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适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哲学史
  • 哲学史
  • 极简主义
  • 中国文化
  • 历史
  • 思想史
  • 通俗哲学
  • 哲学入门
  • 文化史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9787513909464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469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国哲学史大纲》自1919年一经出版,立即引起轰动,多次再版,被称为中国哲学史的开山之作
  ☆梁启超、蔡元培、冯友兰等大师钦佩的经典之作
  ☆为什么几千年来中国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一直没有变过?
  ☆厘清中国哲学递次演进的脉络,解除传统禁锢,预见更多元的未来
  ☆一本书叩开中国哲学之门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史大纲》共分12篇,以人物为脉络,系统地论述从老子到韩非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是一部先秦哲学思想的专著。该书写定于1918年7月,1919年2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只有上卷)。一经出版,立即引起轰动,多次再版。《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哲学史的开山之作,也是其成名作,至今仍然是很有影响、值得阅读的中国古代哲学史经典著作。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哲学家、历史学家,著有《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书。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同时也是第*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目录

第一篇 导言..............................................................................1
第二篇 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23
第一章 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 23
第二章 那时代的思潮(诗人时代) 29
第三篇 老子............................................................................33
第四篇 孔子............................................................................51
第一章 孔子略传 51
第二章 孔子的时代 53
第三章 《易》 58
第四章 正名主义 69
第五章 一以贯之 79
第五篇 孔门弟子.....................................................................93
第六篇 墨子...........................................................................109
第一章 墨子略传 109
第二章 墨子的哲学方法 115
第三章 三表法 121
第四章 墨子的宗教 125
第七篇 杨朱...........................................................................133
第八篇 别墨...........................................................................141
第一章 《墨辩》与别墨 141
第二章 墨辩论知识 146
第三章 论辩 153
第四章 惠施 173
第五章 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179
第六章 墨学结论 190
第九篇 庄子...........................................................................193
第一章 庄子时代的生物进化论 193
第二章 庄子的名学与人生哲学 202
第十篇 荀子以前的儒家........................................................213
第一章 《大学》与《中庸》 213
第二章 孟子 220
第十一篇 荀子.......................................................................231
第一章 荀子 231
第二章 天与性 235
第三章 心理学与名学 245
第十二篇 古代哲学的终局.....................................................261
第一章 西历前三世纪之思潮 261
第二章 所谓法家 276
第三章 古代哲学之中绝 294

