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中英双语典藏版)

沉思录(中英双语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古罗马] 马可·奥勒留 著,何怀宏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古典
  • 自我修养
  • 人生思考
  • 斯多葛学派
  • 马可·奥勒留
  • 中英双语
  • 治愈
  • 人生智慧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802116290
版次:1
商品编码:1004844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你不需要哲学基础就可以轻易读懂这本书,这部两千年前的智慧之书,至今仍不失光辉,对今人的思想及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沉思录》并不长,寥寥数语,勾起的都是深刻的人生感悟,文笔优美,表述简洁,随手翻翻就可以发现很多灵感。马可 奥勒留的写作并不针对某个民族、某个阶级、或是某种性别,而是直指内心,直指我们的精神和灵魂。读《沉思录:中英双语 典藏本》,你会在高雅思想和纯净心灵中得到慰藉,每个人都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
  《沉思录 中英双语 典藏本》英文部分采用的是经典的乔治朗译本,优美流畅,纯正优雅,原汁原味的纯正英语,再加上地道的英语翻译水平和表达方式,一定会使英语爱好者以及大学、中学生们有大快朵颐的阅读快感,极大地提高英语水平。

内容简介

  《沉思录》是古罗马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 奥勒留所著,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更要付诸行动。
  《沉思录 中英双语 典藏本》既有中文的简练优雅,又有英文的古朴单纯,在中文阅读中满足读者对于英文版本的追求。英文部分采用的是经典的乔治 朗译本,优美流畅,纯正优雅,原汁原味,在不影响阅读的前提下,编辑部分保留了古英语的书写方式,在领略奥勒留深邃思想的同时,也能享受古英语阅读的美妙。

作者简介

  马可·奥勒留(MarcusAurelius,公元121—180年),著名的“帝王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在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方面受过很好的教育,晚期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奥勒留也许是西方历史上的一位哲学家皇帝。他是一个比他的帝国更加完美的人,他的勤奋工作最终并没有能够挽救古罗马,但是他的《沉思录》却成为西方历史上感人的伟大名著。

  何怀宏,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伦理学及人生哲学、社会历史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学术著作有:《良心论》、《世袭社会及其解体》、《选举社会及其终结》、《底线伦理》、《道德、上帝与人》等。;另有随笔散文作品集:《若有所思》、《珍重生命》、《心灵瞬间》等。译著有:《正义论》、《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等。
  《沉思录》系何怀宏上世纪80年代末完成的重要译著,译文准确简练,优雅凝神,在近二十年里不胫而走,默默在许许多多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读者中流传。

精彩书评

  ★我觉得,《沉思录》这本书它当然是所有喜欢读书的人都应该读一读的,但是它也许对于官员,特别是对于高级官员来说,它有着一个更重要的启示。我们知道一个高级官员,他能不能正确地运用他手中的权利,首先是取决于一个良好的政治制度,其次就是官员的个人修养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其实我想作为中国人,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这方面的精神资源也是很丰富的。但我们不能够只有我们自己民族的资源,也应该放眼向西方去学习。

  ★本书文笔优美,表述简洁,不同于一般的哲学书籍,像是写给亲密朋友的信。作者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
  ——《京华时报》

  《沉思录》便是这样的一本书。当我第1次读到“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特别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通过考虑它们,他马上进入了完全的宁静”时,便立即着迷于这洁净高贵的文字,因为它让我看到,对永恒的世界来说,生命的短暂,各种私欲的微不足道。
  ——《扬子晚报》

