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老了吗?

中国文化老了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克木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反思
  • 中国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传承
  • 文化自信
  • 社会发展
  • 时代变迁
  • 文化批评
  • 国学
  • 文化未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4195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5904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6
字数:2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传统,我们逃不开、割不断,就像孙悟空的筋斗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金克木用智慧用学术拨开重重迷雾,让我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

  当代 学者、金克木先生高足钱文忠教授推*——大家喜欢他的散文随笔,喜欢他的文化评论,其实也就是一句话,被他字里行间的智慧迷倒了。他的智慧何以洋溢着摄人心魂的神秘?要回答这个问题,毕竟还是要好好想想他的学术的。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到底怎样才能读懂。金克木有着惊人的披沙拣金的能力,拨开重重迷雾,呈现传统文化内核。这其中有他寻找到的文献之根,有他对“无文”文化的探隐,有他对历史人物的论述。这也是本书的三条脉络。让我们一起翻阅这本书,解开“中国老了吗”“中国的文化老了吗”的答案吧!

作者简介

  金克木,生于一九一二年,字止默,笔名有辛竹、维谷等,祖籍安徽寿县,出生在江西。 学者、文学家、翻译家。一生经历传奇,三十年代赴北平求学,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曾在北京大学当过图书馆管理员。后来辗转各地,做过记者、教员。一九四三年到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佛学,学习梵文和巴利文。回国后历任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教授,教梵文、巴利文、印地语等。金克木不仅精通多种语言,而且学贯中西,在国学、中外文化交流学、比较文学等方面也颇有建树。著有《蝙蝠集》、《梵语文学史》、《印度文化论集》、《比较文化论集》、《旧巢痕》、《文化的解说》、《旧学新知集》等。二〇〇〇年八月,金克木逝于北京,临终遗言:“我是哭着来,笑着走。”

精彩书评

  “像金先生那样博学的长者,并非只此一人;但像他那样保持童心,无所顾忌,探索不已的,可就难以寻觅了。以“老顽童”的心态与姿态,挑战各种有形无形的——包括难以逾越的学科边界,实在是妙不可言。”

  ——陈平原

  “比起历史上的杂家,金克木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学问之杂是可以肯定的,后无来者也可以基本断言,除非人类*终能摆脱讲究“专业”的时代。”

  ——张汝伦

目录

编选说明.....1

智慧与学术的相生相克(钱文忠).....1

辑一

传统思想文献寻根.....3

古书试新读.....15

世纪末读《书》.....20

上古御前的会议.....33

兵马俑作战.....36

读《西伯戡黎》.....40

《春秋》符号.....43

《春秋》数学·线性思维.....54

重读“崤之战”.....60

《论语》是一部未来派的小说.....63

《论语》“子曰”析.....65

《论语》中的马.....77

《心经》现代一解.....86

《存在与虚无》·《逻辑哲学论》·

《心经》.....102

再阅《楞伽》.....118

辑二

无文的文化.....131

信息场.....147

显文化·隐文化.....168

治“序”·乱“序”.....183

轨内·轨外.....198

新诗·旧俗.....219

从孔夫子到孔乙己.....236

读书·读人·读物.....251

文化三型·中国四学.....258

试破文化之谜.....269

辑三

一梦三千年: 周公.....287

二圣.....292

荒诞颜回传.....295

公孙龙·名家·立体思维.....298

范蠡商鞅: 两套速效经济软件.....321

秦汉历史数学.....339

风流汉武两千年.....363

诸葛亮“家训”.....382

试说武则天.....385

九方子(又名《古今对话录》).....391

三访九方子.....406

秋菊·戴震.....410

孔乙己外传.....417

八俊图引.....427

平行名人传.....432

精彩书摘

  金克木语录(辑录)

  我想从文献中追中国传统思想之根,追到佛“法”的“六经”和孔、老的“道”的“六经”。……莫看枝叶茂盛四方八面,追到根只是一小撮。人人知道的才是根,但是彼此题目不同,作的文章不一样。

