的解读总是那么恰到好处,既不卖弄学问,又能解开我的疑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某些意象的处理,比如“月”、“花”、“水”等,总是能联系到当时的文学传统和词人的个人经历,让这些意象不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充满了情感的寄托和象征意义。读完一段,总会觉得自己的文学视野又开阔了一些,对南唐二主的了解也更加立体和生动。

评分

这部《南唐二主词笺注(典藏本)》着实是一本令人心生欢喜的读物。翻开书页,那熟悉的墨香便扑面而来,仿佛带着我穿越了时空的界限,回到了那个风华绝代的南唐。从装帧上看,就知道是用心之作,厚重而不失雅致,拿在手里便有一种沉甸甸的厚实感,这对于一本承载着古典精粹的书籍来说,是最恰当不过的致敬了。更难得的是,它的编排设计非常人性化,疏朗有致,字号大小也正合适,即使是细细品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笺注方面的处理,不似有些版本那样晦涩难懂,而是用一种温和而详尽的方式,一点点地剖析词句背后的深意,常常在读到某个典故或某个意象时,书中细致的解读便能让我豁然开朗,原来这看似寻常的描写,背后竟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让我不仅理解了词本身,更体会到了词人创作时的心境,以及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

评分

对于痴迷于词的老饕来说,《南唐二主词笺注(典藏本)》无疑是一场饕餮盛宴。我一直觉得,李煜词的凄婉深沉,小周后词的婉约哀愁,都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而这本书恰恰给了我一个更深入探究的窗口。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词作,更像是请来了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师,在我耳边娓娓道来。那详实的注释,如同精准的手术刀,解剖了词句的肌理,将那些模糊或被遗忘的典故、历史背景一一呈现。例如,每当读到李煜词中对故国、故园的追忆,书中总能恰到好处地引出相关的史实,让我们窥见他从帝王沦落为阶下囚的痛苦转变。而对小周后词的解读,则更加细腻,仿佛能感受到她那份深闺中的孤寂与无奈。读罢,我总会产生一种冲动,想要再去翻阅史书,去更全面地了解那段历史,去更深刻地理解词人的情感。这种阅读体验,是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文字欣赏的。

评分

我是一名在校的中文系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机会很多,也读过不少词集,但《南唐二主词笺注(典藏本)》的出现,让我对南唐二主的词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课堂上,我们学到的关于李煜和小周后的词,更多的是一种概括性的讲解,而这本书则提供了更具象、更深入的解读。它不仅解释了词句的字面意思,更挖掘了词句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例如,书中对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的分析,让我了解到那个时代的宫廷生活和奢华景象,再对照他后来的境遇,其词的悲怆感便油然而生。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导游,带领我们走进南唐的文学世界,让我们不仅仅是“看”词,更是“懂”词,甚至能“感”词。

评分

甲骨的书,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当时纸尚未发明,人们就地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把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甲骨的书。石头的书在古代,石头也用来作书写材料,甚至将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于石上。简牍的书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缣帛的书,缣帛是丝织物,轻软平滑,易于着墨,幅的长短宽窄可以根据文字的多少来剪裁,而且可随意折叠或卷起,携带方便,可以弥补简牍。古代写本书在纸发明初期,纸书并未完全取代简牍与缣帛图书,而是三者并用。此外,还有宋至清代的印本图书到现代的电子书。

评分

虽然等了很久,但是书都很好,很开森,有书在身边总感觉日子很安稳,愿余生与书为伴

评分

清代词坛巨匠纳兰性德有词集《饮水词》传世,赵秀亭、冯统一先生的《饮水词校笺》乃是在前人基础上对纳兰词加以全面整理而成的一个本子。其整理工作包括移录原词、标点、校订、补辑、笺注、说明和辑评等内容。全书分编五卷。前四卷以《通志堂集》四卷词为底本,并遵照其排次;第五卷补辑《通志堂集》未收词四十八首。标点全依《词谱》《词律》,所用符号大体依传统点词格式。校笺和说明,用意各有侧重:局部辞句的解释在&ldquo;笺注&rdquo;,整首词意的疏解用&ldquo;说明&rdquo;。校订所用参校本包括《今词初集》《清平初选后集》等十五种。另有&ldquo;附录&rdquo;收录康熙时期文献十二

评分

非常好 这次书买的有点多 送货速度及时 品相完好

评分

实属非常之好

评分

苏子曰:&ldquo;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rdquo;

评分

《世说新语笺疏》,南朝宋刘义庆著,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周祖谟、余淑宜、周士琦整理。该书重在考案史实,对于《世说》原作及刘孝标注所说的人物事迹,博采晋宋以下史传杂著和近代的笔记论著,考核其异同,兼补刘注之不备,评论事乖情理处,对《晋书》亦多有驳正。书中同时采录了近世学者李慈铭、文廷式、程炎震、李审言、刘盼遂等人的成果,并加按语,考证得失。本书有原文、校文、笺疏,后附《世说新语》常见人名异称表、《世说新语》人名索引、《世说新语》引书索引、笔画与四角号码对照表,颇便使用。

评分

非常感谢京东商城给予的优质的服务,从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等各方面都是做的非常好的。送货及时,配送员也非常的热情,有时候不方便收件的时候,也安排时间另行配送。同时京东商城在售后管理上也非常好的,以解客户忧患,排除万难。给予我们非常好的购物体验。

评分

不错,不错一直很喜欢李煜这个词人写的诗词,这次一次性还买了漱玉词等等的诗集,这段时间足以喂一下书虫了,哈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