  ★美国一位教授、《一生的读书计划》的作者费迪曼认为《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说它甜美、忧郁和高贵。我们可以同意他的话,并且说,它的高贵,也许是来自作者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的崇高;它的忧郁,也许是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身所处的混乱世界的感受;而它的甜美,则只能是由于作者的心灵的安宁和静谧了。这几个特点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比方说,当我们谈到《沉思录》的尾声,即说从人生的舞台上退场的一段,我们既感到忧郁,因为这就是人的命运,人难逃此劫。即使你觉得你的戏还没有演完,新的演员已经代替你成为主角了,这里的忧郁就象卓别林所演的《舞台生涯》中那些老演员的心情:苦涩而又不无欣慰,黯然而又稍觉轻松;另一方面,我们又感到高贵,因为我们可以体面、庄严地退场,因为我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并给新来者腾出了地方。
  ——《楚天都市报》

  ★这是很多国家的领袖们的案头书,据说克林顿就喜欢读它,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里面说过——“那么,尽情快乐地生活吧。”且不去管它。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们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给我们兜头浇了一盆冷水,又像喝下了一杯苦咖啡。原来,两千年前的烦恼跟今天没什么区别,强大帝国的皇帝跟今天的上班族都有着同样的困惑。奥勒留好像伸手拍着我们的肩膀,目光灼灼,对我们说:好自为之吧,你并不能改变世界。生活像一锅烂白菜汤,谁不得一仰脖一闭眼喝下去。付出你很好的努力,但要始终认清你的局限所在。
  ——《广州日报》


目录

译者前言
一本写给自己的书
卷一
品质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
我从父亲那里学到的
卷二
来自命运的东西并不脱离本性
唯一能从人那里夺走的只有现在
卷三
享受那你认为是最好的东西的快乐
最长久的名声也是短暂的
卷四
任何行为都不要无目的地做出
使你的智慧仅仅用于正直地行动
卷五
遵从你自己的和共同的本性
寻求不可能的事情是一种发疯
卷六
灵魂保持在一种状态和活动之中
灵魂先于身体早衰是让人羞愧之事
没有人能阻止你按本性生活
卷七
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
热切地追求你认为最好的东西
痛苦不是不可忍受或永远持续的
卷八
幸福在于做人的本性所要求的事情
使你的生活井然有序是你的义务
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
卷九
与持有同样原则的人一起生活
在来自外部事物的打扰中保持自由
不同无知的人作无谓的交谈
卷十
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你相关联的线
认识真正按照本性生活的人
操纵你的是隐蔽在内部的信念
卷十一
我为普遍利益做过什么?
人们相互蔑视又相互奉承
总是想着有德之士
卷十二
在无望完成的事情中也要训练自己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英文版