  传统是什么?我想指的是从古时一代又一代传到现代的文化之统。这个“统”有种种形式改变,但骨子里还是传下来的“统”,而且不是属于一个人一个人的。

  这类基因,个人有,民族、国家、帮会等比较巩固的集体也有,那就叫作传统。传统比个人基因更难认识,因为心理的、精神的成分更多。好比集体的潜意识,在许多人的行为上表现出来时,大家认为当然,一般不予追究,不以为意。不认识自己传统,仿佛不能直接看见自己的后脑,没有人会大惊小怪。想全面深入分析和理解集体传统很不容易。文献不足,思想难抓,看法各异,方法无定,于是往往是“言人人殊”,对于本身传统只好含糊了事或者争论不休了。

  从符号看到信息,从有文看到无文,从文化中考察民俗心态,这也是对文化继续试探作一点解说。

  不注意无“文”的文化,不重视历时最久范围最大的民俗心态,中国的有“文”的文化是说不清也说不全的。

  过去考察依据的是有文的文化的居多,加上一些考古所得的实物,不大重视无文的文化、大多数人的文化,或者说民俗心态。

  物是书,符号也是书,人也是书,有字和无字的书也都是书,读书真不容易啊!

  历史本身不管功罪、善恶,只认识发生事件的功能、效果。

  历史确实是数学,虽是人所创造,却不知道人的感情爱憎和道德善恶,只按照自己的隐秘公式运行。历史前面挂着从前城隍庙里的一块匾,上写着四个大字:“不由人算。”


  《论语》是一部未来派的小说

  金克木

  《论语》是一部未来派的小说《论语》是一部现代派或后现代派或未来派的小说。虽是两千几百年以前的作品,但恐怕要到公元二千年以后才有可能逐渐被人真正认识。

  我背诵《论语》,是在五岁前后。那时还不到“五四”,陈独秀才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刚刚开始,“批孔”不过是萌芽。从此一别《论语》,直到七十年代初期,不知为什么忽然“批孔”大潮掀起,《论语》又时兴。不过来潮快,退潮也快。到了八十年代才渐渐知道“批孔”只是借招牌,《论语》照旧是《论语》,从世纪初到世纪末,屡经风潮仍安然无恙。

  我过了八十岁才想起这位幼年老友,有了一点再认识: 原来《论语》是小说。

  小说必有人物,英雄或非英雄或反英雄。《论语》里的英雄是超英雄。他们又在往古,又在未来,又存在,又不存在。孔门首席弟子颜回就是一个。

  颜回这样的人物,《论语》里写了很多。不仅有只露一鳞半爪的神龙式人物,还有对话、故事、议论和人物互相穿插,突破时空程序,另有逻辑结构,越想越觉得奥妙无穷。说是小说,也是戏剧,既是文学,又是哲学,还是历史。总之,说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想要找什么,它就有什么,而且可以非常现代化,甚至“超前”。开头第一句“学而时习之”的“之”是什么,我至今不知道。下半句是“不亦说乎”,一学习这个“之”,就不会不悦,那是什么?说是什么,就是什么。假如学习而不“说”呢?那就不知道了。

  无力去查书抄书,只在脑袋里回想幼年背诵过的古书,记起来的一些话都不懂了,可是又有些懂了。原来古书可以当作现代新书。想把自己古代化,书就难懂。想把古书古人现代化,那就不难懂。两千年前的,一百年前的,前年去年的,昨天的,古话都可以化做今天或者明天的话。这就是说把文字语言当作可以含有各种意义因而能够传达各种信息的符号,只看你用什么密码本去破译。什么经史子集,禅师或朱熹或王阳明或其他人的什么“语录”都和最早的“语录”《论语》一样,和八八六十四卦形象的“爻辞”解说以及越来越多的直到今天明天的解说一样。这是不是人类文化中的中国特色?不敢说是,也不敢说不是,说不定。
  ……

