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學林齣版社學林語言學文庫“認知語言學與漢語研究叢書”之一種。引入瞭當代認知科學的理念和研究成果,對傳統修辭學中與認知相關的辭格進行瞭重新審視。認為不可能特徵是從語言性質過渡到深層認知心理的關鍵概念。進一步從相似關係、接近關係、自變關係和有無認知的介體幾個因素齣發,論證瞭不可能特徵的形成以及辭格在認知上的三種類型:比喻、近喻和自喻。展示瞭認知性辭格是如何在創造性思維、創造性直覺和創造性想象中得到實現的
《認知語言學與漢語研究叢書:比喻、近喻與自喻 辭格的認知性研究》引入瞭當代認知科學的理念和研究成果,對傳統修辭學中與認知相關的辭格進行瞭重新審視。作者認為不可能特徵是從語言性質過渡到深層認知心理的關鍵概念,為此該書引入瞭認知心理研究中原發過程和模式識彆的理論,進一步從相似關係、接近關係、自變關係和有無認知的介體幾個因素齣發,論證瞭不可能特徵的形成以及辭格在認知上的三種類型:比喻、近喻和自喻,並將它們作瞭一體化的處理,展示瞭認知性辭格是如何在創造性思維、創造性直覺和創造性想象中得到實現的。
劉大為,復旦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修辭學會副會長、《當代修辭學》雜誌原主編。1977年考入華東師範大學中文係,畢業後留校任教,任教授,博士生導師。2005年調入復旦大學中文係。
主要研究方嚮為漢語修辭學、語法學、語用學以及語言理論等,主要論著有《比喻、近喻與自喻——辭格的認知性研究》等,以及《從語法構式到修辭構式》《諧音現象的心理機製與語言機製》《修辭性疑問:動因與類型》《語言對自身的指稱》《意嚮動詞、言說動詞與篇章的視域》《論語體與語體變量》等論文。
齣版前言
第一章 認知性辭格:尋求不可能特徵
1.認知性辭格分析的語義學方法
1.1 必有特徵、可能特徵、不可能特徵
1.2 三種特徵的相互關係
1.3 詞內和詞外:語義特徵的存在方式
1.4 不可能特徵的接受與強製性語義共現
2.認知性辭格的本質:接納不可能特徵
2.1 認知性辭格的基本形態
2.2 接納不可能特徵的五組方式
3.認知性辭格與技巧性辭格
3.1 傳統修辭學與技巧性辭格
3.2 修辭學的轉嚮:對傳統理念的重新審視
3.3 同一種語言事實與兩種辭格的取嚮
附錄:內涵特徵:範疇特徵與經驗特徵
第二章 比喻、近喻和自喻的認知結構
1.認知的原發過程
1.1 認知途徑:邏輯的和原發的
1.2 原發性認知的特點
2.模式識彆與認知中的同一關係
2.1 從模式識彆到語義特徵分析法
2.2 同一關係及其語義錶現
3.原發過程的模式識彆:相似關係、接近關係與自變關係
3.1 原發性的模式識彆的頑強存在
3.2 原發過程中的有介體與無介體方式
4.比喻:從相似關係到同一關係
4.1 比喻中的相似關係分析
4.2 “相似即同一”的原則與比喻的對稱性認知結構
4.3 “A→B”的邏輯矛盾與比喻理解的語義濛太奇
4.4 比喻中的同一性梯度
5.近喻:從接近關係到同一關係
5.1 接近關係——榫接性的特徵共享
5.2 “接近即同一”原則與近喻
5.3 “接近即同一”作為一種認知過程
5.4 “A→B”階段與近喻不對稱的認知結構
5.5 近喻理解的語義濛太奇
5.6 近喻的同一性梯度
6.自喻:自變關係的認知基礎與語義錶現
6.1 感覺特徵的放大、追加與自喻的認知結構
6.2 從無介體到有介體
6.3 自喻的語義錶現以及它們嚮比喻、近喻的延伸
7.自喻、比喻、近喻的一體化
第三章 比喻、近喻和自喻的語言結構
1.理論背景與辭格的語言結構
1.1 結構分析的理論背景
1.2 認知性辭格的語言結構
2.比喻的語言結構
2.1 從比喻的認知結構到語言結構
2.2 明喻的語言結構:wa≈Wb
2.3 暗喻的語言結構:Wa=Wb
2.4 比擬的語言結構:Wa+Tb
2.5 藉喻的語言結構:Wb/Ta
2.6 比喻性象徵的語言結構:Wb+Tb
3.近喻的語言結構
3.1 從近喻的認知結構到語言結構
3.2 明喻式的近喻:Wa∽Wb
3.3 暗喻式的近喻:Wa=Wb
3.4 移就的語言結構:Wa+Tb
3.5 藉代的語言結構:Wb/Ta
3.6 近喻性象徵的語言結構:Wb+Tb
4.自喻的語言結構
4.1 從誇張性自喻到誇張性的比喻和近喻
4.2 從通感性自喻到通感性的比喻和近喻
第四章 認知性辭格的創造性評價與創造心理
1.認知性辭格的評價
1.1 創造性含量評價的原則(一):語義跨度
1.2 創造性含量評價的原則(二):獨創性
1.3 創造性含量評價的原則(三):可接受性
2.認知性辭格與創造心理
2.1 思維、直覺和想象
2.2 認知性辭格與創造性思維
2.3 認知性辭格與創造性直覺
2.4 認知性辭格與創造性想象
2.5 結語
附錄:意識·無意識·語言意識
本書所用主要符號
本書所用主要術語
再版後記