精彩书摘

  美国一位教授、《一生的读书计划》的作者费迪曼认为《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甜美、忧郁和高贵。我们可以同意他的话,并且说,它的高贵,也许是来自作者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的崇高;它的忧郁,也许是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身所处的混乱世界的感受;而它的甜美,则只能是由于作者的心灵的安宁和静谧了。这几个特点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比方说,当我们谈到《沉思录》的尾声,即说从人生的舞台上退场的一段,我们既感到忧郁,因为这就是人的命运,人难逃此劫。即使你觉得你的戏还没有演完,新的演员已经代替你成为主角了,这里的忧郁就像卓别林所演的《舞台生涯》中那些老演员的心情:苦涩而又不无欣慰,黯然而又稍觉轻松;另一方面,我们又感到高贵,因为我们可以体面、庄严地退场,因为我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并给新来者腾出了地方。
  我们也要记得,《沉思录》是写给自己的,而不是供出版的,而且,这里是自己在同自己对话,字里行间常常出现的不是“我……”,而是“你……”,并常常用破折号隔出不同意见。既然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自己说服自己,自然也就不需要过分讲究辞藻、注意交代和安排结构,而注意一种思想的深入和行进。有时话没说完又想到别处,并经常看到“但是”这样的转折。我们需要在阅读中记住这些,不然,也许会因为它不是一个精美的体系而感到失望的。只要我们让我们的心灵沉静下来,就能够从这些朴实无华的句子中读出许多东西。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摘自《译者序言》(何怀宏)
  唯一能从人那里夺走的只有现在
  由于你有可能在此刻辞世,那么相应地调节你的每一行为和思想吧。如果有神灵存在,离开人世并非一件值得害怕的事情,因为神灵将不会使你陷入恶;但如果他们确实不存在,或者他们不关心人类的事务,那生活在一个没有神或神意的宇宙中对你意味着什么呢?而事实上他们是存在的,他们的确关心人类的事情,他们赋予人所有的手段使人能不陷入真正的恶。至于其他的恶,即便有的话,神灵也不会使人陷入其中的。不陷入恶完全是在一个人的力量范围之内的。那不使一个人变坏的事物,怎么能使一个人的生活变坏呢?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长和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虽然那已逝去的并不相同,但现在对于所有人都是同样的。所以那丧失的看来就只是一单纯的片刻。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丧失过去或未来——一个人没有的东西,有什么人能从他夺走呢?这样你就必须把这两件事牢记在心:一是所有来自永恒的事物犹如形式,是循环往复的,一个人是在一百年还是在两千年或无限的时间里看到同样的事物,这对他都是一回事;二是生命长者和濒临死亡者失去的是同样的东西。因为,唯一能从一个人那里夺走的只是现在。如果这是真的,即一个人只拥有现在,那么一个人就不可能丧失一件他并不拥有的东西。
