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大学教材,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讲解全面,是通史类不可多得的好书
评分吕老的读史感悟和学习笔记,读后很有启发,最近买了很多名家读史笔记,互相参悟,了解各家思想。可惜是繁体横排和平装胶粘,未锁线啊!前两本很厚,下册一般,不知杂排版的,没细看。
评分吕思勉先生的书,送来时损坏了,一直缺货,等待换新中。《两晋南北朝史》(上下)吕先生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对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两晋南北朝史》是吕思勉先生的中国断代史系列著作的第三部。本次新版,以开明书店的初版本为底本,吸取了作者和杨、吕诸先生的校订成果,并将原书的繁体直排、双行夹注改为繁体横排、单行夹注,更适合现代人的看书习惯。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出身于江苏常州一个书香门第,少时受教于父母师友,15岁入县学。早年执教于常州溪山小学堂、常州府中学堂,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等人。1926年后长期执教于光华大学,解放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他读书广博,着重综合研究,讲究融会贯通,一生著有两部中国通史、四部断代史、五部专门史,加上在史学界享有盛誉的大量史学札记,共计1000多万字。《白话本国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和《吕思勉读史札记》等是吕先生最具代表性的史学著作。两晋南北朝史极难治,且不说那个时代本就世系混乱,多头并立,其留存下来的史料也繁杂凌乱,读之往往使人如坠云雾,南北朝继汉室之后隋唐之前四百年大混乱,社会动荡,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南北朝史虽难治但地位极重。
评分十三经是儒学的基本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影响至深至远的重要文献之一。在中国古代,堪与十三经比肩的唯有二十四史。面对这两大文化支柱,无论是诸子还是诗文,其中虽不乏角立特出者,甚或是叛逆者,却往往只能站在历史舞台的边缘,难以撼动其中心的地位。如果说二十四史是以记实为本,纵贯古今,鉴往说来,宣彰资治,更多发挥的是实用的镜鉴的作用,那末十三经则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灵魂。自汉武帝接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立五陉晔士二土于学宫之后,直至清代,经学一直是历代统治者制定国策的理论依据,是士农工商各色人等齐家立身的行为规范。不仅如此,十三经还被法典化,于是有了霞断狱气“礼”成了覆迁巴,而且是法上之法。它更被神化、宗教化,于是儒学成为国学、国教。它不但堂而皇之地被推广到所有官私学校之中,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包括目不识丁之人在内的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所以每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之际,总有人视其为障碍,为糟粕,必欲除之而后快;相反,也有人尊之为圣典,为良方,藉其足以安邦定国。时至今日,似依然如故。
评分李重亦言:“建树官司,功在简久,阶级少则人心定,久其事则政化成而能否着。”当时相需最殷者,实为督责之术,固夫人知之矣。刘颂又言:“善为政者,纲举而纲疏。近世以来,为监司者,类大纲不振,而微过必举。微过不足以害政,举之则微而益乱。大纲不振,则豪强横肆,豪强横肆,则百姓失职矣。大奸犯政而乱兆庶者,类出富强,而豪富者,其力足惮,其货足欲,是以官长顿笔,下吏纵奸。惧所司之不举,则谨密网,以罗微罪,使奏劾相接,状似尽公。而挠法不亮,固已在其中矣。非徒无益于政体,清议乃由此而益伤。”“错所急而倒所务”如此,欲以求治得乎?
评分公元705年,她被迫退位。这以后唐朝政局一度动荡,直到唐玄宗时,才又安定下来。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是武则天的孙子,公元712年即位称帝。他有作为,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宋璟为相,励精图治。他统治的前期,政治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现象。此时期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评分现在上海库房发货的书 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 这套也是如此 好在京东售后非常过硬 谢谢。
评分喜欢吕先生的几部断代历史著作,其内容不像当下的多数历史著作,或平淡无奇,用白话贩卖前贤成说;或注重表达个人观点,废话太多。吕先生的书多数是来自史籍的原文,以个人见解连缀成文,全是干货,没有水分。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他给你提供了历史资料和事实。 本书印刷不错,穿线装订,很好。同样是上海印刷四厂印刷,为什么《两晋南北朝史》每一本都比这个厚——尤其是上册,就不穿线装订呢?
评分公元705年,她被迫退位。这以后唐朝政局一度动荡,直到唐玄宗时,才又安定下来。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是武则天的孙子,公元712年即位称帝。他有作为,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宋璟为相,励精图治。他统治的前期,政治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现象。此时期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