前言/序言


探索古老文明的当代回响:一部关于全球化、技术革新与传统价值的深度对话 书名:《文明的脉动:在快速变迁的世界中重塑身份与传承》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写一位富有洞察力的学者/文化评论家的虚构姓名,例如:林文涛] 内容简介: 在这个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动、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渗透的时代,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结构性重塑。我们的传统、我们的信仰体系、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规范,都在这股浪潮面前接受着严峻的考验。《文明的脉动》并非对某个特定地理区域的文化历史进行梳理,而是一部聚焦于“普遍性危机与地方性韧性”的宏大叙事。本书旨在剖析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体如何应对外部冲击、如何平衡现代化诉求与本土文化精髓之间的内在张力。 本书的核心议题在于探讨:在消费主义盛行、虚拟现实日益逼真的今天,人类如何维系真实的情感连接与深刻的社群意义?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多维透视与文化边界的消融 本书首先审视了“现代化”这一概念的内在矛盾性。我们通常将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城市化和技术进步,但作者提出,这种单线思维的现代化叙事,往往以牺牲地方知识体系和传统生态智慧为代价。通过对欧美、东亚及中东地区近五十年社会变迁案例的对比分析,本书揭示了技术创新在带来效率提升的同时,如何引发了“意义的贫困化”——即物质丰裕与精神迷茫并存的现象。 我们深入考察了跨国资本流动、数字移民和全球流行文化对地方习俗产生的冲击。例如,全球统一的商业美学如何侵蚀了地方手工艺的生存空间;社交媒体如何重塑了公共话语权和集体记忆的建构方式。本书挑战了那种认为“传统必然被现代性取代”的宿命论,转而探讨文化符号如何被挪用、解构,并以全新的形式在数字空间中获得新生。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当边界日益模糊时,“身份认同”如何从地域性转向选择性、流动性的建构过程。 第二部分:技术哲学与人类心智的未来图景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视角投向了新兴技术领域,特别是人工智能(AI)、生物工程以及虚拟现实(VR/AR)对人类存在的根本性提问。我们并非关注技术本身的发明细节,而是探讨技术哲学层面的影响: 1. 算法统治与自主性的消解: 当推荐系统和数据分析越来越精确地预测我们的偏好和行为时,人类的“自由意志”边界在哪里?本书探讨了数据伦理和信息茧房效应如何重塑个体的认知结构,以及这种结构性偏差对社会共识形成的挑战。 2. 后人类的伦理困境: 随着人机交互的深化,我们如何定义“人性”?本书跨越了科幻的想象,聚焦于当前关于基因编辑、生命延长技术所引发的社会公平与哲学思辨。它探讨了在追求“完美”与“效率”的过程中,我们是否正在遗弃那些构成人类经验的复杂、非理性、甚至“低效”的面向。 3. 真实与模拟的混淆: 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的普及,使得历史记录和个人经验的可靠性受到根本性的质疑。本书论述了“信任的危机”如何蔓延至政治、媒体乃至私人关系,并分析了在“后真相时代”维护客观真理的社会机制。 第三部分:韧性、创造性转化与新社群的构建 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和技术的颠覆,本书的最后部分转向了积极的探索,关注社会主体如何展现出非凡的韧性与创造力。作者认为,真正的文化力量不在于僵硬地维护过去的原貌,而在于其适应性、学习能力和自我更新的潜力。 我们考察了以下几种具有前瞻性的实践路径: 在地知识的复兴与科技的结合: 许多地区正尝试利用现代技术(如区块链、地理信息系统)来保护和推广濒危的传统技艺、语言和生态知识,实现传统与科技的“共生”。 “慢运动”的兴起: 针对超快节奏的消费文化,全球涌现出“慢食”、“慢生活”、“数字排毒”等反向运动。本书分析了这些运动如何作为一种文化抵抗,试图重新确立人类与时间、食物以及自然环境之间健康的关系。 跨代际的对话机制: 解决当代社会分歧的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沟通桥梁。本书着重描述了那些成功地将老年群体的历史智慧与年轻一代的技术敏感性相结合的社区项目和社会实验,强调了代际间的互相理解是文化传承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 《文明的脉动》是一部面向所有关心人类未来走向的读者,尤其是那些身处文化转型阵痛期的知识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和青年思想者。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审视复杂性的分析工具,引导我们思考:在一个无限连接的世界里,我们如何更深刻地连接自身,并共同构建一个既尊重历史深度,又拥抱未来可能性的世界。本书的核心讯息是:文明的活力源于不断的自我提问与创造性的转化,而非对过去的简单复制或对未来的盲目恐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典雅,读起来有一种韵味悠长的感觉,仿佛不是当代人写就的文字,而是从旧时的书卷中轻轻拂拭出来的墨香。