  在人的生活中,时间是瞬息即逝的一个点,实体处在流动之中,知觉是迟钝的,整个身体的结构容易分解,灵魂是一涡流,命运之谜不可解,名声并非根据明智的判断。一言以蔽之,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那么一个人靠什么指引呢?唯有哲学。而这就在于使一个人心中的神不受摧残,不受伤害,免于痛苦和快乐,不做无目的事情,而且毫不虚伪和欺瞒,并不感到需要别人做或不做任何事情,此外,接受所有对他发生的事情,所有分配给他的份额,不管它们是什么,就好像它们是从那儿,从他自己所来的地方来的;以一种欢乐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做不是别的,只是组成一切生物的元素的分解。而如果在一个事物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元素本身并没有受到损害,为什么一个人竟忧虑所有这些元素的变化和分解呢?因为死是合乎本性的,而合乎本性的东西都不是恶。没有人能阻止你按本性生活
  每一个器具、工具、器皿,如果它实现了它被制作的目的,那就是好的,可是制作的人并不在它那里。而在为自然组合的东西里面,制作它们的力量是存在着、停留着;因此,更宜于尊重这一力量,并且想,如果你真是按照它的意志生活和行动,那么你心中的一切也都是符合理性的。而宇宙中那些属于它的事物也都是如此符合理性的。
  如果你假设那不在你力量范围之内的事物对你是好的或坏的,那必然是这样:如果这样一件坏事降临于你或者你丧失了一个好的事物,那你将谴责神灵,也恨那些造成这不幸或损失的人们,或者恨那些被怀疑是其原因的人们;我们的确做了许多不义的事情,因为我们在这些事物之间做出好与坏的区别。但如果我们仅仅判断那在我们力量范围之内的事物为好的或坏的,那就没有理由或者挑剔神灵或者对人抱一种敌意。
  我们都是朝着一个目标而在一起工作的,有些人具有知识和计划,而另一些人却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就像睡眠的人们一样。我想,那是赫拉克利特说的,他说他们在发生于宇宙的事物中是劳动者和合作者。但人们是多少勉强地合作的,甚至那些充分合作的人们,他们也会对那发生的事情和试图反对和阻挠合作的人不满,因为宇宙甚至也需要这样一些人。
  无论什么事情发生于每一个人,这是为了宇宙的利益的:这可能就足够了。但你要进一步把这视为一个普遍真理,如果你这样做了,那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有用的东西也就对其他人是有用了。但是在此让“有用”这个词表示像通常说中性的东西那样的意义,也就是说既非好也非坏。
  当你打算投身快乐时,想想那些和你生活在一起的人的德性,例如某个人的积极,另一个人的谦虚,第三个人的慷慨,第四个人的某一别的好品质。因为当德性的榜样在与我们一起生活的人身上展示,并就其可能充分地呈现自身时,没有什么能比它们更使人快乐的了。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些榜样置于我们的面前。
  一个热爱名声的人把另一个人的行动看做是对他自己有利的;那热爱快乐的人也把另一个人的行动看做是对他自己的感官有利的;但有理智的人则把他自己的行为看做是对他自己有利的。
  对一件事不发表任何意见,使我们的灵魂不受扰乱,这是在我们力量范围之内的事情,因为事物本身并没有自然的力量形成我们的判断。
  使你习惯于仔细地倾听别人所说的话,尽可能地进入说话者的心灵。
  如果水手辱骂舵手或病人辱骂医生,他们还会听任何别的人的意见吗,或者舵手能保证那些在船上的人的安全、医生能保证那些他所诊治的人的健康吗?
  有多少和我一起进入这世界的人已经离开了人世。
  没有任何人能阻止你按照你自己的理智本性生活;没有任何违反宇宙理智本性的事情对你发生。
  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
  什么是恶?它是你司空见惯的。在发生一切事情的时候都把这牢记在心:它是你司空见惯的。你将在上上下下一切地方都发现同样的事情,这同样的事物填充了过去时代的历史、中间时代的历史和我们时代的历史;也充斥着现在的城市和家庭。没有什么新的东西:所有事物都是熟悉的、短暂的。
  那在我的心灵之外的事物跟我的心灵没有任何关系。——让这成为你的感情状态,你就能坚定地站立。恢复你的生命是在你力量范围之内,再用你过去惯常的眼光看待事物,因为你生命的恢复就在于此。