初翻開這本書的目錄,我就感受到瞭撲麵而來的學術氣息,感覺它不是一本適閤快速閱讀的消遣讀物,而更像是一份需要沉下心來細細研讀的工具書或深入研究的起點。我對其中關於“辭格認知性研究”的部分尤其關注,這暗示瞭作者試圖將傳統的修辭學概念,置於現代認知科學的框架下去重新審視。我猜想,書中可能會詳細討論原型理論、概念隱喻理論在漢語中的具體應用,或者會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下,隱喻的産生機製有何異同。這類研究的價值在於,它能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某些比喻形式在漢語中會顯得特彆自然或具有強大的說服力,而另一些則顯得生硬晦澀。如果作者能夠提供大量的、貼閤現代漢語實際語料的分析案例,那這本書的實證價值將大大提升。我希望它不是停留在理論的空泛陳述,而是能真正提供一套可操作的分析範式,指導我們如何科學地、有深度地去剖析漢語中的語言藝術。
评分說實話,我被這本書的裝幀質量所摺服,紙張的質感很好,印刷清晰,這對於需要反復查閱的學術著作來說非常重要。從封麵到內頁的排版,都體現齣齣版方的專業性。我個人一直認為,語言研究的魅力就在於它能把日常生活中那些稀鬆平常的錶達,一下子提升到哲學和心理學的層麵進行審視。我非常期待作者在論證過程中,如何巧妙地平衡理論的嚴謹性和案例的生動性。是會像某些經典那樣,用極其精煉的語言概括齣普遍規律,還是會傾嚮於細緻入微地解構每一個語言現象?如果能看到作者對不同學派觀點的梳理和批判性繼承,那這本書的深度就有瞭保障。我更看重的是,作者是否能清晰地勾勒齣“比喻”、“近喻”和“自喻”這幾種修辭手段在認知層麵上是如何相互聯係、相互區分的,它們是否共享著某些底層的心智模型,或者各自代錶瞭認知過程的不同側麵。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很有吸引力,采用瞭一種比較沉穩的藍色調,配閤著清晰的字體排版,給人一種嚴謹而又富有深度的感覺。我注意到書名中的“認知語言學”和“漢語研究”這兩個關鍵詞,讓我立刻聯想到瞭對語言深層機製的探討。作為一個對語言思維非常感興趣的讀者,我期待它能揭示漢語在錶象之下是如何運作的。通常這類學術專著,內容會比較艱深,但我希望作者能以清晰的邏輯和豐富的實例來闡釋復雜的理論,尤其是在處理“比喻”這類日常又深刻的語言現象時,能否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我對作者如何結閤最新的認知科學成果來分析漢語的特定結構充滿瞭好奇,比如,那些看似隨意的語言錶達,背後是否隱藏著人類共同的認知偏好和文化烙印。我期望這本書能超越單純的語言描述,真正觸及人類心智與語言構建世界方式的核心關聯,讓我在閱讀後能以一種全新的眼光去審視我每天都在使用的母語。
评分這本書的齣版對於當前國內的語言學研究領域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在許多人還在聚焦於句法或詞匯的錶層結構時,它勇敢地轉嚮瞭更具挑戰性的意義和思維層麵。我設想,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能會比較“燒腦”,因為它要求讀者不僅要理解語言現象本身,還要同步構建起認知科學的知識體係。如果作者能夠構建一個清晰的認知模型,用以解釋漢語使用者是如何在瞬間完成意義的跳轉和重構的,那這本書的貢獻就不可估量瞭。我尤其關注“近喻”的處理,這個概念在修辭學中常被模糊處理,如果這本書能對其進行精準的認知學界定,並提供令人信服的漢語語例支持,那麼它將成為該領域的重要參考。我希望它能激勵更多年輕學者,將研究視角從純粹的語言形式轉嚮人類經驗的建構過程,讓語言學研究更有“人情味”和現實關照。
评分從標題的用詞來看,這本書的野心顯然是想在漢語語言學界樹立一個新的研究標杆。它不是簡單地介紹現有理論,而是帶有明顯的“研究”和“探究”的意味。我希望它能帶來一些“打破陳規”的觀點,尤其是在探討傳統修辭學與現代認知科學融閤的領域,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衝突與火花。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處理跨文化比喻的普遍性與漢語特異性的關係的。一個好的研究,必然能夠指齣哪些認知機製是全人類共通的,而哪些又是被特定文化和曆史浸潤而形成的獨特錶達路徑。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構建起一套具有解釋力的分析框架,那麼它將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份關於我們如何用漢語思維觀察世界的“使用說明書”。我期待它能提供深刻的洞察,幫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復雜心智活動的日常言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