精彩书摘

  第一篇 导言
  哲学的定义
  哲学的定义,从来没有一定的。我如今也暂下一个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作哲学。”例如行为的善恶,乃是人生一个切要问题。平常人对着这问题,或劝人行善去恶,或实行赏善罚恶,这都算不得根本的解决。哲学家遇着这问题,便去研究什么叫作善,什么叫作恶;人的善恶还是天生的呢,还是学得来的呢;我们何以能知道善恶的分别,还是生来有这种观念,还是从阅历经验上学得来的呢;善何以当为,恶何以不当为;还是因为善事有利所以当为,恶事有害所以不当为呢;还是只论善恶,不论利害呢。这些都是善恶问题的根本方面。必须从这些方面着想,方可希望有一个根本的解决。
  因为人生切要的问题不止一个,所以哲学的门类也有许多种。例如:
  一、天地万物怎样来的。(宇宙论)
  二、知识、思想的范围、作用及方法。(名学及知识论)
  三、人生在世应该如何行为。(人生哲学,旧称“伦理学”)
  四、怎样才可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呢。(教育哲学)
  五、社会国家应该如何组织,如何管理。(政治哲学)
  六、人生究竟有何归宿。(宗教哲学)
  哲学史
  这种种人生切要问题,自古以来,经过了许多哲学家的研究。往往有一个问题发生以后,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各人有各人的解决方法,遂致互相辩论。有时一种问题过了几千百年,还没有一定的解决法。例如孟子说人性是善的,告子说性无善无不善,荀子说性是恶的。到了后世,又有人说性有上中下三品,又有人说性是无善无恶可善可恶的。若有人把种种哲学问题的种种研究法和种种解决方法,都依着年代的先后和学派的系统,一一记叙下来,便成了哲学史。
  哲学史的种类也有许多:
  一、通史。例如《中国哲学史》《西洋哲学史》之类。
  二、专史。
  (一)专治一个时代的,例如《希腊哲学史》《明儒学案》。
  (二)专治一个学派的,例如《禅学史》《斯多亚派哲学史》。
  (三)专讲一人的学说的,例如《王阳明的哲学》《康德的哲学》。
  (四)专讲哲学的一部分的历史,例如《名学史》《人生哲学史》《心理学史》。
  哲学史有三个目的:
  (一)明变 哲学史第一要务,在于使学者知道古今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例如孟子、荀子同是儒家,但是孟子、荀子的学说和孔子不同。孟子又和荀子不同。又如宋儒、明儒也都自称孔氏,但是宋明的儒学,并不是孔子的儒学,也不是孟子、荀子的儒学。但是这个不同之中,却也有个相同的所在,又有个一线相承的所在。这种同异沿革的线索,非有哲学史,不能明白写出来。
  (二)求因 哲学史的目的,不但要指出哲学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还需寻出这些沿革变迁的原因。例如程子、朱子的哲学,何以不同于孔子、孟子的哲学?陆象山、王阳明的哲学,又何以不同于程子、朱子呢?这些原因,约有三种:
  (1)个人才性不同。
  (2)所处的时势不同。
  (3)所受的思想学术不同。
  (三)评判 既知思想的变迁和所以变迁的原因了,哲学史的责任还没有完,还须要使学者知道各家学说的价值,这便叫作评判。但是我说的评判,并不是把做哲学史的人自己的眼光,来批评古人的是非得失。那种“主观的”评判,没有什么大用处。如今所说,乃是“客观的”评判。这种评判法,要把每一家学说所发生的效果表示出来。这些效果的价值,便是那种学说的价值。这些效果,大概可分为三种:
  (1)要看一家学说在同时的思想和后来的思想上,发生何种影响。
  (2)要看一家学说在风俗政治上,发生何种影响。