作者似乎对古典汉语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大量精准而富有画面感的词汇被信手拈来,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探讨,也变得如诗如画。我常常需要放慢速度,细细品味那些长句的结构和节奏,体会其中蕴含的古典美感。这种文字的美感,甚至超越了其承载的具体内容本身,成为了一种独立的享受。当然,对于习惯了快节奏、碎片化阅读的现代读者来说,这种慢节奏、高密度的语言可能会构成一定的阅读门槛,需要一定的耐心去适应和进入作者构建的语境。但一旦适应,那种被高雅文字包裹的阅读体验,是极为舒畅和满足的。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现代视角与传统精神之间的沟通桥梁。它没有采取过度美化或彻底批判的极端立场,而是采取了一种近乎“对话”的方式,用现代人的困惑去叩问古老的智慧。它提出的许多问题都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比如在高度物质化的今天,如何重新理解“风雅”的价值;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文化中那种强调沉潜和内省的力量是否依然有效。作者并非简单地复述历史,而是将那些陈旧的文化元素放置在当代社会语境中进行重新审视和价值评估,这种穿透时空的对话感,让整本书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老旧晦涩,反而充满了对未来的启示意义。它成功地激活了沉睡在历史中的某些精神财富,让它们重新焕发出可以指导当下生活的活力。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对某种特定历史时期生活气息的沉浸式体验。作者在描述那些日常琐事和礼仪细节时,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让人仿佛真的穿越回了那个特定的年代。比如,书中对于古代文人雅集时茶道的繁复流程,从择水、烧炭到瀹泡品茗的每一个步骤,都描绘得极其生动,连空气中弥漫的檀香和雨后青石板的气味似乎都能被文字捕捉到。它不是那种宏大叙事下的历史陈述,而是着重于“人”在那个环境中的真实感受和行为模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述中保持的那种恰到好处的疏离感,既能让你身临其境,又不会让你完全迷失在怀旧的滤镜里,始终保持着一种批判性的观察视角,让人在享受那种古典韵味的同时,也能保持清醒的思考。这种对“生活美学”的细致捕捉,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封面采用了厚实的亚麻材质,触感粗粝而富有质感,与书名那种带着一丝历史沉淀和反思的意味形成了奇妙的呼应。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在不同的光线下会折射出低调而奢华的光泽,让人一上手就感受到一种庄重和分量。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极为考究,米白色的纸张,纹理细腻,印刷的字体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是书中穿插的一些古代艺术品的插图,色彩的还原度极高,细节纤毫毕现,仿佛能触摸到那些古老器物的温度。装帧的工艺透露出一种对阅读本身的尊重,让每一次捧起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郑重的仪式,而不是随意的翻阅。从这本书的外在来看,它完全超越了普通书籍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彰显了出版方在细节上倾注的心血,这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极高的仪式感和收藏价值。

评分

这本书在内容编排上的逻辑性,展现出一种令人赞叹的体系化思维。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或观点,而是构建了一个层层递进、互相印证的知识网络。作者似乎精心设计了一条引导读者思考的路径,从宏观的历史脉络切入,逐步深入到具体的文化载体,最后回归到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探讨,整个结构如同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恰到好处。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过渡章节的处理上非常巧妙,总能用一段精炼的总结将前后的内容无缝衔接,避免了阅读过程中常见的逻辑断裂感。这种严谨的框架确保了读者即使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文化现象时,也能始终把握住核心的论点,不会感到迷失方向。这种对整体结构的掌控力,无疑是作者深厚学养的体现。

评分

大师作品,值得拥有。

评分

活动时购入,书好价格美丽!

评分

买家印象

评分

帮同事孩子买的,孩子非常喜欢。

评分

书送的及时,到包装请再厚实些!!

评分

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

评分

给单位教师购买的,提升大家知识储备。

评分

你说为什么一定要评论10个字呢!

评分

帮同事孩子买的,孩子非常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