  无意义的展览,舞台上的表演,羊群,兽群,刀枪的训练,一根投向小狗的骨头,一点丢在鱼塘里的面包,蚂蚁的劳作和搬运,吓坏了老鼠的奔跑,线操纵的木偶,诸如此类。那么,置身于这些事物之中而表现出一种好的幽默而非骄傲就是你的职责,无论如何要懂得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就像他忙碌的事情是有价值的一样。
  在谈话中你必须注意所说的话,在任何活动中你都必须观察在做什么。在一件事里你应当直接洞察它所指向的目的,而在另一件事里你应当仔细观察事物所表示的意义。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颂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辞。
  不要让将来的事困扰你,因为如果那是必然要发生的话,你将带着你现在对待当前事物的同样理性走向它们。
  正像在那些物体中各个成分是统为一体一样,各个分散的理性存在也是统而为一,因为他们是为了一种合作而构成的。如果你经常对自己说我是理性存在体系中的一个成员(member),那么你将更清楚地察觉这一点。但如果你说你是一个部分(part),你就还没有从你心底里热爱人们;你就还没有从仁爱本身中得到欢乐;你行善就还是仅仅作为一件合宜的事情来做,而尚未把它看成也是对你自己行善。
  不管任何人做什么或说什么,我必须还是善的,正像黄金、绿宝石或紫袍总是这样说:无论一个人做什么或说什么,我一定还是绿宝石,保持着我的色彩。
  有人害怕变化吗?但没有变化什么东西能发生呢?又怎么能使宇宙本性更愉悦或对它更适合呢?木柴不经历一种变化你能洗澡吗?食物不经历一种变化你能得到营养吗?没有变化其他任何有用的东西能够形成吗?你没有看到对于你来说,就像对于宇宙本性来说一样是需要变化的吗?
  你忘记所有东西的时刻已经临近,你被所有人忘记的时刻也已经临近。热切地追求你认为好的东西
  在宇宙实体之外的宇宙本性,就仿佛实体是蜡,现在塑一匹马,当马被打破时,用这质料造一棵树,然后是一个人,然后又是别的什么东西,这些东西每个都只存在一个很短的时间。而对于容器来说,被打破对它并不是什么苦事,正像它的被聚合对它也不是什么苦事一样。
  不要老想着你没有的和已有的东西,而要想着你认为好的东西,然后思考如果你还未拥有它们,要多么热切地追求它们。同时无论如何要注意,你还没有如此喜爱它们以致使自己习惯于十分尊重它们,这样使你在没有得到它们时就感到烦恼不安。
  退回自身。那支配的理性原则有这一本性,当它做正当的事时就满足于自身,这样就保证了宁静。
  驱散幻想。不要受它们的牵引。把自己限制在当前。好好地理解对你或是对别人发生的事情,把每一物体划分为原因的(形式的)和质料的。想着你后来的时刻。让一个人所做的错事停留在原处。你要注意所说的话。让你的理解进入正在做的事和做这些事的人的内部。
  用朴实、谦虚以及对与德和恶无关的事物的冷淡来装饰你自己。热爱人类,追随神灵。诗人说,法统治着一切——记住法统治着一切就足够了。
  关于死亡:它不是一种消散,就是一种化为原子的分解,或者虚无,它或者是毁灭,或者是改变。关于痛苦:那不可忍受的痛苦夺去我们的生命,而那长期持续的痛苦是可以忍受的;心灵通过隐入自身而保持着它自己的宁静,支配的能力并不因此变坏。至于被痛苦损害的(身体)部分,如果它们能够,就让它们表示对痛苦的意见吧。关于名声:注意那些追求名声的人的内心,观察他们是什么人,他们避开什么事物,他们追求什么事物。想想那积聚起来的沙堆掩埋了以前的沙,所以在生活中也是先去的事物迅速被后来的事物掩盖。引自柏拉图:那种有着崇高心灵并观照全部时间和整体的人,你想他会认为人的生命是一种伟大的东西吗?那是不可能的,他说。——那么这样一个心灵也不会把死看做是恶,肯定不会。引自安提斯坦尼:国王的命运就是行善事而遭恶誉。
  ……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沉思录》 第一部分