  (3)要看一家学说的结果可造出什么样的人格来。
  例如古代的“命定主义”,说得最痛切的,莫如庄子。庄子把天道看作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故说“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因此他有“乘化以待尽”的学说。这种学说,在当时遇着荀子,便发生一种反动力。荀子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所以荀子的《天论》极力主张征服天行,以利人事。
  但是后来庄子这种学说的影响,养成一种乐天安命的思想,牢不可破。在社会上,好的效果,便是一种达观主义;不好的效果,便是懒惰不肯进取的心理。造成的人才,好的便是陶渊明、苏东坡,不好的便是刘伶一类达观的废物了。
  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位置
  世界上的哲学大概可分为东西两支。东支又分印度、中国两系。西支也分希腊、犹太两系。初起的时候,这四系都可算作独立发生的。到了汉以后,犹太系加入希腊系,成了欧洲中古的哲学。印度系加入中国系,成了中国中古的哲学。到了近代,印度系的势力渐衰,儒家复起,遂产生了中国近世的哲学,历宋元明清直到于今。欧洲的思想,渐渐脱离了犹太系的势力,遂产生欧洲的近世哲学。到了今日,这两大支的哲学互相接触,互相影响。五十年后,一百年后,或竟能发生一种世界的哲学,也未可知。
  附世界哲学统系图
  中国哲学史的区分
  中国哲学史可分为三个时代:
  (一)古代哲学 自老子至韩非,为古代哲学。这个时代,又名“诸子哲学”。
  (二)中世哲学 自汉至北宋,为中世哲学。这个时代,大略又可分作两个时期:
  (1)中世第一时期。自汉至晋,为中世第一时期。这一时期的学派,无论如何不同,都还是以古代诸子的哲学作起点的。例如《淮南子》是折衷古代各家的;董仲舒是儒家的一支;王充的天论得力于道家,性论折衷于各家;魏晋的老庄之学,更不用说了。
  (2)中世第二时期。自东晋以后,直到北宋,这几百年中间,是印度哲学在中国最盛的时代。印度的经典,次第输入中国。印度的宇宙论、人生观、知识论、名学、宗教哲学,都能于诸子哲学之外,别开生面,别放光彩。此时凡是第一流的中国思想家,如智、玄奘、宗密、窥基,多用全副精力,发挥印度哲学。那时的中国系的学者,如王通、韩愈、李翱诸人,全是第二流以下的人物。他们所有的学说,浮泛浅陋,全无精辟独到的见解。故这个时期的哲学,完全以印度系为主体。
  (三)近世哲学 唐以后,印度哲学已渐渐成为中国思想文明的一部分。譬如吃美味,中古第二时期是仔细咀嚼的时候,唐以后便是胃里消化的时候了。吃的东西消化时,与人身本有的种种质料结合,别成一些新质料。印度哲学在中国,到了消化的时代,与中国固有的思想结合,所发生的新质料,便是中国近世的哲学。我这话初听了好像近于武断。平心而论,宋明的哲学,或是程朱,或是陆王,表面上虽都不承认和佛家禅宗有何关系,其实没有一派不曾受印度学说的影响的。这种影响,约有两个方面:一面是直接的。如由佛家的观心,回到孔子的“操心”,到孟子的“尽心”“养心”,到《大学》的“正心”,是直接的影响。另一面是反动的,佛家见解尽管玄妙,终究是出世的,是“非伦理的”。宋明的儒家,攻击佛家的出世主义,故极力提倡“伦理的”入世主义。明心见性,以成佛果,终是自私自利;正心诚意,以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伦理的人生哲学了。这是反动的影响。
  明代以后,中国近世哲学完全成立。佛家已衰,儒家成为一尊。于是又生反动力,遂有汉学、宋学之分。清初的汉学家,嫌宋儒用主观的见解,来解古代经典,有“望文生义”“增字解经”种种流弊。故汉学的方法,只是用古训、古音、古本等客观的根据,来求经典的原意。故嘉庆以前的汉学、宋学之争,还只是儒家的内讧。但是汉学家既重古训古义,不得不研究与古代儒家同时的子书,用来作参考互证的材料。故清初的诸子学,不过是经学的一种附属品,一种参考书。不料后来的学者,越研究子书,越觉得子书有价值。故孙星衍、王念孙、王引之、顾广圻、俞樾诸人,对于经书与子书,简直没有上下轻重和正道异端的分别了。到了最近世,如孙诒让、章炳麟诸君,竟都用全副精力,发明诸子学。于是从前作经学附属品的诸子学,到此时代,竟成专门学。一般普通学者,崇拜子书,也往往过于儒书。岂但是“附庸蔚为大国”,简直是“婢作夫人”了。
  综观清代学术变迁的大势,可称为古学昌明的时代。自从有了那些汉学家考据、校勘、训诂的工夫,那些经书子书,方才勉强可以读得。这个时代,有点像欧洲的“再生时代”(再生时代西名Renaissance,旧译文艺复兴时代)。 欧洲到了“再生时代”,昌明古希腊的文学哲学,故能推翻中古“经院哲学”(旧译烦琐哲学,极不通。原文为Scholasticism,今译原义)的势力, 产出近世的欧洲文化。我们中国到了这个古学昌明的时代,不但有古书可读,又恰当西洋学术思想输入的时代,有西洋的新旧学说可供我们的参考研究。我们今日的学术思想,有这两大源头:一方面是汉学家传给我们的古书;一方面是西洋的新旧学说。这两大潮流汇合以后,中国若不能产生一种中国的新哲学,那就真是辜负了这个好机会了。
  哲学史的史料
  上文说哲学史有三个目的:一是明变,二是求因,三是评判。但是哲学史先须做了一番根本工夫,方才可望达到这三个目的。这个根本工夫,叫作述学。述学是用正确的手段,科学的方法,精密的心思,从所有的史料里面,求出各位哲学家的一生行事、思想渊源沿革和学说的真面目。为什么说“学说的真面目”呢?因为古人读书编书最不细心,往往把不相干的人的学说并入某人的学说(例如《韩非子》的第一篇是张仪说秦王的书。又如《墨子·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诸篇,决不是墨翟的书);或把假书作为真书(如《管子》《关尹子》《晏子春秋》之类);或把后人加入的篇章,作为原有的篇章(此弊诸子书皆不能免。试举《庄子》为例,庄子书中伪篇最多。世人竟有认《说剑》《渔父》诸篇为真者。其他诸篇,更无论矣);或不懂得古人的学说,遂致埋没了(如《墨子·经上》诸篇);或把古书解错了,遂失原意(如汉人用分野、爻辰、卦气说《易经》,宋人用太极图、先天卦位图说《易经》。又如汉人附会《春秋》来说灾异,宋人颠倒《大学》,任意补增,皆是其例);或各用已意解古书,闹得后来众说纷纷,糊涂混乱(如《大学》中“格物”两字,解者多至七十余家。又如老庄之书,说者纷纷,无两家相同者)。有此种种障碍,遂把各家学说的真面目大半失掉了。至于哲学家的一生行事和所居的时代,古人也最不留意。老子可见杨朱;庄周可见鲁哀公;管子能说毛嫱、西施;墨子能见吴起之死和中山之灭;商鞅能知长平之战;韩非能说荆、齐、燕、魏之亡。此类笑柄,不可胜数。《史记》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或言二百余岁,又说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老子还不曾死。那种神话,更不足论了。哲学家的时代,既不分明,如何能知道他们思想的传授沿革?最荒谬的是汉朝的刘歆、班固说诸子的学说都出于王官;又说“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汉书·艺文志》。看胡适“诸子不出于王官论”,《太平洋》杂志第一卷第七号)。诸子既都出于王官与六经,还有什么别的渊源传授可说?