我的老师教导我,在竞技场中既不要加入蓝队也不要加入绿队,在角斗场上既不要拥护轻盾的一派也不要拥护重盾的一派;要学会吃苦耐劳、清心寡欲;凡事要亲历亲为,不要干涉他人事务;不轻信谗言。


《沉思录》(中英双语典藏版)精要解读:一部穿越时空的智慧之书 《沉思录》并非一本故事书,也不是一部历史小说,更不是一本现代畅销的心理自助读物。它是一份来自两千年前一位罗马皇帝的个人笔记,是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在征战、治理国家、处理政务的间隙,写给自己的一系列反思和训诫。这本书没有情节,没有人物对话,没有引人入胜的开端或跌宕起伏的结局。它是一系列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片段,围绕着个体如何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理性的思考和道德的正直而展开。 本书的核心哲学:斯多葛主义的实践指南 《沉思录》的核心思想深深植根于古希腊斯多葛主义哲学。斯多葛主义强调的是“德性是唯一的善”,认为真正的幸福和内心的安宁来自于个体的理性、公正、节制和勇气。它教导我们要区分我们能控制的和不能控制的事物。我们无法控制外界的事件、他人的言行,甚至我们的身体状况,但我们完全可以控制自己的判断、思想、意志和行为。通过专注于内在的德性,我们可以培养出一种不动摇的平静,无论外部环境如何风云变幻。 马可·奥勒留在这本书中,不断地提醒自己,也提醒着我们,要认识到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无常。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痛苦和不幸是生活的一部分。然而,这些外部因素并不应该剥夺我们内心的自由和幸福。真正的自由在于不被欲望和恐惧所奴役,不被他人的评价所左右。幸福也并非来自于物质的占有或外界的认可,而是来自于按照理性行事,履行自己的职责,并与宇宙的秩序和谐相处。 《沉思录》的内容脉络:个体精神的深度探索 虽然《沉思录》没有明确的章节划分,但我们可以从中梳理出几个贯穿始终的主题: 认识自我与理性:马可·奥勒留反复强调自我反省的重要性。他鼓励我们审视自己的思想、动机和判断,确保它们是理性的、公正的。他认为,我们的理性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区别于动物的标志。要时刻保持警觉,警惕那些模糊我们判断的激情、偏见和错误的认知。他经常问自己:“我正在做的事情,是符合德性的吗?我的想法是清晰的吗?” 接纳与顺应自然:斯多葛主义的核心之一是“顺应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仅指物理世界,更包括宇宙的整体秩序,以及人类作为理性生物的本性。马可·奥勒留认为,一切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必然的逻辑和原因。我们应该努力去理解并接纳这些发生,而不是徒劳地反抗。他提醒自己,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福祉与他人的福祉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应该以仁慈、公正和合作的态度对待他人,即使他们可能行为不端。 关注当下与履行职责:对于过去,我们无能为力;对于未来,我们无法预测。唯一我们可以真正把握的是当下。马可·奥勒留将自己视为宇宙中的一个微小部分,肩负着特定的职责。他强调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眼前的任务中,无论多么琐碎,都要以最高的标准去完成。作为皇帝,他肩负着治理国家的重任,但他同样提醒自己,即使是最微小的行为,也应该以德性为导向。他写道:“每天都要开始,好像这是你生命的最后一天,并且要像一个不朽的人那样行动。” 超越生死与功名:马可·奥勒留对生命的短暂和人世的虚荣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看到多少曾经辉煌的人物最终化为尘土,多少宏伟的功业最终被遗忘。他以此来告诫自己,不要过分追求外在的荣耀和物质的财富。这些都是转瞬即逝的,无法带来真正的持久幸福。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心的宁静和高尚的品格。他写道:“思考一下,所有这些曾经是多么迅速地过去,所有这些在他们之后又被遗忘。” 平静与韧性:在面对逆境、痛苦和侮辱时,马可·奥勒留不断地训练自己的心灵,使其保持平静。他认为,真正的伤害并非来自外界的打击,而是来自我们对这些打击的判断。如果我们能够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视角,将挑战视为磨练心智的机会,那么我们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他提醒自己,即使身处困境,也要保持尊严和勇气。 《沉思录》的阅读价值:一部永恒的精神财富 《沉思录》之所以能跨越千年,至今仍被奉为经典,在于它提供的深刻洞见和实践指导。它不是教人如何变得完美,而是教人如何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本书适合任何对人生意义、内心平静、道德实践感到困惑的人。 对于渴望内心平静的读者:如果你常常感到焦虑、不安,被各种外界因素困扰,那么《沉思录》会为你提供一套强大的心理工具。它教你如何专注于你能控制的,从而摆脱不必要的忧虑。 对于追求人生意义的读者:在现代社会,许多人感到迷失和空虚。《沉思录》引导我们审视自己的价值观,理解人生的短暂,并鼓励我们专注于那些真正重要的——德性、理性、和与他人的和谐。 对于希望提升自我修养的读者:马可·奥勒留以身作则,用最真诚的语言记录了他自我约束和自我提升的过程。他的反思充满了智慧和力量,能够激励读者不断地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 对于对哲学感兴趣的读者:作为斯多葛主义最重要的实践文献之一,《沉思录》是了解这一哲学流派最直接、最生动的途径。它将抽象的哲学理念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生活准则。 《沉思录》(中英双语典藏版)的独特意义 《沉思录》(中英双语典藏版)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原汁原味的思想与流畅易懂的译文并存的阅读体验。通过对照阅读,读者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马可·奥勒留的原意,还能体会到语言的魅力以及翻译的精妙之处。典藏版的装帧和排版,也通常会致力于提供一种尊贵的阅读感受,使本书成为书架上一件珍贵的精神财富。 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速成的答案,而在于引发深刻的思考。它要求读者积极参与,将书中的智慧融入自己的生活,并在实践中不断体悟。它是一次与一位伟大灵魂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关于如何活出有意义、有尊严人生的旅程。阅读《沉思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那跨越了数千年的“永恒性”。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当下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新奇事物分散注意力,心神不宁。而阅读这本古老的智慧之作,反而提供了一种难得的“慢下来”的理由和方法。它迫使你放下外界的喧嚣,专注于最核心的自我审视与完善。我尤其欣赏它那种毫不留情的自我批判精神,作者敢于直面自己的弱点、恐惧和非理性冲动,并毫不客气地进行修正。这种坦诚和勇气,在如今这个倾向于美化表象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是一本读完就能让你立刻“升级”的书,而更像是一个长期的“精神健身计划”,需要持之以恒地练习和内化。每当我感到迷茫或自我怀疑时,翻开其中任意一页,总能找到一句话,像一把精准的钥匙,打开我内心的困惑之锁。