  以上所说,可见“述学”之难。述学的所以难,正为史料或不完备,或不可靠。哲学史的史料,大概可分为两种:一为原料,一为副料。今分说于下:
  (一)原料 哲学史的原料,即是各哲学家的著作。近世哲学史对于这一层,大概没有什么大困难。因为近世哲学发生在印书术通行以后,重要的哲学家的著作,都有刻板流传;偶有散失埋没的书,终究不多。但近世哲学史的史料,也不能完全没有疑窦。如谢良佐的《上蔡语录》里,是否有江民表的书?如朱熹的《家礼》是否可信为他自己的主张?这都是可疑的问题。又宋儒以来,各家都有语录,都是门弟子笔记的。这些语录,是否无误记误解之处,也是一个疑问。但是大致看来,近世哲学史料还不至有大困难。到了中世哲学史,便有大困难了。汉代的书,如贾谊的《新书》,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都有后人增加的痕迹。又如王充的《论衡》,是汉代一部奇书,但其中如《乱龙篇》极力为董仲舒作土龙求雨一事辩护,与全书的宗旨恰相反。篇末又有“论衡终之,故曰乱龙。乱者,终也”的话,全无道理。明是后人假造的。此外重复的话极多。伪造的书定不止这一篇。又如仲长统的《昌言》,乃是中国政治哲学史上有数的书,如今已失,仅存三篇。魏晋人的书,散失更多。《三国志》《晋书》《世说新语》所称各书,今所存的,不过几部书。如《世说新语》说魏晋注《庄子》的有几十家,今但有郭象注完全存在。《晋书》说鲁胜有《墨辩注》,今看其序,可见那注定极有价值,可惜现在不传了。后人所编的汉魏六朝人的集子,大抵多系东抄西摘而成的,那原本的集子大半都散失了。故中古哲学史料最不完全。我们不能完全恢复魏晋人的哲学著作,是中国哲学史最不幸的事。到了古代哲学史,这个史料问题更困难了。表面上看来,古代哲学史的重要材料,如孔、老、墨、庄、孟、荀、韩非的书,都还存在。仔细研究起来,这些书差不多没有一部是完全可靠的。大概《老子》里假的最少。《孟子》或是全真,或是全假(宋人疑《孟子》者甚多)。依我看来,大约是真的。称“子曰”或“孔子曰”的书极多,但是真可靠的实在不多。《墨子》《荀子》两部书里,很多后人杂凑伪造的文字,《庄子》一书,大概十分之八九是假造的。《韩非子》也只有十分之一二可靠。此外如《管子》《列子》《晏子春秋》诸书,是后人杂凑成的。《关尹子》《鹖冠子》《商君书》,是后人伪造的。《邓析子》也是假书。《尹文子》似乎是真书,但不无后人加入的材料。《公孙龙子》有真有假,又多错误。这是我们所有的原料。更想到《庄子·天下篇》和《荀子·非十二子篇》《天论篇》《解蔽篇》所举它嚣、魏牟、陈仲(即孟子之陈仲子)、宋钘(即孟子之宋)、彭蒙、田骈、慎到(今所传《慎子》五篇是佚文)、惠施、申不害;和王充《论衡》所举的世硕、漆雕开、宓子贱、公孙尼子,都没有著作遗传下来。更想到孔门一脉的儒家,所著书籍,何止大小戴《礼记》里所采的几篇?如此一想,可知中国古代哲学的史料于今所存不过十分之一二。其余的十分之八九,都不曾保存下来。古人称“惠施多方,其书五车”。于今惠施的学说,只剩得一百多个字。若依此比例,恐怕现存的古代史料,还没有十分之一二呢!原著的书既散失了这许多,于今又无发现古书的希望,于是有一班学者,把古书所记各人的残章断句,一一搜集成书。如汪继培或孙星衍的《尸子》,如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这种书可名为“史料钩沉”,在哲学史上也极为重要。如惠施的五车书都失掉了,幸亏有《庄子·天下篇》所记的十事,还可以考见他的学说的性质。又如告子与宋钘的书,都不传了,今幸亏有《孟子》的《告子篇》和《荀子》的《正论篇》,还可以考见他们的学说的大概。又如各代历史的列传里,也往往保存了许多中古和近世的学说。例如《后汉书》和《仲长统传》保存了三篇《昌言》;《梁书》的《范缜传》保存了他的《神灭论》。这都是哲学史的原料的一部分。
  ……

前言/序言


《道法自然:中国古典哲学漫游》 一段穿越千年的思想之旅,一场触及灵魂的智慧盛宴。 你是否曾仰望星空,慨叹宇宙之浩渺,思考生命的意义?你是否曾在纷繁的世界中,渴望寻得一份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你是否对那些流传千古的箴言典故,既熟悉又感到一丝陌生,渴望真正领略其深刻的智慧? 《道法自然:中国古典哲学漫游》并非一本枯燥的说教手册,而是一次温柔而深邃的思想邀约。它将带领你踏上一段跨越两千多年的壮丽旅程,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到风云变幻的秦汉,再到儒释道交融的魏晋南北朝,直至理学昌盛的宋明。我们不以史料堆砌为目标,不以繁复的理论模型为桎梏,而是选择一种更为贴近人心的叙事方式,让你在品味经典的同时,仿佛与古圣先贤对话,感受他们思想的光芒,触碰他们心灵的温度。 孔子:仁者的教诲,礼乐的余韵 我们将从“万世师表”孔子说起。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以其“仁”的理念,为华夏民族塑造了道德伦理的基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朴实的话语,穿越时空,依然是衡量人际关系的金律。我们将一同探寻“礼”在构建社会秩序、维系人伦关系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中庸”之道如何教导我们如何在世事变迁中保持平衡与和谐。你将看到,孔子并非高高在上,他的思想,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影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塑造着我们的价值观念。我们还将触及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体会那份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感受子路“闻过则喜”的坦荡,学习如何拥抱批评,实现自我超越。 老子与庄子:逍遥的境界,无为的智慧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道德经》与《庄子》。老子的“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超越言语的神秘存在。“道法自然”,这便是本书的书名由来,它象征着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顺应自然,不强求,不造作。你将理解“无为而治”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如何通过顺应规律,以最小的阻力实现最大的效能。我们将一同品味“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境界,感受老子思想中那份谦卑、包容与无穷的生命力。 而庄子,则以其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和充满诗意的语言,将我们带入一个更加自由、逍遥的精神世界。“庄周梦蝶”,这个经典的寓言,引人深思“真实”与“幻象”的界限,拷问我们对现实的认知。你将沉浸在“庖丁解牛”的技进乎道之中,体会专注与精深的奥妙;在“井底之蛙”的故事里,反思视野的局限;在“北海若”篇中,感受天之大,物之多,心之远。庄子的哲学,是解脱束缚、追求心灵自由的指南,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富足,不在于物质的占有,而在于精神的充盈与洒脱。 墨子与名家:兼爱的呼唤,辩驳的艺术 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还有许多重要的思想流派值得我们关注。墨子以其“兼爱”的理念,倡导无差别的爱,与当时的等级森严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将探讨“非攻”、“尚贤”等主张,理解墨子思想中那份朴素的功利主义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而名家,则以其严谨的逻辑和精妙的辩论,挑战着人们对概念和语言的固有认知。我们将一起领略“白马非马”的奇论,感受其对语言边界的探索,理解逻辑思维在哲学探讨中的重要性。 法家:严峻的秩序,治国的方略 当然,我们不能忽略在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法家。从商鞅变法到韩非子的集大成,法家以其“法、术、势”的理论,为君主提供了构建强大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严峻方略。我们将审视法家的理性与实用,理解其在统一中国、巩固中央集权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同时也会反思其可能带来的潜在弊端。 道教的孕育与发展:内丹的追求,黄老的智慧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哲学也在不断吸收与融合。道教的萌芽,汲取了老庄的精髓,发展出独特的养生之道与宇宙观。我们将追溯道教思想的源头,理解其对“精、气、神”的追求,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禅机的妙悟,净土的安宁 佛教的东传,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从玄奘西行求法,到各宗派的蓬勃发展,佛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我们将探寻禅宗的“顿悟”之道,领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精髓,感受“明心见性”的智慧;也将了解净土宗的“持名念佛”,体会那份对来世的希望与对当下苦难的超脱。佛教与中国本土哲学的碰撞与融合,催生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思想形态。 儒释道的交汇与融合:宋明理学,性即理 到了宋明时期,中国哲学迎来了又一个高峰——理学。以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为代表的理学家们,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智慧,构建了更为宏大精深的哲学体系。我们将深入理解“太极”的生成论,探讨“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以及“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实践。而王阳明的“心即理”、“知行合一”的学说,则将儒家的主观能动性推向了新的高度,强调内在的道德自觉与实践的统一。 本书的特色: 以人为本的视角: 我们不仅仅关注抽象的理论,更关注这些哲学思想如何影响了古人的生活、情感与精神世界。 故事性的叙述: 穿插生动的历史故事、人物传记与经典寓言,让枯燥的哲学变得鲜活有趣。 循序渐进的引导: 从浅显易懂的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帮助读者建立清晰的哲学脉络。 启发性的思考: 每一章都旨在引发读者的自我反思,将古人的智慧与当下的生活相连接。 精美的装帧与插图: (此处可根据实际情况添加)内文配以精心设计的插图,展现中国传统美学的韵味,营造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谁适合阅读《道法自然:中国古典哲学漫游》? 