评分

我尝试过不同的哲学入门书,但很多要么过于学院派,要么过于偏向某一特定流派。而这本《沉思录》,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份跨越时空的私人导师笔记。它没有宏大的理论体系需要你去死记硬背,更多的是一种生活中的片段式智慧集成。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时间”的看法,那种对当下瞬间的极致珍视和对过去懊悔、对未来忧虑的摒弃,是极其现代且具有疗愈意义的。我发现自己开始有意识地去捕捉和享受那些微小的、转瞬即逝的美好,不再把快乐寄托于遥远的未来目标。此外,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冷静和克制,也让我学会了在冲突面前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轻易被他人的负面情绪所裹挟。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随时可以回归的内心避难所。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独特的,尤其是在处理那些涉及道德判断和人生抉择的部分时,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每一句话。我发现,这本书最强大的地方不在于它给出了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强大的“内心操作系统”。它教会我如何区分什么是自己能控制的,什么又是外界强加的,这种边界感的建立,极大地缓解了我过去常常因为过度担忧而产生的焦虑。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内敛、沉稳,没有太多情绪化的表达,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每一次翻到那些关于“接受无常”和“顺应自然”的段落,都感觉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拍了拍肩膀,告诉自己“保持镇定,一切都会过去”。这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滋养,比任何快速的成功学鸡汤都要来得坚实和长久。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书,我原本是抱着一种带着敬畏但又略显功利的心态去“攻克”它的,毕竟是流传千古的哲学经典,总觉得晦涩难懂。然而,深入阅读后才发现,作者的思维逻辑清晰得令人惊讶,那些看似高深的哲理,被他用一种近乎日常对话的方式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那种将抽象概念具体化的叙事手法,它不像某些哲学著作那样充满了艰深的术语和复杂的论证链条,而是更侧重于一种内在的自我反思和实践指导。这种“知行合一”的倡导,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即时的启发性,很多观点甚至能立刻应用到我日常处理压力或面对困境时的态度上。它不是那种读完后合上就忘的书,而是像一剂温和的良药,在你心底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让你在不经意间发现自己的视角和心境都有了微妙的转变。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没得挑,那种拿在手里的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让人立刻感受到它不同寻常的地位。封面设计典雅大气,即便是作为书架上的一个装饰品,也显得非常上档次。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字体选择的清晰度和字距的舒适度,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而且,双语对照的设计,排版上处理得非常巧妙,既保证了原文的完整性,又不妨碍读者在对照阅读时的流畅体验。这对于想深入研究文本或者提升外语水平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总的来说,光是作为一本实体书来收藏和品味,它就值回票价了。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经典的庄严对话,那种仪式感是电子阅读无法比拟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让人忍不住想去珍藏和爱护。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吧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

表示看不懂啊!。。。。讲的全是废话

评分

第一次接触这本7书是08年那时候还在读高中没能看完所以这次买来补课的……

评分

中英双语的比较容易读懂很不错

评分

书是好书,一定要看,一定要多看

评分

印刷还行,纸质有点糙,才开始读,文字质量待评。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呵呵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