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了解人生哲学、提升精神境界的年轻人。 寻求内心平静、应对现代生活压力的都市人群。 对中国历史、文学、艺术有深入探索愿望的读者。 任何渴望看见中国古人如何思考、如何生活、如何安顿心灵的读者。 《道法自然:中国古典哲学漫游》,是一本读起来轻松愉悦,但又能带来深刻启迪的书。它不会让你成为哲学专家,但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刻的洞见,以及更安宁的心灵。 就让我们一同,在这场穿越千年的思想漫游中,感受中国古典哲学的无穷魅力,发现那份属于你自己的“道法自然”。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一直认为“极简”往往意味着内容的缺失或肤浅,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在极简的外表下,蕴含着惊人的信息密度和思想深度。作者显然下了苦功,将庞杂的历史线索和深刻的哲学内核提炼得丝丝入扣,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我注意到,作者在关键转折点上,总是能精准地引用最核心的典籍片段,寥寥数语,胜过我之前读过的几万字的解读。这种“点睛之笔”的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对文本的精准把握。阅读时,我经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被精心筛选出来的引文,体会那种经过时间沉淀后散发出的智慧光芒。它不是在教你怎么做哲学研究,而是在教你如何用哲学的眼光去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大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绝了,那种带着点复古又透着现代感的留白,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当时在书店里转悠,好多书都挤在一起,但这个封面就像一股清流,让人忍不住想伸手去摸一摸。拿到手里,分量感刚刚好,纸张的质感也很舒服,那种微微的粗粝感,读起来特别有味道。我最喜欢的是它的排版,字里行间留出的空白很多,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眼睛很放松。你知道吗,有些书内容再好,如果排版太拥挤,我可能翻几页就想放下了,但这本书完全不会。它给人的感觉就是“从容”,就像书名暗示的那样,它让你慢下来,去体会文字本身的美感。而且,书脊的设计也很用心,那种低调的烫金字体,在阳光下微微闪烁,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奢华感,很符合我对“极简”的理解——不堆砌,但处处是细节。我完全是被这种视觉上的愉悦感吸引进来的,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放在书架上细细品味的实体书。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受,是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好像有什么沉重的包袱突然被卸下了。我之前对中国哲学一直是敬而远之的,总觉得那些名词术语太玄乎,各种学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让人望而却步,每次尝试了解,最后都是一头雾水地放弃。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完全不同,它不是那种硬邦邦的教科书式梳理,更像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用最朴素、最日常的语言,耐心地为你描绘出中国思想的脉络。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不会让你感觉信息量过载,每一个概念的引入都非常自然,像是水到渠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那些抽象概念时,总能找到绝妙的比喻,让我能立刻在大脑中构建起一个清晰的画面。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渗透,让我开始用一种更具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眼光去看待我们自己的文化根源,那种“原来如此”的惊喜感,贯穿了整本书。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它的“去魅”能力。它没有把古代的哲学家们塑造成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把他们还原成了有血有肉、有时代局限性的思考者。这使得那些几千年前的争论和思想,一下子变得非常“接地气”和贴近现实。我发现很多我们今天在职场、在人际关系中遇到的困惑,在那些古老的文本中早就有过深入的探讨和精妙的解答。作者没有刻意拔高或贬低任何一家之言,而是客观地呈现了不同学派之间的张力与互补。这种平衡的视角,让我能够更自由地去选择和吸收那些对自己真正有用的思想精髓,而不是被某一种权威学说所禁锢。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古代智者的对话,他们不再是书本上的符号,而是我的引路人,引导我审视当下的生活,这种代入感是很多学术著作无法给予的。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影响是持久的,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认知世界的一扇新窗户。在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新闻事件、处理人际冲突的方式都潜移默化地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不再那么容易被表象迷惑,而是会本能地去探究背后的逻辑和动机,这无疑是哲学思考带来的实际益处。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一种内在的安宁感。面对现代社会层出不穷的焦虑和不确定性,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稳固的精神锚点。它让我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的核心关切——关于“善”、“美”、“道”的追问——是永恒的。这种跨越时空的连接感,给予了我极大的慰藉和力量。我推荐给所有感到精神迷茫,或者只是想在快节奏生活中找到一点“慢”下来的理由的人。

评分

好好好。。。。。好

评分

买来课外阅读的,质量好,物流快,相信京东

评分

这本书字迹清楚还可以

评分

还没看喜欢

评分

名头很大,希望有点收益。好好读,好好读。

评分

东西很好,非常好啊,很喜欢,感谢京东

评分

年轻人下就要多读书,少看手机少撩妹,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评分

很好看的一本书,一本书了解世界。

评分

读书是一种乐趣,读好的书更是一种享受,京东的图书品种不仅很全,而且还很正宗,尤其是性价比很高,比实体店便宜好多,实体店没有的,京东上几乎都能找到。京东的物流也非常的给力,物流师傅也很辛苦,而且做事很负责任,会一直支持京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